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卫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卫生教育范文1
关键词: 英语教学 生活化 实用化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生活即教育,即生长,即经验改造。”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蕴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为更好地体现小学英语“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理念,我们一直寻求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让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下面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怎样让英语教学生活化。
一、简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现在的小学英语教材往往有点难度,怎样将比较难的内容用简便易懂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既不枯燥,又让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呢?这就要求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问题,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思维较为活跃。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我们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生活化情境,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顺其自然地引入我们所要教学的内容中。如在1AUnit6 On a farm中教学五个动物的单词时,我利用图片布置教室、课件模仿农场,再结合事先录好的五种动物的叫声布置,学生对这些可爱的布置很感兴趣,充满期待,上课的时候非常认真。
二、教学环境设置需要生活化、实用化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环境布置生活化可以活跃教室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感觉更亲切,方便师生交流。另外,课前环境布置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在这样生活化的情景中不断实践所学内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效果会更好。如教学2b Unit 8 Keep the water clean前就可以在教室的墙壁和黑板上张贴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性;5a Unit 7 After school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本课所要学到的内容相关的课外活动短片,让学生感受这些活动,迫切想要知道这些活动的英文表达法。
三、教学过程设置需生活化,切合实际
创造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让英语不知不觉地浸润到学生的头脑,要求我们在创设学习氛围的同时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无拘无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如在介绍《My Family》时学生可以根据家中的实际情况,谈谈一家人的生活,由于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生活,因此无需挖空心思地构思,只需直接说、说生活、说心里话,这是最直接的生活语言交流。只有使语言和情境紧密联系起来,知识学习被融入语言实际运用的活动中,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每位教师都追求的目标。
四、教学情境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英语情境教育就是把“快乐学英语”的理念融入英语教学中,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置身于英语环境中,感觉到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法不仅活泼生动,有利于营造氛围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易于创造、模拟母语学习环境,使英语教学在科学而且正确的方向上施行。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从交际的情境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景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教学4B Unit1 A new student的时候,可以让一个学生扮演新来的学生Ben,通过相互打招呼,以及向Ben介绍班级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习对话,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生活化的作业设置,让学生学以致用
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使用英语,用英语交流。可以通过趣味地设计课外作业,实现英语生活化的再扩展。
1.让有条件的学生每天坚持听读课文录音,听英语广播,把自己模拟最得意之处录制下来,和学生一起欣赏或进行评比,选出“英语小博士”,并鼓励、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故事书,看英语VCD,欣赏英语歌曲。
2.让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在日常教学中我还有意识地收集生活中的英语,把他们带进课堂,为教学服务。如在教字母前,我搜集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缩写词,如KFC,M,WC...搜集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商品英语:餐巾纸上的soft,牛奶包装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电脑上的Windows,My files,E-mail等这些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在学习字母时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效率大大提高,也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3.要求学生日常尽量使用英语口语与学生问好、交谈,外出遇见外国人主动上前搭讪、打招呼、问好、聊天,既能克服羞于开口的心理,还能真切地体验与外宾交流的情景。
记得一位伟人曾说:The best way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s to use it.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紧扣教材,把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英语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英语教学生活化,使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而且使学生在学会用英语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
生活卫生教育范文2
一些旅居墨尔本的人这样评价墨尔本:墨尔本最具生活的味道。墨尔本的教育何尝不是?每参观一所学校,我们都能感受到校长、教师们的激情和学生们的可爱,到处生机勃勃。墨尔本的教育,如同这座城市一样,充满生活的味道。
一、学习空间的设计,与生活空间如此接近
学习空间的营造在墨尔本的学校是如此地灵动,一间间普通的教室在师生的设计下像学习生活馆一样。其电教设备与我们的没有什么两样,但室内的资源却是无处不在,触手可及。就是几张普通课桌的排列和组合,也充满了创意。而且低年级还是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课桌进行排列,这让每一个小组都在教师的关注之下,和谐而有趣。
学校每一个学习空间的设计,大多不是固定和单一的。图书馆是不得不讲的地方,图书馆可以用来作讲座、接待客人、上阅读课,甚至是作品展厅,可以说是“一馆多用”。图书馆里的桌椅可以重新组合,非常舒适便捷。我们参观爱斯蓬德尔花园小学的时候,校长就是在图书馆为我们作《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分享,而另一边的学生照样借书、上阅读课。
有的教室两两之间互相打通,有的则是四室共享活动空间及通道,让人想到了家居中的“四房两厅”。上课时,教室之间连通的挡板不关,学生也没有受到干扰。这倒像一个大的空间,学生平时在分割的区域里做自己的事情,需要一起上课的时候直接合在一起就行了,充满了生活的味道。至于学生上课的形态,更是轻松活泼、姿态各异。遵守规矩而且互不影响,课堂是愉悦的,很少见到学生烦躁不安的神态,学习是快乐的。让建筑表达教育,而不是追求形式,空间的设计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为不同的课程服务的。
二、重视动手实践,与生活技能紧密连接
墨尔本的学校非常重视动手实践。学校的中文教师告诉我们,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希望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操作技能和创造力。
参观的时候,有一个班正在上园艺课,园艺师带着学生在园艺林里实践,浇水、剪切玉米秆等忙得不亦乐乎。园艺林里,种满了水果、蔬菜,还开辟了养鸡栏。几个学生拿着锋利的长剪刀剪切高粱秆的情景,把我们这群中国客人惊出了一身冷汗:这太不安全了,要是我们,一定不会这样放开让学生干,最起码,得有一位教师守在他们旁边。在这儿,他们却是几个小伙伴一起,说说笑笑满不在意地就完成了。
厨房课程又是另一番情景。专用教室就像一间厨房,材料和工具应有尽有。三年级的学生在上课,二三十个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洗菜、切菜、炒菜,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学生快乐的声音和操作的声音混成一片,好比是一首劳作的交响曲,好不热闹。同行的一位校长发现了一个状况:一个学生不小心把手给切了一个口子,流血了。学生没有惊慌,拿起教室内的创可贴贴上,就又做自己的事情了。要是我们的学生,一定是一片尖叫。而这里,没有!
我想起了学生午餐后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在墨尔本,学生一般是自带午餐。他们没有午休,午餐后有一段活动的时间。学校里除了体育课,没有类似我们的“阳光体育”活动,但我觉得中午这段时间里学生的运动量比我们的“阳光体育”的运动量大得多。学校面积大,运动区域也很多,所有的学生都在运动。在安全管理上,只有几位值班教师在不同的位置执勤,不干涉学生的活动。学生尽情地做游戏、爬爬梯、打球、玩吊杆,活动丰富。学生攀爬的高度或运动中的“安全”系数,让我们充满了担心,但从当地教师的神情上我们看不到这一点。
这段时间,三五成群的小伙伴,自由地快乐地玩耍,没有约束,没有限制。玩的过程中,孩子的童真、顽皮自然地释放出来,同时运动量也有了。反观我们的“阳光体育”,可能目的性太强了,过分强调一致性、特色性、技能性,最终变成了另外一种味道。运动与生活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这样才能体现体育活动应有的价值。
在爱斯蓬德尔花园小学,校方特意安排了一顿自行制作披萨的午餐,这让我们着实兴奋了好一阵子。披萨烤炉安置在园艺林里,校长、学生也加入我们,一起动手。看着我们制作披萨时笨手笨脚的样子,学生们开心地笑了。虽然制作技艺不够娴熟,但制作出的披萨很香、很脆,那顿饭我们吃得格外开心。连我们成人自己动手都这样开心,可以想象孩子们上课时欢乐的模样。
三、学校文化的熏陶,真正植入学生的心田
澳大利亚学校很重视文化,墨尔本尤其如此。墨尔本居住着肤色不同的各国居民,文化较为多元。这一点可以直接反应在校园里,我们在学校里经常看到各个国家的一些元素。文化的熏陶与文化的多元性相得益彰,让教育充满生活的气息。
以爱斯蓬德尔花园小学的国际IB课程为例,它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非常符合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国际IB课程是在澳大利亚课程大纲基础上,将国际IB课程与澳洲实际进行整合而成的,重在培养学生成为探索者,学在课堂但立足走出社会,成为适应未来生活而具有国际情怀的人。
在课程的设置中,学生以探索单元的形式分不同的主题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概念、态度、技能、行动五个要素的目标。其中,“态度”要素中包含欣赏、投入、信心、合作、创意、好奇、同情心、热忱、独立、正直、尊重、宽容等12个方面,“技能”要素中有思考技能、社交技能、沟通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研究技能等5个方面。这些类似概念的东西在我们看来,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的意义,学校却用课程的形式落实在每一天的学习之中。学校还为每个学生建立非常详细的个人档案,学生和教师都能够清楚明白地看到每一次学习达成的要素,这一点非常难得。
我们感受到的学生的礼貌和良好的学习品质,与这些课程培养分不开。就像我们常常倡导的“学生的德育应该与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n程又应该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里真做到了。例如,学习《环境》单元主题,教师会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人类需要不同的住所,再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气候设计他们的房子。过程中学生需要搜索资料、做设计方案、呈现最后方案、解释选择特定材料的原因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落实知识、概念、态度、技能、行动五个要素的培养目标。学校每间教室里都贴着五要素的框架图,学生随时随地能够看到,从而知道在学习中的目的,我们想要学习什么,等等。这与我们每一节课备课中的三维目标还真有点不一样,比我们做得更具体、落实得更好。
一所学校的校长讲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采取对学生负责任的人的关怀,让学生自行规范,把这种价值观根植到学生心里。我们对学生的行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恢复式,而不是惩罚。我们解决问题,首先是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自己解决。
墨尔本的教育是开放的,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有的学校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之外,按照文理整合其他学科,实行包班教学;有的学校1~2年级学生用平板电脑、3~6年级学生用笔记本电脑上课,开设3D打印、机器人等课程,特别是利用软件平台进行跟踪,为每一位学生制订计划,从而实现一对一教学;有的学校在阅读、教学中的可视化思考、第二语种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和研究……
也许是语言的原因,我对墨尔本学校教育的认识更多地来自这些小事情或小细节,难以形成一种完整的体系,但也正是从这些小细节中折射出的教育光芒,值得我们了解学习。
生活卫生教育范文3
【摘 要】语言来源于生活, 要想让学生喜欢英语学习,英语教学也应该生活化,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从而有效发挥语言的语用功能。文章从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以及教学成果生活化三方面阐述了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 课堂教学;生活化;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58-02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英语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缺少必要的语言生活环境;其次是教师忽略了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枯燥、乏味的单词识记和语法教学上;第三,学生的学习方法常有不当之处,很多学生没有学会语言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只会死记硬背,渐渐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语言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所用,只有在生活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才能体现英语存在的价值,而英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培养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英语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得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一、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体验生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该努力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并积极、有效地探索英语生活化教学的新途径,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1.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想说。课堂教学应该多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英语、学好英语,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2.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会说。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乐学。为此,笔者在英语教学中策划了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例如,在NSE 8A Module6过去进行时的学习中,笔者在输出部分设计了一个警察给小偷做笔录的游戏。具体做法是:先在全班选出一名警察同志,然后由警察向全班同学问笔录:What were you doing at 8 o’clock last Friday? 然后点名回答,会的学生会答:I was playing basketball at 8 o’clock last Friday.答正确的同学排除嫌疑。有同学会答:I was do my homework.也有的同学站起来就吱吱呜呜一点不会,将这些答不上来或者句子用错的同学作为嫌疑犯,课后到老师处“交代情况”(到时,老师再一个个进行辅导,把学生的错误改正过来)。又如,在NSE 7A Module9 A trip to the zoo中,通过游戏“猜一猜”让学生学会认知有关动物的单词,同时学会描述动物特性。游戏通过一位学生描述图片中的动物,其他同学猜动物名字,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展示直观的实物图片,促学生善说。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直观的手段让学生乐学。例如,在NSE 7A Module5 Healthy food时,笔者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装了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食物,学生看着老师提着一个袋子进入教室就很好奇,都盯着那个袋子看。然后说:There’s some food in the bag. Can you guess what’s in it? If you are right,you can get the food.这下学生已经开始在下面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学生纷纷举手,有的甚至都要站起来抢答,面对热情的学生,笔者选择了抢答方式:One,two,three,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站起来回答:Let me try.抢到的同学站起来猜:Is it an apple? 我说:Yes,it is.就这样,他轻松地拿到了苹果,同学们投去一片艳羡的目光。第二组仍然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又猜对了。第三组、第四组方法一样。这样三轮下来,到最后一轮时,学生没有立马猜对,机会就留给了第四组的剩余同学,终于有人猜对。游戏结束后,请所有获胜的同学上台展示奖品,这个时候,笔者趁势再用幻灯片呈现一些新食物,并教会学生认识里面的新单词。最后大家一起对这些food进行总结归类,分成fruit,vegetables and meat三类。由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回味生活
教育学家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更有用的知识。
1.利用角色扮演,进行语言操练。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都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场景,分角色朗读或者直接表演,组织学生装扮成课文中的人,分角色朗读或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乐趣,从而训练语言的使用。比如,在giving invitations,asking ways and giving directions等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的英语学习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英语的语用功能。
2.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言交流。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辅助工具。有物有意,形象生动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课堂,可以使课堂更加贴近生活。
三、教学成果生活化,让学生运用生活
1.利用生活化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达。英语课堂是现有条件下学生有机会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最佳场所,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结合现实生活开展有效的听说课程。例如,在NSE7B Module7 My past life中谈论What was the name of your first school? What was the name of your first friend?之类的问题时,老师先说出自己的过去生活情况,给学生一个示范:My first school was Niwang Primary School and my first teacher was Mrs Gu. She was friendly to everyone. My first friend was Xiaoxiao.然后再让学生首先回味一下自己过去的生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学生兴趣颇高,内心都希望自己是别人的第一个好朋友,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上课效率也就相对比较高。
2.发现生活中的场景进行书面表达。英语书面表达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一大难题,学生很难用英语将一件事情或者一个观点表达清楚,所以教师要尽自己所能去给学生创造写作的素材,让学生乐于去写。例如,学校有一次组织了全校师生参加远足活动,在活动过后,笔者就结合课本知识给学生上了一堂如何写作记叙文的作文课,如何利用5个wh问句来写文章,然后把这次trip的具体信息交待清楚。在后来8B Module1 Feelings and impressions中,通过照片让学生回忆了当时的快乐时光,同时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感官系动词对trip进行描述,有的学生说The school trip was interesting and fantastic.也有学生说The food smelled sweet and it tasted delicious.还有学生站起来说The sky looked nice.通过这样的活动,达到了模块教学的目的,并且学生也乐在学中。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课堂教学引导的个人生活展开的过程。生活化的英语课堂,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而且可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明著.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孙志云.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5).
生活卫生教育范文4
【关键词】健康教育;初产妇;生活行为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02-01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到产妇身体器官状态全部恢复之间的一段时间,一般为6w,这一时期是产妇身体健康恢复的重要时间,产妇的生活行为直接关系到产妇身体健康的恢复效果,需要加强注意[1]。初产妇对产褥期的健康知识了解少,经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树立起健康观念,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和对自我生活行为进行规范。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初产妇,根据是否接受健康教育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健康教育对初产妇生活行为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初产妇200例进行研究,选取标准为:初产、单胎、无妊娠合并症;身体健康,无严重器官及系统性疾病;无精神病史;观察组产妇100例,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9岁;对照组产妇100例,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30.5岁,两组产妇在年龄、文化水平等基本资料方面的对比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定期产前健康检查的基础上,接受护理人员安排的健康教育,通过培训班、教育手册、影响资料等接受产褥期生活行为的健康教育,次数大于5次以上。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早期活动,根据产妇情况指导患者尽早进行早期活动,产后6-12小时即可进行床下轻微活动,产后第2天可进行轻度的室内活动,但不能进行重体力以及下蹲活动,防治子宫脱垂;尽早进行早期活动,有助于预防静脉血栓、促进排便排尿、消除长期卧床的疲劳,促进食欲[2]。②运动锻炼,指导产妇在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保健操锻炼,包括仰卧起坐,缩肛动作等,产后2周进行膝胸卧位锻炼,每天3次,每次15-30min。运动锻炼计划的安排需要根据产妇的身体情况进行安排,适当合理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腹部及骨盆肌肉恢复,缓解腹壁松弛,预防及纠正子宫后倾,预防子宫脱垂和尿失禁。③计划生育指导,产后6w内不能进行同房,采取必要的避孕措施;④卫生护理,产妇出汗较多,因此应勤洗勤换,保证皮肤清洁干燥;禁止使用盆浴,避免造成阴道感染;对会存在伤口的产妇,采用0.05%碘伏或高锰酸钾温水进行擦洗,每天2次;保证室内环境卫生,保证清洁、通风、安静、舒适,夏季防止温度过高导致产妇中暑,冬季防止温度过低。⑤饮食指导,指导产妇进行产后饮食,做到营养均衡、充足、结构合理。多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补充体内维生素及矿物质,保证大便通畅。⑥母乳喂养教育:加强对孕妇母乳喂养知识的讲解以及讲授母乳喂养的优点,增加孕妇可以母乳喂养的信心,对母乳喂养进行模拟操作,增加孕妇产后母乳喂养的熟练程度,使产后可顺利地进行母乳喂养。其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正确的母乳喂养的姿势、婴儿含接的正确方法等,且通过健康教育使孕妇了解到母乳分泌的时间、与婴儿接触的时间以及与婴儿的早允吸有关,同时母乳喂养还可有效地预防产后出血,减轻母亲患乳腺癌等疾病的发病率[3]。
1.3随访方法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随访调查,对产妇的健康知识治疗率及生活行为优良率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本次调查问卷在初产妇产后48h内填写,共发放200份,回收200例,有效率100%,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生活卫生教育范文5
关 键 词 生态位;伙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一、问题的提出
“伙伴”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是两人及以上基于某种需要或目的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赖的群体。伙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儿童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而在实际生活中,伙伴关系却是儿童最难处理的一种关系之一。一场游戏、一次探险、一次合作、一次共看一本书等等,都会成为儿童建立伙伴关系的基础,但同时也是儿童拆毁和结束伙伴关系的导火线,甚至会演变成儿童背后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变化。如何有效地对儿童进行伙伴关系教育?这已经成为家长和教师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
在学术界,“伙伴”一词较少使用,而更多以“同伴”这一专有术语来表达,而且较集中地基于心理学视角,从儿童学业成绩、家庭、学校教育(如教师、班级)等方面来分析儿童伙伴的问题。比如,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等定量分析发现,学习不良、同伴接受性低、家庭功能缺失之间存在显著相关。[1]赵景欣、刘霞、张文新等认为,同伴拒绝能显著增加儿童的攻击欲望、学业违纪与孤独感,亲子亲合、积极的逆境信念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的孤独感。[2]刘长江、郑日昌认为,放任型教师领导不利于儿童伙伴关系的发展,权威型教师领导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团体,但对儿童伙伴关系的影响不大。[3]
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儿童伙伴关系,其优势在于精细的心理测量技术和对各种相关变量的探究;而不足之处在于,这样的研究多局限于问题层面,而缺少实践应对。为此,笔者试图从生态位视角来解读儿童伙伴和伙伴关系,并尝试提出改进儿童伙伴关系教育的实施路径。
二、生态位视角下的伙伴与伙伴关系
“生态位”这一概念是1917年由美国生态学家格林内尔(J.Grinnell)最早提出,用以描述一种生物在环境中所占据的地位和空间,指出在同一动物区系中定居的两个种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生态位,由此逐渐产生了竞争排斥原理。[4]1927年,动物生态学家C.埃尔顿(Charles Elton)提出,一种动物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即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5]比如北极狐和非洲鬣狗因为吃相似的东西,所以具有相同的生态位。有学者将这一强调个体生物的地位功能和与其它物种间的营养关系的生态位概念称之为“功能生态位”或营养生态位。随后,哈钦森(G.E.Hutchinson)从空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将生态位概念描述为一个生物单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并根据生物忍受法则用坐标表示影响物种的环境变量,进而建立起生态位的多维超体积模式。[6]哈钦森认为,多维超体积生态位可分为基础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前者指一个物种在无别的竞争物种存在时所占有的生态位;后者指因种间竞争,一种生物不可能利用其全部基础生态位,而只能拥有一部分可利用资源。
三位学者的观点,体现了人们对生态位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即一个物种在某一种群中的生态位所包含的要素是空间、功能和各种所能利用的资源。以此推演,一个儿童在其所在的伙伴群体中的生态位也应该从地位、发挥作用和资源条件三个要素来考察。但由于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儿童在伙伴中的生态位与物种的生态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表1)。
由上表可知,生态位视角下的儿童伙伴关系,就是在一定环境内,个体间关于地位与空间的分配、功能的发挥以及资源的获取与限制的关系。具体来说,有三个层面的关系:
一是地位与空间的分配关系。指结成伙伴关系的过程,其实是两个及以上个体的地位与空间的确立过程。例如,在一场“捉迷藏”游戏中,A同学与其他伙伴需要在这场游戏中确立各自的角色和活动的范围,这是完成游戏的前提。A同学在这个伙伴关系中所占据的角色和活动的范围,就是他的生态位。由于个体能动性的差异,使得A同学在这个伙伴关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居于一个弱势或者强势地位,一旦这种地位所带来的差异被A同学感知,A同学便会相应地采取适应、接受或者逃避、反对等主动选择。
二是功能的发挥关系。指在伙伴关系中,任何一个儿童都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只有基于这种作用儿童之间才能持续保持伙伴关系。再以“捉迷藏”为例,A同学在这个游戏中不仅发挥着“躲”“藏”作用,还发挥着暗示、激励、娱乐等作用。由此,A同学在伙伴中的生态位得以建立,A同学与其他伙伴的关系得以保持。
三是资源的获取与限制关系。指在伙伴关系中,儿童面临竞争或合作时可利用资源的多少。生态位理论认为,一个空间内如存在两个以上的物种,就必然存在竞争关系,但同时为了生存,物种之间会形成某种共生关系,竞争和共生源于资源的威胁或互补。因此,儿童伙伴关系就是一种基于资源的获取与限制的关系。仍以“捉迷藏”为例,A同学为了巩固自己的生态位,就必须借助一定资源条件,例如他天生能跑、头脑灵活、创意也不错,这样就能在伙伴关系中占有一定优势。但如果A同学跑步差,且不善于言辞,那么其自身资源的获取就受到一定限制,但A同学平时乖巧,深得老师喜爱,为了巩固自身生态位,他可能会借助外部资源,寻求老师的帮助。
因此,生态位视角下的伙伴和伙伴关系,是一种地位和空间、功能、资源等诸多生态因子影响的结果。它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既是固定的,又是活跃的;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充满变化却又有着内在机理。
三、生态位视角下伙伴关系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个物种对应一个生态位,如果生态位消失,也就意味着这个物种消失。同样,一个儿童在伙伴群体中也有一个生态位,如果儿童离开伙伴,就意味着其生态位消失。失去生态位的儿童,意味着孤独、被遗忘和不被认可。因此,伙伴关系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学会认识、甄别、选择、调整生态位的过程。
(一)教育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观
在自然系统中,任何生命都值得敬畏。同样,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应自由且尽情地展现生命的可贵。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观,首先要有自信,这是确定生态位的基础。其次,教育儿童客观地看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人的优势和劣势是相对的概念,对处于发展阶段的个体而言,优势和劣势是一种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一旦改变比较对象,优势可能化为劣势,劣势也可能变为优势,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二)教育儿童学会甄别伙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生态学中物种适应与变化的最好诠释。儿童选择伙伴时,有时会基于某种兴趣爱好,有时会基于某种学习任务;有时有家长、教师监管,有时又处于自由真空的状态。这时,家长和教师就应该教育儿童学会甄别伙伴。好的伙伴可以成为终身的挚友,坏的伙伴则可能会成为永久的伤害。所以,儿童在认清自我需求和准确把握对方的目的之后,才能够区别出谁可以成为自己的伙伴。否则,盲目的随从和跟风式的追捧,会导致儿童迷失自我,误入歧途。
(三)教育儿童主动选择伙伴
儿童周围总有各种各样的伙伴群体,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选择某一类群体成为自己的伙伴。选择是孩子进一步认识自我、甄选伙伴的过程。这时,家长、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也可以表明自己的喜好,还可以主动地与其他家长及儿童结成朋友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儿童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与其他人主动对话,建立起伙伴关系。
(四)教育儿童协调伙伴关系
协调伙伴关系是儿童现实生活中遇到最多的问题之一。尤其对于1-8岁的儿童而言,他们往往不懂得“我”和“他”的关系,致使这个阶段的伙伴关系最为紧张也最不稳定。所以,学会协调伙伴关系是伙伴关系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从前文中可知,儿童在伙伴关系中只有具备三个要素才能获得生态位,即地位与空间、功能、资源的利用和限制。也就是说,儿童在伙伴关系中生态位受到威胁时,可以先分析儿童以下几个关于生态位的问题,然后再进行伙伴关系调整。(如表2)
总之,儿童伙伴关系教育是基于儿童对自身生态位的确立和对他人生态位的理解和尊重。儿童可塑性强,做好伙伴关系教育,关系到儿童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关系到儿童品格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未来社会适应的成败。伙伴关系教育应因人而异、因景而异,家长和教师应该在了解和关心儿童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32(1):69-64.
[2]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45(7):797-810.
[3]刘长江,郑日昌.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29-33.
[4]Grinnell J.The Niche Relationship of the California Thrasher[J].Auk,1917,21:364- 382.
生活卫生教育范文6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课前预设;动态生成性资源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观念、新方法,已经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实践过程,给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喜悦与欢乐,带来了许多变化与革新。当前,“预设”与“生成”等新词汇在教育领域已是深入人心,不断地更新着我们的教学观念,让我们更多地去反思课堂教学,从而不断完善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其中,主要是对于如何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以及如何利用好这种资源、处理好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转换等问题,现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总结,提出一已之见,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动态生成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改理念积极倡导关注课堂动态资源。课前“预设”说明教师的备课具有计划性和封闭性的特点,而“生成”则体现了教学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在动态生成上还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对动态生成存在片面认识,导致不能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第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种生成性资源。
二、面对课堂动态生成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首先,在重视生成的同时,不能忽视课前预设。因为,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经过有目的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真正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生成。
其次,在预设时要准确把握教材和学情,及时解决好预设中与预设外生成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方案预设时,除了深入了解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备学情,要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当课堂上出现“水流花开”的情况时,才能把生成问题处理得恰到好处不留痕迹。
再次, 要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相辅相成性和相互转化性。预设可以促进生成,促进创新,生成也可以转化为预设,使预设的方案更加完美,为新的教学预设方案补充更丰富和鲜活的教学素材与资源。为新的更高水平的教学预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将生成变成新的A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
例如:去年我在讲授《我们的共同理想》中“同绘小康蓝图”这一知识点时,我出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2008年我们取得了很多辉煌的成就。请学生举例时,这时有一个学生低声说:“取得再好的成就也让地震给震没了。还说什么辉煌成就。”当时刚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于是班上很多的学生纷纷议论,班上一片喧哗。在当时要想制止是比较难的。于是我顺势问:“大地震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给四川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请问同学们我们应当如何帮助他们重建家园,重新过上美好的生活呢?”于是班上的同学开始思考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我放弃了原来预设的说成就而利用课堂上同学们关心的热点来教学,完成“同绘小康蓝图,共创和谐伟业”的教学任务。由于讨论的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就更加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把课堂上一个突发事件纳入了教学的轨道,创造了一个讨论情境材料。同学们也为重建灾区提了很多好的建议,说了自身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生成促进了、变成了预设。
所以说,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二者相辅相成,水融,有效渗透,和谐共生。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预设,是为了更有效地生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
第二,要合理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
何谓“生成性资源”?叶澜教授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这种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教学中随机产生的,它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更显生机。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生成性资源”的调控。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借助自己的教学机智来使用好这些生成性资源呢?
首先,要努力开发好学生的课程资源。①从学生自身资源看,学生作为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因为家庭成员、经济环境、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每个人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对教本的理解的程度都是不同的,而这些都是值得开发的课前资源。②从教学情境来说,有目的、有层次、多角度的对话情景让师生之间从外在语言、行为到内在的思想、灵魂的交流进行沟通、碰撞与更替,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能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点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问题提出质疑,也是值得开发的课程资源。③从社会生活角度看,值得开发的课程资源有学生的家庭生活、同学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社会时局等。
一个好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程资源被充分开发出的课堂。例如,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很多学生想到了本地的民间传说、朱子理学文化、岩茶文化、古汉城遗址、粽子、过年的礼仪习俗等,兴致勃勃,精彩纷呈,这样,教师以平等的对话和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达到了动态生成,课程资源也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其次,要善于利用学生课堂上的错误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所以说,教师如果利用得当,错误也可以非常美丽。错误信息也可以成为亮丽的课堂动态资源,教师此时要独具慧眼,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使之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中,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如在上“同学・朋友”中的“交友的原则”这一知识点时,有位同学却提出:“如果朋友在考试时作弊,要抄你的,你不给,他就会生气,以后就不会成为朋友了。”班上的同学听了,附和者大有人在,大家都发出感慨,并举出生活中很多例子来加以佐证,显然,学生们已陷入思维的误区,没有真正把握交友的原则,我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这一错误,而是巧妙地利用这一错误,对症下药,让学生讨论:“帮助朋友作弊或做坏事,是真的在帮助朋友还是在害朋友?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你希望在你做错事时,朋友不是帮助你改正错误而是帮助你错上加错吗?”“你是怎样选择朋友和帮助朋友的?”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理解交友的原则,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明确:交友是人与人情感的交流,人不能没有朋友,但交友要讲原则,应当乐交诤友,少交损友。
再次,要果断舍弃偏离目标的无效资源。动态生成的资源有时是错综复杂的,在课堂教学中,林林总总的信息会扑面而来,这些信息并不都会转化为对课堂有效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信息资源及时作出评价,当课堂上的意外生成资源刚好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时,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其加以引申,逐步质疑,成为课堂中可以使用的鲜活资源。与之相反,当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对教学目标的生成意义不大或偏离教学目标时,教师就应将其适当缩小,来个及时刹车一带而过,果断舍弃偏离教学目标的无效资源。
总之,要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有效资源,就要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生成的资源有个总体的把握和评价。因为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应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于开发利用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只要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课堂生成性资源,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相信我们的教育将会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1]房建.预设与驾驭[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年第12期
[2]陈为.师生有效互动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第4期
[3]郑楚彬.如何成为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新型中学政治教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年第12期
[4]蒋沈峰.构建新课程下动态生成的政治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