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保教育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保教育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管理; 环境报表; 会计科目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5-0060-08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生态文明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近期的会计管制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发现,环境会计管制对于金融经济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 1-2 ]。对于环境来说,如果会计所描述的基本要素有所遗失的话,以此作为行动和决策的基础肯定具有误导作用。现在的环境危机实际上就是以经济成功或效率为衡量标准进行决策的结果[ 3-4 ]。显然,“环境会计”的研究尤其必要。国内会计专家围绕环境成本控制、外部污染内部化、补偿支付等内容进行了核算方法探析和相关报表设计[ 5-9 ]。然而,传统会计收益计算方法上的改进和环境成本的计量不能直接照搬现有的会计计量模式,20世纪加拿大、日本及欧洲等的经验均表明,跨学科方法的选择成为必然。
从环境经济角度看,环境会计可以提供企业经济资源投入和环境保护效果方面的信息,为“环境成本的效益最大化”服务[ 10-11 ]。然而,环境社会学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深度生态化”,强调经济制度的改变对于生态良好进化的重要意义;二是“浅生态化”,关注在现有经济制度下如何从技术进步视角改进生产方式,这与环境经济学视角相符[ 12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创新发展机遇期,如何结合技术进步实施生产方式的转变尤其紧迫。本文以浅生态化为基础,在现有制度背景下,结合生产方式转变的基本国情,关注企业环境资源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渐进性转变路径。
在企业环境资源管理中,涉及资源的识别、战略的选择、资源成本的核算、总体效益的评价。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环境资源和相关义务状况的合理表述,该表述的内容将随着经济视角向经济社会视角的扩展而更加丰富。如,肖序指出,环境与生产冲突的解决使得企业环境责任扩大、企业核算范围扩展、会计核算内容变化[ 13 ]。因此,笔者初步选择“环境报表设计”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对环境资源管理对象的“广角化”概述。下文的具体研究将涉及环境会计对象的认定①、确认、计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核算关系。
一、企业环境资源管理
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②。环境社会学视角下,这些环境分类随着管理实践者相互之间交流的“环境话语”不同而不同,然而,在注重社会建构的同时关注自然真实,在倾心于社会结构上的解释时关注物理或环境上的解释,这些正是现代环境社会学的要义,它区别于古典社会学之后现代社会学的主张,后者强调社会学的心理学基础。相关社会学家认为,通过社会工程实现平等时社会的成长和进步在持续的科技发展下是无止境的。可是,来自环境现象的限制,人类、其他动物、水、土地、空气等最大可能意义上的群体,它们共同形成的紧密联系(生态)与社会的冲突使得人们的自然观与社会公平问题紧密相关,此时,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及自然权利(right of nature)被自然地提上环境社会学日程[ 14 ]。显然,“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对其利用时的不平等”、“对其补偿时的义务界定”将成为环境资源管理中的主要议题。
为了提升管理的经济效率,企业实施分工协作,进而产生对象分类的必要。在围绕企业投入和产出进行管理对象分类时,我们可以将“环境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两类。前者又可以根据管理控制的可行性分为两类:一是可控的,强调货币计量;二是非可控(或广义可控)的,关注货币、非货币(间接货币)计量及计算性实务的扩展。环境会计实践中,更多地采用狭义的环境资源――自然资源。其中,可控的环境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等,非可控的包括空气等。在管理控制实践中,人们对于可控的资源主要通过事前计划并实施控制以达到节约的目的,而对于非可控资源的使用主要通过事前、事后的评估进行约束。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传统财务会计中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成本支出的核算;另一方面是环境评价(环境审计)工作。
管理控制是实现战略与任务的对接工作[ 15 ],其受广义的企业环境资源的约束。在管理控制实践中,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仅仅关注部分可控的自然资源,而环境评价主要针对具体项目实施的区域之内、时间窗口之中的货币化与数量化资源消耗进行评估。两类活动的主要差异源于对“不确定性与可控性”的分类:当目标的不确定性和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较低时,“结构性决策”下法则、规则清晰且可计算,传统会计系统即可满足投资、库存、信用等决策的信息需要;当目标不确定性和因果不确定性较高时,决策中基于目标协调的“选择性信息分配”需要考虑,决策的“问题、难点、假设、原则等”均需界定,此时传统“提供答案”的会计被“提供决策帮助”的会计替代,会计具有了特殊的组织意义和价值[ 16 ]。而且,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使得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社会性增大,组织结构变革、环境方面的信息甄别、管理控制系统更新变得必不可少[ 17 ]。显然,正是对于计量或“清晰且可计算”的关注使得更多的不确定、不可控环境资源被排除在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当然,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理性人对于激励作出反应”,消费导向、收入导向的经济制度决定了企业为了利润仅仅关注投入的最小化及产出的最大化。即,基于“社会”的部分自然资源不被包括在财务会计的计量之中。
当然,随着企业实践者对文化和行为的深入认知,环境不确定性将被合理嵌入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之中③,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与关注环境的管理会计核算将相互转化且内容重合,例如,管理会计(环境评价、环境审计)下的成熟技术会被应用到财务会计的实践中,同样财务会计的经济术语自然地被应用于管理会计等,如图1。
二、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及环境权益:定义
在传统财务会计核算中,企业的经济资源通过定义“资产”进行解释和分析,进而介入企业管理之中,但是,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与环境的冲突使得“经济资源”及“资产定义”难以符合调解和纾困的要求,资产定义的扩展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就成为必要。另外,“理性人对于激励作出反应”,合理扩展资产、负债及权益的内涵必然会引导人们在管理企业时真正关注那些以往遗漏的可控资产、之前忽略的负债和可能存在的权益④。
(一)环境资产
环境资产本质上是社会建构性的,随着政府、企业对环境资源的认识和技术控制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法律责任识别、经济计量、社会责任扩展依次给予界定,具体如表1。
从资源、资产到环境资产,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生态认知的过程。在表1中,对于一切自然和相关的生态,我们可以从国家、地域、人类的基本“自然权利”和“自然责任”出发,通过“法律”、“道义”确定人类对自然的占有,一切自然资源应该属于人类活动的基础,也应该成为通过习俗、惯例和法律界定的对象,当然这更多意义上是针对具体实物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建立,“消费跑步机”、“生产跑步机”及功利主义(目标导向)的主流化,使得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除了法律的基本要求更关注“稀缺性”,重点转移到了对资源的竞争和配置上,此时关注的对象明确指向政府、企业可以有效利用的部分稀缺自然资源,基于利润的可货币计量也成为人们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但是,经济问题中存在的公平与正义等社会问题使得人们意识到,被人所忽略的“基本”权利中“空气”、“森林”及“生态”必须重新得到关注,跟“人与人”相关的社会性自然资源应该成为挽救经济的支点,“公平及外部性”成为界定管理内容对象的标准,此时,我们的基本要求不仅是货币计量,而且是非货币化或可货币替代的计量。
显然,环境资产是管理主体在环境管理活动中拥有的可计量的环境资源⑤。其中,环境资源的广泛性、计量属性与单位的多样性是环境资产与传统会计资产的主要区别。在具体认定环境资产时⑥,应该从传统的经济角度过渡到社会角度。除了可直接货币计量的环境资源,非直接货币计量的也应包括到环境资产中,只要产权(基本权利)清晰、可计量,当其与企业的生产相关时,部分非拥有和控制的环境资源也应该体现在资产中。这与许家林、孟凡利等关于环境资产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其强调“货币计量”的必要性,然而关注公平与外部性要求我们必须确认一切可计量的资产。
(二)环境负债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命题,其必要条件是“始终不变的自然资本‘储备’”[ 18 ]。此概念强调公平分配和使用环境资源才可能保证发展的资源基础不会枯竭[ 19 ] ⑦。其中,“公平”既涉及“代际欠债”的明确,又包括主体与环境费用(资产)相关的义务确定。
与资产的界定相关,负债的定义涉及对法律、经济和社会的渐进性认识。但是,目前政府和企业仅仅考虑可计量的、可合理估计的义务,而且是货币性的强制义务。笔者认为,理论上应该存在两种负债:一是与资产对应的权益或广义的负债,只要人类利用或指向自然,认定了资产,就应该同时认定与资产对应的未来会“完整放弃认定”的负债;二是与损害资产对应的狭义的负债,当利用部分的认定资产时,针对未来使其完整化的支出,认定为负债。目前,国外在“环境评估、环境审计或环境管理会计”中关注技术方法应用下的可量化及实践中的“不确定性”,使得更多的环境负债以“或有负债”的形式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鉴于会计信息的“可比较”和“一致性”,笔者将狭义上的负债认定为环境负债。
显然,环境负债是政府、企业对已消耗环境资源的一种补偿义务,其与资产的认识和定义相伴而生。它是与环境成本(资产)相关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支出金额和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环境负债往往也被称为“环境负债准备”。
针对上述界定,当污染治理成本、健康赔偿成本和调查研究成本⑧等发生时,企业便可认定负债的发生,环境负债的记录将伴随资产的当期费用化、累计环境管理基金的提取(极少数情况下),同时也将取决于企业与环境相关的资产减值的计提。理论上,这些最终影响到公司当期费用的配比。⑨
(三)环境权益
根据上文对于“广义的负债”的分析,当环境负债仅仅认定为“狭义的负债”时,那“广义的负债”的剩余部分应该属于权益。政府、企业指向某环境资源时,就同时产生了对应的“权益”。这种权益在他们基于“生态稳定”的判断向大自然完整归还“资源”时才会解除。环境权益对应于环境资产中未污染、未减值的净资产,是环境资产中真正对于管理主体可以计量和享有的部分。具体而言,对于国家所有的资源由国家享有权益,例如,政府直接投资――矿产的储量;又如,政府拨入的专项资金;再如,政府收取的补偿基金。而企业投资的资源则应由企业享有所有权,例如,承包后所培育的林木。
显然,环境权益是管理主体可以计量和享有的环境资产部分。然而,在浅生态化下,政府、企业占用环境资产后会将其服务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资本增值的内在要求。以下,本文的会计分析自然转移到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上,关注环境资产的运用。
三、要素的实践呈现:确认与计量
概观会计历史,会计实践的关注点从“资产”到“利润”,再由“利润”到“资产”,呈现出重心转移的“否定之否定”⑩,从关注资产保值,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再到资产持续性增值。基于环境社会视角,对于三要素“资产”、“负债”、“利润”的关注将进一步由解释“利润”向“企业真实目标”转变{11},从关注股东的利润转向追求实体价值持续的增加{12}。但是,由于金额与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核算涉及两类事项或交易,即“可确认项目”和“或有项目”。对于或有项目,主要通过表外进行披露{13};而对于确定性项目,则通过会计核算流程下的确认、计量方法进行处理,并列入报表中。下述分析中仅关注后者。
(一)核算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资产――环境资源的分类列示
环境资产可以分类确认于“递耗资产”科目下。具体的计量,以矿产为例,可以根据“低价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进行计量;对于森林等(不包括气候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可以根据“收获收益现值法”、“种植轮作最优法”、“成本法”进行计量。环境资产也可以分类确认于“生态资产”科目下{14}。在具体的计量中,对于水等(生态性)环境资源,可通过“预防支出法”进行计量;对于土地(生态性)环境资源,可通过“重置成本法”进行计量;对于空气(生态性)环境资源,可以采用“替代市场法――旅行费用法、工资差额法”进行计量。
第二步:费用――各个资产项目的收入配比{15}
从环境会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来看,无不以环境成本作为中心环节来进行{16}。环境资产价值减值、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计价、环境负债的形成、环境收益的产生均伴随着“资产化或费用化”。显然,环境会计的中心是环境资产如何消耗,并与收入相配比,即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
企业在收入实现时,作为“递耗资产”入账的矿产、油田、森林等随着开发和使用,其价值应分期折耗,并确认为成本,具体计入的会计科目应为“折耗费用”。这可以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补偿,使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偿耗用制度的实施变得可行。同时,在自然资源经营过程中,企业可能需要向社会的人(政府)进行补偿支付,如向政府缴纳“环境补偿费”、因排污等需要缴纳“环境保护费”等,具体计入的会计科目应为“环境费用”(或“管理费用”)。当然,对于排污等也可以根据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具体发生,分别计入原材料、生产成本、销售费用{17}。此外,确认、计量矿产品等在销售和自用时应交的税额,一般采用的会计科目为“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资源税”。
第三步:负债――可能的外部性与内部性影响
企业资产、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伴随着负债的发生,初始认定的资产,其对应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往往由经营期初的评估决定,而经营中资产损害(费用)对应的负债需要结合费用逐一进行认定。{18}
如果采用债务方式获得资源使用权,应该采用科目“长期应付款――政府(或国家)”;如果采用租赁方式获得资源使用权,应该采用科目“长期应付款――应付资源租赁款”;对于合理开发和人工再造引起未实现的递耗资产、生态资产增值,应该采用科目“未实现增值”,当实现时再转入“留存收益”;当环境降级时,支付生态环境破坏补偿费,应该采用科目“应付环境补偿费”;因排污等需要缴纳环境保护费等,应该采用科目“应付环境保护费――应付排污费”;在核算资源税时,应该采用科目“应交税金――应交资源税”。
第四步:收益――配比结果的计算{19}
环境收益的确认是配比的自然结果,主要在于考察环境费用所带来的损益大小。在产品出售时,“折耗费用”转作“销售成本”,未售出部分的折耗费用占用计入“存货”。与环境资源补偿、保护(排污)相关的“环境费用――环境补偿费、环境保护费”(或“管理费用”)也予以扣除{20};同时,与“排污”相关的原材料消耗、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将给予扣除。另,“资源税”也将从收入中扣除。此时,被配比的环境相关的收入主要包括;资源开发、利用、配置、储存、替代等实现的收益,“三废”利用收益,环保资产的盘盈、处置收益(含无形资产),“三废”产品的相关税收减免、债务利息的扣减、政府对污染治理的补助或奖励。
第五步:权益――基于激励的环境资源产权
如资产认定部分所述,在国家投入递耗资产时,即可形成政府所属的环境权益,采用“环境资本――政府(或国家)”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当合理开发和人工再造引起“未实现的递耗资产增值”,应该将其确认至负债性科目“未实现增值”中,当实现时再转入会计科目“留存收益”。当然,在“留存收益”科目下还需要确认与收益相关的权益积累。
上述流程中的确认与计量、计量属性的选择侧重于现在和未来。如在矿产资源计量中,运用“低价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等方法。因为环境会计核算更多地与价值评估相关,若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将使环境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显然,“现行成本”和“未来贴现视角”的计量将使环境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
(二)会计的等式
在上述会计核算流程中,可看到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主要涉及环境资产减值、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四个方面。财务影响的前两个方面主要涉及环境资产的费用化及其与相关收入的配比问题。随着环境资产的运用,相关的预防和治理不仅要求额外资源的消耗而且引起自身价值的损耗,例如监测支出、排污费、罚款与赔付、污染清理、环境管理费用等;又如改良、清理、处置等活动。当然,环境资产减值、环境成本还将包括传统会计核算中包含的环境资源消耗。财务影响的后两个方面主要涉及与环境资产形成和消耗相伴的义务。无论是环境资产的认定和取得,还是后续的直接和额外消耗,分别对应于未来将“放弃认定和取得”的义务、与消耗相伴的义务,以及消耗相伴的收益减少和增加。例如环境污染治理支出的预提,又如利用“三废”产生的产品收入及享受的税收优惠、环保贷款的利息节约、政府对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财政补贴等。根据上文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及环境权益的界定,结合“价值流转”{21}和会计核算流程,以上项目(要素)必然符合基本的会计要素等式(1)和(2),公式(2)包括期间的费用和收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期间收益-期间费用)
(2)
在以上公式中,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强调的责任与义务之扩展自然地体现了环境资源的占有所带来的资产与负债的对称性,而广义的负债则扩展为负债与所有者权益。
四、环境资产负债表设计
企业的环境资源管理需要会计信息的支持。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一般均包括对外公布的环境报告书,披露企业活动对环境发生的影响和为削减对环境不利影响而进行的努力,其中,环境报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2}。然而“我国现行的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由于偏重于反映传统的经济受托责任,忽视了对环境受托责任的反映,从而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 20 ]因此,借助环境法规、规章、政策促进环境信息生产和披露的优势[ 21-22 ],结合我国环境核算的具体业务进行标准化的报表设计,将有助于企业环境报告的改进。但是,与李建发和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在独立报告模式和补充报告模式选择上,应该是后者,因为政策导向的信息生产强调标准化,而独立报告模式的内容往往是全面、不可比、个性化的。对于独立环境报告模式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环境会计操作指引”,实施自愿披露,并通过数据库建设形成各个单位关于环境影响技术指标统计表,具体可以涉及“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再循环使用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包括环境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治理准备金、环境收入等),环境业绩信息(环境治理与投资、奖励等),环境审计报告等”环境资源管理基础信息。
结合以上二、三部分的论述,在补充报告模式下,笔者列示了传统资产负债表和环境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差异,设计了未来可行的包括“环境会计科目”的资产负债报表格式,具体如表2、表3。显然,在当前阶段应该对传统报表遗漏的环境资源相关“会计科目”给予添加,例如环境资本,并对传统报表的合并项目进行单独列示,例如权益、资产、负债等部分的分类列示。需要指出的是,在已有环境会计核算中负债部分包括“长期应付款――国家”,权益部分包括“环境资本――国家”,鉴于政府是国家的实体,应该在今后实践中将“国家”改为“政府”;另,“环境补偿费”和“环境保护费”在传统核算中采用“管理费用”科目,改进后应该统一采用“环境费用”核算,并分类列示。
总体而言,在企业初始阶段,应该将环境资产与环境权益(或环境负债)作对称性处理。但是,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出现资产损耗或增加时,会对应发生负债或权益的减少或增加,此时,这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关系便存在于表3(环境资源资产负债表)之中,这即是笔者对汇总信息的完整性报告。
五、结论与启示
环境会计的基本使命是计量环境资源的存量与流量,并核算其中的效益。虽然实践中往往以物理化学量作为计量单位反映企业环境负荷的减少情况,包括资源和能源消耗的节约、“三废”污染物质排放量的减少、废弃物再生回收和利用数量等,但是货币计量环境会计要素的变动金额不仅包括环境成本支出、相关资产减值和环境负债,而且也包括企业因环境保护活动而获得的环保经济效益等一类经济产出数据。
通过基于环境资源的管理和核算分析,笔者认为,在浅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可以对传统财务会计报表的“会计科目”进行扩充。这有助于管理中“利润最大化”向“企业真实目标”的转变,将渐进地缓和企业与自然的冲突。在短期内,对于环境会计准则制定而言,可以就具体要素的分类核算、列报进行补充;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就如何进行环境报告而言,可以基于本文的逻辑进行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建设。另外,本研究对于目前“区域环境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生态资源数据库”的数据分类具有借鉴作用。显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这些工作的开展将为企业、政府的环境绩效考核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有助于政府、企业“环境正反馈”的实践工作。
此外,文章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未对成本核算问题进行明确论述;二未涉及环境收益方面的具体信息(损益表相关问题)。这些同“资产负债表”的列报一样是基础性的,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AKISIK O. Accounting regul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 trade,2013,49(1):33-67.
[2] 周守华,刘国强.会计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14(1):3-4.
[3] AL-TUWAIJRI S A, CHRISTENSEN T E, HUGHES K E. The relations among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pproach[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4,29(5):447-471.
[4] 格瑞,贝宾顿.环境会计与管理[M].王立彦,耿建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36,66-79.
[5] 郭道扬.绿色成本控制初探[J].财会月刊,1997(5):3-6.
[6] 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J].经济科学,1998(6):3-63.
[7] 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28-248,252-277,364.
[8] 肖序,刘三红.基于“元素流-价值流”分析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14(3):79-87.
[9] 袁广达.我国工业行业生态环境成本补偿标准设计:基于环境损害成本的计量方法与会计处理[J].会计研究,2014(8):88-95.
[10] 库拉.环境经济学思想史[M].谢扬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5-246.
[11] 菲尔德(Field B C),菲尔德(Field M K).环境经济学[M].5版.原毅军,陈艳莹,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97-154.
[12] 汉尼根.环境社会学[M].2版.洪大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6,34,38-56.
[13] 肖序.论环境会计的理论结构[J].财经论丛,2002,7(4):58-63.
[14] 贝尔.环境社会学的邀请[M].3版.昌敦虎,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68,78.
[15] 安东尼,戈文达拉扬.管理控制系统[M].刘霄仑,朱晓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16] STUART B, COLIN C, ANTHONY H, JOHN H. The roles of accounting in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J].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0,5(1):5-27.
[17] 冯巧根.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14(9):21-28.
[18] PEARCE D, MARKANDYA A, BARBIER E B. Blueprint for a green economy[M]. London: Earthscan,1989.
[19] 杨冠政.环境伦理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7,197-210.
[20] 李建发,.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会计研究,2002(4):42-50.
环保教育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16-01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在注重经济效益,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带来了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生物课堂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了解环境的现状,懂得主动关心和保护环境,逐步形成环保意识,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打造和谐的课堂。
1.通过环境实例,让学生了解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依靠大自然的赐予生存,而人的生存却对大自然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人的衣、食、住、行莫不产生污染。人类的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式的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的引入外来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等,都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如: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就是因为森林植被受到人为的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沙漠化,最终导致河道淤塞,河水泛滥,甚至成为不毛之地。土地沙漠化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重视保护环境。课堂上将这些现实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通过主题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人与生物圈"的课程新体系。新课程生物教材的十大主题中,"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和"生物的多样性"等几个主题都是体现"人与生物圈"主线的主题,自然也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最为容易入手的教材。比如,通过"生物与环境"主题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作为一种最高等的生物对整个地球环境的影响方面考虑,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依赖于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例,对于加强环保教育是再好不过的教材了。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多数地区灾情严重,可是有的地区损失却不大,其原因就是: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特别注重栽种树木、保护树木,林木具有的涵水作用,在干旱的时候保证了土壤水分,淙淙的溪流让人惊叹。这样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就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也让学生明白了自己所生存的环境需要人类来加以保护,才能维持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3.通过课堂教学,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生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认真钻研和分析新课标及教材内容,找出课程教学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进而在生物课堂讲课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讲授,通过环境教育把和谐发展思想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充分渗透环境教育,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如在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节,展示了几幅《人与自然》杂志刊登的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照片,许多学生的惊异、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说道:"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人们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为了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就不顾后果肆意捕杀野生动物,也许这些行为的后果不会很快显现出来.但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可能是无法弥补的!同学们,如果野生动物全都从地球上消失了,只剩下我们人类,我们岂不是太孤单了!"在我说这些话时,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听,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地震动了他们.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
4.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渗透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将环保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争做环保小卫士
4.1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环保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保护臭氧层日等)的宣传或其他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义务宣传活动和义务劳动,或是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环保的知识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问卷调查或排演环保节目等课外活动。通过以上途径,可以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和谐发展思想认识。
4.2 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展。生物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连,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利用实践知识,积极的引用和拓展,使教学过程顺应认知规律。同时,注重实践经验,创设实践条件,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在"调查当地生态环境状况"一节,通过课前咨询、调查、收集资料,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引导学生拟定计划,进行实地调查,认识环境问题,通过讨论、分析,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提出有效的环保建议,为环保工作贡献自身的力量。同时'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深入社区,到达野外,植树,建鸟巢,改善环境,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而有效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3 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读物,帮助他们认识传统发展观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了解全球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和危害,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生及内涵等等。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海林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生态环境与保护》
环保教育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等比数列 前 n 项和公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82-03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并强调“开展以数学应用为主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数学所发挥的作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基于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应力求通过展现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应用实践中能增强对材料信息的处理能力,能够对所提供的资料进行辨析、分类、归纳和整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发展他们的应用意识,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保护环境、实现人地协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大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环境教育至关重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环境教育资源,有机渗透环境教育。笔者根据新课标理念,立足于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反复研究,设计了一节从构造数学模型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数学课《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与设计如下,希望与同行交流研讨。
一、课堂流程及设计说明
布鲁纳提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新课标强调数学化,通过有效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设计环节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三水区白坭镇为了保持水土资源,实行退耕还林,如果从 2007 年退耕 8 万公顷,以后每年比上一年增加10%,那么 2015 年需退耕多少公顷?
教师通过将实际退耕公顷数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数列问题,把 2007 年至 2015 年每年的退耕面积看成是一个数列。学生根据题意,就可以判断这是一个等比数列,首项 a1 为 8,公比 q 是(1+10%),求 2015 年退耕的面积,只需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an=a1qn-1(其中 n=9)即可求得。
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 2007 年至 2015年一共退耕多少公顷?
随着问题的层层递进,学生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求出每一项,然后计算出 2007 年至 2015 年退耕面积的总和,这就是这个等比数列的前 9 项的和。学生交流互动并通过类比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最终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等比数列前 n 项和有公式吗?能否推导求出来呢?”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并且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以及概念与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这为本节课学习等比数列前 n 项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首先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来回顾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并引出推导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这不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即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第二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自主提出能否推导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问题,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课后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通过多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将学生引入课堂知识学习中。同时,又以学生为主体,独立思考与讨论交流并进,既有学生上台展示讲解思路,又有总结发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达到了三维目标,而且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引入与例题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同时又增加了数学建模的能力。
(一)从问题源头出发,强化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一节课是否高效取决于有效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高效课堂必须从问题的源头出发。本课的环节一由实例引入,顺其自然地由学生提出要推导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然后过渡到环节二。本节课将大量精力与时间放在了第三个环节的例题探究上,教师围绕三维目标引领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在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例题的过程中,对环保这个貌似熟悉的话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二)注重环境教育目标,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环保教育教学设计范文4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许多地方都在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但效果却不好,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问题已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究其原因:第一是中小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和能力的培训力度不够;第二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够;第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不到位,学校的软硬件资源整合不够;第四是不能与时俱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现在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网络,但却不能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不去思考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和改变教育教学,如何让技术变成认知工具。因此,师资培养与培训应以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师生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和能力的培训
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理论学习能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人,能开阔视野、在教学中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成为有“个性”的人、有“主见”的人。重在行为体现,成为有根的教育文化,而不是“跟风者”。理论的价值:“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技术是在生活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因此,简单地说,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说过:“如果教师不知道如何更加有效地应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陈至立同志也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明确强调了教师掌握应用教育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样才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体现在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性上,体现在教师个体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并能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加大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的大趋势,它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过程和模式,整合的过程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整合是基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课程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推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线索,但各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把学科中的知识汇聚成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成学科间的融合、交叉。在这个过程中。学科活动应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通过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实现学科课程的内容目标,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本身容量大、转换快的特点,扩大课堂的教学内容容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各学科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以方向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和创立新理论。
2.现代教育技术和活动课程的整合具有跨学科、跨课时、跨年级段,多采取课外活动形式的特点。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学原则,改变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也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韵关系。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我们还可以从实际出发,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德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
三、加大学校软硬件资源整合,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服务
教学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随着学校软硬件环境的不断改善,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数量也会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搞好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与管理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选择当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和资源;二是因地制宜自主开发资源,利用优势研究和开发应用软件与教学资源;三是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良好的资源环境应满足这样几个条件:一是资源的数量足够多;二是资源的质量足够好;三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方便、高效。网络环境为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教师通过网络自发组织、自愿参加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围绕教育技术应用这一话题进行沟通、交流、学习、探讨和提高并共建共享资源,其沟通交流的范围更大、学习探讨的内容更广、获取的资源更丰富、资源的共建共享更便利、学习提高的机会更多,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对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大有裨益。因特网提供了许多教师学习共同体。如苏州教育博客、北师大知识媒体实验室专家博客群等,这些网站不仅提供了关于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资源,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可参考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学范例、模板等。为教师有效应用教育技术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
四、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理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语言是理念的客观性描述,行为受理念的影响支配,那么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教育教学及其发展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人的教育理念的形成要受自身素质、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很难想象缺乏理念或理念单一的教育教学过程,将带来怎样的
后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现代教师除了应具备以人为本、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合作教育、多元智力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理念外,更重要的是应具备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其基本内容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是指导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的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教师通过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案的选择和安排,争取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最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资源应按人类联想规律组织教学信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知识建构为落脚点;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重视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知识的应用更重要;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方法,学会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知识建构进行学习,知识的继承和知识的创新都可贵,但知识的创新更可贵;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五、结语
环保教育教学设计范文5
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对某节课的思想认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实验设计)、教学过程、绩效评价和教学反思等整个过程,然后由专家评说或听众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通过远程视频互动教学等现代化手段,这种教研新模式运用优势日趋凸显[1]。201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正式发文,举办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以期达到加强教学设计创新,促进交流与共享,进一步发挥实验教学的育人功能,提升师生实践动手能力目的[2]。
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有观察、有体验、有探究的实验教学,不仅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师不可推辞的责任。
传统课堂的实验教学模式表现为:以教材的实验安排为中心,整个过程按部就班。通常的做法是:实验前,学生认真听取教师实验内容讲解和安全事项提醒;实验中,学生按照实验步骤仔细操作和观察记录;实验后,学生把实验结果和现象进行总结归纳,撰写实验报告,教师进行批改和引导。典型特征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三固定”,即:课程安排上,时间固定;教学内容上,任务固定;实验操作上,方法固定。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大部分的实验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实验知识讲解和操作演示,教学设计创新不足,无法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实验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机械的动手练习,没有充足的时间探究实验或自主思考问题。
有学者做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传统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一般不理想,很多学生反映实验后很快就忘记学习内容,操作记忆也很模糊,直观的表现体现在实验考试中,大部分学生在答题中表现出对实验设备名称记忆不清,操作过程混乱,甚至会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3]。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承接国家级课题,立足科研引领,依托所在的单位工作特点,依据新建构主义理论,从分析学生现状、贴近学生需求出发,探索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把“实验教学”的目标聚焦在“创新融合”上,推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可操作、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效果;福建省的实验教学说课获得同行的认可,比赛成绩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4]。
2 新模式的创新特色和框架结构
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战略推进,互联网不仅成为信息与知识的载体,也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来源,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场所。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一位教师、几十位学生,这是传统教育模式。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教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2.1 创新特色
教学模式创新,离不开学生。00后出生的这一代人,被称为“因特网上的原住民”。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网上浏览或学习了,而是要在网上“生活”,他们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乃至学习方法、生活习惯都和以往的学生有质的区别。教育对象在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任何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都必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因此,笔者以为,研究并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模式必须立足于当今的学生,教学模式“因学生改变而改变”这个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新模式创新特色可以从“表象特征、核心内涵、运用方式”来表述:
(1)表象特征是跨界融合。所谓“+”的核心就是跨界,就是变革。“互联网+”要求实验教师不仅要积极研究实验内容,剖析实验核心环节,还要求实验教师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敢于跨出传统、敢于自我突破,以学生需求为原点,融合新技术,引入新设备(比如智能传感设备),创新实验设计,使之更便捷、更安全,教学效果更明显。
(2)核心内涵是创新驱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的实验方法,教师麻木学生厌烦,已经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互联网+”的核心就是求变、求新,从思维上引导教师发挥创新的力量。使得实验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更加丰富多彩,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
(3)运用方式是重塑结构。当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已经深入课堂,围绕智慧教育理念,重塑实验教学课堂结构是学生内在的要求。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和新设备,基于动态学习、大数据分析和“云+端”的运用,创造和展示各种贴近实验现实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开展协作实验、探究学习,实现教学模式的重构是一个大趋势。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分析不同的授课对象,因地制宜进行实验教学设计,通过个性化演示、多媒体仿真、布置探究性问题等手段,创造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验场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使得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新奇、充满期待,教学成为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创新融合,是新模式的特色所在。
2.2 框架结构
针对“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特征,依据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笔者在吸收维果茨基、皮亚杰、布鲁纳、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强化以学习者兴趣爱好为中心、以营造解决问题情境为核心的三步推进支架式实验教学框架和教学设计策略,如图1所示。
案例1 厦门英才学校杨雪(福建省省赛初中组化学一等奖获得者),她的题目是“元素化合物转化关系复习课”――以CaCO3、CaO、Ca(OH)2相互转化为例。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复习探究课,比较枯燥,为激起学生兴趣,逐步突破重难点,她采用了支架式教学策略来设计实验教学环节。
搭脚手架:围绕“物质转化观”观念建构,按“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学生最通俗易懂最熟悉的粉笔(主要成分就是CaCO3)灼烧实验引入教学。
进入情境: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能不能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探究整个转化?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并采用了学生最常见的粉笔做为实验载体,把实验结果采用视频回放,温度感应器记录灼烧过程,整个过程生动活泼,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开始时可由教师启发引导,给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观念建构逐步攀升。
协作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应用。
效果评价:对各小组出现的特殊情况作出评价,促进知识整合提升。
知识建构:学习者在教师引导和学习伙伴的协助帮助,建构适合自身的知识体系。
杨雪老师运用支架式教学设计框架,把枯燥的复习课转化为生动活泼,可实施、可应用的常态化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情境性,促进学习者的合作更加高效,对化合物转化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比较好地体现了“互联网+”背景下重塑课堂结构的愿景。
3 研究的成果和创新案例
实践中,“互联网+”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并主动运用于实验教学说课设计。福建选手不约而同地采用“互联网+”创新驱动的思维方式来演绎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并取得说课比赛的历史性突破。
案例2 福州一中马东老师的参赛项目是“会‘呼吸’的实验装置――硝酸性质实验的一体化设计”,针对课本中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过程中要不断拆卸装置更换药品常发生气体泄漏,产生污染以及两步实验药品用量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思考,期望能设计出一个创新的实验装置,解决这些问题。
针对参加实验的是高中学生,他们对化学实验已有较深理解,马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查、小组探究完成了创意收集和知识建构,他们把原来的两个实验整合成一个(如图2),在全封闭环境下连续完成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的反应,然后验证部分气体的性质,并通过装置的特殊设计吸收处理有毒气体,使得氮氧化合物、氧气与水最终反应转化为硝酸。不仅做到了一气呵成、实验效果明显,同时还集约环保、有毒气体零排放。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求新,还进行了教学角色互换,创新了互动氛围,利于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确立绿色化学实验思想。另外,他们还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称――“会‘呼吸’的实验装置”,因此,在2015年全国赛中获得评委一致好评,脱颖而出获得金奖。
案例3 莆田哲理中学林淑秧老师,参赛项目是“氯水部分性质的探究实验”。该实验在教材中设计较为繁琐、分散(分别通过四个实验来探究),实验过程中对装置密封要求很高,一旦没做好,容易造成氯气泄露,污染环境且影响师生身体健康,导致很多教师敬而远之。
针对这个问题,林老师开动了创新思维,将四个实验融合为一个实验,并且,源自生活灵感,利用学生熟悉、简单易得的矿泉水瓶作为实验设备,方案如下(图3):在矿泉水瓶子的不同位置,分别放置了氯酸钾、干布条(下垫无水氯化钙)、鲜花,然后通过注射器注入盐酸,进而产生氯气。随着氯气的扩散,实验样品颜色慢慢变化。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不仅解决了原实验方法繁琐、分散的问题,而且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利用率极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注射器推进速度可控,盐酸的注入量也间接可控,氯气泄漏的概率下降了许多。创新驱动、跨界融合的“四合一”实验思路,简化了实验步骤,重塑了教学方案,为该实验重新回到实验室打开了一扇大门。
4 研究的理论探索和运用思考
实验教学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深度应用,实验教学的课堂结构发生了变革,不仅教学仪器“智能化”,教学资源“媒体化”,教学进程更是“碎片化”。现代化手段使得实验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但是我们要记住的是“形?而神不变”――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进程没变,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的核心追求没变。
4.1 理论探索
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一个“高大上、接地气”的理论指导。笔者以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比较合适的支撑理论是新建构主义理论[5]。
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学生和其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教学、做中体验、讨论悟出等包容性思维方法和教学思想。针对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趋势,新建构主义提倡“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学习者对每天碎片化学习到的知识先进行“零存”,通过包容性思维,将看上去关系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学习信息与知识碎片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学习的反思消化,构建出比较完整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获得“整取”的成果。
新建构主义还指出,学习过程有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的区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匹配。例如:针对初中的教材编排特点,更多的是要采用“初级学习”的思路,如第2个案例所示,三步支架式实验教学框架和教学设计策略应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一点点渗透,由简至难,层层递进。通过开发生活中的实验资源并进行知识迁移,引导初中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高中学习过程则有所不同,应采用“高级学习”的思路,如案例2所示,在实验教学的实践中,通过问题导入,步步提问,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多问“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还可以如何做”,探究式提问可以引导并帮助学生初步学会接受、吸收、整合课本化学知识,并进行知识的创新建构。
?芍址椒ü餐?点就是:创新融合实验课程,以探究的视角深入,从理性的视角提升,以观念的视角升华,这就是新模式核心诉求。
4.2 运用思考
思想认识到位,是新教学模式运用成功的前提,正所谓“名正则言顺”。
重视实验教学工作,努力提升实验教学质量,靠教学科研和实验说课带动实验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果,是最佳途径之一。应该在学校大力弘扬这么一个理念: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开齐开足实验课程,保质保量做好实验,对学校而言,是办学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对校长而言,是能否有能力依法治校的体现;对教师而言,自己能做好实验,教好实验课程,是安身立命之本。
“互联网+”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模式的运用,笔者以为应该分三步走:一是注意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既要研究“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研究“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二是注重教与学的信息反馈,教师的“教”,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学生“学”的结果,又影响着教师的“教”,了解学生的接受状况,才能有的放矢地教;三是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成为艺术表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结束语
环保教育教学设计范文6
一、基本情况
我镇现有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395人,有教职员工44人,其中,教师32人,共有专用校车4部,校车手续齐全,符合接送幼儿要求。
二、主要作法
规范办园行为,理顺管理关系。幼儿园都具有合法的办园资格,《办园章程》内容完备,依法办园。能自觉接受中心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管理。我们把8所幼儿园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划归各中心小学进行管理,中心小学指定一名副校长分管村小和幼儿园工作。并与派出所、卫生院协商,校车由派出所进行管理,疾病防疫和食品卫生由卫生院防疫站进行管理。
落实责任,强化管理。为了使幼儿园的管理经常化、规范化,我们把幼儿园的管理纳入普通教育管理范围,同分管领导和幼儿园园长签订各项管理责任状,进一步明确他们各自的目标和职责,使他们管理有目标,工作有头绪。我们还专门制订了《幼儿园管理检查细则》,每学期对幼儿园进行一次综合检查,检查结果,不仅作为衡量幼儿园工作的依据,同时作为评价分管领导工作的依据。
加大投入,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园舍建设,做到坚固、实用、够用,坚决不使用危房,清除园内危险建筑物;按照要求不断添置、更新设备设施,保障教学活动的需要;添置足够的幼儿生活用品,做到一生一杯、一生一巾,摆放科学,消毒严格;校园实行封闭管理,出入人员要严格把关,进行出入登记;添置必要的安全设备,如消毒柜、灭火器等。
做好卫生防疫,注重食品安全。建立幼儿食品原材料采购登记制度,采购必须索证,必须建立台帐;建立幼儿疾病晨检制度,建立疾病幼儿登记册,对重病幼儿要及时送诊,并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保证幼儿饮用水和食品的绝对卫生与安全,饮用水必须由卫生部门检验;幼教工作人员必须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不得聘用有传染性疾病的幼教工作人员。
加强校车管理,做好接送登记。建立接送学生车辆的管理制度,接送学生的车辆必须检验合格,定期维修与检测,并到交警部门备案;学校没有使用拼装车、报废车和个人机动车接送学生;校车司机都身体健康、有3年以上相应车的驾龄、无交通责任事故记录。中心学校统一印制了《幼儿接送签字表》,规范了幼儿接送手续。
加强档案建设,落实安全责任。幼儿园都建立了安全工作档案,记录日常安全工作、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消除等情况,作为实施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和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
注重师资建设,组织园长培训。中心学校十分重视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建设,严把教师聘任关,从今年起,不符合学历条件的不能聘,不符合师德要求的不能聘。本学期,我们还组织了一次园长培训,请卫生防疫站进行食品卫生培训,收效很大。爱心幼儿园还迎接了全市卫生系统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现场会。
三、主要问题
1、 幼儿园布局还不太合理,办园规模太小,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2、 保育员未受过专业培训。
3、 财务管理还要进一步规范。
民办学校自查报告(二)
根据各教办发《xxx民办学校年度检查细则的通知》的要求,我校结合实际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依法办学,遵守法规政策。
文化艺术学校成立于20**年,是由xx区教育局的审批的民办培训学校,在办学校工作中,我们遵循“以诚待人、凭智治校理念,严格遵守《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认真执行市教育、区教育局有关民办教育的各项规定,没有出现违规办学情况,在市区相关评比中多次受到好评,我校是市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二、合理布局,不断扩大办学规模。
我校由办学之初的英语辅导逐步扩展为以英语为主,作文 、书法为辅的相对综合办学机构,目前,有学生500多人,由于人数的增多,我校已租用两处办学场地,共有13个教室。办学硬件不断改善,在安全防火等方面均符合要求。
三、不断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为使我校学生有相对舒适的教学环境,我校组织教职工,美化教学环境,达到让每面墙都会说话,利用卡通人物形象装饰走廊、教室。用想象生动的美术语言,影响和教育学生。
为增强教学效果,我们还投重资为教室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每节课都能使用投影机、大屏幕,让教学效果更为直观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四、人文关怀,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利益。
为创办特色民办教育学校,我校从成立之初就秉承人文关怀理念,让学生和家长时时感受到学校的关心。一是及时为有特殊情况缺课的学生进行补课;二是设立教材班,为学生无偿补课;三是对因故退学学生及时退费,几年来,从没有因为缴费、退费等问题与家长发生冲突。
五、职责 明晰,加强队伍建设。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也得到不断加强,目前已形成一支责任明确、分工合理的教师队伍,管理能力强,分工细致,尽职尽责是我校教师队伍的特色,秉承教学工作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教学研究工作开展的红红火火,各项规章制度也得到了很好的完善。
六、强化教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我校针对民办培训学校教师队伍不断稳定,流动性强的特点,选取有针对性、有实效的教研培训形式,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师风等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具体工作中,一是树立教师先育人,再教学的理念,再教师选聘工作中,重点考察教师的师德和对学生的爱心,对于那些虽自我能力强的但心高浮躁的,坚决不选,缺少耐心和热情的坚决不选,较好地把好入口关。二是坚持先听课,再上讲台的做法,新入职的教师必须有一个月左右的听课实习时间,对教材和学生相对熟悉后,才可上课,三是听课评课制度。用录像机先把教师的课录下来,集中教师共同观看,查找优缺点,不断改进和提高,四是过课,说课制度,新任教师在上课前,先组织教师进行说课,在说课过关后方可上讲台,五是多种措施确保每一节课达到学生和家长都满意的效果,走出,请进来,选择教师分批、分期、长期进行学习,并重金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到我校培训。
七、科学选材,突出学习的实际效果。
教材的选择,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我校在长期实践,多方学习的基础上科学的选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材。
英语选取了“百思迪威”少儿英语教材,新金牌概念,新概念教材三种教材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作文学科选择了全国着名的《小桔灯》作文培训教材,书法引进九宫格快速书写教学法,数学思维训练习从学校实际出发选取了北京卓越教育的趣味训练,科学适用的选择增进了学习效果。
八、完善制度,确保安全。
我校时刻以安全为第一责任,制度了相关的管理制度,购置了安全防火等器材,适时进行疏散演练,使全校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九、财目清晰,遵守财务管理制度。
总之,我校恪守教育的各项规定,遵守法规,科学管理,注重管教。
在整体工作中,如有不当,请指正。
民办学校自查报告(三)
20**年度我校在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爱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人人发展、发展人人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严格规范学校管理,确保学校朝着健康有序的轨迹前行。现将20**年度学校各项工作情况向年检组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二、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一年来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为抓手。学校投资近200万用于购置新校车14辆,有效的解决了校车超载问题。其二是用于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添置了物理、化学实验器材、体育活动器材以及一至九年级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为学校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夯实基础 强化管理
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管理是关键,只有规范管理、精细管理,学校才能赢得发展机遇,才能有效提升社会影响和竞争力。一方面:我们利用管理杠杆加强队伍建设,以人为本,聚心、聚智、聚力,完善管理文本、落实管理责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创新工作思路、追求工作绩效,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管理平台。
另一方面:利用群体组织、网络资源,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积极发挥学校网络在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家校联系和扩大社会影响的作用。
1、教学管理注重绩效: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乃立校之本。一是学校按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外,教学处以常规教学为抓手,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时,指导学科教研组积极开展示范课、优质课、实验课、指导课的研究活动,不断优化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课堂的高效促进教学高质。教研组创新管理,规范活动,每一次教研活动必须做到目标明确、形式多样、人人参与、讲求实效。以构建学生喜欢的课堂,建设学生喜欢的学科为抓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应对措施,规避教师教学的偏差行为。二是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坚持教学研究、“以人为本、亲近教师、关注学生、走进课堂、成长师生”的原则,把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重点,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归宿。其一突出教师基本功训练,组织教师教材解读、练习设计、学生教育、课堂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评比活动,切实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其二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开展教师结对子活动,在教学设计与教学研究、示范指导、提高研究成效。
2、德育 教育立足实效:
万千物类人为上,数年教化德为先。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办学思想,首先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骨干作用,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和考评细则,明确德育工作重点。一是坚持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常态化,本着以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养成教育抓起,同时要求各班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量化评比细则》,确保学生言行举止规范,仪容仪表规范,课内课外和两操升旗规范。二是德育活动多样化,我校在德育工作建设中,充分利用班会、队会、国旗下的讲话、校内外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环保、安全、心理健康、孝心敬老。感恩教育和文明礼仪 养成教育,做到重点清、要求高、措施实、效果好。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大社会参与学校德育的力度,逐步形成教育模块,从而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一个更完善的教育网络,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顽强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重视思品课堂的任务落实,全校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探索新时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渗透德育中创新“ 五有目标”(即渗透德育有意识、制定计划有安排、教学设计有体现、课堂教学有落实、授课之后有效果)。
(4)举办庆“六一”文艺晚会活动,给师生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举办了中小学生拔河比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开展了诵读《弟子规》活动,吸取传统文化之精髓,根据不同年级段每人印发一份诵读资料,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要求低年级学生做到“二能”(能读、能背)高年级同学做到“三能”(能读、能背、能理解)其最终目的通过读记使学生潜移默化,付诸行动。一系列活动使同学们思想得到净化,能力得以提高,素质得以培养。
3、安全工作扎实有效:
安全高于一切,一切为了安全。我们深知安全工作对于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学校教育教学保驾护航。其具体做法是:一是着力加强学校、年级组、班主任 、保安室安全管理,互动联防的责任管理体系,落实安全工作层级管理责任制。二是建立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和预防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园内的设施、建筑物、食堂卫生、消防、职工宿舍、用电用气等方面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及时排除。三是利用每周安全一课,国旗下的讲话,班会课,安全教育月和每期一次的消防演练,对师生进行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应对火灾、地震、常见病和流行性病毒传染的预防等安全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增强自护自救的安全意识。
4、后勤保障讲究成效:
加强学校后勤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树立后勤是保障的理念,确保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行。一是严格校产登记、保管、使用赔偿制度,使物尽其用。二是严格财务制度,按规定标准收费,定期清帐理财,做到开支合理、账目清楚,充分发挥有限资金在教学中的最大使用效益。三是加强卫生宣传、疾病的预防,认真组织好年度中小学生的体检工作,完善管理档案。
四、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通过自查,我们不难发现学校管理建设及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1、学校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设施设备有待充实,为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福利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吸收和留住更多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