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学认识

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1

关键词 军事教育 教学观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提高任职教育认识,创新教育观念

观念是制约人行为的主要因素。任职教育观念是否转变是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瓶颈之一。教员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督导者和评价者,应该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任职教育理论和军事教育技术理论,积极适应任职教育岗位需求培养目标。在设计、组织与实施教学时,一要清楚认识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的区别和联系,把握任职教育中军事教育技术专业教学的特点;二要合理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比重,突出任职教育中教学实践性环节;三要科学调整教员与学员的关系和地位,提高任职教育中专业教学的综合素质。

2注重任职岗位需求,创新教学内容

在军事教育技术专业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应遵循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和军事训练大纲,教学内容总体上要贴近军队信息化建设,尤其是要贴近信息化军事教育训练。也就是说,部队和院校需要什么样的军事教育技术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军事教育技术人才。这种针对性决定了军事教育技术专业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既要符合时代性,又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贴近度。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遵循“需求牵引,急用先学;点面结合,侧重专深;解决问题,突出能力”的原则。

“需求牵引,急用先学”就是要以任职岗位需求为牵引,急需学员掌握和运用的理论、技术与技能等教学内容,优先进入课堂。“点面结合,侧重专深”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在有限的时间内点与面有机结合;也要侧重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及其深度,增强某一专业方向的知识厚度,为学员的岗位任职和长远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3把握专业教学特点,创新教学方法

教育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多为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不仅要在统一时空中以集体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还要在创作实践中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完成作业练习。因此,需要将“情境性即实践参与,研究性即问题引领,人本性即主体平等”作为任职教育中军事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采取符合任职教育特点、教育技术专业教学特点以及学员认知规律的新型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基于问题、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体验、基于作业实践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

3.1层级推送教学法

层级推送教学法,是一种对学员进行分层级指导、逐级推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是针对学员基础能力参差不齐,而又要让每位参训学员知识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教学实施中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

3.2分步解析教学法

分步解析教学法,是一种将教学内容分步讲授、内容解析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材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由于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讲授概述、系统设计、平面设计、二维动画、三维动画以及整合理论,其中平面设计、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和整合工具又成独立模块的,因此,我们采用分模块式分步解析的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完整的同时,通过教员一步一步的示范引导,使学员边学边做边提高,从而达到技能技巧的完全掌握。

3.3情境参与教学法

情境参与教学法,是一种让学员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主要是针对教育技术专业教学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特点,采用创设现实情境或虚拟教学情境,让学员自主参与学习的一种方法。通过现地教学,现场演示,使学员真实地体验到现场布置设计与变化,形象直观地学习了教学内容;亲自操作参与教学,让学员们可以在错误尝试中得到知识的掌握。

3.4全程指导教学法

全程指导教学法,是一种把“全程陪伴、全程指导、全程影响、全程管理”作为新型师生关系的行为取向,以此促进学员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方法。军事教育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全程指导,是在学员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员全程指导学员实践练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教学设计的“双主”思想,既能使学员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建构知识,又能使学员在学习中与教员进行情感、知识的交流,进一步促进学员能力素质的提高。

4突出任职能力提高,创新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创新也是任职教育中军事教育技术专业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任职教育中军事教育技术专业教学评价方法的因素主要有三点:其一,参训学员基础能力不平衡。其二,专业课程操作性、技能性强,难以用闭卷考试来评价。其三,任职教育时间短。以轮训班为例,课内教学时间一般在二十三到二十五天之内。因此,对于时间短、任务重、评价复杂的专业教学,其教学质量效果如何评价,需要有适合其的教学评价方法和内容。

任职教育中军事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有结合任职教育的特点,结合教育技术专业教学的特点;惟有教员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结合、综合、融合上下功夫;也惟有学员针对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想学、会学、能学上下功夫,才能进一步提高任职教育中军事教育技术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 21世纪,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将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和资源(材料、能量、信息)之一。“信息处理能力”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现在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我省从2001年秋季开学的高一年级起,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必修课,并列入2002年的会考科目,这也是我省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标志着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目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 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原则和模式谈几点认识。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正如国外一些教育家所指出的,课程整合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不按照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

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合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

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3

【关键词】教育技术 双技能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改项目“农业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序号: 201112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0-01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对各个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更多的趋于多样性、综合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要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型人才,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技术更成了教育改革的先导。 “双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对于完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提高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其它专业的技能相融合,更好地发挥出教育技术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特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将带来重要作用。

1.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教育技术学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媒体与艺术基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化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能在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教育装备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政府宣传部门、电视台和企业相关部门等,从事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教育技术学专业能够提供教育学位、理学学位、工学学位。学生培养方向也就多样化。需要学校根据学校特色和社会需求来做好定位。但现行的高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上基本一致,在原来师范类学校办教育技术学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大同小异,没有体现出自己学校的行业特色。

近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整体发生了变化,不太乐观,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急转直下,就业方向很多从以前的教育行业转向其它行业,如农业信息服务、企业培训等,这些岗位大量需求教育技术学人才,但我们的学生之前对这些行业没有了解,不能很好的把教育技术与企事业的技能结合起来开发出有企事业特色的培训教材,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或再培训。因此,如何让学生一毕业就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增强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必然要求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寻求新的突破。

2.“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提出

教育技术是通过对与指定目标合适一致的技术过程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创设、利用和管理,从而促进学习,改善绩效的研究与合乎规范的实践。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在欧美等国家,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是以硕士学位研究生为主,学习内容主要是教学系统设计以及相关内容,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组织课程和开展研究,具有针对性。但我国的国情不同,改革开发和信息社会的快速来到导致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教育技术学本科办学点从1998 年的31所到现在增加至247所。正是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正酝酿对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进行根本的改革。

“双技能”人才培养的提出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在借鉴了职业教育中“双证书”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和提高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并能与其它专业的技能相融合更好地发挥出教育技术的作用。要求学生参与除本专业提供的技能学习外学习其它专业技能。第一种技能是指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给本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技能(教育、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第二种技能是指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去校内或企业参与其它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够用教育技术学的知识去开发其它专业领域的学习资源,帮助优化其它专业学习的学习过程。

3.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施“双技能”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

其一、“双技能”的提出是针对社会的需求、教育技术学科的本质特点提出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凭借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参与“双技能”培养计划,掌握多种技能,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都将是大大的提高。同样也使得教育技术学科的视野更加开阔,与其它专业更加融合,使教育技术专业更好的为其它学科服务。对完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其二、开展“双技能”计划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双技能”培训将有利于打破现有的学科壁垒,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育的融合。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就业竞争力与机会,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明确的就业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使得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其三、“双技能”培养方案是社会的需求。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体系的不断深化;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追求更广技能、更高素质,对人才的储蓄和培训比任何时代都重视,这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利用教育技术为企事业单位更好的服务呢?只有在自己了解企事业,具有那个行业最基本的技能你才能利用你的专业知识为它服务。

其四、“双技能”培养方案在高校教育活动中具有可操作性。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双技能”培养可以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优势专业领域,有专业的师资和实训场所,只要学校多提供教育技术学学生选修学校优势课程的机会,科学地安排好课程计划,落实好实践环节,“双技能”培养在高等学校教育中是可行的,也将充分体现不同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学校特色,行业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琳.改革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 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2]许之民.新形势下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办学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11(21)

[3]赵崇平,李怀康.以“双证”实践“双核”融通提升就业竞争力[B],职教论坛.2011(26)

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4

关键词:人生教育;数学教育;六年级

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杨贤江说:“教育是一个上层建筑,它与经济基础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生产方式的差异和政治制度的不同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育,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提高政

治制度的完善。教育是在社会生产劳动的需求条件下开始萌发的,同时也是在生产劳动的整个过程里面不断发张壮大起来的。教育的实质是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让全人类共同享有它。但是,进入阶级社会的时候,教育就成了剥削阶级奴役下层阶级的强

有力工具,进行的教育实际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轨

迹。”他批判了“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和“教育独立说”等观点,并驳斥了“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

一、人生教育的意义

人生教育就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他们就会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人生教育的工作。这样可以得到的好处就是,在学习方面根本不用为学生担心,在正确的教育体制下学习是有保障的。在应试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里面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很容易了,倘若出现少数的学习成绩不好的情况,教师就应该反思是不是对学生的教育出现了问

题,或者是该学生的思想行为能力本身就存在着一定

的问题,或者家庭和学校有没有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

生教育,甚至不能排除学生有智力障碍的嫌疑,这也是很有可能存在的一种情况。反过来说,如果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不重视学生的人生教育,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是

没有办法学好的,也不排除有特体,有个别的学生能够学好,但是他们所要付出的会比会学习的人多几倍,甚至更多。

二、目前的教育现状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或多或少不利于学生的人生教育开展,因为教师和学校对人生教育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地读书,为了考试升学而读书,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好像全国不同地方的教师和家长在一起商量了似的,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的教育理念都是大同小异很相近,都是要求学生一门心思搞好学习,学习是最主要的,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根本都不必放在心上。学生一天天只能在死记硬背中苦熬,学生的人生观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一步一步丧失人生目标、人生理想。无法看到学生的青春朝气和活力,也看不见学生的青春活力,学生也无法真正认清社会现实。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现状才会出现种种不和谐的现象。

三、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人生教育

数学教育是通过课程来教授的,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必须把人生教育融入学习中去。因此,每一个学生和教师,从走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就要把人生教育融入各个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去,融合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学生在学校的这段时间里,时时刻刻,就连吃饭和睡觉,都要有专业的教师陪伴在一起,并且要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及时指导学生的人生观点。数学教师除了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懂得如何去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让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不应该有“我教什么科目的就只负责什么专业教学”的想法,专业教学是基础,而人生教育才是重点和延伸,要与时展的理念相结合,发展就必不可少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学校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核心机构,教师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人生教育的思想,这样才能够很好地传输给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长大成人,不但要让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也要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顺应这个时展的需要,六年级学生的人生教育就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最关键的阶段能够得到必要的人生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树璞.数学教育在人生教育中意义[J].教育基地,1995(01):22,24.

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5

一、教师语言的含义

教师语言,是特指学校教师在教育劳动中所使用的符合教师职业规范的行业语言。教师职业工作的目的、对象、环境、方式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传递语言信息方式的独特性。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教师在一切履行教师职责的活动中都必须使用普通话。不仅语文教师要使用普通话,数理化音体美的教师也要使用普通话;不仅中小学教师要使用普通话,高等学校的教师也要使用普通话。目前,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比如把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否达标同师范生能否毕业挂起钩来,同教师的职称晋升挂起钩来,同是否能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联系起来等等。广大教师响应政府的号召,把说普通话视为教师的基本技能,把使用普通话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把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已远远高出各行业的平均水平。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广大教师的示范带动下,将来人们一定都能学会普通话,一定能够普及普通话。

二、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1、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质量

在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中,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高水平的教师语言意高旨远,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用这种语言开展教育工作、管理工作,学生乐于团结在教师周围,沿着教师指导的正确方向健康成长。

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一方面能给学生以一种正面的示范作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可以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内部动机,启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理解、掌握教师的讲授和学习的内容。学生在准确、生动、鲜明的教学语言的诱导下,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分析、综合以至理解、掌握所学习的内容,为自己取得一次又一次地思维训练的机会;从而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教学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

无论教学手段多么先进,教学语言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因为课堂始终是一种弥散着语言的环境。在传统的、比较正规的课堂中,平均有70%的时间是教师在讲话。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教与学的语言活动时主要包括讲授、解释、讨论、提问、回答、复述、概述、修正或纠正等。此外,还有一些为吸引或保持对方注意、控制的讲话,以及表现彼此关系的表达,它们都是教学语言的组成部分。在一些非正规的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自由度较大,但言语活动仍是绝大多数这类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

3、教学语言艺术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它还影响着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1)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反映着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口才”好的根源在于“脑才”好,会说在于会想。所以才有了叔本华的“谁想得清楚,谁就说得清楚”。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可以探知到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的水平。

(2)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还是榜样――教师给学生做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有声无形的榜样。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习惯与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性、言之生趣的教学语言的长期熏陶,就会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兴趣,进而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本领。

(3)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因为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本身就可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之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激发审美想象、丰富审美情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三、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与形成

1、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语言的规范、逻辑、真实和条理上。比如,教师对概念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概念的实质和含义有透彻的了解。规范准确的语言还要求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在用词上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思想、感情。规范化的语言是纯净的,教师不仅要戒绝污言秽语,而且还要避免口头禅,,话语罗嗦,语无伦次,拖泥带水。正如魏书生上课初始的三言两语便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大凡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语言无不让学生喜听乐听,有效地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

2、精炼性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其中语言精炼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不论你准备了多么好的教具,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果语言不精练,表达不清楚,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还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语言。精炼莎士比亚说过:“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教师的课堂语言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应追求“精”、使之成为“智慧的语言”。一堂课仅有40分钟,既要内容充实,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练、思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最短的话语,表达出要说的内容。

3、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同时以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如会计课程的教学,因高职学生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对会计工作一点认识都没有,如果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也就没有求知欲,没有求知欲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痛苦的,为了让学生对会计学习有兴趣,会计教师在组织实施有效教学方面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为此,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应善于运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教师的富有启发性和诱导性语言的作用下,始终处于紧张而积极的思考状态,从而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5、情感性

汉语语言优美,语汇丰富,绘声绘色,表情达意往往精细而形象,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从宏观到微观,从过去到未来,从天文到地理,从风土到人情等等,都以生动形象、隽永优美的语言文字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绚丽斑斓、多姿多彩的生动世界。语文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意运用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丰富、细腻、富有情感性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制造出良好教学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充满感彩和美育色彩的美好世界,去领略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去体会深刻感人的社会生活美,去享受精妙绝伦的艺术美。

6、和谐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口语外,还包括相当丰富的体态语言,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等。无声的语言包含着深刻的情感世界,它在师生的交流、理解过程中,尤其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自然、大方、得体的体态语言能展示教师良好的台风,体现教师浓厚的文化修养,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讲课中要永远保持目光有神,表现自信,显示出智慧和活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眼神变化中受到某种启发。如教师双目炯炯有神可使学生振奋;严厉、责备的目光意味着对学生某一种行为的不满;柔和、热情的目光则流露出对学生的热情、赞许和鼓励。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有时比嘴还能说话。”手和眼睛一样,也是会说话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明显的手势,使学生产生清晰、鲜明的印象。比如教师请一学生起立回答,在用亲切的语言点他姓名的同时辅以手臂略弯、手心向上的表示“请”的手势动作或老师在夸奖某一学生精彩的回答时配上翘起的大拇指的手势动作,会让学生直观地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满意和信任,使学生信心倍增,更加热爱、尊敬老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

教师的体态语言还体现在亲切、自然的表情上。有人说,教师是教育专家,也是表演艺术家。教师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深深地影响,感染着小学生,让他们从教师的表情中体会课文中的感彩,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陶冶其美好的情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教师教育、启发、引导学生的方法是灵活多样、千姿百态的,因而教师的语言艺术也是不拘一格、千变万化的。任何育人、教书的艺术都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育人的艺术是先于语言艺术的。首先要着眼于“育人”,再用精彩的语言表达出来。正因为育人的艺术先于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教师要提高语言的艺术,首先,要提高教育艺术,就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有了这个前提,育人的艺术才会富有创造力,语言的技巧才能更上一层楼。

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互动教学

互动性教学就是将教学过程看做一个动态发展的教学统一的过程,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它通过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和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互动教学的重要意义

互动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互动教学是教学互动的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互动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学生能在小组之间、全班之间和师生之间开展探究活动,大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再次,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认知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中有了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机会,知道了怎样去思考和探究,这样学来的知识不但系统,而且具有深刻性,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最后,互动教学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双向反馈的互动模式,有利于教师明确掌握学生的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互动式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1.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进行师生角色转变,创立互动的教学环境。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的主宰者为组织者,将传统的灌输思想变为引导思想,促进良好的课堂互动情境的形成。2.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教师要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剪三角形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含义,提高学生的互动性。3.重视评价,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互动中来。在评价的时候,要保证真实客观,科学全面,而且要注重语言上的技巧,结合眼神和动作对学生的互动形式进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