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育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教育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教育理念

初中物理教育理念范文1

摘 要:在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初中物理课堂逐步融入了“生本教育”理念,展开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初中物理;有效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可以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在课堂的实践中得到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

展。本文将从生本教育的理念出发,对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提出以下观点。

一、制定预习计划,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初中物理是一门科学探究性质的学科。在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制定预习计划,让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不仅可以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前通过充分的预习,可以对课堂的重点、难点获得初步的掌握,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并与教师产生互动。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学生可以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并成为课堂的主人,使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课堂得以落实。

例如在进行《平面镜成像》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预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面镜,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属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这节课的实验所需的道具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可以在课前预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玻璃板、蜡烛、白纸等进行自主实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过程。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内容的预习,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像与物大小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平面镜后面还有物体吗?”等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由于学生通过预习对实验过程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W生可以参与到课堂实践的环节,

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开展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课堂进行自主探究

初中物理是一门科学探究性质的学科,因此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弱化对理论的讲解和习题的练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自主探究。通过自主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参与度,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摩擦力》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从生活现象入手,从“推箱子”等生活经历进行思考,让学生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给每组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砝码和粗糙程度不一样的木板,让学生自主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学生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逐步推测出压力、粗糙程度等因素是否会对摩擦力产生影响。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表格,记录测量数据,然后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得出实验结果。当小组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总结发言,汇报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教师最后再将实验以正确的方式演示,然后向学生公布最终的实验结果,并指出部分学生实验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学生改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组织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创新能力

物理是源于生活的一门科学。开展初中物理课程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学生物理知识那么单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还需要结合课本知识,拓展学生思维,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在拓展思维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当学生学习完《平面镜成像》和《光的折射》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万花筒。在学习《简单机械》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杠杆、滑轮的一些知识,制作生活中一些省力的小工具。这种拓展活动不仅可以在课堂进行,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实践。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初中物理课堂的生本教育理念得以顺利实现。

本文从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在课堂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对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开展生本教育理念教学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生本教育理念更好地与初中物理教学相融合,让物理课

堂更加精彩,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育理念范文2

如果将物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这一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扩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思维就会得到充分活跃,推动内在发展。所以,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可将概念性的知识变得直观而具体,加强学生对学习的理解程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2.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2.1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可通过物理实验有目的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直观的重现出来,这个过程简单且明晰化,方便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可以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研究。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通过课堂物理实验来说明自然界的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具有动态、高效及大容量等特点,所传递出的信息富有表现力和直观性,可以形象且逼真的再现物理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演示实验虽然现象清楚,简易方便,可以保证演示成功。但不得不受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如学校实验条件和环境,教师的演示技能等。上述因素都可导致演示实验的失败,从而无法体现化学概念。而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难以还原的实验通过动画的形式给模拟出来,虽然多媒体的动画模拟不能取代课堂的演示实验,但两者可以起互补作用,一起服务与物理教学课堂。其次,可以将实验过程提起录制好,并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软件播放给学生,尤其是操作步骤和整个实验过程的示范操作,让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可先观看录像,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步骤和要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还可按照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在课外用一些简单的仪器进行实验,补充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不足。

2.2通过课件模拟情景引入

常规实验仪器和材料及环境等条件会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实验的发挥,导致实验效果不尽人意。然而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来模拟一些抽象和重要的实验,提高实验演示效果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如“电流”概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电路,让看不见的电流演变成动态的画面,不仅让学生建立对电流的概念,还有效增强了学生对电流的感官认识。

2.3通过学生活动、问题及类比法的引入

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则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也间接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性。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是实现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幅度增加。教师还可在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入物理概念,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具体化,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如在学习“电压”这节知识时,要充分了解它的概念才能有效的继续学习,因为电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最抽象和最难理解的概念,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设计一个较为具体化的课件,如电压可以运用水压来对比,电流类比水流,打开抽水机,使容器内的AB两种产生压强,之后再将阀门打开,A经过水管流到B水流,从而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也是电压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教学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结语

初中物理教育理念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内涵和外延

初中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那么,怎样进行概念教学呢?下面,笔者从成才角度就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概念的引出

(1)从问题中引出概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维以疑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有解疑,有所进取。因此,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去认识和思考,也能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相对静止”的教学中,课本列举了一个法国飞行员在一次飞行中手抓飞行子弹的故事,这时教师就可顺势提出问题:“飞行员手抓飞行的子弹结果没有受伤,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整个教室突然“沸腾”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2)从实验中引出概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概念也是实践的产物,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尤其是有的概念较抽象,难于理解,而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物理感性认识不足,知识肤浅、抽象思维能力弱。实验就成为这些同学感性认识的来源,打开神秘金库的金钥匙。如在“比热容”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就设计一个相同的加热器(酒精灯)给相同质量水和沙子进行加热,结果沙子的温度上升得快,从中引出比热容这个概念,这样引得自然,学生接受得轻松,能起到顿悟的作用。又如在教学压强这个概念时,可采用这样的演示实验:用纸盒装满沙子,用铁钉和小块木板做一个小凳子,铁钉做凳脚,把小凳子放在沙面上,让学生观察,会发现铁钉陷进沙子里。接着在凳子上放一个钩码,学生会观察到铁钉陷进沙子里会更多一些,这时引导学生得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效果就越明显。然后再把小凳子倒过来放在沙面上,再在凳子上放同样的钩码,让学生观察,会发现凳子陷进沙里很少,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在压力一定时,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产生的效果就越明显。从而得出: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表示,压强大小跟受力面积以及压力大小有关。这样,学生对压强概念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3)从旧知识的复习中来引出概念。往往新概念与学习过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入。复习巩固旧知识,然后“继陈出新”也是教师常采用的方法。如在“内能”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先复习“机械能的知识”,又复习分子热运动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了这些旧知识的支持,引出的“内能”就顺理成章。

(4)从生活众多事例中引出概念。先请同学们列举相关的生活中的事例,然后对这些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引出概念。如在“动能”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引导同学们举奔流的河水能冲断桥梁、飞行的子弹能击穿铁皮……奔流的河水、飞行的子弹能够做功,引导同学们找出这里的河水和子弹的共性,这样“动能”引出就紧密联系了生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关于运动的认识、关于力的认识、关于电的认识,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性,学生获得的观点、认识可能存在误解、错误,形成隐概念、前概念和初概念。再如摩擦力,学生可能由于生活经验只注意到摩擦力阻碍物体运动,于是形成摩擦力都是阻力的错误认识,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充当动力的例子,最后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5)从情境引出概念。为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带来积极的因素,教师可通过实验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设置诱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样,就容易引出相应的概念,从而也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如在教学声音的特性时,采用多媒体播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都纷纷聆听,然后自主思索:为什么每个人、每种乐器的音质不一样?……这时,教师就可分别引出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过度非常自然。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引出以后,寻找事物的本质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用精准词项给它下定义,这是概念的形成过程。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正确表达,这是学好概念的根本。抓住每一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搞清概念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盯住关键“字眼”,针对有的学生表达不清、不完全等情况,应在概念的表达上进行严格的训练。如在理解“扩散”这一概念时,同学们会理解为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物体彼此进入对方,应理解为物质分子彼此进入对方才恰当,强调其中的“分子”两字。又如电磁感应现象,同学们在理解时丢掉“闭合电路”或丢掉“切割磁感线”这样的例子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应想尽办法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新旧概念对比,启发学生分清异同,以便掌握新概念。如在学习“内能”时,我们会把“内能”与“机械能”联系起来……总之,概念教学应注重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三、概念的具体化

如果是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举一些反面例子,从中启发学生对概念的灵活运用,解决一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了“蒸发”这一概念后,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夏天游泳的时候从水中上到岸边,有风吹来的时候会感到冷,为什么?还有夏天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为什么?夏天往地板上洒些水,过一段时间后,房间内为什么没那么闷热?……再如学习了“沸腾”后,向学生提出:在高山上敞开锅盖煮食物,食物不容易煮熟,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水的沸点跟水上方的气压有关,还有家中的“气压锅”煮食物熟得快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学生对“沸腾”这一概念就更加理解和掌握了。由于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增强。又如学习了惯性概念后,请同学们举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例子,然后分析哪些是利用惯性的例子,哪些是防止惯性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有些事物的两面性……这样,就能进一步巩固概念。

初中物理教育理念范文4

1 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做好概念教学铺垫

所谓建构主义实质上是学生头脑中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原有经验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不仅包括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系统知识,它指的是学生全部生活经历的积累,其中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这些经验不仅构成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而且决定新知识的意义.

因而,在物理概念教学时,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经验,这对学生构建物理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很好的铺垫作用.如在进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概念教学时,教者可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流水声、小提琴演奏声、人说话声……等图片,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踊跃发言,提取大脑中已有的自然界、生活中大量的与声音有关的信息,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概念构建做好铺垫、奠定基础.此时,教者只需略加引导和点拨,总结其共同特征,学生就易抽出其本质,建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概念.

2 运用“矛盾事件”,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建构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以适应新的环境.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平衡.

因而,学习是观念(概念)的发展和改变.教师的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从旧观念向新观念的转变.教师的任务则是选择有效地促进学生发生观念转变的教学方法.而运用“矛盾事件”创设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这是促进学生在解决认知冲突过程中构建新概念的有效方法.

在进行牛顿力学中“力与运动”关系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一样的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伽利略实验:让一小车从斜面上滑下至水平面时虽没有推力仍继续向前运动,历史展示伽利略的批判意识、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验证的科学作风,突出学生前概念与伽利略实验推理的矛盾之处,指导学生进行认知顺应,构建与科学观念一致的新概念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实现学生观念转变,达到认知上的新平衡.

3 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充分理解

由于学生的原有经验不同,对新知识的建构方式因人而异,即使在同一学习情境中接受同样的新信息,不同学生也会获得不同意义或解释.由于不同学生理解了同一内容的不同方面,因而在教学中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将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更全面理解.如在进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概念教学时,通过学生间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内涵:产生力至少具备两个物体、物体间要发生推拉提压等作用才能产生力、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4 再次提取学生已有信息,拓展概念外延

初中物理教育理念范文5

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喜欢新鲜生动的事物,他们对实验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主要取决于对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上,要打破向学生“灌实验”的陈旧观点,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观察能力,打开创造之门

“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创造就要有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实验离不开学生的观察,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让学生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获得丰富直观的形象,活跃思维,才能进行创造活动。生物学教师应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

我在讲鱼的呼吸时,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鱼生活在水里,利用鳃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活鱼的鳃是什么颜色的?(2)鳃的颜色为什么会是红的?(3)鱼用什么方式保证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连续不断地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学生回答问题(1)时,几乎是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因为这实在是一种太寻常不过的现象。

正是这种寻常,导致学生忽视了寻常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在被教师接二连三的问题问倒后,学生对一个现象后面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将玻璃缸中的金鱼放到学生眼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水中的金鱼,并据此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比比谁找到的问题多,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1)为什么金鱼的颜色很鲜艳?(2)为什么金鱼的颜色多种多样?(3)为什么金鱼喜欢停留在水的上层?(4)为什么在河流中找不到金鱼?……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

3.培养实验能力,提高创造本质

在教学中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多思考、勤分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新知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果,既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开阔了思路。

4.培养创造性思维,突出创造核心

在实验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一,优化教学过程,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研讨学法,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第三,培养学生创造的群体意识。中学生毕竟现有的知识水平有限,但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在群体中多交流,集中他人之所想,发挥集体智慧,把别人的观点移植到自己探索的问题上来,就能团结协作,共同创造。

5.在动手实践中,教会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在讲了色盲的特征和遗传规律后,一些问题意识较强的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我所说的“许多红绿色盲患者往往看不清红绿灯的变化”一句话,大胆质疑,发表个人的观点,其中几位学生还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动手制作了一种全新的红绿灯:这种红绿灯在保持了原有红绿灯颜色不变的前提下,将“红绿灯”的红、黄、绿3种颜色创造性地分别与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相结合,还将这种结合延伸到了汽车的尾灯上,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交通信号灯和汽车尾灯对色盲患者无效的难题!这样的思考,这样的实践,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发明。

初中物理教育理念范文6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一节物理概念课能否成功,引入是关键环节之一,若概念的引入新颖,吸引学生兴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主要存在平铺直叙,缺乏创新,教学枯燥等缺点。而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录像、录音、幻灯、课件、新颖器材等)可以使概念教学由抽象变具体,由微观变宏观,由静态变动态,从而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下面就怎样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1、通过计算机课件模拟物理情景引入。

"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再如引入"弹性势能"时,小球碰撞弹簧片的形变不易观察,可用"动画"将其展示出来,学生仔细观察碰撞过程。

2、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恰当地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让易拉罐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入"大气压强"。(实验中可以用喷水器往罐身喷水帮助冷却,现象更加明显)。

3、由学生活动引入。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将两本书的纸张相互交错夹在一起,学生会发现要使两本书分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而引入"摩擦力"。

4、由问题讨论引入。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如:"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引入"密度"的概念。

5、通过加强学生感官认识引入。

物理实验除了让学生"看"外,还要让学生"听"、"闻"、等加强感官认识。如:引入"响度,音调落色"可以放录音。引入"扩散"概念,可以让学生闻香水。(将香水瓶放在教室墙角,不要喷洒。)

6、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

引入"惯性"概念时,可以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贴近生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7、通过类比法引入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