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教学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16-02
近年来,随着康复治疗专业在国内迅速开设,其教学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教学水平的好坏。本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现有教学水平为目的,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纪律、就业情况及发展提升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适应中医院校康复教育规律及康复专业特点的全程监控、多元评价、动态响应的康复治疗学教学制度[1]。
一、建立创新“一体化、二转变、三选择、四跟踪、五调整”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我院高职康复教育教学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对现有的基本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化建设和完善,如《教师教研和培训制度》、《教师激励制度》、《教师考核考评制度》、《成绩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晚自习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成绩管理办法》、《技能等级考核办法》、《学生实习纪律管理办法》等;对重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学分制、弹性学制、选课制等进行完善和创新。通过完善和创新,实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和先进化,为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为此我们建立创新“一体化、二转变、三选择、四跟踪、五调整”教学管理制度[2]。
一体化:即建立学校与教学医院对学生实施开放式一体化管理。校企双方同共修订学生守则、管理制度,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分享学生管理数据档案。
二转变:即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转变为对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制度转变为全程性综合评价体系。
三选择:即学院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学生管理工作者组成的“职业规范咨询中心”,以“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职业规划灵活选择课程学习;学生从专业方向出发,合理选择授课教师,每一专业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四跟踪:即了解学生学习及就业、发展情况,建立学生质量跟踪机制――跟踪学习进度、跟踪学习纪律、跟踪就业情况、跟踪发展提升。
五调整:即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根据行业标准调整课程设置,根据专业发展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调整教学进度,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二、建立“自主式”选课制度
在“四模块、五方向”的康复课程体系[3]基础上,我们创建了“自主式”选课制[4],即全部学生在完成三大模块的学习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专业拓展模块课程,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建设高质量教学保障体系
通过有效的过程管理和制度保障,强化师生自我监控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一)建立校内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5]
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包括四个层面(学校层面、用人单位层面、学生及家长层面、行业组织层面),内容包括教师修养、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
1.学校督导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三级(学院―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学督导小组成员听课检查后填写“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报告表”。
2.用人单位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由“医院信息员”反馈信息。
3.学生及家长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由教学办公室负责组织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报告表”以及由家长和班主任动态沟通信息反馈。
4.行业组织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主要是全国康复治疗师(士)执照考试通过率、学院技能抽考成绩和中国康复医学会举办“康复技能”大赛比赛结果。
5.着眼于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通过评议为院领导提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决策信息,为教师职务聘任、表彰奖励和津贴发放等提供依据,调动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6.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检查评议办法,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的标准和方法。
(二)建设校外精细化准岗实习质量监控[6]
进一步完善由学院实习就业处、医技学院实习科、医院科教科与康复部、学生实队、学生家长参与的精细化准岗实习管理制度。每个实习单位指定一名专任教师负责,从送学生到达实习单位、与实习单位科教科和康复科交接学生、安排学生住宿、定期与实习单位沟通联系、下病房指导学生实习及参与对学生的考核等,全程配合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学生实习的管理考评;同时参与顶岗实践,随时了解临床康复发展动态、学习康复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了解实习单位对康复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校院合作对学生的准岗实习实行全程监控。
(三)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7]
完善毕业生信息跟踪与质量反馈机制,建立稳定的多维信息跟踪渠道,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完善“学院实习就业毕业生信息员―医技学院实习专干―班主任”毕业生信息采集系统[8],随时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信息。同时,依托我院的58家实习就业单位,建立医院信息员制度,定期反馈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及发展信息,以及医院对毕业生的数量需求、质量要求等,以此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结语
本文对现有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总结,丰富教学管理制度内容,构建康复治疗学教学管理新理念,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康复治疗学人才质量具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毅,于景龙.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2(36):175-176.
[2]蓝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2005,23(15):109-110.
[3]胡鸿雁.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J].管理观察,2010,12(36):171.
[4]周立峰,付青兰,李海舟.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60):72-73.
[5]吴小平.对康复医学专业医师学历教育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9(22):98-99.
[6]尹宪明,吕俊峰,蔡小红,等.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设置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1036-1037.
[7]吴弦光.康复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4-15.
[8]刘忠良,崔立晶,黄强,等.寓情感教育临床康复医学教育之中[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108-1109.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LI Yue-bing1,GONG Tao2
(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essag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Hunan 410208,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12,China)
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2
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对中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主要包含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侧重于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这就决定了中专学生养成教育具有着:
(1)中专学校养成教育的导向性。中专学校的养成教育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养成教育也就是规范教育,但是规范教育不是单纯的制定一些纪律、制度,严格的执行,少给学生自由,这样就是养成教育了,这样的话就忽略了中专学校养成教育的导向性。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对中专学生进行教育。中专学生的品质与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不但是教师对学生的训化过程,也是学生身体力行的过程。中专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了“习”才能有“惯”,好的习惯是要通过长期反复训练才会形成的。中专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训练有着内化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所以,对中专学生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品格与行为习惯,需要及时地加以表扬,进行因势利导,对中专学生的不良品格及习惯要进行认真的疏导,并及时纠正。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需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营造,同时使这一氛围能够长期形成一种潜行的课程,使中专学生的品格及习惯的培养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中专学校养成教育的艰巨性。现代的心理学认为,人的品行在童年时期开始萌芽,少年时期慢慢形成,到青年时期就基本定型。中专学生年龄大多在16~19岁之间,其品行正处于由形成期向定型期转变的过渡时期,所以在这个时期进行养成教育便显得重要和艰巨。因为,中专时期是中小学养成教育的继续,而中小学养成教育会直接影响到中专阶段的养成教育。但是,中专学生有别于中小学生,中专学生多数远离父母,均在学校食宿,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显得相对不足。所以,中专学校不但要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培养,更多地要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这样才能扩大中专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广度。另外,现在大部分中专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多数独生子女已经养成唯我独优、贪图享受、骄傲任性等不良习气,所以学校面临养成教育任务艰巨,要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加强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
2中专学校的养成教育途径与方法
(1)加强中专学校师德建设及管理。学校里的师风,校风,是中专学校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教师应该坚持言传与身教结合,采用各种方法寓养成教育于各课程科目中。学校班主任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成长、教育学生。在管理层面上学校还要从领导,科室,班级等部门人员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学校管理体系,使学生感到安全且很难找到漏洞可钻。
(2)中专学校需要重视中专学生的实践体验。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始”。新生入校以后,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让中专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如植树,祭奠先烈,3•15为民服务等教育活动,经过亲身体验与感受,使中专学生受到启发与熏陶。学校还可以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或知识竞赛,使学生能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为今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基础。
(3)使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体系。班主任用每天的习会时间,对班内外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讲解、总结及处理,时刻提醒教育学生,使其明白其中的得失厉害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的做人做事态度及行为。除此之外,中专学校还要与学生的家庭保持紧密联系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因人而异的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宣传教育上,中专学校应该与司法部门保持紧密联系,邀请公安相关部门定期到学校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加深学校教育的说服力,让学生感到警钟长鸣,对宣传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当前中专学校养成教育的建议
(1)端正中专生养成教育。相关职业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专学校的决策者与管理者需要重视中专生养成教育的发展,使其成为教育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并组织编写教学大纲及教材。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把道德行为同陶冶情操、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多方面多渠道进行教育。
(2)养成教育运作机制的建立。养成教育运作机制的建立包括:中专学生养成教育达标机制的建立、反馈修正机制的建立、训练实施机制的建立以及检查监督机制的建立,这些机制的建立使学校的养成教育具有科学性。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科学性与方法上的科学性。内容上,对中专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以及表现规律,通过行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及伦理学等理论,以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以及和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作为参考,拟定出科学而可行的中专学校养成教育的内容体系。方法上,应该多注重中专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如循环教育法、中心扩散教育法、阶段教育法、严格训练法、分类指导法、分层推进法、关键期教育法等。
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缺陷;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273-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高职院校这几年发展快速,但这种发展基本上只是注重了外延的发展,相应的管理制度等内涵的发展已经严重滞后,凸显了一些严重的缺陷,形成外延与内涵发展不协调的局面。这些缺陷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完善,必将阻碍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和品质的提高,影响中国现有高等教育成果的巩固。
一、当前中国高职院校中几个主要制度的缺陷及其影响
制度是一个组织有效、顺利运行的根本保证,是一个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制度不完善会导致组织内部运行随意性与盲目性增加,造成较大的内耗,运行效率降低、风险加大。制度缺陷使得许多新老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同时,领导者的权威和权力的合理性会受到组织成员的质疑,导致组织纪律涣散、凝聚力削弱。而“学校自其诞生起,即是一种组织化了的社会单位。”[1]高职院校是属于较为典型的规范性组织,其是否拥有科学、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决定着它们的社会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进而决定其社会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这极大地阻碍着高职院校科学有效的运行与其作为高等教育院校品质的提高。
1.学生管理制度就有待系统化。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目前大多数是按照所谓的惯例来进行的,没有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很多有效的管理方式和常规操作,虽然形成了一定有益的独特经验,但还没有形成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而学生违纪处理方面的制度也存在一定的互相矛盾的地方。这一方面不利于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另一方面也给管理人员进行具体操作制造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对于新入校的学生和教师,学院没有可供他们直接学习的文件,他们只有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观察与前辈的言传身教而获得经验。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经验具有随意性和零碎性,会延长新学生和新教师的适应期,不利于新教师的培养和新生对学院环境的适应,而极大地降低工作效率。
2.教学管理制度需要细化。一些学院教务处与各系部的管理权力和管理责任没有明晰,相应的管理制度仍然停留在中等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管理阶段;同时,一系列关于听课、课堂检查、课堂监督的措施由于制度过于粗糙而不能落到实处。这样就导致学院对教学管理的失位,造成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如学生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睡觉、手机上网等比较常见。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自己要求不严。教师上课很少点名,对违反纪律的学生也几乎没有进行批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细化管理制度,并切实落实,加强对教学环节的管理。
3.没有系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包括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业发展。高职院校目前虽然花大力气引进了一些高层次人才作为专任教师,但是这些教师在毕业之前学习的学校主要不是把他们作为教师进行培养的,因此可以说他们作为教师的职前培养是相当缺乏的。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较短,近几年又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硬件设施建设上,而很少考虑到教师的职后发展上,对师资队伍建设就更加谈不上构建系统的机制了。这样就造成几乎没有受过教师专业训练的毕业生,经过几天的入职培训甚至有的都没有经过入职培训就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其后也就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盲目摸索,没有机制去保障他们有足够的继续教育机会。这样就使得教师的职业适应期延长,对教育教学的规律掌握不易、运用不熟,使他们与学生之间的磨合出现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从而使师生的上课积极性都受到打击。
4.科研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大学的职能在于培养人才、发展知识、服务社会[2]。科研不仅是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手段,也是高职院校之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职能基础,同时是高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方式。而高职院校主要由一些中专学校和成人教育院校发展而来,它们中多数对科研重视程度还不够,也没有对教师有明确的科研要求,更没有完整的科研激励机制和成果管理制度。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科研没有制度保障,不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从而阻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在质和量方面的提高,导致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某些功能缺失,不能尽到自己应尽的科研方面的社会责任,严重阻碍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
二、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的途径
高职院校应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因素和工作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及其原因的深入分析和反思,进一步强化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制度化,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1.成立高职院校教育协会,加强高职院校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国虽然成立了教育协会和高等教育协会,却没有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协会。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不少学院加入了高等教育协会;但是由于自己的发展历史较短,科研能力有限,因而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高,在高等教育协会中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应该成立专门的高职院校教育协会,专门探讨高职院校的发展问题,在协会中加强与同一层面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验交流,在制度建设等方面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设立专门的高职院校制度化工作小组,负责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制度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长期的专门工作才能逐步完善。对于高等教育经验缺乏的高职院校来说,制度化管理是其薄弱环节,同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高校管理及其制度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使自己符合高校的身份,拉近与本科院校的距离,必须采取非常的手段,设立专门的制度化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审读学院的各项管理制度,查漏补缺,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与完善高职院校内各项制度,促进学院制度化管理。
3.总结分析校本管理经验,使之科学化与制度化。高职院校虽然成为高校的历史较短,但是作为非高校还是有数十年历史的,这期间还是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与自身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学校管理经验,即校本经验。但是这些非高校的校本管理经验有的没有随着高职院校在国家教育系统中角色的改变而产生适应性变化,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修订而达到高校管理的要求;有的还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尚未形成制度,只是在管理者的意识中发挥作用而随意性较大。高职院校要做到科学化、制度化管理,必须对自身校本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经过讨论、修改、修订使之成为学院的常规管理制度,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做到有根可循,有据可依。
4.学习发达国家经验,把先进职业教育管理理念引入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都具有较为发达和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有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制度值得中国高职院校借鉴。特别是在网络资源利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和工作与质量评估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此,要使中国高职院校尽快做到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必须下大力气加派各个高职学院的管理人员和制度化工作人员到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学院进行考察和学习,适当引入他们的管理经验,结合中国高职院校发展实际,制定出与中国高职院校发展环境与水平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以提高学院的管理效率,赶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水平。
5.借鉴本科院校管理制度,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品质。中国高等教育仍然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而本科院校一般来说也具有较长的高等教育历史,有比较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和完善的高等学校管理制度。中国高职教育要与自己高等教育的身份相符合,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就必须向本科院校学习,借鉴本科院校管理经验,提升自己的管理品质。高职院校应该拓宽自己的发展视野,把成为本科院校的一员作为发展的中远期目标。而借鉴本科院校的管理经验是高职院校升格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提高自身办学管理能力和奠定更深厚的管理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
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学校;图书资料;管理;优化措施
学校内的图书资料是全校师生查找资料、学习知识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学校图书资料管理进行优化,可以有效的确保学校图书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图书资料使用效率的提升。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这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还能够加快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内空,有利于促进学校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当前学校图书资料管理的现状
(一)经费不足制约了学校图书资料室的发展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学校都加强了图书馆的建设。学校图书馆作为为全校师生提供知识信息的重要场所,在规划设计时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为读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空间环境,同时还要考虑到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需求。目前在学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经费往往是单独列划预算的,而图书资料的采购经费则会按照学科轻重按一定比例进行投入。但由于部分学校管理者对图书资料的作用缺乏深入的认识,投入购置图书资料的经费普遍不足,这就导致学校图书资料储藏量较少,无法有效的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需求,而且随着学校图书资料入藏量的逐年减少,及图书资料陈旧率的提升,导致目前学校图书资料已越来越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文献采编及管理方面
学校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本校的师生。图书馆内图书资料的收藏量、收藏内容、藏书结构等都会对图书资料的管理和借阅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图书资料采购的规模化、系统化和统筹化也是决定学校图书资料管理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学校图书馆内的工作人员需要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图书资料管理知识,而且还要对相关专业的知识有所涉猎,对图书资料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服务意识较强,这样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但在当前学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很少系统学过图书资料管理专业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只能从事一些常规性的服务工作,而且在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服务意识较差。
二、加强学校图书资料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完善图书资料管理制度
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与教学水平和学生知识的丰富息息相关,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在教学管理和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图书资料的重要作用,则需要加强学校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对图书资料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1)图书工作人员要对图书报刊资料经常检查、整理、防潮、防火、防虫蛀,对破旧图书要及时修补。
(2)新书及资料购进后,要及时将目录编汇到原目录中。
(3)借阅时办理借阅手续。图书管理人员应认真登记书名、编号、单价、借阅时间、图书完好程度、借阅人姓名、归还日期等情况。
(4)借阅图书册数和归还时间要进行限制,到期未归还的图书,由管理员及时督促归还;归还图书时图书管理员应检查破损情况,如图书严重破损或丢失,要赔偿原书,不能赔偿原书的,按现行市场价格赔偿。
(5)每月对借出的图书资料清查一次;每半年对所有图书资料清查一次。
(二)优化图书资料管理形式
在网络信息平台下,对于现代的图书资料,则是可以采取实物型与网络型并存的保存格局。网络信息平台下,可以利用网上数据库存储数字化图书资料,并且可以应用电子图书以及电子期刊报纸、网上图书馆等多种途径,传播中专学校图书资料信息,为读者提供图书阅读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善图书管理工作,降低纸质图书管理保存中的弊端,实现对学校图书资料的长久保存。
(三)更新观念,增加资金投入
学校图书文献资料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本条件,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图书资料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增加对图书资料室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基础设施。要制定图书资料室建设及发展计划,不断提高对图书资料室经费的投入比例,加强藏书建设,增加图书资料室文献资源的收藏量,调整藏书结构,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学校图书资料室应引入竞争机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引入一些专业理论水平高,动手实践能力强,同时又热爱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思想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学校要重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除引进较高素质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外,还要积极为现有人员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鼓励和支持图书资料室人员参与教学、科研活动,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作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增强图书资料室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五)优化图书资料的检索模式
检索模式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可以利用数字化检索模式来实现对学校图书资料的检索,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查找和网络检索等来获取相关的图书信息,对学校图书资料的检索方式进行优化,使对图书资料的检索工作更加便捷,不仅有利于提高图书借阅服务的质量,而且还能够有效提升学校图书资料管理的水平。
三、结束语
图书资料作为学生丰富自身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图书资料管理进行优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提高学校的读书兴趣。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通过构建学校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平台,可以更好的提升学校图书资料的管理水平,实现对图书资料的集成管理,有利于图书资料管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 面临问题 构建对策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是区别于传统以职能部门管理为主的一级管理方式的新模式,其目的是激发二级院系内部活力,解决高职院校发展动力机制问题,其核心是建立起职能部门宏观调控、院系部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处于二级管理模式的探索阶段,如何在顶层构建起科学合理的二级管理模式将直接决定高职院校二级管理运行是否顺畅、有效性是否充分发挥及学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
一、构建二级管理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二级管理模式是在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质量的有效办法。然而在构建二级管理模式中,必然面临如下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二级管理就形同虚设,发挥不出其对高职教育应有的积极促进作用。
1.管理观念转变不及时。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多脱胎于中专学校,学校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偏重于规模效益追求,其管理思维大多停留在传统中专校一级管理思维之中。其一是学校内部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过于推崇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运作模式,忽视学校学术权力和人员作用。二是推崇以人管人,缺乏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决策中,过于依赖经验和常规,没有突出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现代管理思想和运行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中层干部和部分教职员工对二级管理改革的意义和作用缺乏理解和认同,抱有漠视、不支持甚至反对态度。如果在思想观念方面不能及时转变,就无法达成改革共识,那么推进二级管理改革必然困难重重。
2.责权划分不明晰。责权统一是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的基本保障和要求。当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职能划分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部的基本职责没有明确,由此导致职能部门和院系部之间工作不协调和相互推诿。责权之不明晰还表现为责权的不对等。在责权关系中,责任是授权的依据,权力是履职的手段。在推行二级管理过程中,随着院系部的职能范围的扩大,如果学校没有将相应的决策权、人事权作出部分过渡,那么院系部被动执行学校和职能部门下达任务的角色仍难改变,所谓的办学实体也将是空中楼阁。最后,责权不统一还表现为事权和财权不对应。部分高职院校只对院系部下放事务处理的权力而对独立的财务处理权力不予下放。财务自的缺乏也导致院系部缺少经济基础,从而影响院系部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规章制度的不完善。二级管理的有效运行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然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等职业院校升格而来,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新设立的高职院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原有的很多规章制度已不再适用二级管理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管理。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二级管理推进的深入,新问题、新情况不断产生,部分高职院校在校、院系部的具体管理中甚至出现无章可循的现象,这不仅制约二级管理有效性的实际发挥,而且严重影响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4.行政管理能力有欠缺。在二极管理模式下,职能部门管理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越位和缺位两个方面。所谓越位管理是指校级职能部门作为学校政策的执行者,在具体工作中超越政策的界限,成为学校代名词,以院系部的管理者自居发号施令,从而形成指令的混乱和矛盾。缺位,是指在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指标上校级职能部门管理缺失。与普通高校不同,就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而言,有很多问题还需要在学校层面进行思考和统一部署。院系部自主办学能力的实现还需要一个长远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在影响学院发展的关键指标上职能部门管理力度仍需加大。
5.院系部机构设置不完备。在二级管理模式下,院系部成为办学主体,职能部门则扮演宏观调控的角色。在这种学校内部管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应当对职能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在适当精简校级二级管理机构的同时,要加大院系部二级管理机构建设力度。因为,在一级管理模式下,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是通过教研室完成的。教研室的工作性质和种类较为单一。权力下放后,很多工作需要院系部独立开展。院系部除了承担一级管理模式下教研室承担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起办学主体的方方面面的工作。管理机构的不健全和具备一定素质的管理人员不足也会严重影响二级管理的顺利推进。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从客观上来讲:首先,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起点低,底子薄,发展仍不成熟。高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与高职院校发展的阶段性存在着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关系,这也导致高职院校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之局限性。其次,我国高职院校管理还不是很规范。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发展阶段不同,管理不到位。最后,我国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在价值取向、培养目标、教育方式、社会期望、专业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职院校构建二级管理模式不能照搬普通高校。
从主观上来讲:首先是对二级管理模式的理解存在偏差。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二级管理制度时只重视二级管理模式的外延发展而忽视其内涵研究。在制定相关制度时,概念模糊,涵盖面不广,操作性不强;在二级管理实施过程中,为了疲于应付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不得不反复修订制度、增设补充规定。制度的随意性直接导致工作的被动和管理的不确定性。再次是二级管理观念转变不及时。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管理层在管理中的“官本位”、“权本位”思想依然突出。另一方面,普通教职工的理念转变也不及时,他们对新管理模式的效用认识不足,对学校管理改革推进漠不关心。
三、科学构建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的对策
1.转变管理观念。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需要思想观念转变、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观的调整,是改革成败的关键。高职院校实行二级管理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每一位经历改革的教职员工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对于院系部来说,随着办学实体地位的确立,也必须及时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对于职能部门来说,权力的下放、利益的调整和角色的转换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和矛盾冲突更加强烈。这就需要学校层面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大讨论、大辩论和集中学习活动,让全体教职员工知晓实行二级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把思想统一到“一切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管理服务效能”上来,牢固树立院系部在学校办学活动中的实体地位和教学中心地位,真正实现管理思路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型和管理效能的提升。
2.重构二级管理职权。实施二级管理,首先必须制定校、院系部二级管理规程,明确院系部与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限。二级管理的关键是改革内部管理层次和权力结构,做到简政放权和管理重心下移,学校要在行政和学术两个方面赋予院系部自。其次,要重构校级职能机构职责与权限。二级管理模式下,校级职能部门的职责应从单一的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管理与指导、参谋与协调、服务与保障、检查与评议、监督与评价为主,校级职能部门在二级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指导者、服务者、协调者和研究者。
3.完善二级管理制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需要制度的约束和引导,加强制度建设,是实行二级管理、依法治校的保证。一是要通过建章立制,明确界定学校、职能部门、院系部的职责;二是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细则和责任追究制度,使学校对院系部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三是要加强院系部内部制度建设,尤其是要在教学、人事、行政财务管理方面全面梳理办事流程,逐步建立起规范科学的院系部内部管理体系。
4.提高行政管理能力。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校管理工作服务于教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无论是校级职能部门还是院系部内部,繁杂的事务都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就校级职能部门而言,主要是通过预算管理、制度管理、指标管理等方式实现宏观调控,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就院系部内部行政管理部门来说,不能也不应该对应校级职能部门来设置院系部内部职能部门,而应该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强调行政管理人员的“一专多能”,也就是一个人员编制从事多个工种的事务。总之,在二级管理模式中,随着管理机构的精简,人的作用更加凸显,能否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将最终决定着二级管理组织机构改革的成败。
5.要创新二级管理组织机构。在一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一般都是采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的特点是强化行政权力,弱化学术权力。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这种垂直化组织机构已经逐步暴露其弊端。如何借鉴扁平化管理模式,改革现有的科层制治理机构,实现减少管理层次、下移管理重心,降低管理成本的目标,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快捷化的服务,成为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认真思索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科层治理机构,又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扁平化管理模式,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探寻二者的最佳结合点,避免“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产生。首先要扁平化设计总体布局,根据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合理确定管理层次和幅度,精简机构,整合系部。其次要区别对待,在学院领导层和职能部门之间体现科层管理特征,强调执行力;在院系部内部实行扁平化管理,强调学术权力;在职能部门和院系部之间,通过预算管理、目标考核、制度约束等途径,实现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吴静.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宏观调控实现方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2]孙俭.二级管理:科层制和扁平化的对立统一[J].科技创新导报,2009(9).
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德服人;人性教育;职业学院学生管理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渐加大,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也开始不断降低,使得职业学院的生源结构逐渐转变为“规模扩大、质量不高、差异性大”的状况,由此形成了具有一定特征的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局面。在这一背景下,要想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必须进行管理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在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以德服人占据极大的地位,并且适用于学校对学生实施人性教育,以人性的管理方实行学生的管理工作。
一、现今职业学院学生管理状况及产生原因
目前,在绝大多数职业学院中都开始倡导以人为本、以德服人的新型管理理念,实行人性教育,而办学模式也逐渐趋向于主动为学生服务,而学校管理层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但在学校扩招、学生门槛降低之后,职业学院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一部分问题源于学生,一部分来源于学校,而这些问题也反过来促使学校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在职业学院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或者城市贫困家庭,绝大多数都属于因淘气或者学习成绩差等原因无法顺利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而其中又以初中毕业生居多。在这些学生中,普遍有着个性化的性格和非主流形态,学生管理起来较为困难,原始的学生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生源层次的变化,由此大多数学校都会采取一些较为强硬的管理手段。而且随着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新开设的职业学院不断增加。在这样的环境中,学校的管理工作理念逐渐被强硬的管理理念所束缚,滞后性逐渐增强,对学生管理工作认知的正确度有所下降,管理工作的水平逐渐降低,管理队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待加强,加之管理方法落后,管理经验缺少总结环节,工作平台较小,使得职业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持续下降,学校的人性教育得不到具体的实施。
二、以人为本,以德服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内涵及作用解析
以人为本、以德服人的人性教育理念的内涵,就是要以学生为开展教育工作的主体,运用正当、合理的方式使学生信服,进而服从管理的一种人性化管理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学生管理理念,并使其深入人心;而学生管理者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弥补学生素质方面的不足;创新学生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增加学生在学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努力为学生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加强学生的民主管理;其次,开展学生的自我服务体系和制度,提升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并明确规划职业目标;最后,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最终实现培养高技术职业人才、培养学生独立健康人格的教学目标。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仅对实现学生养成健康人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体现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三、发挥人性教育在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作用的具体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以德服人的管理理念
要想实现人性教育,首先必须使以人为本、以德服人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明确为学生服务的办学意识,使学生的心灵感到温暖,让学生积极健康地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对于成绩或者品行存在问题的学生,需要耐心引导教育,不能一味采用极端的强硬方式进行教育。人性教育理念在学校中的体现有多重方面,如食堂的饭菜、宿舍的管理、学校超市、教学器材的分配、学生课外兴趣学习器材的采购、教师资源的配备等等,从这些方面都可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性教育。例如,某民族中专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专门为学生免费开设了课外兴趣学习专用的音乐教室,并配备了一部分电子琴,此外还有相应的舞蹈教室和跆拳道练习场地等等。这些设备都体现了学校对写生的人文关怀,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2.尊重学生的个人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尊重是人性教育理念中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心灵的财富。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在之前的学校中成绩靠后,未免会有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而且由于职业学院本身的特殊性,容易受到社会的有色目光,被认为是坏孩子。因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不能一味对其进行谩骂和指责,要逐渐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学生犯错误时,禁止使用有损其自尊和人格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罚,而应当采用人性化的方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德服人,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威信,还能够保护学生的人格,但是在必要时也可以辅以一些强硬措施。逐渐纠正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对学生做得正确的地方给予一定的表彰,树立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例如,该民族中专学校设有一项教官制度,从另一层面来说也是一种学生自我管理制度:选取一部分品德、成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教官,并佩戴相应的臂章,在每层宿舍楼都设立一名教官,该名教官的职责在于管理该楼层的学生纪律,阻止学生的违纪行为。
四、结语
对于学生人性教育的措施并非只有本文叙述的几种,还有很多措施是需要学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去实行的。人性教育要求学校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尊,不断鼓励、关怀学生,让学生逐渐展现自己的个性,收获积极的人生态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小霞.以人为本,以德服人――探讨人性教育在职业学院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亚太教育,2015,4(25):43.
[2]罗燕.学校管理:古代优秀管理思想之今用[D].广西师范大学,2007,3(1):87.
[3]郭贤锋.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以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为例.[D].中南大学,2012,12(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