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管理体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管理体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管理体制

工业管理体制范文1

施工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辅助活动分析。施工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采购活动、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四个环节。企业基础设施是企业在制定基础管理、财务、发展战略、计划、质量保证、有关企业方针和战略时,有效整合可利用资源,大力支持施工企业内部基本活动的价值链。施工企业的采购指的是钢筋、混凝度、水泥等原材料的采购,集中采购资源运用科学方法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施工企业利润。技术开发是施工企业内部价值链环节获得成本优势的有效方式,人力资源管理是进行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的管理。

施工企业横向价值链分析。横向价值链又称为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掌握竞争对手战略成本信息,确定竞争对手与施工企业自身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施工企业的竞争战略。横向价值链是潜在的价值链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学习与竞争会推动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发展。

施工企业纵向价值链分析。施工企业纵向价值链是施工企业外部价值链的一个分支,是施工企业战略合作伙伴,从材料设备供应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分包商,到建筑产品的最终用户都在施工企业纵向价值链条之中。整合纵向价值链,施工企业可以在纵向价值链内进行扩张和收缩,也可以作出进入与退出决策。

确定成本管理战略

1.施工企业成本领先战略。施工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水平决定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地位,施工企业具备成本领先优势就具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施工企业通过对企业自身内部价值链外部价值链的分析,确定战略成本目标,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施工企业的一个生命周期,从项目的承揽、项目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与控制、竣工验收、保修服务等周期内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使施工企业成本领先企业竞争对手。优化与整合施工企业价值链,保持施工企业成本领先优势,促进施工企业发展壮大,获取长期竞争地位优势。

2.施工企业差异化战略。施工企业在具备成本领先战略的前提之下,差异化战略也是主张业务同质化与管理同质化的施工企业不错的选择。施工企业须具备一定的核心技术,其核心技术是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掌握的,在一定时间内会以高利润来达成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战略目标。施工企业选择差异化战略还需要做到在某一领域内主攻此领域内的专业施工技术与施工能力的提升,或是在某一地区建筑市场主攻地区市场,培养施工企业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核心技术能力与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差异化取胜。

3.施工企业市场集中战略。施工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分为大型施工企业、中小型施工企业,施工企业要集中企业能力做好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建筑市场。大型施工企业市场集中在大型施工项目的承揽,市场集中战略帮助大型施工企业在大型施工项目中的施工流程,业务管理方式使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更高效。中小型施工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地区施工项目的承揽,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资金与管理力量方面也比较集中,从而提高中小型施工企业市场集中优势。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1.施工企业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施工企业结构性成本动因包括施工企业的规模、施工企业的经营范围、施工企业的整合能力、施工企业的地理位置、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与施工技术等。先谈施工企业规模,施工企业规模应与组织结构规模、承揽项目能力和施工技术等企业因素相适应。不能盲目扩大市场,结合施工企业自身能力发展企业规模。施工企业的整合能力可以从施工企业的业务范围大小分析出来,整合施工企业组织机构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考虑施工企业组织结构灵活性避免高度整合。施工企业的选址也是施工企业成本动因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析因素,地理位置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厂址周围交通的便利程度、税率、人文环境等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战略管理水平。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与施工技术是最根本的成本动因,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量,提高建筑产品的过程质量,改进施工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对战略成本有重要意义。

2.施工企业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施工企业执行性成本动因,包括施工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施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施工企业生产能力运用、建筑产品结构,以及与施工企业上下游企业的链结关系。施工企业运用优化组合员工能力、机械设备能力、管理能力提高施工企业执行生产能力。施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是从施工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交付、售后等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全面质量成本控制。施工企业内部采取协调机制方式沟通、配合、融合整体提高执行效率。施工企业外部采取战略合作实现与材料设备供应商、建设单位、最终用户经济共赢。施工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是施工企业执行动因中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保证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真正贯彻实行。

施工企业BSC绩效评价体系

1.施工企业BSC设计。将施工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转化成平衡计分卡,战略的目标描述是抽象的,将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与企业预算相结合以构建平衡计分卡(BSC)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了指标体系,我们才可能对指标体系中可量化的指标作数据的记录。施工企业的战略目标指标体系包括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顾客和财务四个方面。学习与成长方面驱动内部流程方面、顾客方面与财务方面,内部流程方面驱动顾客方面和财务方面,顾客方面驱动财务方面,财务方面是施工企业的最终目标。每一个战略目标下都有几个影响因素,它们关系着施工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根据战略目标及其影响因素来制定BSC绩效评价指标。

2.施工企业BSC记录。根据施工企业BSC所设计指标体系,记录各个指标体系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实际数据,这些数据是BSC绩效评价评分的依据。不仅如此,施工企业BSC的记录还可以把施工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情况与企业总体运营情况呈现给施工企业的管理层,管理层人员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战略成本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施工企业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实际数据督促自己参与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来。

3.施工企业BSC评分。施工企业的BSC评分是通过对BSC指标体系中的第二层指标进行统计与计算,将施工企业BSC指标体系量化后的指标值实际值与目标值作对比。根据评分标准,确定第二层指标的绩效得分情况,用第二层指标绩效得分乘各个指标自身的权重最后相加在一起,得到第一层指标绩效得分。用第一层指标绩效得分乘第一层指标,各自权重相加后得到绩效评价综合得分。

4.施工企业BSC修正。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构建完成应用后,通过平衡计分卡(BSC)绩效评价会找出战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发现战略成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和修正。经过数据处理与分析后,我们得出施工企业的总评分值。得出财务方面的得分值,顾客方面得分值,内部流程方面得分值,员工学习与成长方面得分值。根据最终得分找到战略成本管理的差距与不足。从而改进与完善基于价值链的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结语

工业管理体制范文2

如今,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是以现代突飞猛进的科技为技术支持,以提高防洪安保,对农业用水资源进行调度进行优化,保护水资源与水环境,提高农业经济利益以及实现生态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程。在农业不断发展以实现突破和经济现代化、农业水利现代化的强烈需求下,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能较好的满足这些需求,助于农业水利工程发挥其作用于效益。因此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对促进传统农业水利工程实现现代化这一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含义

要理解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含义应从其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机制、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体现、管理人才等方面入手。

1.1 管理理念

工业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肩负发展我国农业经济、保护水资源等方面的重大职责。农业水利现代管理理念应根据新时期农业水利工程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来调整,以实现传统农业水利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指导、努力实现和人与自本文由收集整理然和谐相处、实现农业水利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

1.2 管理体制与机制

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来说,就是要求构建权责明晰就、责任切实落实的农业水利工程分层级管理体制。需要建立起科学管理、规范经营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构建一套与市场契合、专业实力强大的农业水利工程维修与养护体系;健全合理定制水价和有效计收水费的机制;建立对工程资金从投入到各个环节使用都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的监督机制。

1.3 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体现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投入资金引入新技术、新设备以实现现有设备的更新和改造,最终改善工业水利工程管理的条件;着重建设自动检测系统,实现监测自动化;结合it技术推进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监测、预报和工程决策上实现现代化管理;积极主动进行管理创新,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最终促使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1.4 管理人才

推进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主体是人才。应根据农业水利工程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加大人才的培养,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来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水利人才大军,以为实现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及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综合的评价,必定依赖评价指标体系这必不可少的基础。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涉及的方面很多,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则,搭建合理的框架,采用适合的评价方法和步骤,并与适合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能够更为客观、准确且较为全面的反映和评价不同地区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应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遵循合规原则,即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我国水利现代化方面的要求和规范;遵循系统性和协调性原则,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各部分的指标之间应相互协调;遵循代表性和可比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能抓住本质,反映本质;遵循兼顾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的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对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进行管理后的成效进行衡量;遵循层次性原则,应反映社会管理和工程管理不同层次的要求;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被切实定性和定量化处理,并且计算不应太庞杂。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个层级的指标。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细化。对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而言,其包括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两个方面。定性评价指标中(1)管理体制合理性及先进性其下属的二级指标包括水管但单位分类定性准确性指数,管理与养护分离方案先进性与具体实施程度指数,管护经费落实、管理机制先进性指数;(2)管理规范度的一级指标下包括检查、检测制度完备、控制运用方案与操作制度和执行规范指数,预案完备指数,岗位责任制度完备指数,人才培育制度与激励制度的完备指数;(3)管理手段自动化程度及信息化水平这一级指标下包括管理信息化、工程安全监督检查和闸站工程自动化系统先进性、农业水情检测预报系统先进性等方面指数;(4)管理法治环境的优良等级这个一级指标下还包括管理权责划分完成、依法管理程度、检查人员素质培养力度、公众参与管理程度等方面的指数;(5)安全管理水平这个一级指标下还包括反事故预案、报告责任制度的完备指数一级责任落实程度指数。

另外,定量指标包括(1)工程设施完好度这个一级指标下包括设施完好率、设计能力达标率两个二级指标;(2)水环境保护水平的一级指标下包括环境保洁、绿化覆盖、水土流失治理、建筑物保洁指数等二级指标;(3)水管单位的经营绩效和水管单位的发展能力的一级指标下还分为费用收取、土地资源利用、经营项目盈亏比率等二级指标;(4)人力资源专业水平与人力资源队伍结构合理度这一一级指标下包括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比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结构、人数与职能相适应比率。

2.3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也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定性指标评价方法与定量指标评价方法。

在定性指标评价方法上,应结合农业水利工程管理实践与其现代化建设状况,根据定性指标的内涵,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给出的评价意见来确定等级。具体的等级遵循五级制及分值为:优(0.9-1.0)、良(0.8-0.9)、中(0.7-0.8)、合格(0.6-0.7)、不合格(0.4-0.59)。

在定量指标的评价方法上,还应根据具体指标对应的定义来进行计算现状值。计算出现状值后还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参照相关个科研成果来确定目标水平,或者通过汇总专家意见来确定目标水平。将目标水平做分母,指标现状值做分子,得出定性指标的具体实现程度。

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是分为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因此在计算出二级指标值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求其加权平均值,确定一级指标的实现程度,完成对一级指标的评价。

2.4 评价步骤

首先应结合具体类型和功能的农业水利工程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及权重水平;接着确定定量指标的目标水平;完成后再进行二级指标进行考核评析,当中的定量指标可以直接求出,定性指标应根据其内涵考核确定等级;第四步应根据二级指标的结果和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获得一级指标的实现程度,完成一级指标的考评;第五步应根据一级指标实现程度对该系统总体进行评价;最后应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做到好的地方指出不足的地方。

2.5 评价标准

具体的评价标准分为三个层级,初步实现对应的现代化评价标准是该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在90%以上,而基本实现层级对应的实现程度水平定在93%以上,全面实现层级对应的实现程度水平应达到95%以上。

工业管理体制范文3

民办高校中的各个院系作为二级管理体制实施的最基本的组织管理单位,不仅需要贯彻落实科学的教育观念,而且还要落实自身工作的效率,使当代大学生拥有先进全面的就业观,保证民办高校的就业质量。二级管理体制的目的在于利用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合理的分配教育资源全面发挥先进管理模式的高效率与高质量。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完善的二级管理体制的创建

二级管理模式的核心工作在于把管理工作落实在民办高校的各个院系的工作中,并将工作重心偏移到各院系并授权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院系可以根据自己院系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自己院系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保证自己院系管理工作的质量。二级管理体制要求学院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促使大学生学到真正的就业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院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学院要从思想上有正确的认识。就业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院院长要把就业工作放在第一位。每一位学院领导都关注就业动态,在最高领导的带领下,会使得全学院从领导到老师到(及)学生每一个层面都对就业的重要性时刻保持警惕。其次,一支强大的管理工作的团队是保证工作彻底落实的关键性环节。在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系主任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至上而下的一体化的辅导模式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帮助。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四年级就业管理部门的辅导老师的任选。一位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老师是学生未来工作生涯的启蒙老师,也是学生取得辉煌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一个完善的二级管理体制离不开明确的制度建设。二级管理体制中,民办高校对自己的资金、人才、硬件设备的支配是相对比较独立的,能够独立发挥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能力,合理地分配师资力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知识水平。除此之外,学院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设立奖励制度施行《岗位业绩津贴分配实施办法》《优秀就业指导师评选办法》等文件,使大学生就业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二、科学的教学质量的保障体制

各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建设情况考察成果组成了一所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力,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核心考核部分。不仅如此,而且还决定了学校的学生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着力培养全方位人才,不仅仅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要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随之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同时,各大高校就国情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征,也纷纷创建属于自己的管理模式,既要保证满足社会的需求,也要保证自己的特色不丢失。如今,本人所处的高校是以国家的实际情况为根本,立足于本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调整专业的结构,培养社会型人才。

三、根据地方特殊情况制定特殊的就业政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就业形势是愈来愈困难。想要缓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民办高校必须要在就业策略上下功夫。二级管理模式要求民办高校从市场环境的研究出发把握市场经济的动向,开发自己的就业市场。首先,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开办招聘会等各种渠道争取自己的就业机会。其次,以上海市的就业市场为基础,向全国范围内延伸自己的就业范畴。作为国内少有的几个金融贸易、物流、交通中心,上海特殊的自然条件以及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为广大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不可言喻的帮助。上海在广告、金融、物流、旅游、汽车等各方面急需就业人才。在上海之外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制造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是处速发展的阶段,也需要大量的社会人才的参与就业。所以,民办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要既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保证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工业管理体制范文4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控制;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现代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的现状

当前,在我国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中,投资决策和管理是出现问题最多的方面,很多企业的管理还是以车间式管理水平为准,没有对投资决策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管理上还会出现很多问题。一些企业根本没有任何规划就开始引进新项目:第一,投入成为重点,而投资决策和管理却从来不过问,这样的话,只是一味地投入,却并不能有相应的产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更严重的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第三,没有严格地管理费用。有些企业短期行为严重,只要是有一些积累,就在非生产性中出现开支,有较大的资本性投入,有的则是在亏损的困境中,还在进行一些毫无意义的浪费,最主要的问题其实就是;第四,没有很好的成本管理。

除此之外,我国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利益冲突的加剧,是由于原有的产权理论以及制度所造成的。当前在很多大中型企业中,因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一些经营者的行为已经完全背离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第二,在财务管理中,风险理财的问题是比较重要的;第三,在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下,投资决策需要是现有财务管理理论和内容完全不能满足的;第四,在理财逐渐信息化和知识化下,现有的财务机构设置和财务人员素质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制约;第五,财务管理的网络化管理比较匮乏;第六,在各种新环境中,财务管理的知识并没有进行改变。

二、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成本管理方法落后。传统的成本管理中节约开支、节省生产材料是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原料的要求永远都必须是价格低廉,而且劳动力的选择也是最低廉的,但是对于企业设计成本、市场成本、竞争者以及员工工作积极性等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一味地降低成本费用,将支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不是将支出和收益放置在相同重要的位置上。对这种方法的采用,一是在收集、处理数据信息的时候没有太强的及时性,二是得出的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是没有任何保障的。当相关工作人员将这些有效性差的信息作为依据,对问题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这样的话,只会白白浪费时间。

2.成本管理责任不明确。很多工业企业因为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实施,所以,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部门和责任人都不明确自身的责任,执行人对于自己的职责范围也是模模糊糊。在产品生产阶段,各部门都没有明确的责任,对于生产成本或者制造费用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在管理服务阶段,差旅费和招待费等在企业中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造成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责任,不必要的支出就会有所出现。

3.成本管理数据滞后。为了可以对企业管理者的需要有所满足,通常情况下,财会人员都会将会计报表作为依据,将数据提供出来。因为很多企业领导为了业绩考核生产班组或者某个生产线,就要求会计人员将准确详细的成本核算数据提供出来,这种考核机制只针对已经发生费用的考核,并不可以实施控制,对过程成本控制根本产生不了任何作用。

三、加强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的措施

1.预算与责任会计相结合。现代责任会计的管理原理是以责任中心为核算对象,对其分工负责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并考评的一种内部控制体系。其优点是职责清晰、责权对等、业绩量化、便于考核。例如:为了发挥预算管理与责任会计的优势,我们可以将某工业企业的财务预算中的一些成本项目中除工资及附加、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税金等9项费用以外的其他所有可控费用,按责任会计的要求转换为内控责任预算,并全部分解到各科室和基层单位。为了避免财务会计核算与责任会计核算的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将企业预算编织出来,要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以目标利润为前提,全面编制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利润预算,促使企业的各项活动都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

3.购进材料和设备实行比价管理。企业中成本的高低被原材料的价格影响着,所以采购资金的合理采用,是采购费有所降低,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对其质量有所保障的条件下,不断地进行选择,向供应商询价、压价,列表比较,筛选后选择供应商,然后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网上调查和信息收集等,再压价、谈价,核实无误后下价格审批单,如果是大宗货物、批量货物要采用竞价招标方式进行,这种采购方式往往能通过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所得出的供应价格是最低的,这样的话企业的采购成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比价的方式可以将大量的资金节约下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4.创新成本核算方法。在传统成本核算的方法中,不管这个企业的类型是什么,也不管有多大的生产规模,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都是产品成本所划分出来的三个方面。在相关产品成本中包含着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因为当发生制造费用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对于它所归属的成本计算对象根本无法给予准确的判断,因此,制造费用就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是不包含这部分费用的,它需要先行归集,月末时再按一定的分配标准、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将其分配进产品的成本中去。而成本作业法面对这个问题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作业在成本作业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确认、计量作业以及作业成本,最终使产品成本的计算更具有准确性。面对期间费用的核算问题,它能够很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徐慧.浅论作业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2]方四平.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工业管理体制范文5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如今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与为计划经济社会体系建立的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如今国内众多公共关系出现了很多矛盾。这就需要对传统公共事业管理加以及时改革以适应发展。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概述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由政府主导,吸引其它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统一、多层次,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管理环节与实施环节相结合的综合管理系统。在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出现了大量各形式的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到公共事业管理,有效的弥补了政府能力的不足,分担了政府大量的公共管理职能,为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公共事业管理虽然脱胎于行政管理,但公共事业管理还是有自己的管理特点的。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企业管理体制不同。不同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实现企业目标,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是公共利益,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非营利性。企业的投资来自企业所有者,而公共事业的经费主要来自于立法机构的授权或是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国家对公共事业管理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因此公共事业管理受政治影响比较大,而企业则大不同,其行为只是简单的经济行为,与政治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同但又深受行政管理的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是国家权力机关仍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与机关内部事务而形成的管理规范与管理机制的总和,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脱胎于行政管理,一直依附于行政部门。相对而言,行政管理是上层的管理内容,实行的是间接管理,而公共事业管理则是把服务对象由政府机关扩大到整个非政府组织,将管理职能划分给非营利性组织或第三方的公共部门,强调的是公众的参与性,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具有这两个特点,使其在管理目的、管理职能与管理运作方式上都不同于其它的管理体制,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必须要加强对原公共事业体制与当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最新创新,才知道如何满足公共事业发展的需求。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建议政策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不但要从深度上加以进行,更需要从广度上加以改革。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深度改革。这里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深度改革是指改革大的方向方针的确定,这需要政府及相关人员认识到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急迫性,然后结合公共事业管理内涵和主体与客体的清晰的认知做出科学的改革举措,从而促进改革工作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

(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广度改革。

1.增强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意识。增强管理者对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性及紧迫性的正确认识,是搞好乡镇公共事业管理的前提。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对公共事业的管理是其本职工作之一, 没搞好就是渎职。要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巨大任务,必须要搞好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充分认识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工作中应该要有战略意识、全局观念,还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同时,村民作为公共设施的直接受益者,也应该认识到农村公共事业是与自己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公共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没有公共设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民生活的现代化,更不可能有整个农村的现代化。

2.准确定位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功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是关系到农村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为了更好地履行其管理职能,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农村公共事业内容广泛、复杂、差异大等特点灵活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既可设立综合管理机构,又可以设立专业管理机构,或者设立管理协调机构。并且进一步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责。要确保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做自己应该做、能够做的事,并全力以赴把这些事做好、做实,而不要去管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更不能扭曲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行为,把公共事业管理变为有偿服务,防止与克服“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复杂化”,“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公关就是行贿”等现象的发生,真正让民众满意、高兴。

3.建立绩效导向型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呈现出“投入型”特征, 主要表现为投入———产出效率偏低,没有成本核算意识。新时期,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应转变“投入型”这种单一管理方式,必须建立绩效导向型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要建立绩效导向型的管理制度,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的过程中应科学选择绩效评估的方法, 并对绩效评估结果进行有效的运用。如可从县乡(镇)政府工作业绩、成本及其内部管理等维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在设计子指标的时候也应该多方面考虑。如在管理业绩指标体系的构成方面,既要考虑经济发展指标,又要考虑社会发展的业绩指标;管理成本指标体系应包括内外部成本指标。评估指标,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使指标成为一部分人获取私利的工具,应该保持公正性。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可由适合所有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也是所有县乡(镇)政府的绩效评估所必须评估的通用性指标和具体实际所特定的个性指标即特色性指标两部分构成。

4.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效能。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效能普遍比较低,为了更好地加快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应该整合农村的各种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必须提高管理效能。我国每年对农业的补贴及支出额在1800 亿元左右,但在补贴方式上主要采取“暗补”,许多农业补贴并没有补贴给农业生产者———农民,而是补给了中间环节,农民受益不多。这样原本很有限的资金都没能够很好的用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上,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降低了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效能.因此,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必须面向农村的生产、面向农民的生活。保证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资、对农民的援助落在实处,提高国家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援助效能, 让农民直接享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目前,我国各地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效能农业转变,中国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与管理一方面必须要增加向农村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数量,使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切实的实惠;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益,使农村公共事业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石。

5.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就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引入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对农村公共事业先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的类别确定市场化的程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利用的效率而且可以促使农村地区公共事业由高度集权管理转向多元治理,由管制转向服务。

总而言之,在如今经济社会各项改革正在普遍进行的时候,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也需要抓住时机,进行改革创新,只有适应社会时展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才能更好的利于提高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从而最大程度的满足公共需求。

参考文献:

工业管理体制范文6

关键词:企业职工;培训;管理体制;企业文化

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对于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必须渗透到企业自身的各个部门、每一个员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身企业的文化的培养和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的引导企业员工的步调一致,生产出更加优质的产品。另外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内部的职工管理培训工作,在企业中,日常的职工培训工作是十分复杂的,其牵涉的部门多,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首先向上它要适应行业对职工的要求,向下又要能够因材施艺,知道每个职工的特点,又要兼顾的企业的成本与回报的比例,总之,其是一个相互交错、互相渗透的工作。虽然是互相渗透交错的工作,但是还是需要集中统一培训,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培训职能部门对其进行管理。

企业职工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也涉及到方方面面,目前的企业职工培训管理体制存在若干的模式,各模式又各有利弊,企业只有健全和完善统一、协调、效率高、关系顺的培训管理体制,才能进一步推动培训工作的改革和发展,进而促进生产发展。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企业文化构建和培训管理的实际经验,对企业职工培训的管理体制的利弊进行分析,旨在对以后企业职工管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决策、管理和实施三种职能分离模式

在企业的职工管理工作中有一种管理模式就是决策、管理和实施三种职能分离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的高层作为决策者,对企业的职工管理工作进行决策,企业的高层对下级的培训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制定相关的政策,对重大的问题具有决定权。然后就是管理层,一般是企业的中级领导充当的角色,他们向上反馈职工的管理的工作细节,向下传达高层决策者的决策信息,协调各个部门开展职工的培训管理工作,对企业的职工管理工作具有监管、督查、调控和服务义务。最后的就是具体的职工培训实施层,往往是一些技术人员承担该部分角色,对职工进行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具体管理工作,是一个直接的参与到管理的部门。

这种职工的管理模式应用在过去还是相对较广,比如在一个企业内,企业的董事高管往往充当着决策的角色,然后对整个企业的职工管理工作起到决策作用;各部门主任或许就是管理层面的工作,在高层对管理工作下决策时,经过整合,对第三层实施角色工作进行传达和管理,指导实施者对职工进行培训;最后的就是各部门的技术工有针对性的对企业的职工进行培训管理工作进行实施,具有直接性。

这种模式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领导和教育培训主管部门领导可集中精力抓好企业教育培训的整体规划和管理,进行业务指导,管理职能放在劳资处,有利于职工培训工作的开展,二级单位在具体贯彻和实施培训工作时,比较积极。同时有利于学校充分发挥各办学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弊端就是管、教分离,容易造成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衔接不紧,造成各层面之间关系不顺;其次由于实施层只管部门职工,开展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相对较困难,需要组织部门积极配合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二、管理与培训一体化模式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管理经验,将企业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等各类的培训教育工作和培训学习工作完全的融为一体,这样一个部门既是企业职工教育的管理部门,又是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一个部门在给企业的职工进行管理的同时,还要肩负着对其进行培训的重任,有时候会牵涉到具体的技术工作,因此还是需要相关的技术部门进行积极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较为理想的完成该项工作。

这种管理与培训一体化的模式的有点就是企业可以对自身职工进行集中的管理,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培训工作可以无缝衔接,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职工管理培训工作中的统一整体优势。但是这样管理与培训一体化的职工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由于该种模式的管理与培训是一起的,此时就很容易影响不同职能同时顺利开展各自工作,影响各自发挥。

三、人事、劳动与教育一体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