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建设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建设的概念范文1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2-0088-02
DOI:10.16654/23-1464/d.2016.12.037
路易斯・沃斯(1897―1952)是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名论文《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作为现代城市学史上的经典文献,以对城市问题的深邃思考与独特发现闻名于世。该文围绕城市概念的界定这一根本问题加以展开,通过对此前各种城市概念的悉心辨析,同时吸收西美尔、帕克等理论先驱的合理观点,提出了从社会实体与生活方式角度理解城市的建构路径,掀开了城市理论研究的崭新篇章。
一、城市概念的社会学建构
西方现代文明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都市的发展,由此产生的世界都市化现象首当其冲地跃入了人们的理论视野。显然,要追溯西方现代性的缘起与变迁,就必须首先澄清城市概念及其现代内涵。
在沃斯看来,定义城市固然离不开人口规模、人口密度等显性指标,但更为根本的却是有无城市精神。因而,他从社会学层面将城市“定义为一个规模较大、人口密集的异质个体的永久定居场所。”城市与乡村是人类征服和改造世界的两种定居模式,它们分别代表着人类交往模式的两种类型,二者之间的区隔不仅仅来自地理与空间差别,更源自两种生活、两种心灵形态的判然有别。尤其是后者,在这种区分中占据着主导和支配地位。所以我们说,正如从居民数量上看,一个规模很大却孤单地位于乡村地区的共同体不能称之为城市一样,从人口密度上看,“城市中最繁华的地区――市中心――的人口密度通常很低,而承载着最具城市特色的经济活动的工商业区基本上不应算作是真正的城区。”那么,什么才是城市的本性呢?沃斯认为这要从都市生活的重要特征中去搜寻。按照他的观点,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地理或物理范畴,而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文化范畴和社会关系的互动范畴,辨识它的重要标志就是城市生活方式。沃斯城市概念的创新性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得到阐明。
一是打破了城市与乡村画地为牢的二元对立格局,提供了理解城市的恰当视角与方法论模式。沃斯认为城市最引以自傲的就是确立了都市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有别于乡村生活的实践活动。如其所言:“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优势是下列因素在城市中集中的结果:工商业,金融和行政机构及活动,交通和通讯线路,新闻、广播电台、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歌剧院、医院、大学、高等教育机构、研究和出版中心等文化和娱乐设施,职业团体以及宗教和福利机构。”这种巨大的空间“聚集效应”赋予城市生活以鲜明特质与非凡魅力。此种城市精神伴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得到进一步扩张与强化,影响所及已不局限于我们称之为城市的地方,而是极大地延伸到城市以外的地区。显然,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而言,这种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描述可谓一语中的,它不仅定义了城市,而且构成了人们理解现代性、反思城市化的逻辑起点。
二是它能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作出更具生存论意义的理解与把握,深化人们有关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对于城市,沃斯之前已多有论述。如齐美尔从大城市人的心理状态对城市的说明,韦伯从市场角度对城市的界定,帕克认为“城市是生态、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综合产物”等观点。粗略地看,沃斯之前的城市定义有两个路向:政治经济学视角与人类学心理学视角。显然,西美尔对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在都市研究方面的影响,在沃斯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二人“都试图从对人类的社会交往关系及个性特征的考察中,剥离出一种属于‘纯都市’概念的社会学因子,并进行理论抽象和概念归纳,以建立一种有别于传统乡村社会经验的都市社会学理论和价值坐标体系”。据此可知,沃斯立足于人类交往的基本模式,通过提炼那些体现城市社区生活独特性的基本要素,力图揭示城市特质与城市人格的努力,就是在为现代人确立在世存有的认同感与方向感,即“大城市是历史发展的走向,现代化的结构就是大城市化”。
二、都市生活理论对城市本质的揭示
沃斯虽然肯定韦伯和帕克在建构都市生活理论方面的先驱地位,但对其未能提供一个连贯有序的理论框架而深表遗憾。根据他对城市的定义,有三个要素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人口规模、居民密度以及居民和群体生活的异质性。这是沃斯建立其都市生活理论的三块基石,它们分别对应于社会学研究的三个相互关联的视角:社会生态学、社会组织形式以及都市中的个体与集体行为。
首先,都市的文化个性与人口数量紧密相关。只要略加比较,人口这一变量在城市――工业社会与乡村――俗民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昭然若揭。在俗民社会中,共同体成员因为文化传统、生命经验的一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极具人性化特征;而城市社会则不然,它的集合体成员因个体差异而缺乏认同感,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特性в星苛业姆侨烁窕色彩。究其缘由,乃是因为“人口数量的增长带来了个体差异范围的扩大”,城市人际关系由此呈现出割裂、肤浅、匿名、短暂、功利化等一系列特点,并以劳动分工与职业分化的制度化形式深深地铭刻在社会的躯体之上。
其次,人口密度在塑造特有的城市形式方面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增强人及其活动的多样化,促使社会结构的日趋复杂”。“恩格斯曾以250万人口的伦敦为对象,阐述人口大规模集中所产生的巨大威力。‘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现代城市是以文化悖论的方式存在着的。我们的身体与社会关系常常是分离的,一边是近距离的身体接触,而另一边却是遥远的社会关系;经济上的考量让空间争夺白热化,导致工作场所与居住场所发生分离以及居住按人口成分彼此隔离,但城市又以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将“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纠缠在一起,产生了相对主义的视角和宽容差异的观念。”这是一个快节奏、制度化了的世界,同时也把各种生存压力抛给了都市人。
社会建设的概念范文2
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穆棱市现有未成年人4.8万,其中在校学生3.2万人,团员6200人,少先队员1.9万人。近年来,穆棱团市委坚持按照“强基础、抓载体、创环境”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抓好基础建设,保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1、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工作体系。通过加强建团和建队,全市成立中学团委(总支)20个,少先大队126个,团队组织覆盖率达98%以上,有效地实现了对未成年人的普遍教育和管理。社区建队工作稳步推进,在70%以上的社区成立了少先队组织,并依托楼栋、楼院建立少先队活动小组200余个,促进了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还成立了业余党团校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了20所业余团校、党校,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各级各类团校、党校培训未成年人2000余人次。目前,全市业余党校建校率为60%,团校建校率为93%,省级达标团校2所。
2、加强队伍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工作中,我们坚持“三抓三到位”,增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力量。即抓配备,保证数量到位。我们按照“一强一轻二高”(责任心强、年龄轻、文凭高、素质高)的标准,配齐配强了少先队辅导员和中学团委书记,全市少先队辅导员和中学团委书记配置率均达到100%;抓培训,保证质量到位。通过请进来讲、送出去学、集中办班、以会代训等方式,狠抓了团队干部培训工作,累计培训700余人次;抓管理,保证政策到位。我们先后建立健全了团队干部分级聘任、目标考核等一系列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提级评优的依据。同时,积极争取党政领导以及人事、教育等部门的支持,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团队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为团队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政治、生活待遇提供一系列的政策保证,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3、加强阵地建设,提升教育效果。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我们在积极发挥穆棱市内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同时,不断向外拓展,先后把牡丹江八女投江纪念馆、东宁要塞、大连旅顺监狱等作为我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了“红色旅游”,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二是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协调利用社会资源,在穆棱烟厂、穆棱热电厂、清河村等大中型企业和小康村开辟了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开展活动。目前,全市共有9个敬老院、100条街路、100块绿地开辟为中小学生实践服务基地。三是加强团内阵地建设。全市各级团队组织根据各自实际,创建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站15个,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7个,建立青年文明社区8个,少先队体验教育基地6个,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
二、抓好载体建设,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实效
1、广泛开展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活动。在带领全市广大未成年人开展各具特色的读书活动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四读四做”(读理论书,做清醒人;读科技书,做知识人;读历史书,做革命人;读经济书,做现代人)为主要内容,将读书活动与理论武装工程相结合,推动未成年人理论学习活动不断深化。一方面,开展了“高举光辉旗帜、誓做时代新人”大型读书活动。仅5月份,就有4000余名中小学生直接参加了“五讲五做”征文、演讲比赛。另一方面,将每双月1日定为“读者日”,开展书评、征文比赛、演讲、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日常性读书活动。为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我们建立了青少年读书俱乐部、新世纪书屋、“精品书架”等读书活动阵地,为未成年人提供新书推荐、代购代销、以旧换新等服务。目前,读书俱乐部已发展团体会员单位36家,吸收个人会员2000余人,被牡丹江团市委授予“优秀青少年读书俱乐部”荣誉称号,读书活动在未成年人中蓬勃兴起。
2、大力开展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着眼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知行统一,把思想道德教育融于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之中。全市各级少先队组织以“新世纪我能行”为主题,不断深化“雏鹰争章”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种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在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的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广泛开展“争当文明小使者”活动,帮助少年儿童从小树立“心中有他人”的思想觉悟;通过开展“争当科技小能手”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争当生活小主人”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在家做家务、干农活,在校爱学习、守纪律,在社会善思考、会实践,培养少先队员的自学意识、自护方法、自理能力、自律品格和自强精神。目前,全市有1名少先队员获五星级雏鹰奖章,3名少先队员获四星级雏鹰奖章,200余名少先队员获三星级雏鹰奖章。
3、深入实施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一是着眼于提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次党的精神宣讲、传播一条致富信息、读一本好书、送一幅春联、送一份温暖等实实在在的中学生实践教育活动,使广大中学生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二是着眼于提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将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与“保护母亲河”、希望工程结合,开展了“捡拾一袋白色垃圾、种植一棵成长纪念树、牵起一双希望小手、认养一块城市绿地”的“四个一”活动,大大增强了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着眼于提高中学生全面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广泛开展校园艺术节、文化节活动,使学生在音乐、舞蹈、绘画、演讲、摄影等方面开阔了视野,展示了才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抓好环境建设,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扎实开展维权活动,创造优良的法制环境。年初以来,我们先后成立了穆棱市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开通了“96308”小号段青少年维权热线,命名优秀“青少年维权岗”7个,青少年维权工作力量进一步增强。通过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全市共有50多个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与学校结成警校共建单位,聘请了32名干警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仅2004年上半年,全市政法干警就为各学校上法制课70余次,受教育学生达到了1.2万人次。积极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在行动”活动,动员各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及创建单位切实履行工作职能,向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65次,开展社区治安防范和交通安全保护宣传百余次,办理未成年人侵权案件20余件,有效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社会建设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来华留学教育 语言环境 国际语言环境
国际语言环境是伴随着城市国际化进程而产生的概念,泛指国际化的语言环境。目前,在世界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成为中国诸多城市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随着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除了表层的语言环境建设之外,深层的专业语言环境和文化语言环境的培育逐渐受到关注。国际语言环境由参与国际交往的主体构建,而来华留学生是参与国际交往的常见主体。近年来,外国人对中国教育的认同感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规模日益扩大,来华留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语言是交流的媒介,优良的国际语言环境可以为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本文拟在语言环境理论框架下,从来华留学教育的实践视角,分析国际语言环境的组成部分及其特征,以期为国际语言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国际语言环境概述
语言环境的概念。“语言环境”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提出,弗斯(J.R.Firth)、韩礼德(M.A.K.Halliday)等语言学家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概念。20世纪20年代,马林诺夫斯基在新几内亚东部的特罗布兰德群岛研究当地民族原始文化的过程中,发现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并对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话语的意义与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以及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这些活动和社会文化背景就是“语言环境”。他将“语言环境(简称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并提出“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弗斯扩展和丰富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环境概念,提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除了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加者的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都构成语言环境的一部分”。①弗斯强调,他所说的环境是一系列的环境,“一个环境存在于更大的环境之中,每个环境都是更大环境的一种功能、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文化环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②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韩礼德将语言环境置于语言系统的层级结构之中进行研究,将语境概括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进一步拓展了弗斯的语言环境概念范畴。韩礼德提出,这些语境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并提出构成语境的三大变量是语场(field)、语旨(tenor)与语式(mode)。语场是指话语范围,是经验意义的选择,是谈话者所从事的、社会所承认的活动;语旨是指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和在谈话中的角色(提问者或回答者),社会角色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扮演多种角色;语式即话语方式,“谈话方式不同,语言会有不同的模式。谈话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话语功能,即决定着主位的选择,信息的选择,语气的选择,以及接应手段的选择等。”③
综上所述,语言环境的概念具有系统性,语言环境包括语言运作过程中的语言部分和非语言部分,可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些语境在系统的层级结构中互相衔接,构成从微观到宏观的连续体。语境的三项变量为语场、语旨和语式。
国际语言环境的界定。国际语言环境不仅是语言学的概念,还是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被广泛使用的概念,泛指国际化的语言环境。近十年来,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各大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北京市率先制定《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 (2011-2015)》,对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目标、建设步骤以及建设方式进行了论述。从北京市的规划上看,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城市国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而展开。吕和发从应用研究的角度,对国际语言环境进行阐述。他在《高感性建设大北京国际语言环境》一文中指出,国际语言环境由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服务两大系统组成,其覆盖范围既有依据行政范围划定的地理区域,也包括与这个地理区域发生密切联系和潜在联系的地理、心理、网络空间。建设大北京国际语言环境包括传统语言环境构建,借助传统和现代传媒进行的信息服务与大氛围的建设等。目前,国际语言环境的内涵还有待于丰富和发展,本文所使用的国际语言环境属于语言环境的范畴,取其广义,而非狭义的上下文语境。
社会建设的概念范文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建立“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等概念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1972年教科文组织完成的教育发展报告――《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1996年的德洛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则重申了终身学习的概念,提出了既通过学校,又通过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的学习型社会的概念。为了动员成员国推进终身学习,教科文组织在其2008-2013中期战略(34/C4)中设定了一个总体目标:实现有质量的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与此同时,许多成员国已经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开始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近年来,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概念被广泛接受,越来越多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地区”已成为推进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尽管学习型城市的概念是在发达国家形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欧盟委员会20世纪90年代提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关键战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委员会和帕斯卡(PASCAL)国际观察站的研究表明,尽管面临各种挑战,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国际社会促进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事实上,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地区”或“学习型社区”战略的效果已得到证明与认同。教科文组织希望通过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会员国来动员并鼓励其地方政府。
2008年,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镇,城市化趋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增长。到2030年,6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因此,迫切需要满足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的城市社区公民的学习需求。事实上,全球1000多个城市已经成为或正在建立学习型/教育型城市,表明将学习放在城市建设的政策与战略优先位置已成为世界上值得注意的现象。同时很多城市都热衷于参与国际政策对话、行动研究、能力建设和同行学习并从中受益,以通过有效运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推进市民终身学习。
国际经验表明,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宣传、促进和能力建设过程。为了将终身学习的政治与理论话语转化为具体的战略与举措,并评估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收益,需要明确一套学习型城市的特征。因此,在由成员国教育部、国际组织和机构及私人机构推荐的专家组成的学习型城市发展专家组的帮助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研究所(UIL)已着手研究起草《学习型城市的关键特征》,这些关键特征将作为城市政府和相关方面建设学习型城市,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行动要点。
在此背景下,教科文组织决定与中国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于2013年10月21- 23日在北京举办国际学习型城市会议。
会议宗旨和目标
大会的总体目标是创建一个全球性平台,动员城市在各领域有效使用资源和潜力,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平等和社会正义,维护社会和谐,增强凝聚力,创造可持续繁荣。
具体而言,本次大会的目标是:
通过《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
确认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交流国际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
激励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列,强化城市社区全民的终身学习。
会议内容
根据国际社会中城市面临的挑战,发展学习型城市专家组在咨询过程中,提出学习型城市能够有效动员其各领域资源用于:
促进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学习;
重振家庭和社区学习活力;
促进工作场所学习;
推广运用现代学习技术;
提高学习质量;
培育终身学习文化。
以此,学习型城市将增强个人能力,创造和增强社会和谐,实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及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定义,学习型城市国际大会的主题是“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其包含以下三个分主题:
分主题1: 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意义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各国政府在制定议程和愿景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然而,终身学习的政策是在地区、城市和社区具体实施的。因此,只能通过一个一个社区、一个一个城市、一个一个地区来建设学习型社会。此外,与农村相比,城市在解决面临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时有更好的条件。城市带来就业和收入。由于规模和就近优势,治理良好的城市比起人口密度较低的居住区可以更有效地提供教育、医疗和其他服务。城市有利于更大的社会流动、性别平等和包容不利人群。城市聚居生活可以减轻人们在脆弱的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压力。此外,人力资本的形成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地区和城市更合适调动人力资本促进增长,激发城市活力最好通过内涵发展、人才开发以及人们带来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按上述思路,各位演讲嘉宾和与会者在此主题下阐述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励市长、城市教育官员和专家接受全民终身学习理念,增强城市的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为他们自己、他们的公民和这个星球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分主题2: 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一条魔法线能使城市一跃而成为学习型城市。另一方面,建设学习型城市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国际实践表明,学习型城市建设需要可操作的、务实的方式来实施全民终身学习。在准备阶段,学习型城市发展专家组确定了以下学习型城市的六大组成部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学习;重振家庭和社区学习的活力;促进工作场所学习;扩展现代学习技术的运用;提高学习质量和培育终身学习文化。
聚焦于这些学习型城市的组成部分,通过交流成功的做法,各位与会者帮助市长、城市教育官员和专家们明确建设完整的学习型城市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使他们了解制定市一级政策的有效要素和注意事项。
分主题3: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战略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城市要建设具有创新、竞争力和社会凝聚力的城市社区。这些需要根据愿景、政治意志、承诺、调配和利用资源与潜力来完成。此外,建设学习型城市必须依靠创新。而创新只有通过有前瞻性的机构率先促进包括城市内部所有利益相关者间、学习伙伴间以及和其他学习型城市间的对话与合作来实现。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城市和个体学习与能力发展的过程。
社会建设的概念范文5
社区建设。社区按照地域来划分,为居住在社区之内的社会成员提供生活和活动条件,提供情感和心理归属。社会成员以居民的身份参与社区建设,享受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人逐步变为社会人,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大为增强,社区在维护稳定、服务居民、沟通信息、提高居民素质、增强凝聚力以及帮助居民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功能完善的社区体系,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通过社区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而且可以为那些处于流动状态的居民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归属。
社会组织建设。这里所说的社会组织,是指社会成员根据自身需要、按照自愿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这类社会组织虽然不能直接支配其成员的社会活动,但可以为成员的生产经营、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等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提高成员从事社会活动的效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出现了许多社会组织。应把社会组织管理纳入社会建设的范畴,通过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与监督,完善社会组织体系,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
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繁杂琐碎的服务功能逐渐从传统的单位体制中剥离出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于是应运而生。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具有专业化、规模化、多样化、综合化等特点和优势,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减轻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负担,提高其生产和工作效率,增强单位职能的专业化;二是使员工与单位之间的关系简约化,有利于社会成员的流动和单位员工队伍的优化;三是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增加就业,方便社会成员。应通过加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形成功能完善、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其作用。
社会建设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概念规划;布尔津县;城市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科学合理的制定城市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引导规划开发过程,实现经济、政治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政府的一个重要的管理职能[1]。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格局以及发展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城市规划也是城市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是确保城市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为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管理中所具有的特殊的地位,业界认为城市规划就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主要的生产力。但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规划体系以及城市发展都有着严重的滞后性。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管理和制约的影响也越来越凸显。而概念化的引进,则给城市规划管理带来的新的革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规划标准,改变了死板和适应能力低的规划标准,实现了城市规划的变革。对于概念规划及其在新城区规划应用,本文将以布尔津县为例进行探讨。
1、概念规划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总的来讲,概念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原则性,是宏观的战略性规划,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性强烈:概念规划涉及到了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功能定位以及目前的布局问题等等,强调从区域的高度以及全局出发编制规划方案。其价值在于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清晰的战略概念。例如,广州概念规划突出的是“山、城、田、海”的格局的概念[2]。
有研究性的总体思考:同程式化的城市规划不同,概念规划强调的是研究性,包含了科学性的工作方法,使用先进的理论等等,其重视的是理论的创新。规划的成果是作为咨询和建议的,是不具有法定约束力的。
宽阔的区域分析视角:概念规划对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以及作用都十分重视,而且还强调城市同城市内部间的协调。规划方案应该坚持接受区域发展的原则。例如,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等规划,特别是要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因而,概念规划同区域规划是能够很好地衔接的。
自由的编制程序及规划形式:概念规划的编制程序是比较自由的,这样就能使得规划师能够针对城市的特点,进行突出性的研究,重视问题解决的实效性。
高度弹性的宏观规划:布尔津在概念规划的引导下,其城市规划是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出发,进行空间的重组。再如,中山市的规划从江海合一到从散到聚的概念的转变,都有很大的弹性。如何落实,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做全面的衡量,编制具体的规划才能更好的指导城市发展。
为了更好的进行城市概念规划,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坚持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经济的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发展实际上是综合目标的整体优化。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社会和经济目标协调发展的模式,这也是城市发展的管理者和城市规划的共识也是概念规划的基本原则。
其次,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区域协调原则是城市竞争的要求,更是解决目前概念规划普遍缺乏区域关怀问题的一个主要的措施。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其重点还在于市民同城市执政者是否有统一的认识,是否具有大局观。城市间的竞争来自于世界各地,只有做好区域建设才能提高区域竞争,这才是城市竞争优势提高的一项明智的举措。因此,概念规划就应该从区域的利益出发,实现点面结合,内外协调,重视城市通周边城市的关系,形成局部同整体带动,共同繁荣的局面。
另外,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概念规划是要从现实存在的问题着手,体察市情,明确用地限制以及投资能力限制等问题,实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制定可行的目标。概念规划的发展战略还应当具备指导近期建设的能力,能够为当地的政府提供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规划服务在为经济建设服务时还应该关注社会问题,重视社会的公平性,保障市民的利益。有的学者认为概念规划迎合的是领导的想法,忽视了市民的要求,这也是目前城市进行概念规划应重视的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不仅要提高规划师的职业道德,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和公众参与制度。
2、概念规划及其在新城区规划――以布尔津县为例
2.1 项目背景情况
区位条件:布尔津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尔泰山脉西南麓,准噶尔盆地北沿[3]。该县的西北部同俄罗斯以及哈萨克斯坦相邻,其东北部是蒙古国,东部是阿勒泰市,西部是哈巴河,南部同福海县相邻。布尔津县总共面积达10370.5平方公里,有人口7.1万,有20多个少数民族。布尔津县有1个镇,5个乡和1个民族乡。
生态环境:其地势有着特殊的特点,呈东北向西南倾斜,而北部则是中高山区,中部为丘陵河谷,南部为半荒漠区。独特的地势造就了布尔津县独特的地势地貌和自然景观。属于大陆性北温带寒凉气候的布尔津,夏季天气干热,冬季天气寒冷,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布尔津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以及矿产资源。布尔津新区将是新疆城市群发展发力承担其崛起的关键,其功能定位以及产业支撑在新疆城市群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交通条件:布尔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区位优势在今后将会形成数个城市发展带,布尔津县不仅位于多个发展带的交点上,既是布尔津从东向南发展的起步地段,也是布尔津区的东南门户,有着良好的交通优势[4]。
2.2 规划范围
布尔津的规划地带主要以低地以及旅游资源为主。布尔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其总体规划以生态旅游为主,在生态旅游概念规划中以人和城市以及资源的协调发展为规划原则。布尔津有着各种地势地貌,有高山,有低谷和丘陵,因此可以在该地区内划分成三大片区。
2.3 概念规划定位
布尔津的发展定位为:展示出21世纪布尔津城市的新气象,建立集旅游、历史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新城。
功能选择:建立生态基础的旅游和度假中心,以阿克吐别克雅丹地貌、友谊峰冰川和古北界动植物分布区等为特色的文化艺术长廊,实现高新产业研发区的建设。
2.3 概念规划理念
山水相生。布尔津新区在实施规划时应该建设两山风景区以及沿江沿岸景观规划,形成山水相生的景观格局。
天地人和:布尔津新区就好像是一座融入到了自然的城市,其生态森林,生态地貌的建设形成了天地人和的布局结构。
弹性发展:布尔津新区的发展应该在政府调控的基础上要遵循市场的运行规律,突出概念规划的特征,实现土地开发弹性发展的运作模式。
2.4 规划特色
2.4.1 生态优选的弹性规划布局
通过生态模型来构筑规划模型。布尔津新区规划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很好,而且水网也较为的密布。在进行规划时也因此要尊重大自然形成的生态模型,坚持生态优化的原则,为新区提供休闲、娱乐和独家场所。在新区的沿河两岸可预留一定面积的绿化带来保护水体,同时也能够营造滨水空间。
布尔津新区的建设不仅要同其经济及时以及格局变化一致,而且要对其基本的路网格局以及绿地和整体的空间形态进行变化。为了确保规划能够融入到市场运作当中,且在政府的控制下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弹性开发中要力求平等,引入自我修复功能的弹性开发模式。在这样的原则下,规划用地可分为弹性用地和刚性用地。刚性用地主要是在规划中明确用地的使用性质,例如水体和保护绿带等,弹性用地是指弹性发展区。在这个区域中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低价调控手段,依据城市发展的情况,从市场运作的情况出发来决定土地使用的性质。
2.4.2 生态景观同山水旅游系统规划
生态模型为基础构筑的规划,要实现对生态保护的最大化,以形成富有自然地域的生态景观,给布尔津新区提供独特的景观特色。在自然景观丰富的地段要结合地形以及地貌合理改造,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同时,规划绿廊把自然景观引入建设地中,沿着交通干道设置交通绿廊。布尔津县有丰富的山水景观资源,有很大的山水景观构建优势,应充分利用。在新城区布置生态休闲区和度假区,串联老城区中的一些名胜古迹,为新城区增添具有特色和古韵今色的山水旅游内容。
图二:绿块和绿廊
3、结论
尽管,目前概念规划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成熟, 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但是概念规划作为战略规划在空间上的部署,在遵循城市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在城市新区建设中有着积极的意义[5]。而且,概念规划对于传统规划中存在的弊端也都能够克服,从而使得规划的制定更加的科学,也能够在城市管理中积极的发挥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王玲. 预景规划方法在概念规划中的应用――以马鞍山市江心洲发展概念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09,09:81-84.
[2]李敏. 现代城市新城区规划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临湘市临湘大道小区控制性规划为例[J]. 四川建材,2008,05:79-82.
[3]王蒙徽,段险峰,田莉,施红平,王蒙徽,段险峰,田莉,陈勇,叶红,黄珍.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 城市规划,2010,0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