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

一、聚集群体智慧,凝练办学理念

从中等师范学校转制为高中后,办成什么样的高中,如何将高中办好,作为一所后发展的高中其内涵怎么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培文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基于学校25年办学积淀,特别是转制为中学后面对的具体生源情况,学校从多个层面开展了办学思想大讨论,进行了激烈的思维大碰撞,经过认真的探索,在聚集群体智慧并借鉴他校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主要内涵:

1. “创造”是我们的追求。

在“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培文中学在教育实践中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的营造既富有地方特色,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人性化风格。来过培文中学的人都为之震撼,交口称赞培文校园“秀气、灵气、大气、文气”四气交融集聚。开展适合学生学会做人的德育活动。学校所有德育活动的规划和开展都建立在对学情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活动形式简朴、实效,传统德育项目在培文发扬光大。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秀教师团队,教师的专业发展彰显着个性化光芒,随性适情惬意的教育教学风格,成了培文中学教师团队的独特标签。创建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培文中学另一道人文风景。丰富和完善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改变,让每一个培文学子时刻感受着奋斗的充实和成长的快乐。

2. 适合学生,是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前提。

我们从教育的多样性入手,在课程设置、活动平台的搭建上,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的机会,实现最大程度的参与,因势利导把学生不同的天赋导到不同的渠道。通过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培文中学的学生基本上能在适合的时间,在他们到达恰当的心理发展阶段时,学习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青春在培文启航,个性在培文张扬,学业在培文成就,梦想在培文放飞”已经成为培文中学学生精神风貌的写照。

3. “让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是我们的目标。

主要包括适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适度发展是指对学生的教育要适时、适性、适量,从“最近发展区”入手,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的成功;和谐发展是指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其身心不矛盾、主客观不冲突等;全面发展是指育人不能重智轻德,更不能重艺轻体。因为时刻注意使学校教育“适度”“和谐”“全面”发展,培文中学学生的情商、智商、逆商、创造力商数“四商”齐全,学校也由此而生机勃发。

二、走差异化道路,培育办学特色

培文中学由中等师范转制而来,作为一所办在村居级的农村中学,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区位优势。相反,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中,培文中学的缺陷和发展瓶颈却十分突出。从发展的历史看,培文中学是安溪县最年轻的农村完全中学,虽有后发优势,但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如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办出特色,创出品牌,那它在安溪完全中学发展系列中只能居于末位。周边的中学目前都已跃升为二级或三级达标中学,而培文中学因校安工程拆除重建面积达1.23万平方米,达标创建工作慢了周边中学半拍,仅是一所准三级达标中学。因此,从高中招生角度看,培文中学暂时很难招到优质的生源。基于培文中学的具体区位状况和生源素质实际,培文中学必须在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上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必须寻求异质竞争的支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于是培文中学形成了“个性化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办学共识,具体而言,就是寻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着力点。培文中学的前身是培文师范和榜头中学,培文师范和榜头中学的最大特点是侨建公办学校,培文师范由印尼华侨施金城先生创建,榜头中学由新加坡华侨白水成先生创建,两所学校在东南亚侨亲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为此,学校把办学目标设定为“在海峡西岸有较大影响,在闽南地区和东南亚侨亲中有一定知名度的现代化侨建学校”,把育人目标设定为“爱国爱乡、崇德好善、思进有为、敢拼会赢”。培文师范在体育教学、音乐教学、美术教学方面的设施以及师资配备上有着其他中学所不具有的优势,为此,我们把“全面发展,艺体见长”作为办学特色。正是对学校历史传承的准确把握和对学校高中生源素质的准确了解,培文中学艺术特色教育已初见成效,每年均有一大批学生考入艺术类本科院校。2011年,陈茹萍同学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成为安溪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人。目前,培文中学的艺体教育在社会上已有了较好的口碑。

三、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共同成长

针对学校生源素质和教师队伍实际,培文中学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强调发展性评价,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

学生方面: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多种智力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同时存在于每个孩子身上,每个孩子的智力强项不一样,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评价中要尊重每个孩子,允许有差异地向前发展。通过评价,以优促短,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尊严和应有的责任感。具体做法:重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积极评价,制定了《培文中学学生成长手册》;搭建学生活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取得荣誉;对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指导。

教师方面:每位教师的起点不同,能力上各有所长,学校的评价就是帮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使其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制定了《培文中学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方案着重从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和家长评教、领导评价四个维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评估,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作用,使教师本人真正地得到发展。

四、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办学品位

转制为完全中学以来,培文中学高度重视课程改革的推进。回顾近十年的课改工作,成效很大,积累了一些经验,诞生了一批成果,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观念转变不彻底,课程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积极谋划破解之策。一是抓再学习再培训,特别是抓住国家、省、市、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机,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聆听专家讲座,撰写心得体会,开展基本功竞赛,教案评比,论文、多媒体课件比赛,举办磨课、说课、公开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活动,再次掀起新一轮推进课改。二是健全课改制度。为使课改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培文中学建立了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落实措施,如行政领导分工蹲点制度、年级工作组月会议制度、课改骨干教师示范课制度、课改展示活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家校联系制度、校际协作交流制度。三是因地制宜,不断完善课改措施。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和《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坚决维护课程方案的严肃性。在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制定选修课程方案,编写《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开好选修课。对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学校结合地方特点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也作详细的规划,并着力实施。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针对部分学科新教材编排知识体系不连贯、教材内容跳跃性大、课时紧张等问题,在实施模块教学时,对高中三年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科学分配模块各部分内容的学时,恰当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确保提高教学效益。深化课程改革,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地域不同则资源不同,资源不同则课程不同,课程不同则学校特色不同,实施课程改革必须从地情学情校情实际出发,切忌生搬硬套。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学前教育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 教学体系 实践思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8-01

引言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文学的作用是显著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引导儿童在幼年时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随着更多新的教材编写与课外读物的出现,作为儿童教育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文学不断被人们重视起来并进行开发。因此高职院校中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更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本文试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构建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构建与实践途径。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教学现状

1.高职院校学生层次复杂

很多高职学生是在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到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职中直接升入高职,因此学习的内容呈现出差异化,教师难以用传统不变的形式来教学,必须要在培养目标一致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来设置层次化教学计划。

2.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

从整体上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是较为薄弱的,尤其是一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中这样的状况更为明显。学生由于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文化课十分不扎实,不喜欢读书,学习自主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是中国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影响,在国内真正喜爱读书的学生微乎其微,即便考的成绩高的学生也不爱读书,并不是因为喜欢读书而提高成绩的。学生进入到大学校园中,认为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于是疯狂地去游戏与玩乐。笔者对2012级学前专业200名学生调查,91%的学生基本不会去主动阅读,在年内阅读多种文学作品超过15本的学生只有10个人,有70%的学生一年只读5本书,阅读量实在少得可怜。

3.高职院校学生兴趣低下

多数高职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兴趣不大,甚至有7%的学生表示极其不喜欢阅读课。这说明学生积极性不高,并认为学不学好这门课程都能够当老师,因此这样的状态让整个课堂显得沉闷。

二、高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1.构建清晰的课堂教学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多数是刚到专科提档线的学生,与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差距较大,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对于教材选择上要以多元化教材为依托,选择适合高职层次的阅读教材,并且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来作为高职学生课下阅读的补充教材。并且我们要选择一些儿童阅读指导丛书来作为教学的辅助教材,去汲取优秀的阅读指导案例,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心理特征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广泛地接触与了解儿童文学作品,掌握儿童文学发展状况与基本规律。

另外,我们需要在理论内容学习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儿童诗歌的创作、朗诵、童话表演、剧本编写等实践活动,有助于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教育教学打下基础,形成扎实的基础理论体系。

2.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与单一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偏重理论课的教学,缺乏一定实践性、操作性。由于一些学校缺乏教学设备资源亦或是教师主观思想上的禁锢,使得网络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地运用。所以借助新的教学手段,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也是今后高职院校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曾经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你只要肯用手去摘,就会随时发现晶莹剔透的宝石。”然而童话世界中去描绘的唯美、梦幻的环境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的,学生也是难以去想象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增强其视觉感官效果。

3.制定培养综合能力的训练计划

(1)借助多种形式的“读”

首先,鼓励学生去社会上读,去市区的儿童图书馆阅读多种文学作品,去近距离了解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深入了解儿童生活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去激发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其次,与其他同学一起读。我们可以取选择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或者一些经典作品来开展讨论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拓展阅读。第三,要深入阅读在内心深度。教师可以去要求学生每周创作读书笔记,然后定期收取上来检查,给予学生反馈意见。

(2)借助多种内容的“写”

首先,写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我们要结合课堂实际教学,要求学生去完成一定数量的儿童作品赏析的感悟,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一些基础知识,并且也能够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写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又便于掌握的儿童文学体裁,例如儿童诗歌、儿童小说、童话等作为练习的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到儿童文学的体裁特征了。

4.实施欣赏与编创形式

教师可以实施课前三分钟的文学作品推荐与读书笔记的交流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自由阅读,去谈谈自己阅读过程的心得体会,去提高学生自我阅读鉴赏能力。其次,进行课前讲故事的活动,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感悟能力,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结语

我们必须要立足于本专业的“ 铸文化、 强 实践、 重综合, 一专多能”的专业特色基础,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参与性学习模式。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侧重于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培养,而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韦宏;提高师范院校中文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谫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2]秦晓春;儿童文学教学中的研究性阅读初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3]徐小凤;师范院校儿童文学教学中的人文回归[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尤丽洵;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3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之窘境的原因,究其根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国内外经济形势欠佳而带来的就业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源自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后所带来的大学毕业生供给数量的激增,以及供给质量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已经倒逼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必须加快步伐,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战略性问题就在于建立高等教育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着眼于教学相对宽松自由的高等教育,能否客观评估现有教育课程定位与授课效果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设置与实用价值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解决生涯教育有效课时不足、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辐射面狭窄,缺乏全程梯度教学的问题。生涯教育蕴含“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站在自我发展、角色发展、终生发展视角审视就业,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从关注职业到更加关注大学生自身[1]。它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个性与特点,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2];还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与就业,帮助大学生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因此,构建完善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将学业与职业完美结合,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树立生涯教育理念

大学生的生涯教育规划包括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职业规划是对未来的工作做出全面的计划,学业规划是对学习做出的具体安排。前者决定了未来的择业方向,而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基础。系统化的生涯教育理念就是要将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相结合,将就业教育融合大学教育之中,不仅重视学生学习能力,还要在市场的大背景下,强调学生的持久发展能力。生涯教育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重视学生深层次的胜任特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做人、做事。高等教育应转变批量培养的模式,树立生涯教育理念,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形成个体差异的辅导观、动态发展的全程观,以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明确生涯教育课程定位

生涯教育课程的科学定位关系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和素质结构的合理,要实现科学定位,首先保障“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二者是学生今后具备岗位迁移能力的基础,无论如何改革,基本知识理论都不会变,因此要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在生涯教育课堂教学中,重视教材的选取,创新授课形式,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概念。其次,掌握“双技”,即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双技”的掌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参加大学生创新竞赛、创建创业基地、举办职场模拟大赛、提供就业形象大使岗位等。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还增加了与企业接触的机会,真实的感受社会的需求,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再次,坚持实践第一,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之后就要将其融入实践中去,学校可以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小学期”,为学生提供具有专业背景的实习岗位。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生涯人物访谈等教育实训活动,真正将生涯教育融入职业环境中。最后,实现“柔性”教育,学校就业中心应下设咨询中心,为学生个体、团体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支持微信、QQ、邮件等现代化咨询方式,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教育引导。

三、确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内容

根据上述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定位,结合高校发展实际,探索性地构建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大学一年级阶段――自我评定:转变角色、了解专业、激发动力

1.理论课程设置。入学教育:介绍专业和社会需求情况,了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生涯教育的通识理论:大学生角色转换、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成长成才等。引导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和职业理想。就业、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包括劳动力需求分析、职业礼仪、招聘实习信息搜寻等内容;创业指导侧重于观念的引导、挫折意识培养。性向测试:根据霍兰德职业类型测试和卡特尔人格特征测试等成熟量表测试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并通过软件分析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征有所了解,益于后期“乐业”而不仅是为谋生而“从业”。

2.实践课程设置。实践课程主要鼓励学生参加学生会、社团举办的各项活动,锻炼其综合能力,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总结自己的优劣势;定期举办优秀毕业生座谈会、优秀创业者的专题报告等活动,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形成就业和创业意识,拟定生涯计划。

(二)大学二年级阶段――职业探索:职业定位、术业专攻、参与实践

1.理论课程设置。专业知识:确定专业兴趣、专业课程学习、职业道德培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等。心理教育课:就业认知、情绪调节、职业适应性、压力调适、职业价值观等内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业、创业核心课程: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管理能力,以及相关创业所需专业知识的讲授。综合素养培养课程:通过学习文学、哲学、法学、礼仪、艺术等塑造学生人格、气质、修养;拓展专业类课程教学,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尤其重视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培训。

2.实践课程设置。德育实践:通过素质拓展、义工活动、参加运动项目及其他各类文娱活动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意志品质。专业实践: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调研,帮助学生找到适宜其发展的职业定位。明确目标行业、目标岗位,组织学生对其选定行业的三十个样本进行工作拜访,增加对目标行业、岗位的了解,明确职业目标。每人完成一次生涯人物访谈,写出访谈心得。社会实践:修订生涯计划。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省级大赛,以比赛提高理论应用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等实践适应社会。学校主动加强与社会的深度合作,校企联合产学一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

(三)大学三年级阶段――职业尝试:锻炼能力、夯实基础、优势发展

1.理论课程设置。专业知识课程:专业知识高级进阶、科研能力、文书写作、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法律知识等。“软”技能培训课程:沟通设计、问题解决、信息综合、任务决策、团队合作、组织与领导、研究与创新等[3]。

2.实践课程设置。德育实践:同第二期德育实践。专业实践:完善大学生校外专业实习培训基地,按照专业大类对实践内容进行优化设计,致力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素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职业规划大赛、职场模拟大赛、创业大赛等让学生了解生涯教育的意义。鼓励学生与校友和优秀毕业生交流,学习其成功经验;建立新型的就业基地,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对员工的能力要求,对有意向到本单位就业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专项培养,提前发展职业生涯;开展职业实习、实习心得分享活动等。社会实践:有步骤地完成生涯计划。开展团队训练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加强与培训机构的合作,鼓励其在本校内开展就业考试、研究生考试、出国考试的考前辅导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四)大学四年级阶段――职前培训:解读政策、开展创业、实战训练

1.理论课程设置。通过“就业讲座”和网络服务平台,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与形势。求职技能:包括如何寻找符合个人职业选择的就业机会;怎样准备自荐信和求职简历;如何应对各种招聘面试;怎样准备求职材料;怎样与职场人士建立联系和进行交流;如何进行求职过程的经费开支预算。创业指导:专家教师指导,优惠政策解读,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始创业项目,从工作室开始培育创业苗圃。

2.实践课程设置。德育实践:职业道德案例分析、社会问题辩论、基于“零号病人”的同理心培养。

以上课程安排建议将实践课程全部纳入选修课程体系,共48课时,平均分配到前六学期,合计12学分;课程规模限定为四十人左右的小班授课。

四、构建生涯教育课程培训系统

生涯教育课程培训系统中,教师的师资水平和授课方式是决定课程培训效果的关键。教师是课程的讲授者,是学生成长的协助者,是构建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者。那么,如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增强课程培训效果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是重视教师队伍多样化建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经验不同的授课教师。二是严格进行教师选拔。储备教师在真正走上讲台之前,必须经历系统培训,需要有一定的业界背景。三是重视教师培训。选送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参加生涯规划课程师资专题培训,校内也可自主开展此类专题培训,或在“中国职业指导教师网”购买教师学习端口供教师学习。

五、构建生涯教育课程考核、评价系统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多元智能;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通外语、懂商务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目前,教学评价理念尤其是实践教学评价理念的落后是制约我国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和纵深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改革现行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构建一套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与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实现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多种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二、多元智能评价观的涵义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以及基于此理论发展起来的多元智能评价观,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思路。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解决遇到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有效新产品所需的能力”[1]。这与教育部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所倡导的“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相吻合。同时,加德纳智能评价观认为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样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发展阶段,重于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出初步产品(精神的或物质的)能力,才能使教学评价超越了以往单一的纸笔考核的重结果、重成绩、重甄别为重点的评价取向,使学以致用成为现实。

其次,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八种基本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内省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等”[1]。不同的个体拥有多种不同智能,各种智能的发挥程度或组合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人的发展潜力。鉴于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智能优势,科学客观的评价诊断功能和学生发展的导向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多维度和发展的评价方式,真正体现了一个“人人都能够取得成功”的思想[2]。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多元评价的必要性

(一)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评价现状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部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已占了半壁江山。商务英语融合经贸、管理、文化和社交等领域,是综合语言类和商务类课程发展起来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性学科。目前,“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有课程模块实训、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3],所有这些实践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商务英语复合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实际动口动手能力,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适合涉外企业和外贸企业的需求”[3],提高其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素质。但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的缺失,致使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按自己的理解去实施考核标准,考核大多仍以语言基本技能为主,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主要评价者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主观感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评价结果仍是简单的分数呈现,缺失有指导意义的反馈,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如此单一的考核内容,单一的考核形式,单一的评价主体,偏离了实践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办学宗旨。因此,改革实践教学评价环节,建立一个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和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二)多元智能评价观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多元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评价观主张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评价,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与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景相结合,将评价成为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观察学生运作中的智能,推进学生的发展,给学生提供客观的反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出公正评价。其中,评价方式、评价材料、评价中学生的参与都要真实、自然,舍弃评价的人为控制和非情境性。多元智能评价观还强调动态的评价过程,它通过识别学生的强项和弱项,关注学生动态的发展过程,纵向考察学生取得的进步,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以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同时,它也强调平等、开放和反思的理念,在课程评价中,多元的评价主体之间能平等的对话和广泛的磋商,就观点、意见和信息进行交流,使评价活动在动态中不断完善。评价双方的反思也会不断完善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侧重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等。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是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它需要在真实的商务商贸环境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技能、由不擅长到熟悉到擅长进行实际外贸业务操作、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商务项目、需要来自教师、专家、同伴和自我的意见和评价来获得认同和发展,所有这些都与多元智能的教学评价理念相吻合。

四、多元智能评价观下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一)设置多元差异化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多元差异化有两层涵义,一方面,对于实践教学,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职业核心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都应根据其培养目标和侧重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对学生所获得的技能、方法、态度、情感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评价;另一方面,对于同一门实践课程,除了设置满足达到课程基本要求的评价标准外,还可以针对学生智能强项和弱项的表现方式设置评价标准,以便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促进学生为自己的弱项领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充分挖掘和展示其个人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确立体现岗位多元能力的评价内容

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能用英语进行商务贸易活动的复合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在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的评价内容不仅要评价岗位中所需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更要评价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对于基本技能,我们主要评价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通过让学生模拟解决在公司事务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商务实际工作英语沟通和交流能力。

同时,学生“在真实或仿真职业情境中经历的企业各项业务的具体操作过程,包括商贸运作中就询价、报盘、订货、发货、售后服务等撰写的信函”[3],从事的商务谈判、合同等,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这其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都将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受到评价。

综合应用能力评价的内容较为广泛,主要体现在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企业实习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实战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做人本领的硬环境”[3]。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我们评价学生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交际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诚信品质等内容。在毕业设计阶段,我们考评学生完成基于商务商贸行业的具体项目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形式,在真实的或仿真的学习或工作情景下,对上述能力的评价,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向岗位技能的转化,促使学生走向市场和企业,掌握专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发挥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强项,补足和提高自身的弱项,实现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三)采用多样化易操作的评价方式

根据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多元智能理论,需要对多种智能进行有效的评价,除了部分沿用原有的试卷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需要结合不同的评价方法,如使用基于任务、项目和情景等形式的评价,来评价学生内在智能的发展。

在评价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时,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商务活动或项目中的实际表现,对其进行整体评判,即通过运用真实的商务情景或模拟评定活动(如调研汇报、案例分析、网上自学记录、演讲、小组辩论、产品销售或展示等)来评价学生;也可采用档案袋评价来实现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建立学习档案袋,是指用文件夹的形式收集记录一段时间内与学生学习、成长、进步有关的一系列资料。档案袋中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学生的学习记录(笔记、作业、实践表现、学习心得体会、团队活动等)、也可以是实践成果(项目报告、演讲稿、策划书等);还可以用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核融入课程质量评价,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这种“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纸笔测验与能力表现评价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测评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的结果更为客观、公正、科学,充分发挥了实践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和发展等多重作用”[4],从而提高了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引入多元互动的评价主体

评价者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教师外,还可以包括专职的评价机构、教育决策机构、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学校内外的其他有关人员[5]。”评价主体应随着评价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多元智能评价观倡导评价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就观点、意见和信息进行交流,教师不再享有绝对的评价权利,学生由客体变成积极主动的评价参与者,使评价活动在开放平等中不断完善。

“在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语言基本技能的评价主体由任课教师、同行教师、学生、英语能力认证机构、商务类职业证书认证机构等组成”[4];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主体由任课教师、同行教师、学生团队、职业鉴定机构等组成;综合应用能力评价的评价主体由任课教师、学生团队、企业能工巧匠,社会专家等组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对实践教学活动展开全面、客观、动态的评价,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五、结语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符合了高等职业教育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特点,能够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核心等能力的发展。在评价实践中,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全方位的评价内容、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以及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全面激活了教学要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发展,“只有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意识结合起来,才会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使学生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走过学习、生存、发展、创新的心路历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修养,为将来就业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周慧霞.外语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王国燕.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Photoshop;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44-02

一、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对Photoshop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课程中,一般表现为“压缩”型,刻意突出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以专业知识和逻辑为主导,以理论知识为中心,以标准化教学为主体,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育部门统一下发的教材和知识,以教师个人讲稿为标准,理论和实践相分离。所谓的师生互动仅仅是教师的点名提问,以这样的传统标准和模式进行授课,往往表现为教师准备充分、各环节流畅,但课堂效果却不佳,学生们很难将抽象的概念与看到的具体实例相对应,即使一人一台电脑也无法理解深入的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按照教学大纲考试的学生。

教学大纲及选用的教材往往偏重于教学理论上的系统性、完整性,占用大量的课时。这些年的教学大纲中,图像处理Photoshop的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为2∶1,过于偏重于理论,其结果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选用的教材也是系统性较强的教材,其内容过多容易造成重点不明确,就中职学生来说,把握起来无从下手,学习的积极性根本没有得到发挥。

(二)从兴趣入手,采取差异化、个性化辅导以彻底解决以上弊端

个性化教学的基础首先建立在切实按照课程能力标准实施教学。授课教师需要领会各模块教学内容的应知应会目标并且把握各模块的重点和难点,采用讲授基本操作与实例制作相结合、师生互动、作品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题创意思维。

在精讲理论的基础上,重在操作,重点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Photoshop的理论知识易于理解,但操作技巧的掌握较难。因此,必须通过在教学中穿插大量的实例制作分析和大量的上机实例制作实训,上机实训时开通因特网,上机操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和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上网收集Photoshop图像处理的优秀素材,以丰富学生的创作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来提高学生对Photoshop图像处理的操作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在Photoshop平面设计中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收集案例,融入教材,创造课题,分组执行“任务驱动法”

(一)“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学生们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实际任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课堂的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在融洽和谐的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驱动法”分为五个环节:即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交流、总结环节

任务设计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应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案例作为任务,市场上有很多类似《Photoshop实例》的书,里面有很多实际操作的例子值得借鉴。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从中发现任务,譬如:任务一:摩托罗拉手机的标志街上随处可见,可以模仿设计出它的广告招牌,这样的任务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任务二:参照某张影碟的封面,运用Photoshop设计出该封面,要求尺寸大小相同,作品打印后与该封面相同。总之,生活中的任务很多,任务确定得好坏对学习过程具有重大的影响,确定好具体的任务是任务驱动法的关键环节。

然后围绕具体任务进行任务分析,由大家提出一些解决任务的相关问题,然后老师根据这些问题总结后提出更为明确的科目,让学生应用新、旧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老师在此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帮助学生最终解决疑问。

完成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程以后,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围绕任务展开讨论,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次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展示和评价。一是教师对作品进行点评,二是引导学生之间互评,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完善能力。

最后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情况进行总结,再提出新的任务。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平面图像处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程,其教学方法多样。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平面图像处理的知识和技能,是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在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效果处理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作品,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能力。

社会的进步日新月异,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日新月异,因此,我们的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巧以外,重点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目前我校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一,收集最新的创意类比赛作品,因为目前国内广告行业发展迅猛,经常举办地区乃至全国规模的创意类大赛,设计内容涵盖食品、服装、烟酒、房地产、旅游等热门行业,此类获奖作品代表了当前最高水平。其中蕴含着获奖者的奇妙思维和最新理念。以这些作品作为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大视野,另一方面组织大家讨论甚至是修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二,在校内结合每年学校组织的各类大型活动,校庆、民族节日等,举办专场的创意设计大赛,并结合物质与精神奖励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通过以上阐述的种种方法,现在达到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完成后,我们更多的工作应当放在开拓思路,开拓眼界上面。

四、建立可持续提升的考核模式

(一)以《考证实训指导》为基础,使每位学生达到就业必需的职业水平

《考证实训指导》的题型相对丰富,内容详尽。一般图书市场上的Photoshop辅导书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内容偏重于基础概念的讲解;第二种内容则偏重于实例的操作步骤讲解。总言之,针对不同级别学生的学习阶段,选用不同的辅导书。而Photoshop考证的实训是从最基础训练开始,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既非常重视基本功,又与实例环环相扣,与Adobe的专业Photoshop认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中职学校Photoshop专业的考核标准首先应确定为考证率。

(二)采取参与度高、可操作性强多层次校内综合评价

对Photoshop课程的评价方式其中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三种形式。其中教师评价是最主要的,在我校,电脑美术专业的老师会把班级学生的作品全部保存起来,每堂课后教师及时对全体学生的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并且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个性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而评价的方式不是评论学生作品的优劣,而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指出作品问题所在,并能起到激励学生不断改进的功效。

五、中职类学校Photoshop课程的科学安排

把Photoshop教学任务总体划分为两大类: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其中必修内容为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选修内容则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用Photoshop进行手绘、广告创意设计等实用功能。选修内容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设置,由学生自主选择。这些选修内容的设置,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朝多方向发展。

例如我校在电脑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每周6课时,2节作为理论讲解课,4节是上机实践操作课程。为了监督学生有效的学习,布置的作业第一次完全按照教材在课堂上实际操作,以加强对本节课课程内容的理解并熟练这些操作技巧。这项作业是必须要上交的,并作为日常成绩登记。因为这是这门课程中最基本的知识要点和教学要求,以达到学生对于一些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基本都能够会使用。当然这是对所有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对于部分学兴趣的同学我要求他们结合教师收集到的实例再自己创作一幅作品,并将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与其他同学或是老师共同分享。这便是第二次作业:创意制作。

总之,在Photoshop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如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解放思想,脱离旧的思维模式,才能迈出新的步伐。我们必须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7)。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6

重视,成为指导高职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然而,由于学习、理解和应用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

开发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急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找出制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的难点、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刘志峰(1981-),男,山西吕梁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学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

教育学、教育生态学、企业生态学。(河北秦皇岛06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

2011-2012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紧密型校企合作

机制、模式与策略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ZJYA1104)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19-04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高职育持续发展,已成为多数高职院校的共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

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推进课程建设既要全面学习和充分借鉴的深入推进,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由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

已有课程建设理论知识,也要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课程改革新“指向职业适应能

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

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尤其在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化背景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两大阶段,正处于“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

下,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职教向”的课程改革阶段。20世纪

90年代,德国不来梅大学

Felix

Rauner教授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方法,

掀起了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浪潮。近年来,以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BAG)不断引起国

家高层部门重视,教育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倡导高职院校课程

设置和课程改革要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并组织专门人员开

展相关课题研究,使得

BAG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国内得到了进

一步推广。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选派优秀教师

赴德国学习培训,结合自身课程建设和改革实际,探索实践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但尚

未形成与我国高职院校实际相适应的课程开发模型,即便有的

高职院校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模式,但不具有普适性,很难得到大

范围的应用。因此,需要系统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

课程开发的概念、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

按照马树超先生的理解,概念模型是介于实体模型和数学

模型之间的基本模型,即通过对研究对象系统的分析与抽象使

之简约化。其基本特点是:一是对实际对象系统的抽象,二是体

现实际对象系统中的要素,三是反映要素间的关系。①从广义层

面上来看,概念模型也可称为理论模型,是主体构建操作模型的

重要依据,也是主体理解研究对象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于新事

物,更需要借助概念模型来认识和理解。尽管

BAG理论提出至

今已有二十余年,但被引入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时间较短,对其思

想内涵的认识也多种多样。因此,就有必要建立基于工作过程

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这既有助于高职课程体系

的开发设计,也有助于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成效评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指出:也是教学改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

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

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对于高职院校推进课程建

设、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刻领会教育部文件

精神和要求,充分吸收国外先进课程开发理论和思想,结合我国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实际和课程改革实践,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系

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这种课程开发应当以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背景,在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

能体系的支撑下,通过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来有

效整合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以及与学生能力、个性发展之间的内

在关系,使职业竞争力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目标,突出

职业竞争力在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与之相

适应的政策和措施,由此来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是以提升职业适应能

力为指向的,这是基于现代经济社会和企业运行管理进入过程

为导向的时代需求。目前,多数行业企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

任职要求都具有明显的过程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

岗位能力,也要拥有综合职业能力,以保证持续的竞争力和发展

力。加强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不仅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

能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要求,也适应了技能型人才能力

和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依据现代职业工

作实际和任职要求,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合理组织利用资源,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

养的需求,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与岗位任

务、能力养成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相统一,实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而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不同理论和思想指导下的课程开发具有不同的开发路径、

方法和内容,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应用、教

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也有所区别。在职业教育理论视域下,

“工作

过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即从工

作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到评价整个过程;二是工作要素的全面

性,即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成效;三是

工作过程知识的系统性,即认识把握工作过程结构、工作要素所

必需的知识信息。②与之相对应,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开发

必需同时满足上述三个要求,这与传统的基于知识的学科课程

相比有很大区别,也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建

设的最大瓶颈和关键所在。课程设计主体严格遵循工作过程蕴

涵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等原则,按照固定的步骤和环节来

确立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形成了该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系

统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其重点在于对高职学生学习目标的设置、学习内容的选择及

其顺序排列、课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进行可行性研究。同时还包

括对教育环境和在这个环境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细致研究。

要保证这些环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

展变化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依附

的课程结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方式和质量控制手

段。由此,可以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划分为

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静态层面是指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指导

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动态层面是指

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评价和监控。这两个层面相互影响、互为

依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过程。经过开发得到的学习领域应该

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是从

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通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

合性学习任务③,其基本特点是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生通

过若干体系化学习领域的学习,获得完成工作任务、处理问题情

境的过程性知识、意识和技能,进而形成从事某个职业的职业资

格和综合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开发主体层面:缺少课程开发理论的深入学习。专业建

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

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和经验,使得学生由单纯的工作劳动者转变

为工作参与者和设计者。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既不注重课程

开发新方法和新理论的系统学习,也不注重自身专业建设实际

的全面分析,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思考就直接从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演绎出各种开发方法、手段、模式和

策略,短时间就完成了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甚至有的院校教师

根本不了解“工学结合”“典型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课业”“课程评价”等概念的内涵,就随意引用,进而

出现概念滥用和泛化现象,严重影响了课程开发的水平和质量。

2.开发过程层面:缺少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服务职业能

力培养是高职课程建设和开发的基本出发点。要实现职业教育

目标,服务职业能力培养,必须结合行业企业工作任务、工作过

程、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来科学设置和优化完善

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绩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要

求主体必须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着重从培养

学生“设计导向”能力方面来确立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

向。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充分全面的专业调研基础上,确立专业

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任职要求,分析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

务,归纳总结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最终确立

专业课程体系。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对课程体系的合理

构建,忽视课程体系对每门专业课程开发的制约性分析,不注重

课程体系与每门专业课程以及不同专业课程之间关系的细致分

析,在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从系统论角度把握开发过程的

动态演替。

3.开发基础层面:缺少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现。不同高职院

校进行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校企合作基础、背

景和条件的不同,这种不同往往会影响到课程开发水平及其应

用范围的不同。校企合作基础优越的高职院校能够更加充分地

利用地区行业企业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其课程开发过程中确立

的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以及转化的学习领域更具科学性和

合理性,成果推广和应用也具有广泛性。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的

高职院校由于参与课程开发的企业有限,难以形成一个建立在

诸多企业研讨基础上的开发方案,因而课程开发过程中会出现

很多问题。从整体上看,缺乏行业企业的有效指导和积极参与,

已经成为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面临的共性问题。即

便是高职院校具有技术研发创新和继续教育的设备、师资优势,

一些行业企业也不愿意参与课程开发,这样就会造成课程开发

目标不明确、开发方法不规范、开发重点不突出、开发内容不合

理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4.开发环境层面:缺少管理机制的有效支撑。课程开发是

以特有的管理机制为支撑平台,借助管理机制来保证课程开发

有序进行,实现课程开发目标。以管理制度为内核的管理机制

对课程开发的影响是深远的,既可以视为解决课程开发实施问

题、适应人才培养需求问题的方略,也可以视为督导和评价课程

效果的手段。例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实施时,首先

要考虑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课程从学科知识型转变为学

习领域型,原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时核算、学生管理、教

师管理、课堂组织、实习实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方式,已经不适

应课程改革后教育教学的实施管理。特别是课程效果的评价,

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价,

进而影响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及其有效实施。

5.开发资源层面:缺少专业师资的培训建设。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传统的构建知识理论体系为核心的课程

开发存在不同:在开发主体上,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在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每个要素、环

节和层面再到整个过程均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在开发内容

上,校内外专家共同研讨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分析工作

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校内专业教师在开发

课程内容时需要更多地关注校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侧重于学

生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和任职要求。只有以校内外专家为主体

的课程开发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

学习”,即工学和学习一体化。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虽然重视

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但不注重课程建设和开发主体的培养,使

得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流于形式。

6.开发评价层面:缺少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从教育经济

学角度来看,课程开发是一个具有效率和效果的教育行为,需要

投入和耗费一定的人财物资源,使得课程开发表现出成本性特

征。由于课程开发过程是以成本投入为基础,这就决定了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必须关注成本和收益问题。目前,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忽视对开发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已有的课程开发成果要么

是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的生搬硬套,要么是

对课程内容体系的简单调整或引用一些时髦名词,缺乏对课程

开发阶段性成果的合理评价,使得一些课程开发初期出现的问

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到课程开发整体水平的切实提高。课

程开发过程及结果的评价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实

践提供了管理和决策依据。课程开发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的

评价基础之上,即以开发评价为保证和基础,在课程开发实践中

不断完善和提高课程开发水平。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解决

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

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指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

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

的一体化,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校企合

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

标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构建、职业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确立、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环境

构建和教学质量控制评价等内容。每个层面的有效实施不仅要

求课程开发主体掌握职业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应用相关理论知

识解决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突出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要求高职院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和资源,在行业企业的参与指

导下,根据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的规律,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

转型特征、行业企业资源、专业特色优势、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

有机结合与相互对接。④基于行业情况和工作的系统分析,认真

研究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完成

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是什么,从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方

面统一性的要求切入,确定课程目标,做到能力表述的明确性和

理论与实践关系表述的明确性,提高高职教育的普适性。以行

业人才需求标准、企业技术领域的技能要求和职业岗位的任职

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要求。按照

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即“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复杂工作

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和“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发展阶段,有

序排列课程之间的关系。立足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紧

密结合实际工作过程,合理选择和系统组织课程学习内容,系统

考虑学生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专业教学资

源和条件,科学设计和排序学习情境。适应学生特点,突出高职

教育特色,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来

实施行动导向式的专业教学,并基于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

的控制,构建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3.提高行业企业的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

发,需要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育人积极性为核心,不断拓宽

校企合作领域,深化校企合作内容,促进校企紧密合作与结合,

提高课程开发质量和水平。一要找准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

使得校企双方能够在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师资培训、课程开发、

应用研究方面形成优势互补,特别是在课程开发层面找出可能

存在的利益收益,校企双方都能为对方提供相应的服务;二要保

证行业企业的利益目标,使得行业企业能够通过参与课程开发

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和利益最大化;三

要拓宽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范围和领域,使得行业企业不

只是针对课程开发单一方面参与合作,也要在此基础上发挥校

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按照互惠多赢的合作目标,以经营的理念尽

可能地拓展参与课程开发的范围,切实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的积

极性和热情;四要建构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机制。根

据岗位群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以及学生的智能发展基础,由企业

专家参与重构并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区域

产业发展特征、校企利益共同体各类优势资源、专业自身优势和

课程培养目标等要素进行有效对接。⑤构建完善行业企业参与

课程开发的管理机制,是扎实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开发的关键,也是课程开发取得长效的保障。

4.注重管理机制的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需

要依托特定的管理机制。通过管理机制将课程开发目标落实到

具体的课程开发实际过程中,使得开发实际与开发目标保持一

致,前一阶段开发与后一段开发有机衔接,并根据课程开发管理

制度和质量标准,合理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

证课程开发的有序进行和绩效实现,提高课程开发的科学性、监

控性和可操作性。在横向维度,管理机制可以分为协调机制、保

障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四个层面。协调机制主要是根据课

程实施和人才培养需要,来有效协调课程开发主体、对象、内容、

方法之间的关系,重点协调不同开发主体间关系,引导开发主体

形成有效合力,全面推进课程开发;保障机制主要是从人财物资

源角度保障课程开发过程的有序推进,理清课程开发各层面之

间关系,为开发重难点层面提供资源保证;整合机制主要是整合

课程开发过程各环节、要素和内容,有效解决开发过程中面临的

各种问题,提高课程开发目标的统一性;激励机制主要是激励课

程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不同合作主体互动合作,高

质量完成课程开发任务。这四个层面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共同形成和决定管理机制的整体功能及运作。

5.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对课程开发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

素并非仅仅是行业企业、政策制度等,更多的是专业教师,专业

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课程开发。即使是校企合作

基础和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如果其专业教师不具备课程开发

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不能够有效推进课程开发。对于

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的院校而言,在缺少课程开发理论指导的情

况下将受到更大的影响,为此就需要加大专业教师在课程开发

方面的培训。将国外最前沿,又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开发理念和

模式介绍给专业教师,保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高

起点,增强课程开发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坚持从专业教师队

伍中选派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骨干,参加课程开发学习培训班

或进修班,依据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标准要求,对教师骨干的学习

培训或进修情况及课程开发的业绩表现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

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聘任的重要依

据;定期组织课程开发经验、心得体会的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合

理引导专业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专业教师课程

开发思想和理念的进步,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

6.注重开发绩效的评价。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课程开发

是一种教育投资行为,投资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由

于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价值性,因此要对教育投资行为进行

绩效考核与评价。同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也必

须开展绩效评价。首先,明确课程开发绩效评价的指导原则,认

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精神,适应高

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立足课程开发和实施需要,着眼于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深化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为基于工作

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提供依据和保障,促进课程开发实践的

持续尽心。其次,明确课程开发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根据课程

开发绩效评价的指导原则,校企合作研讨和设置课程开发绩效

评价的监测点和监测指标,明确评价主体及其责权利,校企共同

组成评价机构,加强课程开发的过程评价,规范评价要求和办

法,合理构建评价机制。最后,确立评价工作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课程评价工作的重点、关键和核心,不

断完善课程开发评价制度和流程,使得课程评价工作步入正常

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发展轨道,真正发挥出课程开发绩效评价

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马树超.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与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教育,2010(1):14.

②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

版社,2009:7.

③④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