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环境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环境现状范文1
1 当前环境监测社会化现状
当前不论是政府环境管理还是排污者履行环保责任义务,对环境监测的需求都呈倍增之势,许 多地方都开展了环境监测的社会化探索,社会检 测机构已经受托承担了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样品分析测试、科研调查等方面的监测服务。
1.1 社会检测机构发展呈现区域性差异
社会检测机构发展情况存在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由于起步早、市场需求大且成熟度较高,社会检测机构已经初具规模。
1.2 社会检测机构的监测能力与业务领域
目前,社会检测机构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根据监测能力、装备条件等不同,大体可分为综合检测机构和专项检测机构2类。综合检测机构一般具备较强的监测能力,能够承担水、气、噪声、固体 废物等领域的监测任务,业务范围涵盖各类样品 委托测试分析、环评现状监测、排污单位自测 报、水、气等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上市公司核查、 咨询调查监测、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等地方环保部 门、社会主体和个人的委托监测业务,其中包括一部分水利、钢铁、石油、纺织、交通等行业监测站或 大型国有企业监测站。
相比之下,大部分民营检测机构还属于专项检测机构,综合能力较弱,一般具备水、气等某种 环境要素的专项监测能力,仪器设备较为单一,能够承担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监测服务。
2 环境监测社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外环境监测社会化已开展多年,积累了很 多成功的经验,但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有一些 问题亟待解决。
2.1 环境监测系统和有关方面对监测社会化的认识与诉求不尽一致
当前,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以下简称“环保监测机构”)承担的任 务越来越繁重,面临压力越来越大,但人员编制和 经费保障并没有同步提升,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监测事业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下,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将部分监测任务分流给社会检测机构承担,可以有效化解环保监测机构的任务压力,已在全国 监测系统形成共识。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有关方面对监测社会化的认识与诉求还不尽一致。
2.2 对社会检测机构缺乏有效监督的不利影响已经显现
1)社会检测机构数据质量堪忧,影响政府公信力。当前由于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的人员资 质、监测指标范围等缺乏明确的考量标准,检测机 构存在超出能力范围承揽项目、人员无证上岗、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等检测活动不规范、质量管理流于形式等现象,有的甚至按照客户的需求出具监测数据,导致目前社会检测机构出具的数据、 报告质量存在很大隐患。更为严重的是,社会检测机构提供的这些数据、报告,有的是用于政府环 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如若不准,直接影响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公信力。
2)社会检测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严重扰乱 了市场秩序。当前,社会检测机构数量众多、良莠不齐,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一些检测机构 无视市场规则,采取超低价格竞标、与客户串通一 气、单纯追求业务量而忽视质量等方式抢占市场 份额,长此以往,监测市场会形成恶性竞争,势必影响监测社会化的有序推进。
3)开放监测市场对环保监测机构造成冲击。 从一些社会化发展较快地区的实践来看,社会检 测机构已经对环保监测机构形成冲击。有的社会检测机构资金实力雄厚,仪器设备先进,体制机制 和运行方式灵活高效,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同环保监测机构相比,他们在价格、服务效率方面占有 相当的优势,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同时,还以优越的物质待遇吸引环保监测机构的人员加盟,造成其优秀人才的流失,给环保监测机构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3 推进环境监测社会化的对策建议
环境监测社会化的根本目的不是对环保监测机构职能的削弱,而是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 与,提供更多、更好的监测服务,以满足政府环境 管理和排污单位的自测需求。
3.1 因地制宜确定环境监测社会化区域策略,做到内容可行、风险可控
当前,环境监测社会化仍处在初期阶段,政府 部门必须积极做好市场的培育和引导工作,统筹 兼顾、有序开放,促进监测市场良性发展。
3.2 严格规范社会检测机构的行为,确保有序参 与、公平竞争、诚信服务
确立监测市场准人制度。设定必要的门槛是确保社会检测机构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目 前监测服务市场主要由政府购买服务和排污企业 自测两部分组成。其中政府购买服务方面,可以 通过在委托合同中设立约束性条款对检测机构的 资格资质、仪器装备、监测方案、质控手段等提出 要求。排污企业自测方面,凡是用于信息公开、排污交易、环评验收等具备监督执法属性的监测数据,在数据认定时也可以将对社会检测机构的基本要求作为前置条件。
社会环境现状范文2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小学生 成长环境 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楼房多了,游戏机室多了,娱乐场所多了;学校环境变美了,教学条件改善了,出外打工者多了。这些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成长。由于城乡结合部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校园环境、家庭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全面了解新时期城乡结合部育人环境现状,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现状
近期,笔者对某市城乡结合部三所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个别谈话的形式,发放教师问卷46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学生问卷492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注重育人的物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大部分家长也注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对学生的成长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校园、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还存在环境卫生不良、教育方式粗暴、学习条件欠缺等现象,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成长环境现状需要改善。
(一)学校环境现状与分析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根据调查,46.7%的教师认为校园成长环境“很好”,8.9%的教师认为“好”,42.2%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较差”。可见,校园环境还需要提升品位。事实上,这种现象的造成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统计中发现,在对“学生成长环境建设”的调查中20%的教师认为学校“非常重视”,40%的教师认为“重视”,37.8%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忽视”。这就说明了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
1.学校物态环境现状
对于校园卫生状况,11.1%的教师认为“非常好”,20%的教师认为“好”,68.9%的教师认为“一般”。可见,学校还需要提高校园环境卫生状况。学校宣传栏、画廊、黑板报等都是重要的物态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中发现,100%的教师说学校都有上述室内外媒体和设施,说明城乡结合部各学校都重视此类环境的营造和建设。
2.学校人文环境现状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讲礼貌打招呼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是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调查发现,42.7%的教师“常常”见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打招呼,33.3%的教师表示“不多见”,24%的教师表示“很少见”。班集体也是重要的育人环境,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环境起着正迁移作用。对于“是否形成良性班集体”的调查,40%的教师认为已经“形成了”,37.8%的教师认为“差不多”,20%的教师认为“少许”,2.2%的教师认为“没有”。学校开展的艺术类、体育类、德育类等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环境,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有效的发展。据调查,55.6%的教师认为学校“常常”开展此类活动,26.7%的教师认为“不多”,17.7%的教师认为“很少”。可见,学校的人文环境虽然建设了,但是开展活动的力度和火候还不足。
3.学校教师教育现状
对于“学生做错事了,老师应如何面对”的调查,3.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打”,4.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骂”,21.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批评”,70.8%的学生反馈老师会“教育他”,0.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不管”。“学生考试考差了”的调查中,3.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打”,5.3%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骂”,35.7%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批评”,54.8%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鼓励”,1%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不管”。可见,部分老师的教育方式比较粗暴,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
(二)家庭环境现状与分析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对孩子成长发挥着启蒙作用。从城乡结合部家长对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视程度调查发现,比率为0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视”,6.7%的教师认为“重视”,88.9%的教师认为“一般”,4.4%的教师认为“忽视”。显然,对于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农村家长不如城市家长来得重视。
1.家庭学习条件现状
据调查,城乡结合部85.5%的学生反映家里有专供学习的桌椅,14.5%的学生反映家里没有固定的学习桌椅。79.8%的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房间,20.2%的学生没有。84.0%的学生拥有安静的学习环境,16.0%的学生没有。76.6%的学生反映家庭条件一般,10.5%的学生反映家庭贫困。可见,家庭学习条件较以往有改善,但与城市学生还是有差距的。
2.家长对孩子教育现状
考试成绩是家长关心的焦点。根据调查,当孩子考试考差时,7.1%的家长会“打骂”孩子,40.1%的家长会“批评”孩子,50.3%的家长会“鼓励”孩子,2.5%的家长持“无所谓”态度。28.8%的家长“经常”辅导孩子的作业,36.3%的家长是“有时”,28.8%的家长是“很少”,“没有”辅导的比率是6.1%。6.7%的教师认为家长与教师配合“很好”,6.7%的教师认为是“好”,84.4%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较差”。可见,城乡结合部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的,无论对孩子辅导,还是与老师配合度都不如城市家长做得好。
3.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现状
孩子与父母关系怎么样呢?61.1%的孩子选择“非常好”,30.3%的孩子选择“好”,7.1%的孩子选择“一般”,1.5%的孩子选择“不好”。据调查,17.9%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家长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学习问题”,11.6%的学生认为主要矛盾是“生活问题”,6.8%的学生认为主要矛盾是“情感问题”,63.7%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家长之间“没有矛盾”。随着年级的升高,家长与孩子之间“学习问题”的矛盾比率呈现上升趋势。
(三)社会环境现状与分析
形形的社会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特别是学校周边或学生常常接触的社会区域。这些环境或起正作用,或起负作用。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比以往更开放,更复杂多样了,越来越城市化了。
1.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成长影响力现状
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如何呢?2.2%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利”,6.7%的教师认为“有利”,86.7%的教师认为“一般”,4.4%的教师认为有“阻碍”。可见,近九成的教师认为目前本地区学校周边环境只是“一般”。因此,周边环境需要整顿和改善。
2.社会对小学生成长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现状
据调查,2.2%的教师认为社会对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视”,8.9%的教师认为“重视”,84.4%的教师认为“一般”,4.5%的教师认为“忽视”。可见,社会对构建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造成学校周边环境“一般”的重要原因。
3.学生经常到社会上的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现状
社会上的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是禁止未成年人去的。调查发现,1.1%的学生“经常去”,1.3%的学生“有时去”,4.4%的学生“偶尔去”,93.2%的学生“从来不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去的比率呈现上升趋势,“从来不去”的比率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二、提升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对策
根据调查的现状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城乡结合部学校、家庭、社会都能重视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不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环境的构建是不尽如人意的。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提升的对策。
(一)改善学习条件,提高育人效果
育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条件的限制。作为家庭,首先要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必备的桌椅、房间等。调查发现,还有14.5%的孩子没有固定的学习桌椅,20.2%的孩子没有供学习的房间。这些孩子如何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其次要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据调查,16.0%的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无论是嘈杂声、电视电脑的声音,还是其他不稳定的干扰因素,都会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效果。作为学校,首先要提高育人的环境。据调查,还有11.6%的孩子对学校的学习环境不满意,44.4%的教师认为学校的育人环境一般或较差。其次要提高育人的硬件条件。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硬件条件较差,配备不足,多媒体只在专用室有,老师们反映这方面要比城里的学校落后10年。
(二)改进教育方式,树立人性化教育
现代教育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是人性化的现代教育方式。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存在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家里,当学生考试考差时,7.1%的学生说家长会打骂他们;有6.3%的学生说家里经常或时有家庭暴力行为。在学校,当学生做错事时,有7.6%的学生反映老师会打骂他们;当学生考试考差了,有8.5%的学生反映老师会打骂他们;当作业没有完成时,有14.7%的学生反映老师会罚他们。另外,只有13.4%的教师反映家长与他们能较好地配合教育学生。因此,造成的后果是,有41.6%的学生对家长的教育持“一般”或“不满意”的评价,有17.7%的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持“还行”或“不满意”的评价,有24.8%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学习生活“还行”或“不快乐”。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反思。
(三)改进人际关系,营造高效氛围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长与孩子关系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人际关系,也是重要的成长环境。这样的环境氛围需要营造。然而,调查发现这种氛围存在危机问题。关于师生关系,有17%的学生反映老师对他们“还行”或“不关心”,15.6%的教师说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一般”;关于生生关系,有29.6%的学生对同学言行持“还行”或“不满意”态度,且呈上升趋势,有51.3%的学生对与同学互动交流持“还行”或“不喜欢”态度;关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8.6%的孩子说是“一般”或“不好”,36.3%的孩子反映自己与家长之间存在着矛盾。可见,改进学生人际关系,营造高效的育人氛围,是目前比较迫切的工作任务。
(四)开展意趣活动,创建人文环境
社会环境现状范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自闭症儿童
针对我国当前病理式的自闭症儿童教育模式现状而言,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亟须改变当前视角,站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下为帮助自闭症儿童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自闭症儿童看作与正常儿童一样,不要将他们身上的自闭症症状无限放大,影响儿童的正常心理发育,从而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
一、积极接受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儿童的症状不太容易被家长发觉,即使家长发现些许异常表现,也很少会向自闭症方面考虑,因为家长都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是自闭症患者,家长对于自闭症儿童不正确的看待方法可能导致家长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自闭症状,因而错过了最佳治愈时期。所以,要想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的帮助教育,首先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对自闭症儿童的平等的看法,不要将这一症状看得过重,这样对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舆论的伤害。
二、积极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自身发展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
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仅关注他们的自身缺陷,而将教育重心放到缺陷恢复上面,忽视了孩子其他潜能的发掘和培育,这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自身发展,或许还会因为外界对其发展缺陷的过多关注而使自闭症儿童更加缺乏信心,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康复。
三、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
自闭症儿童大多会做出一些不得体的行为,进而遭到公众的指责,从而对自闭症儿童产生偏见,认为自闭症儿童应该远离公共场所,这对于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我们社会应该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社会环境,用包容心对待自闭症儿童和家长,给他们最基本的尊严。
我国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应该从自闭症儿童的内心需要出发,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充分挖掘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潜能,而不是将视角放到儿童存在的发育缺陷上,从而将孩子的健康发展之路阻塞。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要用力过猛,也不要予以诟病,最好抱以平常心态,这样才不致使自闭症儿童缺乏康复信心,这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6-306.
社会环境现状范文4
关键词 体育专业大学生 主观幸福 研究
一、前言
主观幸福感指个体根据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综合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对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完善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是坚持“以人为本”指导思想,这对于他们今后学习以及生活具有实际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福建七所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34份,有效率为90.6%。
(二)研究方法
1.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共15题,分为生活满意感、专业情感体验和专业技能学习体验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各5个条目。该量表采用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5等级记分,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
2.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本研究根据查阅的报刊、杂志、学术期刊等资料,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研究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平均值为3.091,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见表1)。
表1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三维度描述性统计结果
因素 Min Max M SD Item M/Item SD/Item
专业运动技能学习体验 5.00 25.00 15.56 3.60068 5 3.112 0.720
专业情感体验 6.00 25.00 15.84 3.49654 5 3.168 0.699
生活满意感 5.00 25.00 14.97 3.62512 5 2.994 0.725
主观幸福感 19.00 75.00 46.36 8.99116 15 3.091 0.599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1.福建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从表2具体变量可以看出:福建省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在学校自然环境、教师模范作用、人际交往、社会环境四个因素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在社会比较因素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福建省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学校自然环境、教师模范作用、人际交往、社会环境四个因素上得分高于男大学生。
表2 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性别对各因素的差异分析
因素 M SD
男 M SD
女 T P
学校自然环境 13.82 3.09 14.56 3.53 -2.748 0.006
人际交往 18.41 3.47 19.31 3.43 -3.137 0.002
社会比较 13.05 3.27 13.30 2.22 -1.400 0.162
社会环境 17.08 3.08 17.73 3.14 -2.557 0.011
注:P﹥0.05为无显著性差异,P
2.福建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在生源地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从表3具体变量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地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学校自然环境、教师模范作用、人际交往三个因素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社会比较、社会环境两个因素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学校自然环境、教师模范作用、人际交往三个因素上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
表3 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生源地对各因素的差异分析
因素 M SD
城市 M SD
农村 T P
学校自然环境 13.52 3.82 14.34 2.99 -2.894 0.004
人际交往 18.25 3.52 18.96 3.44 -2.329 0.020
社会比较 12.90 2.36 13.25 2.20 -1.716 0.087
社会环境 17.41 3.15 17.28 3.10 0.476 0.635
社会环境现状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流失;交互决定论;对策建议
大学生村官,是指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国家近年来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项政策不仅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满足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是一项纵观全局着眼未来的计划,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及广泛关注。自2008年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来,我国预计有20多万在岗的大学生村官,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变革了农村存在的不合理观念,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可否认,这些效果是显著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严重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本文在总结了大学生村官流失现状的基础上,以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为理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状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现状
自2008年全国大学生村官选拔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大学生村官的群体日益庞大,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法琛(2010)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发现,任期满后,75%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公务员,17%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自主择业,3%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研,而仅有5%的大学生村官选择续聘继续担任村官。苏文苹(2011)对云南省农村干部学院培训班大学生村官学员进行任期满后打算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88%的人想续签,其他94.12%的人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自主创业等。程毅(2009)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上海市金山区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发现上海市金山区有38.3%的大学生村官把村官工作视为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等的过渡和跳板,不愿意在工作业务和与村民沟通上花时间和精力,也不愿长期扎根农村。根据郑强(2011)对威海市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截至2011年底,威海市三年内选聘的354名大学生村官,136名已离开村官岗位,而且还有许多思想不稳定、有所动摇的“村官”,隐性流失多于显性流失,隐性流失率达到60%左右,隐性流失表现在人常常不在村里,或者待在家里或者做别的兼职工作。据统计,目前威海在岗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10%愿意继续留任,71%选择报考公务员,3.9%选择考研深造,4%选择自主创业,11.1%感到不知所措。这与张强等人(2010)对河南省新乡市和信阳市的研究相一致。
以上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长效性,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交互决定论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的诠释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行为的产生,既不单独由个体内部力量驱使(人本主义、认知学派),也不单独由环境刺激掌控(行为主义),更不是个体与环境简单互动的结果,而是个体、行为、环境三者之间连续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决定,三者构成一种互动的关系。结合交互决定论分析,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问题,就是个体自身、客观社会环境、个体行为三者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一)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
班杜拉认为,人所有的行为,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和他人行为结果的观察而习得自己的行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中,普遍存在角色定位不明确、工资偏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策缺乏长远规划、前景不明朗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引发了他们出现上述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的行为,流失的行为反过来又为其他村官提供了榜样示范,通过替代强化的作用获得了村官工作不利于个人长期发展的认知图示,为任期满后重新选择出路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参考因素。
(二)自我认知在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动机和调节的作用
个体通过观察学习、替代强化、示范等作用接受环境带来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人并非被动的接受环境信息,而是在已有认知水平和基础上,有选择地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注意方向和范围。认知因素在其中起媒介作用对人的选择和行为产生影响,一般的认知因素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人格类型、需要和价值观等。若被选拔为村官的大学生思想态度本身就不够端正,存有过多物质化需要和享受的价值观,综合素质能力不高,人格具有有恒度低、坚韧性低、适应性差等特点,加之不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农村艰苦的条件下更易出现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更容易放弃具有艰苦性和挑战性的工作环境转而选择其他工作。
(三)行为激活环境因素,转而对个体自我调节系统的建立产生影响
通过行为,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个体独特的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个人认知经验又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个体的行为连接着环境与自我认知,起着一定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大学生村官离开村官岗位选择其他出路的行为(考公务员、考研、自主创业等),一方面对公众和自身传达了通过村官工作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的正面信息,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项制度存在很多不足,仅仅是就业压力的缓冲或是将来找到更好工作岗位的过渡形式,并不适合长期的发展等。由此一来,社会大众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产生消极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一种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展的社会氛围,随之影响那些即将从事或者已经从事村官工作的大学生的有关行为。
社会环境现状范文6
关键词: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压力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随之改变,人们原有的一些价值观念也在逐步被瓦解。与此同时,社会的现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如家庭离婚率逐年攀升、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加之当今的升学压力,一部分初中生陷入了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中。强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时代在改变,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无论是在文化素质方面还是心理素质方面都合格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新的发展趋势,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年龄较小,正处于学习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提升适应能力的最佳阶段。初中生的社会适应,包括社会环境适应、人际交往适应以及自我适应等内容,其中社会环境适应是最主要的一项内容。适应社会环境是指学生不仅要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乐观对待身边环境的改变,不急躁。面对环境的改变,应该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原有的学习和生活模式,逐步适应环境,逐步成长。
二、开展多种教育方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过大的心理压力往往是导致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教育活动,不仅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也是学生自己的任务。对于教师而言,要仔细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问题,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开导,避免事态的严重化;对于家长而言,要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与学生加强沟通,及时舒缓学生的压力;当然学生自身也必须具有缓解压力的能力,一旦发现自己承受了过大的压力,学生要及时寻找缓解压力的方式,加强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也要建立起自身的压力缓解模式。
初中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强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积极预防,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另一方面,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学校和家长要担起应有的责任,积极寻找有效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