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1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一加引导,就不叫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我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新教材实验探究性增强,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使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发扬化学有益的精神,造福于社会,才是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意义。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无水硫酸铜粉末验证市场买回的酒精是否渗有水;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转贴于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
故事化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故事讲解,从而引入教学内容,可以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在初中教学中被众多教师普遍采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故事化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而且使历史教材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其实,历史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初中历史教学要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让学生通过过去的事实去获得基本的历史信息,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历史的规律。鉴于此,下面主要探析了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历史故事。
一、历史故事的选材原则
1.内容生动,形式多样
作为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不能以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去衡量学生,历史故事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喜乐习惯,便于他们理解与感悟的故事,内容的生动有趣包含故事内容积极乐观,或者故事传达的是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样的故事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主题明确,思路清晰
选择的历史故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这主题之上还要达到层次清晰、表意明了的程度,如果没有好的主题,便会造成听者思维混乱,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且历史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次第展开、娓娓道来,逻辑清晰,让听者听而不乱,学而有味。
3.紧绕大纲,情境教学
老师选择的历史故事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最好要紧扣上面的重点与难点,把重难点通过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在讲授历史故事时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得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策略
1.合理地处理和构建历史故事情节
一个历史故事能否吸引学生,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这一点在形象思维占主的初中生身上尤其重要。一般来说,老师在讲授历史故事时,开头一定要有吸引力,引起学生注意;具体的故事内容和情节,不能太空洞,且在讲解时逐层铺开,注意节奏,详略得当;故事结尾要有呼应,或者留下悬念,或者释疑解惑、画龙点睛。要实现上述要求,就要求老师对历史故事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并能在兼顾真实性的基础上适当地故事情节进行必要的处理。
2.选择好合适的讲授时机
一堂课由多个环节构成,有多个子任务要完成,老师必须把握好时机,才能收到好效果,千万不要将历史故事片面地理解为提神的工具。一般来说,我们建议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教学难点和重点,也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历史故事,化解难点和重点;在一堂课即将结尾时,讲授一个历史故事,既可以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又可以有效地调控学生情绪和注意力。
3.注意历史故事的语言表述策略
讲授历史故事时,语言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该历史故事在学生中的反应,对于初中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要提升课堂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教学效果,必须提升历史教师本人的语文表达技巧。首先,教师应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充分熟悉和了解任教的历史学科内容,才能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其次,老师在讲故事时,语言表达要精练,用词要准确无误,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本就短小精悍的故事讲授清楚;第三,语言要生动直观,富于情感。老师在讲故事时,要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历史图景,同时,对历史故事中的事实要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并通过明确的语气讲解出来,以引导学生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4.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搜集故事、讲故事和故事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交流,分享资源和心得体会,帮助学生将不同见解融会贯通,为己所用。例如我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百家争鸣时,就让学生扮演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阐述各自流派的观点和主张,让学生在对流派核心思想的阐述中,把这些在知识潜移默化中消化吸收。
三、结束语
总之,历史本身就是故事,故事化教学和初中历史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开展故事化教学是明智之举,更是对历史教学方法的有力探索,这一切为初中历史教育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科学地选取和处理特定的历史故事,并运用熟练的技巧,穿插于整个历史堂课的各个环节,灵活地借助历史故事,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春华.巧用历史故事,提高课堂效率[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6)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
教学手段是历史教学中非常得力的助手,其在提高教学情境、教学容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教师要将教学手段的改革作为有力抓手带动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近年来较为热门的教学手段当属信息化手段,较好地推动了历史教学。笔者在教学中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媒体演示作用
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增强了信息的丰富性、生动性,演示教材补充信息可以极大地丰富历史课堂,丰富的信息量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可以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发挥信息网络作用
现在学生家庭中电脑网络普及率大幅提高,教师要重视将学生自主预习活动、课外巩固活动与信息网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绿色上网搜集历史学习资料,让学生更好地从网络中获取有价值的学习信息。从上可以看出,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一位教师都要将其融入到教学设计中,精心组织、高效运用,推动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当体现教学方法改革
教法改革是整个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因素,教师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笔者在教学中从四个方面着手,体现历史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知识拓展、情感教育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一)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知古论今、展望未来,这是历史教学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在探究历史知识内容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寻找对比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加深理解、揭示规律、提高能力。例如在七年级历史《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教学中,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对科举制设立的背景、意义进行分析研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科举制与以往人才选拔制度的对比,分析科举制度的进步之处。这样的对比分析让学生站在纵向的角度开展研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充分参与其中,寻找出相应的对比参照点,从而能够进一步凸显科举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鼓励开展自主探究
历史教学的主动权要还给学生,初中生在学习中学习参与的欲望比较强烈,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同时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与载体。笔者在教学中重视这一方面的尝试,以《》为例,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模式,出示思考题要求学生对的主要人物、主要主张、历史背景,以及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等方面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相互讨论形成对上述问题的答案。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念,这是正常现象。笔者要求学生相互之间不拘一格进行交流,小组内交流、小组间交流,以及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极大地体现了学生学习参与度,较好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能够解决大多数问题。笔者对学生进行指导,共同研究剩余的一些难点。如失败的根本原因,笔者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封建制度两个角度入手,逐层深入分析必然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抽丝剥茧般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对内容的掌握更加全面深入。
(三)组织教学专题活动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历史专题活动,强化对学生的教育。例如《难忘九一八》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不忘国耻、增强责任感,笔者专门组织了研讨活动,从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这一角度入手,组织学生课前进行资料搜集,课堂上开展汇报交流,教师随机进行补充,通过人员伤亡数据、财产损失数据,以及一些历史图像资料,让学生深切感悟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对昔日的中国所遭受的悲惨命运感到无比痛惜。笔者从不忘国耻入手,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现在经济、国防、军事实力的变化,以及外交地位的提高,通过今夕对照让学生从悲愤的心情转变为自豪感,从而产生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最终专题活动取得了圆满成效。
(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有着诸多联系,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能理论与现实脱节。在一些能够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内容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提高学生生活感知。例如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向自己的家长亲朋好友了解几十年来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以固定期限为节点逐一进行了解,从5年前、10年前、15年前、20年前等不同时间跨度,了解普通群众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生活条件、生活状态等方面的对比揭示出经济社会不断进步这一主题,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一内涵,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认识,而且受到了教育。
三、初中历史教学应当体现教学评价改革
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完全局限于知识点的检测,一张试卷评判学生整个历史学习状况,其实这是非常不科学、不全面的。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应当包括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个方面,教师的教学评价一定要着眼于全面。
(一)对知识点的掌握进行评价
学生历史学习如何,知识点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以往通过试卷检测的方式进行,其实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补充。如每一课时的当堂检测、每一课的知识要点检测等等。形成逐层提升、环环相扣的知识点体系,使学生在每一次的检测中都能够准确把握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拾遗补缺,更好地发挥检测的促进功能。
(二)对分析研究能力进行评价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内容,如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专题调查研究、自主搜集资料等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思维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通过这样的拓展型训练培养学生分析研究的综合能力。
(三)对思想情感状态进行评价
以史为鉴强化思想教育,是初中历史学科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教师要在教学中强调思想教育,对学生人生理念、思想情感的正确性和积极向上程度予以评估,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四、初中历史教学应当体现教学空间改革
历史教学不要局限于课堂,要善于拓展,向丰富的课外空间要质量要成效。
(一)要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
如《不怕远征难》教学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途中艰难险阻的素材信息,课堂上开展交流,配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对之难有着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再比如《“”的十年》教学前,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向自己的家人、周围的长辈了解他们所经历的十年,从而在直观上加深印象。
(二)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心得
历史教学要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如知识点掌握应当采取什么方式,怎样快捷地记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等,这些方面充分发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与资源,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要鼓励学生开展调查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4
一、爱是建立师生关系之桥梁
爱心是教师必备的美德,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爱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对于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后进生,我经常课后找他们到办公室里来谈谈心,了解学习情况,对所学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整理和归纳,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同时教给他们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他们的进步及时加以赞许。日积月累,老天不负有心人:这些后进生上课不再病恹恹了,开始认真听讲做笔记了,个别同学还主动找我探究问题来了,成绩自然大为改观。由此可见:爱学生对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是多么的重要。
二、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必备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是最接近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当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产生自信的体验和成功的愉悦,进而认识自己的价值所在。有学者对初中生展开一份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喜欢教师的第一条品质是尊重、热爱、同情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大多叛逆,个性强,有自己的主见,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同时也比较敏感而脆弱。他们一旦认为没有自尊,就会意志消沉,失去学习的动力。反之,如果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尊重,就会情绪激昂,积极地配合老师,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我们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平等对待学生。比如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确实令人气恼,但一味指责谩骂只会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于事无补。所以每当在历史课堂上遇到听讲不认真的学生或者作业没有按时完成的同学,我总是以眼神制止或走到其身边,轻拍他的后背以示警告,课后再找这些学生了解情况,耐心疏导。这些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让人欣慰。
三、教师要宽容与理解学生
宽容不是放纵,是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认识到:教育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沉睡的巨人。例如去年在我教的班里有一个男生非常喜欢体育活动,在历史课上常常睡觉,属于历史后进生。在课余时间,我经常找他交流,对他喜欢体育给予肯定,但又指出他课堂表现不佳,人要努力上进,全面发展。给他阐明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又鼓励他在周末适当运动,增强体质。这引起了他的共鸣,师生心灵真诚沟通,他慢慢开始喜欢上历史课,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四、教师要倾听、欣赏、赞美学生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要具有伯乐的慧眼,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学会欣赏学生,激起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扬起在知识海洋畅游远航的风帆。学生总是期望被教师欣赏,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或成功,努力让学生有一个好心情,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想法被老师给予肯定后,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反复钻研、探讨;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根据历史学一分为二的方法,多发现后进生的正能量。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用积极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和表扬,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师要为人师表,展现魅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我们从事教师工作的,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礼记》中说:“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砸病!闭饩鸵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决不能只管教不管导。一个只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染和启迪。这是因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相互接触,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历史教学的基石。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就像诗文的意境美在于事、景、情、理的和谐统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生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建立在高尚的教师人格修养前提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好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一条沟通的桥梁,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达到切实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
一、分层教学法的概念及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国外也有一些教育家建议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和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班内分组教学”的理论。在今天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成为教师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分层教学法是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解决我校初中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即在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地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等进行教学,其意义如下:(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进步。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等进行分层,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收获,增强学习自信心。(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在分层次实施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仅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写不同的学习目标,也会在课前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3)有利于优化师生关系。分层教学法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堂练习、作业设计以及给予不同的评价,这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摘桃子”后的成功喜悦,也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优化了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4)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组织能力,才能在分层教学中应对各层次学生提出来的挑战,尤其是优等生和学困生,也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好针对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灵活地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取得达到基本教学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双丰收的效果。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往往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标准,衡量学校优劣、教师水平的高低标准也只有升学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年龄相近,但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个体。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根本无视学生个体的差异,致使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严重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这种强调平均发展、忽视差异存在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课改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只有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实行分层教学法,以解决初中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的难题,这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各层次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步骤
实施分层教学,就是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者相结合,扬长避短,尽量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充分地发展。
1.学生分层:因“材”而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差异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被充分了解,将学生分组自然成为开展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历史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学习动机的要求,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将知识基础好,自主学习能力强,知识吸收快,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安排在A组;将知识基础居中,测验成绩中等,有一定的上进心但又不够主动,双基不够扎实的学生安排在B组;将知识基础较差,测验成绩差,学习态度消极、被动,自信心及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安排在C组。只有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分组才能符合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即教师的“教”才能适应学生的“学”。
但是,教师在对学生层次进行划分时要注意:(1)隐形分组。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只是为了方便教师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进行不同的教学评价。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就行。(2)师生磋商。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的原则。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判并进行分组的同时,也要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3)动态分层。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能力水平不可能一直永恒不变,所以学生层次的变换要根据具体情况经常更新,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分阶段给学生分层,切不可一成不变。
2.教学目标分层:因“材”而设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学习态度和动机等差异,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制定出符合B组学生的发展要求,同时兼顾A组学生和C组学生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人教版初一上册第四单元的《三国鼎立》一课的备课中,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1)C组学生: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在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地理知识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三国历史故事会”的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2)B组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以及诸葛亮的外交政策。同时,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A组学生: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层要求,因材施教,促使各组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中大部分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3.教学策略分层:因“材”而定
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包括课堂提问、作业、考试或练习、辅导等都要注意分层次。教师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1)设疑分层,机会均等。课堂设疑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这样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还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三国鼎立》一课,在讲赤壁之战前孙权、刘备势力的扩张时,我用课件展示了《长江上中下游三州地图》,让C组学生从图中找出南方主要的割据军阀;再让B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以及赤壁之战的经过;最后让A组学生对“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进行分析,从而引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个话题。(2)作业分层,各有所获。课后作业不但能及时反映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布置《三国鼎立》一课的作业时,针对C组学生可以多布置些基础性的练习,让其通过反复的练习强化记忆。如: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中, 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 ”的有利地位。东汉末年,曹操招贤纳士, ,实力日益增强,占据了 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与 隔黄河对峙的局面。针对B组学生,可以布置些稍为灵活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诸要素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包括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同时,对于布置给A组学生的题目,有能力的B组学生也可以选来做。对于A组学生,我布置了“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分析具体的原因。还可以增加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评评历史,从而提高A组学生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4.教学评价分层:因“材”而评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处于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及时进行激励调节。C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类学生只要他们能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即使这一点进步在A组学生看来不算什么,教师也应该及时地给出客观的评价,使他们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合理的评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避免出现“A组学生主动,B组学生被动,C组学生不动”的局面。
“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兼顾,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更是教学观念、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持之以恒的教学改革精神,增强责任心,并以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使分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丽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益尝试[J].考试周刊,2009(15).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历史教学 社会教学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能够了解本国与世界的发展历史,对社会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形成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全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很多外来思想给我国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冲击。对此,我国的历史教育要积极做出改变,遵循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吸收外来文化当中的精华,摒弃外来文化当中的糟粕,制定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方法,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改善我国的历史文化教育。
一.多元文化教育简述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发起的民权运动。民权运动在主张公民权利平等的同时,也提出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观点。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充分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风俗,要以客观观点评价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到现在,多元文化已经被各国专家学者重视,展开了相关研究,形成了严谨的教育理念体系。美国教育专家詹姆斯・A・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包含三方面内容――平等对待学生的教育思想、倡导学生平等的教育改革活动和遵循公平原则的教育过程。英国的教育专家詹姆斯・林奇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要在多民族的社会当中,开展满足所有民族需要的教育改革运动,帮助具有不同文化的多种民族和谐共处,互相尊重,共同提高。
根据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本人的教育体会,我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有:正确认识社会中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辩证的角度理解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社会现象,并且进行解释;认同社会内部存在并且符合人类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其他价值观念;在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的同时,吸取其他文化当中的优点和长处,让自身取得进步。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学生不仅拓宽了视野,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加深了,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自身的谦虚态度,以便学生能从其他文化或他人身上吸取优点,取得进步。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
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教育发生了重大改革,新的课程标准随之产生,我国历史教材的编撰与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都遵循了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据本人对这一课程改革标准的解读,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多元文化教育”这一概念,但是新课标的历史考试大纲当中明确规定了学生要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这就体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在初中历史的教育当中进行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掌握多元文化相关的历史知识。我国是一个汉族为主,多种少数民族共存的国家。在进行历史教育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汉族的文化历史,也要介绍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给予各民族文化充分尊重。除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地域文化从地区空间分布的角度上出发,研究各个地区的发展历史,在生产方式上的相同与不同。教师在教授历史课程的时候,也要注意对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现象的介绍,防止学生出现地域歧视之类的不健康心理。
然后是培养多元文化的相关技能。学生在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知识之后,能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从而用来解释文化现象的不同。比如说教师通过讲解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和西方城邦社会的差异,让学生思考社会体制差异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生产模式是社会体制的形成原因。通过不同文化的艺术内涵,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另外,让学生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群落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形成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能力和对不同文化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
最后是形成基于多元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了解,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将历史知识运用到解决当下的问题当中,构建共同发展的和谐未来。多元文化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对不同文化的知识了解,具备相关的技能,更要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教师要在教学当中渗透对不同文化理解、尊重的态度,让学生意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要用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在维护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多种学科都具有知识交叉。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适当进行知识的延伸,开拓学生的眼界。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来说,历史课程的延伸性给了多元文化渗透的空间。结合课程的内容,引入其他文化背景的相关内容,能够缓解课堂讲解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从具体的教学方法来说,主要由以下几种:
案例教学法。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摘取课文当中的案例,并且从不同文化中选取相同案例进行对比教学。学生通过对这些事例的了解,归纳事例的差异与不同,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能够深化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提出不同的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在讲解伊斯兰教的形成时,教师可以把天主教、道教、佛教的发展历程一起拿出来进行对比,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让学生将将身边是否存在这些宗教的痕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多元文化就在他们的身边,形成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理解的观念和态度。
任务指向教学法。任务指向教学就是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若干个问题,将这些问题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解决任务的目的去进行针对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给学生指出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避免浪费多余的精力,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习的目的性得到了加强。比如在学习汉武帝主要事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按照思想、政治、军事、外交等几个角度自行从课文当中进行寻找。在学生总结完毕之后,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归纳总结是否有遗漏,如果有遗漏及时进行补充。
探究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与前一种方法具有相同点,都是主张学生进行自发式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同点在于探究教学法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在处理,结合教学目的设置新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进行知识上的探究。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让学生明白需要从新的教学情境中探索哪方面内容,然后再让学生组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学生得出结论之后还要让学生对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比如东晋淝水之战一节,教师在介绍战争背景、战争过程之后,可以提出“如果淝水之战前秦获胜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对东晋和前秦两方社会形势、领导阶层能力、国家实力的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也会强大和进步”,从而培养学生借鉴其他文化的意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这种文化背景差异不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而是应该遵循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给予不同文化充分的尊重,并且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包容不同文化,在了解其他文化的基础上,学会从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当中吸取经验,投入到我国的文化建设当中。多元文化教育,不仅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也是我国在历史和社会学科教育当中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杨鑫.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分析――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1:35-39.
[2]李哲.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03: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