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卫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卫生教育范文1
一、我们卫生室和大队部相互配合,根据上级部门、学校、辖区及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加强对校园卫生、食品卫生、安全的检查及校园卫生的美化。
2、开展学期卫生宣传月暨“预防肠道传染病,远离甲型h1n1流感”活动。
3、狠抓学校卫生常规教育,促进学校健康课的健全实施。
4、加强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
5、严格做好传染病的防控预防措施。“从系从严,制度管理”的宗旨。
6、开展狂犬病的宣传教育。
7、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开展讲座及护眼保眼专刊)
8、一年级开展口腔卫生的讲座。
9、“均衡营养、身体才强壮”。
10、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染病的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从学生个人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并开展学生个人卫生和班级环境卫生的评奖活动,强化学生的卫生意识。
11、开展“预防肺结核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活动。
12、加强对学生正确使用饮用水的卫生及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13、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
14、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讲座。(心理教师)
15、开展“关注自己,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讲座和板报形式)
16、开展“考试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7、开展学生体育锻炼的卫生于安全教育。(体育组配合)
二、抓好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计划和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三、进一步配合防疫部门做好学生的体检、防龋、常见病、传染病、预防接种等工作并及时将学生体质健康检查情况通知家长。
小学卫生教育范文2
关键词:家校;习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95-01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乾坤”(高尔基语)。然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由于家庭环境、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养成的行为习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小学生到学校寄宿后,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刚接受寄宿制班级的班主任工作那阵,我发现,他们的生活卫生习惯存在很多问题:如不爱刷牙,乱丢果皮纸屑,好吃零食、随手扔垃圾、乱涂乱画,读书、作业时不注意用眼卫生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训练,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有所好转。可还有少数学生仍停留在学校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中。我意识到,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往往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反复坚持,才能成功。只有加强家校联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才有保证逐步养成。因此,在这几年的寄宿制班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紧紧围绕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与家长携手,共同育人。
一、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1.注重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通,注重互谅,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刚入学的那一学期,我利用每周家长接送学生之际,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希望家长能跟上来,特别是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更是特别要求。提醒家长,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星期天回家请丝毫不要懈怠.值得家长重视的问题是:每个星期一孩子们显得特别野,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上课偷吃零食,打瞌睡的特别多,乱扔垃圾,教室、校园特别脏。老师分明感觉在校养成的习惯星期天一回家丢掉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农村活路忙,家长顾不了那么多;另一方面是家长放松要求,指导不到位。为了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特别提醒家长,星期天不能让孩子太疯玩,晚上让孩子早睡,让孩子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很多家长体会到了老师的苦心,跟着一道严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及时沟通,重点督促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只有真正做到教育上的一致性,才能发挥对孩子的最大教育。而前提是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从一年级到现在的三年级,我班星期五放学都有一个习惯,如果学生在学校有问题,我会把家长找来,交流沟通,取得教育的一致性。我班有一个男生,跟爷爷生活,生活卫生习惯特别不好,入学后,既不喜欢洗脸、刷牙,头发时常也是乱蓬蓬的,课桌里的书籍、本子一团糟,衣服穿不到一天,就会脏脏的……为了改变这个孩子的生活卫生习惯,我找来管他的爷爷,共同商量对策,并请他的姑姑帮助督促这孩子周末回家后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通过几年的共同努力,这个孩子已经逐步爱卫生了,也能把书包整理得比较整齐了。
二、寓教于乐,学习养成
1.活动育人。丰富多彩的活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我班每学期至少五次开展以培养学生生活习惯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如:如何保护眼睛;如何洗清洗小物件;如何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一天的时间……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生活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生活习惯好了,也更爱卫生了。
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也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对于寄宿的孩子来说,宿舍就像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如何让家更舒适,更温暖,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宿舍卫生好了,走进去让人感觉舒服了,学生也能睡个好觉了。在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我特别重视充分发挥生活老师的指导督促作用,配合生活老师教会学生一些日常的生活卫生技能,并和生活老师一道检查督促,持之以恒,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组织每个宿舍的室长和生活老师一道进行文明宿舍的评比活动,在评比中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环境育人。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大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因此,我十分重视教室的布置,好人好事栏、行为规范栏、图书栏等等。充分利用教室的四周,教育学生,随时随地让学生注意自己的习惯。我还和生活老师一起,美化宿舍环境,在墙壁的四周贴上文明标语,如:被辱整齐、团结同学、按时就寝……这样有利于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
3.责任育人。建立班级监督岗为了强化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我班成立了值周监督岗,负责教室、公共区域的卫生监督。对全班学生早、中、晚三餐就餐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记录和星级学生评比挂钩。这样促进了学生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形成。另外,每星期都定时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由值周卫生委员对每个学生逐个检查,如:是否经常洗头、洗澡;衣着是否整洁;指甲是否勤剪等方面来督促学生自己动手,整洁一身。
三、持之以恒,齐抓共管
小学卫生教育范文3
[关键词] 素质教育;适应性;德育教育;竞争意识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62-02
所谓素质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的综合统一构成了他们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可见,素质教育对于一个人能否在这个社会生存是多么的重要。大家都知道,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已经是未来社会的主旋律,所以这也为中专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加强中专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现在中专学生主要特点是学习基础极差,有的中专生甚至是小学才毕业就进入了中专学校,有的学生甚至道德有缺陷。另外,中专生在校期间是身心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入校后普遍存在着很多心理问题与学校生活不相适应,而且更与将来毕业之后的社会竞争不相适应。所以,加强中专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1],对于中专学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 增强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性
1.1 增强对学校环境的适应性,增强自立能力
中专学校多数是住宿,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因为许多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他们的特点。进入中专学校之后,这些都需要由自己来完成,所以必须加强学生的自立能力,以便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笔者所教过的班级有个女生,课堂上表现很好,成绩也很好,但是她的自立能力却很差,叠被子、洗衣服,打扫卫生都不会,以致学校检查时总是给宿舍减分。同舍同学开始总是帮助她,但是一两天甚至一两个月,她还是没有什么进步,逐渐就没有人再来帮助她了,也没有人和她交往,甚至对她恶语相加。
1.2 对学习上的适应性
中专学校是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学校,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目的。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小学及中学都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的素质不同,有的学生是初三没念过,所以基本的化学和物理知识都不明白,所以在学校专业内容涉及到物理、化学方面的内容时总会学得一塌糊涂。例如本校上生理学课讲生物电的时候,涉及到离子的流动,电位差的大小,电场力的方向等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很差,像听天书一样。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适合的方法并能引导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1.3 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性
由于中专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所以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复杂的多,在同一宿舍和不同宿舍之间都有拉帮结派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同学之间的交往更不利于将来对社会的适应,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在各方面通过不同的形式或活动来增强同学之间交往及促进集体团结。例如,班主任把班级的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或劳动小组,然后按事先做的计划进行比赛,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打破学生的地域性或者打破学生爱好和品行的聚集性,有利于同学的团结和班集体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2 加强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战略核心地位,发挥着导向和支持作用。没有德育,素质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过德育教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和风气的败坏,校园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些学生在思想行为、穿着打扮上非常低俗,有的学生甚至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这样就给学校的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予以高度的重视,提高德育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如本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去参观赵尚志烈士纪念馆、红山文化纪念馆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及学习动力。
德育的本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所以在日常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直和真诚”、“什么是舍生取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班主任要经常在一些小的事情方面提醒学生,过马路的时候看到老人要主动搀扶;坐公交车的时候要主动给老人、孕妇让座;检讨自己是否说过脏话,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够得体,捡到别人的钱包、手机应主动和失主联系等。虽然这都是一些小事情,但是一个人良好的品德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2]。
3 培养竞争意识
竞争是21世纪的主题,如何叫学生在思想上适应竞争,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日常的教育中不断的渗透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甘于献身的创业精神和抵制享乐主义的态度,还应当特别重视把敢于竞争的精神和善于竞争的技巧结合起来。如在学校教育中应认真利用各种体育竞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来加强学生的竞争力和紧迫感。要鼓励学生假期的时候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如去超市打工,或者做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提前体验社会生活,而且在和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感到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竞争。同时老师还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弱点,剖析缺点,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将来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从业后具有更大风险的市场竞争奠定基础[3-4]。
综上所述,必须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学生将来才有出路。
[参考文献]
[1]曹瑞瑛,金建华.浅析中专卫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8):59-60.
[2]李长驰,许加宾.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道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1):44-45.
[3]韦桂姬,莫江萍.对“双证制”教学提高护生儿科就业竞争力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9,27(22):8-10.
小学卫生教育范文4
一、提高认识、明确要求
首先,在学校总的工作要求下,在各学期初把养成教育与贯彻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起来,结合小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制定出本班工作计划。并且要把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列入首位。在开展养成教育的认识阶段,首先在班级中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学习学校制定的相应规章制定。如《校训》、《文明学生、文明班、三好学生评比标准》等。在实际行动中,注意学生晓之于理,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落实措施、加强训练
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基点。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从学生刚入学就应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习惯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德育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习惯是逐渐培养起来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具体教育工作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允许他们反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
1、加强文明用语的训练。
文明,是人们起码的道德习惯,更是人的一种崇高的思想修养。礼貌则是人民行为的一种优秀品质,文明礼貌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平的高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这方面,我以身作则,时时处处注意使用文明语言讲话,做到示范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坚持学习,不断进行训练,使他们在不同场合,能主动习惯使用文明语言。
2、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处于主动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差,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课,练习时更是不能全神贯注。对于这种情况,我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讲道理,使他们知道上课时要注意听讲,学了知识长大做有用的人才,然后反复要求他们认真听讲,逐渐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讲课是运用直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而剪一些图片或做教具,利用这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注意听讲了。
3、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
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们必须要做到相互谦让,团结互助,才能使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利用班会时间向同学们讲道理,学自己谈体会,逐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4、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卫生,做到勤洗头、洗澡,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乱扔果皮等污物。要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劳动卫生活动,在班级里要认真当好值日生。
三、配合施教,养成习惯
小学卫生教育范文5
注重体验,转换角度
小学品德课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在吸收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品德修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快乐。在推进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其注重体验,转换角度,深刻地体会生活,有效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换位体验是笔者常用的方法,身份的转换不仅能让学生在看待事物时产生共鸣,而且有利于他们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尽快改正。比如,在教学《父母的难处》一课时,联想到班级里有些学生不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经常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笔者就想借此机会改变他们。笔者先引导学生了解家里收入的来源,再让他们了解家里的各种开销,其中包括必要的和一些突发性的,让学生算算家庭一年的开销,切身了解父母养家的辛苦,体会到赚钱的不易。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钱来之不易,要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减轻父母的重担。
此外,对比体验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能让学生借助对比,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在学习《班级中的“岗位”》时,笔者就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幅图片。第一幅是一个学生在给班级植物浇水,另一个学生在摘花。第二幅是一群学生在认真打扫卫生,另外几个学生踩在椅子上、课桌上丢纸团。第三幅是一个学生在擦黑板,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乱画。通过这样的展示,不需要过多的解说,学生就能分辨出对错,在无形中改正自己,提升集体意识。
以生为主,鼓励交流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也是课堂的主体,鉴于这一点,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好教与学的尺度,尝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自主学习、探究,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要做的是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促进其自主学习,优化自学能力。比如,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时,笔者就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分组,一起收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做好整理工作,便于课堂交流。在教学时,学生的准备工作都完成的不错,讨论交流也很顺利。笔者提出问题:“近百年来的屈辱,是何等的痛苦,为什么还要铭记在心,不要忘掉?”“中国人民在面对屈辱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忍受?”学生先前收集资料时,对这些问题多少都有涉及,在回答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有自己鲜明的态度,和同学讨论得很激烈,气氛十分活跃。这时,笔者就适当地指导,引导其思路发展,让学生明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民族的屈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曾经“落后就要挨打”的无奈会激励国家民族越来越强大。学生在这堂课上,不仅培养了自学的能力,而且激发了爱国情怀。
此外,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灌输教学,是渗透教学,要学会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其在实践中,不断地交流思考,寻找答案,得出体会。比如,在学《诚信是金》一课时,在课题探究中,很多学生对自己曾经不诚实的行为决心要改正,但有一位经常撒谎的学生低着头,犹豫不决。在一番思考后,笔者临时组织一场讨论,让学生谈谈“撒谎的孩子是不是永远的坏孩子”。有的学生说,只要他勇于改正、承认错误就还是好孩子。有的学生说,以后不再撒谎就好了。经过这样的引导,那位学生承认错误。这样的教学,以导代教,在无形中渗透品德力量,让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以利于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合作探究,共同学习
生本教育理念倡导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学习,将个人之间的学习竞争转化为团队作战,鼓励学生发挥所能,组织开放性的学习,学生在培养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生对事物探索的好奇心。
在讲到《水资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命之水”的重要性,笔者设计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完成这个活动。这个活动的内容是让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观察哪些地方需要水?以及我们身边的水危机。经过合作探究,学生马上意识到我们身边有太多地方离不开水资源。人的身体不能缺水,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不能没有水,植物、动物和人一样要靠水维持生命,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朝着这个方向去探究。“水危机”可能很多人觉得离我们还太远,不需要过早地担心这个问题,其实不然,因为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学生的课外活动,围绕“水危机”展开,在周边发现了一条刚刚干涸的小河,这就是水危机的警告。此外,学生还调查到很多工厂附近都有“彩色”河流,村野之中垃圾遍布的水沟等等,这些无声的资料让学生感触很深,他们能体会到水危机一步步地靠近,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自我认识,而且在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实践能力。
小学卫生教育范文6
灾疫危害着地球上的宝贵生命,破坏了自然界的秩序,也日益消解着人类生存的安全和稳定性机制。在灾疫这一特定的时空场所里,义利关系、群己关系等涉及道德情操和道德意志、道德感召等伦理取向的问题,以一种更为集中和极端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因此,全社会应该形成倡导与重视灾疫伦理的共识,政府部门当将灾疫伦理的宣教纳入日常政务,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必须将灾疫伦理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切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灾疫伦理教育和实践活动。
一、灾疫伦理与灾疫伦理教育
1.灾疫伦理的概念
灾疫,就是灾害和疫情,主要指涉两类事物:一是自然灾害,二是病疫。前者如洪水、地震、泥石流、飓风、海啸和火山爆发等,是直接威胁到地球生命安全并造成人类社会生命财产巨大损失的自然现象;后者如各种突发性人畜流行性疾病,其广泛传播可引发连环性的社会灾难。
近些年,全球范围内的频发的灾疫警醒人们检讨自身的行为,并重新从伦理视角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灾疫之所以能够成为生命伦理学语境中的概念,关键在于:其一,今天人类承受的各种灾难,其实都与人类行为直接相关,因而,其治本之策应该是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自己的存在观和生存方式[1]。其二,人以外的物种只能消极避难,而人类却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积极面对灾害;其他种群的个体在灾害面前大多自顾奔命,而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却能够共渡难关甚至作出自我牺牲[2]。这说明人类与其他物种存在着伦理道德的差异。
2003年,孙慕义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创建灾疫伦理学是生命伦理学的一项使命。”“灾疫伦理学是有关突发严重疫情的伦理问题、伦理关系、应对由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政策以及各项制度的伦理学原则研究的生命伦理学分支学科。”[3]笔者认为,灾疫伦理的内涵应包括灾疫预防伦理、灾疫救治伦理和灾疫重建伦理等三个方面。灾疫伦理就是倡导以科学的姿态直面客观事实,致力于消除当代存在的风险,引导人类求取理性生存之道,实现生命福宁。灾疫伦理,实质上就是要对频繁爆发的灾疫现象进行伦理检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灾疫防治进行伦理考量。
2.灾疫伦理教育的内涵
2008年汶川地震后,推行灾害教育的呼声日高,但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仍然较为淡薄,防灾素养偏低。目前,我国灾害教育尚存在感性多于理性、研究视野不够宽广、灾害教育实践大多为应景之需、缺乏科学设计的教育课程等问题[4]。
灾疫伦理教育不同于灾害(灾疫)教育。灾害教育是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公民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灾疫伦理教育是以灾疫为主题而展开的伦理教育,它是以灾疫本身为材料、为素材、为内容而展开的一项专门化的全民性伦理教育,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
灾疫伦理教育需要引导全民了解灾疫、认识灾疫,具备灾疫预警、灾疫救助、灾疫后重建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涉及灾疫伦理知识教育,但灾疫伦理知识教育仅是灾疫伦理教育的起步,最重要、更根本的任务是对全民进行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实质上,灾疫伦理教育就是人类的存在选择教育,它最终落实在如何对待自然和以怎样的方式生存的选择教育上来[5]。可见,对学生进行灾疫伦理教育是中小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二、我国中小学生灾疫伦理教育的缺位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6]。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正的人,不是仅仅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为根本宗旨,而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整全的人。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教育是生命的诗意“栖息地”。换言之,教育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基础之上完善人的生命的一个复杂过程。因此,中小学教育中必须有生命(灾疫)伦理教育的在场。
然而,我国现实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是从教育的价值取向,还是从相应的教育实践来审视,不难发现,都缺乏对生命自身的关注,表现出对生命个体的漠视与异化,以致善待自然、尊爱生命、敬畏生命和感恩生命的理念并未有效形成。质言之,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当下,为了实用,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为了考试,为了就业[7]。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不但欠缺(灾疫)生命伦理教育的健全体系,而且连基本的(灾疫)生命教育也重视不够。学校教育欠缺有关人生幸福、生命价值与尊严、生命伦理、生态伦理方面的教育,即便有限开设的生命伦理教育相关课程或讲座,也往往缺失灾疫伦理教育。如今中小学生在一道难题上的思考,远比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多得多。虽然有无数的学校标榜着自己的“素质教育”,宣传着自己的“办学特色”,但是在应试强权的压制下,又有多少实质性的效果呢?显然,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灾疫生命伦理教育的缺位现状。
教育是减灾的重要手段,而学校正是开展灾疫伦理教育的最佳场所。因此,开展中小学生的灾疫伦理教育,理应成为当代灾疫防治之基本国策的奠基性构成内容。
三、我国中小学生灾疫伦理教育的补位思考
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校开展学生的灾疫伦理教育目标应该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灾疫生命伦理观,增强善待自然、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敬畏生命和感恩生命的自觉意识,并内化为行为自觉。灾疫伦理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关爱、尊重、宽容、生命至上等。因此,我国中小学生灾疫伦理教育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灾疫预防伦理教育
灾疫虽无法消灭,但可预防。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传授中小学生知识和培养其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环境生态伦理的教育,教育学生善待自然,尊爱生命,注意公共环境卫生等。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以非常显著的篇幅告诫乌托邦人要“把卫生健康当作大事来抓”;他还强调应“注意维持公共环境卫生,以防止空气污染,防止疾病流传。”[8]当代人类面临种种存在危机与生存困境,而频频爆发的灾疫,其实就是这种存在危机和生存困境的实际敞开。
因此,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教师和宿舍管理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强化灾疫预防伦理的宣传教育。学校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编印灾疫科普宣传读物、举办灾疫伦理教育专题讲座、开展灾疫伦理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灾疫预防伦理的宣传教育。学校要将灾疫预防伦理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环节,覆盖到每一位师生,构建灾疫预防伦理专题宣传活动与日常灾疫伦理教育活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还要切实做好灾疫预防的演练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演练计划和保障措施,根据当地易发自然灾害,有针对性地组织师生进行演练,强化紧急疏散、灾害救助、逃生自救及生存训练等专题演练,并认真总结分析和评估演练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以培养学生危机意识,增强个体生存能力和提升其道德情怀。
目前,我国的灾疫预警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灾疫防御系统尚未健全完备,民众的灾疫危机意识尚显淡漠。媒体动辄出现的“百年一遇”、“百年不遇”等词汇,凸显了社会大众灾疫预警意识的缺失;疫情的大面积扩散,也表明社会群体缺乏有效的预警信息沟通。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广大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严谨、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待灾情和疫情,恪守责任伦理规范,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国家相关条例,对身边流传的灾疫信息切不可以讹传讹;不得随意在网络或生活领域虚假不实的灾疫信息,以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
2.灾疫救治伦理教育
灾疫救治伦理就是在对灾疫中的生命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包括各级政府部门、行为当事人和志愿者所应遵循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在灾疫中,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安危,必须有一种坚守岗位的坚定信念作为支撑!正如韦伯所说:既然在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中我们选定了某种职业,就应当树立“天职”观念,全身心地、不计名利地去献身于工作,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放弃自己的岗位责任。故在灾疫降临的当头,正是考验主体职业道德和意志的时刻,此时恪尽职守。忠于内心信念,“这……才构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能够担当‘政治使命’的人”[9]。
的确,在不期而遇的灾疫这一特定的时空场所里,义利关系、群己关系等涉及道德情操和道德意志、道德感召等伦理取向问题,以一种更为集中和极端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在灾疫救助中,有时遭遇生与死的考验,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救灾主体常常会面临是否要做出有利于自身的行为的选择。事实上,各个群体在灾疫中的行为都应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受灾群体也应担负起一定的救灾责任,遵守自救互助伦理、管护者责任优先和弱势群体优先的伦理原则,努力开展抗灾减灾工作[10]。在地震等突发灾难发生时,中小学生群体在逃生避害的过程中,涉及优先逃生、合作自救以及困境中是舍己救人还是自我保全等伦理层面的问题。灾疫发生后往往有一些大中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者要遵守尊重和敬畏生命的伦理道德,注重人文关怀、稳定民心,为抗震救灾贡献出一份力,而不是添乱。中学阶段正是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对学生灾疫救助教育,就不能只关涉知识、技术和方法,也不能满足于每年一次的疏散演练,应注重伦理层面的教育。
3.灾疫重建伦理教育
灾疫后重建伦理实际涉及赈灾赈疫和灾疫后重建两方面的伦理。灾疫后的赈灾赈疫必须全面贯彻“生命重于一切”和“生命价值至高无上”的伦理公理,把拯救生命作为唯一任务和最高使命,并达成普遍的赈灾共识。灾疫后重建必须遵守的行动原则,只能是唯生命的价值导向原则,普遍平等和全面公正的社会行动原则和唯生命完整与生存健康的目标实现原则[11]。灾疫后重建必须符合全球生态化的和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要求的伦理引导与规训。在灾疫后的环境生境和家园精神重建过程中,应教育学生学会尊爱生命、敬畏生命和感恩生命,学会善待自然。
在灾疫后救助安置和重建过程中,教育广大中小学生不要把爱心当作是理所应当,更不要把受灾受疫当成是索取的理由,要遵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原则,不等、不靠、不依赖,调整好心态,积极投入灾后重建工作。此外,对于很多受灾群体来说,完成精神的重建也是非常迫切的。精神的重建应是包括信仰、道德、伦理以及为未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建立基础的公益精神和公民精神等多方面的重建。道德关怀是实现精神重建的有效策略[12]。精神重建不是灾区个体(尤其是小学生)自行能够完成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道德关照和热情扶助。显然,灾疫后的重建伦理教育同样不可或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重视生命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生命教育本该是涵盖自然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和社会生命教育的整全人的教育[13]。生命伦理教育就是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教育理念,灾疫伦理教育的实质是人格教育。因此,我国学校教育应注重以生命至上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小学生的灾疫伦理教育,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立足整全生命教育层面,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灾疫伦理意识。总之,中小学生的灾疫伦理教育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 唐代兴.灾疫伦理学:当代应用伦理研究新领域.道德与文明,2010(2).
[2] 徐建龙等.伦理学理论与应用.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孙慕义.生命伦理与制度伦理冲突的终结——“非典”事件的伦理学审读.医学与哲学,2003,24(6).
[4] 张英.我国灾害教育研究基本问题综述.教育学报,2012(5).
[5] 唐代兴.灾疫伦理教育:作为一种发展国策的整体性设计.全国第三次医学人文社会科学高峰论坛[C].2011.
[6] 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 赵跃利.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2(6).
[8]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0] 黄璐,薛恒.灾害中互助自救的伦理原则.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
[11] 唐代兴.灾疫伦理研究的基本内容·核心问题·多元维度——灾疫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下).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