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

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UPR 数字校园 信息化 研究

一直以来,校园的信息化建设都没有固定的指标和方案,许多计划和想法都是在摸索中得出,但渐渐的,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存在的问题。例如,学校盲目投资,缺乏科学的规划以及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等等。我们都知道,在2000年的时候,清华大学是最先提出了UPR理论,当时的基础与核心就是在大学的资源计划方面。时隔多年,通过本人的实践与思考,就关于“基于UPR的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这个话题略论几点。以期待实现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有序管理和高效利用。

一、目前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清华大学提出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之后,短时间内就取得了让人欣慰的成绩。但同时,在其他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有的问题已经成了每个校园的共同缺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目前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存的问题:

(一)缺乏理性的投资,盲目跟风现象严重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我国目前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国目前的工业化进程比较慢,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比较差。但是许多专家会急功近利,急于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差距,这样就会导致许多校园盲目花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建设校园的网络中去。由于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建设之后又会进一步加剧问题的产生。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缺乏科学的内部设计、建设和计划

这个问题已经渐渐成为了每个校园的通病,许多校园在校级的信息化规划中无法得出可行、科学的建设方案,这样就会进而影响了各个学院在信息化方面的规划和建设,从而会导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无法高效使用,还会造成资金浪费、损失。例如,我们都知道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内的科研网接入的是教育网,但是所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学生的宿舍和家属的楼层却是由不同的公司控制,这时就会造成学校的网络无法集成一线,进而给各种教学工作和学生、老师的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三)资金消耗巨大,且资金的利用率低下

总所周知,校园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来支撑。早期北京大学的校园网投入就大大超过了5000万人民币。除了前期的巨额投入之外,在使用的过程中,还要花一笔巨大的资金对校园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相关的维护工作。据有关数字统计,我国的人民大学每年在信息化设备上的维护更新方面的费用都将近500万。如此巨额的负担,对于许多学校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如何更高效地改善、维护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了各大学校的一大难题。

二、URP对校园信息化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URP可以利用大学里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内部和外部的所有资源,通过一个固定、统一的平台以及链接的接口,把大学里的所有可用的学习资源以及各种有用的信息,实现快速、高效地转换、分享,为用户提供了方便以及后续的正常使用。

基于URP的校园数字信息化建设的改善方案

(一)科学规划,合理实施计划,逐步完善

要想全面搞好校园的数字信息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科学合理的开发计划以及方案。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学校信息化的实际现状。,特别是要重点关注学校信息化的基础以及IT开发的程度。除此之外,计划要随时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好高骛远,忽视校园的资金、经验、人才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例如,在历史上有许多这样失败的案例,我们要引以为鉴,1993年的时候,英国伦敦的股票交易所,当时是花了近一亿美元开发交易所的信息化相关的系统,但在十年之后就宣布结束了。这里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项目的计划方案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以及实际的需求,总体规划。因此,校园在搞信息化的进程中要时刻谨记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实施,构建更好的信息化校园。

(二)内外联手,资源共分享,优化信息化系统

随着信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们要合理引进和利用校外的先进技术,不断对我们的校园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合理科学分配资金,使校园的软件和硬件都可以快速地开发,避免导致水平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紧紧根据校园信息的实际开发程度,高效率地使用校园的信息化技术,以取得最佳的应用效果。

(三)改革创新,不断探索

信息化在校园的进程不断地加快,在新的形势之下,我们要跟随最新的信息化发展脚步,不断思考、探索、创新改革,并且加大投入力度以及加快发展速度,迅速形成自己的优势。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要勇于改变过去落后的教学方式,学习有关的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通过对信息化的研究和探索,做出更好的课程。现在也有许多校园采取自主开发学校的信息化技术,通过校内部人员的调研和开发,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这样也更有利于整个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和培养更出色的信息化队伍。

结语:URP的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建立一个有网络化、信息化、科技化高效结合的新时代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校园不断进步的标志之一。校园早日实现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赶上时展的脚步,也是我们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因此,我们要主动适应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规范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加速建设现代化的校园。

参考文献:

[1] 刘春红,郑有才. URP中授权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微机发展. 2005(03)

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2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推行。学校从“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视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福鼎一中校园信息化教研管理中心”,制定理念领先、符合校情、操作性强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方案。学校专门划拨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实行“有成果表彰,有责任担当”的物质精神“双奖励”奖惩推进机制,保障软硬件环境建设,努力创建信息化“智慧校园”。

落实工作方案,规范过程管理。学校遵循“统筹部署、分类指导、注重应用、协同创新、特色发展、辐射带动”的原则,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立足学校自身需求和特色,有效落实试点工作方案。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领导排查、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外出考察对比等方式,定期研究试点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服务教师学生,促进水平提升。近年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拥有教育信息中心主控大厅、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校园微信平台和微官网、校园无线网络平台、数字化的省级示范图书馆等设施。陆续启用办公自动化信息综合平台,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曾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互联网 + 教育”策略,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以上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多位教师获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福建省“微课堂”评选活动一二三等奖,入围福建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晒课展示。学生信息技术作品曾荣获卢嘉锡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奖、省信息学竞赛大奖等,并有发明专利。

致力模式探究,彰显示范引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形成了“智慧校园+智慧人生”的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已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教育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学校形成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教师专业发展和谐氛围。

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校园网络

1前言

自二十一世纪起,教育信息化发展日益迅猛,进而在国内外掀起一片浪潮。尽管我信息化教育由九十年代初至目前为止,其发展史仅有短短十多年,然而,却获得了不菲的成效。根据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史可知,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历经了以下四个阶段:(1)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期;(2)计算机辅助学习时期;(3)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时期;(4)信息化技术为学校管理所应用,计算机指导学校管理,这意味着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所有管理当中。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为传统的教育理念、传统思维以及学习方式造成空前的冲击,既要求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又将对学校的要求提高,促进教育实现信息化管理,中职学校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就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2.1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现状我国中职教育在历经十来年的现代化建设后,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获得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因为各种因素所影响,尤其是欠缺一定的资源环境及政策支撑,比起高校或中学,在信息化发展程度方面,中职学校明显要落后许多。2.2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2.2.1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因为无法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问题,导致在信息化建设期间,中职学校大多针对硬件进行建设,而忽略了软件建设,又或者是没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成果。2.2.2对中职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中职学校面临着严重缺少基础设备,且信息化建设失衡问题相当严重。由于在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投入力度较弱,与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相符,进而使其难以利用信息的基础设施共享信息资源。2.2.3缺乏信息化人才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但存在设备落后的现象,并且相关的信息化人才明显不足,学校在实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无法针对人才展开科学管理,进而使信息化应用及管理均无法获得预期成效。2.2.4缺乏适宜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教育信息资源是其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内容,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重点所在,其建设将使进行信息化教学及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受到一定和阻滞。由于信息技术及网络应用发展越来越快,不管是由其载体、内容、数量方面,或是由其存储、提取及传递等方面对教育资源的要求都相应提高许多。

3完善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积极探索实践,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1)无论是教务或是行政均实行信息化管理。无论是教学或是行政管理,其相关的管理软件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务的日常工作中统统实现网上办公,如排课、课程安排表、学生选课及管理学籍等等。而行政公告、信息、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等所有工作一概利用校内网络系统完成,推广无纸化办公,降低工作压力,促进工作效率更加高效,降低许多人力和物力。(2)对学生进行网络化管理。作为中职学生,其需要要校外接受较长时间的实训,若按传统手段管理这些学生,无疑会在管理上形成不少漏洞。但是,凭借外部网络的信息沟通,如电子邮件、聊天室及论坛等相关功能则可以及时掌握学校信息,提高学校对实训学生的管理力度。(3)对图书馆及食堂等后勤服务进行电子化管理。在信息技术建设当中,尽管图书馆及食堂后勤等服务所引进的管理软件各不相同,然而,凭借校内网络的系统优势,二者共同使用相同的数据库,促进电子“一卡通”管理,无论是借书或是就餐,都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一定的便利。同时,凭借对外网站及校内同网的系统优势,图书馆全面应用网络服务。3.2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发展规划必须由全局的角度出发,通过发展的视角去探讨信息化建设。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和自身现状,中职学校应对自己今后的发展空间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加以考虑,进而编制出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及执行策略,邀请各地信息化建设的有关单位针对规划给予科学指导,同时,在建设信息化期间,需要参考当前的困难对方案作出适当调整和优化。3.3健全信息化人才管理制度中职学校要使信息化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依据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其应当针对信息化人才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提高师资的建设力度。第一,为了有效吸纳到更多的信息化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应当制定可行的人才方案,并巩固师资团队。第二,针对信息化管理建立培训机制,老师按照信息化发展程度及教研的不同需求,在编制培训内容及培训手段时也应各不相同,由信息化精英老师领导校内所有老师积极投入到信息化培训中去。3.4加强校园网建设、构建教育管理信息化网络信息化的主要基础就是校园网络,而科学化管理则是信息化的有效保障,其核心就是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加快学校信息化发展步伐,明确现代教育的思想理念,全力促进教育改革,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益,针对现代化、全球化及未来化培训出创新型人才就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结束语:

21世纪信息化己成为时代的标志,社会的发展给中职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力量推动着中职学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它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比任何一种教育哲学理论都更为显著的影响。只有创新中职学校管理思路和理念,改变传统思维模式,运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孙祯祥.境外“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与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31-34

[2]谭志勇.浅谈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发展[J].电子测试,2013(22):4-6

[3]孙丽.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对策问题与解决探究[J].电子制作,2013(2):12-13

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校园信息化 新学校 推进举措 团队建设 业务系统

一、校园信息化建设概要

随着信息化与全球化进程相互交织,信息化对当今社会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社会、政治、军事、外交等全方位变革,也极大改变了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的方式。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通过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结合现有校园信息化成果,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数字化,为学校提供先进、整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校园信息化建设与高校教学建设战略相匹配,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过程。

二、新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1、建设的推进举措

数字化信息系统会对于学校的管理理念、主导体制和管理流程造成相应的冲击,也会涉及领导职责变化和各个部门的利益,这些敏感的问题都会成为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阻力。 况且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协调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更谈不上对学校各类信息化系统建设进行决策。因此,建立由校领导直接负责的学校信息化工作小组,不仅解决了协调、沟通、决策等问题,更明确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及重要意义。

在建立制度上明确设立学院信息化专项经费,以及设立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化考核制度。在建设有明确的专项经费时,配合由专家审核制的项目立项制度,确保了建设的科学性,也保障了经费的使用更为合理。设设立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化考核制度,能更好的促使部门管理业务全面使用电子化、信息化。

2、信息化团队的建设

校园信息化建设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技术团队来解决。随着学校信息化任务日益繁重,仅凭校内信息化队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校园信息化团队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教育信息生态。即高校信息化部门、云服务提供商、软件提供商、运维服务提供商以及师生组建的信息化管理团体等。让高校信息化部门从研发、技术中走出来,使得能更好的面向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管理工作,更好的面向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好的从事各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3、信息化业务系统的建设

首先,因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制定统一的学校业务系统数据标准,以此解决各业务系统信息数据的孤岛化,使学校的信息资源能够共享与联动,推动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全面信息化。其次,在校园信息化业务系统的建设前,需要认识建设信息化系统对原先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模式有着怎样的作用,只有充分认识了建设的意义才能建设出最适合学校的信息化系统。再次,教学信息化系统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因齐头并进,学校的功能是通过教学来培养育人,因此校园信息化应对教学过程提供支持。此外,建设所应用的信息化技术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可以更能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不被淘汰。

三、结语

校园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体制具有飞跃性的变革,他能够创造一种健康有序的校园信息化文化时代。但是校园信息化建设涉及行政管理、教学活动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等诸方面的问题,因此,不能简单的只因有了校园网络和几个应用系统,就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好了,必须应该对建设不断的思考、整合及扩充,应在建设中使用,在使用中完善,在完善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景长.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些思考[J].基础 教育参考, 2009,(10).

[2]殷革兰,曹育南.数字化校园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 高教研究,2004,(7).

[3]冯勇,王维州.数字校园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 标准建设 [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 .

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特色资源;共建共享;数字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1-0084-03

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定位了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全面推进,各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建设已日趋成熟,如何打破学校城墙,实现数字化资源在校际间的共建共享,成为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特色资源共享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减少资源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各高校之间特色资源共享,可以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相互激励,拓宽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思路,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促进跨领域的学术活动与教学的创新,从而提高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增强教育竞争力。

二、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可行性分析

(一)特色资源共建共享是各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需求

我国各高校“一校多区”和“一区多校”等情况普遍存在,同时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并对其发展重点扶持,而对于其他专业的资源建设相对较弱。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目前高校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校际之间的共享已成为可能。

(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

2002年以来,各高校纷纷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共享数据中心,将学校教务、学生、财务、资产、人事、办公、图书资源管理等各业务系统整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迎新、离校、综合信息服务等诸多新的业务系统,为学校的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数据共享和应用的平台,为下一步数字资源建设、共享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特色资源建设现状及规划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各高校建设重点的不同,已初步形成了各学校自己的特色资源的信息化平台。

河北经贸大学作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之一,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兼有理学、工学、文学和艺术学等多学科财经类综合大学。现有的专业中,经、管、法类专业所占比例达到了54.5%。学校非常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为促进特色资源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依托数字校园,以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申报和评估为契机推动课程建设,建立了“河北经贸大学网络课堂平台”,实现了校内网络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学校图书馆以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主导,以文献资源共享为核心,以整合经济资源和集成为主线,按照“建设、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全面推进我校图书馆的“三个中心”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效使用学校、中央专项财政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充分发挥学校的现有设备能力,整合政府、学校、社会各方资源,通过改造图书馆的软硬件环境、整合信息资源等方式搭建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河北经贸大学直至河北省高校经、管、法为特色的文献信息数字化服务系统。

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资源更是学校的特有资源,作为校级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平台,实验中心先后同SAP、用友软件公司合作建设了ERP实验分中心,同国泰君安、财达证券、英睿科技合作建设了金融财务实验分中心,同中关村国际软件孵化协会合作建设了数据挖掘实验分中心等五个分中心,21个实验室。随着数字校园的建立,经管类实验教学从计算机环境下的室内走向网路环境下的室外已经成为可能。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实验项目信息化、实验预约系统、实验教学辅助系统、开放式实验预习系统、演示实验系统、虚拟实验项目、远程实验系统等信息化模式已经为这种新的实验方式提供了可能。

三、对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思路的思考

高校特色资源建设与校际间特色资源共享不是一个高校或者高校内某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工作,是一项涉及到区域内各高校以及每个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各部门的综合工程。共建共享的实现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同时机制的保障、经费的保障、组织实施同样重要。

(一)制定区域内高校资源建设的信息标准

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特色教育资源的错位共建、互通共享,首先需要建立区域内信息标准规范。实施统一的信息标准,各高校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数据的收集、分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应用于各高校共同使用的信息标准,必须和国家标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行业标准等信息标准相兼容。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信息标准也必须是一个能及时更新、不断充实的动态系统。

为实现数据交换,信息标准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子集: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信息子集、教职工信息子集、学生信息子集、教学管理信息子集、科研信息子集、办公信息子集、房产信息子集、图书信息子集、财务信息子集等。(2)代码标准:为了保证录入数据规范,每个管理子集都对应着相应的标准代码以及代码的定义与说明。(3)数据交换标准:制定标准的交换语义描述、标准的数据交换接口,建立统一的数据传输与数据交换规范。

(二)搭建基于SOA架构的业务系统平台,集成区域内各高校的特色资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平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由于建设初期缺乏统一规划,各高校自成体系,采用的软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不尽相同,为数据共享带来了障碍。要实现各高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需要建立信息集成与共享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将各高校的特色资源整合到一个业务平台上来,通过统一身份认证中心对不同的用户进行管理和授权,最终以个人门户的方式为大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就可用于解决这种网络环境下异构应用之间的集成问题。SOA可以根据应用需求,将应用程序中的不同功能单元封装为服务,通过网络将这些松散耦合的应用组件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它通过定义标准的服务接口,实现了服务分离,即对外提供粗粒度的可重用的服务,而无须考虑已封装起来的这些应用使用的是何种硬件平台、操作系统或采用了何种编程语言及数据库系统。SOA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各高校作为服务提供者,将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根据需求封装成不同的服务,将其在服务注册中心注册,并对需要使用这些服务的请求进行响应;服务注册中心注册已的所有服务,对其进行分类,提供对外检索;服务请求者在服务注册中心查找到所需的服务,即可请求使用该服务。

(三)机制保障

校际间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项涉及到区域内各高校以及每个高校内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部门的综合工程,范围广,工作量大,同时组织协调任务重,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化建设的专门组织机构负责相关工作。

首先,以教育厅或区域内有关组织机构牵头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各高校学校领导任小组成员。其职责在于决策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向,制定战略发展目标以及远景规划,指导并监督特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工作。

其次,成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作为独立单位实体直接对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规划特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方案,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项目经费的预算以及指导、督促各职能部门的建设。主要职责包括起草校际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信息化建设标准和编码体系,建立项目化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督促、检查、落实领导小组决议的执行情况等。

再次,各高校建立信息化办公室,配合落实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的工作,并完成本校数字化校园和特色资源的建设。

最后,成立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重大技术问题的论证和关键技术的指导。明确定义专家委员会的职能,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形成专家委员会的长效运转机制,保障信息化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性。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四)经费投入保障

积极与设备供应商和网络运营商合作,共享网络资源,通过开放教育信息化相关市场,推出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建议高校财政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10%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每年应统筹安排这笔经费,合理分配,在保障必要基础设施投入的前提下,加大特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投入,努力实现硬件、软件、应用、资源、运维、管理与人员培训等各环节的资金使用比例均衡。

(五)组织实施

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由信息化领导小组责成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和督导实施。信息化办公室以总体规划方案为基础,制定各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各高校信息化办公室与各职能管理部门、业务单位、学院和业内企业明确分工,从政策实施、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系统安装、使用培训、应用示范等各方面协作推进。可根据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目标以及建设和应用指标施行考核,建立工作督导机制,分阶段落实各项发展任务和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柳军,李彦武.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校际间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5).

[2]蒋东兴,宓咏,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

[3]路鹏,周东岱,钟绍春.面向区域基础教育的资源共建共享支撑平台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Thoughts on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s based on the Digital Campus

Jin Jing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6

【关键词】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

【中图分类号】G484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050―04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是促进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是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苏北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苏南和苏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影响到苏南和苏北信息流通、科技和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为了缩小与苏南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差距,淮安市从2000年起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办公室和教育设备采购中心,计划三年内投入四个亿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至2002年6月,已有三十八所中、小学建成了校园网并接入了Internet。到2007年淮安市有50%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又下达责任目标,明确再有25%的学校新建成校园网,为2008年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奠定基础。

一 校园网建设与应用取得的成效

在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校园网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必备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正从单纯的信息交流向综合应用转变。近几年,淮安市中小学将校园网应用于信息交流、教学管理、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进一步应用,目前大多数教师能制作简单的课件或应用素材进行课堂演示。自新课改推行以来,部分课程的内容走进了多媒体进教室,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到了推广。校园网已成为学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学校内部网站应用尤为广泛,每一个教师、学生都可以把自己关于教与学的内容在内部网上公布,好多中小学建立了内部论坛、学生心理咨询室、家长反馈意见、内部文件FTP系统等,学校真正迈入了办公电子化、学习网络化。

2 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开始走向规范。

2006年,淮安市电教馆出台了《淮安市中小学计算机校园网建设分类标准》,对全市各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进行宏观的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十佳网站评分标准》,进一步引导全市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为统一和明确创建方向,市电教馆制定了《淮安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对“基础环境建设、数字应用水平、管理应用水平、保障工作措施”等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各创建学校都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照标准,加大投入,着力于信息化应用的制度建设,加强管理,深入探索,积极应用,确保校园网建设的质量的有序管理。

3 各学校加强了校内资源库建设。

学校网站要有强大的生命力,资源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2001年底起,市教育局就着手教育资源中心、教育信息中心的建设。以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共享化为目标,教育信息化办公室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全面负责全市城域教育网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根据我市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根据“分区域、分学科、分阶段”的原则,进行淮安市城域教育网资源库建设。

有条件的中小学也组织优秀的教师开展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部分中小学学校优秀教师为展示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示范性课程制作的精品网络多媒体课件大量涌现;用于实验教学示范专题与实验案例的电子材料不断增加;用于辅助教学的课件,以及用于各种不同类型教育教学内容的多媒体素材库、视音频素材库、图片素材库和各种音像制品持续增长;一批用于网络教学的课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材料及主讲教师现场教学录像等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二 校园网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校园网建设与应用层次不齐,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淮安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既表现在城乡之间、各类教育以及同类教育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又体现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各种网络和计算机设备管理以及师资队伍的信息素养等各个方面。就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而言,城市中小学优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的地区及学校优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与学校;非省帮扶建设的学校优于省帮扶建设的学校。在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部分硬件设施太旧,影响网络的传输;教学软件资源太少,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库内容更少;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缺少,网站维护有一定困难。这些差距的存在,固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但也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差距密切相关。

2 校园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尽管市、县(市、区)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中小校园网建设,但与教育信息化发展对建设资金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再加上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应用现象较为普遍,以致用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培训中的资金比例失调,这种状况的出现,既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又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结构性短缺。

3 教育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不高。

部分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由于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与合理分工,且有关数据及教育教学资料、资源又实行部门分头建设、分散存贮,以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再加上整合力度不足,特别是教育教学资源的结构分布、数量多少、质量优劣、师资运用能力与水平差异,使部分分散的、自发研制的资源不能与系统兼容,无法实现共享,严重影响了使用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现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率不高,如办公电脑也只限于打字和保存资料;校园网的应用领域仅局限于基本的信息交流,忽视了校园网的学校管理功能、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教师利用网络收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等。

4 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广大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普通教师的信息素养还要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校园网只是用于信息交流,对于教学管理、教学、宣传等其他功能认识不清;有些教师认为校园网能够收发 E-mail、浏览新闻外,校园网的其他应用无关紧要;建设和应用校园网是教学管理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工作,没有意识到校园网的应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已经意识到校园网的重要性,但苦于不懂得如何去应用网络为教和学服务,这也是限制校园网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三 建立分类标准,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指导校园网的建设

针对在校园网建设中,有些学校缺乏通盘考虑, 不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 (学校的教学规模、学校的资金实力、教学具体需要 )出发, 而是以纯技术的眼光, 以功能作为选择技术和硬件设备的标准, 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 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实际, 结果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在总结已有校园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淮安市校园网建设确立了“分类建设、共享使用、应用优先”的指导思想,淮安市电教馆制定了《淮安市中小学计算机校园网建设分类标准》,该标准把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分为A、B、C、D、E五类方案,运用这一分类标准指导校园网的设计,进步一步推进淮安教育城域网以及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以上所有方案基于学校校园数字网络系统接入教育城域网而制定,淮安市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提供WEB服务、MAIL服务、教学资源服务、视频点播等。

下面分别就B类和E类方案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举例说明。

对于B为方案,校园网络系统基本配置如:

淮安市淮海中学目前有五座楼,需要第一期就接入校园网络,分别是新北楼、北楼、求是楼、行知楼和原奥楼。各楼在校园中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依据上述校园网方案技术类型的内容,再结合淮海中学的建筑分布、规模和实际需要,建立了淮海中学拓扑结构图:

以淮安市水晶小学为例,由于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各种部门都相对集中,我们可不考虑学校建筑分布位置,依据E类方案,根据其学校一般需求,可以采用下面网络拓扑结构图:

校园网是教育城域网的重要基础,是信息化资源接收、整合、贮存、传输、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信息化的重要设施。校园网的建设除了资金的投入,还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强管理。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在上述分类标准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苏南等教育信息化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继续推进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才能扩大“校校通”工程的建设成果,才能推动淮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

参考文献

[1] 淮安市教育局.吴兆方在200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 淮安市电教馆.淮安市中小学计算机校园网建设分类标准[EB/OL].

A Study of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ampus Net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of Huai'an

WANG Yu-feiLI Lian-xiang

(HuiYin Teachers College,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Huian, Jiangsu, 2230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