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振兴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振兴建设方案

乡村振兴建设方案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之时”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乡村旅游示范村调查摸底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略阳县文化和旅游局

关于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略阳县五龙洞镇垭河村调查摸底报告

汉中市文旅局: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旅游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依托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继续巩固五龙洞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成果,自确定以来,合理规划、多方入手,积极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建设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五龙洞村位于略阳县城以北36公里处,政府以北2公里处,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在村境内。2015年镇村机构改革由原垭河村和原五龙洞村合并后命名为五龙洞村,村辖区6个村民小组,全村户籍人口243户751人,常住人口231户727人,党员47人。耕地面积为1459亩,其中基本农田700亩,林地51194亩。这里属于秦岭南麓中浅山区少有的原始森林与溶洞景观亲密融合的区域,其中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同时也是汉中地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具有“神、奇、幽、秀”四大特点。陆续开发出五龙谷、青龙沟、白龙沟、三佛寺、陕南氐羌民俗村5大景区,木城瀑布、茶马古道、五龙洞、呼龙台等100余处景点。景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各类野生动物200余种,秦岭冷杉、珙桐、金钱槭、红豆杉、高山杜鹃等植物1700余种。

二、主要做法

1、多项措施、狠抓落实。为了培养和打造“村容整洁、生态秀美、文化鲜明、设施完善、宜业宜居”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制定多项措施、狠抓落实。一是成立了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下设办公室,安排专人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确保了工作分工有条理、责任落得实。二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委严格按照“规划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结合五龙洞村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五龙洞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从环境整治、清洁工程、文化挖掘、产业培育、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提出了建设目标和要求,明确了工作推进措施和时限,为工作顺利开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三是积极落实经费保障。

2.村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是2010年在全村实施了民俗村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以氐羌文化为底蕴,采取政府资金补助为主、农户投工为辅的原则进行。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对全村96户群众350余间房屋进行了统一换瓦、坐脊、刮墙皮、水泥沙浆粉刷、外墙干粉漆抹面、1.2×4米双廊楼、三面散水、窗沿以下石板墙裙、正面木格花窗门、四开或者双开木格花窗门、门窗、廊楼、木柱统一油漆等内容,并建设入院道路6条1.5千米,绿化道路3千米;新建沼气池43口,改厕改圈72户。我村被确定为国家扶贫项目连片开发示范村以来,又实施了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该项目主要对农户庭院统一硬化,修建统一风格院墙、花池、入院路、入户路,统一换瓦座脊等。二是28公里生态旅游带建设,打造了旅游小景点4处,文化健身广场2个。三是居家院到秦家院集中村庄,安装太阳能路灯20多盏;村庄内安装太阳能庭院路灯40多盏;新建村级活动场所一处800平方米。四是公共环境整治,主要是新建垃圾池两座。通过环境整治项目和基础实施项目建设提升了游客旅游质量,改善了全村环境卫生整体水平。五是持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为乡村旅游示范村打好坚实的基础。

3.清洁工程开展情况。为了游客游玩时的环境舒适,五龙洞村作为常年清洁工程示范村,通过创新机制、强化宣传、提升素质、设施建设、加大监管五项措施狠抓落实,使村容村貌明显转变,群众素质整体提升,设施建设愈加健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主要对村域白色污染、群众乱搭乱建、乱涂乱画等现象进行清理,同时对群众私自占用道路现象进行制止整顿,对水沟、堰渠等死角堆积的垃圾进行铲除。同时修建垃圾转运站6个,并落实保洁员5名,定期清理垃圾,确保了清洁工程后续有保障。建章立制,建立了《五龙洞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清洁工程检查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并对村干部落实了责任区域,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4.文化产业挖掘情况。近年来,五龙洞村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以氐羌民俗文化为主线进行乡村文化产业挖掘。一是修缮娘娘庙。二是成立五龙洞村舞蹈表演队,先后编排羊皮鼓舞、羌舞、秧歌等文化表演,同时邀请专业人士为群众指导广场舞表演。四是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结合连片开发项目,在五龙洞村修建文化广场一处,配齐健身器材,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同时在村委会安装了乒乓球台、篮球架等体育器材,配齐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用品,五是打造农家乐8户,修建休闲场所4处。六是旅游客运市场治理行动景区、饭店及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场所专项督导检查行动。落实《旅游法》、《陕西省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景区、饭店及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场所经营管理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县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旅游案件联合查办、旅游投诉统一受理等综合监管机制,统筹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并将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纳入质量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满足游客对森林深度体验的需求,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游客康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村上依托独特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帮扶下,我村紧跟全县支柱型产业发展,结合我村地域实际,着力推进以食用菌、天麻、猪苓为主的产业发展,全村共发展菌筒50万筒,天麻8万窝,猪苓地存8万窝,新增4000窝,中蜂800箱,有效带动了全村农户增收致富。

三、特色亮点

一是农家饭菜以当地的特色食材为主,主要已以当地季节性时令蔬菜为主,柴火鸡,天麻、香菇炖鸡,竹笋炖腊猪腿等;小吃主要以铁锅面皮,罐罐茶、包谷面馍、核桃馍为主,让游客吃到纯天然绿色食品。二是打造特色旅游产品4种,主要以天麻、香菇、土蜂蜜、腊肉为主,利用电商网上销售。引进“陌上花开”商贸有限公司对五龙洞村土蜂蜜做了鉴定并注册了商标,带动当地旅游产品的销售,农户以旅游产品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四、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部分群众认识度还不够高,对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积极性还不强。二是经费紧缺,导致部分设想无法实现,工作推动困难。三是宣传力度还不够,社会氛围还有待加强,四是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不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乡村振兴建设总体要求,以打造“山川秀美、天蓝地绿”为目标,以五龙洞森林公园建设为依托,从加强提升群众素质、提高综合整治力度、加大舆论宣传入手,多方争取、凝心聚力,继续加大旅游开发。

乡村振兴建设方案范文2

通村路建设工程预算应执行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标准”。审计应在掌握国家和省给予通村路工程建设补助资金上限条件下,依照所在省指定的《乡村公路设计有关标准》,区分不同级别的村公路进行审核评价。比如目前通村路工程审核期工程财政资金上限为10万元/km,依照规划文件和图纸查证拟兴建公路泥土路为基础修建的村村“通达工程”还是双车道路面且直通城镇的“通畅工程”;如是通达工程,审核其每公里加宽、挖填土方、基础砌筑材料(砂土煤渣或天然砂砾或手摆片石)、路面铺筑材料(泥结碎石路面或级配砂砾或红砖),按现行路桥建筑工程预算调整价格计算造价,确定财政资金是否不足是否有筹资预案,是否有要求农民集资意向和方案;如属兴建“通畅工程”,除了前述建设材料外,还须评审其原路况处治费用合理性、住房拆迁和林地耕地占用费补偿标准及措施合规性,还要论证铺设基层的必要性(基层硬度达标可不设)和评价面层指标是否切实降到适当低点等。

二、建设单位筹集资金措施合理性

通村路工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财政拨款不足,资金缺口难平。审计重点评价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是否向农民进行了“硬摊派”性质的集资,集资额度是否合理,手续是否合规,使用是否恰当且定期公开;对批准修建“通畅工程”公路的财政资金缺口较大确需农村自筹资金的,评审其是否采取了如下三方面合理措施:一是激励农民自愿捐献。乡镇政府应本着“建设农村路农民人人有责”的指导思想,号召行政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举行党员、村民代表议事会,统一农民思想认识;政府相关部门可在坚决不搞硬性摊派集资、不碰农民负担“高压线”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和措施,唤起农民的自觉意识,让他们感悟到通村路是造福农民、振兴农业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发展工程,心甘情愿地捐献义务工和钱物。二是动员城镇职工支援。通过宣传让大家认识到作为“衣食父母”的广大农民群众,在2004年税费改革前的45年中,农民以年人均不过几十、几百元的纯收入却人均纳税十几到几十元供养着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而城镇干部职工年收入近万元却不需要纳税(当年月薪不超过800元不予征税),在农村急需修路的关键时刻,城镇职工理所当然应出一份力、献一份爱。三是发动社会力量资助。对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议充分发挥好民间资本作用,充分动员企业大户、有识之士、家乡外出工作和经商人员等慷慨解囊,奉献爱心。

三、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效果性

通村路工程关系到“三农”问题解决,因此既是国家实施的惠民工程,也是建设单位和施工者从事的“良心工程”。审计机构对检查中发现的违反财经法纪问题,应如实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和评价,政府审计局承办的案件应签发《审计处理决定》,严格执行审计处理,涉嫌犯罪案件要坚决移交司法机关查办;审计事务所受托审计要坚持原则,依法秉公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委托方据以作出处理决定。鉴于违规问题直接涉及到对行为人的责任追究,而且极有可能牵涉到多个部门利益甚至是部分领导责任问题,客观要求审计机构在作出追缴资金、补缴税款、核减工程造价和罚款等定性和处理意见时,一定严格掌握法规政策尺度,努力规避审计风险。特别是审计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要严格掌握分寸,按充分有利的证据说话,并严谨措辞,认真研究,不越位评价是非功过,不擅自定性结论,应只就查验事实披露,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点到为止,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风险打击。此外,对通村路工程专项资金使用上的财务管理混乱现象,同一乡镇范围的工程造价、路面硬度和宽度等差距过大现象,应做出客观的审计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便有关部门做出相应处理或修订管理措施。

四、工程款结算控制公开性

主要评价各乡镇在通村路工程财务管理方面是否建立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办理工程结算是否取得了完税票据,是否依据了齐全的工程竣工验收文件,是否履行了规定的工程结算报批手续等;农业经管站是否对工程项目欠款专门立户挂账,有无执行村务公开制度,是否存在重复支付工程款等违规现象等。

五、工程建设管理有效性

审计主要围绕项目招标、施工与维修养护管理几方面进行评价。评价乡镇政府有无严格合同签订控制措施,规范通村路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是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一踏查,统一预算,统一定价,统一招标,统一制定施工合同;主要领导是否积极参与通村路工程建设管理,深入现场了解工程进度、路面铺设状况、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等;是否建立了加强通村路后期维修、保养和管护工作有效制度,如政府维修责任与农民养护义务的制度等,并落到实处;是否建立健全了通村路工程建设和维修养护的有关资料管理和保存制度。

六、结论

乡村振兴建设方案范文3

工作思路:构筑“五·三”工作新格局

1、提高三个新认识。即:(1)在贯彻落实扶贫和移民政策怎么想上有新认识;(2)在努力提高扶贫和移民工作水平怎么办上有新认识;(3)在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民生怎么干上有新认识。

2、完善三个新机制。即:(1)强化专项政策扶持、行业部门支持、社会力量帮扶新格局;(2)健全扶贫和移民工作绩效考评、监督管理和工作考核新机制;(3)加快扶贫和移民工作法制化进程。

3、掀起三个新。即:(1)掀起舆论宣传新;(2)掀起政策培训新;(3)掀起深入调研新。

4、树立三个新形象。即:(1)在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扶贫和移民干部队伍上树立新形象;(2)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上树立新形象;(3)在坚持廉洁自律、反腐倡廉上树立新形象。

5、开创三个新局面。即:(1)开创推进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科学发展新局面;(2)开创落实新阶段扶贫和移民惠民政策新局面;(3)开创促进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和谐稳定新局面。

主要任务:

一、扶贫开发工作任务。

1、打响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攻坚战。2、打响加快贫困地区“三农”发展攻坚战。3、打响扶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攻坚战。4、打响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攻坚战。5、打响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自我发展能力攻坚战

二、水库移民工作任务。

1、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政策。2、推进移民后扶资金使用探索创新。3、提高移民示范村建设水平。4、做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5、加大三峡移民扶持力度。6、稳妥开展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7、扎实做好移民稳定工作。

三、自身建设工作任务。

1、加强扶贫和移民部门党的建设。2、加强扶贫和移民干部作风建设。3、加强扶贫和移民系统党风廉政建设。4、加强扶贫和移民工作制度建设。5、加强扶贫和移民工作宣传阵地建设6、加强扶贫和移民部门机关各项建设。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理思路抓项目 兴产业赣州发展老区不等不靠

1月30日,龙年春节刚过,江西赣州市146个重大项目举行集中开工仪式,正式拉开了赣南新一年抓项目扩投入、调结构促发展的序幕。

目前,赣州仍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8个,省级扶持贫困村1119个。这次开工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民生工程等相关领域,投资总额超过350亿元,建成后年产值预计将超过400亿元。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说,2011年以来,赣州市围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深入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不等不靠,只争朝夕,赣南发展振兴工作正呈现有序、高效运转的良好局面。

着眼于新一轮扶贫开发、促进赣南发展振兴,赣州把自2010年12月以来开展的“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升级为常态化、全覆盖工作。去年12月下旬至今年春节期间,赣州组织市县乡三级万名干部深入一线,既让困难群众过上欢乐祥和的“两节”,也为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进行调研摸底、寻计问策。据介绍,赣州市将以此为依据,总结形成调查报告,为制定全市扶贫开发规划纲要提供重要参考。当前,赣州市还会同江西省,联合广东、福建两省,编制、推动“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以加快老区发展。

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实,赣州抓紧谋划推动一批重大交通项目。1月19日,历时近两年半建设的赣南大道宣告竣工。这条全长35.7公里的快速城市主干道,穿越11个乡镇20个村,串起了赣州中心城区、赣县、南康三地的同城梦想。而在广阔的乡村,赣州也于去年实现了全市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把现代交通延伸到各个村组。

为发挥工业产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赣州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延伸完善产业链,推动稀土、钨等矿产产业向生产高附加值的新材料及高端应用产品升级。春节前夕,赣州市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顺利获得批复认定。其中龙南、崇义、全南工业园将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赣县工业园重点发展甜菊糖甙系列产品等生物产业。记者在赣南采访时了解到,江钨控股集团高铁滑线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高强度铜镁合金吊弦和承力索等6种新产品近日已经通过有关部门鉴定,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赣州孚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用锰酸锂电池,可承担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大巴车等车型的动力输出,技术水平亦处于世界领先。据悉,2011年,赣州新上类似高新技术产业项目24个,在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光电机一体化、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五大领域已形成较明显的优势产业集群。

项目、产业的良性互动,为赣南发展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2011年赣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330亿元,增长12.5%;全年财政总收入180.3亿元,增长40.5%,增幅创历史新高,居全省首位。

(经济日报)寻乌果业“华丽转身”为老区群众脱贫创造条件

寻乌大力“强果富民”发展战略,要按照“稳面积、提质量、创品牌、拓市场、深加工”的总体思路,以推进标准化生产及工厂化加工为抓手,全面提升果业产业化水平,力促果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县果业面积50万亩,总产量达65万吨,成为全国重要柑橘类水果产区;产值超12亿元,实现年人均果业增收约2400元,是寻乌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该县在稳定现有50万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依托赣南脐橙良种繁育基地,投资150万元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柑桔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积极推进尤利克柠檬、伦晚脐橙、泰国无酸柚等新优品种的引进、选育、示范和推广工作,做到培育一批、试验一批、储备一批、推广一批。同时,该县投入2000多万元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高杆定位、生物防治、科学施肥、生草栽培、滴灌与肥水一体化”等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制定“绿色食品柑桔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环境监测方法、统一施肥用药方案、统一基地管理;鼓励果农采用间伐与靠砧、大枝修剪、有机质改土、种绿培肥、保根施肥、叶面施肥相结合的技术,推广稀植、疏枝、疏果等技术,加强果园精细化管理。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果业产业发展,切实保障果业培训、新技术推广、果业安全防控等经费支出。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果品品质,相比传统管理模式每亩果园还可节约农资和劳动力成本400余元。县相关部门还整合产业发展资金,鼓励果农创建现代果业科技示范园,并对低产园、老果园进行改造,扩大绿色果品出口基地建设规模。如今,全县已建成市级精品果园8个,县级精品果园15个,经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注册备案的出口基地11个、面积3.3万亩。

乡村振兴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更新;分区;建设;启示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urban central district,i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in the regeneration of urban central district systematicly,it also introduces the trend of theory and the achievement. At the end,it points out the inspiration to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Chinese real situation.

Key words: urban central district;regeneration;zoning;construction;inspiration

一、城市中心区的内涵

城市中心区一般是指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的核心区域,它不仅是城市的中心,而且是区域的中心。城市中心区有不同的类型 ,一般有 Downtown、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RD (Central RetailDistrict)以及根据规划建设需要而划定的在城市中居于中间位置或是有中心的区域。[1]

二、国外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许多国家经济陆续复苏,全球性的城市化进程,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出现。据1980年国际统计资料所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达到60%以上;不少发展中的国家,也不甘寂寞,奋起直追。如墨西哥城,20世纪初,人口只有30多万,到了1980年,发展到了1500万。几十年时间翻了好几番,一跃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城市建设这样惊人的发展速度,严格地说,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的。因为城市人口剧增之后,城市配套建设跟不上,紧接着便出现了居住用房奇缺,供水供电困难,道路交通拥挤不堪,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治安混乱,加之工人失业等等现象,问题到了十分复杂、严重的地步。

除此之外,连锁反应的另一巨大而复杂的问题,是“内城渗透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城市郊区化现象如果管不住,内城诸多问题影响面将再次扩大,无边无际,那就会陷入难以救药的境地。[2]

针对大城市过度集聚的种种弊端 ,许多学者开始探索解决的办法:

1).集中与疏散――城市结构的塑造

建筑师赖特主张“分散”,赖特试图将乡村生活的模式移植到城市中来;1898年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该理论是“以有计划的疏散代替盲目的集结成块 ,以分散代替垄断式的集中 ,以较高形式的统一代替混乱无序。” (刘易斯・芒福德) 1934年伊里尔・沙里宁则提出了“有机疏散”的理论。这些主旨为“疏散”的理论对二战后西方城市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柯布西耶对大城市的态度则崇尚“集中”。他认为不仅大城市人口的集中是发展趋向 ,而且城市交通也应该同样集中。 柯布西耶于1922年在巴黎300万居民城市规划的改建规划方案中 ,设计出6个复杂的城市中心车站 ,而在城市单一的中心――240公顷的四边形广场上则布置了 24幢高60米的摩天大楼,充分体现出集中的思想。

2).分离与混合――核心功能的组织

1933年“雅典”之后 ,城市土地规划的分区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成为城市规划操作的主要理论依据。这种理论倾向于将不同使用性质的土地分隔成若干同质的区域。区内的每块土地都可以用同样一套标准法规来加以管制,因为简单易行,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但是对城市中心区的更新而言 ,它有明显的弊端 :(1)不利于历史建筑的保护。(2)助长某些地区的衰退。(3)缺少对土地使用和开发尺度的统一考虑。同时 ,分区法规还忽略了把建筑的地面层用作商业用途 ,同时也失去了为市中心区和邻近社区提供重要街面人行活动联系的价值,把丰富的、复杂的城市功能简单化。

20世纪50-60年代 ,以简.雅各布斯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功能混合和社会多样化理论。简.雅各布斯认为 ,城市多样性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重要原则 ,她反对那种认为城市多样性是意外的、无秩序的和无规律的观点 ,并总结出四个多样性存在的依据 :(1)城市需要混合的基本功用 ,将人们的出行时间分散到一天内的各个时段 ;(2)城市需要小的街块 ,增加街道的数量和面积 ,增加人们接触的机会 ;(3)城市需要不同时代的老建筑 ,满足经济能力不同的功用的需要 ;(4)城市需要充分的人口密集 ,使各种功用充分发挥经济效能 ,增加城市的舒适性。[3]

3).激进与渐进――实施操作的方式

城市中心区的更新落实到具体的实施操作层面 ,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 ,一种是“激进”式的 ,追求城市更新的速度 ,希望对城市中心区实施彻底的变革 ;另一种是“渐进”式的 ,讲究城市更新的质量 ,强调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体验。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过程 ,常常给城市中心区加上一个结构 ,后者则倡导自下而上的途径 ,寻求与城市中心区原有结构的协调。

60年代以后 ,西方学者对于大规模城市更新不同角度的反思表达出对“渐进”式更新的向往和对人类体验的关怀。 1961年刘易斯・芒福德指出 ,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只是“表面上换上一种新的形式 ,实际上继续进行着同样无目的的集中并破坏有机机能 ,结果又需要治疗挽救”。[4]简.雅各布斯认为“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血液澎湃 ,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 ,而广大群众则总成为牺牲品”。1975年 ,C・亚历山大在他的《俄勒冈校园规划实验》中也对大规模重建提出了批评 ,他认为 ,“以往的大规模形体规划对现状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 ,忽略和摧毁了城市历史环境中存在的诸多有价值的东西 ,不但不经济而且导致了城市宜人环境的丧失”。[5]此外 ,国外其他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立场和角度指出了以大规模计划和形体规划处理城市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的致命缺陷。同时 ,他们对传统的渐进式规划和小规模改建方式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三、国外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开展情况

为了保护旧城历史文化核心 ,振兴旧城地区的经济 ,各国开始了旧城中心区的复兴建设。如何把人们的目光重新吸引回到旧日的城市中心 ,国外在二战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城市中心区的更新。

1.1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

国际建协第 20届大会发表的《北京》指出 :“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 ,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发现问题的本质 ,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

近年来 ,各国的城市中心改造 ,纷纷开始重视文脉 ,结合步行区建设 ,保护历史建筑 ,维护原有的商业服务设施和旧建筑传统风格外貌 ,进行内部更新 ,满足现代使用要求,如将银行改成饭馆 ,老别墅改成文化中心等;并且加强了对历史街道、广场等城市空间和城市结构肌理的保护 。

1.2 对公共活动空间、绿色开放空间的设计

有轨交通割裂了城市商业中心的整体性 ,造成了拥挤不堪、污染严重的局面。为改变这种情况 ,中心区设计必须符合环境质量的要求 ,亲切宜人 ,自然开放 ,才会有活力 。

步行街就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线形商业区设计。步行街区的建设是西方 70年代初期环境整治的主要内容。如德国的哥廷根市和慕尼黑市将旧街道改建成步行区 ,禁止汽车通行 ,电车由地铁代替。美国同期把 200多个城市中心区的主要街道改成步行街。

同时其他的公共空间如露天广场、中庭、有顶街道等都使建筑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并起到人流集散、公共交往、活跃建筑立面的作用。绿化和水体代表自然的亲和力 ,在钢筋混凝土、玻璃林立的城市尤显珍贵。适当地加以设计 ,提高了环境质量。

1.3 居住区与社区改善

战后郊区化的出现 ,城市中心人口外迁 ,造成中心区失去活力。许多城市采取保护性整治政策 ,对中心区旧建筑改造利用。美国在社区改善中往往由政府出资改建低层、多层单元式住宅 ,使居民有良好的邻里关系 ,增强归属感 ,改善社区环境和恢复城市中心区活力。

1.4基础设施改建

老城中心区基础设施一般都已老化 ,交通拥挤紧张。改造中心区首先要改善中心区周围的交通系统 ,使中心区易于出入。另外 ,随着步行街的建立 ,需要另外的交通辅助设施。西方国家在整治中利用城市地下铁道和市郊快速列车的建设 ,同时结合城市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组成覆盖全城 、易于接近中心区的高速快捷的交通网。

四、国内城市中心区的更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已呈蓬勃展开之势。对照国外中心区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我国城市中心区的更新通常有以下类型特征:

1.商业街的沿线更新

以“中华商业第一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修建为代表 , 从1999年起 ,全国上下开始了用步行街的修建来带动城市中心区的浪潮。如北京王府井大街改造、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的建成 ,成都市春熙路步行街的建成等。这些商业街都处在老的商业区中 ,本身是历史老街 ,近年来受城市中大批现代化商业设施建立的影响 ,日渐衰退。步行街的改建以及周边公共空间 (广场、绿地 )的兴建 ,极大地带动了中心区的商业。

现阶段我国城市商业街的更新较之 80年代初期有了明显的变化 :(1)改建规模增大。 从过去的沿街一层皮的整治到当前基本上能够做到两侧成街坊改造 ,街道两侧的进深也相应增加。(2)两侧商场大型化。80年代初期的“成街改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 ,商场的规模受到限制 ,现阶段商业街改造后往往兴建一些大型商场。(3)商店的经营品种逐渐转向中高档。(4)逐渐开始注意良好购物环境的营造 ,增辟街头绿地和重视两侧历史建筑的保护。(5)商业街更新不仅为沿线地块 ,而且为周边地区的更新创造出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6)“以地养路 ,以路兴地”成为一种普遍的模式 。道路的改建提升两侧地块的区位潜值 ,推动两侧地块的更新 ,两侧土地的出让金也成为商业街改造中的重要资金来源。[7]

2.中央商务区 (CBD)的建设

近20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向的日益明显 ,生产的管理、控制和专业化服务业高度聚集于少数中心城市。商务办公机构的集中导致办公空间的需求迅速增长 ,在世界范围出现大规模商务办公区的开发建设热潮,较具代表性的有 :巴黎的拉・德方斯、纽约曼哈顿的巴特利花园城、伦敦的道克兰码头区、横滨 MM21等等。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的经济背景不同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高速增长期 ,但是几个较具实力的沿海大城市已经开始建设 CBD,如上海和北京。

3.历史文化聚集区的整治

以寺庙为核心的周边区域 ,往往是我国城市历史上的繁华地区所在。以寺庙为核心的繁华地区由于大多历史区位优势明显 ,有的还兼具交通枢纽地位 ,城市更新易于实施 (如北京的白塔寺地区 ,上海的静安寺地区 )。也有的寺庙宗教地位显要 ,有着国际上的影响 ,出于城市形象上的考虑 ,政府也下决心进行改造 (如北京的牛街地区 )。历史文化聚集区的更新改造也是增强城市中心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五、对国内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启示

对比中外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情况不难发现:尽管各国的城市中心区面临着各自不同的经济和形态的问题,但无论从其各自的发展历程还是所采取的方法手段上都有着共通之处。由于国外城市中心区的更新相对较为成熟,故其城市中心区建设的例证以及现代城市中心区的功能特征对我国城市中心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

(1)现代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商务、文化、信息等功能有相对集中的趋势 ,在我国多数城市需要形成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信息中心 ,以满足其功能相对集中的要求;

(2)避免中心区“郊区化”。如果在中心区建设类似于郊区的建筑,就会失掉自己的个性,而且会难于与郊区竞争;

(3)提倡高密度的、紧凑型开发,保证中心区的步行适宜性和可达性;

(4)创建多功能的中心区。成功的中心区可以向市民提供更多选择性的居住、工作、购物、文化娱乐、管理和旅游设施;

(5)加强历史遗产与文化保护。没有什么能比保护那些有独一无二个性的建筑更能明显地把中心区和郊区区分开来;

(6)保护和发展公共空间。这种空间对保持一个社区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7)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前提 ,新区开发需要较大的投入;

(8)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应发掘自身的特色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展望21世纪,城市中心区应致力于发展更强的个性,每个城市都该突出自己中心区独特的方面,要抓住本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特征,不要盲目地使用教条,在中心区更新的过程中寻找那些别人所没有的特征与机会,而不是简单地抄袭别人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中心区更具活力与魅力!

参考文献:

[1].朱才斌、林坚,现代城市中心区功能特征与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00(4)

[2].耿慧志,大都市中心区更新的理念与现实对策,《城市问题》,2000(2)

[3].方可,简・雅各布斯关于城市多样性的思想及其对旧城改造的影响,《国外城市规划》,

1998(1)

[4]. [美 ]Lewis Mumford著 ,倪文彦、宋俊岭译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 989

[5].C・亚历山大,《俄勒冈校园规划实验》,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乡村振兴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传统村庄;特色风貌建筑;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与管理的意识非常淡薄,无法真正了解传统村庄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村庄特色建筑风貌的历史、社会和艺术价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些地区片面的追求村庄土地的建筑土地的开发,导致重开发和轻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有价值的村庄建筑毁于一旦。因此本文从保护村庄特色风貌的意义出发,以南宁地区村庄为例,论述加强保护和管理村庄特色风貌的措施,防止历史遗产遭到损害和破坏。

一、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的重要意义

传统村庄,又称为古村庄,这种村庄传承和保留历史沿革,包括建筑环境、风貌等,而且村庄的地址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形成独特的民俗民风,同时至今还为人们使用的村庄,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一般的乡村风貌不仅包括古代和近现代的遗迹和代表性建筑,还包括当地的习俗、语言、文学、艺术和音乐等,其中村庄传统的古建筑是村庄特色风貌中最重要的载体。

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促进文化多元化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护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源泉;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的保护,可以有效的继承中国历史的文化遗产;通过有效的保护,可以振兴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对传统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共赢,有利于实现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

二、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特色风貌分析

南宁地区的传统村庄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壮族为主,还包括苗、瑶、侗等民族,大部分的民居建筑含有大量的汉族元素,少部分是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建成的建筑形式,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传统村庄特色风貌。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的特色建筑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

(一)居住建筑

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的居住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干阑式和地居式两大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1、干阑式居住建筑

“干阑”,在南宁壮族地区亦称“麻栏”,就是指人们居住的房子以半搂居式麻栏为主,半楼居式麻栏又分两种:一种是分布在土质较多的山区,建筑基础和围护材料以木头为主;另一种是分布在山区,建筑基础和围护材料以石材为主。由于干阑式建筑大多分布在缓坡地带或丘陵地区,建筑材料地域化特征比较明显。

2、地居式居住建筑

南宁市的平原地区的地居式建筑的基本形式是“三开间”式。其中大门居中而内凹”,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庸”与“收敛”的处世思想。

南宁地区村庄住宅的平面布局,体现了中轴对称的特点,体现在建筑上就要求中正,不中则不正,不中则不尊的思想,正如《礼记》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少数民族在建造房屋时,也会把中正的观念考虑到其中。

(二)商业建筑

从南宁地区村庄建筑形式而言,商业建筑是在居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演化的结果。在早些时候,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圩”、“摊”,最后形成”市”后,才出现真正意义的商业建筑,起后又形成”商业街”,店铺”成为街道的主体。在南宁传统村庄中主要有中式传统商业建筑和乡土骑楼商业建筑两种形式。

1、中式传统商业建筑

在南宁中式传统商业建筑采用面街的朝向,不再像居住建筑着重强调地理环境要素,最重要的立面特征就是在商铺正立面门面一侧,常有约一米高的小平台,称“铺窗趸”,作为摆放商品之用。

2、乡土骑楼商业建筑

骑楼结合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传统建筑形式。乡土骑楼建筑立面活泼,装饰丰富,带有浓厚的西洋式造型,按其构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段式:上段为顶部檐口或女儿墙山花,中段为楼层,下段为骑楼柱廊。骑楼街道的空间比较开敞,空间围合感降低空间层次更加丰富。

(三)公共建筑

在南宁传统村庄中的公共建筑主要有祠堂建筑、庙宇建筑、会馆建筑、书院建筑、试院建筑和戏台建筑,是村庄举行各种公共活动及仪式的中心,对村民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祠堂建筑一般位于村落最重要的位置,具有“向阳”、“面水”、“背山”的传统的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还附加了公共聚会、教育、娱乐等功能。祠堂建筑是家族或宗族权力的象征,在建筑的等级方面高于一般村庄的民居建筑,建筑外形美观,装饰精美,地位十分重要。

由此可知,南宁地区的村庄特色风貌很好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融入了其他的元素,又极具地域特征,不仅保留大量的文化遗产,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三、加强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和管理

保护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具体保护过程中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新老建筑相互协调原则、保护与发展互惠原则、长远期相结合的原则等。相关管理单位要加快传统村庄保护规划的完善,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加强保护宣传的力度,还要与历史文化村庄保护有机结合,建立长效的机制,从根本上加强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利用。

第一,南宁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进行科学的编制和规划,要把建设美丽村庄的规划和历史文化特色风貌保护结合起来,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南宁地区传统村庄总体保护规划、村庄特色风貌保护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依据,做到“先规划,再设计,后实施”,实现传统村庄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多注入资金。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离不开资金保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的专项资金,并要积极探索南宁地区的民间资金投入机制,积极倡导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和单位,参与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开发。

第三,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应配备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要建立和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结合的形式,保障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有足够的技术和人才要素,为更好的保护传统村庄特色风貌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第四,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适当改善村庄居民的生活环境。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要从提升传统建筑内部、外部和村落总体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在统一规划、很好保护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加大村庄内部环境和设施的改善力度,实现生活设施现代化;通过发展墙头文化,做仿古建筑小品等,要在与传统村庄特色建筑风貌相一致的前提下,兴建学校、卫生院、等相应配套公用建筑,不断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使村庄内的新建建筑和传统建筑相辅相成,实现两者的和谐相处,达到室外传统与古朴,室内与室外的有机融合;还要在不破坏村落历史要素和特色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水电、路面、路灯、排污、垃圾收集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设施,营造古朴、干净、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村庄环境。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先进的居住理念走进传统村庄。

综上所述,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要引起重视,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保护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田军.江南滨水古镇朱亭风貌保护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 刘振.邯郸市村庄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