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规章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卫生规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卫生规章制度

社区卫生规章制度范文1

【关键词】 计算机 信息化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 问题 对策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各个领域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一部分,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在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不仅节省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有限资源,还可以有效的解决社区居民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社区的稳定和谐发展。

一、社区卫生服务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层对社区信息化的认识不足。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计算机网络建设,而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以更加方便、快捷的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但是,许多基层单位忽视信息化的有效作用,认为进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不如购买医疗器械,另外,一些领导认为使用计算机收费系统,就是实现了信息化,致使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缓慢[1]。

2、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目前,由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致使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不能很好的发挥。而且,在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专门的建设和发展资金,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再加上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致使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和升级的速度较慢,影响社区卫生计算机信息化的使用和发展。

3、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人才不足。社区卫生实施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操作和控制,但是,许多社区卫生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导致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较低,工作效率不高。许多社区卫生的工作人员计算机能力不足,不能够及时的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致使社区卫生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方式落后,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使用信息化管理时,不能及时的处理技术故障,不仅给社区卫生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而且降低了管理质量。

二、解决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对策

1、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对居民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为社区提供系统、完整的居民健康数据,帮助社区卫生更加详细、清楚的掌握居民的健康情况,为社区卫生管理奠定基础。社区卫生可以社区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满足居民的卫生需求,开发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档案信息的应用软件,充分发挥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以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居民卫生问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

4、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统一规范的规章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保障和前提,因此,国家需要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以推动社区卫生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社区卫生应该根据国家制定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的标准符合国家要求。在进行信息化标准建设时,国家应该坚持引用和开发的原则,争取与国际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标准接轨,引导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规范社区卫生认证和标准项目,建立测量质量的程序和方法,确保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专业性。

3、建立和完善社区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科学合理的计算机信息化系统可以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因此,社区应该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信息化系统,以促进社区卫生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社区应该建立规范、完善的信息系统,确保其规范性和安全性,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保证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行,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质量,另外,社区需要重视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及时的发现和解决技术故障,以确保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工作人员。专业的工作人员可以保证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转,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因此,社区应该重视工作人员的重要作用,以提高服务质量。社区需要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拥有必要的工作能力,以保障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总结:总而言之,社会公共服务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国家应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公民提供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满足公民的合理需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应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推动社区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社区卫生规章制度范文2

关键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问题探析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1]。由此可见,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于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给予很大的支持。中医药进入社区,是由中医药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的,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

1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意义

中医药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为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全社会都应该对中医药事业进行重点的扶持、保护与发展。近年来,将中医药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使中医药的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充份的展现。

1.1社区群众基础广泛 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中医强身健体、致病疗伤的习惯。中医在社区居民中,特别是老年人,接受程度高,有极高的信任度。中医药中所使用的天然药物、自然疗法等,开始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市场前景一片大好。同时,中医药中传统送医、送药服务,能与居民的需求贴近。

1.2中医传统理论可满足社区卫生服务需求 中医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其中,"未病先防"充分显示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与保健的重要性;"既病防变"是指导健康与医疗活动。中医认为,人体是否患病,其主要在于体内正气是否充足,可抵御外邪,确保人体健康的功能,但是维护正气,进行机体预防,作保健知识的普及,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以疾病预防为主,中医药能满足社区的康复、保健、计划生育、医疗与健康教育等需求。

2中医药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面临的问题

2.1缺乏科学管理 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对于流程和操作的管理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社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的融入过程中衔接不严密,具体操作缺乏规范性,出现错误后没有及时的发现和纠正[2]。

2.2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①卫生服务人员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在工作中不够严谨,对于患者的接待不够细致,不按规范对中医药药品进行管理,使得一些人为的事故产生;②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不到位,业务水平不高,比如对于中医药的特点、构成、使用等了解不够充分,用药不准确;③医护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对待患者态度较差,存在中医药乱收费的现象。

3提高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融入进程的对策

3.1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健全 卫生部门与中医药管理部门,依托于目前已经存在的社区卫生服务基础,不断巩固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础建设。让许多社区都建立起中医诊疗科室,配置中医设施与中医人员。根据区域规划,也有中医院构建了中医特色服务机构,承担辖区中的中医药技术的指导工作等。使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中的应用不断完善

3.2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首先在体制内部要制定出相关的制度,实行问责制,加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管理和监督,让其自觉养成良好的中医药使用习惯和正确服务意识。其次国家要加强对于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于具体操作要有可行的标准,并且要建立外部的监督机制。

3.3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保障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前提,也是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目前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优秀的医疗和护理人才,能够有效的提高中医药使用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护服务。首先要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拥有完善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对于新的中医药产品及时的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其次要形成专业负责的态度,对待医护工作细致认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3.4政府要加强财政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是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作的主导者和指引者,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和投入程度直接影响了该项工作的质量和进程,因此为了更好的完善其内容和作用,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划拨专款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3.5建立健全基层服务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机制是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前提,首先要建立前面而长效的体系,确保服务站的功能和价值得到长期的发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要转变思维,以服务的的态度开展各项工作,最后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责任问责,以保证服务站建设的顺利进行[3,4]。

4结论

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是国家医疗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生活水平和人口身体素质的具体表现,将中医药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不仅是对服务工作的一种充实,更是对中西医思想的一种结合,能够更好的完成服务工作。当然,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经验和理论的欠缺,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转变思想,将理论同实际联系,把服务工作落到实处,相信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吴军,徐蕾,王荔源,等.社区产褥期妇女中医药综合保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536-1538.

[2]李泽华,温志浩.高血压病中医药干预的社区调查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2,31(8):594-596.

社区卫生规章制度范文3

一、加强领导,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一是制定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精神,针对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城市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需求,我们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确立了到2012年在全市构建起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总目标;确立了由扩展到三个县级市,再扩展到6个县,分阶段实施,逐步覆盖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以公立医疗机构领办或创办为主、社会力量创办为辅的发展方式。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点布局、功能定位、科室设置、人员和设备配备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我们把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与整合卫生资源、调整医疗网点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对医疗网点过密的社区采取以现有医疗机构整体转型为主的方式设立,对缺乏医疗网点的社区采取以新建为主的方式设立,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新的浪费。目前,三市一区的1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是由国有二、三级医院领办或整体转型举办;3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企业卫生所转型和社会力量承办,业务上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对新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我们坚持严格把关,要求在网点布局、房屋面积、科室设置、人员数量和资质、药品和设备配备上必须全部达到规定标准,否则不予审批。

二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始终给予了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切实把这项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研究部署并认真组织实施。市委连续六年把社区卫生服务列为全市的大事大项,由市委督查室跟踪督办抓落实。每季度听取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每半年进行一次实地检查,每年年终进行一次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市委胡世英书记经常过问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多次深入到等地视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市政府主管领导始终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抓在手上,不但定期听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汇报,每年都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检查指导,并现场办公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对这项工作也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了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在规划和建设各社区服务机构办公用房时,专门预留出1000平方米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并通过政府投入、领办医院投入等形式先后投入210万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置了心电机、B超、血球分析仪、电冰箱等仪器设备;在没有上级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共投入资金715.5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其中财政连续3年共投入资金430万元(350万元用于业务用房建设,80万元用于设备配置),领办医院自筹资金285.5万元(208.5万元用于业务用房建设,77万元用于设备配置),建设了3所高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是积极开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市辖区进行了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2009年这项工作在我市三市一区全面铺开。在开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前,各市、区政府专门出台了《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核定暂行办法(试行)》和《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评暂行办法》,提高了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为确保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取得实效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加强管理,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精神,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卫生厅下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实施细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要求,坚持标准、严格监督管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和功能性质。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具备全科诊室、预防保健室、治疗观察室、资料室、健康教育室等必设科室,人员和设备等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并把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管理、疾病防治等多项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交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针对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工作上偏离社区卫生服务宗旨的现象,我们多次召开会议,严格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原则,必须坚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必须发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并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与管理规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检查评估标准》等9个文件,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国家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下发后,我们按照新标准要求,对全市原有的社区卫生机构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全部进行重新审核,对经整改后仍达不到新标准要求的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坚决给予撤销。

为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我们按照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城市社区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制定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标准》,根据此标准对我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不仅将服务项目数量、质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考核的科学性和指向性,同时,采取“面对面”的方式,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并将满意度测评结果与拨付政府购买资金挂购,强化了对购买服务的社会监督,增强了评价效果的公信力。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明晰和规范了每一个项目的工作内容、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为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和评价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按照考核的标准,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力地保证了社区卫生公共服务工作任务的落实。

社区卫生规章制度范文4

摘 要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社区医疗消费经济承担的变化及全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医患纠纷日渐增多,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当前社会和医疗机构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2004~2006年发生的51例医患纠纷进行分类、剖析、探讨发生原因,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医疗纠风 质量管理与沟通

医患纠纷分类

按社区医疗服务中诊疗规范、诊疗水平、医患沟通及其他4类方面对51例医患纠纷原因进行分类、剖析,见表1。

表1提示51例医患纠纷发生原因:诊疗规范方面7例(13.7%);诊疗水平方面9例(17.6%);医患沟通方面17例(33.3%);其他方面18例(35.3)。将因诊疗规范、诊疗水平和医患沟通方面引发的纠纷认为有效投诉共43例(64.7%);将因药物不良反应引发的纠纷认为准有效投诉共8例(15.6%);将因患者过度要求引发的纠纷认为无效投诉共10例(19.6%)。通过51例纠纷原因剖析,主要反映出社区医疗服务过程存在着以下问题,即医患沟通不到位、诊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服务规范要加强。

防范对策

加强社区医疗安全教育,提高对医源性引发医患纠纷的认识:社区医疗安全教育是防范医疗过失的重要措施之一。①社区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强化医疗质量管理要从法制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和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入手,为做好社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作到日有巡查、周有督查、月有点评反馈。医疗文件书写规范,记录要完整、及时、客观、真实、符合逻辑。②做好社区医疗重点科室、高危科室的管理和督查,重视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履行告知义务,指定人员定点床位管理,做好沟通协调、咨询和答疑等工作。③成立社区医疗医患纠纷协调办公室,负责医务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与考核,提高医务人员依法行医意识,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④加强社区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建立个人“三基三严”技术档案,奖罚分明。通过“三基三严”培训,提高诊疗护理常规和各种技术操作规范的操作能力。

社区卫生规章制度范文5

【关键词】 社区护士长

护理管理

社区护理管理是应用管理的原则,研究社区护理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达到控制社区护理系统、激发社区护士工作热情及优化社区护理效应三方面的统一,从而确保社区护理服务质量。它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经济、信息管理、科研教学管理等。

社区护理由基层护理人员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及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综合、连续和便捷的健康护理服务。在卫生改革和卫生体系的建设发展中,社区卫生服务将成为我国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有效的保证社区“六位一体”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转模式,是社区护理管理者努力的方向。

我院是一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2003年依据卫生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十四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经昆明市市卫生局资质审定,批准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经过近10年的努力实践,按,《昆明市2006-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经市、区卫生局批准,先后设立了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五华区红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盘龙区重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盘龙区青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华区幸福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社区服务,覆盖19.2平方公里,为辖区近13万居民健康服务,形成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深受社区居民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中按区域属地化管理原则,红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下设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网络管理和技术指导,并配合省、市、区开展多项科研载作,并有多篇社区论文在各种护理杂志上发表,社区护理科研也进展良好。在近10年的社区护理管理实践中,护士长在社区的建站、培训、服务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1 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规范化管理主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落实和执行来实现。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和评价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1.1建立管理制度,制订各项考核细则,以制度管理人,医院实行业务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中心(站)主任、护士长三级管理,各社区中心(站)设立护士长,建立了各级各类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各类人员培训、管理与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登记、记录、统计制度;制定了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常规;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各项技术服务工作规范;生物制品使用、管理、保存制度;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护理紧急风险应急预案及程序;社区护理操作规程;制定社区护理工作考核标准,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工作流程,为社区护理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2依法执业 在医疗将证责任倒置的形势下,强化社区护士职业风险意识,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遵守操作规程,恪守行业规范,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抢救制度、查对制度、告知制度、差错事故防范和登记报告制等核心制度。加强法律法规教育,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职业安全防范办法等,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安全,减少护理纠纷和缺陷。[1]

2 转变服务意识,加大培训力度做到持证上岗

社区知识的培训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社区护理具有住地分散、工作独立、面对人群广泛等特点,应具备高度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能独立解决护理具体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交流能力,应采取多形式、对多渠道、多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

2.1团队建设

社区中心(站)承担“六位一体”的服务,每人有重点负责项目,每项工作有交叉部分,团队协作程度直接影响工作量完成。要培养护士树立团队精神,转变思想观念,进行护理执业道德教育。建立社区激励机制促进社区站健康发展。

2.2护士由专科转向社区,应学习全科护理理论,重点加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监测知识学习。由于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别,社区护士除了要将临床护理中的基础护理技术应用到社区外,还要学习掌握社区急救、家庭抢救、外伤清创等技术操作;要学会母乳喂养指导、家庭护理、临终关怀、伤残康复护理等,以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同时还要掌握财务、药品、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以适应社区护理服务需求。

2.3制定系统理论培训计划,分阶段组织系列知识培训班学习 如:《高血压防治指南》、《糖尿病系列管理》、《心电图学习与指导》、《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等系列知识。全员分期分批组织护士参加市、区社区协会举办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培养重点人员参加护理管理干部培训、残疾人康复指导知识培训、计划生育指导知识培训等,按照医院管理年评价要求组织技能操作训练,全员参加人人过关。

2.4鼓励护士参加《全国社区护理函授培训》及《云南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学习,参训率100%,预防保健人员取得区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培训合格证,尽早实现了护理人员持证上岗要求; 转贴于

3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遵循法律原则

3.1 社区卫生服务按照服务项目管理 社区护理治疗远不同于医院,医患关系也不同于医院,医院护理不能照搬到社区,拓展护理服务项目满足居民需求是护理工作的目标,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特别是家庭护理服务增加了护理风险,根据实际工作的问题研究并出台了《家庭静脉输液协议书》、《患者输液须知》等,对社区站用药做了严格的控制,如生物制品、抗生素等药物应用做了严格限制;外带药患者治疗的实施方案等,以降低护理工作风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家庭护理 对家庭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也根据家庭环境也做了明确规范,特别是入户输液治疗的患者观察做了具体要求。同时社区护理还承担健康课堂、康复指导等工作。根据家庭护理工作流程,制定了家庭护理的护理病历书写模式,对家庭护理的病人按整体护理的要求,做好对患者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护理措施,记录每次入户时患者的病情、心理、饮食、治疗、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患者病情进展,为医生诊疗提供参考,对完成的护理病历归入个人健康档案管理。

3.3 拓展服务项目依据居民需求 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对于长期在家卧床患者极为重要,根据患者需求护士在上门开展基础护理,如:褥疮护理、口腔护理等操作,并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指导。尽管这些工作繁复、消耗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但更多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同时带来了社会效益。

4 抓好质量管理是社区工作健康运转的重要环节

4.1 社区质控工作在护理部和院感科的监督管理下执行,将护理工作制成表格进行量化并制定考核标准 , 护理质量检查采用坚持每个月不定期抽查、定期月查和护理部季度大查相结合,在站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讨,采取措施解决,并按照社区奖惩制度实施,做到奖惩分明。

4.2 每月召开护理组长例会 布置、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定期反馈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对社区中心、站发生的特殊问题,特殊病例加以讨论,修改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方案。限于社区站条件,对布局和工作程序进行多次规范、调整,坚持质量持续改进。

4.3 每季度召开全员护士大会 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结合工作中的特殊事例,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医疗事故的防范。根据社区培训要求,组织全员加强重点知识培训和考核,做到学习有系统,考核有重点、实效。

4.4 每月质量检查同时在社区中心、站进行现场访谈 每半年对辖区居民电话调查或召开座谈会,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和社区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一方面考核属区护理质量、一方面不断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社区护理工作,最大限度内满足居民需求。

4.5 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和医用废物处理管理 社区中心站虽然设置在院外,地方小、条件差,但消毒隔离要求及医用废物管理和医院是相同的,由于消毒室在医院供应室进行,故对消毒包增订了运输环节管理规定,确保消毒包使用安全。社区中心站物品均由医院消毒、监测、管理。如:医用垃圾存放和运输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处理,医院有专人、专车回收,社区中心站有详细的医用垃圾回收登记。全科医生也参与了管理,所以社区全员要掌握消毒技术规范知识,严格按规范要求落实,责任落实到个人。

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社会对社区护士的要求标准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如何建立社区护理组织体系,加强社区护理质量管理[2],使社区护理健康发展,是每个社区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实践与努力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社区卫生规章制度范文6

关键词:基层医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全科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学科,它与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全科医生应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开展工作;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 学生培训问卷资料

根据设计问卷对我院已经毕业的学员和在培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发出37份问卷,收回36份,1份未回收,回收率97.3%。

1.1培训基地的选择 选择三级医院:11(30.5%),二级医院:20(55.5%),区域医疗中心:5(13.9%),一级医院2(0.05%)。选择的理由:三级医院带教水平高,能引领学生学习。但是三级医院分科太细,不利于全科医生的培养,检查的手段和社区有差距。二级医院与社区的疾病谱接近,检查的手段和社区接近。区域医疗中心是本地区的医疗中心,技术力量强,疾病谱覆盖本地区,适合学生实习学习。北京目前的区域医疗中心为各区县的二级综合医院。

1.2培训内容及继续教育情况 学员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的只占2(5.56%)。对培训内容最需要的前三位内容:接诊技巧(32,占88.9%),临床技能(30,占83.3%),全科医学基础理论知识(21,占58.3%)。培训内容75%(27/36)选择多数能在工作用到。已经毕业10名学生问卷60%(6,占60%)需要以专家对口支援的方式到社区进一步的指导,来巩固规范化培训学习的内容。其他人员(占40%)选择短期学习和进修的方式提高业务水平。80%(8,占80%)人员经培训完后疾病的诊断水平和接诊能力有所提高。

2 师资管理

2.1教师入选标准 ①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有临床和科研经验和基础;②有全科理念,接受全科师资培训;③符合带教标准(参加全科医师师资培训);参与全科授课或带教;④符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大专学历并取得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熟悉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能规范熟练的进行本专业技能操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治学态度严谨,能以身作则;熟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规定,能够认真履行各项职责。

2.2教师培训 针对教师全科理念较差,组织三级教学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教师对导师进行培训,提升导师的带教能力。主要内容包括《住院医师培训与考核过程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以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如何上好一堂课》《全科医生的素质与角色要求》等内容培训。提升教师对全科医学的了解及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带教能力。

3 基层医院培养全科医师现状

基层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培养全科医师的必要性体现在:①基层医院的疾病谱、检查和治疗手段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似,培养出的全科医师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区工作;②基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对口支援关系,临床医师定期社区支援,可在完成培训任务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③在基层医院培训的全科医师了解本地区综合医院医院的医疗水平,方便患者的上下转诊及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但存在的问题:①基层医院师资水平有待于提高;②带教医师大部分由专科医师培训后担任,全科医师带教观念需加强[1];③临床教师带教模式单一,需要改进和加强。

4 对策

4.1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基层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主战场。作为全科培训基地的管理人员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并且明确培养目标:是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不仅要求能够准确询问、书写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基本掌握门、急诊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熟悉主要临床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而且要树立以人为本、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的观念,培养为个体与群体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的能力,学习与服务对象沟通并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技巧,训练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2机构健全规范管理

4.2.1完善的培训体系 2009年我院成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根据培训需求,成立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全科医学教研室,轮转必备科室设教研组长或教学干事,专人负责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开展。教学体系的完整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保障。

4.2.2健全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依据住院医师管理办法及要求制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全科医师带教师资管理办法》《会议制度》《全科医师出科考核制度》《全科医师考勤管理办法》《临床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等14项规章制度,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培训的顺利进行及效果。

5 小结

住院医师是医院人才梯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2]在基层医院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必要的。要健全的组织结构,完善的培训体系及管理制度、培养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为培训顺利进行的提供保障。导师组与科室指导教师向结合的方式极大的帮助学生解决培训过程的问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葛辉玉等[3]研究结果指出,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提高住院医师实践能力的同时,其理论基础、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外语能力。同时对住院医师医德和人格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全科医师培养要选择适合的培训基地。基地规范的管理和优秀的全科师资是培训质量的保证。增加导师组制度能极大的帮助学生完成轮转目标。

参考文献:

[1]崔树起.我国内地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全科医师杂志,2015,1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