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品格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品格教育的概念

品格教育的概念范文1

当下的数学教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眼睛向外,诉诸物,让学生会做题,能考试,可应用,为升学而教,这是功利性和工具性的价值取向;第二种是眼睛向内,诉诸人,以数学独有的品性来“化”人,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练就一种数学的头脑与眼光,能“数学地”观察世界,这是人文性的价值取向。数学的工具性所衍生出来的功利性价值取向,使得数学教育逐渐被降格为单一的“提高分数”“解题训练”,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即使能掌握相关的概念、公式、定律、法则,即使能做题、考试,未必能领悟数学的精髓,未必能养成数学的意识与眼光,未必能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当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我国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不但重视能力,还要重视品格,品格与能力同时成为“核心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数学学科的必备品格呢?诚如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中所言:“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数学核心素养是由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的共同体,必备的数学品格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科赋予学生的、独特的、在明天的成人社会里仍然忘不了用得上的学科品质。如果说数学的概念、公式、定律(知识性成分)包括所形成的各种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物质实体,那么经纬其间的数学思想、理性精神、信念品质、价值判断、审美追求、思维品质等深层次的因素,则是数学素养结构中的精神实体,这种蕴藏在知识性、能力性成分背后的观念性成分应是数学品格的应有之意。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开始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考虑“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从本质上就是关注“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其一,能力固然重要,但人的发展不仅需要能力,以“能力为重”,而且需要品格,品格与能力共同支撑着学科素养的发展;其二,品格与能力又互相支撑,能力应当有方向感、价值感,缺少价值判断与学科意识的能力,很有可能让这把“双刃剑”的另一刃显得单薄,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品格与能力是并列关系,更是交融关系,品格又具有引领能力发展方向的意义。数学与其他各学科一样,同样具有品格的意N,只有注重其品格的培养与提升,才能与数学能力相伴相生,相互融合,成为个体学科素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系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品格教育的概念范文2

一、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1、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新加坡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以“建设合适的学校文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内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等”为指导方针。除了在各学校开设专门课程外,还将课程内容融入到其它必修课、课外辅助活动和学校教职员工发展项目中去。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立足于新加坡公民教育的传统,契合全球化的实际,其宗旨是通过灌输学生价值观以及教会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培养品行端正、具有良好价值观、对新加坡具有强烈归属感的负责任的公民。围绕这一宗旨,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在品格培养方面,要求学生首先从“知己”开始,不仅要具备自觉性和自信心,而且能够通过自我觉悟了解自己、管好自己,发挥自己所长。然后要做到“知彼”,懂得待人处世之道,与他人交往时善于待人,能够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同时应该具备理性判断能力,为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并坚守原则。在公民教育方面,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对新加坡的归属感和忠诚感,树立为国家利益、防卫与安全献身的精神;其次是具备恻隐之心,关心社会,愿意尽己所能服务于社会;再次是在一个多元种族社会里尽力促进社会凝聚力与种族和谐;最后是具备对社区、国家及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关注、认识及反省能力,做一个积极的新加坡公民和世界公民。

2、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新加坡教育部于2014年按计划在中小学全面推出的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首先开课的是小学一二年级和中学一至五年级学段,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将在2015年开设新课程。新课程通过三大概念,即身份(Identity),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和抉择(Choices),向学生传达尊重、责任感、正直、关怀、应变能力、和谐六个主要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延伸至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世界六个层面的反思。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将之前开设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国民教育、人格形成教育、级任教师辅导时段、性教育课程、网络健康和社区服务等通过系统整合纳入到新课程框架。[1]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校本内容,其中全国统一的内容是核心部分。以小学低年级的课程为例,新课程包括用母语授课的品格与道德教育课(30个小时)、学校校本课程(15个小时)和班主任辅导时段(15个小时)。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特别注重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来教导价值观,希望让学生的学习更实用和更有意义。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就包括“如何适应开学第一天的变化”,中学一年级的课程包括“适应新学校”等内容。对于新课程的校本内容,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和家庭背景对课程进行自定义,如此前作为试点学校的养正小学就曾按照新课程的三大概念设计了一套教案,安排小学一年级学生在上完有关保持环境清洁的课后,参加动物园的学习之旅,学习保持环境清洁的精神要如何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并反思个人的抉择对自己和社会的影响,取得积极成效。新课程还鼓励家长、社区与学校合作灌输品德教育,以强化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价值观。新加坡教育部长王瑞杰就认为,品格与公民教育不单是学校的活动,品格教育最终还是家长很重要的责任,而且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新课程在小学阶段还附上了“家庭时间”,提供建议让家长促进亲子关系和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实践并巩固孩子在课堂学习的价值观。为了配合新课程,新加坡教育部同步推出了新课本,其中小学以《好品德,好公民》课本取代原有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本。此外,新加坡教育部还将不时更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的教材和资源,并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全国和世界问题的讨论,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二、新加坡推出中小学新品格与公民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就高度重视在中小学开展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使新加坡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道德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也形成了公民教育的新加坡特色,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对我国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也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与做法。新加坡中小学新品格与公民教育的推出具有以下重要启示:

1、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并主导公民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新加坡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公民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承担起组织指导、统筹协调、监督管理的责任。进入21世纪,新加坡教育强调以“品格培养”为发展导向,将建立品格教育作为教育部整体发展计划的一部分。为了推动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新加坡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品格与公民教育组,为新课程的推出起到了协调和组织保障作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加坡教育部门在对公民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能够听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发挥学校的作用。此次课程改革能够启动,小学教育检讨与执行委员会(PERI)和中学教育检讨与执行委员会(SERI)对于包括公民教育在内的新加坡基础教育的批评和改革发展建议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来自各中小学对于公民教育课程实践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在新课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以学生为本,既坚守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又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新加坡政府看来,新加坡的成功根源于其在国家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2]新加坡中小学公民教育始终坚守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并且强调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传授与共同价值观灌输相结合。此次贯穿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中的尊重、责任感、正直、关怀、应变能力、和谐六个方面的主要价值观,正是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核心体现。与此同时,新加坡中小学公民教育也强调以学生为本,积极主动适应国内外社会变化和发展。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考虑到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对学生价值观和品格产生影响的因素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必须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来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努力培养心智健全的新加坡新一代公民。

3、遵循教育规律,有序推进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新加坡公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尊重并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有序推进。此次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从启动改革到全面实施,正是贯彻了这一原则。新加坡教育部在根据各方建议确定了新品格与公民教育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内容后,于2011年首先与包括养正小学、毅道中学在内的八所学校开展新课程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又着手举办两年一度的品格与公民教育大会,旨在传递政府关于课程改革的政策主张,创造教师交流学习平台。期间,新加坡教育部还推出了品格与公民教育工具手册,建立专题网站,提供课程资源,编写新教材,开展覆盖全国中小学的新品格与公民教育导师培训工作。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做了充分的准备后,新加坡教育部才确定在2014年正式实施新课程。

品格教育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教师道德品格;学生道德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14-2

自古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教师的道德品格在言传身教中感染着学生。孔子说:“君子不应当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他的意思是,君子所以为君子,并非只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道德力量的无所不在,是完美人格的健全和丰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对学习知识所采取的态度。《论语》中,孔子经常评论他的学生,但孔子所肯定和赞扬的,不是他们的博学和心智聪明,更多是学生的德和仁,即人格的修养。我国当今教育教学中最令人不安也不能十分令人满意的教育正是道德教育的问题。

一、当前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着注重道德教育的传统,但是,当今在学校教育中最令人困惑令人不安的也许正是道德教育。众多复杂的因素形成了当今不能令人满意的道德教育现状。我国的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这种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教育模式已成为近年来各种道德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主要矛头之所向。分析这种道德教育模式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这种道德教育模式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对学生所施加的各种外部影响,也就是各种既定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对于它们,受教育者只能是简单地接受,做出与之相符的反应。似乎它们才是在学生思想品德中起作用的因素,受教育者只能处于接受者被塑造者的客体地位,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填鸭”式的灌输。学生作为客体只能听从教育模式中主体地位的安排,并不是内心有需要的、有目的地接受主体的道德教育,单一的接受主体的教育方式,并不存在尊重与平等的交流和学习。

其次,向学生所灌输的规范、概念又被抽去了它的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定。它所要和所能达到的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无法穿透于人的心灵。道德的培养离开了对心灵的培养,所能形成的品质也只会是无根之草、无本之木。为此学生或是机械、盲目地服从,或是在无外在制约、管束下的放纵、盲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他们的道德也只能始终处于一种被机械管制的水平上。这种教育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与学生发展的自身需求,发展和规律出发。只有把这种教育转变为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才能把理论变成实践,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第三,把德育的“理解”过程等同于智育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没有将把握人性与把握物性这两种不同的过程加以区别,为此贯穿于德育过程同样是知识、形成概念、记忆、反复练习等的那一套。德育只能是人理解人的教育,而这种理解必须通过人与人交往而实现。最后,它还要经由人的自我意识的建构才得以凝聚形成个体的德性。

德育教育是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不是单一存在的。主体传播着德育思想,客体消化吸收,变成自身的道德品格的一部分,才能在生活学习中学以致用,不断汲取养分,用自身的意识改变影响主体。

德育是一点一点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不是集中教育就能马上看到效果。德育工作是全社会,全民族,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到其中的一项长期工作,不是今天喊口号,“加强德育工作教育”,努力了几天就不抓了,不管了。做好系统的监督管理工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德育资源那就是教师的道德品格力量。德育的目的和关键是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道德品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道德品格是德育的一切,只有道德品格才能影响道德品格的发展和形成。

二、教师道德品格的内涵

将教师的道德品质放到这个职业的框架下界定,应是由先天特征与后天经验共同作用形成的。具体而论,完美的教师道德品格有着下列基本构成:

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高尚的理想精神是道德品格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核,这种为社会文明进步而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使教师的人格魅力显得饱满坚实、充满生命光彩。三尺讲坛正是体现其价值的舞台,这种充实和满足的幸福感驱使其去追求更加深刻、持久、热烈的心力和体力的付出,如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就会因理想而熠熠生辉,因敬业而节节拔高。

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立场。“师爱”的本质在于呵护学生生命健康、关注其身心成长,满足其求知过程中的情感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坚信的那样:“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种情感力量,能牢固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精神父母”的高尚形象。当代教师不但要关注校园内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把目光扩展到校外,关注到其成长的每个细节;包括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以平等和民主的亲和态度去接受学生对己的质疑。

教师无私奉献的道德品格。“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应当具备超越世俗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要抵御物质世界的种种诱惑,即使在艰辛的劳动代价与菲薄的报偿这两者失衡的情形下,依然能坚守人生的信念和职业的理想;她应富于自省的勇气,以清醒审慎的态度来砥砺坚定的道德信念。

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应该具有优良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历史、现状和未来,懂得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并广泛涉猎各门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与此同时,还要持续不断的自我充电,更新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道德品格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时,就会处处表现出一种向师性,这也许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吧!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它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也将成为学生的楷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可见,人格是师魅的灵魂。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崇高人格,就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对学生情感优化的陶冶价值。为人师者应以其人格去感化教育别人,尤其是教师超越狭隘功利的无私纯洁之爱,能使学生产生饱满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一种澄澈明朗的美好心境。在学生成长中教师是继父母之后的第二个影响源,因为在学生整个童年、少年乃至青年的很长时间里,更多的时间是在校园里渡过的,往往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父母,特别在现代这种快节奏社会里,父母更难保证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因此,学生会自然地将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情感、期待和爱的要求转移到自己的教师身上,伴随着师生课堂内外交往增多,在校园这个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心灵和谐共振也会得到强化。这里,教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均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特别是学生们特别关注的、特别尊敬的和特别拥戴的教师更会成为他们争相模仿的“偶像”,成为他们情感成长和成熟的目标。久而久之,使他们将教师的这种情感立场升华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关爱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对学生道德升华的示范价值。正如孔子所言:“本身行为争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若是本身行为不正当,岁命令也没人听从”。曾子是孔子门下学有所成的弟子。曾子杀猪给儿子吃的故事就说明曾子深知教育者的修养和品德,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可以看出为人师者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处事立身的人格。这是为师者之德,也是为师者之道。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甚至强调,“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他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各种能力,而是要充实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思想品德、个人修养、道德情操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从而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完美的教师道德品格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书本现存的事实知识之外,还可以使其对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激发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现实物质主义的超越。教师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去践行他所宣讲的道德标准和处世标准也更具说服力。教师那种磊落的襟怀、突破功利羁绊的道德道德品格,对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价值,而这种示范价值也才是教育树人的真谛所在。

对学生意志强化的促进价值。意志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其本质是指主体在践履道德义务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内在阻碍和外在困难,以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的毅力及坚持精神。它导源个体深刻的道德认识和炽烈的道德情感,是要把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把内部的倾向变成外部活动。教师自身的意志品格,就是学生明日处世态度的写照,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负责、认真的教师能够教出认真、刻苦的学生;相反,对工作不负责任、散漫的教师就会造成学生懒惰、散漫、随心所欲的学习作风。教师在诱发学生潜力、倾心将其培养成才的教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意志力,必然会拨动教育对象的心灵之弦,并把这种对意志力的心灵体验内化为自己谋求自主和自动发展的不可摧折的意志,从而在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进程中表现出为达成既定奋斗目标永不气馁、锲而不舍的意志穿透力。我们佳木斯市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张丽莉老师就是其知识与行动合二为一的典范。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张老师就已经做到了教书育人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在奋勇救下两名学生时又用其行动感动了我们所有人。

总之,教师是用自己的知识和心灵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学生。教师的道德品格素质并不只是教师个人的修养问题,而且是教育因素、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教师高尚的道德品格对学生不是一种暂时性的教育因素,这颗种子一旦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必将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对学生的一生都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品格教育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途径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1 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逐步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逐渐明晰。概括的讲,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具体包括: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部分。本文在研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方面进行探讨的。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2.1 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来开展,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比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比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运动项目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比如: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比较合适,而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则采用情境教学法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2 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W生提出了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2.3 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促进健康的行为养成。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

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一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知识。比如:在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品格教育的概念范文5

本文由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YJSCX2016-112HLJU。

【摘要】

近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十分丰富,是基于解决社会道德问题而产生的。任何国家或地区的道德教育模式及特点与其道德教育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本文阐述了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大概分为三个典型的时期: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转型期、现代道德教育方法的萌芽发展期、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回归兴盛期,并简要分析了当时出现的主要流派和西方道德教育流派课程理论的一些基本特征。

【关键词】

西方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理论;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西方国家在道德教育理论方面,无论是理论流派或者理论研究的成果都非常丰富,道德教育方法的研究和运用越来越科学话并且具有实践性。但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西方道德教育又出现了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回归与复兴现象。纵观近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传统道德教育转型、现代道德教育萌芽与发展、传统道德教育回归与兴盛这三个代表性的时期。

一、传统道德教育的转型

这一时期主要是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现代道德教育方法渐渐替代了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传统道德教育比较注重培养道德习惯的和品格训练。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要教育手段,在传统的宗教或权威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而现代道德教育方法则是强调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尊重其主体性的民主的教育方法。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到二十年代左右,这一时期西方道德教育方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这一时期,西方旨在进行一种有科学精神的教育。这段时期宗教仍然影响着道德教育方法,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即使在现代,信仰宗教也是一种虔诚的表现。上世纪初的道德教育,人们对于“灌输”这一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概念认识上还似乎未有转变。涂尔干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认为儿童能够真正成为社会人的前提条件就是对其灌输,在培养儿童纪律精神上,奖励和惩罚方法的方式起着重要作用。这一时期,西方道德教育方法虽然出现了向民主教育方法转变的趋势,但仍是以灌输为主,不过,这为后来的现代道德教育方法的发展做了比较重要铺垫。

二、现代道德教育的萌芽与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西方道德教育者们建立了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方法。他们批判传统道德教育,个体的主体性开始凸显,道德教育不是灌输一系列的社会准则,而是促进学生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通过理智的思考并且对现实有意义的,并尖锐地批判了传统道德教育方法。最先发起的人是现代道德教育方法的创始人杜威,他非常不赞同在传统道德教育课程中,过分重视传播、灌输知识的倾向,杜威倡导实用主义哲学,他认为教育是在生活当中体现的,并且提出了社会实践教育法。杜威提出的道德教育方法体对于美国学校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理论具有现代道德教育的根本特征。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西方道德教育荒凉期。因为在这个时期,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变成了国家需要、国家意志而非个人教养。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育逐渐让位,于是出现了道德教育的空缺。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于是道德教育顺势复兴。当时社会道德比较混乱、社会问题也出现得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西方道德教育复兴了,西方国家涌现了众多的理论学说。在美国,出现了科尔伯格创立公正团体法和道德讨论法,还有价值澄清学派提出的价值澄清法等一系列的新学说。道德教育方法在六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与前时期相比得到了改良。

三、传统道德教育的回归兴盛

接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这期间出现了美国的品格教育流派倡导的新品格教育时期。新品格教育是对之前传统品格教育方法的回归与复兴。品格教育研究者认为道德教育理论的侧重方向不正确,应注重培养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感,而不是道德判断能力,因此传统品格训练的方法应以榜样示范、行为实践、阅读文学作品等方法为主要来训练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教育方法是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个体在多元价值状况下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当然前提是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基础上。新品格教育方法有故事法、示范法、纪律奖惩法等,是传统改良之后的延续。除了教育方法之外,新品格教育也在课程之外的方面加以体现,来开展道德教育,例如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课余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甚至学校的相关制度中也渗透一些道德教育的因素来培养学生,使学生即使不是在课堂中也能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学校还与家庭、社区相互配合来培养学生具有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通过上述阐述分析与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西方道德教育方法的发展情况,即每一次的转变都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并且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来借鉴西方道德教育发展的优秀之处。

作者:王牧笛 单位:黑龙江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82.

品格教育的概念范文6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开展积极心理学在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方式研究,首先应当明确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积极心理学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工作压力以及竞争压力也在逐步上升。积极心理学的有效应用,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使人们以积极、健康的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在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方式研究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优点的明确认知

明确自我优点,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自我优点的认知也可以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例如,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举办“自我优点展示”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发掘个人优点。学生通过参与演讲比赛,向大家展示自身的优势,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实现了自信心的进一步提升。

2.引导学生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

学生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以更加友善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在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同时,也为身边的人带来了温暖和欢乐。例如,辅导员可以开设“谢谢您”主题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感恩身边的人和事。主题讨论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同时,提升高校学生的生活幸福指数。

3.引导学生以勇敢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勇敢面对挫折是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必修课。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坚韧不拔的心理和性格。高校辅导员可以开展相应的课堂活动,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具有正能量的影片或视频。如要求学生观看《霍金传》,引导学生学习霍金坚韧不拔的品格。

三、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