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卫生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饮食卫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饮食卫生教育

饮食卫生教育范文1

【关键词】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 维度

基金项目:第三批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大学生违法犯罪预防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渭南师范学院2011年教改研究项目: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前 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外的学习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多维度地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课程开发:隐性教育中的价值渗透

课程开发是指高校所有课程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其他一切课程,主要有专业课、基础课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等。这些“隐性课程”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重要资源。同时,课程开发还可以形成“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般而言,自然科学中渗透着科学道德和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人文社会科学中贯穿着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思想。这些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都具有难以估价的作用。这些课程中蕴涵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不仅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同等意义,甚至具有其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在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挥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美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隐含在社会科和公民科的课程中,并且大学里的所有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1]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伦理道德教育的意识还相当薄弱。因此,必须充分发掘隐藏在这些课程中的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尤其要提升专业课教师以特定方式,不失时机地传递渗透在本专业教学中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想信仰和生活态度的意识,使这些课程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校园环境:隐性教育中的情感熏陶

校园环境是由一定的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构成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环境。它以非强制性的隐性作用方式,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综合塑造、熏陶大学生的人格。“这种教育的力量能绕开意识的障碍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它虽然在某时某刻不一定让大学生直接、完整地捕捉到,但它确实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大学生一置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就受到一种无形的精神感染、吸引和改造,起着滴水穿石、积沙成塔的积累式的教育作用”。[2]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自然环境的身心陶冶功能。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内看得见、摸得着,以整体而直观的形态出现的物化环境。校园里众多的建筑、活动场所、雕塑景观及各种设施,构成了校园的物质文化形态,这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它所蕴含的“精、气、神”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对于增强凝聚力、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作用。通过创设美好的校园自然环境,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

其次,要重视发挥学校文化环境的思想感染功能。校风、教风、班风、制度、学校舆论和学校人际关系等人文因素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将发挥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画廊、黑板报、宣传标语以及校歌、校训等,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优势,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同时,发挥学校制度环境的规范与约束功能。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以及制度本身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共同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氛围的内在表现。它通过各类的演出、竞赛、讲座、沙龙等形式,让学生在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增强自信,勇于创新,勇于竞争,经受挫折和磨炼,不断优化自己的思想心理素质,从而促使自己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社会实践:隐性教育中的行为体验

饮食卫生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职 节约型校园 消费行为 教育引导

2013年2月,教育部提出,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使广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习惯,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2013年5月,笔者工作单位制定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同样指出,教育学生懂得节约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本文主要就节约型校园视角下如何教育引导中职生消费行为加以探讨。

一、建设节约型校园蕴含的德育价值

随着日常生活中物质条件的改善,校园内学生们勤俭节约的观念日趋淡薄,非理性消费现象滋生蔓延。许多学生将节约视为“小气”, 把浪费看作“大方”,将勤俭误认为 “思想滞后”,把铺张错当成“观念前卫”。

节约型校园的“节约”具有两重涵义,一是节约资源,合理配置利用资源,提高校园各种资源的利用水平;二是以节约思想教育学生,树立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观念,形成良好的节约习惯。第二层涵义恰恰给学校德育指出了开展工作的着眼点。

二、中职生日常消费行为特点及成因

1.中职生日常消费行为特点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2013级96名住校生开展了日常消费情况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日常消费来源基本由家庭供给。住校生月均花销约为855元,其中学校食堂伙食约为406元,校外餐饮约为244元,手机费用约为72元,零食饮料约为118元,学习用品支出约为15元。中职生日常消费大致有以下特点:

(1)校外餐饮多。不少人以食堂饭菜花样单一,价格稍贵,买饭拥挤等为由,经常到校外吃饭。

(2)零食饮料多。由于中职生学习任务相对轻松,零食成了他们的最爱。且学生普遍热衷购买瓶装饮料。

(3)手机花销大。现在中职生手机拥有率接近100%。手机成为不可缺少的通信、娱乐工具。

(4)学习用品消费少。作为中考的失利者,中职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差,部分学生上课“三无”,即 “无课本,无笔,无作业本”。

2.中职生日常消费行为成因

中职生日常消费行为的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原因:

(1)社会因素。物质上的空前富裕诱发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各种思潮冲击影响着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

(2)家庭因素。“421”的家庭成员模式下长辈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这种“要什么就给什么”的做法助长了部分中职生的不良消费行为。

(3)学校因素。中职学校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消费指导,对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缺少及时的引导和纠正。

(4) 学生因素。中职生爱面子,重外表,好炫耀,在同学之间易形成攀比的风气,最终也助长了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

三、教育引导中职生消费行为的有效对策

1.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主阵地功能

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中职生面对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费行为时,抵御能力不强。德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措施加强消费指导,遏制非理性消费行为发生。可开设消费常识专题讲座,举办如“说说十年后的我”职业生涯规划演讲、“今天我当家”情景表演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合理消费的意义和作用,促使学生达到“懂生活,会消费,能理财,敢维权”的整体德育目标。

2.动员家长创设合理的家庭消费环境

在中职学生形成合理消费的过程中,家长的正确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首先应在日常消费中以身作则。其次应正确对待中职生的日常消费行为,对于合理的消费要求,积极支持,尽量予以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予以拒绝,说明事理,及时进行教育。家长应固定每月给予的生活费用,让子女量入为出,学会处理好生活消费、娱乐消费和发展性消费的关系,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3.借助社会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学生科学消费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各方的通力合作。德育工作者可以依托德育实践基地,组织中职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媒体力量,突出国情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及时传递社会中的正能量,对社会不合理消费现象予以抨击,帮助中职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四、小结

饮食卫生教育范文3

关键词:阅读;品味;感悟

在现今的许多语文课堂中,已经产生了本位迷失的现象。语文课堂往往难觅那纯粹的“语文味”。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呢?对于小学生而言,对生活与情感的体验尚不够深,散文语言往往是其较难理解与把握的。因此,本文就以人教版第六册第13课《和时间赛跑》为例,浅谈如何引领小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在互文阅读与对比阅读中品味语言魅力

林清玄的散文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他的佛教背景使他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理解,这种理解往往化为一种慈悲的情怀,在充满温情的目光中看到人生的智慧,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因此,我阅读了林清玄的散文集,并从中选择了和《和时间赛跑》有关的篇章进行重点阅读,如,《与太阳赛跑》《从光阴似箭到日月如梭》《一只鸟又飞走了》《快乐地活在当天》等。也与朱自清的《匆匆》进行了对比阅读。

林清玄的散文语言平易近人、自然质朴、感情真挚、很能打动人心。他在《一只鸟又飞走了》中提到一件趣事:年幼的儿子把“秒”听成了“鸟”,这样每过去一秒就是飞走了一只鸟,作者因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每次想到时间宝贵,就会想起这件往事,生命里的每一秒都是一只宝贵的鸟,它不断张开翅膀飞去,仿佛天上的鹭鸶成行。”

他在《和时间赛跑》一文中说道:“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会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时间就像飞鸟,它不断地飞去,不为任何人停留。作者用飞鸟言说时间的飞逝,语言优美,独具特色,对学生来说又易于理解。

在《从光阴似箭到日月如梭》一文中,作者回忆老师不允许学生在作文中使用这些不理解的现成的语句,而要用平常看得见的东西来形容,于是就出现了许多诸如“光阴似水,日月如云”“光阴似鱼,日月如鸟”之类的比喻。等人到中年,作者才知道光阴和日月都是快到无法形容和比喻的。这种感触只有在经历了人生的历练后才能获得。因此,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日历,日历,挂在墙壁,一天撕去一页,使我心里着急’。想起小学的一课课文,现在没有日历可撕了,心里才真的是着急。”如此质朴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所产生的一种急迫与焦灼。

读完这些文章中关于时间飞逝的描述后,再读《和时间赛跑》一文就对作者的语言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谓的哀伤。不同于成年人的抽象思维,儿童总是要从身边最真切的东西来感受,于是林清玄写到了小时候看到太阳沉落、鸟儿飞翔而引发的时光流逝的感受。于是,他想到要与太阳赛跑。在《与太阳赛跑》一文中,他写道:“然后,我拔足狂奔,一刻也不停歇地跑回老家的三合院。我站在大厅的红门外时,夕阳还露出最后的一角,迷离的光影映着红门上的狮头钢扣。我安静地站在厅前,看夕阳一分一分地沉到山的背面,心里涨满了感动,跑进厨房对正在生火炊饭的母亲说:‘我跑赢太阳了,我跑赢太阳了。’”我的小学时代几乎都是在与太阳赛跑,在夕阳未落前返家,欣赏着蕉园上那绝美的落日。我对生命的美感就是从那时有的,我觉得如果不比时间跑快一步,就没有空间,也没有心情享受落日的美景了。”这样,对于《和时间赛跑》文中所说的“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了。作者跑赢太阳的画面与其当时的心情就不难想象了。在与太阳赛跑的过程中,我们就比时间快了一步。只有永远比时间快一步,才有机会去享受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和时间赛跑》中最后的一句话:“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我们就能更深刻地感悟到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与意义了。

因此,教师必须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并对作者作品进行全面的阅读,再将自己的重要信息传递给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应安排穿插阅读作者的其他文本,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的感悟。

二、在情境中体会语言含义

课文中第7自然段写作者如何和时间赛跑,这种充满孩子气的游戏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快乐。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时间飞快,当跑赢了时间以后原先那种着急和紧张就被快乐所取代了,这样的经历多么富有童趣。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从不同方面一步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体会语言的含义。

师:可是有一天,他看太阳落山时的心情不一样了。谁来读?

生:(读PPT上的语段)

师:这时候他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和快乐。

师:因为他――

生:那一天跑赢了时间,跑赢了太阳。

师:太阳下山就说明太阳回家了。我跑赢了太阳,我走在了时间的前面。读得真好,再往下读!

生:(接着读PPT上的语段)

师:我和太阳赛跑,我赢了――

生:太阳。

师: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我和西北风比赛――

生:我跑赢了西北风。

师: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我和暑假比赛――

生:别人一个暑假做完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

师:我跑赢了暑假,走在了时间的前面。我三年级做哥哥五年级的作业――

生:我走在了时间的前面。

师:我这是和谁比赛?

生:时间。

生:自己。

师:对,和自己比赛。原来的我要到五年级才能做五年级的作业,现在的我只要读三年级就能做五年级的作业。因为时间只是你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其实每个人和时间赛跑,就是和――

生:自己比赛!

师:原来我是――

生:走着回家的。

师:现在――

生:跑着回家。

师:原来一个小时的作业要花两个小时,现在――

生:半个小时就能完成。

师:原来我的作业要一个暑假才能完成,现在只要――

生:十天就能完成。

师:原来我做作业速度比较慢。现在――

生:比较快。

师:原来我比较拖拉,现在――

生:超前完成。

师:原来我常常睡懒觉,现在――

生:很早就起来了。

师:原来我浪费时间,现在――

生:我节约时间。

师:原来我糟蹋时间,现在――

生:我利用时间。

师:明白了吗?原来我是看着时间从我眼前跑过。现在――

生:我跑到时间的前面。

师:我常常和时间赛跑。所以课文的作者说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跑到时间的前面去。记住,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一直和时间赛跑的人,就能战胜自己,就能超越自己,就能赢!于是他的心情就――

生:高兴,快乐。

师:如果一个人老是看着时间从眼前跑过,他的心情就――

生:忧伤,着急。

师:甚至――

生:哀痛。

师:你想要哪个心情,一起告诉老师!

生:(齐)高兴,快乐!

师:那就和时间赛跑吧。这是作者三年级时一段经历。通过这段经历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一个哲理,这个哲理就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课文的结尾。

三、在朗读中感悟语言蕴意

散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流畅,也有许多精妙之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强情感体验,深入感受语言深层的蕴意。教师可以用“朗读”这条主线贯串整个教学过程:从朗读入手,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让课文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所附情感色彩的变化,直接刺激学生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进而感受它的情感、意境,体味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在《和时间赛跑》中我就挑出了一些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作者其他文本的一些精彩语段以及《珍惜时间》的名言出示在PPT上,课堂中通过不同的形式一层一层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在用声读课文,不如说是用心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这时,许多语言背后的内涵通过诵读全然悟出,语言品味和朗读训练浑然一体。

总之,语言品味的过程并不是对语言的反叛或超越,恰恰相反,语言的品味为的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使学生爱上文学阅读。

参考文献:

饮食卫生教育范文4

关键词: 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教学 特点 绘制方法 应用策略

2008年,作为江苏省生物骨干教师,我有幸前往英国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教师专业培训。培训期间观摩了英国许多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尤其是英国学生色彩鲜明的笔记,个性的“涂鸦”,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让人惊叹这种思维方式的个性呈现,也许这就是他们教育魅力的一种体现,也是教育主体地位凸显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积极尝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但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同样是笔记,我们的学生更多的是机械的拷贝,大量文字的堆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打造高效的生物课堂?如何让学生用更少的时间学得更轻松,更有效?我曾一度彷徨。

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思维导图,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尝试从变革学生笔记着手将思维导图逐步运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思维导图在国内外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Mindmap)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创立的一种创新的笔记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看上去就像人大脑的神经网络图,被喻为思维的“瑞士军刀”,在后来的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功能和魅力。

思维导图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高效学习工具与教学工具之一,尤其在英国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也在大力推广思维导图,在中国台湾及港澳地区称作心智图、心智图法,也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与应用。

近几年思维导图也受到国内教育界的重视,有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培训。在中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接触并使用思维导图,有些教师尝试用思维导图软件,但由于很多软件是英文版本,总的来说在中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仍不广泛。

2.思维导图的特点

2.1整体性。

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形,思维导图利用发散式和节点式的结构,将文字和图像表达的信息有效连接。我发现思维导图能清晰地展示学科知识点及概念间的脉络关系,让学生对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有一目了然、直观的整体观念。

2.2趣味性。

有别于传统式笔记,充满色彩、个性十足、灵活多变的思维导图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2.3概要性。

思维导图强调使用关键词。关键词是所有知识、概念和要点的充分总结和提炼。一节,一章,一本书,甚至几本书都能被有效压缩体现成一张思维导图,比起费力费时完成的传统行列式笔记要精简得多。

2.4有效性。

思维导图作为个人思维过程的自我展现,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制作者必须对有关主题有透彻的了解,才能将不同的知识点、概念和要点,组织出一张合理而有系统的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已加入了思考、分析、理解和组织等主动学习的元素,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3.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思维导图的基本要素:主题、关键字、分支、图形、颜色。它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让你一下看到问题的全部,而且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对问题加以延伸。

3.1手工绘制。

第一步是画主题。A4纸横放,在中央画出主题,主题必须用图形表示。

第二步是找关键字。这个核心步骤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剔除次要信息,选出关键字。具体且有意义的关键字才能帮助我们准确还原它所代表的内容。

第三步是理分支。把与主题关系最密切的内容作为一级分支,然后以一级分支为中心,把与之直接相关的关键词画在二级分支上,以此类推,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的网状结构。

第四步是画图。这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将关键词转化为图像的过程正是同时运用我们左右脑,充分发挥想象力,体现个性特征的过程。学生的想象力和信手涂鸦的水平绝对超出我们的想象力。

第五步是上色。主题画原则上要用2种以上的颜色。同一个主干分支上使用同一种颜色为宜。关键字和分支的线条颜色要区分开。这一步给思维导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这样,我们就把大脑语言画了出来。

3.2软件绘制。

思维导图诞生之后,各种专业绘制软件也相继面世了,如Free Mind、Sharemind、Mind Mapper和Mind Manager,等等。例如,Free Mind是一套由Java撰写而成的实用的开源思维导图软件。这种软件具有一键“展开/折叠”功能及“链接”跟随操作,因而比Mind Manager的操作与导航更便捷。

4.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让学生从多方面体会思维导图的内涵和强大魅力。

4.1倡导思维变革,教师精心绘制展示,扎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要让学生用,教师自己要先努力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自己教学的各个环节。

饮食卫生教育范文5

一、项目实施主要做法

1.统一认识,加强“国培计划”的宏观指导

(1)统一认识,抓好落实。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各培训院校,认真领会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暨“国培计划”启动实施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国培计划”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文件,统一认识。

(2)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职责。省教育厅成立了“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由省教育厅厅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厅长、财政厅副厅长担任副组长,负责项目统筹组织。在师范教育处设国培项目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督促检查项目实施。

(3)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实施工作。省教育厅分别召开全省启动实施“国培计划”视频动员会、师范生置换脱产研修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国培计划”的实施工作。

2.确定标准,认真遴选培训机构和学员

(1)为规范管理,保证培训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2010年“国培计划”―― 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申报和项目招标指南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颁布邀标通知,邀标通告;制定培训机构评审标准,组织专家组遵循公开透明、客观公正、科学有效原则,遴选申报单位。确定由北京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教师研修网、继续教育网等13家省内外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2)组织各地完成了26 200名参训教师的遴选工作;组织六所省内高等师范院校遴选顶岗师范生3 000名,以2:1的比例,与全省129个县1 073所农村学校的1 500名教师对口安排。

3.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做好项目实施工作

(1)加强调研,突出培训的针对性。省教育厅、各高校通过召开各种座谈会、发放问卷等,了解教师需求,调整、完善项目实施方案。

(2)确保质量,组建高水平的培训专家团队。严格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一线优秀教师所占比例不少于40%,省域外高水平专家不少于1/3的要求,选拔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培训教学。

(3)强化管理,严格考核。省教育厅明确规定,各高校对培训教师、师范生要有考核,教师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按规定完成研修任务,全程培训考核合格者,获得当年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5个学分,其成绩作为所在学校该学期绩效工资的考评依据。对表现突出的师范生在评先评优、就业推荐、报读研究生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二、主要特色和效果

1.主要特色

(1)完善制度,规范项目实施。制定了《“国培计划”――云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一线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和《“国培计划”――云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置换脱产研修培训实习师范生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培训管理。

(2)探索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分两个阶段(集中培训、远程学习在岗研修),三个环节(远程学习、经验交流、思维拓展),一个结果(实践结果考核)。

(3)创新培训课程结构体系。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则采用三个课程模块安排教师的研修。一是学科培训课程模块,提高教学问题解决能力,以必修课形式开设。二是跟班研修课程模块,学习成功教学经验,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策略,以必修课形式开设。三是非学科培训课程模块,拓展知识结构,分科技、人文、教育、艺术四大类,以选修课形式开设。

(4)建立一批培训基地。通过“国培计划”的实施,逐步分层次、分学段、分学科在高水平院校建立云南省农村教师引领性专项培训基地,在省内优质中小学校建立云南省农村教师专项实训基地,完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2.培训效果显著

(1)做到了“全学段、全学科、全覆盖”。我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共培训教师29 200人,涉及16个州市,129个县区,初中13个学科,小学12个学科,3 445所学校。

饮食卫生教育范文6

论文摘要:为了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音乐教学的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今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学生为主体对音乐课堂教育与实践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教学理论

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的,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新、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的特征,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教育性的主体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教学观与教学形式。即是将学生看作自身发展的主体,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出了教育的目标与手段和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的条件

学生是主动发展的,这种主动性的发展来源于人性的本能。现代的教育观认为:知识不可以简单地由教师或是其他人直接的传授给学生,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构建。并且每个学生都有着可待开发的潜能。自我探究就是发挥潜能、大胆创造的最好方法,来源于学生动脑、动手的艺术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为重要的,创造和即兴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创设一个宽松的、自由的、便于交流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注重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比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有人说过,艺术就是感情,音乐便是以情动人。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有自己对音乐的想法与感受。每个学生的情感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以及感受,就是其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同时也具有着强烈的被认同、被接纳的心理需要,通过同伴间的协作和交流,能够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满足,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并且通过与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交往过程获取经验,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还有教师的各种评价,能够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态度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音乐课堂教育的实施方法

首先,应该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室的布置方面应优雅且富有艺术感;而在座位的安排以及乐器的摆放等方面应该富有诗意,诱人遐想;也可以使用音乐家的画像、格言等挂贴使其具有视觉感染力,使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就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而不是去排斥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兴趣。校园的广播也可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以及赞美性等一些较为舒缓的音乐,利于放松和愉悦学生的心境,还应该开办一系列的音乐专栏,如“音乐竞赛”、“音乐评论”、“点歌台”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栏目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次,教师应该对教学焕发激情、充满热情。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显得十分冷漠,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用美的仪表,生动的语言,良好的状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优美动听的歌声与伴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除了以上两点还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现在的学生对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作为教师就不能一味地去排斥流行音乐,还应该利用这个兴趣点吸取像《童年》、《朋友》、《同一首歌》、《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比较优秀的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教材,与学生共同去讨论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地方吸引学生又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对流行音乐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还应该要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例如组织一些“演唱、合唱、器乐”等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表演欲望,进一步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音乐课堂教育的实例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一项永恒的主题,理解生活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音乐。所以要让音乐教学内容生活化。在学生的生活中,音乐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接触到的音乐要比课堂上多的多,他们有许多的音乐光盘,买过很多的有关于音乐的书籍,再加上科技的发展使几乎每个人都拥有MP3,手机等便携式的音乐设备可以欣赏音乐,学生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而我们现在的音乐教育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稍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是造成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之一。

所以音乐教师要树立音乐生活观,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大胆的改革,创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内容,将其补充进音乐教材,让音乐课可以走进生活。例如;在现代人生活中一些必不可少的内容像电视、上网等,这些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其中音乐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上网用搜索引擎找想要的音乐,比如要上《天黑黑》这首歌曲时,就可以在网上找出台湾民歌《卖汤圆》的音频作为本课的拓展。《天黑黑》是一首闽南方言的歌曲,歌词中有一句:“天黑黑,要落雨”,用闽南话讲是“Ti OO,Bei Luo Ho”,学生很少听过闽南方言,因此听过后觉得很有趣,很想学,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起来。而在欣赏《卖汤圆》这首歌曲时,由于歌词创作来源于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在聆听完一遍后,可以让学生跟着一起唱,学生觉得很有趣,好像自己就是卖汤圆的,有些同学还会做起动作,活灵活现。

五、结 论

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学习和发展方式的成长主体。每个学生也都有属于他们最适合的学习与发展方式,任何行为习惯、知识经验等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的、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取成功体验。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多视角看待充满活力的、个性化的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评价学生,让学生们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都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体会成功带给他们的满足和快乐。

参考文献:

[1]王莉,例谈小学音乐中的审美体验[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