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消耗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消耗分析范文1
1 锅炉检验的必要性
在工业生产中,锅炉是比较常见的设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锅炉在运行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能源消耗,而很多时候这种消耗想要避免,几乎是不可能的。现阶段我国的各种能源都出现了短缺的情况,所以应想方设法地降低能源消耗,这就需要定期检验锅炉,主要是因为在锅炉的使用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水垢、烟灰垢产生,而锅炉检验一方面可以降低废物出现的频率,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锅炉能够正常的运行。所以锅炉检验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 锅炉检验与能源消耗的研究
2.1 锅炉检验前,清除水垢、烟灰垢
众所周知,热传递需要一定的媒介,水垢和烟灰垢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系数不高,但它们一旦附着在锅炉壁上,就会组织热的传递,升高锅炉的排烟温度,使耗能增加,降低锅炉热率,水垢及烟灰垢的导热系数要小于锅炉钢管的导热系数。另外,如果锅炉受热面内、外表面附着水垢、水渣和烟灰垢,会阻碍锅炉检验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影响到检验的质量。所以应做好锅炉检验前清除烟灰垢、水垢的准备工作,这是由于如果水垢、烟灰垢将锅炉受热面内、外部表面全部覆盖的话,那么锅炉可能存在损坏情况就难以查明,漏检误判也就时有发生,使整个检验质量受到影响。同时,检验中常运用的方法,如射线探伤、超声探伤,保证受热面要干净,如若不然也会导致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锅炉检验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工作人员应及时发现问题,还要制定解决措施,这样能够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1)检验工作的重点内容就是锅炉渗漏,一旦入口有渗漏或者手孔有渗漏,就会腐蚀周围的钢板。锅炉蒸汽渗透中,会在保温层中凝结成水,这样所失去的就是保温的功能,金属也因为这样会生锈。而锅炉一旦生锈所产生的弊端是非常大的,不仅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还会产生很大的资源浪费。(2)锅炉的结构本身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有的锅炉的受热面烟灰沉积,会形成烟垢,也会影响到传热。有的锅炉烟道积灰较为严重,造成管子受热面被积灰堵塞或埋没,这部分的受热面也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另外,如果受热面存在积灰,再加上环境潮湿的话,受热面就会受到烟灰里的酸性物质的腐蚀。(3)根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在锅炉发生重大事故中,近三成的事故都是由于水质管理不到位而引起的。所以在定期检查的过程中,应检查锅炉受热面结垢情况,这也是水质管理工作的重点。锅炉的化学处理结果必须要达到无垢或少垢的标准,通常情况下的水垢厚度应小于0.5毫米。在处理完锅炉内部时,水垢厚度要小于l毫米。但如果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就要在日常工作情况进行把握和考虑,要认真分析出F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要有具体的改进方案。(4)有的锅炉排污管伸入锅筒内,这样有两个不利的影响。一是不利于通地排污系统将沉渣排出炉外,进而造成了受热面在水渣的作用下,形成了二次水垢。二是不利于停炉时彻底排出炉水,这样会造成锅炉筒底部受潮腐蚀。同样的道理,排污管伸入集箱内也有很大弊端。制造锅炉的过程中,应注意这种情况,也要想办法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已经安装了,应割除伸入锅筒内的部分,或在伸出的管端上开槽。如果无法进行此项工作,就要在停炉时,尽一切努力清除积水和沉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锅炉的保养提供便利条件。这些在锅炉检验中存在的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锅炉的正常运行,与现阶段我国大力提倡的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也不相一致,这就需要更加科学的进行锅炉检验,这样在工作中才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使锅炉能够正常的运行,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2.3 检验报告中有关节约能源的意见和建议
(1)进行锅炉检验的根本目的是明确锅炉的安全技术情况,使锅炉能够更加安全的运行,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也要注意锅炉耗费能源的问题,这点也要及时的提出,进而督促使用单位进行改进,以便得到良好的解决。常见的问题阐述如下。a.保温。锅筒、集箱、锅炉范围内的管道、蒸汽管、分汽缸等部件不设置保温措施或厚度不够,使散热的损失加大。b.绝热。有些锅炉的烟箱需要增加绝热层但是却没有加上,或绝热层脱落而不及时修复,增加了散热损失。c.烟气短路。烟气隔墙损坏,就破坏了烟气的正常行程,进而形成了短路,导致排烟温度升高,增加排烟热损失。d.炉墙漏风。炉墙及炉墙上的炉门、灰门及烟箱门损坏或不严密,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烟道漏入大量冷空气,影响了受热面的传热效果,增加了锅炉排烟热损失,并使引风机过载。炉拱是改善燃烧的装置,损坏后应及时修复。(2)各个锅炉的使用单位应互通有无,将自身良好的经验与兄弟单位共享。检验人员的素质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着检验工作完成的优劣,这样在平时工作中的经验就显得极为珍贵了,但对于这种经验不能只停留在自身,还要懂得分享,因为在分享中还会有收获,这样互通有无,达到促进整体专业素质提升的目的。在工作中的经验也要及时记录,存档起来,这样方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查询。(3)提供咨询服务。检验人员还要积极解答基层单位的困惑或问题,使他们能够精确地把握检验工作的关键环节,并深刻的认识到检验工作存在的重要意义。另外,还要帮助他们科学地制定检验方案,这样不仅使锅炉的运行始终处于安全的状态,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文章的叙述上不难看出,锅炉检验在节能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检验人员对待自己的工作要认真,在工作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3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锅炉检验在节约能源消耗上所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这样不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极大的促进环境保护,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现阶段环境问题已经深刻的摆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不得不深思,不能不进行环境保护,这其中就包括控制能源,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应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使锅炉检验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于惠君,谢涛,刘昭岩,等.通过能效测试分析锅炉能耗有关问题[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2(9):59-61,62.
[2]林兆安,姜晓东.浅谈工业锅炉能耗问题及其节能方式[J].广东科技,2011,20(16):131-132.
[3]李斌东,廖礼平,李成军,等.单耗分析理论在锅炉供汽系统能耗评价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1(9):88,109.
能源消耗分析范文2
关键词:计量;能源;回归;Eviews3.1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39-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经济的发展格局也在不断改进。在1990年以前我国能源的主要供给方式为自给自足,但是在1990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给自足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从1990年开始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而且,我国面临的能源消耗问题也不断突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结构不合理及环境代价巨大等。我国的煤炭剩余总量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仅剩储量可供开采十几年,天然气仅剩可供开采三十几年的储量,能源安全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我国能源消耗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大小以及怎样合理地调整各因素达到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换取较快的经济增长的目的。
1 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因素
①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耗源自于生产,虽然我国的能源消耗可以来源于进口,但是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内的能源生产总量。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能源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消耗总量更是非常依赖与国内的生产总量。
②GD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高速增长状态,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发展经济是我国的主要任务之一,而GDP的增长必然会引起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
③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能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人人都需要能源,对于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能源消耗总量随着人口的增长也在不断的增加。
④进出口总额。我国不仅是进口大国,也是出口大国,但是对比与进口的高价值、低能耗的商品而言,我国出口的商品大都是低价值、高能耗。所以进出口总额的增加在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同时也在索要更多的能源。故选择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如下:Y为能源消耗总量、X1为能源生产总量、X2为国内生产总值(GDP)、X3 年底总人口数、X4为进出口总额。通过做X1、X2、X3、X4的散点图,可以看出X1在1995~2000年的走势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我国在此期间是石油净进口国,因此以混合形式引入虚拟变量D1:
D1=1,t=1995、1996、1997、1998、1999、20000,其他
2 初步建立模型
①模型的设定。利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0~2011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能源生产总量、GDP及年底总人口数的年度数据,作被解释变量跟各个解释变量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都是呈正相关关系,而且与大多数解释变量Xj的关系大致是呈线性的,因此设模型为:
Yt=a0+a1D1+b11X1t+b12(X1tD1)+b2X2t+b3X3t+b4X4t+ut
由经济常识可知,上述模型中各各解释变量的系数都应大于0。
②对设定的模型进行OLS估计可得到回归方程:
y∧t=-40937.71-1455.032D1+1.024X1t+0.021X1tD1-
(-3.343) (-0.024) (12.444) (0.046)
0.018X2t +0.322 X3t+0.1409X4t
(-0.501) (2.148) (2.382)
说明D1、X1tD1对Y的影响不显著,应删除,故设定模型为:
Yt=b0+b1X1t+b2X2t+b3X3t+b4X4t+ut
3 函数模型的修正
对Yt=b0+b1X1t+b2X2t+b3X3t+b4X4t+ut进行回归可得:
y∧t=-44957.25+1.1013913 X1t-0.009997 X2t+0.367990X3t
(-4.45) (13.84) (-0.31) (3.01)
+0.128830 X4t
(2.35)
F=5232.614, R-2=0.999,模型总体上显著性通过,X2未能通过t检验,而且为负值,即GDP对能源消耗总量起负的影响作用,不符合经济常理,怀疑模型中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1 多重共线性的处理(逐步回归法)
①用Y分别与X1、X2、X3、X4之间进行逐步回归,可得到Y与X1之间的估计效果最好,估计方程为:
y∧t=-17482.65+1.170198X1t
(-12.096) (128.535)
R-2=0.998 DW=0.971
由分析可知,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对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最大,且与经验符合,所以选择X1作为初始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
②用初始回归模型分别与X2、X3、X4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此模型与X3之间的估计效果最好,估计方程为:
y∧t=-39436.77+1.140085X1t+0.219404X3t
(-3.771) (68.562) (2.117)
R-2=0.998>0.998 DW=1.065
模型的拟合优度提高,并且符合经济意义检验,解释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因此把X3加入回归模型是合理的。
③用上一步中得到的回归模型分别对X2和X4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此模型与X4之间的估计效果最好,估计方程为:
y∧t = -45061.86 +1.000835X1t+ 0.378236X3t+
(-4.539) (16.993) (3.272)
0.122577X4t
(2.449)
R-2=0.999>0.998 DW=1.567
加入X4后,模型的拟合优度提高,并且符合经济意义检验,解释变量都能够通过t检验,所以应当把X4加入模型中。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能源生产总量(X1)、年底总人口数(X3)和进出口总额(X4)。拟合结果:
y∧t=-45061.86+1.000835X1t+0.378236 X3t+0.122577X4t
3.2 异方差的检验与处理
3.2.1 异方差的检验(G—Q检验)
对X1进行升序排序,删掉位于中间的8个值,把剩余的24个值进行平分,获得每组有12个样本值的两个子样本,分别对两个子样本进行回归,得到RSS1=47479971(样本观测值较小)和RSS1=139 000 000(样本观测值较大),计算可得F1=RSS2/RSS1=2.92 755 023
3.44,故认为不存在异方差。 同理,对X3进行检验,F2=22.8>3.44,即认为存在异方差;对X4进行检验,F3=9.88>3.44,认为存在异方差。
3.2.2 异方差的处理(用WLS法)
用1/|ei|作为权重,使用WLS可以得到估计方程:
y∧t=-48160.01+0.954347 X1t+0.443173 X3t+0.157235 X4t
(-12.517) (26.280) (8.059) (5.532)
3.3 序列相关的检验及处理
对模型进行WLS估计并消除异方差之后,发现DL
4 最终模型
y∧t=-48160.01+0.954347 X1t+0.443173 X3t+0.157235 X4t
(-12.517) (26.280) (8.059) (5.532)
R-2= 0.999997
最终模型中各释变量的系数都大于0,即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都是正的影响,符合经济常识;且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序列相关,也无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又各解释变量参数的t检验值同能够通过统计检验,故该模型为最终模型。
5 相对误差分析
相对误差=|估计值-观测值|/观测值,经计算,除了1980年和1985年两年的相对误差大于5.00%之外,其余都不超过5.00%,预测消耗总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89%,说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6 结论和建议
首先,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化的条件下,当能源生产总量增加1万吨标准煤时,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增加0.954万吨标准煤。其次是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增加1万人时,我国的能源消耗增加0.443万吨标准煤。最后是进出口总额,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增加1亿元时,我国的能源消耗量增加0.157万吨标准煤。其次,对模型进行相对误差分析得到该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89%,其中相对绝对误差在5%以下的有30期,占样本容量的93.75%,说明该模型的模拟结果比较好,可以作为相关问题的分析的参考。
从结论中可以知道,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年底总人口数和进出口总额。因此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需求,而又不对其他国家的能源进出口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来开发新能源,进而改善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低下、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代价巨大及能源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等现状。
参考文献:
[1] 张保法.经济计量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能源消耗分析范文3
关键词: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07-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满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正面临巨大挑战,能源的紧张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确保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及规律特征,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现状
1.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基本呈线性模式增长(见表1)。2002年以前,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从2003年开始,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与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2003年和2004年能源消费增长均超过15%,与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这表明中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在发生变化,工业化初期及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的强度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在提高,即能源贡献度在提高。
2.经济增长带动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变化
每一个国家的人均能耗水平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最终都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人均能耗的稳定值主要与该国所采用的能源消费模式有关。目前,各国的能源消费模式可分为高度耗能型、一般耗能型和节能型三种。从较长时间来看,世界人均能源消费在经历快速增长期(1950―1973年)后,逐渐趋于缓慢增长。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从1990年的915千克标准煤/人,增长到2006年的1 733千克标准煤/人,年均增长51.125千克标准煤/人,能源消费模式属于高度耗能型,因此在一定阶段内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将呈上升趋势,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的原因。
3.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煤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天然气比重逐渐上升。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基本相符(见表2),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逐渐下降,石油比重比较平稳,天然气与水、核、风电比重逐渐上升。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炭依然占绝对主导地位,所占比重基本在70%左右。
4.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
能源消费强度是指单位GDP所投入的能源量。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化阶段初期和中期能源消费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当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改变,能源消费强度开始下降。尽管从1990年至今,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一直以很快的速度在下降(见表1),但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重化工业的比重较大,高耗能工业占比例较高,以及中国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等原因导致的。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将在一定时期以后呈下降趋势。
5.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弹性的变化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比值,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所处工业化阶段不同,能源弹性系数出现起伏,但总的趋势是逐渐下降。目前世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在0.5以下的水平上,相比之下,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高,2003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19,自2004年后逐渐有所下降,但与世界水平仍然相差较大,这表明中国仍处于工业发展中期。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的对策
1.确定合理的能源发展战略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2―2020)》(草案)指出:“必须坚持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在各个方面加强对新型能源产业的投入(尤其是资金投入),同时鼓励传统的能源产业自觉利用新技术进行产业改造。
2.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中国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尽管经济普查之后,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较大上升,但还是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且中国工业增加值只占GDP的40%左右,能源消耗几乎占到70%,明显偏高,主要是因为工业内部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因此,若要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就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限制资源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低能耗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3.依靠技术进步带动经济规模与能源消费的增长
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是由技术进步带动经济规模扩张而带来的能源消费的增加与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效率提高而带来的能源消费密度的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总体上来看,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基数都比较大,而同期内能源消费密度的降低相对不可能太大,因此,技术进步在降低能源消费密度的同时,会带动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加。尽管如此,解决能源问题仍必须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因为尽管技术进步对能源总量的要求增加,但依靠技术进步可以降低能源消费密度,节约能源,且可以发现更多的能源,发明更多的新能源,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文培.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5,(1):20-21.
[2] 张明慧,李永峰.技术进步与中国能源消费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7(2): 91-98.
[3] 马建明,崔荣国.中国能源和资源效率低下的原因浅析[J].国土资源情报,2008,(4):30-33.
Analysis on the Present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CHANG Zhong-fu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mpany of Tongchuan Mining Bureau, Tongchuan 727000,China)
能源消耗分析范文4
关键词:能源消耗;宏观经济;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时间序列;ARMA模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1-000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1.001
1 概述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人类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能源工业以煤炭为主,形成了多能互补的能源生产体系。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文章从时间序列角度考察我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2 时间序列分析
选取1990~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能源消耗的数据,画出它们的时间序列走势图。
观察发现GDP与能源消耗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上升,序列没有明显的周期性,为非平稳时间序列。通常可以采取差分的办法,把它们的线性趋势和抛物线趋势去掉。
数据分析:在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时,要保证序列平稳。如果一个时间序列的概率分布函数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并且期望值、方差与自协方差均为常数,则该时间序列平稳。对于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可以对序列通过差分或对数变换等进行处理,其中ADF检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
设GDP为y,能源消耗为x,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研究选取中国1990~2014年能源消费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费等数据资料,利用Eviews软件来进行协整和因果检验。其中国内生产总值为消除相应物价水平影响后的不变价数值。
根据表1,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时间序列的t统计量分别为-2.377347、-2.481506,均大于1%、5%和10%不同水平下的临界值,根据检验中的P值,认定接受原假设,变量存在单位根,时间序列不平稳,需要进一步分析检验。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时间序列依然不平稳,经过二阶差分后的能源消耗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的t统计量均小于1%、5%、10%水平下的临界值,故此时时间序列平稳。
经过二阶差分后时间序列Y平稳,从自相关函数图和偏自相关函数图中可以看到,偏自相关系数在一阶后截尾,自相关系数在4阶后拖尾,因此可设定为ARMA过程。故p=1、q=4,初步建立了ARMA(1,4)模型。
可以看到,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显著的。
对残差进行检验,得到P值是0.0024,所以拒绝原假设,残差较平稳,可以认为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数据。
2015年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为7%。即便是7%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数据显示,2011~2014年期间,GDP年均增长8.0%,增长速度放缓。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长9.5%,2012年、2013年均增长7.7%,2014年增长7.3%,2015年上半年增长7.0%。对GDP的产出规模进行预测,从图中可以看到,“Static”方法得到的预测值较平稳,表明模型的预测结果较理想。
3 能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3.1 数据分析
对国民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先去对数,做协整检验,通过最小二乘法(OLS)构造一元回归模型为:
再检验lx和ly的非均衡误差序列ε的单整性。
从表5可以看出,非均衡误差序列在1%、5%和10%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是平稳序列。因此,非均衡误差序列检验结果认为,经过取对数后的自变量x和因变量y的ADF均拒绝了原假设,均具有协整关系。
通过P值,原假设y不是x的原因被接受,x不是y的原因被,即国民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Granger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滞后期为1、2、3、4时,中国GDP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具有单向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GDP增加了,相应的能源消费需求也有所增加,这样就直接或者间接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的配置,但是能源消费增加GDP不一定增加。
4 结语
第一,从GDP增速来讲,为了适应新常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我国GDP增速主动换挡,由高速转为中高速;从单位GDP能耗来讲,单位产出能耗水平大幅下降,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从GDP总量来讲,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人均GDP来讲,我国人均GDP总量稳步增长,在全球的排名也不断提高。
第二,在“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实际依次降低2.01%、3.6%、3.7%、4.8%。也就是说,2015年只要降低3%,就可以完成“十二五”降低16%的预期目标。单位GDP能耗之所以下降这么多,得益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十二五”期间,我国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第三,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不足、环境恶化的条件下,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确保能源的可持续性,优化资源的配置,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源消费结构深刻地反映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又反过来决定能源消费总量和利用水平。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变动的特点,显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揭示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的新常态特征。
参考文献
[1] 赵进文,范继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
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8).
[2] 韩城.实证分析新能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
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J].资源与产业,2011,
13(1).
[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
计出版社,2015.
[4]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
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樊元,刘亚丽,陈晶.甘肃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
能源消耗分析范文5
1、前言
为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及落实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社会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校园是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社区,也是资源能源消费的大户,因此建设节约型校园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校园建筑能耗分项计量是将校园内建筑物主要能源种类(如电、燃气、燃油、水等),并按不同用途(如空调、采暖、照明、动力等)进行采集和整理的能耗数据。建筑能耗分项计量为进行建筑节能诊断和节能改造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实现“以用能数据为导向的节能”,“以实际运行能耗指标”来合理、客观评价建筑能耗水平。避免建筑节能工作变为追求节能技术数量的无效堆砌。
2、系统结构
校园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系统采用具备通讯接口的水、电计量表计按照能耗分类分项的计量要求合理设置。借助于现场总线(或则无线短距离通讯方式)将能耗数据传至数据采集器。能耗数据采集器对能耗数据进行编码打包等处理之后,经TCP/IP传输协议通过校园局域网、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方式上传至校园数据中心服务器。
该系统结构具有结构灵活、传输安全、实时性好、通信不受距离限制、可扩展性强的特点。
图一:校园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系统结构图
与其他类型分项计量系统相比,校园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系统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a)根据学校各建筑实际情况,对现在表计的安装位置选择上充分考虑“同一建筑不同学院”,“同一学院多栋建筑”,以及后勤管理、宿舍楼等不同建筑类型、不同校内用能主体的用能特点。
b)在校园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应用系统,对能耗数据进行开发利用,形成校园能源使用计划,进行能耗指标分析,开展能耗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建立需量控制系统,最终达到节能目的。
c)可按要求定时自动报送教育部数据中心和省、国家建设部等多个数据中心,为全面推进我国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案例。
3、设备与实施经验
3.1计量表计介绍
本系统中电能表选用了单相电表、三相单功能电表、三相多功能电表,同时在兼顾实测回路电流大小与测量精度后决定采用直接接入式或互感器接入式安装方式。通讯电能表具备RS485标准串行电气接口并支持《多功能电表通信规约》DL/T 645-1997有关规定。此外电能表的精度不低于1.0级。
对于用水量的采集使用具有CJ/T 188-2004通讯协议的远传水表。远传水表电源线接入工作电源,通讯线通485网络或无线形式接入能耗数据网关,最终实现用水量的上传。
3.2数据采集器
数据采集器 Data Acquisition Unit (DAU)主要作为在一个区域内进行能耗数据采集的设备。需要具备以下几个主要功能:
a)数据采集器包含多个独立RS485标准串行电气接口,并具备1个RJ45接口。
b)支持多种类型的计量装置或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包括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电能表(
c)相电能表、三相电能表、多功能电能表)、水表、热(冷)量表等。同时支持Mod-bus、DL/T 645-1997、CJ/T 188-2004等通信协议或标准;
d)具备本地能耗数据存储空间,在网络发生故障并恢复的情况下支持断点续传,保持数据完整性;
e)具备本地配置和管理功能。
f)数据采集器以及数据采集和传输数据格式都需要符合大型公建和校园能耗监测方面的相关要求。
3.3数据存储/服务器
服务器作为系统软件的承载设备,关系到系统能否高速、稳定、有效的运行,因此在选型上要特别注意。本期方案选用两台高性能的IBM 应用服务器和两台高性能的IBM 数据库服务器。
3.4能耗数据采集范围
3.4.1电能分项采集
能耗分项计量系统监测范围内的建筑按照其自身的用能特点,进行合理的划分,抓住重点用能单位,提高能耗计量表计安装的合理性。因此可以将被监测建筑分为高能耗(重点)监测对象,一般能耗(非重点)监测建筑。
高能耗(重点)建筑主要包括面积较大或能耗较高设备的建筑,如教学主楼、各学院实验楼;同时涵盖特殊建筑,如医院、宾馆等建筑。高能耗建筑主要对其水、电等能源消耗分类分项计量,并结合现状对用能设备进行对点计量,如照明、动力、办公设备、实验设备耗能等。同时通过赋予计量表计“从属行政关系”,可以对高能耗建筑中相对对立的用户进行分户计量,确定各户能耗标准,通过定额或公示的方式培养自觉节能的习惯,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对于学院、工程实训中心、各研究中心(所、室)大部分进行分户计量。
一般建筑指除高能耗建筑外的其它建筑。
分项计量是最重要的能耗计量方式,分户计量作为适当补充,有时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很可能是同一块电能表的所产生的数据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的结果。分项计量的监测范围可参考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设立:
按照分项计量设立监测支路时可依据建筑的本身特点选取以下几个主要回路:
a)变压器低压侧出线回路;
b)单独计量的外供电回路;
c)特殊区供电回路;
d)制冷机组主供电回路;
e)单独供电的冷热源系统附泵回路;
f)集中供电的分体空调回路;
g)照明插座主回路;
h)电梯回路;
i)动力回路等。
按照分户计量单位监测点划分原则:校园内的不同建筑在分项的同时做到分户,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a) 公共教学区。公共教学区属于学校后勤统一管理,因此按照楼群和楼层进行计量单元划分,可以实时检测负荷运行情况,便于合理判断,确定节能需要,并实现统一计量和管理
b) 学科楼和办公实验区。办公楼:以单相用户为主。实施的办法是按照房间装设计量单元,必要时进行线路改造。根据规范和使用要求,在每个办公室内加装漏电开关盒,在楼层统一装置数字集中电表,在楼群加装三相电表并将公共部分用电相对独立,实现分户检测、评估和计量。实验楼:在楼层装置单相电能表和三相电能表集中,在楼群加装三相电能表并将公共部分用电相对独立。
c) 教学生活辅助用房:图书馆、礼堂、加压泵站等属于学校公用设施,在楼群加装三相电表并将公共部分用电相对独立。
d) 专业独立实验楼:对独立运行的实验楼采用楼群加装三相电表的方式,部分有办公室的楼宇按照房间设计量单元。
e) 服务实体:招待所、餐厅等经济实体采用楼群加装三相电表的方式,实行独立核算
f) 学生宿舍:考虑充分利用已有的计量装置,与已有的电表收费系统对接,将数据同步到校园建筑节能监管数据中心。
通过对这两种计量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项目在施工中对电表的详细信息记录以及所在用能回路的负荷(用能单位)的信息收集是有必要的。后期的用能评价和能源管理都离不开这些最基本信息。
3.4.2用水分项采集
目前校园所消耗水能的计算主要是采用无通讯功能表计对水能源数据进行采集,并派专人现场抄取数据并逐级统计、上报,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管理。这种方式,不能满足大范围的数据采集需要,不能实现对校园内用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评估。针对现状主要对供水管网上一级总表和二级水表更换成具备通讯功能的水表。
能源消耗分析范文6
在投入产出表及中国统计年鉴中,能源消耗水平分行业统计,批发和零售业作为一个行业来统计,因此本文选择批零行业能源消耗水平作为分析和研究对象,根据投入产出表中中国批发零售业的中间投入分析,测算中国批发零售业对原煤、天然气、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电力等能源产品的消耗。通过测算相关产业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系数,研究我国批发零售业的能源消耗水平,以及与其他部门相比较,中国批发零售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同时,对我国批发零售业对各种能源消耗水平的计算,分析我国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耗结构,以及技能减排的潜力;通过研究我国批发零售业人均消费者的能源消耗水平,综合分析中国批发零售业经营低碳化面临挑战。(一)中国批发零售业综合能源消耗水平的计算方法解析。1.综合能源消耗指数指标选取及计算方法。本文采用综合能源消耗指标来反映中国批发零售业对能源产品的中间投入水平,也即从价值上体现的能源消耗水平。通过这一指标进行部门之间的比较,可以反映中国批发零售业对能源产品中间投入的相对水平。(二)数据来源与说明。本文中能源消耗系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局标志的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由于投入产出表是每5年编制一次,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尚未查到,因此选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应数据。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划分了135个部门,部分分类较细致,零售与批发业的相应数据可以直接获得。零售与批发业对能源产品的中间投入涉及煤炭开采与洗煤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及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5个能源产品生产部门。为了便于计算批发与零售业的能源消耗的综合水平,本文假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原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天然气,石油及核燃料加工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柴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电力,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液化石油气。根据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以及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各项能源产品的价格,即可测算相关产业部门的综合能源消耗系数以及单位产值消耗标准煤数量。(三)中国批零行业能源消耗水平的计算结果。
中国批发与零售行业能源消耗水平的综合比较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批发与零售行业的能源消耗水平状况,本文通过能源消耗的产业部门对比分析和产业部门内的行业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一)产业内主要行业之间的能源消耗绝对值比较分析。流通产业内的三大行业包括批发与零售、物流配送、住宿与餐饮,三大行业的能源消耗绝对值根据统计年鉴能源统计年鉴所给资料,按照相应的计算方法并整理所得: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及物流配送的能源消耗中煤炭消费量、汽油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及电力消费量占有较大的比重,除此之外,还包括焦炭消费量、原油消费量、煤油消费量、柴油消费量、燃料油消费量。由上表数据不难看出,批发零售的能源消耗总量比住宿餐饮的消费量低,而三者相比较而言,物流配送的能源消耗最高,且绝对值呈现增长态势,从能源消耗的结构上来看,批发零售业在煤炭消费、汽油消费、天然油消费和电力消费上都比住宿餐饮业要高。从实践中可以发现批发零售业的能源消耗中电力的消费量最大,这一结果与零售实践基本吻合。(二)产业部门间的对比分析与研究。为了更好地反映批发与零售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能源消耗的相对水平,本文根据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仍然假定原煤、天然气、柴油、液化石油气、电力等5种能源作为能源产品的代表,分别测算了135个部门的综合能源消耗标准煤(Cs)和单位产值消耗标准煤数量(Us),同时测算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以及全部产业部门的平均值,并将批发与零售业能源消费水平与其他部门进行比较。由上表可以看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相比,批发与零售业的能源消耗不高,与住宿业相比,批发与零售业的能源消耗水平较低,比全部产业平均值要低,但是批发与零售业的能源总消耗水平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位居Us指标第三产业40部门中的15位,在全部产业135个部门中的排序为52。(三)国内外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耗水平的地区间比较分析。为了更好地考察我国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耗状况,为我国零售业低碳化经营提出更好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采用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公布的世界各国和地区投入产出表,选取了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上述公式(3),计算各国和地区的综合能源消耗指数。通过综合能源消耗指数,反映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其能源消耗的相对水平。从上表的具体数据来看,我国批发零售业的能源消耗综合系数比美国和韩国偏低,但是比日本和中国台湾要高,综合能源消耗指数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可以说中国批发零售业的综合能源消耗指数还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比日本的相应指标高出较多;而如果比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这一指标的偏高程度可能会更加明显和突出。中国批发零售业的能源消耗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已经开始缩小,但是节能减排的措施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