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范文1

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最微观组织单元,企业应提高对环境管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内部环境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和环境审计的结合体,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对企业的环境污染与治理行为进行监督。基于此,本文以制药业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这类重污染行业企业应该如何以内部审计为立足点开展环境审计的问题。

关键词:

环境审计;制药企业;内部审计

环境审计是一种现代的环境管理工具,其基于客观、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价值评估,为企业制定环境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以实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标。顾名思义,所谓的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基于企业内部审计视角对企业的环境影响行为进行的客观、公正的评估与监督。对于制药企业而言,内部的环境审计不但是企业表明环境责任承担主动性的最直接方式,还是企业增强社会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一、内部环境审计概述

(一)基本要求与审计目的

进行有效的内部环境审计,制药企业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制定的所有环境审计方案都必须以ISO14001标准的规定为依据,与该规定有冲突的审计项目均属无效审计。二是应基于企业环境管理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内部环境审计。三是为保证内部环境审计结果公正客观,负责相关工作的审计人员必须与被审计部门之间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都已经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构建了环境管理体系,借此对环境组织活动以及影响程度等进行控制。实际上,内部环境审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发现问题,而是要以这些问题为参考来完善环境管理体系。所以,制药企业管理者必须提高对通过内部环境审计所发现问题的重视程度。为了确保环境审计目标顺利实现,制药企业必须做到三点:第一,以环境管理体系给定的审计标准为参考依据,客观的论证被审计部门是否合理的构建了环境管理体系。第二,论证被审计部门是否有效执行并保障了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第三,指出被审计部门现行环境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完善建议。

(二)适用范围

内部环境审计是贯穿企业运营全过程,覆盖企业所有部门和工作岗位的系统工程。由于制药行业的污染性较高,所以一般认为制药企业的内部环境审计范围可以划分为在建过程审计及投产后审计。(1) 制药项目在建过程。总体而言,在建的制药项目分为:新建项目、改建项目、扩建项目及拆迁项目。由于每类项目的建设过程以及投产之后的生产工艺各不相同,所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应纳入环境审计范围,审计结果则作为最终审计报告的一部分。(2)制药项目投产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的生产都有着显著的特点:单元式生产、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低、间歇式排放及生产连续性强。由于药品的生产工艺多样且复杂,所以,不同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千差万别。基于此,内部环境审计应侧重生产工艺与排污特点这两个方面,监督后续的整改过程。

(三)具体分工与确认事项

制药企业需要组建环境审计小组,由其全权负责企业的环境审计工作,环境审计小组成员包括审计主任和审计员。环境审计主任的具体分工为:做好与被审计部门的沟通工作,明确审计范围;收集整理和环境审计工作有关的重要资料;确保审计工作在完全独立的情况下进行;结合被审计对象的特点调配审计员;安排各个审计员的具体任务;向委员会递交环境审计报告并与存在管理问题的部门领导进行面对面沟通。环境审计员的具体分工为:收集整理与分析自己所负责审计内容的相关资料,并给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编写审计总结。制药企业应对以下与内部环境审计相关的事项进行确认:企业现行的环境管理体系符合相关环境管理规范的要求;企业有效的执行了环境管理规范,并确保了相关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企业的所有环境行为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制定了清晰的环境管理标准化流程;企业已经对上次内部环境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有效整改。

(四)环境审计人员

如前所述,内部环境审计是贯穿制药企业运营全过程、覆盖所有部门与工作岗位的系统性工作,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必须参与到内部环境审计工作之中。不过,在整个内部环境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的重要性最高,因此,制药企业的审计人员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化学知识之外,还应熟悉环境管理与改造科学、制药工程学、环境基本法、污染排放管理规范等内容。

二、内部环境审计内容

(一)事前环境审计

防患于未然是事前环境审计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审计环节,因为其能够降低环境遭受污染的可能性,将环境污染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对于制药企业而言,事前环境审计主要考虑四方面问题:研究原料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分析生产过程可能引起的排放问题;政府的相关环境管理要求;以及评估环境管理体系的执行与运行有效性。事前环境审计是一种前瞻性审计,其能够在源头上控制污染问题的出现,让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好的保护环境。此外,通过事前环境审计发现的问题还是推动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更新排污设备、使用清洁能源的源动力。

(二)事中环境审计

制药企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经济效益,因为这样做不但不符合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必须对药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审计,评估其环境成本与环境收益,并将其作为企业绩效评估的一部分。制药企业应编制事中环境审计报告,并将其作为改进后续环境管理工作的参考依据。最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对重污染行业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标准,制药企业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国家政策的脚步,适时的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三)事后环境审计

制药企业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牺牲的环境代价,是事后环境审计的侧重点。通过审计与评估,制药企业可对外披露内部环境审计报告,让公众对其环境管理行为有更好的了解。实际上,主动披露内部环境审计报告对于制药企业而言利大于弊,其虽然将现存的环境管理问题暴露在了公众的视野之中,但同时也表明了企业敢于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精神,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公信力、改善企业的形象.

三、内部环境审计流程

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以及实地走访,笔者认为制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流程与传统审计大同小异,具体见图1:

(一)准备阶段

(1)制定年度环境审计计划。制药企业的相关部门结合上一年的环境审计情况编制年度环境审计计划,并将其提交给委员会审批,委员会在审批的同时会确定该年度的环境审计次数。具体的环境审计工作由环境审计小组负责与协调。需要注意的是,制药企业必须在制定年度环境审计计划之前明确审计对象,具体见表1:(2)事前调研与沟通。调研是环境审计计划的编制基础。基于此,环境审计小组应做好四方面的调研工作:一是制药工厂、原料仓库、成品仓库是否变更过地址或者用途;二是环境管理组织是否按照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有效设置;三是制药设施管理制度是否有效设置;四是环境管理计划是否科学有效。其后,环境审计人员还要与各部门领导就以下事项进行沟通:制定审计时间表,并将其发送至各部门;要求各部门领导按照企业要求递交填写好的调查表;设置各部门的审计重点项目。(3)编制具体的环境审计计划 环境审计人员应以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情况为依据编制具体的环境审计计划。总体而言,审计计划分为两类:第一,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初期的环境审计计划,不但要编制一系列的审计表格,还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等;第二,环境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之后的环境审计计划,只要根据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营状况对之前编制的环境审计计划进行修改与完善。

(二)实施阶段

完成了准备阶段的工作之后,审计人员需要深入到现场进行审计。总体而言,实施阶段的主要包括以下活动:(1)首次会议。在进行现场审计之前,环境审计主任需要主持首次会议。首次会议的内容具体包括:简单介绍审计小组成员的情况;重申审计目的、标准、规范、流程以及时间安排;明确各个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解答各部门领导以及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寻求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宣布审计实施正式开始。(2)收集审计证据。想要对被审计部门的环境行为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相关资料。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到通过面对面访谈或者实地调查的方式收集审计证据,例如:环境方针的执行情况;排污过程的完整性;环境管理制度的规范性;环境管理责任的落实情况等。此外,审计人员还应记录所观察到的药品生产过程废物处理情况,管理文件的记录情况以及相关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情况等。总而言之,审计人员不能被自己过往的工作经验牵着鼻子走,而是应该客观的观察与记录被审计部门的环境影响行为。(3)探讨审计结果。完成上述审计工作之后,审计小组应集中在一起探讨审计结果。如果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与环境法律法规存在冲突的事项,则将其记录为不符事项。根据程度的轻重,可以将不符事项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重大不符事项,指的是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出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例如,未对违反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事项进行整改;未评估运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二是轻微不符事项,指的是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结构上或者功能上的问题。例如,操作规程不符合环境管理规范;部分环境目标未达成;运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评估结果不全面等。三是观察事项,指的是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存在一些小瑕疵。例如,对个别特殊项目没有明确的限定与规范等。(4)末次会议。末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将审计结果告知各部门领导,让其了解到本部门现存的环境管理问题。末次会议的内容主要包括:说明会议目的;参会人员签到并记录会议内容;重申本次审计的重点、范围与对象;通报审计结果,肯定环境管理的成功之处,指出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给出审计结论;与被审计对象共同探讨整改办法;确定环境报告披露时间;初步制定整改方案与时间表。环境审计小组应立足于客观事实出具审计意见。如果被审计部门认为审计意见客观中肯,并同意按照审计小组给出的建议对现存的环境管理问题进行整改,则应着手落实相关工作;如果被审计部门认为审计意见有失公正,则应该向委员会申诉并要求审计小组解释其提出的质疑。(5)编制与检验反馈书。被审计部门根据审计小组给出的审计意见编制反馈书,反馈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导致现存环境管理问题的原因;整改计划书等。被审计部门将反馈书发送给审计小组之后,审计小组会对其进行审核,如果认为整改计划书可有效执行则批准;如果认为整改计划缺乏可执行性或者有效性,则将其退回并要求被审计部门重新编制。

(三)报告与跟踪阶段

完成了上述的工作内容之后,审计小组应编制环境审计报告,报告的样式见表2。由表2可知,环境审计报告包括三方面信息:第一,基本信息,对内部环境审计目的、参与人员、会议日期等说明。基本信息能够反映出内部审计执行依据、执行时间表与执行人员,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一般性记录。第二,被审计部门的环境管理现状,是对被审计部门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执行与运行情况的说明,是整个报告最核心部分。第三,审计结论,是审计小组出具的最终审计意见。审计结论还会指出被审计对象存在的环境管理问题并给出相关的整改建议。编制好环境审计报告之后,还需要对被审计对象的整改工作进行跟踪。其后,环境审计小组要编制跟踪报告并将其作为环境审计报告的附件。至此,整个环境审计流程全部结束.

参考文献:

[1]孙岩、杨肃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定义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

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1引言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所需要各种条件的总和。只有充分了解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的定义、构成,才能使得教师群体和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利用体育教育环境来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术。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诸多路向。关于这一点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共识。本文的研究基于既有研究成果,将讨论的重点置于包含体育教育环境在内的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试图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分解其相关的内在复杂架构,剖析其多层次的结构内涵,以便初步建构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的内涵

质量管理(qualitymanagement)作为与生产、营销、财会并存的职能主要的目的是制定、实施有关质量的方针、目标和职责。有的学者从质量管理基本流程出发,将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界定为如下几个层面:(1)以顾客为重;(2)以教师为重;(3)重视团队工作;(4)重视安全;(5)鼓励坦诚;(6)要求全员参与;(7)以过程为重。显然,上述定义对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建构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此处我们讨论质量管理是通过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情况的述评,找到更好地评价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明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并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从而对理论发展与现实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3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应用的必要性

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构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尽快服务质量体系认证的建构。换言之,也即高校必须提供高品质的体育教育环境的体系,以便适应信息社会学生服务的要求。首先,增强普通高校的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中国加入WTO后,普通高校与其他公共利益和其他领域一样,将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循环中去,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发展也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给体育教学主体(普通高校)带来了严重影响。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体系的质量信誉成为首先的目标,这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其次,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质量意识的必然选择。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某些组织参加培训和实践,进行全面学习,进而提高管理意识,实现更高水平的参与到普通高校的管理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质量意识也逐步成为了普通高校质量管理标准中真正落实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日常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形成质量管理环境“生活质量”,或者通过教师综合素质完善的自觉行动,确保其有效运作的基础管理制度。再次,促进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构对于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改善普通高校的体育办学质量,而且可以使普通高校能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步入一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路径。

4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4.1进一步明确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内容

明确设计质量体系结构及体系要素。学生是质量系统的重点,学生往往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服务提供,并直接评估过程的效果。起点是学生服务的需求,最终结果是服务。对于具体的信息控制过程要尤为关注。根据需要制定质量手册,规定工作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要素,对服务质量过程中的主要重点,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体系,使分工明确,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按照工作性质和工作的所有要求。应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对学生的服务需求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购买方面的结构、分类、题标引、分类、上架、服务设置等方面的内容和意见,并对沟通的结果进行排序,汇总,分析,形成学生服务的摘要,以便奠定学生体育教学设计的基础。

4.2进一步提高体育信息资源服务水平

一是构建国家层面的体育信息人才需求与专业发展的数据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技术资源,缓解我国体育信息基础性、分析性与准确性的平台建设滞后的现状。既要强化职校生具有弹性的体育能力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也要完善人才需求领域的专业设置与人才现状的数据提升。既要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对接的需求与预测的报告内容,也要完善国家层面体育信息课程开发的行动框架的设置,强化人才需求的预测与调研。二是开发职教国家标准的数据支撑。要强化规范教学、专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基本理念,集中研发具有中高职一体化的国家标准,扩大相关涉及内容与人群的覆盖面。在标准的数据支撑方面,既要重视基本的理论、方案的设计,也不能忽视开发过程中对于质量控制的研究。三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搭建具有国家层面背景的体育信息课程开发团队。建设一支具有行业技术人才在内的专业教学标准队伍,尽快建设体育信息课程开发的国家团队与人才组合,积极拓展体育信息的国家政策领域的视野,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在体育信息开发领域的重要性。四是通过专业教学标准的设置,完善立体化的课程资源假设,调动多样化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开发起精品教程。具体来说,就是要精选相关的内容和标准,表述要精练,同时要注意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体育信息课程开发的原理与实践。

4.3进一步强化课程资源质量管理的水平

一是按照人类基本认知思维规律,强化目的性的认知出发点,进行积极的整合性认知,对于事物发展进行整体把握。同时,在对于体育信息进行整体性认知的前提下,强化线性的认知逻辑,从外侧逐渐递进到内部,确保认知过程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二是对于具体的课程设置任务要进行详细的归纳与构建指导。对于科目选取上,要在专业方向的基本框架下,转变为任务性的单元课程,对于单元课程进行层级性的划分。对于框架性课程设置上,要强调课程的功能地位的归类,在宏观属性层面对于课程体系进行结构划分。对于课的属性设计上,要强化教育思想与功能意义,不断变换考察角度与维度选择的差异,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范型。对于课程结构设置上,要强化基本的比重与时间进程的维度和支架,按照科学合理的顺序来实现课程体系设置的完整性。三是强化课程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核心地位,通过资格证书、教育标准建设、综合课程方案三位一体的基本路向启动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不断规范国家政策层面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检查与督导,强化国家政策对于教育活动规范性的限制。强化教育机构之间、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认知教育机构并未仅仅是课程的提供者,而应当是具有联结功能的关系体系,通过上述的关系体来强化知识与能力的结构性完善。

4.4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行为管理层次

一是学校课程开发理念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加以系统化的认识与把握。要对于众多的理念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准确、深入地鉴别不同课程的基本内容,让课程开发的系统化的理念注入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思想与理念中去,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的内容。尤其是,要注意开发过程中的心理学、教育学、人文哲学等其他领域的课程理论,通过多种领域的交织及重叠,来开发职业教育的单纯领域。二是强化多元课程理念课程开发的重要原则,实现系统性理念。也就是说,首先要选取一个目标层面的统领性的理念,来实现整个额课程的开发落到实处。同时,要针对不同内容、多个理念来强化双元、多元体系结构,人本主义理念、能力本位理念、就业导向理念、模块组合理念等主要开发层面的理念。强化学生导向的理念就是要让本专业的职业教育学生能够顺利参加工作,工作过程导向就是要打破学科课程编制,面向实际工作设置课程。认知层面的内容编排就是倾向于形象思维的认知,完善学校体育教育学科逻辑的条理性。三是实施目标类型系统化分析,建立编排体系。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强化其整体性与模糊性,而就具体的课程目标的开发而言,也涉及到具体课程目标的编排,根据不同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进行目标定位、作用及功能的层次化、方向性考察,给予目标状态描述性指标和可操作标准。方向性考察要在宏观上从社会、教育、学生等方面进行考察,构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规定的目标设置中完成基本的属性考察与学生个体的情感培育。

作者:蒲继涛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1]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普通高校研究,2011(1).

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主要对策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 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 对策及建议

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范文4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环境问题和探讨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指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应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统一规划、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转变经营思想,合理布局、控制产业方向与产品结构,从技术上减少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 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 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构建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就要打造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寻找更加适配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案,积极推进全过程化管理进程,配合综合监管标准以及市场服务要求,从企业长远发展布局和战略布局出发,建构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维持综合管理效率和水平。建筑企业推进一体化管理进程,要秉持共同、连续的管理原则,确保企业内部相关要素和子系统都能呈现出较为和谐的管理状态,并且为不同管理领域工作的开展提供互补服务,发挥一体化管控机制和运行维护体系的应用优势,规避风险因素,实现精细化任务内容的布局处理,从而一定程度上优化组织管理结构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的意义

(1)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利用统筹管理和控制的活动应用模式,确保资源配置、管理评审、预防措施等工作都能协同落实,减少组织之间因协调性不足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2)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和控制能大大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为企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保障,借助综合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管理应用机制,就能维持复合型管理体系的平衡,提升建筑企业人才管理的综合效果。(3)一体化管理模式还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工程项目管理成本,借助协同管控模式就能提升组织结构、智能分配管理的效率,为资源共享提供支持,避免重复性工作频次对整体效率产生的影响[1]。综上所述,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是搭建协同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关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的构建内容

2.1管理对象

2.1.1质量管理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根本,是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管理的关键阶段。利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规范施工项目管理过程,确保项目质量符合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要求,匹配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一般而言,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要充分秉持PDCA管理原则,将科学管理的原理应用在施工项目的每一项管理任务内容中,形成质量管理的闭环模式(图1)。值得一提的是,在动态PDCA循环结构体系中,满足要求就是质量管理的“起点”、持续改进才是质量管理一直追求的“目标”。2.1.2环境管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环境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城市环境质量和空气污染问题如何合理化地解决成为城市可持续建设的重要议题,建筑企业要充分践行规范管理要求,提升企业环境管控水平,坚持预防管理原则,保证相关要素监督管控的合理性,不仅能有效控制污染物还能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与此同时,在环境管理结构中,要保证相关要素的规范性,按照环境管理的具体要求落实工作内容:(1)制定环境管理的方针。(2)制定实施性规划,综合审定环境因素、法律要求、目标和指标。(3)监督实施过程,要建立机构职责、培训交流、文件和文件控制、运行控制以及应急准备响应。(4)监测和评价,落实不合格的纠正以及预防措施,并记录、审核。(5)评审并改进。2.1.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在企业内部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将组织安全生产责任机制作为关键,确保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维持综合管理工作的实际水平,减少不安全行为和人为失误对企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配合安全思想教育指导和安全态度教育指导激发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2.2基础框架

在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中,要想保证相关要素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就要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作为关键要素,对各自体系的异同点予以分析,保证管理模型的统一性。2.2.1体系共同点(1)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和基本原理相同,其核心内容都是借助管理学原理建立动态循环管理框架,从而秉持持续性改进的组织领导处理模式达到共同的目标。(2)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手段、操作要点保持一致,利用系统方法都能实现协同化管理体系,并且结合PDCA循环思想,就能有效识别质量因素、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配合控制模式、监控机制和评估工作,有效提升管理内容的实效性价值。(3)三者均体现了相同的管理原则,都是要在发挥领导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员工共同参与,从而建立完整的过程管理方案,保证每个过程控制点落实的规范性,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案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保障。2.2.2体系不同点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针对的目标以及具体对象存在不同。例如,质量管理体系侧重产品过程控制,要求建立提升顾客满意度的管理模式,而对应的环境管理体系则更加关注资源的配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注的是企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降低和规避,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和利害关系者的要求[2]。另一方面,控制工作切入点存在不同,如表1所示。表1控制切入点序号名称子程序1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2环境管理体系从环境因素分析入手,落实建立、运行、控制、改进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从危险源识别入手,落实建立、控制、改进。

2.3基本流程

具体流程如下:(1)组织领导部门开展综合控制决策的制定工作,并落实相关文件。(2)成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领导组和工作组。(3)分层落实相关培训。(4)结合国家法律法规,集中收集相关方、社会、员工的基本诉求,结合企业文化、管理现状等相关内容和要求制定一体化管理方针。(5)识别对应内容,包括质量管理过程、环境因素、安全风险因素。(6)结合管理方针指定目标和具体量化指标。(7)完成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职能分配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8)依据具体目标制定管理方案并策划编制一体化管理文件,及时分布的同时配置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等。(9)落实内部审核机制,并跟踪评审,及时评价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适宜性、有效性和管理效率。(10)落实持续改进工作方案。

3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的运作模式

在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运作模式中,要完善相关工作细则,就要整合相关内容,以保证能实现企业发展的综合管理要求。

3.1策划环节

对于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工作而言,要结合整体管控标准落实具体工作,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要结合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具体标准,构建一体化管理策划内容,保证管理体系总要求的科学性。3.1.1规范和标准要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并充分考量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建构管理体系并形成相关文件。3.1.2具体管理内容(1)总经理要负责体系策划的制定,并保证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为各个过程的有效运作管理提供支持。与此同时,人事管理部门要负责制定编制手册和程序性文件,为公司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工作的标准化管理提供支持。(2)能维持管理体系的持续性改进处理,结合法律法规、公司要求等落实综合管理指标,依据目标分解规定目标实现的方法,配合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就能维持管理实效性工作水平[3]。(3)企业要定期对管理体系的功能予以评估,结合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过程监视以及客户信息反馈等环节,有效了解目前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并落实相应措施,从而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4)在确定一体化管理总体部署要求的基础上,要组织全体员工和相关方落实相应的培训工作,并明确管理重要性,配合具体要求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建筑企业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建筑企业行业特点,并且遵循管理方针制定综合管控体系。

3.2实施阶段

建筑企业在开展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控方针的过程中,要将满足各方需求作为关键,确保实施内容和具体情况都能贴合实际标准,维持整体管理水平。也就是说,要对质量控制内容、环境控制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工作细则予以监督,保证体系有效性和规范性,维持实践管理的综合水平[4]。3.2.1策划产品实现建筑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要明确施工活动运行开展的基本准则,对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范以及工程项目管理体系需求等落实相应工作。并且,在每项工程项目开始前,工程管理部门要结合具体要求和标准组织相关人员策划产品实现的具体过程,制定完整的质量控制措施。最关键的是,要规定专门的质量措施和资源管理方案,并且维持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2.2控制文件要结合建筑企业一体化管理实施阶段性要求和目标,确定文件体系构成和文件管理要求,依据企业类型、规模和基本发展特点,制定完整的管理文件体系,在保证建筑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减少环境隐患因素,并且满足员工对健康安全的具体要求。3.2.3采购过程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原材料采购工作也非常关键,采购工作中不仅要对产品和资料进行集中管理,也要对工程分包等一系列内容展开系统化监督。(1)要对材料进行合格文件的查验,尤其是产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明。(2)要进行进场检验管理,利用外观检验工作对规格、品种以及数量等进行集中校对。(3)要依据工程项目规定完成抽样管理工作,集中送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分析和检验对比[5]。除此之外,管理部门要严格控制分包方的服务质量和行为检查水平,确保一体化管理方针也能对分包企业予以监管,避免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受到影响。

3.3验证阶段

要结合策划内容保证具体验证工作细则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建筑企业要结合监视工作、测量分析工作和改进监督管理工作环节保证工程项目能匹配实际质量标准,并且发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效性优势作用,确定控制要点和预防措施的合理化。(1)要在规定时间间隔内进行校准和实时性鉴定,保证监视测量工作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上提高调整控制的水平,并且要监视和测量校准状态。(2)针对不合格品的控制工作,建筑企业要提高对不合格品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完整的控制机制,并且匹配整改要求,及时管控相关工作细则,明确评审处置的具体职责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一体化管理过程要采取对应的控制措施,及时消除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并实现跟踪验证,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建筑企业一体化管理水平[6]。

3.4改进阶段

要依据建筑企业综合管理标准确保一体化管理内容的规范性,利用识别改进方法、范围、途径以及管理目标等方式,结合建筑企业不同部门和工作方针完善相关工作,依据时间间隔评价组织管理体系的适宜水平,秉持持续性改良的方针政策,提高实施效果,也为建筑企业全面发展进步提供保障。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企业常规化管理中,要积极开展质量环境安全管理方针,打造一体化管控机制,维持综合管理效果,保证建筑企业多元发展目标得以实现,为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倪开锋.试析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在建筑行业中的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2):228-229.

[2]瞿焱.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的构建及运用[D].浙江大学,2019.

[3]阎永风.建筑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D].西南交通大学,2016.

[4]吴丹,王荣璟.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四标准”“三体系”一体化管理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0(04):172-177,192.

[5]闫立飞.以“五个一体化”构建建筑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8(15):236-237.

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房地产;经营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推动城市住房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建设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建房总量居世界首位。但在扩张过程中经营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导致社会资源急剧消耗和严重的资源浪费。

如何处理资源消耗与浪费问题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相关行业的研究工作。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工业化国家对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出现了面向循环经济的行业问题的研究,但面向循环经济的房地产经营管理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主要借鉴前人相关行业的研究,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体系及模式,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

二、循环经济理论简介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这就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要求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的“3R”原则如下:

减量化原则(Reduce):减少进入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流入量和废弃物的产生量。

再利用原则(Reuse):尽可能延长资源及产品的使用寿命,并充分地利用它们,防止其过早地成为废弃物。

再循环原则(Recycle):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使其转化为再生材料,重新进入生产过程。

现在学术界提出了“4R”、“5R”、“6R”原则,如除“3R”外加上“再组织(Reorganize)”、“再思考(Rethink)”、“再制造(Rebuild)”、“再修复(Repair)”等等,这些原则是针对某些不同层次或领域,如管理层面、意识层面或某些行业领域提出的更加具体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具有合理性,但不能取代“3R”原则的基本性和普遍性。

三、面向循环经济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体系

(一)循环经济呼唤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约束的日益增强,循环经济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房地产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微观基础,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房地产经营管理由纯粹的经济型管理向生态型管理转变,在管理的对象、目标、任务、职能等方面都应体现出生态与经济的两重性,其各项管理活动,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还要遵循生态规律的要求,自觉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体现了房地产全新的发展观和效率观,它涉及房地产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贯穿房地产企业运行的全过程,要求房地产企业在管理中处处考虑生态、体现绿色。具体而言,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是指在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树立生态经营理念,培育生态企业文化,进行生态设计和绿色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绿色营销,倡导可持续消费,在实施环境友好的管理行为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的一系列活动。显然,它并非以牺牲企业的经营利润来保护生态环境,而是把传统房地产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为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新模式,由此获取持续的发展动力。而且,通过实施有效的绿色经营管理,不仅可以促使单个行业的生态化转变,还可由点及面、推广普及,引起其他行业的生态化转变,从而带动宏观经济环境及整个社会风尚的生态化转变。显然,这些转变可以大大地推动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

就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而言,其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循环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也仍处于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纯经济型管理方式之下,积极探索推动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促进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体系结构分析

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体系结构是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管理实施对象、技术要求以及对于企业绿色化发展支撑体系的多方面的集合。这样的体系结构,应该能够为房地产绿色经营提供多方位的发展视觉和发展模式,具体说来主要有:

1、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优化组合,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求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对环境的负作用尽可能的小,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的高。

2、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对象。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对象涉及到包括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行为主体部分,包括土地供应主体、材料供应主体、规划设计主体、施工主体、市场营销主体,也包括消费主体以及物流主体等。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不但要在一些关键节点制定严格的环境管理标准,而且要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最终用户,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环境管理标准,才能使整个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

3、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专题技术。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专题技术是采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综合分析整个房地产项目管理从购买土地到项目终结以及回收处理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环境以及资源的技术处理问题。涉及到绿色征地、绿色采购、绿色规划、绿色建筑、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消费以及绿色回收处理等。

4、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支撑体系。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本质上是在原有的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增加了对环境的考虑。因此,在实施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将环境信息与其他信息有机集成,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共享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研究开发适合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数据库、知识库、信息库系统,必须研究绿色管理的绿色化评估体系,必须研究开发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所有这些系统,为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撑。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1)转变房地产经营目标,培育绿色经营理念。在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模式下,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目标应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双丰收,这是房地产绿色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有其现实可能性。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提高房地产项目的技术含量。房地产项目在市场上参与竞争也要从单纯依靠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转向综合运用非价格因素如售后服务、生态环保优势等来参与竞争。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还体现在房地产企业应当自觉把环境资源的价值纳入到生产核算体系中去,作为制定企业决策和衡量企业效益的重要依据。绿色经营理念的树立要求把培育绿色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绿色企业文化主要是在企业文化中融入环保观念,以绿色意识贯穿于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绿色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把企业职工的思想行为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充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使职工视环保为己任,使环保目标与企业目标融为一体。绿色管理强调环境保护是企业所有人的事,而不仅仅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事。企业要不断向员工宣传绿色理念,鼓励员工的环保行为,加大绿色投入,从而形成企业的绿色文化,尽量使每个人掌握环境知识,养成自觉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在日常活动的各种场合都能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2)实施房地产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绿色化支持。房地产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绿色化支持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制造方式,使得项目从研发、规划设计、施工、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按“原料-产品-废料-原料”的循环线路实施运行,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并使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协调优化。大力推行项目周期的绿色化支持,一是综合考虑生产、环境和资源优化三者的交叉和集成;二是充分考虑项目生命周期的广义概念,体现房地产项目的学科交叉的特点和系统思想的观点,达到综合绿色设计、绿色规划、绿色施工、绿色物流等在内的项目生命全过程的统一。(3)追求房地产经营环境管理体系的创新。绿色化房地产经营环境管理体系不再单纯以环保部门为主,应当将房地产企业的各个部门、各级人员都纳入到环境管理体系当中去,使企业内部经过整合,形成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向新的标准化即ISO14000管理系列标准转换。ISO14000质量认证实质上是对企业管理和产品生产提出了循环经济的要求,即从循环经济大系统的理念出发,要求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它有利于促进企业向生态型转化,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投资,促进企业内外效益的有机统一。其中,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可以为房地产绿色经营提供组织、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当前条件下实施ISO,一是要求政府要不断推进环保体制改革,完善环保行政和管理制度,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大力进行全民环保教育;二是要求企业从领导到职工各个层面加强学习研究GB/T2400-ISO14000标准,积极转变传统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大力推进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变革。(4)强化房地产项目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在可持续发展和房地产绿色经营要求下,只有发展绿色技术、绿色生产,推行项目全过程控制,才能建立节能、降耗、节水、节地的资源节约性经济,获取最大的经济发展效益,实现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进行绿色生产的宣传和教育,使企业员工从领导层到施工工人都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绿色生产知识;第二,建立专门的绿色生产协调机构,并使之发挥引导、协调与规范的作用;第三,广开渠道为绿色生产筹措资金;第四,进行技术创新,加强对外交流,引进国外先进项目工艺流程;第五,政府加快有关绿色生产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度,为企业提供外部激励。

参考文献:

1、刘光复,刘志峰,李钢.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周杰韩等.面向环境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工程[J].制造业自动化,2002(4).

3、郭万林.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02(13).

4、李健,顾培亮.面向循环经济的制造系统运行模式[J].中国机械工程,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