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求突破为总基调,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为目的,教育农民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习俗,营造农村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街道新农村建设步伐,把农村建成“环境整洁、容貌美观、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美好家园。
工作目标:围绕争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街道”这一目标,坚持“分批实施、典型带动、打造精品、全面提升”的原则,按照“生态文明村”星级创建标准,从今年开始,街道每年重点改造整治3个亮点示范村,力争在三年内实现街道10个村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
二、整治任务
整治行动以治理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为主要内容,以村庄“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三改(改路、改厕、改圈)、三化(绿化、净化、美化)”,工作为基础,着重对村内“脏、乱、差”现象进行整治,逐步实现“四有(垃圾箱、垃圾池、公厕、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填埋点)、四无(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桥边、河边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横流;无乱堆、乱放杂物;主干道路两侧无乱搭、乱建、乱堆放杂物)”,切实改变全街道农村风貌,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做到“三个建立”,突出抓好旧村改造回迁小区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
(一)突出抓好三个建立
坚持整治与管理并重,建立农村环卫保洁队伍、环卫基础设施、环卫管理体系,实现农村垃圾日产日清、密闭运输、全天保洁。
1、建立农村环卫保洁队伍。各村组建一支覆盖村庄、沟渠、公路三个作业面的环卫保洁队伍,推进农村“三堆”(垃圾堆、柴草堆、粪堆)归位、污水归池、畜禽归圈、垃圾归点。根据实际情况,按照1个村民小组或100户农户1名保洁员的原则配备保洁员,要与环卫保洁人员签订用工合同,建立起用工档案,明确职责,分片包干。年内,街道及各村旅游要道、村主干道路等主要区域全部配备保洁人员。
2、建立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垃圾中转站、污水管网连接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设立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各村在年内建成1-2处标准化垃圾中转站,新建在建的旧村改造回迁小区排污管口都与城市污水管网连接,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街道及各村旅游要道、村主干道路等主要区域及旧村改造回迁小区内全部配备垃圾箱(桶)。同时,要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新技术,解决农业农村能源污染。
3、建立农村环卫管理体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农村环卫管理体系。坚持“以块为主、属地负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健全机制、长效管理”的原则,推进农村垃圾收集全覆盖、农村居住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全覆盖。将农村环卫管理纳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年度目标责任考评工作中。
同时,积极探索环境卫生体制创新工作,争取在三年内10个行政村的环卫工作全部交由市环卫处管理,全部实行服务外包。
(二)突出抓好以旧村改造为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严格抓好城乡体系规划、旧村改造规划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与实施。下峪村:已完成旧村改造回迁,继续保持小区环境卫生,提升村委大院档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年内硬化村南北主干道;水牛埠村:年内完成村内所有道路的硬化及路灯安装,修整主干道并完成绿化,完成已回迁小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村文化大院今年开工建设,争取年内投入使用,对小水库进行配套改造,绿化、亮化并安装健身器材,使之成为村民健身、游玩的理想场所;黄山头村:回迁项目8栋回迁楼正在进行内外装修,3栋进行外墙装修,要高标准完成回迁小区硬化、绿化、亮化,争取5月1日前完成一期工程的回迁,彻底清理肖家庄河道内垃圾;安家林村:保持方特、瑞奥不夜城周边环境卫生清洁,清理西岭进村口土堆、柴堆;白马石村:整修回迁小区内道路,完成小区绿化、亮化,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完成饮马河河道治理工程,硬化村庄主次干道路、完成绿化及主干道路的亮化,彻底清除村庄内道路两侧垃圾;上峪村:在完成旧村改造拆迁的基础上,开工建设回迁项目,三年内完成新村建设,保持环山路周边环境卫生;西城村:争取5月1日前完成一期4栋楼的回迁,完成回迁小区绿化、亮化及道路硬化,保持村庄环境卫生,亮化村主干道;下梨园村:拆除泰明路西侧残垣断壁,保持泰明路清洁,清除新村路两侧垃圾、柴堆;杏园村:积极上级协调,年内完成旧村改造回迁项目开工前各项手续,主干道路安装路灯;东城村:新建扩建村委大院,提升档次,彻底清除河道两侧垃圾,保持富城路清洁,并完成绿化、亮化。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街道召开动员会、各村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发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整治行动,组织有声势的宣传报道,营造整治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突击清理阶段。街道及各村在突击清理阶段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整治工作,按照整治内容及要求,强化措施,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
(三)整改验收阶段。深入推进整治工作,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各村自查的基础上,街道将组织检查验收,对整治效果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并列出名次,进行奖惩。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以党工委副书记任组长、办事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各村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环境整治的组织实施、协调服务、督导检查、考核奖惩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办公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由党工委、办事处统筹安排,农办牵头,办事处相关部门为责任单位,各负其责、督导落实;各村具体落实、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各单位工作,督导调度各单位工作情况。
宣传办负责宣传发动、典型报道。
综治办负责农村治安环境整治。
督查办负责督导通报各单位工作情况。
民政办负责指导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指导社区服务管理等工作。
财政所负责抓好对上争取,对支农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跟踪问效等工作。
审计办负责对支农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等工作。
农办负责制定村庄绿化、美化标准,协调指导村重点做好植树造林、绿化建设等工作;指导农村河流、水库周边的环境治理,负责农村公共供水和饮水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
城管办负责农村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贴乱挂等整治工作,对沿路两侧经营摊点、门头房牌匾规范整治,指导村对沿路两侧破旧墙体或建筑物进行立面整修、粉刷或围挡。
城建办负责拟定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并监督实施,负责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负责垃圾箱(池)设置及配套环卫设施建设,指导污水管线铺设、道路及公共场所路灯设置,指导村环卫保洁队伍及环卫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指导生活污水治理、“三堆”清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牵头抓好秸秆禁烧,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作。
教委办责农村中小学安全教育、管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尤其是文化环境治理和安全防范等工作。
文广电办公室责指导农村文化设施、文化大院建设工作。
爱卫办负责群众性卫生整治,协同相关部门负责除害、灭病、改水、改厕的技术指导工作。
各村、办事处相关部门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分级负责制,参照本方案要求,科学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按照项目化、责任化、指标化的要求,细化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排出工作进度,确保整治行动扎实有效开展。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2
二、深入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六大工程”。在全县持续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评选命名一批法治政府创建示范单位。结合学习贯彻法治思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保障绿色发展”主题活动,对法治政府建设进行督察。开展镇(办)法治政府建设方案与指标体系调查研究,加强法治教育培训,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三、不断深化行政复议改革。根据《省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市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具体措施》,制定我县《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具体措施》,积极推进全县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充分发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对依法行政的反向推动作用,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降低行政案件败诉率。
四、全面启动“八五”普法。认真总结“七五”普法成效和经验,精心编制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扎实推进法治宣传“九进”活动,精心策划“12·4”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打造提升“法治”“平安”品牌效应,创新普法形式,增强宣传效果,推进普法工作有声有色、有力有效开展,不断提升全民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
五、切实加强特殊人群管控。设立社区矫正委员会,加强执法监督检查。持续推进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落实监管矫治措施,防止发生脱管漏管。加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管理、监督、培训和职业保障。完善刑满释放人员衔接制度,落实重点对象必接必送措施和教育帮扶政策。加强维稳,强化特殊人群监管、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全力做好建党100周年和十四运安保维稳工作。
六、大力推进“六好司法所”示范创建。指导镇办开展“六好司法所”创建活动并进行检查验收,全面提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水平,2021年底前创建9个“六好司法所”,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示范试点,创新方式方法,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工作责任,加强组织保障,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和推广的示范试点经验
七、全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组建法律服务团“一对一”为全县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运行机制,深入开展企业“法治体检”活动。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惠民生作用,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通过法律援助感受到法治的温暖。强化法律服务执业监管,开展法律服务行业专项教育整顿活动,促进规范执业,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法律服务公益性。
八、深入推进司法行政“四化”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制度化建设成效,按照依法、科学、高效、便捷的目标要求,统筹建立以运行标准、建设标准、管理服务标准、监督评价标准等为内容的司法行政工作统一化、标准化体系。简化规范办事流程,严把工作程序关,细致制定流程图,建立健全司法行政工作规范化流程体系,加快推进司法行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山区;开展
党的十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在推动农村、乡镇以及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公共文化投入逐步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立,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逐步提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都对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体系不完善、服务效能不高、发展不均衡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最迫切问题。对此,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2016年4月21日明确的2016年重点工作,将继续围绕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制度设计和改革实践,明确了今年四项重点工作: 一是进一步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立法进程和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并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 二是全面推进文化扶贫工作。督促中西部22个省区市制定落实“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具体实施方案,实施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 三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志愿服务,探索农村文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四是抓好重点改革任务落实和督察工作。继续做好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同时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重要政策文件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察。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多年来,针对山区特殊地理环境特点,各地基层在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山区群众公共文化开展工作中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整合区域公共文化资源,实现综合利用共享
针对山区村落分散的特点,在基层实践中,不少乡镇把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作为重点,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人才和资金的综合利用和共建共享。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试点,综合利用广场、礼堂、讲堂、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融党员教育、科普宣传、文体娱乐于一体,因地制宜地把公共文化开展在山区群众的家门口,就近服务周边群众,让山区群众方便地乐享其中。
二、结合“三农”服务,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结合山区实际,把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群众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推动了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山区群众开展专项培训,提供数字化信息、教育培训、影视娱乐等服务,使更多的山区农民群众能够共享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和服务。让公共文化建设在“三农”工作中体现价值。
三、多管齐下,分工协作,建立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
结合山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注重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文化基础,形成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与模式。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思路,建立“县有文化中心、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点有农民文化乐园”的四级文化服务组织,实行县乡定编、村级定员的办法,配齐各级文化专员。财政加大投入,从城建、美好乡村、旅游开发等建设上配套投入文化建设,合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和考评制度,将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与宣传文化工作考评、文管人员绩效与专项经费使用挂钩。建立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常运行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完善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把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形成层层监督、环环相扣的责任落实机制,切实加强了对山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激励和监督。成立山村文化管理队伍、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志愿者队伍三支公共文化建设大军。
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使用
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和文化宣传员的作用,加强对山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山区基层设立兼职文化管理员,聘请文化宣传员,专门负责本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的日常管理。积极吸纳年轻人参加山区公共文化发展来,关注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针对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现象,重点解决。返聘一些老文化工作者,传帮带形式培养新人。组织专门培训,请名师、聘专家帮助提高山区基层工作人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五、大力推进山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资源整合,强化集约建设,在规划布点、资金安排、着力重心上向山区倾斜。根据山区群众的文化需求,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顺应山区农民需求,播出政策信息和农业科技知识,山区农家书屋征订农业科普读物,开展图书共享漂流活动,让山区群众及时掌握信息。山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完善与长效机制建设同步谋划、同步实施,推进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机制创新,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保障,通过组织领导机制、部门联动机制、示范带动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有力地推动工作落实。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管理纳入市、县区、乡镇三级党委政府绩效目标进行单项考核,把第三方满意度测评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山区群众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时时抓、层层抓。山区群众公共文化建设只有各级政府机构共同努力,各级干部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把山区群众公共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开辟出山区群众公共文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医药卫生;改革;体制;思考
一、寿光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加强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城区投资8亿多元新建了门诊大楼、病房大楼等医疗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和条件;规划建设了9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医疗服务覆盖到了全部城市社区居民。在镇区,对乡镇(街道)卫生院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在行政村,对408处村卫生室进行了省级达标建设与配备,市财政投资1995万元对未达标的村卫生室进行了改扩建,全市形成了以市级医疗机构为龙头、镇(街道)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先进医疗设备配置,引进了3.0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64排128层螺旋CT、ECT等国内领先的诊疗设备,检查诊断水平居全省前列。深入推进“卫生强基工程”,市人民医院与省立医院、口腔医院与省口腔医院结成医疗联合体,3家市直综合医院与部分镇街卫生院建立帮扶关系,定期派人坐诊、帮教,让群众不出市镇就能享受到高一级医疗服务。
(二)加快了医保体系建设。新农合保障水平明显增强提高了新农合筹资标准,2014年度财政补助达到了320元、个人筹资提高到了90元,参合率达100%,新农合制度得到农村居民的普遍认可。改革支付方式,推行总额预付和总额预付框架内的按病种付费制度,目前已开展30个病种,有效防止新农合定点医院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依托“数字卫生”信息平台,将村卫生室诊疗服务和报销服务置于全面监管之中。群众就诊后在我市范围内均能得到即时报销,并与10家上级医院签订了新农合即时报销协议,最大限度方便了群众。
(三)完善了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寿光市创新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对所有镇村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卫生院完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实行“双轨制”:所配备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非基本药物适量配备并按国家规定加成销售。在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又于2012年取消村卫生室非基本药物的销售使用,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目前,寿光市基层医疗机构所有药品全部通过省网平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货款统一支付。
(四)开展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基本路径,对寿光市的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机构布局、中医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才结构、业务开展、收支结余及工作人员的收入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制定出台了《寿光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确定了市中医院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探索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控制等改革措施。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放心和看病不方便问题,积极推动远程医疗、先诊疗后付费、检验检查结果“一单通”、临床路径管理、预约诊疗服务、门诊“一站式”服务、优质护理服务、无假日医院、院外公开等十多项惠民便民措施,患者满意度由
2012年的92.7%上升到98.78%。
二、当前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编制不足,限制了医院的业务开展和长远发展。医改工作开展以来,上级编委办等部门按要求对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员编制重新进行了核定,对市中医院的人员编制进行了调整,但仍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各医疗单位只能自主招聘部分合同制和临时工作人员进行补充。但限于现有的用人机制还不能打破身份和编制界限,做到自主聘任、同工同酬,编外人员待遇低、主人翁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真正的高水平技术人员招聘不来,患者看病难的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
(二)乡村医生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目前,寿光市乡村医生年龄在61周岁以上的占24%,51至60周岁的占13.2%。乡村医生呈现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信息化知识缺乏等问题,导致村级医疗卫生组织服务能力不强,影响了医改政策在农村的落实。乡村医生的月均收入低于其他服务行业的收入水平,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较低,乡村医生仍普遍存有后顾之忧,导致60周岁以上的乡村医生退不出去,年纪轻的又因工资收入低、工作强度大、风险系数高等原因不愿意从事村医工作,致使乡村医生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突出。
(三)基本药物品种不能满足临床和群众需要。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反映药物品种偏少,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特别是麻醉、儿科、妇科用药和治疗精神障碍类药品;群众普遍认可的常用药物如:三九感冒灵、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复方大青叶片、金嗓子喉片等均未纳入基本药物的范围,造成了群众的不理解和不满意。
三、对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在进一步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打造“10分钟”卫生服务圈,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要继续健全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政策和机制,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积极推进社区医生(乡村医生)签约式服务。落实乡村医生补偿政策,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离岗制度,初步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
(二)努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多样化。要加大政府购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力度,稳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精心实施免疫规划、妇幼保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持续提高社会办医的管理和质量水平,进一步搞好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发展空间。鼓励社会力量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
(三)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会同有关部门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健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院长职级制,推行全员聘用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编制核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职数核定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等工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巩固发展医疗联合体,建立县级医院对口支援镇街卫生院制度。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5
按照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办公室《关于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的通知》,区政府组织发改、卫生、财政、民政、劳动保障、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对全区的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药物供应保障等工作进行调研,并根据《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鲁政发〔2009〕90号),结合我区实际,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x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126个行政村、68个社区,总面积336.86平方公里,人口62.6万,其中区属人口35万、农业人口16万。2008年,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80元。现有区直医疗卫生机构3处(市中医二院、区人民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处、镇卫生院2处,职工688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65人);社区卫生服务站66处、村卫生所108处(在岗社区、乡村医生588人),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区、全省结核病防治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一、全区医药卫生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规范优化医保医疗服务管理流程,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区医药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8年,全区医疗保险参保47098人,其中在职人员37019人,退休人员10079人;收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4063万元,其中统筹基金2848万元,个人帐户1215万元;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757万元,其中统筹基金支付2677万元,当年社保基金结余306万元,基金结余率7.5%;累计滚存结余374万元,结余率7.34%。
(一)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一是新农合制度建设实现全面覆盖。我区新农合作制度从2004年开始试点,2005年被列为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个人筹资从2004年的人均10元,增加到2009年的人均20元;各级财政补助由2004年的人均10元,提高到了2009年的人均80元,达到了人均筹资100元标准。工作中,我们坚持农民自愿参加、公开公正、规范运作、加强监督,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实施意见》(泰政发【2008】90号),在全市实行合作医疗统一报销比例和结算模式,推行参合患者在全区就诊和在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一证通”制度。调整印发了《2009年度新农合实施细则》,加强对管理人员、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基层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人员等相关人员新农合基本知识培训,让参合农民及时了解上级政策,熟悉就诊报销程序和报销比例。同时,区政府将新农合工作纳入了对各镇(街道)年度科学发展观考核内容,逐级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报销比例,实行医院结算、合作办审核、财政拨付、封闭运行制度。区审计部门定期对全区合作医疗基金进行专门审计,确保合作医疗基金专款专用、规范操作、封闭运行。定期将收缴农民的合作医疗基金、农民报销情况向村民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从根本上保证了新农合医疗基金的安全有效使用。目前,我区的合作医疗、药品经营、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机构管理全部纳入微机网络监督与监管,定点医院与市、区新农合办公室微机联网运作管理,住院参合病人信息达到了全市共享。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群众满意、卫生发展、政府放心的目的。二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更加完善。我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于2002年正式启动,参保范围覆盖了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医疗保险基金建立的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资金,由区医疗保险处统一调度使用,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门诊费用由个人账户支付,住院费用实行网络结算,患者出院时,只负担个人部分,其余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和社保局结算。转诊转院的患者,须根据转往医院所在区域先自负符合规定费用的一定比例的费用,即:转往本省省属医疗机构治疗,结算时个人先自负符合规定费用的5%;转往省外公立医疗机构治疗,结算时个人先自负符合规定费用的10%。然后再自负最高级医院住院起付标准,剩余部分按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办法结算。2003年,为降低困难企业负担,全区推出了住院统筹,降低了企业缴费比例。2005年为推进全区企业改革,我区制定出台了《区属企业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将2324名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职工医疗保险,较好地维护了职工的医疗保障权益。2008年度,全区实际发生住院人数4655人,已出院人数为4367人,发生住院医疗费用3883万元,人均住院费用8892元,其中医疗保险统筹内住院费用3428万元,人均7850元,占医疗总费用的88.3%。统筹基金支付2464万元,为住院费用的63.46%,统筹内费用的71.9%。个人负担率为36.54%和28.1%。三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开展。我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认真总结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8年把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计划”列为为民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区政府两次举行大规模的集中宣传活动,并对121名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xx政办发〔2008〕21号),允许参保人员在一个医疗保险参保年度内随时参保,自参保缴费的次月起开始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他相关政策按照《xx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泰政办发〔2007〕45号)的规定执行。我区已多次为全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工作座谈会、试点工作座谈会提供现场。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一是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加快两个体系建设。按照“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要求,2005年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局,具体承担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职能。积极开展卫生监督下沉工作,设立街道镇卫生监督机构5处,聘任街道镇卫生监督员15人,把卫生监督触角延伸到社区和村,并聘任63名社区卫生助理员,108名村卫生监督助理员,构建了全方位、无缝隙监督体系。(2)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扎实开展全省结核病防治示范区工作,成功实施了省级“无结核病的和谐校园”、“社区结核病控制”等项目,为全省城区结核病控制提供了经验。申报了省级心脑血管病防治示范县,目前已通过省卫生厅中期评估。全面开展艾滋病防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常规检测和自愿咨询监测工作。认真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从2005年6月份起实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分发、免费接种。从2008年5月份起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新增加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实行免费分发、免费接种。(3)加强卫生监督工作。突出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整治。目前,通过省、市、区卫生部门认定的A级单位9个,B级单位36个,C级单位813个,全区食品安全形势得到切实改观。打击非法行医,规范医疗市场。规范持证卫生机构,统一标识、统一布局,通过年度校验督促全部达标。先后针对无证私自行医、药店非法坐堂行医、超执业范围非法开展诊疗活动、空挂单位对外服务等开展了专项治理,净化了医疗市场。积极开展“星级社区”、“星级道路”、“星级店铺”创建活动。结合泰城综合整治活动,制定了餐饮、公共场所、商店等星级创建方案,通过创建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卫生管理水平。二是科学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经过多年建设,全区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区、处镇、社区(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有一支人员充备的卫生专业技术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面,以市中医二院、区人民医院为龙头,以镇村两级医疗单位为框架构建了全覆盖的医疗救治体系,承担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完善了急救中心建设,配齐了“120”救护车和基本医疗救护设备。(1)建立组织,完善预案。区政府成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和应急办公室,设立了流行病学、消毒技术、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放射事故调查、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实验室检验检测、后勤保障、宣传教育八个专业技术小组,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和工作流程。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了霍乱、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十一运会保障、救灾防病等各种情况下的领导小组、各专业技术小组,做到人员、物资、技术、培训四到位。健全完善《xx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结合实际制定了《xx区突发霍乱应急预案》、《xx区突发人感染高致病性流感、禽流感应急预案》、《xx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预案》、《xx区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置方案》、《xx区2009年防汛救灾应急预案》、《xx区手足口病防治方案》、十一运会保障等相关传染病应急预案,并根据工作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预案。(2)健全机制,及时处置。制定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隐患的排查,建立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处镇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了疫情网络直报,全区设立了49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点,强化应急值守机制,认真落实应急值班制度,初步形成了以疫情值班电话为主线,各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公共卫生监测点为依托的传染病及突发应急信息网络系统。做好应急专用物资、器材装备的储备工作,加强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ICU建设。(3)强化演练,提高能力。根据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每年开展应急队伍各专业小组专题培训,对49个公共卫生监测点人员进行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每月召开例会,对各处镇疫情报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了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处置能力。按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战要求,高度重视应急演练工作,在演练中落实预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预案。组织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霍乱腹泻病防控等应急演练。
(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一是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根据区域位置和区、镇(街道)、村三级医疗保健机构状况,对城区的区级医院着力加强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培植了“中医治未病”、“中医骨伤”、“中医中风”等一批国家及省市级重点专科;两个镇卫生院分别列入了全省乡镇卫生院“360工程”和“1127工程”建设单位,新建和改建了业务用房,优化配套了医疗设备;五处街道卫生院(防保站)按照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通过转型,建成了高标准的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加大村级卫生所的改貌配套建设力度,结合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进村卫生所改貌建设,对新建的村级卫生机构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每建成1处符合标准的新卫生所,区财政和镇财政各给予扶持资金1万元,形成了区、镇、村共同参与卫生所建设的良性投入机制。目前,全区108处卫生所全部达到“五室分开”和设施配套要求,66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达到二星级以上标准,群众的就医环境大大改善。随着医疗机构设施的不断完善,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居)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社区)”。二是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区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理顺处镇卫生机构管理体制的通知》(xx政发【2007】125号)等文件,理顺了处镇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处镇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由区人事局进行核定,其机构、人员上划区卫生局实行统一管理;处镇卫生机构实行主任(院长)负责制,主任(院长)是本单位和所辖一体化管理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的法人代表。主任(院长)实行选聘制;实行卫生服务机构行政、业务、财务、药品统一管理体制。对区直和处镇医疗卫生单位实行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全面深化基层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通过制定岗位薪筹制,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逐级聘任制度。推行以“三制、四管、五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制定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政策,使他们才有所用、老有所养,切实解除了广大基层义务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了他们为全区卫生事业发展而奋斗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遵循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律,突出抓好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目前,全区所有乡村医生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水平,完成向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的转化。鼓励多种形式的在职继续医学教育,全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四)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事关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建设,2006年成立区监察、卫生部门及各处镇组成的药品集中采购领导小组和区药品集中采购办公室,在全区全面推行药品集中采购供应,实行区药品采购供应中心—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库—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器械统一采购供应制度。区药品采购供应中心竞标采购药品后零加价配送至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逐步修订完善关于加强药品集中采购的制度、办法,实行药事委员会例会制度;不断加强药品质量的监控,有效的降低药品采购价格,杜绝假劣药品流入,保证了群众用药安全。目前,我区有定点医疗机构23家,其中处镇卫生机构8家(6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定点药店47家。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上,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利用“协议”的形式来约束对方的行为。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环境、设施、药品品种及质量、服务质量、专业人员配备、医疗费用结算、违约责任、争议处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二是建立不定期检查制度,针对医疗费用出现的问题,随时抽查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三是建立走访制度,认真听取患者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意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对严重违约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取消其定点资格,有效维护了广大患者的利益。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参照省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我区的医药卫生事业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障统筹层次太低。xx区老企业多,老职工多,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不高,而且地域狭小,市直、岱岳区、xx区三家共管,扩面难度很大。如2008年医疗保险人均缴费基数为1100元,企业人员缴费基数为920元,基金筹集水平不高。
二是公共卫生职能需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需增强。公共卫生的补偿机制尚未得到真正落实,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不高,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装备落后,卫生应急专业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影响了公共卫生机构对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
三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尚未建立全面、系统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估体系,政府补偿不到位,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下降,服务意识不强、群众看病不方便、用药不合理、医药费用增长过快等。新农合筹资水平偏低,农民医疗保健消费水平偏高,要求回报概率大,且直接到市级医院住院治疗人数偏多,小病大治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压力较大。
四是基础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城区外的医务人员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有较大比例的医务人员认为待遇不高,尤其是聘用制护士收入偏低;卫生系列职称晋升相比其他行业难度大,取得资格后由于受职位所限多年得不到聘任。
三、几点建议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解决目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在牢牢把握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切实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重点改革,使改革尽快取得明显成效。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目前,几项医疗保险制度并存,各制度之间缺乏衔接和转换,存在重复参保、重复享受、财政重复补贴、机构重复设置,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议整合医疗保障资源,建立大医疗保障体系,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在整合制度的基础上,整合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整合机构的基础上,整合管理服务平台和网络结算系统,扩大基金的共济范围,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提高城乡医疗保障资源的使用效率。
2、提高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建议尽快实现市、省级医疗统筹,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异地结算,逐步提高职工的医疗保险待遇。同时,根据统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科学的、多层次医疗政策,建立医疗三险衔接、接续制度,加快参保人员医疗异地结算的步伐。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6
规划局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模板:
今年以来,XX市规划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两聚一高”目标任务,紧扣“五个牢牢把握”工作导向,按照“大城市”定位,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在完善规划体系中强化发展导控
以总规修编为契机,加快完善《XX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立的“总体规划-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四级规划编制体系,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努力实现全市空间管控“一张蓝图”。
1.初步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多规融合、存量盘活”为导向,以“生产、生活、生态”和谐互动为要求,划定了统一的城镇开发边界,确定了建设用地总量,形成市域范围内功能结构完备、要素配置合理、通勤就业均衡、生态环境良好的空间发展格局,并积极融入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特色小镇等发展理念。目前正在优化调整用地布局方案,预计6月份完成最终成果论证工作。
2.积极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调整。一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全市单元规划确定的边界逐步开展各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已完成F0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C12、E05单元控规初步成果,B11单元正在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二是落实水乡古镇发展要求,基本完成千灯、锦溪、周庄老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对重点地块进行修建性详细设计。三是协助相关区镇按照法定程序推进控规编制、调整、报批工作。报批完成张浦镇城东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花桥国际商务城南部生活区、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完成花桥经济开发区、陆家镇、锦溪镇等相关区域控规调整方案。
3.组织开展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一是组织开展杜克科创小镇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工作,以“XX智谷”为总定位,征选国内外6家设计机构开展方案设计,现已全部提交最终成果。二是组织开展前进路、长江路道路沿线景观提升设计。根据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以前进路、长江路为试点进行深化研究,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品质,现已完成初步方案,正在进行深化设计,计划6月份形成最终成果。三是进一步完善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XX段)沿线城市设计,以交通引导理念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已基本形成成果。
4.不断优化镇村规划。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编制完成《XX市锦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由省住建厅组织论证通过,报省政府批准实施。会同市文物部门开展第八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工作,经省住建厅、文物局组织审核并报省政府批准,巴城镇成功入选“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根据《XX市镇村布局规划》,我市所有31个特色村、189个重点村和218一般村(除高新区22个一般村无编制计划外)已全部形成规划成果,今年上半年,按计划继续推进村庄规划成果的公示、论证及审批,完成千灯镇歇马桥村村庄规划公示、锦溪镇计家墩新乡村生活项目规划报批工作,以及周市镇26个自然村、淀山湖镇6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的审查、论证工作。
(二)在狠抓专项规划中增强城市功能
1.增强城市民生功能。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设施规划》,确定中心城区核心区范围内社区、街道的行政边界。并以亭林片区为试点,完成深化设计方案,构建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模型,正在开展青阳片区深化设计,计划6月份形成详细方案。
2.优化城市生态功能。继续推进《XX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现已完成草案,基本形成市域各片区海绵设施建设管控原则及技术指引。加强区镇对接,进一步深化《XX市城市“六线”控制规划》,涉及道路红线、河湖水系蓝线、绿化绿线、重大市政设施黄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轨道交通橙线,并将道路红线、河湖水系蓝线录入规划综合信息平台,便于日常审批管控。
3.提升城市交通功能。继续积极推进苏州市域轨道S1线XX段规划建设,完成《苏州市域轨道S1线XX段沿线交通一体化交通详细规划设计》、《苏州市域轨道S1线施工期间交通疏解方案》中期成果。及时启动XX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心城区停车系统规划等。
4.升级城市市政功能。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编制完善《XX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成果,并报请市政府审批通过。为规范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建设步伐,配套起草了《XX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草案)》。为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综合管廊建设可行性,向市轨道办呈报了《关于与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同步建设综合管廊的请示》。目前,XX市中心湖二号路地下综合管廊已开工建设。为合理布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有效指导我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XX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0)》成果,并报请市政府审批通过。
5.完善城市文化功能。为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高质量完成市博物馆、美术馆方案设计。根据《XX市城市雕塑规划》和《XX市雕塑规划管理意见》,开展了第一批雕塑设计方案的征集活动。第一批公开招标的2个点位已经完成方案招标相关工作;另外7个点位海选工作也已完成专家评审。
(三)在推进改革创新中优化审批管理
1.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报城建例会讨论。完善规划编制制度建设,拟定《关于进一步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通知》,从协调机制、成果入库、动态维护、调整程序等方面进一步规范我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为规范工业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加强对方案的审查指导,结合XX市规划管理实际,制定了《XX市工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技术审查导则》。为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与市住建局、交通局、水利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在工程项目中运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审批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并在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实施运用。
2.努力推进审批服务创新。为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方便群众办事,打破传统审批的固化模式,创新推出“容缺受理”弹性审批流程。对主要条件具备,次要条件或手续欠缺的审批事项,放宽受理门槛,提前进入审查,予以“容缺受理”。并通过跟踪服务,主动沟通,确保缺项及时补正,实现依法服务、特色服务、高效服务的同步到位。为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方便基层办事,在“表单整合、项目申报、网上审批”三个环节创新推出“嵌入式”服务。通过“三表合一”建立嵌入式申请、标准格式落实嵌入式管理、共享数据实行嵌入式审批,非工业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由原16项缩减为9项;工业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由原10项缩减为6项,切实方便了项目报建,提升了服务效能。上半年(截至2017年5月16日)共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审查59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8张,用地面积75.34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08张,建筑面积177.86万平方米;核发验线证明68张;核发建设项目规划核实证73张,建筑面积189.24万平方米;受理及审查店招店牌、户外广告21件。
3.着力加强规划执法监察。建立在建项目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对管辖范围内181项在建项目进行全覆盖监管。通过区域联动,开展拉网式违法建设排查认定工作。积极参与“263”专项行动,联合各区镇规建部门对全市538家重点监管工业企业的规划建设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已完成排查372家。对《2017年苏州市列入省第十三批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名单》中我市涉及企业(46家)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排查,完成排查35家。对《XX市化工企业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方案》中涉及企业(143家)规划建设情况进行排查,完成120家。上半年(截至2017年5月16日)共立案处罚违法建设案件6起,做出违法建设认定移交291件,切实维护了规划严肃性。
(四)在现代技术运用中夯实规划基础
1.启动全市用地信息普查(重点单元)。拟在测绘XX市大比例尺“全要素”地形图基础上,通过对用地信息和建筑信息的普查,生成带有多种属性信息的标准化地形图,并引入三维实景技术,构建具有实景可视信息和丰富用地、建筑信息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为XX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土地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完成项目招投标。
2.完善规划综合信息平台。继续根据实际需要扩充平台功能,完成了规划监察系统建设工作,开发了在建项目“双随机”监察系统,实现了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监管及违建入图入库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完成了全市城镇未治理D级危房档案信息化入库工作。配合经信委核对了全市工业企业信息。下一步,还将完成网上报建系统建设及应用拓展项目建设。
3.推进2017年XX电子地图更新、地下管线数据更新测绘。
(五)在“六个一”大走访中密切联系群众
制定了《XX市规划局常态化推进“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工作实施方案》,第一时间召开“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局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目标、任务、要求、组织工作作了全面部署。领导干部带头,全员参与,紧扣“两聚一高”,强化政治责任,突出问题导向,全局19个走访调研小组对所挂钩的周庄镇高勇村、双庙村村民家庭已全部走访一遍以上,仔细了解家庭情况,深入收集村民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并作了详细记录。对能当场能解决的给予反馈解决,对不能解决或需转办的,做好解释工作或给予转办。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在积极延续、加快推进、全面完成上半年正在开展的工作的同时,下半年,我局还将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总规落实
在完成总规成果论证、报批的基础上,加快总规的实施步伐。根据总规要求,及时指导各镇开展镇总体规划的修编。根据《关于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及《XX市单元规划》,逐步对城市核心区所涉及的单元及跨区镇行政界线的单元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下半年重点完成B11、C12、E05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对市域其它发展单元,指导各区镇根据单元定位,明确编制要点和内容,力争于年底前完成控规编制。
2.抓城市设计
适时开展城市总体设计,强化地域特色、建筑风貌、城市文化的“基因”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品位。积极推行全市拟出让地块必须预先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3.抓存量更新
结合危房治理,开展城市更新规划研究,计划完成老城区及城北地区6个片区的更新规划研究工作。突出民生改善,推进被撤并乡镇更新研究,重点完成张浦镇大市地区和千灯镇石浦地区更新研究。立足产业特色,围绕打造全市10个特色小镇目标,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引导和方案设计工作。
4.抓空间拓展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空间延伸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予积极利用。按照建设紧凑型城市要求,大力开展XX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修编,结合轨道交通S1线沿线站点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城市地下人防规划等,推进轨道、管廊、人防等多规合一,重点研究地下空间的横向连通开发及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进一步提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5.抓生态控制
结合规划工作实际,继续全力配合及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完成海绵城市、六线控制、绿道网等专项规划,切实在引导和保障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方面贡献规划力量。
6.抓交通引导
结合新一轮总规及控规编制,根据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布局及方向,高标准、高起点开展新一轮《XX市综合交通规划(2017-2030)》修编,进一步优化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完善轨交S1线配套规划的同时,适时开展XX轨道K1线预可行性研究,为XX进入轨道交通时代奠定坚实基础。继续开展“自愿停驶,绿色出行”实施方案及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引导城市交通方式转型。
6.抓体制改革
继续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进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继续推进“容缺受理”流程,将服务固化为制度。由规划综合信息平台支持,增设“容缺受理弹性流程(试运行)”,同步进行电子审批,实质性提速增效。促进全市统一运作规划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统筹规划智慧政务建设,强化对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支撑作用。
7.抓执法监察
继续完善、实质运用规划移动监察系统,推进违法建设认定情况入图入库,提升执法监察效率效能。运用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在建项目定期检查、抽查工作,力争早发现、早制止,减少未报先建、批建不一现象发生,切实履行好事中事后监管职能。
8.抓调研走访
扎实开展、圆满完成“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倾听搜集基层、百姓心声,切实解决基层、百姓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档案局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模板:
上半年,我县档案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五大”发展理念,紧扣项目落地年,聚焦“一路二水三项目”中心工作,以面向社会,服务民生为重点,以拓宽档案发展领域、深挖档案文化资源、提高档案利用价值为抓手,树立“科技强档、依法治档、服务活档”的新理念,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做到时间过半,目标任务完成过半。
一、强化项目建设
一是启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建设。今年县上安排我局爱教基地建设专项资金x万元,主要用于多媒体报告厅建设。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基础装修工程、视频器材、桌椅采购,项目将6月底前全面完成。
二是开展门禁系统项目建设。安排落实项目资金x万元,通过招标,配备馆内24小时温湿度监控设施和档案馆(库)门禁系统。项目正在施工中,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了各项设施的安装工作,届时将使我县档案馆库现代化、规范化建设大步向前迈进。
三是启动数字化项目建设。落实数字化项目资金50万元。近段时间以来,我局对多家档案数字化机构进行了调研,参观学习了遂宁市、市中区等档案局数字化工作先进经验,对比了我县档案工作和项目经费情况,研究确定了我县今年数字化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目前,该项目正开展需求论证,拟于6月份完成项目招标,年内完成今年的数字化目标任务。
二、强化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档案“三大”体系建设之本,是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中心工作之本,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围绕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上半年,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我县档案工作纲领性文件。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通过积极主动向县领导汇报,与县委办、县政府办等相关部门协调,由县委、县政府两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委办发﹝2017﹞x号),对我县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工作目标。
二是加大我县档案移交力度。根据我县新馆建设的情况,由县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县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到期档案移交工作的通知》,对全县近二十年应移交的到期档案制定了接收计划,明确了应移交进馆档案的范围、质量要求、移交程序、组织领导作出明确规定。今年底前,我局将对全县56个单位2006年前整理规范后的档案全部接收进馆。
三是创新档案工作,引入中介服务档案工作。自今年以来,县档案局大胆探索,立足单位工作实际和新形势下档案管理服务的要求,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在确保档案保密的前提下,推广政府购买档案事务服务。规范并支持档案中介机构、有关专业机构提供档案管理技术、设施、劳务等服务,激活社会资源、节约成本、规范服务、统一标准,通过政府采购,选出了两家质量可靠、服务优良的档案中介机构供各单位选择,作为我县各单位专业档案服务机构,促进了我县档案整理规范化上档升级。
四是加大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根据我县档案移交工作实际和档案整理新规则的出台,今年4月11日,我局和县行政学校联合举办了全县档案工作人业务培训班,专门聘请乐山市档案局业务专家实地授课,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服务中介机构等100余名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我县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全县档案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是规范整理遗留档案。对十年前移交到我馆的转制破产企业共22个单位未整理的档案约x卷,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规范性整理,于6月中旬整理完成进馆。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快档案数字化工作。数字化项目将是我局今后几年持续的一项重点工作,要制定和完善数字化三年规划和实施方案,力争于2020年我县馆藏档案全部实现数字化。
二是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和档案移交进馆工作力度。对列入今年移交进馆的56个单位,加强档案规范化整理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增添新措施,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工作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