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课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设计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学生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体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多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它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索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语文活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活动课的内容:

1.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课中的“语文”二字,虽然不能如杜威提倡的传统活动课那样,每节课都做到多学 科内容交叉,但是,要尽量挖掘语文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内容,特别应挖掘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方面的内容,以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耳濡目染。因此,以家庭生活为话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更接近学生的心灵、情感生活,更具亲和力,因而易于操作实施。如:《我与高尔基比童年》的活动课,就是以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切入点,切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的一次成功的语文活动课。一方面,通过阅读世界文学名著“自传体三部曲”——《童年》,扩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他们阅读欣赏的品位;另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激情演绎了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的苦难与抗争,自己童年的幸福与追求。在比较中,妙语连珠,妙趣横生的再现了人生百态,潜移默化中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再如,结合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材内容---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进行了《珍惜生命拥有幸福》、《花季雨季》、《母亲节的礼物》、《我给父母洗脚的感受》等活动课。这些活动既生动有趣,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课堂内外、课本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在真实的氛围中,在活动的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在信息的整合中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2.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以某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方案。我们尝试着进行了《书籍是我友——我与书的故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与书的故事(二)》、《趣谈报纸——读报好处多》、《神游水浒》、《采英撷粹 ——名言警句收集》、《 缀语连珠——对联集锦》、《走进名人》 等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书海遨游,采撷人类智慧的花朵,读书,读好书,更好的去读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以《 缀语连珠——对联集锦》为例,活动从字谜拉开帷幕,紧接着古今中外词对、诗对琳琅满目,更令人惊叹的是两位女同学将全班同学的姓名以对联的形式演绎出来,而且恰如其分,博得满堂彩!下课了,同学们余兴未了,欲罢不能,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也可以对生活中的某些语文现象进行剖析,或者以讲座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热门的文学、语言知识;可以教师抛“ 砖”以引学生之“玉”;可以放手让学生编筐,最后老师收口。如八年级语文活动课“我与苏轼的对话”以《记承天寺夜游》为基点,发散 开去,追问苏轼,追问我国古代文化生活,追问人生,学生兴趣盎然 。

3.结合社会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课以课堂为主阵地,起于课堂,也可以跨出课堂。我们尝试进行了如下活动: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兵器世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是结合经济、历史学科的知识进行设计的。

《海峡两岸一家亲》,则是结合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行径,结合时事热点问题进行设计的。

《西行漫记》是结合西部开发的形势进行设计的。

这些活动跨越古今时空的隧道,纵横东西方文化,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生活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如模拟招聘人才,市场调查,走访英模,参观人文景观,规范用字,到法庭旁听等等。

4.结合自然、科学、文化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探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语文是一门更加开放和创新的课程。语文学习应突出学习的实践性,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条件和学科特点来设计,鼓励和激发学生更多地去接触与语文课程有关的资料并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将其引入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将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优势

1.创新学习方式

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过程,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死记硬背以及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去质疑和思考,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去理解和应用知识,真正地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方式。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语文教学也开始注重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但在更多时候,学生仍然跟着教师思路,教师提问什么,学生就回答什么,学习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只是将被动的“听”改成了被动的“答”。而探究性学习从真正意义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作为引导者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主地讨论和解决问题。

3.有较强的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意味着学生必须亲身实践和体验,借助实践经验来完成知识的构建,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借助实践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语文教学设计

1.创建合理的问题情境,科学设计探究内容

探究性学习中探究的内容必须是精心组织和安排的,必须是有价值的,并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置,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性学习的价值。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结合相关语文材料来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探究性问题。如教材中矛盾的辩证认识、课文精彩部分的思考、课文情节连点等,教师要找到合理的问题切入点,挖掘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和内容,为学生创造探究性学习情境。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一文教学中,学习之前教师可创建问题情境来导入教学。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云,它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征?”教师再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千姿百态的云,让学生观察这些云的特征。随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地完成了课文阅读。然后,让学生谈一谈“从课文中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有没有解决刚上课时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更加有目的性了,阅读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分析,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引导学生去质疑和提问,丰富学习内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在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思考就是在质疑和提问中不断地得到强化。疑问是伴随学习而产生的,学习和思考得越深入,疑问也就越多,而对疑问的发现和解决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探究性学习不只是让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更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和思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以寓言四则之一《塞翁失马》教学为例,在这个寓言故事中“福”“祸”经历了多次转化,如“马无敌亡而入胡”是祸,而“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那么,福祸就真的可以转化吗?以此引导学生质疑,并进行小组讨论。这则寓言故事体现了“福祸观”的思辨教育价值,也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究性特点。

3.引导学生抓住矛盾,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来看,入选的文章体裁全面、文辞优美、表达巧妙、思辨性强,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掌握是基本的教学目标,而抓住矛盾的词句并进行自主探索是重要方式。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文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的“似乎”和“确凿”看起来是矛盾的,一个表示不肯定,一个表示肯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为什么作者要这样矛盾地描述”。从不肯定角度看,百草园的确不只有一些野草,还有更多的东西,如桑葚、石井栏、菜蛙等;从肯定角度看,百草园更多的是记忆中的样子,似乎只剩下这些野草了。这样矛盾的描述正好契合了作者对过往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比也让学生理解了百草园的改变,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为什么作者将百草园看成是‘我的乐园’”这一思想。

4.关注学生情感,引导自主探究学习

语文和数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有很大不同,其学习过程更多地依赖于主观体验,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充分调动情感经历来感悟语文的魅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将作者思想和学生情感充分结合,实现情感互通。关注学生情感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感悟联系文章内容,将文字抽象成思维情景,这是强化学生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方法。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讽刺意义外,还应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是否遇到过同样的情况,自己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联想到这篇文章所描述故事的场景,结合官员、骗子、平民、皇帝和小孩这几个人物来联系生活场景,进而思考:是否遇到过相同的人或事?这些人和事与这篇文章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行为是否可取?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

三、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基于探究性学习的初中语文教学并不限于上述几种方法,而有着更加多样和丰富的教学方式。但无论哪种方法和模式都应突出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即创建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氛围,让学生质疑、讨论并解决问题,通过合理地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琳.发展性评价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中的运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2]马小菲.邢台市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刘立青.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4]马郑豫.初中语文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效整合之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电子白板初中语文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实施,电子白板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切入点。虽然电子白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但通过近年来的多次听课和调研,我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基于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过于程式化、单一化;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不充分;课后很少利用交互电子白板进行反思与评价,没有真正发挥出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教育技术的强大优势。如何更好地运用电子白板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以下策略,以供参考。

一、注重教学过程的非线性设计,为教学的生成留足空间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教学,好的教学设计要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理念,而且要求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预设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也就是说,借助电子白板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电子白板不仅具有强大的演示功能,还支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为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化的同时,为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灵活性,主动学习掌握一种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比如比较简单的软件PowerPoint、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等,较复杂的Flash、Authorware等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深入学习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以便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促进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例如,教学《华南虎》一文时,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初读课文,读出华南虎的形象特点;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读懂华南虎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感受诗人不羁的灵魂。预设为生成性学习搭建了舞台,实现了为生成而预设,从而对有效地展开语文课堂教学,起了引领作用。

二、注重教学交互的多元设计,营造多维互动课堂

无论采取何种教育理念,采用何种媒体手段、何种策略进行教学,成功的教学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境,重视课堂交流等等。电子白板的强大交互功能为增强课堂上的各种互动提供了广阔平台。有了白板,教师便能灵活地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学生回答什么,我们就可以直接展示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我们马上可以给什么。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地想,让学生充分地说,让学生充分地做。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自身和白板的交互操作,还要尽量设计一些让学生到白板前操作的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以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在人机交互设计的基础上要进行师生间的人际互动活动设计,注重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最后,在教学时间上,要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让课内时间成为分享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善知识结构的时间,让课外时间成为畅游网络世界,收集、整理资料,自主学习,初步构建知识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变色龙》一文时,我不仅利用白板技术制作了动漫视频,还采用了学生提出的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在“互动”与“欢乐”中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了文章的表现方法,一举多得。

三、注重自我反思与研修的成长设计,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

教师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将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教师在白板上即时书写或者播放的课件内容,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意想不到的精彩瞬间等,都可以保存下来成为生成性教学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这一优势,将每节课的教学情况录制作成个性化的授课纪录,以便进一步了解学生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学习风格的差异,或请同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哪里需要调整,哪里需要删减,群策群力,为今后的授课、反思和评价提供参考。如可利用电子白板网络聊天室的“大厅”和“独立窗口”进行读书研讨、发表意见,或在课件中设置供网络笔谈的特殊交流版块,如供表达的写作板,供别人发表意见的意见板等。从而使再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好地为今后的授课、教学研究服务,从而促进教学反思与评价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

四、注重白板使用效果的优化设计,实现教学的和谐统一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也认识到,电子白板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产生负面效果。由于交互式白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设备,所以我们对于白板的使用还不够重视,有时只是用交互式白板作另一个投影设备来使用。有效运用电子白板为教学服务意识不够,只是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课件做得很花俏,技术用得很牵强,本应逐步讨论、逐步思考的知识点问题,教师却用课件一股脑儿显示出来,包办代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帮助却不明显。如当前一些教师上语文课,往往把有关作家简介、写作背景等文字资料制成幻灯片,放映到屏幕上,这没有必要。这样做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一般说来,这些资料文字比较多,密密麻麻,坐在后面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因此,还不如教师讲,学生听,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听力;并且学生还能边听边作笔记。再如一些教师往往还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都用多媒体来展示,这更没有必要。如果这样,则同样是满堂灌,是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落后的语文教学。因此必须去之。合理有效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和自我反思与评价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深入地地挖掘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掌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运用方法,不仅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使用技术,更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能力培养来引领我们的课堂,实现教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吴筱萌.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3).

[2]雷利军,丁兴富,李敬东.交互白板的教学功能分析及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5).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语设计 情感共鸣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在探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时,都喜欢研究如何营造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导语设计这一环节。其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语设计尤为关键。“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学过程中,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总是从导语设计开始的。在初中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好动,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层次差距较大,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也不够,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些实际情况都需要语文教师很好地掌控课堂。而好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导语设计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课堂的导语务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下面是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导语设计方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趣味导入语

趣味导入语是用诙谐、风趣、幽默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使用这种导入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去学习新内容,并能在趣味中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教师在设计趣味导入语时,可用谐音或某些词的联想意义来设计,可用歇后语、对联来设计,可用小笑话、小幽默来设计等等。所设计的导入语内容应与课程内容有联系,包含着新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不能喧宾夺主。同时,使用趣味导入语要注意分寸,笑话或小幽默不能太俗。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生厌,甚至误导学生。趣味导入语的设计和运用也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幽默感,教师只有以诙谐、有趣、生动的语言来讲述趣味导入语,并配以适当的表情,恰当使用身体语言,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真正发挥趣味导入语的作用。

(一)谜语导入

在讲《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谜语:大于号,小于号,全靠小心别去掉(打一字)。当学生猜到答案是水时,我又从水汇聚于江河湖泊进而导出了全文。这种猜谜语活动可以起到这样两个目的:一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二是引出课题,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文的主题。

(二)IQ题导入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由于学生刚才处于休息的状态,注意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进行导入,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上课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成功的课堂就离我们不遥远了。如在上《智取生辰纲》这堂课时,我出了这样一个IQ题: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有一部专门讲述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是108个人的小说?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答案是大家都知道是《水浒传》。如此一来,课堂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初步认识。

(三)趣味心理测试导入

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一词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重视,许多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着极大的兴趣。我尝试着在课堂导入时,进行了几次趣味心理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讲解《谈生命》一文时,我首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趣味心理测试题:你对人的生命认识如何?节选几个题目如下:

1.同学身体出现不适时,你是否及时关心帮助他?

A非常关心;B有时关心; C从来不关心。

2.你平时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吗?

A非常注意;B有时注意; C不注意。

3.感冒生病了,你是否采取轻心态度?

A从不轻心;B有时轻心; C经常轻心。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题目测试出自己在对待生命的态度,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程度,不自觉地就会去思考自己以后怎么处理自身的问题,思考怎样才具备健康的身体,从而引入对生命的认识,怎样的人生才美好。如此一来,恰好把学生引入了文本的内容。

二、故事性导入语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例如,在讲《端午的鸭蛋》一课时,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当年高邮几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且也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第二的会是什么呢?答案就是高邮的鸭蛋。高邮的鸭蛋装载了作者对故乡的太多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寄寓着他浓浓的故乡味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三、由此及彼导入语

由此及彼法指的是,取同一载体或内容相似的写法以及相关的事情,联系旧知识或课外知识,自然导入新课。

(一)巧借电视、电影引出课题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因为文章所写的事年代已久,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在导入课时,先放了一段学生所熟知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看故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回味之中,为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了很好的铺垫。巧借学生熟悉的电视、电影作为导入语不仅自然,而且能快速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

(二)巧借新闻资讯型引出课题

当前,许多学生很关注社会上的新闻时事,而在语文课堂中也经常牵扯到与新闻时事有联系极为紧密内容。此时,巧妙借助一些新闻资讯作为导入语,不仅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而且也能够为语文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讲解《鱼我所欲也》这一课时,我国汶川刚刚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些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用自己的身躯挡住石板,不惜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取更多学生的生命。我根据这一新闻事实,及时切入主题,阐明了文本中生死的大义,同时也让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三)巧借手机短信引出课题

手机短信以锐不可挡之势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适时引用手机短信,既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可使课堂充满生机。如“小猪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幸福就在自己的尾巴上。于是,小猪开始用嘴咬它的小尾巴。妈妈笑笑说:‘孩子,只要你一直往前走,幸福会一直跟着你的!’”这条短信揭示了幸福的含义。我根据这一富有哲理的短信,提出“幸福在哪里”“幸福的人生是如何”等问题,很好地为《人生》一了铺垫。

此外,还有滑稽荒诞型事例、幽默搞笑型事例、奇闻轶事型事例、热播节目型事例等,这些都可以引入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课的导语设计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总之,导语设计的终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有效学习。因此,导语设计应遵循启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新颖性原则。一段别出心裁的导入语,往往能够“一石击起千层浪”,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语文课充满学习兴趣,而且也能使语文课活力四射。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5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下面我谈一谈对物理教学实践的一些认识。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一节前,我首先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让学生观察用水壶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发生。上课时收集同学们发现的现象与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说,水烧开后有大量的“白气”冒出,但是为什么靠近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隔一小段距离后才有“白气”?掀开壶盖看到水翻滚得很剧烈,但是把水壶从火炉上提下来,为什么水就不翻滚了?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是同学们亲自发现和提出来的,他们想解释这些现象,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再如: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摇视力的矫正》一节时,我提问:“我们班有很多同学的眼睛近视,针对近视眼,同学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近视眼为什么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眼睛近视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近视眼?为什么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等等。我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想知道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想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一种对新知识的需求,这样就实现了由教师“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

重视问题的提出就是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我国教育学家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的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是经过对物理现象的体验和感悟后提出的疑问。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我在课上首先安排各小组学生用筷子去点击放在盛水的碗底的硬币,有什么发现?同学们操作后发现在水面上用筷子斜着点击,不易击中;筷子不太倾斜点击,很容易击中。同时发现筷子斜着放入水中,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偏折了。学生在提出疑问的同时,体验到眼睛“受骗了”。科学探究的七要素,首先是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的问题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才能提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学习平面镜成像时,有的学生提出:家里的玻璃窗,晚上在房间里面能看到屋内物体的像(屋内开灯),而看不到外面的景物;白天能看到外面的景物,而看不到屋内物体的像,为什么?再如,为什么冰棒周围有时有“白气”,有时看不到“白气”,为什么冰棒周围的“白气”向下飘?等等。让学生学会提问,引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是物理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新课程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物理知识。我认为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兴趣。首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探索性。例如学习体温计时,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学生马上答出:35℃到42℃。这个提问我们也常常称为问题,但它不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一看便知。如果我们这样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它们有哪些区别?这个提问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要认真观察分析比较甚至讨论才能回答得比较全面。其次,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例学习声音的产生时,用喇叭“舞台”上会跳舞的小人引出对声音产生的研究,学生的兴趣很浓,都会思索为什么喇叭响起来,小人会跳起舞来。最后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例如学习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时,我提出问题:“北极探险队在极地遇险,所带火种丢失,虽然处在阳光照射下,仍然寒风刺骨,如何取暖?你能为他们想想办法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很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我逐渐引入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并进一步提问:“如果没有携带凸透镜还有哪些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最后得出的方法有:可以用冰制作凸透镜,也可以把水充满一个圆柱形的瓶子做成凸透镜,等等。这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设计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实验,利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可以利用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要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放飞学生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在学习中,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主动探究,深入钻研,智力会得到开发,能力会得到培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把学生带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50-02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是靠提问来支撑的,同时提问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在教学中“过多”、“过浅”、“过细”的提问会使课堂气氛显得平淡无味。一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用提问的方式来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但是在提问时由于对提问的问题欠缺考虑,往往提出很多繁杂细碎的问题,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如何设计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很多教师需要思考的主要课题。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功能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提问能够防止学生走神,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被提问时能够有意识的在脑海中思索答案,同时加速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经常保持注意力,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在新课导入阶段中,教师都会制造一个悬疑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其次学生的学习主要动力来源于兴趣,当学生的原有知识与新信息产生矛盾时,学生就会产生探究欲望,即内心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从而形成了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中适当提问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探究欲望。

3、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提问原因主要集中在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上,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关问题,提问学生,通过学生的回答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巩固所学知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有些学生由于天生性格比较内向,在课堂上说话都会脸红紧张,并且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在大家踊跃发表见解时,这类学生往往都是低头不语,长期如此容易形成自闭性格,同时对语文教学也容易产生不利的影响。而课堂提问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来提问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学生面对教师和同学组织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既锻炼了发言的胆量,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提问一样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习惯性的重复问题和回答,明明刚提问过的问题过了几分钟又一次提出来,这样很容易延长课堂教学节奏,并且使学生也影响成只会抓住“重复”问题,而不去认真的思考提问的意义。不仅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同时还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中提问的问题数量过多

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是担心学生不明白教学内容,因此不断的提问学生问题,不仅问的多,还要一问到底,使课堂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提问上面,学生只能不断的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养成不认真思考的习惯,认为只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而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变成了忙着提问和忙着回答。问题的数量不代表问题的质量,并不是问的越多就代表课堂教学质量越高,教师要找准重点问题去问,一针见血,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不注意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会犯一种错误,就是不注意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如刚挑选一名学生回答问题,这时讲台下面有其他学生走神,这时教师就会立即把注意力放在走神的学生身上,这样很容易使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不知所措。教师不仅会提问,还要懂得倾听,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面带笑容倾听时,对学生来说一种肯定和鼓励,学生会更愿意回答问题。

三、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策略

1、难易适度,科学提问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懂得找准重点,因此在设计问题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自己先对课本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提问时有的放矢,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其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问题,如果问的太深太有难度,学生很难回答出来,这样就容易使师生陷入尴尬的课堂气氛,问的太多简单又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所以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仔细设计,科学提问。如在学习小说《最后一课》时,在学生基本理解了文章内容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黑板上写粉笔字并不是很吃力的事,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要‘使出浑身的力量’?”“为什么在结尾的地方,作者以‘韩麦尔先生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句话当做结尾?”通过根据文中具有思考价值的地方设计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重点。

2、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意识的避免直来直去的提问形式,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说出答案,缺乏启发性,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懂得在提问时,将直来直去的问题拐个弯,变成“曲问”“活问”的方式,这样就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小桔灯》一文时,文中有一句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里用了省略号,意思代表小姑娘的话实际还没有说完,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兴趣呢?教师经过设计问题,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小姑娘之所以还有话要说,是不是因为她不知道爸爸去哪了呢?”学生们果断的否定了教师的猜想,教师便继续问:“那小姑娘既然知道爸爸去了哪里,她为什么不说呢?”学生们通过思考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试着分析小姑娘的性格特点,这样就比较容易小姑娘为什么话没说完,从而找到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设计问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坤业.优化提问设计 实施有效教学[J].课外语文. 2014(16)

[2] 诸定国.阅读教学之“主问题”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07)

[3] 黄海霞.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