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卫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卫生教育

环境卫生教育范文1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11-02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环境卫生学应顺应时展,充分体现该学科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和实践性。实验教学是环境卫生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配合其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技能的主要环节。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旨在通过提升教学水平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精选实验项目,优化实验指导内容

包括大气、水等大环境,还有室内环境的质量问题在内都是实实在在和现实生活、个人健康紧密相关的,并且每个时期社会关注的环境质量问题有所不同,这些问题都应在教学内容上反映、体现并且紧密结合实际。因此,实验项目的选择要注重实用性,对于一些影响因素多或者已淘汰的实验项目要进行及时更换。如近几年由于房屋装修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问题屡见不鲜,所涉及的污染物包括甲醛、苯及苯系物、氨气、氡气等。甲醛的测定是环境卫生学中一个经典的检测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实验条件,逐步增加其他指标的测定,从而形成室内空气污染检测的系列实验。又如我国大气中PM2.5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且已证实PM2.5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按照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老标准中规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基础上新添了PM2.5,且PM2.5已写入“国标”纳入监测范畴,因此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在原有的大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测定的基础上,增加PM2.5测定的相关实习内容,紧密结合实际。这一新的实验项目作为本实验课程的见习内容,由带教老师带领学生到相关空气质量监测单位进行参观,直观地了解并学习最新的空气质量检测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建立开放性实验课程体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培养科研思路,在环境卫生学经典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引入开放性实验课程体系,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改革可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必要的基本操作的同时,参与一些实用、可行性强的实验设计。具体过程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给出的实验课题进行资料查阅、专题调查及实验设计,将与实际工作相适宜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实验仪器结合到实验中,在基础学习的同时拓宽知识,使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入。初步设计的综合性实验课题有“教学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评价”和“学生宿舍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对于“教学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评价”这一课题,考虑到实验室通常储存了各种实验用试剂,化学用品,因此涉及的检测指标较多,所需检测手段也较全面。学生在设计自身实验内容时,不受实验指导书的限制,需充分调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进行思考。而“学生宿舍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这一课题涵盖的内容更广泛,学生在设计课题时可创造性的设计实验方案,并讨论其可行性。通过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学生不仅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了深刻了解,掌握了相关检测指标及其检测意义,还能充分领会这一课题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实用意义。当学生面对真实环境,再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一定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以及分析归纳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加强环境监测基本技能训练

除了改进实验教学内容,还应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基本技术的训练。环境卫生学实验操作基本技术包括实验试剂的配制、玻璃器皿的使用、常用小型仪器操作及样品采集和预处理等,以上均为学生需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操作能力,针对实际教学中学生易出现的问题,为初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提供环境监测实验室基本技术相关视频的学习,统一规范其实验技能操作;将原来由带教老师准备为主的工作逐渐转换成以学生参与为主的实验模式,使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从样品的正确采集、保存、预处理到各项实验项目所用试剂的配制进行分工合作,使学生全面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在综合性实验中,学生还需综合应用基本实验技术并反复实践,以强化自身操作技能。考虑到环境检测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某些项目的检测方式进行了调整,例如在对室内空气中甲醛测定时,在让学生进行化学法测定的同时增添了仪器法,使学生意识到同一种物质并不局限于一种检测手段。学生可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掌握新的检测技术手段。这种化学法和仪器法相结合的方式也将在后续的教学中沿用到其他实验项目测定中。当涉及到微量物质的测定需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时,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学校检测中心,由专业检测人员对学生进行讲解和示教。示教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大型精密仪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各元件的重要作用等,然后由学生自制待测样品,在专业检测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上机检测。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转变实验教学模式

逐渐转变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原先教师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转换为引导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将传授知识技能的被动教学变为能力培养的主动学习。这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针对教育提出的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执行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向学生阐明环境卫生学实验的重要性,强调其实际应用价值和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其次,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和讨论,要求学生上课前对实验项目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实验报告,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花时间主动学习,预习相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指导,熟悉相关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课堂上,就实验项目的检测手段、影响因素、最新进展等方面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并注重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问题讨论情况与实验结果分析需一并写入实验报告。力求通过预习和提问的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更多的思考与分析。

五、加强实验室安全培训

除了实验操作基本技术的学习,还应加强培养学生实验室安全意识和安全基本常识,这也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为了增强学生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已建立了网络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考核系统并投入使用,从用电防火常识、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医学生物安全到化学安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规定学生只有通过了相关知识的考核才能进入实验室操作。该系统的建立和使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强个人的防护意识,还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积累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

总之,我们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方面的探讨有利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顺应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今后将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更多的有效措施并逐步改进和完善,探索出适宜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培养更多实用型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万坚,宋丹丹,涂海洋,等.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166-167.

[2]王玉邦,陈国青,陈宇炼,等.关于环境卫生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6):683-685.

[3]张晖,尹立红,浦跃朴,等.环境卫生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J].医学教育探讨,2006,5(8):713-715.

[4]冯清.问题引导下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164-165.

[5]刘敬勇,罗建中.新时期下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51-154.

[6]沈晓玲,王君,包丽丽,等.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3):251-252.

环境卫生教育范文2

关键词:环境科学;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课程实习;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03-02

目前,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大家渴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美型和谐社会。在这一要求下,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成为了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完成目前艰巨的治污任务就必须有环境专业人才。《环境微生物学》是我校环境类专业必修的重要骨干基础课程,是学习废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环境微生物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学生认识和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则肩负着培养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为适用和满足社会发展对环境类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由于《环境微生物学》内容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多,综合性及应用性强,要使学生对该门课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熟练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难度比较大。要解决上述问题,《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应从理论课程、专业实验课和课程实习三个方面进行,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实用型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及课程考核实践、实验教学及考核方法实践、课程实习与考核实践。

一、《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及课程考核实践

具体内容:①教学方法改革。开展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上课方式采用对话或者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互动式的上课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由于微生物个体小,肉眼不可见,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图片直观、内容生动,比较形象地展示了奇妙的微观世界,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内容。而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将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视频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同时可以及时进行探讨交流、问题答疑。利用网络平台还可以布置作业,使课上和课下学习联系的更为紧密,可以更加真实合理的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另外,学生评教,也是教学质量好坏的最直接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进行及时反馈,做到因需施教和因材施教。经常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学效果才可逐渐提升。②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新的培养方案,修订相应的教学大纲。《环境微生物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类群、繁殖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部分,包括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微生物对受污环境的净化与修复等。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以及一些与微生物有关的时事新闻,在教授过程中穿去,不仅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学科前沿,而且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课程考核改革。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的考试方式,实行过程性评价。课程总成绩有四部分组成: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30%,实验成绩2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主要是实验课上的问题回答情况,实验操作及设计和实验报告,而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回答问题和出勤等。

改革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考核。

解决的问题:①通过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②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优化了理论教学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做到重点难点突出。③通过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实验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同时,而且能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核,并能加深对理论知识掌握。通过改革实验考核方式,避免考核方法和评定成绩的片面性。

环境卫生教育范文3

教学内容的设置

目前,各个学校编写了不少环境微生物学的教材。其中,周群英和王士芬编著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为广大高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所采用,它基本可以满足一般工科类院校的教学要求。但是,在使用的同时,各学校还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对其中各章节的内容进行取舍,并针对各自的专业适当增加内容,比如土壤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以体现学科的优势研究领域。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基础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中的作用两部分的关系十分重要。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工程应用,重点则是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微生物学原理。如果对微生物的结构、营养、代谢等内容介绍过多,课程容易演变为细胞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或生物化学等;而对污染控制的具体工艺过程涉及过多,又容易重复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时,应合理安排这两部分的比例。

另一方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还应处理好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相互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植物学”“环境生物学”等课程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3门课程在如细胞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等知识内容上均有一定的论述,但课程核心和重点内容各不相同。在讲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时,应注重强调微生物细胞、生理、遗传方面的独特性,并对这些特性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展开详细介绍。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知识单元的逻辑衔接,注重课程体系的统一性,要明确课程的侧重点,避免重复。基于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飞速发展,“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还应紧密结合当前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相关领域的新进展,而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污染处理工艺的微生物学原理上。教师通过对最新污染控制工程理论和技术的微生物学原理进行解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专业的热情,树立投身环境保护事业的志向,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废水生物处理的微生物学原理部分,笔者介绍了这几年比较受关注的利用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负荷、强毒性有机废水的新工艺,解析了活性污泥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处理系统由于污泥浓度大幅增加而带来的高效性,来强调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废水处理技术的革新。学生对这些新内容的反馈很活跃,也引发了很多讨论。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快速信息化,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也无法满足当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大学课堂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应借助多媒体、网络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的工程实例,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2]。根据实验心理学的原理,对于同样的信息,图像比文字容易被信息接受者所记忆,这就是所谓的“图象优势定律”[3]。在传授以叙述性为主的知识内容时,合理使用形象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而信息的几何形状、色彩、字符对形象思维的建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通过展现大量生动形象的微生物照片,可以使学生容易认识和区分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印象深刻,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比较G+和G-细菌的结构时,通过对细胞图片的详细讲解可以清楚地说明二者的区别:G-细胞由胞外到胞内依次为外膜、细胞壁、周质空间及原生质膜,而G+则为细胞壁、原生质膜;同时,G-细菌的细胞壁上仅有一层很薄的肽聚糖,但脂肪层较厚,相反G+细菌的细胞壁含有多层肽聚糖,而脂肪却相对较少。这样,学生对G+和G-细菌细胞壁差别的认识就会十分深刻,为此后顺利开展革兰氏染色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介绍微生物代谢、遗传等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合理采用示意图、动画等形式来进行讲解,将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例如,在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笔者采用Flas演示了微生物遗传的经典转化实验即肺炎链双球菌感染小白鼠实验,使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变为生动的画面,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事实上,国内外一些著名高校、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的网站上和国外优秀原版微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高质量的微生物图片、教学课件和研究成果,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素材来加以使用,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正日益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紧密联系,这就要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要注重结合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不断地加入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来说明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教师也不能脱离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而单纯地搞教学工作。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才能使自已的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在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只有将教学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中最新发现的细菌鞭毛充当“纳米导线”的现象作为背景材料,展开讨论,分析了细胞鞭毛的电子传递功能在物质转化和能量代谢中发挥的作用。这个例子在介绍微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很好地诠释了如何恰当地利用微生物的特性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如,通过介绍实际工程项目———煤气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的驯化过程,说明了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对于有毒有害工业废水处理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大学教学中,课时的有限性与知识的增长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尤为如此。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更加注重所介绍内容的质和量,将多而杂的信息进行疏理与归纳,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变革,改变以往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从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研究表明,提问、引入和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起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更为吸引人,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启发式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思考和分析等综合能力。总体来讲,一些基础性知识的教学,可以以教师讲解为主,但讲解的内容要少而精,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消化吸收。对于理解性的知识内容,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些问题要引而不发,导而不讲,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和总结来深化认识。此外,还应注意到高年级本科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一些比较浅显的、多门环境类课程反复涉及的章节内容或非核心知识单元,完全可以安排由学生自学来完成。例如,在讲解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时,笔者详细介绍了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生化反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所以在讲解废水微生物的脱氮原理时,采取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组织讨论和总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既节省了课时,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创新打下基础。#p#分页标题#e#

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挑选和设置

环境卫生教育范文4

家庭环境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主要方面,农村家庭环境同样包括这两个方面,从物质环境上看,现在的农村家庭大多数经济条件有很大提高,基本可以满足学生在学习和日常交往的需求;从文化环境上看,农村学生家长一般文化水平不太高,再加之留守家庭隔代教育对孩子的道德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致使农村孩子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很好的教育。

家庭和谐是指家庭各个成员间能够愉快地相处,在一起健康地生活,家庭和谐既包括夫妻之间的和睦,也包括夫妻与老人、孩子愉快地生活。无疑,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影响最重要的是家庭成员的和谐程度。

家庭和谐程度可以分为和谐、一般和紧张三种。影响家庭和睦的最大因素当属父母的婚姻状况,有研究资料表明,离婚家庭中有60%以上的孩子有心理障碍和学习成绩下降现象,原因无外乎离婚时父母双方争夺或者不要孩子,离婚后不管不问拒绝给抚养费或者直接推给老人抚养,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再加上部分老人因此给孩子过多的溺爱,甚至有替孩子写作业现象,严重影响了孩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经常吵架或分居的家庭中有约50%的小学生出现性格冷漠和学习成绩下滑的现象。而在正常家庭中,父亲承担着教养者的角色,母亲承担着抚育者的角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父母分居的家[文秘站:]庭也必然会导致孩子成绩下滑。本没有心情关系孩子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方面,家长没有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的意识。给孩子分配任务时,没有考虑孩子是否力所能及,在孩子完成家务时又不能给予肯定,在孩子有倦怠情绪时,却一味地批评。有规律的作息习惯方面,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家长的参与和督促非常有必要,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家长无法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家庭不和睦会直接导致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如饮食习惯,饮食习惯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健康状况,吃饭时家庭氛围不愉快,父母不强调食物均衡,粗细结合,荤素搭配等,孩子身体受到严重影响。卫生习惯方面,如饭勤洗澡,定期洗理发, 按时换洗衣服等个人卫生。除此之外,还要教育小学生注意公共卫生, 树立环保意识等。只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家庭文化背景是影响小学生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征及其对子女教育方式的不同也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家庭文化。

农村学生家长一般文化水平不太高,对孩子的功课无法正确辅导,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一旦孩子成绩下降或达不到要求,动辄加以训斥、打骂,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对学校的厌恶心理,出现逃学旷课的现象;更有家长认为成绩好没有用,即便将来考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月工资还不如自己卖早点赚得多,让孩子上学目的只为认识几个字,将来会算账即可。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致使农村孩子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很好的教育。

生活中的细节往往更能体现家庭文化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在学校的再三强调下,选择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的农村小学生依然只占少数;跟同学发生冲突时会主动道歉的少之更少,更有动手打人的现象,家长对此却持“护犊子”态度,不问自己孩子的问题却一味埋怨别人,这反映出来很多家长在平时没有对子女的人际交往行为进行专门教育,也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

目前,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都能满足子女正常学习的需求,但家庭经济因素对孩子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近些年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有所提高,部分家长加大了对孩子教育经费的投入,由于自己辅导不了孩子学习,过多地期望于课外辅导班、托管班,以为这样既保证了孩子的学习,也能给自己留出更多的工作时间,然而这样却无形中减少了孩子和父母之间沟通的机会,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辅导老师责任心不强,孩子自觉性差等,这样反而使得孩子的成绩有所下降。

环境卫生教育范文5

[关键词] “微博”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新事物层出不穷,不断更新换代。在写博客、QQ 聊天、开心网上偷菜、社交网站上交友等之后,另一种新型休闲娱乐形式――― “微博客”登上了网络舞台。在微博客出现三、四年的时间里,其用户数量迅速攀升,影响力不断扩大,被认为引发了一场极具意义的 “微革命”。

一、“微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借助“微博”连接学生的闲暇生活休闲生活由于具有自由与自为的特性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微博”是高校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之一,通过 “微博”,他们三言两语地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或浏览下他所关注的人的近况,遇到好玩的事就现场拍摄记录,与大家分享,等等。

(二)基于“微博”构筑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平台在“微博”这一平等的交流空间,容易建立起同学间,师生间信任而纯洁的友谊。而“微博”的匿名性也促使人们更容易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来开展思想交流,便于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

(三)通过“微博”关怀学生的心灵世界“微博”是学生晒心情、发牢骚、发感慨的场所,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利用“微博”的“释放”功能,即通过“微博”虚拟空间缓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所形成的张力。

二、“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

(一)“微博”与大学生生活

微博客(简称“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在微博客上,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即时聊天工具等多种途径随时随地向网站文字(不超过140个字符)、图片和视频,也可以实时“follow”(关注)和转发其他用户的信息。当前,“微博”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新宠,成为大学生随时信息分享的空间,恰到好处的交流平台和自由表达自我的乐园。

(二)“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

1.冲击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

如果说网络时代的无中心、无权威和自由平等等特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日渐丧失,那么“微博”的产生则更进一步加快了主导性丧失的步伐。“微博”上信息涉及面极广,更新速度极快,学生通过“微博”随时都可以查到各种信息。面对共同的社会变化和大众传播,很多时候都会出现教育者所接受的信息迟于或少于被教育者的情况,从而失去了宣传、教育、解释的优先地位。

2.质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微博”的便捷、快速高效、即时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传递了一种“快生活”文化,大学生越来越讲究生活效率,也越来越缺乏耐心,尤其缺乏对传统观念、传统生活方式的耐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受到了冲击,如学生越来越没有耐心参加重大会议、报告等;诸如读书会、写作比赛等偏向思考和耐心的学生活动也逐渐丧失其风采,被一群“快生活”下的大学生所抛弃。

3.消解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

“微博”在促进学生自我表达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想自主,学生更期待在“微阅读”碎片化的信息中总结和提取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更愿意在“微博”中表达自己的话语思想,而不愿顺从和接受教育者的观念。

三、“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遇

(一)“微博”使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大学生生活成为可能

教育者不仅可以通过“微博”这一开放的空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使教育方式更多考虑学生的接受性;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呈现在“微博”中,吸引学生点击,从而对学生进行间接地引导。

(二)“微博”可以凸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主体理念

“微博”是大学生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话语环境,学生可以在不受外界控制的情况下,自由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了畅所欲言,从而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人格。

(三)“微博”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素养提升

“微博”的冲击并不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否定,相反,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让教育者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理念和方法,在反思和改变中实现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3):16~20.

[2]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9~16.

[3]转引自薛晓阳.德育文本:问题与品质的追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9):45~52.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76.

[5]圣埃克苏佩里.要塞[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60.

环境卫生教育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和谐校园

在高等教育高度重视自身发展的时代,繁荣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近半比重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创建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近年来,受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自身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发生了改变。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文化和课余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校园文化,因为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氛围也是学生心理和谐的体现。心理和谐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

大学校园的和谐涵盖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从根本上说,指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校园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只有当作为主体的人内心和谐,心理健康,才会有和谐校园的基础。否则个人心理的不健康就会阻碍个体的正常发展,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个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从而对构建和谐校园产生消极作用和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条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是培养和建设社会人才的前提。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教师才能乐于施教,发展创新;学生才能安心求学,快乐成长。因此,要把和谐校园的发展纳入到大学发展的主要任务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生置于学校各项工作发展的中心位置,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广大的高职院校有着历来不受重视的历史原因,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级而来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所以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就需要作更多的努力,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变得更为迫切,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落差感导致的心理冲突。

首先,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卑感比较强烈,尤其是作为在高考中失利,没有发挥正常水平而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看到原来的同学都上了理想中的大学,难以平衡自己的心态,强烈的落差感导致心理失衡。其次,学生家长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期望,容易给学生造成强大的压力。尤其是家长对于子女就读高职院校所表现出来的自卑感放射到学生身上,会更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最后,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一高再高,导致了高职学生对于自身价值的错误判断,强烈的落差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学习问题导致的焦虑心理。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群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由于高职院校的学习更注重实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需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具有实践动手的能力,这对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高职生而言是一种挑战。很多学生因为学习方法欠佳,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诉求,但是仍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和有效的突破,于是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

(三)人际关系问题导致的困惑心理。

在笔者进行学生访谈的记录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迫切需要帮助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宿舍同学关系的处理,同学之间的交往,与陌生人的沟通及情感问题的处理等方面。处于青春发育成熟期的高职学生,一般自尊心和好胜心都比较强,对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需求都比较敏感,但是由于高职学生的身份及他们在文化知识方面的弱势,往往因为缺乏自信,而在交往过程中小心谨慎,畏缩胆怯,甚至产生严重的压抑心理。

(四)自我认知问题导致的消极心理。

虽然说高职学生的心理已渐趋成熟,开始自主地思考人生,反省自己。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人情世故,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总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于是产生了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需求。但是受外部和自身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受到挫折时就会对自我产生怀疑和否定,从而因为自我认知的不完善而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

三、重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面对高职学生目前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构建一个和谐温暖的校园文化环境尤为重要。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就要从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入手,引起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发学生学习的渴望,供给学生发展的动力,构建学生成长的环境。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风尚。

首先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课程,重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咨询工作。在校园中极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确立起安全心理的自我成长目标。同时,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向学生提供人际交往及与人沟通的机会,促进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逐渐被重视,本科生中已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但是在高职学生中,受学生人数较多、师资力量有限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在积极准备中。

(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做好教育和咨询工作。

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求学校要有一支以心理教育专职教师为主,素质较高、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工作队伍,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运行。因此,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制订长远可行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重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就能帮助解决学生常见的普通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普及程度。

(三)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跟进后期辅导咨询工作。

针对学生有心理问题却没有重视,甚至因为羞怯不愿求助一味压抑的情况,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学生中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妥善运用心理健康评定量表,针对新生入学、毕业生入职等特殊情况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于测评出来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进行重点关注,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并有效控制。笔者所在的学校对于所有入学新生都有心理普测,针对排查出的结果,确定重点关注人群,制定辅导方案,对于后期工作的开展很有帮助。

(四)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分享健康教育理念。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会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学风会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会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所以学校应该关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同时利用校园媒体、主题班会、咨询接待等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回顾总结自己的感受,分享学生的情感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乐观勇气,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引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五)增强学生活动的集体意识,鼓励学生社团积极活动。

人是社会属性的,所以需要来自群体的支持,群体的支持会使人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有更强的心理承受力。学生有校园的群体环境,因此学校要形成良好的群体属性,在班级、专业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组建不同的学生社团,让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学生彼此认识,亲密接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后有陌生且亲近的朋友可以倾诉。良好的团体互动氛围,能使学生在健康、活泼的环境中得到思想的提高,意志的磨炼及心理的调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蓓颖.谈教育管理视阈下和谐校园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