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品格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礼仪教育
“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幼儿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作为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注意儿童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儿童未来的长远效应,注重那些对儿童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培养,为其后续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在幼儿园进行了礼仪教育实践与研究,通过幼儿生活礼仪、交往礼仪、行为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认为幼儿礼仪教育应当深入到幼儿园教育的各个方面:在环境中熏陶、在教学中渗透、在游戏中锤炼、在协作中矫正、在实践中总结、在家庭中宣传,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幼儿就会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一、开展幼儿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增强幼儿与人交往能力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这样的人,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里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而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就会被别人接纳,受大家欢迎,就会有很多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又会间接或直接地给他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从而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
(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习惯
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基本保障。如果每个孩子学习礼仪,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当他想介入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就会有礼貌的征求别人意见,比如:“××,我可以和你一起搭积木吗?”“××,你可以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吗?”那么,当幼儿知道别人想介入到他的工作领域时会很有礼貌的介入。这时候,孩子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上,那么,当孩子专注了,有秩序了,提高学习质量也是必然的。心里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也显示,那些懂得礼节、礼貌的孩子,其身心会更加健康,而且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由此可见,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途径。
(三)奠定幼儿良好道德习惯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对于幼儿来说,品格、礼仪与能力的塑造比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重要,因为品格和礼仪是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础,能力是其一生成功的必要因素,幼儿的品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礼仪的礼即礼节、礼貌,仪即仪态、仪容。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更是一个人的内在体现。现在的幼儿礼仪教育不容乐观,由于受成人不文明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纲要》中规定:向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不怕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可爱的性格,这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制定的。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幼儿塑造良好的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园开设礼仪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园开设礼仪教育对国家、社会的影响
世界最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在2.5岁~6岁,如果错过这一时机,就像我们在织毛衣时丢掉了一针,既便是发现了,日后再补也总有补过的痕迹,如果没有发现,丢掉的这一针将来可能会使这件毛衣形成一个大洞。毛衣丢掉一针可以拆掉重织,而孩子的成长可以重来吗?因此,在幼儿期开展礼仪,品格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收到最佳的效果,同时也是幼儿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良好的品格及行为习惯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不要错过孩子良好行为养成的最佳期。
(二)幼儿园开设礼仪教育对家庭的影响
上海外国语学院一个博士生导师专门做了一个课题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同等智商幼儿园小学开始学外语的孩子和初中学外语的孩子到了大学二年级,他们的英语水平几乎就一样了。无论是英语、识字、珠心算、还是钢琴、轮滑、绘画都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孩子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学到,而良好的礼仪品格是人一生成功的基础,是人之初的必修课。礼仪品格教育最适宜在幼儿园开展,因此会得到家长100%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三)幼儿园开设礼仪教育对教师的影响
教孩子礼仪就是教孩子优雅的过一生,好品格是一切成功的基础。正如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梁志燊教授所说:“现在我们带孩子迈出一小步,将来他可以带我们迈出一大步,现在我们给予孩子最科学最实用的教育,将来他们会回报我们一个伟大的国家与民族。”我们现在对孩子施以礼仪品格教育就像在戈壁上捡石子,二十年后我们后悔捡少了,因为这些石子已经变成了孩子最珍贵的钻石。所以说从儿童期对孩子施以礼仪品格教育,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的使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礼仪教育是伴随着幼儿终身的一项非常细致而长久的工作,在行为礼仪的形成过程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幼儿阶段是孩子形成良好习惯及文明礼仪的奠基阶段。学前期通过环境创设、角色表演、家园共育把孩子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指导幼儿的礼貌行为,使幼儿学习了初步的礼仪规范,初步养成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插上文明礼仪双翅的小天使们,你们将是文明城最小的生力军,愿你们的未来有着一方更加蔚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唐淑.幼儿园课程改革.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11月
[2]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3月
[3]礼仪品格教育实践与研究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范文2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实施路径
幼儿的思想是一张白纸,等待着身边的人增添色彩,因此,在这个阶段,必须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现代化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幼儿的素质教育,本文对幼儿优良品格形成的有效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幼儿对于身边的事物都感觉很好奇,因此喜欢进行模仿,而
幼师是经常与幼儿接触的人员,也是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幼师在教学时必须时刻把握好自己的言行,注重自己的形象,要为幼儿树立一个美好、健康、道德素养高的伟大形象,这样幼儿便会在模仿教师行为的同时形成优良的品德,提升道德素养。教师是幼儿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影响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幼儿做出表率,这样幼儿才会按照老师的安排去完成任务。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孩子们才会潜移默化地形成有礼貌、善良、有正义感等优良的品格。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
幼儿时期要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才能进一步促进孩子的智力开发,形成优良的品质。首先,幼师要鼓励幼儿之间多进行交流,增加朋友之间的情感。老师要组织不同的游戏,让幼儿共同参与,在游戏中体会互信互助,增加成长的乐趣。其次,尽量满足幼儿的需求。作为幼儿,他们的需求同成人是一样的,既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相对来说,满足小孩精神上的需求是有难度的,比如:当小孩主动要求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擦桌子的时候,老师最好不要拒绝,放手让幼儿去做,满足幼儿的精神需求,这样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发挥家庭品德教育的作用
幼儿不仅会受学校教师的影响,在家里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家庭的道德教育对幼儿也是很重要的。作为父母,在家里必须树立德育的意识,从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
他们礼貌待人,在不存在危险的时候,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做想做的事情,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他们的行为。孩子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很有兴趣的,当父母第一次鼓励孩子去门外的箱子取酸奶的时候,孩子都会雀跃地快速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但是,如果同一件事情让孩子重复去做,新鲜感消失后,孩子会觉得有点厌倦,这时,家长就要不断地鼓励孩子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形成优良的品质。
综上所述,德育要从娃娃抓起,要重视幼儿成长过程中道德素养的培养。从小形成讲礼貌、有协作精神、懂得分享、乐于助人等优秀的思想品德,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范文3
关键词:家园合作;案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65-02
一、品格主题下家园合作之“新观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当前,幼儿园与家庭有效合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已开始逐渐被人们认可,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更是幼儿园工作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幼儿园也普遍努力在探索实践着家长工作,但无论从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都还远远不够。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我们改变以往教师布置为主,家长被动参与的单边单向说教式家园合作方式,开展家园双向互动合作的尝试。我们更注重在尊重的理念引领下,与家长在家园互动合作方面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关系:教师、家长、儿童是一个合作的团体,家长、教师、幼儿三者都是主角,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儿童的品格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于家长和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建构的。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家园合作相关理论和经验基础上,分析班级家园合作的现状,在品格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边实践边反思并进行有效的案例分析与调整,以期通过一些主题活动中家园沟通小案例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家园有效互动和合作,为家园合力开展品格主题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对家园合作之实践案例的思与行
1.从“被主体”到“我主体”。案例一:一天,苗妈来接苗苗,苗一看到妈妈就说:“妈妈,老师又发单子了。”苗妈习惯性轻描淡写地说道:“拿来妈妈看看,又是什么知识传播啊?”只见苗妈拿过单子,用眼瞄了一下,突然就说:“咦,女儿,这次好像不一样耶。我们快回家一起看看吧。”说完就拉着女儿兴冲冲地走了……分析:可见,在原来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给家长更多的是一种灌输,而当这种灌输成为一种习惯,家长理所当然地接受,久而久之家园互动失去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作用。调整:我们将原来的知识传播单子变成了一张“留白”,取而代之的则成了一份“报纸”:一张倡议书、一份问卷调查表,这样的表既让家长了解到我们在做什么,同时也让家长知道并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的改变也改变了以往幼儿园班级活动在先,家长了解和参与在后的现象,把家长放到了主体和被重视的地位。对于本次“责任和环保相整合”主题计划的制定,我们更多考虑到以孩子和家长为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则以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我们尝试以这样的改变来改变品格主题开展过程中家长参与角色的转变,实现家园的有效互动合作。
2.变“旧”为“新”,吸引参与。案例二:新的主题的亲子活动又将要开始了,当我们把亲子活动单发放到蓝蓝爷爷手中时,爷爷扫了一眼活动内容,拉起孩子的手说:“蓝蓝,和老师说再见,这个活动我们就不参加了,你身体有点不好(其实孩子的身体并没有太大的不适)。”然后爷爷不等我们做任何解释,拉起孩子的手就回家去了。分析:这种现象存在于很大一部分家庭中,很多家庭中孩子的教养人物几乎都由祖父母包办代替,这些老人们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生活护理方面的重视远远高于对于孩子品行的教养和培养。对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认为可有可无,更多时候觉得这些活动过于平常,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调整:我们尝试改变这种现象,让我们的活动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采取了变“旧”为“新”的活动策略,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家长的参与。我们开展“我是小记者”调查活动,利用社区资源,请家长们作为“资深记者”,带领我们的“小记者”们到社区进行采访实践活动。蓝蓝爷爷也无法抑制那份好奇,成为我们的“资深记者”之一。大小记者们在社区采访保安、采访社区工作人员、采访保洁员,不亦乐乎……而我们则将这些活动用照片的形式进行及时记录并上传。这些的特色活动,紧紧抓住了家长的眼球,抓住了家长们共同的关注点,从而提高了家长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我们的每一次活动都能与家长产生共鸣。
3.活用策略。案例三: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接孩子的家长们等在教室的门口,可可妈妈和平平妈妈手里都拿着我们刚发下去的单子聊着。可可妈妈说:“幼儿园怎么也会有这么多的作业啊?”平平妈妈如遇知音:“是的啊,一会儿我们还要去上幼小衔接,哪来的时间啊?”分析:以上说到的这类动员家长收集材料或者是其他任务的小单子,以前常常被我们运用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的出发点是希望能通过这样“家庭作业”的形式,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系,并能够利用家长资源收集与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但是往往效果并不理想,不是不符合要求,就是很多家长根本不予以配合。仔细分析,每次目标明确、形式单一的资料收集单让家长们失去配合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积极性的原因――老师布置任务,要求家长完成。这样的现象势必导致收集单子成为了本身工作压力就大的家长们的负担,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调整:针对以往这种情况,我们在换位思考的同时深感此种方法的不妥,经共同商议我们决定活用品格策略,以多变的形式吸引家长的参与,同时把每次活动单的主体由家长转为幼儿,即可以由幼儿完成的任务单。品格教育的主题活动策略中有一个“家庭作业”的策略――在孩子的学习主题过程中,我们布置一些任务,即要求孩子们将幼儿园所学品行,如“责任”的语言或具体行为在家庭中通过为父母做一件事或者说一句话来表现,然后孩子可以用画画或者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在作业单上进行记录,而父母只需简单描述孩子的行为的感受或者想法,抑或签上姓名带回到幼儿园。这种变孩子为主体的家园互动形式不但让父母了解了孩子在园内所学良好心灵习性,感受孩子言行的变化和对家人的尊重,同时更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巩固所学品格之心灵习性。(以下为“环保与责任整合主题开展的新尝试)
4.及时跟进,集中展示。案例四:主题进行过程中,由于孩子们的言行变化以及一些家园互动策略的转变,家长们参与程度明显高涨,当我们把孩子与家长共同制作完成的作品、家园调查表等等布置在主题墙上时,立即吸引了所有家长与孩子的眼球。小鞠:“妈妈,你看这是我的作品!”妞妞:“妈妈,我们的调查表,你看你那天都没有完成任务,我给你一个×。”……分析: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原来班级的环境布置都由老师设计,自己动手包揽室内外所有墙面的装饰,孩子和家长只是作为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这势必影响到环境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教育作用。墙面没有吸引力,孩子与家长当然也就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可言了。调整:我们把主题墙内容的布置与展示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专门展示孩子或是家长共同参与完成的作品,将灵动的环境及时跟进,让孩子与家长有参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正是由于环境是幼儿每天所处、所接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所以说,环境绝不是装饰品,也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堆砌,而是和教育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相互影响,它们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因此,我们也充分创设环境,利用环境,让孩子对每个活动的参与热情带动家长、激发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使家园合作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为下一次的活动辅设良好的基础。
三、对家园合作关系改进的思考
品格主题活动已经结束了,我们的家园合作工作却在这种变化中开始着一次次的新突破,家长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园合作的工作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开展“参与式家园双向研习活动”,从形式上改变了教师以“教育者”或“专业人员”自居的局面;从内容上拓展了家园合作学习的内容;从过程中引导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和参与者。通过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各自表达,实现了互相启发、相互借鉴的目的。通过开展“参与式家园双向研习活动”,引导教师和家长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当前的幼儿教育;从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角度,来进行科学的育儿教育,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育。
总之,只有让家长真正感觉到自身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家园合作的理想,促进每个孩子的和谐发展,促进教师、家长、幼儿的共同提高。家园合作是一项持久工程,还有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探索、解决。相信通过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它会以更新的面貌展示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合作的种子”开始播撒在家园彼此心中!
参考文献: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范文4
关键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52-01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社会性则是人的基本属性。因此,教育要将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直接关系着孩子的未来发展。幼儿园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发挥活动载体作用,在体验中培养适应能力
儿童活泼好动,教师要抓住儿童这一特点,善于借助活动的载体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注重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在活动中使儿童获得真切的体验,丰富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活动的开展要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结合幼儿园社会实践,以及传统的节日活动。例如结合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教师引导儿童走向社区,开展“我是小雷锋”活动,到社区打扫卫生,到社区敬老院为老人服务。通过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经历,还能够促进儿童与社会接触,与其他群体交往。同时,又丰富了儿童的情感,使得儿童乐于奉献,尊老爱幼,富有同情心,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扩大儿童交际区域,在交往中培养适应能力
交往能力是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积极推动跨班级的交际,突破传统的班级内活动形式,增进儿童与人交流。在长期观察与走访中,发现个别儿童自我封闭,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不少儿童活动范围狭窄,局限于幼儿园、家庭之间。这种交际现状不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扩大交际区域,从班级走出去,进行班级交际、校际交际,有条件的学校还要积极推动与社会交际。从班级走出去是第一步,不少幼儿园教师为了管理便捷,往往禁止儿童进行班际交际。殊不知,这种管理形式严重抑制了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班际交往会使儿童在班际交往中扩大生活圈,在实践中学习与人交往,取长补短,弥补自身性格、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幼儿园教师还要积极推动校际交际,组织儿童进行全校范围的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儿童之间的交往,还有助于增进儿童之间的友谊,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促进儿童健康心理发展。校园内交际将为儿童社会交际奠定基础,使儿童能够走出自我封闭的现状,敢于、乐于与人交往,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
三、切实推动多元合作,在互动中培养适应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社会、家庭的任务。幼儿园教师要积极拓展教育渠道,善于借力,借助家园合作平台、社区平台等,切实推动家园合作、社区与幼儿园合作,增进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互动,使社区、家庭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在家园互动、社园互动中培养幼儿园的社会适应能力。家园合作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有效平台,幼儿园教师要结合家园互动,渗透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园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使家长意识到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改变思想观念,从狭隘的育人观中转变过来,不唯学习,形成科学的全面的素质教育观。指导家长掌握育人的基本方法,提升家长在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针对性;社区集中一个区域优质资源,幼儿园要善于借助社区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等,为儿童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四、适当开展挫折教育,在逆境中培养适应能力
个别青少年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引起社会及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薄弱,尤其是学生抗挫能力不够,以致学生面对学习、生活、情感、交际中的问题时往往无法正确应对。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如果从幼儿园开始重视对儿童进行抗挫能力教育,必然有助于提升儿童的抗挫能力,使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面对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挫折。首先,要重视坚毅品格教育。幼儿园在进行挫折教育时,要把坚毅品格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校园、班级环境等建设,都要渗透坚毅品格教育,从传统文化、现实生活中寻找榜样,引领儿童养成坚毅品格。其次,要善于制造挫折。部分家庭对儿童过于溺爱,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平时经受的挫折很少。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善于制造挫折,泼一泼冷水,在孩子遭遇“挫折”时让孩子走出来,适当给一些暗示,在人为的挫折中培养儿童的抗挫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的现实需要。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从狭隘的智育理念中转变过来,树立全面的育人观,探索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儿童体验;引导儿童走出狭小的生活圈,提升交往能力;积极推动幼儿园、社区、家庭等多元互动,形成教育合力;适当地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儿童坚毅的品格,从而提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傅宏.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评价量表[J].早期教育,2000(06).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 游戏形式;游戏课程;身心健康
幼儿园的游戏课程指的是教师通过幼儿的游戏行为,对幼儿进行智力、思想等各方面的教育,力求让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幼儿园的游戏课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课程内容活泼有趣,易于被幼儿接受。其实,纵观现在的幼儿课堂,幼儿在幼儿园所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可以通过游戏来实现的,用游戏来帮助幼儿接受教育、获得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一、游戏形式适应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的年龄特点小,而且活泼好动,采用游戏形式来进行教学迎合了他们的年龄特点,更加容易让他们接受知识、获取信息,而且获取知识的速度会非常迅速。
二、游戏课程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认知
幼儿在参加游戏的过程中,和同伴一起对游戏器材、游戏步骤以及游戏中所进行的一些知识进行探索、研究,在探索中,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学习到的东西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三、游戏过程加强了幼儿的团结合作能力
很多游戏是需要幼儿来集体完成的,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幼儿的倾力合作才能够实现,所以,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和同伴们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大家集中力量来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加强了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另外,做游戏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专注的精神和注意力,并在游戏当中获取了和同伴们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自我能力得到了提高。那么,我们应该具体从哪些方面来努力,上好幼儿的游戏课程呢?我觉得幼儿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努力,力争让我园的游戏课程上得精彩纷呈,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家长的信任。
首先,游戏课程要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
游戏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积极健康的,这种健康,不仅指身体上的健康,还有心理上的健康。首先,有些损害幼儿身体的游戏不应该出现在幼儿课堂上,比如,幼儿的骨骼在这一时期发育的还不是特别完全,如果一些游戏容易摔伤或者扭到,就不能让学生玩这样的游戏。其次,有些游戏看似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实际上存在着暴力的成分,这样的游戏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会培养起他们好斗和暴力的因素,对于这种伤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我们是应该坚决取缔的。应该设置一些既能锻炼幼儿身体,又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呵护和塑造的积极健康的游戏。
其次,游戏课程中教师要投入高度的注意力。
教师是幼儿游戏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在活动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而教师就应该是保驾护航者,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幼儿游戏的时候,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撒手不管,而是应该集中高度的注意力,来保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顺利进行,当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给与他们帮助和开解,帮助他们顺利进行下一步游戏。尤其在进行一些剪纸之类需要用到比较危险器材的游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提醒幼儿之间不能打闹,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第三,游戏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为了去陈求新,教师有时候会设计一些新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些游戏确实也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当教师设计一些新游戏的时候,要考虑到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果游戏过于简单,则没有进行的必要,如果游戏过于复杂,则容易打消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难易适中,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游戏的快乐,又能让他们积极快乐地投入到游戏当中去。
第四,游戏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
幼儿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品格,这样的目的在游戏进程中也要体现,游戏的过程既是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的过程,教师要抓住一切可以教育幼儿的桥段,潜移默化地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健全的心智。比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像表演短剧一样,把这些内容表演出来,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你会怎么做,在游戏的过程中,教给他们懂礼貌,学会照顾别人,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实践结果证明,幼儿园里的游戏活动是一种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形式,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幼儿在幼儿园里的主要活动应该放在游戏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游戏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则可以利用周围的有利资源,选择一些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获得心灵上的滋养,让幼儿能够快乐地学习知识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巩玉娜.传统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高祥,孙亚娟.我国近十年幼儿园游戏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3 (1):91-94.
[3]高云庆.关于幼儿园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3 (5):16-17.
[4]谢娟.打开幼儿健康之门的好钥匙――“民间游戏”[J].教育教学论坛,2010 (24):86-87.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范文6
什么是教学引导?所谓的教学引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引导幼儿接受认知事物,促进幼儿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知事物,从小培养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的教学过程。
教学引导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由于幼儿时期的小孩一般有好动型、孤僻型和文静型三种类型,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幼儿能快速认知事物,必须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引导,让小孩在接受认知事物后才发觉自己已经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我觉得一堂生动的课,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具有化繁就易,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能力。法国的教育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种教学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教学引导,教学引导好比是渡河的桥梁,又仿佛像夜航的航海者前面的明灯,指导你航行的正确方向,避免少走弯路。
好的教学引导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第斯多惠也说过:“凡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主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而我觉得教学引导就像教师的教鞭,教鞭一动能调动小孩的注意力,以便调动小孩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特别是自控能力差的幼儿更要讲究教学引导。
教学引导不仅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家庭教育的必然趋势。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的一句话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那就是:“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由此,我觉得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父母是小孩的启蒙老师,如今多为独生子女,作为家长更多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许因为工作忙的原因,忽视了对小孩早期教育,或者只注重对小孩的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小孩品格的教育。这些都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教学引导就是要解决这些矛盾。
如何进行教学引导呢?用苏联克鲁普斯卡娅的话说就是:“用通俗方法来传授知识,从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讲解,注意最主要的,把次要的和最主要的区别开来,一切都说得具体,并且以实例来证明,这是一种巨大的艺术。”
我觉得教学引导就是教师在幼教时,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集中小孩的注意力,在教学时可以编成顺口溜,便于小孩记忆。如在教‘1’时,除了“1”像铅笔细又长,“2”像鸭子水中游……等外,还可用老师的言传身教进行教学构思。总之在教学时我要让小孩感到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并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从而加深小孩的印象并有助于记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等等进行教学引导。
教学引导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小孩的智力,从家庭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中自觉与不自觉找到学习的乐趣。我在家里经常使用计算器,小孩在玩计算器时,我打开音量,小孩按一个数字,计算器就发出读数的声音,这时通过一些教学引导,不到2岁半的小孩就能数两位数,同时我在启发小孩读万以内的数,不知不觉中小孩在家里喜欢“玩”计算器。这样的教学引导我只不过花了总共不到3小时的时间。可见教学引导得好就不仅能提高小孩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学引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小孩的个性,进行品格教育。品格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小孩今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幼儿教育,不仅体现在幼儿学校的教育,也体现在家庭父母的教育。而良好的幼儿教育的形成更离不开良好的教学引导,好的教学引导是一个去伪存真、由繁就简、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过程。
去伪存真的教学引导就是在给小孩接受教育时,传授者要以身作则,以真、善、美为荣,从小给小孩灌输这种思想,树立良好的品德思想。
由繁就简的教学引导就是在教育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使教学过程清晰,把握住知识的内涵和精华所在,这样小孩学习起来就感到轻松愉快,有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
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引导就是作为教授者要把抽象的事理,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尽可能地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避免纸上谈兵。
在教学时,我大胆进行教学创新,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引导,使枯燥的教学理论得以升华。在教学实践中,要摈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多采取引导的方式,给予小孩更多的思维空间。
教学引导要能不断的促进幼儿成长,我认为作为老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把幼儿教育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就能感受到教学的乐趣。教学引导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只要符合幼儿心理特征、个性差异达到教学目的教学引导都可以拿来运用,如鲁迅所说的要学会“拿来主义”。良好的教学引导方法是从什么地方得来呢?
一方面,自己从长期地教学实践中积累得来;另一方面,从别人丰富的教学经验中取其精华,也就是进行教学相长。
我认为良好的教学引导会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地成长,良好的教学引导犹如一把利剑能激发小孩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思维,也能培养小孩良好的个性和品德。教学引导实际上给予小孩是更多的是关心和鼓励,如果说小孩是朵花,那么老师就如浇花的使者,日夜盼望花朵开放得更灿烂。
良好的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要想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引导。而教学引导不仅是一个师生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家校联合的工程,更是一个家、校、社会为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共同负起责任的工程。由此,我感到教学引导能促进幼儿成长,有这样的教育未来的祖国明天一定更富强、更繁荣。
参考文献:
[1]张曝光.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J].学前教育2003(3)
[2]唐雪梅.科学教育中现存问题及对策[J].早期教育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