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交媒体时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交媒体时代范文1
那些年,品牌营销走过的弯路
Facebook之前,所有品牌都乐此不疲地按照传统手段做着营销,绞尽脑汁做创意,在大众媒体打广告,吸引更多人知道,然后建立好感,产生购买,最后维护忠诚用户。
当消费者的媒体消费习惯发生变化,花更多时间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时候,每一个品牌掌门人都感受到了“来自社交媒体的威胁”,那种感觉就像是周杰伦刚出名的时候给周华健他们的感受一样,不知道怎么应对,但觉得时代已经不可避免是人家的了一样。
品牌们唯一能做的事儿,就是在各种社交媒体注册账号、做公共主页、mini-site、招人运营,说是建立沟通渠道也好,传播阵地也罢,反正不集齐六七个社交媒体账号,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品牌们在这些社交媒体上做什么呢?加粉是第一件事,最简单的就是加关注+转发+抽奖。第二道菜就是他们最拿手的“我说你听”式的单向传播,比如讲品牌故事什么的。但很快就发现粉丝们不买账。品牌掌门人开始要求“互动”,社交媒体的运营者开始得到“点赞”、“评论”和“转发”的数字指标。接着人们开始研究什么东西在社交媒体上最有互动,所有人开始翻箱倒柜地找段子,什么星座八卦两性社会,什么有话题就发什么,今天你发明天我发。这玩意玩了不到半年就枯竭了。
我认为,这种“讨好”式的做法,不是建立沟通的正确方式,反而会让品牌变得更廉价和无特色。
这时候,出现了几个可怕的典型案例,杜蕾斯和BMW。他们让人大呼过瘾的传播案例让品牌们觉得找到了救命稻草:原来在社交媒体上是要“玩创意”的呀!接着,品牌们被带进另一个漩涡,病毒视频、微电影、即时创意大行其道,做这些的公司也赚得盆满钵满。可是,大家有没有注意,一年下来,你能记住的视频和创意不超过5个,能跟人分享的还不到5个。大量的所谓创意在帮品牌打水漂。
我认为,把品牌营销寄希望于创意的想法,是投机行为并终将失败。凡是持续性的传播行为,就不能掺着偶然性元素,因为偶然性元素不可控。
两年前开始,人们明显花更多时间在手机屏幕上,而手机本身就是社交工具。这就是品牌社交化战役的第二季:占领手机屏幕。官方App很快被证明不靠谱,这时候微信来了,每个品牌的官方微信账号可以跟粉丝“一对一的”、“独占式的”、“精准”地进行传播了,大家一窝蜂地冲进了微信。很快,用户觉得这跟垃圾短信没什么两样,腾讯也觉得这玩意儿让微信变得更烦人,所以现在继续在微信上运营的品牌只有两种:特别有用的和特别不识趣的。
还有二维码。我的妈呀,为啥什么东西上都要帖一坨黑乎乎的膏药呢?很洋气吗?真的有人会扫吗?难道“掏出手机扫描”就是品牌和消费者建立沟通的方式了吗?我对二维码这东西的唯一理解就是,如果消费者对你的传播感兴趣,这是一个快捷方式可以了解更多。这事儿的前提是你东西做的足够好啊!遗憾的是,大量品牌在传播中是为了显得高端洋气,硬生生贴了一个膏药上去,而已。
我们渐渐发现了问题:消费者和品牌,对品牌账号作用的看法完全不同。品牌希望在这里能跟忠诚顾客互动(准确地说是精准洗脑),能吸引更多潜在客户。而消费者认为,品牌账号是一个自己可以接触并有回应的窗口,以及工具。所以,新浪微博成了投诉通道,在那儿投诉并多@几个大V,收到的反馈会快很多。同样,微信账号做得好的,都是那些能迅速反馈“附近哪里有门店”、“提供攻略”、“路况”的工具型应用。
发现了么,消费者在意的是,自己付出的行动是否有反馈,而完全不在意你在他没找你的时候做了些什么。
这就是苦逼的单相思,也是社交媒体上的品牌传播现状。
社交媒体到底有用没有?废话!消费者花最多的时间在那儿,用最放松的心情,你说有用没有!只能说,品牌没找到路子。
品牌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
我常常希望思考问题的时候,回到本质上去,想想这件事到底是要干嘛。对品牌来说,终极目标是卖货获利。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接触到更多潜在客户,建立好感并产生购买,同时,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帮助品牌获取更多客户。
用Mandy文章中的两个说法来分析这个问题:新的品牌逻辑和全民代言。
文章中引用的新品牌逻辑是这样:以前,品牌用“知道–>购买–>忠实”的方向运作,花很多钱让更多人知道,然后让他们买进而成为忠实用户。而新的逻辑是,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是代言人,品牌传播按照“忠实消费者–>扩散知名度–>更多消费者”的方向进行。
这是个非常好的模型。我试着把这件事儿再分散一点来看:
我特别加入了两个维度:“花费”和“消费者信息接受强度”。
“花费”说的是品牌为这件事儿需要花的钱。传统方式中,品牌需要在大众媒体上做大量传播才能获取足够的知名度,进而在每一步“转化”中都可能要付钱,同时,维护忠诚客户的要花更多经历和相对少的钱。
“消费者信息接收强度”说的是在这个阶段消费者对品牌信息印象的深刻程度,显然大众媒体的能达到深刻程度很有限,越往后强度越强。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获得强信息的人数也越少。
那么,下面就是分解开的“品牌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方式”:
除了花费和强度之外,我在信息传播的箭头上标注了不同消费者传播的信息,有“赞Perfect”、“好Good”、“还行So so”和“烂Shit!”几个档次。
我们可以看出的东西是:
1、信息会被消费者“背书”才会传播。
这是两层一次,一是A会把自己的体验加在品牌信息上进行传播,A朋友接受的信息是“A说xxx不错”或者“A说xxx很烂”。二是B和C对A的印象决定了信息的有效程度,B和C接受了A的信息,但他们传递出去的信息却不会保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加工和体验。如果B认为A不靠谱,那B很有可能说A说的这个东西是垃圾。
2、品牌形象在传播中被不断涂抹。
品牌形象因为不断被不同人背书而产生了不同的涂抹效果,X说你是什么,比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更有意义。
3、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的强度没有明显衰减。
这很有趣。相反,高强度的信息还在被扩散。这对品牌来说,后面大量的传播都是免费的。
4、传播驱动力取决于品牌和产品本身,且传播决定权在消费者那里。
说简单点,只有“超赞”和“超烂”的东西,消费者会主动传播。这也是为什么大量品牌在社交媒体做的有奖转发都相当无力的原因,消费者转发的时候不是因为自己愿意,而是不得不做的无奈之举,同时,这样缺少驱动力的信息,获得继续传播的概率也很低。同样,消费者只会传播那些值得传播的东西,那杜蕾斯来说,无数人会转发杜蕾斯的段子,但没有人会新发一条,说刚用的杜蕾斯真好用吧。
这张图还有很多可以分析出来的东西,我们先说上面这些。
那结论是什么呢?1、核心是“传播驱动力”。
品牌的核心是定位,定位必须找到自己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驱动力,这驱动力不是段子不是笑话,而是真正产品本身带来的东西,要让消费者有可说的东西。要让消费者被打动,并且说“我愿意”才是最最重要的。
2、用心在产品和“魅力属性”上会更有效。
只有好的产品才会被人提起,所以用心把产品做好吧,别整那些没用的。要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用心的产品不是死,而是被落井下石。“魅力属性”是一个很好的传播素材,我之前的文章专门讲述过魅力属性。魅力属性让产品有特色和不被替代。
3、品牌形象,不再是你说什么,而是别人嘴里你是什么。
这个不用解释,上面的图再清楚不过了。社交时代,口碑比什么都重要。
4、关注消费者想什么,而不是做什么。
拿有奖转发来说,他们确实做了,但心里却在骂娘,这样的互动数字再高也没有意义吧?新一代的消费者嘴都很毒,但也不会吝惜自己的赞美,所以,做点他们想的事儿,他们才会帮你说。
5、认真对待消费者的每一次反馈。
我们说了,消费者关心的是自己发了信息是否有人反馈,所以如果他们说了什么,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常人去聊聊天,对他们的体验会更好,如果碰到好的话题,转出来让大家一起看看,这才是最好的方式。千万,千万不要敷衍,更不要找一个啥也不懂的外包来做社会媒体的沟通。
6、忘掉洗脑吧。
品牌必须彻底改变那种洗脑的做法,想都不要想。消费者有自己的脑子,他们现在一点不觉得你牛逼,所以品牌没有什么机会站在台上洗脑,那只会被人笑。
7、注意沟通的姿态。
在社交媒体上哈巴狗一样的讲笑话八星座只会让自己越来越low,自娱自乐地发各种活动信息只会让人觉得你傻,没事儿就有奖转发的品牌也不会获得更多期待,碰到什么都用官方腔回复的品牌只会催人放弃自己。消费者希望能跟你平等沟通,那么就把自己当成一个人吧,说人话,不卑不亢,有性格都很好。
社交媒体时代范文2
讯:品牌与社交媒体——看似完美的组合,却仍旧存在普遍的隔阂。仅管社交媒体可以成为品牌的良好传播者,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平台也为公司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用户如何利用社交媒体与品牌产生互动?企业如何通过社交媒体的力量吸引更多的顾客?谁是Facebook/Twitter上最受欢迎的品牌?这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AYTM市场研究公司以随机的方式抽取了2,000名互联网用户,就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互动进行了调查。
(来源:DamnDigital)
社交媒体时代范文3
关键词:社交媒体 大学生先进典型 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F270;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08-02
一、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现状
当代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参与,作为驱动未来时代迅速发展的重要群体,青少年的培养则显得极为重要。青年群体覆盖领域相对较为集中的高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塑造健全青少年人格品质的基地,为了促进我国各项指标迅速发展进步,逐步增强中国教育领域的科教力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理应承担起培养社会楷模的重要责任。有关心理学家曾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独处时极易产生孤独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绪的出现,他们往往比其他群体更易结群。此外,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易受他人的行为与价值观念影响,即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同一个人生成长阶段,相互沟通时具有共同语言,彼此所传达的观念以及话语导向更加具有感染力,群体染化效应表现得尤为突出。
基于以上讨论可知,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它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有利于促进中国梦更快、更好的实现。回顾我国历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先进典型案例,都可以从中看到未来的希望:有“自强自立孝老爱亲”美誉之称的武汉大学黄来女不畏生活艰难,在保证学习成绩优异的同时背着父亲上大学,孝感动天;优秀志愿者典型――杨子威,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生,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献血捐髓的案例被人们牢记,其精神深入人心等等。这些优秀典型都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续写一个个感人的诗篇,实为现代社会大学生的楷模,引导着同时代大学生更好地塑造健康的人格、素质与正确的义利观与道德观。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外元素交流频繁,当代大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远比上一代人多,尤其现在正处于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的时代,学生借助手机、网络等电子媒介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更易于接受新的观念,因此大学生的人物性格与价值观念逐渐趋于多样化。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先进典型工作时却还以传统单一的“雷锋精神”作为宣传题材,虽然活动开展期间可见成效,但活动过后工作成效甚微。“雷锋精神”是应该作为我们宣传的典型和榜样,但是宣传内容和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时代相隔较远,多数学生无法从中产生共鸣。基于当代新的时代背景,国家在推进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工作时应改变以往过于单一、形式、老套的宣传方式,突破传统模式的框架,紧跟时代潮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创新发展新的宣传渠道,选择合适的先进典例代表。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培育工作道路曲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的长期感染下,大学生遇到的先进典例都是被学校包装、改进过的完美型人格楷模,他们往往完美无暇,不存在一丝缺点,不过这种宣传形式却不被大学生所认同,完美型人格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学校所塑造先进典例的人物形象不够饱满,学生无法产生共鸣,甚至有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此外,传统高校更加偏重教育者的主体性,却忽视受教育者本身的主动性,强行向受教育者灌输他们不曾接触过的冰冷、无感的文本类道德思想知识,其工作成果收效甚微。
二、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
随着全球发展趋于多样化的大潮流,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与交流沟通的渠道十分丰富。在物质文化发达,精神文化多样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遇到的诱惑也随之增多,长时间处于温暖安逸的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大学生对梦想的追求,对塑造大学生坚韧、进取、勤奋、刻苦的精神造成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担当。为此,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紧抓主要矛盾,顺应当代社会发展潮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大力推进国家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工作的发展,使大学生受到先进楷模的典型事迹的感召,引导大学生思考社会所需要的正确义利观与道德观,并遵循社会需求积极选择正确的价值观。由此看来,高校积极推进培育大学生先进典例的工作具有十分鲜明的导向价值、激励价值与文化价值。
1.导向价值。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流入对中国社会起到十分深远的影响。西方文化倡导人性的张扬,提倡自由,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人们的人物特性得到充分释放,人们的个体意识、自主意识与权利意识逐步增强。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文化被过度宣扬,中国传统优良素质却被一部分人逐渐淡忘,享乐主义、个人中心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思想开始在社会中蔓延,这种现象会对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义利观、审美观发生扭曲,导致出现错误的社会行为。近年来社会上不断滋生出许多不良风气使当代大学生深受其害,一部分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宣扬个人中心主义,毫不顾及他人的境遇与感受;一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冷淡,对周围所发生的事采取漠视的态度,漠不关心,并对志愿者等奉献精神不屑一顾,缺乏对同学、朋友或其他人的关爱,缺少社会担当精神;有些同学则将个人利益看得太重,即使他人无意触犯到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会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高校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大力宣传与开展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在保留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优良素质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张扬个性,塑造健康的人格。
2.激励价值。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所接触的文化、思想、人物与环境都有可能决定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与行为价值的选择。大学生目前的人生阶段尚不具有成熟的思想,年龄阶段、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都不能使他们足够理性地对周围事物的价值观做出正确判断。他们行为大胆,思想开放,可塑性极强,相比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他们更易接受新的思想。因此在这个重要阶段,高校应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人物楷模,激励他们大胆出发,积极为理想奋斗。高校在选择先进典型使应着重典型的真实性、时代性与鲜活性,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案例激励大学生,感动大学生,使大学生从先进典例身上引起共鸣,并从中学习楷模的优秀素质与成才经验,不断激励自己向着梦想前进。高校积极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激励价值。
3.文化价值。当代社会的一个鲜明标志是网络社会,网络将全球各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不同地区与人民能够快速学习与引进其他地区的文化,但是从某个层面来讲,在物欲纵流的时代,多元文化冲击与新鲜元素的流行并不是一绝对的好现象。高校积极培育大学生先进典例,对于高校文化底蕴的传承与个性气质的发扬起到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此外,发展先进典型工作有利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优良的传统素质,促进中国社会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推进中华文明的宣扬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基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冲击的大潮流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性,高校应紧跟时代潮流,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内容,以学生成长需求为着力点,积极推出合适的大学生先进典型,促进大学生更多地思考人生,以实际行动达到大学生先进典例培育工作的目的。
因此,高校积极推进培育大学生先进典例的工作具有十分鲜明的导向价值、激励价值与文化价值。
三、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机制的探索
首先,积极开展大学生先进典例培育机制的前提是做好宣传工作。基于当代新的时代背景,高校应改变以往过于单一、形式、老套的宣传方式,突破传统模式的框架,紧跟时代潮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创新发展新的宣传渠道。高校可利用校园资源,在校园内开展先进典型表彰会议,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合理利用网络电子媒介,通过各大媒体平台或报纸杂志加大对先进典例的宣传力度,为大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先进典型案例,避免形式主义,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应深入学生内部,与学生深入交流,积极推动广大学生一起探讨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从中思考当代社会所需要的行为价值,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道德观念。
其次,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先进典例推广机制。高校可采取“传承”的形式积极推动典型先进推广工作,建立“老生带新生,一届带一届”的纵向传承机制,以典型来促进发展,不断激励各届同学为下一届同学做好楷模,实现先进典例宣传示范作用最大化。除了纵向传承机制,高校还可采取点面横向宣传机制,即构建网状体系。确立个人为先进典型代表,以此为圆心向外延伸,使个人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扬,以裂变的效果将先进典型的进步思想与优良精神手口相传,营造出人人学习典型、人人争当典型的积极向上的气氛,促进典型培育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需要明确的是,高校选择先进典例代表时必须具有针对性、代表性与真实性,高校需要建立长期的考察制度,通过认真工作深入调查筛选出真正合适的先进典例。
再次,在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趋于多元化的时代,不仅出现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其价值观点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因此在选择先进典型形象时也需考虑多元化。虽然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同一个人生成长阶段,相互沟通时具有共同语言,彼此所传达的观念以及话语导向更加具有感染力,但是群体染化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大学生的道德标准与人生价值发生改变。想要促进先进典型的多元化,需要选择不同领域的楷模,不仅仅需要道德楷模,还需要工匠楷模、生活楷模、创业楷模、政治楷模等。在高校教育事业中合理利用群体感染效应,积极宣传工匠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先进典型楷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积极呼吁同学学习楷模的综合素质,教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与正确的道德观,使大学生在确立人生目标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优秀楷模,学习楷模的进步经验与优良素质,从而利用自身的力量与才华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最后,充分将网络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利用网络机制宣传先进典型,多采取交互流形式与网民进行实时沟通,深入网民内部,了解网民对先进典型的看法,为广大人民营造出更加和谐、积极、正能量的网络育人环境。目前大学生查找知识与获取信息的大部分渠道都是来自网络,网络媒体具有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查找内容形象具体的特点。互联网可以通过动画、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综合界面传达给大学生更加具体形象的知识信息,促进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导内容的理解与接受。再加上近年来电子产品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大多数人都可以接触到网络,通过网络可以使学生投入极小的成本换取极大容量的有效信息。高校应紧抓这一特点,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案例,教导大学生遇见问题时先从自身找原因,对他人宽容,对自己严厉,对身边的事物始终保持热情向上的生活态度,借助网络优势培育大学生自觉构建出自我教育良好环境。高校可利用各大媒体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使楷模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与大学生实现沟通与交谈,以此消除大学生与先进典例的距离感,使大学生产生共鸣,由此促进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楷模所传达出来的优良精神。通过与楷模的沟通交流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由被动变主动地学习楷模的优良精神,以自身切实行动表明学习先进典型的决心。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为广大学生推出各个领域多元化的先进典型人物及其相关典型事迹,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案例激励大学生,促进典型培育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积极呼吁同学学习楷模的综合素质,教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与正确的道德观。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典型示范效应研究(编号:16Q119)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何照清,袁以明.大学生先进典型形成群体示范效应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 赵正洲.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6)
[3] 李炜.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工作浅析[J].高等教育,2013(12)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学校办公室 湖北武汉 430200)
社交媒体时代范文4
互动式多媒体,就是多种信息媒介的集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多种信息媒介的单一的组合,而是把文本、图形、影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的信息融合在一块,然后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的处理与操纵,跨越支撑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数字信息技术。今天的信息会的环境,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数字多媒体技术给广告设计与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拥有了世人瞩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在数字多媒体发展的作用下,广告发展的策略从单一的品牌推广阶段往更为系统化的市场推广阶段转变,已经重视与挑选地域媒体、行业媒体和更为合理化的市场定位的媒体,数字多媒体广告实施与推广的形式也变的丰富和科学化。数字化多媒体下的广告视觉传达形式已近加大受到了更多受众瞩目。
传统媒体广告的信息传达基本是以媒体面对消费者单一传达,该诉求方式与表现形式就会面临制约。早期媒体报刊等纸质媒体、广播、电视、户外等形式。这些媒体都会被时间和空间制约,传达的信息非常有限。20世纪末数字化多媒体广告的出现,使各种以往没有的视觉形式的出现,视觉传达形式也变的多样化使其更具影响力。数字多媒体把印刷、广播、电视、网络、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体集合一体,把影音、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化科学的处理,全方面多样化的给消费者提供多向信息系统。比如,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使网络广告在传播上的方式更加与众不同,LED显示屏以多样的形式布置在户外、商场、机场、车站等人流稠密的广告场所,车载电视广告也出现在公共汽车与出租车上,它们以丰富崭新的面貌,行使着各自的传达优势。
人机互动的触摸式计算机媒体大量的投放在馆厅、政府、银行等企业中。这些新出现的广告媒体形式,不但使广告传播媒介多样化,也开创了新的广告传播形式,使其获得了不错的受众反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一线城市的商场大幅显示屏广告,不但屏幕尺寸巨大,还因不错的商业繁荣环境,在闹市区上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给来到该地段的消费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在以后的广告市场中,将有更多的优秀的传播形式,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广告设计》是我校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专业和广告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相对于以往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现状需要,当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于媒体的消费习惯被颠覆时,面临新的媒体、新的内容和新的受众,作为以媒体为依附体的广告和广告设计教学,必须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地迎接新的挑战。我校开设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较晚,任课教师不多,造成课程体系知识架构不完善,课目设置不科学。
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如何培养新媒体时代所需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是我校广告设计教学面临的重大改革和挑战。我们的改革试图打破传统课程教学的格局和单纯的技巧、经验传授的模式,新传媒时代的广告设计教学体系建设,应该根据受众对新媒体和广告的心理需求,依据新媒体与广告的关系出发,着眼于一专多能型广告专门人才的培养,搭建较为合理的知识支撑架构。
以此作为《广告设计》的借鉴与创新的总体思路。对《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做相应调整,从科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图文对照,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构思,使学生在实践中对《广告设计》这门课程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体验。针对我校《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新媒体时代分析研究《广告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改进《广告设计》教学的具体方法。由于缺乏与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教育相关的专业著述,该研究可以为广告设计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改革措施。互动式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广告设计教学改革,从新媒体与广告的关系出发,把在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贯穿始终,把核心课程、重点课程、辅助课程三个层面的教学进行层层递进。将每个层面的课程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广告设计作品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从实战中切身去感受广告创作的环境及创作的实际状态,开启学生的创意思维,并加强他们的团队作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执行力。本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广泛,将会对我校的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交媒体时代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化;基础教育;创新性
1 新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基础变革的必要性
在传统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学习主要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训练的前提下进行的。设计教育以表现技能为基础,技法训练位中心。而现在一台高配置的计算机和photoshop、Illustrator等优秀图形图像设计软件,可将绘制效率大大提高,sketchup、3Dmax等三维制作软件更是可以高效快捷地模拟三维立体空间及产品等效果,课件计算机的便利、快捷远胜于传统手工绘画,而其能进行反复修改以达到最佳效果的特性亦使其成为现在设计行业设计表现的首选。
当前,市场急需大量不但具有高水平设计能力,更掌握精湛计算机技术的艺术设计人才。
2 新媒体时代设计基础教学的主要特征
1.高科技的设计表达
伴随着制作、修改技术、打印方式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快捷、便利,今天的设计基础表达已经越来越多地摆脱了旧技术手段的局限。软件技术的便捷、快速使设计的应用载体增多,平面和空间表现效果处理都更为逼真强烈。先进的数字化表达,追求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科技繁荣,从中凸显高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力。
2.虚拟化的设计表达
新媒体教育的便捷、无纸化设计的轻松传达拜托了传统手绘对实体的模仿和纯粹功能需要的表达,虚拟化的设计平台、效果生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新造型语言与想象力的无限延伸。
3.交互性的设计表达
设计师不仅是设计物品的创造者,更重要的生活信息和交互体验的传播者。引入网络互动时代的人机虚拟对话,扩大和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其立体化的传播与表达方式,使设计获得了前所未有丰富细腻的情感与生命,充满了互动性、人性化特征。
4.更具个性的设计表达
设计需要传达、传达也推动设计。一个优秀的设计是在日积月累中碰撞
提炼出来的。想象力和个人空间的自由舒展、使其表达更具表现力与多样性,数字化设计将成为未来设计的主要表现方式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开拓性、综合性的培养是设计基础教育的关键所在,无论从事哪方面的设计活动,创意与形象始终是设计的根本。计算机既是设计表现的工具,同时也是在积极地辅助设计。
3 新媒体时代的设计基础教学构想
目前,设计师使用的软件很多,有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有进行平面矢量绘图的,进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进行艺术造型及动画制作的,进行影像编辑技术的,帮助了解网络艺术、网站建设和多媒体展示系统的制作技术的以及ASP、PHP等编程技术。在我们优先的课时里是不可能完全详细地讲授所有的软件工具,也没有必要在这些工具上耗费过多时间而影响到设计能力的培养,毕竟,设计基础教育的根本是设计方法的掌握与创造力的培养。
电脑辅助设计并不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而是对所有其他基础课程的全方位渗透,即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程序的渗透。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们掌握的既是某几个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掌握学习软件的方法,掌握电脑与设计的紧密结合,掌握在数字时代的设计流程、方法与思维,从而将电脑辅助设计和数字化设计的思维渗透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去。
1.教学模式的分析构想
在教学模式的各种体系中,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前认知、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这一点也正是设计师所必须具有的素质。根据探究式教学模式构想,可在基础部设立计算机工作室,提供相关软件平台,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负责,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面向所有基础课程开放。
2.教学内容的分析构想
在教学内容上,由偏重基础李林的讲授转向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使数字化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真正融合到设计基础的教学与实践当中,最理想的方式是能够让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熟悉和掌握数字化的工具,这样基础教育能容才能够适合新媒体和数字化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把各种基础原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把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内容,桶非数字艺术设计学科连接,进行更广泛的综合。
3.教学方法的分析构想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我们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的对象,强调控制和支配。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只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设计教育需要。
参考文献
[1]雷蕾.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平面设计教育[J]. 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18期
社交媒体时代范文6
[关键词] 新媒体 观念 教学模式 摄影教育
所谓新媒体就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艺术是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础平台的新艺术学科种类,新媒体艺术早已经在国外成为各美术,设计院校的基本学科,理应成为视觉艺术教育的主流课程。
作为视觉艺术教育范畴内的国内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纷纷开设了适应当前状态下摄影艺术教育的新学科,并从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采用多元化复合式的教学新模式。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应包括“视觉”“摄影”“传播”三种理论、技术、材料的知识,才算“适应新时代背景的摄影艺术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如何开展摄影艺术教育应从人文观念、课程设置与如何教授上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一、传统与现代教育观念的碰撞
中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最大的隐患集中表现在传统以技术为主的教育模式和现代重观念、人文教育模式之间的碰撞。
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数码时代”,还是“网络时代”或“读图时代”,全部从各个角度与侧面显现出摄影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新媒体时代下的摄影不管从操作工具上,还是从媒体记录、媒体传播上全部产生了变化。这种完全的变化为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勾勒出了一个不断发生变化全新的面貌:数字化的拍摄工具、记录媒体、多平台的传播途径、多重化的创作方法,使得中国高校摄影艺术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呈现出了全新的格局。
观念的改变对于新媒体时代高校摄影艺术教育至关重要,所谓的理念先行是要求我们对于摄影艺术教育有一个全面的符合新时代精神的认识。观念上的浅显、对摄影艺术发展历史脉络的不清、美学观念认识上的肤浅以及人文意识的缺失,导致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摄影艺术认识的浅薄。
因此,现代高校摄影艺术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技术上,而在观念理念意识上。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变得比以前更容易解决。但观念的更新就不那么简单了,尤其它是一种以人为主的传播模式。现代摄影的发展和现代艺术一样,离不开现代社会科学及哲学思想的发展衍变,把摄影艺术知识系统化,将它放到由摄影史、美术史、美学、哲学、社会文化等组成的思想坐标里,只有这样,我们对摄影艺术的认识才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对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在观念上做出主动地调整与引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多元化
摄影必将在未来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数字摄影技术成为主流;二是对于拍摄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艺术素养在摄影创作中起重要作用。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国内高校摄影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其将来的发展规划看,缺乏明确清晰的针对性,这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说是不利的。很多高校摄影艺术课程设置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可是学生毕业之后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正是由于观念上的薄弱。
传统摄影艺术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上,无非是三大块:技术方面的课程,比如,照相机及其应用、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暗房技术和技巧等;艺术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构图、光线处理、平面与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纪实摄影和商业摄影等;选修课包括艺术概论、摄影史,绘画和计算机等。此课程设置在国内各高校摄影艺术专业里通用,大同小异。而国外,如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摄影系已将纯粹的技术课程全部融汇到视觉传播领域,相当具有预见性和实用价值。美国视觉艺术学院打破一贯单纯传授摄影技巧的传统,着重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素养和观念意识,和对现达资讯社会把握的敏锐度,强调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的融会贯通,如当代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等也很具有价值。
由此看来,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摄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影像的观念和影像传播等相关方面的课程应成为现代高校摄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关键还在于跳出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围绕设立全新的课程体系,内容上对旧教育课程体系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加大视觉传播类课程的设置力度,充分利用各类相关学科,特别是视觉传媒类学科的优势,形成综合性的师资和相关教学环境,将传统技术性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向创造能力培养转化为主。
三、教师知识的更新与完善
艺术教育工作者本身观念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观念的形成及未来的发展。但是,我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情况,从而使摄影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新时代脱节、滞后。
在国内,一些高校摄影艺术教育专业是在一个“学科带头人”的率领下建立起来的。学科带头人的摄影认知不足再加上摄影教师人员不足,致使专业教学目的含糊,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比如到二年级的时候才开始学习摄影打光;在没有进行静物摄影和创意摄影课程训练的基础上就开设商业摄影。
很多权威教师,讲课教案从来不变,在新媒体时代下没有危机感,产生了惰性,使得摄影艺术理论与新媒体时论脱节与停滞不前。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摄影艺术理论的时候没有进行认真深入的探讨,造成教与学之间的很多矛盾,进行的不顺畅。
国内高校摄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对教师评价的两个方面,但现存的评估体系却使它不够完善。师资人员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教学负担过重。专业扩招,合班上课、一两百人上课成为普遍现象,对于艺术教育而言,不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个性化的培养,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科技的发展为摄影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摄影教学革命是必然的,我们只要站在新媒体时代的高度,把握摄影艺术发展的趋势,不失时机地对国内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就可以使高校摄影艺术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从摄影术发明到现在已有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一个崭新的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摄影艺术正以其特有的直观性,迅速传播的特性显现出无与伦比的发展潜质。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摄影艺术教育应该充分了解与此时代承前启后的关系,关注人文,关注传统,关注生活,依靠科技,超越单一学科的局限,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与未来发展的优秀摄影人。
参考文献:
[1]矫健.新媒体艺术摄影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
[3]道格拉斯•斯帕林.美国广泛开展数码摄影教育.摄影世界,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