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1
一 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概述
1.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以机械专业为例)
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全面的发展,就业岗位以及岗位技能要求发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制造业正朝着快速、经济、精密、智能等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势必对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企业生产的需求,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学校通过改革,开设新的内容,以便提供更加贴近企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缩短在企业培训的时间或直接上岗,为企业带来更大更快的经济效益。因此,针对制造业行业结构调整,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增加实训课程迫在眉睫。
2.建设目标
实训中心的建设应本着全面为教学服务,培养社会紧缺技能型人才为原则。构建实现六位一体功能的实训中心。即实训、培训、生产、模拟、鉴定、竞赛、服务等五位和产学服一体,中心应引进先进的设备,梯次配套,依次发展以满足实训、培训、竞赛以及生产等需要,建立六位一体实训中心,具体目标如下:(1)实训功能和目标。在解决和培养高素质现代化制造业技术人才紧缺问题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学校实训中心的潜力和优势,有重点地对具有创造能力和掌握高技能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加以培养,不断提高学校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这些设备还可辐射到学校其他专业,也可为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服务,其社会效益是非常明显的。(2)培训功能和目标。实训中心建成后,要充分发挥培训功能,定期和不定期的举行各类培训班。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者不断要求本企业的职工技术水平更新。本着为工厂企业服务原则,举办符合企业要求的各种技能培训班,定能解决工厂企业的后顾之忧。另外,可以为外地务工人员和下岗职工举办各类培训班。(3)产学服一体功能和目标。实训中心在满足学生教学实训和社会培训的同时,将逐步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训中心的各部分功能要定位准确、科学、合理、实用,设备配置就可达到预期目标。
3.建设内容
实训室场地建设包括:普车功能室建设;数车功能室建设:数铣及加工中心功能室建设;钳工功能室建设;设备配套附件建设。
4.主要举措
第一,松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和训练,与企业共同制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计划,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企业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使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胜任本职工作,从根本上消除学与用脱节的现象,提高就业专业对口率。第二,明确技能培养目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实训教学环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关键,是职业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途径。学校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的原则,以职业技术工作领域和岗位群技术应用能力及基本素质为核心,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技能人才规格和知识能力结构等一系列改革,将部分专业基础课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模块化教学比例,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使学校贴近市场与企业,更好地服务社会。第三,以能力为本位,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教材和教学方式改革。在教学改革中,以课程改革为龙头,以生产岗位技能、行业和企业职业标准为基础,对现行课程进行有效、合理地整合,积极开发和使用校本教材。第四,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培养专业教师的素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理论与操作技能的融会贯通,逐步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5.预期效益
第一,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可以改善我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促进学科建设,增强学科发展潜能,带动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第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训基地建成后,可切实改善我校实践教学条件,教学设备及实践活动项目将有较大地更新,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提高实训室及实践教学设施的使用率。项目实施后将建成综合实训实验室,该实训室将整合目前以及将来可能购置的操作材料,从而提高这些教学设备的使用率,真正发挥这些设备的使用价值。第四,优化实践课程结构。综合性、研究性实践活动项目开设的比例将在现有基础上大大增加。
二 信息化实训教学项目建设方案概述
1.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数字化校园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普通和高等院校都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中国院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各个管理部门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手段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
为加速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标,学校决定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构筑数字化校园环境,从而带动教学、科研、管理的全面发展。
2.建设目标
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三维虚拟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完备通用的技术规范,基于统一的信息标准整合、集成各种信息资源,构建安全、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基础通用软件平台,实现学校教学、实训信息化;为广大师生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教学服务,具体目标:(1)构建能满足教学资源建设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实现支撑平台的集中化。(2)以专业为基础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组织,并实现学校级各专业的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实现学校软资产的不断积累。(3)对学校“各自为政”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结构进行开放式平台级重组,建立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平台。(4)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标准、规范、技术、工具和方法。(5)建立统一学校门户网站及在线学习系统,满足学校学生学习、专业教学以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与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6)利用虚拟技术实现教学与实训仿真,降低实训设备及实训耗材的投入,提高教学效率。
3.建设内容
建设校园门户网站;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教学仿真软件;构建校园网络硬件平台。
4.主要举措
完善学校数字化校园设施,为数字化教学建设提供机制保障;依托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库;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依托虚拟仿真教学及实训软件,降低实训设备及实训耗材的投入;利用数字化技术降低学习难度,缩短教学周期,提高教学效率;打造凸显开源技术的双师教学团队。
教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2
Key words: enterpris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36-03
0 引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势必需要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富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具有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学习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创新能力的员工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输送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围绕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既是国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对接,为企业培养信息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高职院校信息化的建设已使高职院校从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化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实现科学育人提供了条件。目前,随着国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已普遍将信息化建设任务提到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上来,大部分高职院校能够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实施统一规划、分步分级实施,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使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均利用校园网络,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提高了效率,但从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角度来看,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 高职院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校园网络等信息化硬件建设发展较快,但信息资源建设较欠缺
校园网络建设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硬件设施建设到位可以保证网络应用支持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在校园网上的平稳运行,为学生学习、研究、活动提供高质量网络服务。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信息化硬件建设,肯于投入资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网络服务较为完善,部分学校无线网的建设已经覆盖了校园,网络教学环境均大幅度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夯实。但相比硬件的建设,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 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培训还较为欠缺,缺乏对应于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有效应用设计和相关的应用培训,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信息化资源建设内容单一,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还未在大多数学科中普及应用,信息化技术并未充分与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有效结合,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对现有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率不高。
其次,信息资源共享效率较低,整合度不高,利用率还都处于较低状态,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低效的传递性,信息化建设往往缺乏多部门合作的统一规划,各部门各层次建设多处于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的状态。
再则,教育资源的建设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清。对于已经建设完成投入使用的教学资源,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更新不及时,有些课程已根据需要进行了课程改革,但配套的资源库建设却未进行即时更新,内容已陈旧,许多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过期和闲置荒废现象。各部门往往重视利用平台进行信息和信息宣传等较易完成的收效快的工作,但对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平台,开发适合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自主学习等形式的综合利用方面投入精力不足,教师对资源平台的使用大多局限于课件的下载、教学资料的上传,缺乏有效的师生交流交互、教学活动反馈等活动,平台的利用率和使用情况缺乏监管,并没有切实起到促进师生教学学习的预期效果。
1.2 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功利性,造成资源建设的浪费
许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而是为了完成高校信息化建设指标要求,为了评估的需要而建设,建设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攀比性,建设目的并未从长远角度充分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设施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不能与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往往为了建设而建设,许多资源都是低水平设计和重复建设,或是书本教材的搬家和简单的素材堆积,造成资源的堆积重复。如许多院校为了充实教学资源建设,将资源库的建设作为任务强行布置给教师,缺乏合理的激励措施,一些微课、幕课的建设按照课程硬性分配建设指标,教师在被动中完成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应付了事,一些不适合进行微课、幕课学习的内容也被滥竽充数地填充进来,实际教学中很少利用,也无法做到资源的整合和互助,形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网络环境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资源的建设中,大多是购买或对外部资源的引用,依据学生特点自我开发的优质教学资源较少,没有形成规范、高质量、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开发理念。
1.3 信息化建设与专业发展建设结合不足,存在脱节现象
目前,许多院校还未从一定高度上做好信息化建设与专业发展建设相结合,进行特色发展的合理规划,信息化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这两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往往各自规划,分头建设,优质的硬件资源不能及时高效地用于专业建设中,重复建设情况也时有发生。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大力发展改革专业建设,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信息素养提升方面有待提升。
1.4 信息化建设中缺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整体实施方案
21世纪是一个强调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网络信息时代,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已不仅仅是信息技能层面的问题,而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和主动教育共同参与下逐渐形成的,不是通过一、二门课程就能简单实现的,学校应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和建立合理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目前,高职院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建设往往有明确的整体实施方案和目标,但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促进学生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培养方案,还有待于完善。
2 积极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远、漫长的过程,信息化校园建设还需从网络硬件为主的建设时期向硬件、软件资源齐抓共管的阶段迈进。
2.1 校园信息化硬件建设与软件资源建设有效结合,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
高校信息化建设正推动着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变革,从而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管理水平,高职院校应对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成立工作小组,做好责任分工,将国家对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建设标准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重视信息化网络硬件设施建设,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网络体系化、教育资源管理平台互融共通等多个信息技术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建立高覆盖率的无线校园网络,无线网络的建设可以节约建设成本,突破有线网络节点限制,加强网络应用的方便性、灵活性,无线网络的建设是高校进入现代信息化校园的重要标志;进一步加强网络应用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结合教育教学开发网络教学系统,开发信息交换的公共平台,加强信息系统为主的建设,实现信息自动化;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做好资源建设的合理规划,将其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制定激励政策,促进教工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信息技术团队的建设,做好硬件设施及软件资源的维护更新,做好多元化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办公和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维护等信息技术服务支持。
2.2 做好信息化资源建设整体规划,加强学生网络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考虑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将信息化硬件、软件建设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密切结合,采取不同的网络平台支持,促进学生网络协同学习、探究学习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综合素质。
建设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网络协同学习,让学生通过网络,于身处不同地区的网络学习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在互助学习中完成作业任务、课题研讨、热点讨论等,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内容,发现学习中的新问题,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建设交互性网络平台,促进学生网络探究学习,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发展的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调查、说明、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建设教学资源库,促进学生利用资源主动学习,教师进行课内外课程或活动设计,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起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学生根据问题解决需要和教师提供的引导资料查询相关资源库资料,收集信息,在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信息加以分析与判断推理,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提交讨论,在教师的监督、引导和评价反馈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解决和探究未知领域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2.3 完善校园网络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提升
现在国内许多一流大学“校园一卡通”建设已经卓有成效,通过身份认证,实现了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一卡通的建设可以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建设进度,为系统间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学生凭借“校园一卡通”,可以完成网络教学学习、持卡消费、借阅图书、参与管理等所有事物,感受了信息技术的无处不在,在一卡通的使用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对信息化设施的熟悉和使用,为参与信息化的建设服务打下基础。
2.4 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使其成为学生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图书馆的使用除了包含纸质图书和文献资料的使用,也逐渐过渡到更多的其它的信息资源,如电子图书资料、图像、声频、影像、数据等数字信息的使用查询,学校图书馆需要不断运用现代化信息来处理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系统,进行图书馆间的区域、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利用,使得图书馆具有多功能、大型信息化的数字图书馆功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给学生信息传递网络化的便利条件,提供多种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服务,学生能够高效率的利用和整合这些快速发展的信息资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获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最新的资讯和最前沿的信息将越来越重要,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使用将使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快速提升,使学生就业竞争的有力手段。
2.5 积极探索专业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相互融合促进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能够积极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融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人才培养服务。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现代科技用于校企共建、专业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目前,许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四合一”。但资源的缺乏和企业参与的困难阻碍了这一模式的实施,可以考虑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
①校企共建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按照企业岗位调研,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开发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网站,编制教学资源,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形成企业和学校资源的共建共享,学生通过这种资源共用的信息化平台网站资源进行学习,及时了解课程内容,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职责,自主参与企业培训,从而节省了师徒制的面对面培训时间。
②信息化技术如网络视频会议的引入,可实现跨越校企教学的空间距离,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场景可通过视频会议现场直接展示给学生,一些富有经验的师傅操作技能的展示也可通过该种方式实现共享,还可实现教师或企业师傅对学生现场操作的远程实时控制,实现资源无时间、空间限制的共享,实现远程学徒制,把学徒制的现场引到学校课堂,有限的优质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可部分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教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3
“知云善教” 联想助跑教育信息化
在此次展会上,联想全面阐释了“双态IT”在教育行业的应用――稳健固本的“稳态IT”以教学内容为核心,整合现有系统,构建标准化、谨的信息平台,实现科学的“教学管理”;灵动创新的“敏态IT”以教学服务为核心,打造资源动态扩展的系统平台,促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与师生之间的“服务协同”。
在同期举行的国际教育信息化会议“信息化领导与教育变革分论坛”中,联想集团企业级技术总监、高级架构师李鑫介绍说,“双态IT”能为教育变革做好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通过业务驱动和技术驱动双向评估应用特性和匹配的IT架构,从而制定合理的“双态IT”架构策略、蓝图,最后给出“双态IT”架构建设的路线图、项目规划和与之匹配的组织管理建议。
端到端解决方案 为智慧教育“交钥匙”
教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4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核心思想,对教学的各个领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深入研究,合理利用信息能源,为社会进步发展输送新型人才,缩短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教育之间的距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教育部门的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开展中存在的不足
1.1 信息资源的欠缺,信息系统软件不完善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薄弱,信息资源欠缺,信息系统软件不完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特别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很大,这样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很不利。对于大多数的学校现阶段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都是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各岗位之间制定各自不同的管理方法,但是由于这些方法之间存在很大的兼容性,导致这些信息资源在合并和共享上存在矛盾,信息资源没有规范性,不能很好地为各个岗位开展信息化建设服务。此外,就是对信息资源的监管力度不够,在调配使用方面存在很多障碍,导致信息资源本身的价值被减弱,有的甚至形成垃圾信息被处理掉,这些都是由于信息系统不完善所造成的。
1.2 对于信息系统不能很好的维护
①对于信息化教育系统以及硬件方面,部分学校不能很好地进行使用和维护,特别是对于计算机的维护上很不重视,导致计算机在安装和放置上存在很多不合理性。另外,学校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人才很欠缺,没有专门的信息维护人员和使用人员,计算机有点小毛病还要去外面请专业的人员来维修,这样浪费时间不说,对信息化教育的开展也很不利。②在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上,学校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安装和购买上没有一定的标准,这样极易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会导致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直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2 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方案
2.1 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要具有规划性
良好的规划是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实践表明,规划工作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是成正比的。如果基础规划做得好,教育信息化建设才能正常地开展下去。因此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对于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们要注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规划,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打好基础。
2.2 为实现信息化教育,强化学生基础的计算机教育工作
对计算机的学习和应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首要工作。各级学校要把握好计算机的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加大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和维护,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网络知识水平。尤其是在以学生为基础的计算机教育工作中要特别的注意,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上,学校要注重其兴趣的培养。中学应该把计算机课程列入必学课,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将来计算机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有积极的作用。
2.3 要注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来说,参与人员的素质很主要,学校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合理的培训制度,注重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在思想上先进、技术上熟练、综合素质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先是对教育思想的培训上,要把握现代教育观念的融合,让教育工作人员能够认真领悟现代教育思想的内容,这样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保障。其次是对现代信息化教育方法的使用上,要注重教师对信息软件使用技能的培训,加强他们计算机水平,这样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行动上的帮助。同时也要定期组织信息技术交流和沟通,使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分享,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2.4 强化对信息系统硬件方面的资金投入
教育部门应该首先加强对信息系统硬件方面的资金投入,学校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信息系统硬件资金投入的重要性,在硬件的购买、维护上要有一定的标准。选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定期进行升级。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资金机构,保证足够的资金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
2.5 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方面应该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由于教育信息化在投资上比较大,有一定的风险性,并且社会关系也很复杂,因此,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方面应该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的实施。首先学校各个部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应该积极的配合,协调合作,加强对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其次对于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方面,要制定一些法规制度来制约人们的行动。例如,在教学上教师浏览与教学不相关的视频,或者利用课堂闲暇时间看电影等一些不合规矩的行为,应该有一定的管理制度,这样可以规范信息资源的管理。
2.6 对于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上要合理
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整合,这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做好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分工合理,有一定的计划性,在信息资源共享上做好工作,避免出现信息资源的重复使用。
总体来说,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各个部门都应该做好配合工作,认清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以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教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信息安全;信息化建设;校园网
近十年来,我国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步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各类学校官网建设、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务系统的应用、校园一卡通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了高校信息化的展示平台和重点,信息系统在学校教务工作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原本的大学信息化平台只能提供普通的通知公告、学校形象展示等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大学信息化平台发生了很大变化,汇集了学校网站宣传、微信、微博账号、师生互动沟通、教学教务系统、选课评教系统、教学资源共享等功能.这些系统和信息已经成为高校重要的业务展示和应用平台.其中涉及的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日趋值得我们重视.
1高校信息安全现状
一般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旧应用系统整合、新应用系统开发等.[1]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同时,整体安全状况却不容乐观.高校网络应用日趋增加,网络系统越来越庞大,对外要能够抵御各种黑客攻击,负载均衡等问题,对内要解决规范网络资源使用.信息化安全是当前高校信息业务应用发展需要关注的核心和重点,而高校信息安全需要解决以下安全内容:1)操作系统安全.2)网络信息通信安全.3)网络系统信息内容安全.中国高校网站安全情况极差,根据国内信息安全公司的报告,在2012年5月,国内截获了61万个遭黑客网页挂马的网址,其中教育教学类的网址就有18万个以上.此外,根据《2013年中国高校网站安全检测报告》,高校网站的安全性在全国各类网址中,体检分数排名仅仅比倒数第一名多2分(见图1).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学校的科研、教务网站上保存有大量的敏感数据和学生信息,如不加以重视安全保护,极易受到黑客的攻击和窃取,由此引发的高校网站被篡改、被挂马的安全事件频繁出现,最终给高校带来严重的形象及经济损失.另外,高校网站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中是热门关键词,由于其安全性薄弱及多方面的利益驱使,是黑客攻击并传播病毒的优先选择目标.信息安全隐患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严重威胁着高校信息化的推广和使用,[2]威胁着公共安全的多个方面.
2高校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当前,各大高校都在加大信息化平台的投入,对官网、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建设,让各类教学资源联网共享,优化校内网络资源等,这些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是各大高校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求而开展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业务开展初期没有一个宏观的规划架构,各个系统之间互不连通,数据不能同步共享、更新,这些系统的功能特性、安全需求和等级、服务的群体、所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高校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校官网易受到攻击:高校官网是学校重要对外交流窗口,浏览访问量巨大,又因为高校网站多为各高校自主搭建,缺乏足够的安全防范技术与措施,所以较容易引起网络黑客的攻击兴趣,黑客利用网页挂马,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等方式对学校官网进行攻击,轻则造成网站响应速度变慢,重则导致访问者中毒,或者学校网站无法访问等严重后果.图2和图3分别列出了中国高校网站安全漏洞分布情况和黑客攻击高校网站技术手段分布情况.图2中国高校网站安全漏洞分布情况Fig.2DistributionofsecurityvulnerabilitiesinChinesecolleges图3黑客攻击高校网站技术手段分布情况Fig.3Hackers'attackmethoddistribution2)高校敏感数据被入侵、篡改.高校信息中心的业务数据,包括“校园一卡通”、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借阅系统、精品课程资源库等,由于保存有大量学生身份证、联系电话、成绩、银行卡号、住址、学生饭卡资金等敏感信息,也成为网络黑手攻击的对象,黑客入侵修改学生成绩、学历,甚至修改毕业证信息等信息安全事件屡见不鲜.3)校园网的内部威胁.高校内部用户上网带来的威胁,包括机房、宿舍、办公楼用户等.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较快,高校在信息安全教育方面没有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导致校园上网用户对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信息安全保护能力和意识,通过学校局域网或者机房感染计算机病毒的概率很高,使得各种计算机病毒在校园内迅速传播,给学校内网带来安全威胁.另外,有些学生对黑客盲目崇拜,在校内尝试黑客攻击技术,也造成了一些信息安全事故.4)技术人员方面的短缺.很多高校信息管理人员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整体素质比较低,加上管理和制度上的欠缺,使得高校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遇到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5)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入需要较大资金,而很多高校存在资金缺口,导致安全设备硬件的缺乏,进而成为整个安全建设的短板.另外,信息化服务、信息化应用、人员培训等方面也需要大量资金,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使得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失去动力支持.
3解决方案
对于高校校园网的安全建设而言,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对整个高校的信息安全进行统一规划,建立并实施体系化的信息保障标准,实现学校门户部门公共服务网站教学资源等各类型网站的整合,简化技术维护难度,确保网站的建设质量和安全防护能力.2)全方位的进行建设,在基础层建设方面、网络层建设方面、系统集成方面、管理应用方面,多角度多层面的设计和建设安全需求.3)对涉及敏感数据的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划分重点区域,有利于集中管理.4)针对学校的业务需求,引入先进的安全硬件软件等产品,紧跟安全领域的步伐.5)定期进行校园网络体系化建设咨询,风险评估,攻击测试等活动,不断提高安全防护能力.6)信息安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等级保护要求,结合等级化的方法来设计.7)高校信息化建设与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在加强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校园中使用网络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3]形成人人关心信息安全工作,事事重视信息安全保护的工作氛围.
4具体安全措施框架
根据高校自身系统的特点,结合等级保护相关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笔者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见图4).该方案的安全措施框架是依据“防范优先,全面防御”的方针,以及“制度与技术结合”的原则,并结合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以及安全监控体系三大方面,在核心应用系统方面使用入侵检测系统、软硬件防火墙、杀毒软件定期查杀等常用信息防范措施,保障网络业务在具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能力下的正常开展.
4.1技术体系
4.1.1架构规划
划分重点保护区域、访问控制、防DDOS攻击,针对重点保护区域使用防火墙进行隔离,配置规范的访问控制权限和策略,交叉使用多家安全厂商的产品,构建严密、专业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4.1.2应用层面
对校内各Web应用进行入侵检测,及时修补漏洞,利用防火墙对SQL注入、跨站脚本等通过应用层的入侵动作实时阻断,并结合网页防篡改子系统,真正达到“网页防篡改”效果.
4.1.3数据层面
将校内重要的数据放置在重点保护区域,提升数据库自身的安全指数与配置,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设定,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库安全.同时,利用SAN、异地数据备份系统有效保护重要信息数据的健康度.
4.2管理体系
任何安全设施和安全产品都需要专业管理人员的审核、跟踪和维护,在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中,引入安全经验丰富和对等级保护管理要求理解清晰的专业公司,为高校量身定做符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安全管理体系.
4.3安全监控体系
4.3.1风险评估
评估和分析在网络上存在的安全技术,分析业务运作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安全缺陷,调查系统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评价当前高校的业务安全风险承担能力;聘请资深的安全专家对各种安全事件的日志、记录实时监控与分析,发现各种潜在的危险,并提供及时的修补和防御措施建议.
4.3.2渗透测试
利用网络安全扫描器、专用安全测试工具和专业的安全工程师的人工经验对网络中的核心服务器及重要的网络设备进行非破坏性质的模拟黑客攻击,提高防范意识与技术.
4.3.3应急响应
针对信息系统危机状况的紧急响应设有预案,当信息系统发生意外的突发安全事件时,可以提供紧急的救援措施.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学校业务系统得到安全保障,高校科研、教务、学籍等重要数据免受黑客入侵威胁.高校官网抗攻击性得到加强,在遭受一般的网络攻击下能持续提供网络服务,并检测攻击出处.规范校内用户的上网行为,提高校内用户的整体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了网络利用率,减少了内部的网络攻击.另外能逐步完善安全制度并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因此该系统的建设能够满足当前高校网络系统的要求.
5结语
当前高校网络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多功能复杂系统,在提供日常的教务管理、学校宣传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信息安全威胁,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现有的系统自身的漏洞与弱点也会不断被发现,信息安全风险日益突出,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对于高校未来的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校园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4]以信息安全为出发点,将系统从项目立项开始就纳入管理范畴,从而实现对高校信息系统的有效管理.[5]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实施信息安全保护建设工作有利于提高全校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水平,能不断的同步建设各种信息安全设施,让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同步发展,能提供全面的并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降低网络系统建设成本,有利于优化信息安全资源配置,保护信息系统分类,确保高校信息平台的安全运行.
作者:聂晶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于莉洁,王松盛,唐丽华,等.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6(3).
[2]赵欢,陈熙.高校信息安全体系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
[3]谭博.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信息安全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1).
教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分析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2-0105
作者简介:杨阔(1981年8月),男、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改革不断推进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学管理活动是高校运行管理的中心工作,对教学质量、学校运行等都会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因此,探究信息化建设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相应的对策,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
当前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在教学管理方面仍然坚守过去的陈旧观念。首先,没有认清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认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购进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并没有在教学管理各个方面深入和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教育理念没有很好的形成。其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比较片面,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程,关系到高校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实际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缺乏整体观念,建设的教学管理系统比较片面,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的整体需求。
2.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较少
要想建设完善、先进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工程,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相应的设备投入和技术应用。但是目前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总体上来说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不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足,制约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其次,地区高校之间的信息化投入差距较大,地区发展不均衡性明显,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极不平衡。
3.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目前常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集中在文字操作、报表操作方面,在信息收集管理、信息等方面大都采用传统方式,更高级的数据挖掘、信息管理和网络智能技术应用就更为欠缺。其次,信息化应用软件存在着适用性较差、兼容性不高以及质量较差等问题,目前高校使用的教学管理信息化产品都是自行开发或者是购置的,这些信息化产品的适用性和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二、强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树立信息化教学管理思想和观念
教学管理思想转变的过程是推进和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首先,全校上下都要认识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根据高校教育实际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指导,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高校办学宗旨,探究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目的,制定建设方案和步骤。其次,要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充分的认识,做好各个方面的相关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2.加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高校要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加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和资金投入,对相应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首先,高校可以借助国家相关政策和项目筹措资金,另外还可以与相关的技术企业、国内外公司等加强合作,共同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行建设。其次,高校自身也要加强教学管理硬件配套设施的优化工作,并且充分调动相关人员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多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3.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水平
首先,要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人员队伍,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持。其次,强化相关人员的信息技术和技能水平,强化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基础技术掌握程度,促使其掌握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另外还要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思想进行培养。最后,要注重引进和培养懂业务、懂技术的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能够结合高校实际开发高效的、安全的、适用性强、兼容性强的教学管理软件,这是教学管理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核心内容。
三、结束语
信息化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也是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水平较低等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建设相应的思想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和人员保障,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林鑫.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
[2]曾美芬.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