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范文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64-02

一、引言

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研究是将传播学和旅游文化学融汇整合,从而实现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国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旅游文化传播研究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旅游文化传播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目的地利用媒介实现其旅游文化传播,逐渐成为目前大众传播的新兴手段。2009年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后,河北省秦皇岛市计划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明确市场定位,用文化引领旅游产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意提升的转型升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对秦皇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本研究拟从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现状着手,发现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媒介的关系,探索分析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从而实现秦皇岛传统旅游模式的蜕变,促进秦皇岛旅游在国际旅游背景下的战略性发展。

二、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现状

(一)文化传播目标定位问题

2009年,秦皇岛市确立了“旅游立市”战略,计划将秦皇岛建设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山海生态宝地、长城文化高地、健康长寿福地,整体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可以说,这一决策把旅游业提高到“立市”的高度,反映出秦皇岛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但运用文化传播媒介推动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旅游业进行具体清晰的文化传播目标定位。在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环境下,秦皇岛市将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还是支柱产业对文化传播定位具有导向作用。秦皇岛市应依据自身旅游资源特色进行具体的文化传播定位,满足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同时实现秦皇岛市打造成“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需要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和受众做出更为清晰的跨文化传播目标定位,从而形成有效的跨文化旅游传播策略。

作为传播环节的终端,受众在旅游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具有庞大而又多元的受众群体,然而在2009年秦皇岛市提出的“旅游立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着重城市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战略的同时,受众文化传播战略未得到充分重视。受众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受众需求分析对于秦皇岛市旅游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性。秦皇岛市的旅游发展战略具备长期性和统一性,但受众群体的分散性和多样性加大了市场目标定位的难度。对游客旅游动机、行为、心理、需求的研究显得尤为不足,只有对受众进行细分,对旅游目标市场的进行细分,才能提高旅游文化传播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文化品牌战略问题

2012年,秦皇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阐述旅游立市时,将文化和生态建设纳入到了大旅游范畴。秦皇岛作为国家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其旅游、文化、生态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国际旅游发展背景下,秦皇岛旅游业还存在着单纯依赖孤立的旅游景点,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虽然拥有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却没有吸引大量的外籍游客。秦皇岛旅游要实现打造“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文化创意之城”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等目标,必须塑造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目前,秦皇岛在跨国旅游环境营造以及文化分享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其特色专长的品牌策略。秦皇岛旅游的长远发展单纯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是不够的,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品牌的支撑。因此,秦皇岛要注重从形象和品牌角度作整体的考虑,加大力度推广城市形象与文化品牌,科学地利用和提高自身文化资源、人文精神等层面的软实力,实现旅游文化传播的战略性长远发展。

三、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

(一)基于综合数据进行市场定位

实现秦皇岛市旅游文化传播战略性发展,需要制定有效的文化传播对策。有效的对策的形成离不开准确的市场定位。准确的市场定位需要以宏观信息和微观数据为基础。宏观信息包括国家及地区政治经济政策信息。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快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取得文化和旅游合作新的成果。秦皇岛市于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四个旅游改革试点城市。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在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及秦皇岛旅游改革试点城市的旅游发展机遇下,秦皇岛市必须抓住大好发展契机,结合“旅游立市”的发展规划,打造秦皇岛市旅游产业品牌,制定行之有效的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微观数据包括具体的目标市场的规模,购买力,受众的旅游动机、行为、心理、需求等进行细化分类的统计数据,进一步研究数据之间的关联。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要根据旅游目标市场地区的人口规模、性别、年龄、宗教、国籍、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分类,来确定潜在市场规模及属性,实现有效的市场定位。

(二)基于综合媒介进行品牌化文化传播

从文化传播媒介的时效性方面比较,网络媒介的传播时效性最强,其次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时效性较弱。通过网络媒介的文化传播具有全时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全时性在旅游文化传播中尤为重要。秦皇岛市应发挥网络媒介的全时性优势,实现全天候的旅游信息服务,使文化信息实现及时的、以受众群体为主导按需供给、更加精准、深远、有效的传播效果。广播电视媒介的应用在旅游文化传播中也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覆盖面和普及率最广,到达率高,在旅游文化传播渠道中占据重要地位,能较形象地表现旅游产品的特征。电视以其收视群体广大、能够提供视觉和活动图像的优势,成为当前旅游文化传播媒介的首选。因此,电视在文化传播中具有较高感染力,对于旅游文化传播受众的影响大于其他媒体。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要综合多种媒介的优势,通过传播媒介的融合,宣传“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的旅游品牌,打造“文化创意之城”的旅游形象,从而实现“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范文2

[关键词]旅游地产;发展战略;新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38-03

自1999年海南“南海传说”、三亚“博鳌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的成功开发后,旅游地产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运作。随着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获批,迪士尼乐园落户上海等重磅消息的传出,旅游地产市场再次受到强烈刺激,良好的市场前景引发大批地产商将目光转向该领域,旅游地产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1 新经济政策下旅游地产发展契机

1.1 住宅用地调控从紧,旅游地产成投资新宠

在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前提下,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房价、地价过快上涨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如《关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十一条”、“新国十条”等。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日趋严厉,住宅用地调控从紧的政策背景下,旅游地产逐步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新宠儿。据了解,目前进驻海南旅游地产领域的企业已有上百家,其中不乏万科、新世界、保利地产、杭州绿地、华润、富力、雅居乐、鲁能、中信、中体等地产大鳄,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

1.2 休闲产业浪潮涌起,旅游地产平台广阔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中国旅游业经过30年的长足发展,已经开始走上转型增效的成熟道路,逐渐融入到世界休闲产业革命发展趋势中。如国家批复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后,海南房地产市场形成了“百企陈兵,千亿会战”的局面;星光国际集团与丽江市玉龙县政府签约开发“星光国际传媒度假村”项目;以黄山大观为代表的山岳旅游地产日趋升温等。众多新启的项目诠释着国家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和旅游休闲时代的来临,为旅游地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1.3 宏观政策鼓励消费,旅游地产需求增加

2009年年末召开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把扩大居民消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摆在了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目前我国居民的生存型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渐下降,服务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时间相对缩短,转换速度加快。由此可见,我国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消费升级到发展型消费阶段。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和国家支持消费的政策为旅游地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给予了适当的政策引导。

1.4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旅游地产铺平道路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年底国务院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来拉动内需。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在我国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1.5万亿元用于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另据相关数据预测,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的汽车持有量为5.92台,在某些大城市家庭平均汽车持有量更是在猛增。专家预言,中国某些经济发达城市5年之内将会进入到5个人一辆车的时代。我国基础设施的改善,特别是公路网络的完善,致使富裕阶层住宅郊区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这为旅游地产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2 新经济政策下旅游地产发展战略

2.1 加强规划设计,提升理念价值

规划是财富,环境是资本,结构是效益。旅游地产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环境整治、资源整合、产业重组和住宅建设等环节,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进行精心规划,不仅要为旅游功能的发展预留空间,同时还要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资源整合留好衔接口。旅游地产项目必须在旅游大区域的范畴内统筹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合理布局,均衡布点,既着眼当前,又立足未来,将旅游地产开发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产业优化、旅游资源整合、拳头品牌打造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环境、投资、生活理念一直是旅游地产的三大卖点。与一般的规划、设计不同的是,旅游地产注重的是卖点设计,这种卖点设计主要是思想与灵魂的动态设计,而不是观念设计,这需要在景观设计、小区设计、项目设计、亭台榭廊设计等情境中展现,将设计理念与实体建筑和景观相互交融。在“人―建筑―环境”三体中以人为核心,把最吸引人的卖点挖掘出来,然后导入“环境加建筑文化”的新理念。创建21世纪社区环境文化,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是旅游地产独具的特色。如广州祈福新村旅游景观房产在建设中与自然博物馆合作建设了恐龙馆、标本馆等科普场馆,并与高等院校联合建设美术馆,开展一系列持续性的社区文化活动,从而营造出高雅、文明、健康的社区文化。

2.2 挖掘项目特色,明确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旅游地产开发的核心步骤和指导因素,产业组织论强调定位必须与环境相联系,从成本和产品差异化上寻找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论强调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挖掘和培养有价值、无法仿制、难以替代的资源,以此作为战略开发定位的核心基础。两种理论分别从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的角度阐明了战略定位的重要性,特别是旅游地产涉及多产业复合、多功能叠加、多需求满足。因此,唯有深入挖掘项目的唯一性、稀缺性和排他性,方能在战略定位上取胜。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旅游地产项目的定位依据:

(1)选择项目主题,明晰概念定位。概念定位直接决定终端客户的认知。我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何深入挖掘资源稀缺性、项目独特性,通过整合包装,积聚人群,最终形成清晰的主题概念,是决定项目能否成功的重要前置因素。如宋城提出的“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的概念定位,清晰地传递了该项目的南宋人文、场景、体验性主题公园定位,使之成为国内观光地产开发阶段的经典案例。

(2)分析辐射半径,明确市场定位。项目的辐射广度决定市场定位。三半径理论主要从资源及辐射的地理范围、经济圈的影响力以及项目功能的差异性出发,依据辐射广度和深度,测算项目的地理半径、经济半径和机会半径,从而明确项目的市场定位。地理半径决定项目的基础市场,资源辐射的差异性决定了基础市场的圈层大小;经济半径决定项目的目标市场,项目所在区域经济圈的影响力往往决定了项目的目标市场范围;机会半径决定项目的蓝海市场,项目功能属性的差异性决定了项目蓝海市场存在的可能性和辐射范围。

(3)依据企业战略,决定开发目标。战略定位直接决定项目的开发目标。开发目标必须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方能做到层次推进,有序开发。第一,要明确模式目标,模式定位直接决定项目开发成败,如持有型开发或者销售型开发对企业的前期定位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二,要明确时序目标,何种业态先动,以旅游开发带动地产开发还是先地产开发后旅游跟进,对企业能力、资源禀赋、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要求也是截然不同的。

(4)组合游憩要素,完善功能设计。功能定位是解决项目如何满足客户需求的问题。因此,旅游地产的开发注重游憩要素的组合,如“食、住、行、游、购、娱、体、疗、学、悟 ”等旅游要素中既包括观光、休闲旅游的业态范围,又包括度假旅游的业态选择。如何在游憩功能设计上符合企业的开发市场、目标、竞争定位等,是将战略定位在产品功能上能否落实的关键因素。

2.3 建立“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实现多方利益共赢

与普通的住宅类开发项目不同的是,旅游地产的开发牵涉的利益主体更为复杂,主要涉及开发商、政府管理部门、消费者和当地居民四个主体。建立“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就是旅游地产在开发中要建立起同时平衡这四方面利益关系的良性互动运作机制。一个成功的旅游项目开发,必须同时满足旅游地产开发商、政府管理部门、消费者和当地居民的需求,才能实现多方利益共赢。对于开发商而言,注重的是采取正确合理的开发模式以保证项目在短期和长期内都能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对于政府管理部门而言,注重的是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并确保国家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公众利益的实现;对于消费者而言,关注的重点是需要满足其对旅游度假环境和设施的多样化需求;对于当地居民而言,旅游地产的开发可以成为一种新农村的建设的模式,通过旅游业拉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将附加值较低的农业转变为旅游服务业,引入手工业、物业管理、配套综合服务等多方面产业,实现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新型的旅游地产模式,可以通过引入乡村集体与开发商土地合股等新型的运作方式,通过市场运作,将物业运营的收益分期补偿给当地居民,代替以往的一次性占用土地补偿,并在开发的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配套的教育、文化等公共设施。良性互动的开发机制,不仅可以促进项目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还可以将旅游地产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地方的社会发展相结合。

2.4 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管理体制

旅游地产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适合开发旅游房地产项目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优惠,在道路、交通、市政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政府部门应统筹规划,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条件确立旅游地产项目,防止盲目开发。再次,政府和行业各方应尽快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行业组织,吸收优秀企业和发展商加入,实现行业内部管理。行业协会应提供业务指导,协调会员利益,制定行业规范,并监督执行。如为增强消费者对具有“期货”性质的旅游地产的信任度,可以实行客观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风险金制度和“冷静期”制度,规定消费者在“冷静期”内享受无条件退货的权力,以避免强迫性和欺骗性消费。也可以由政府建立一个消费者保障体系和行业信誉的认证体系,以有效管理行业运行秩序,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最后,政府部门分工协作,保证旅游地产的有序开发。旅游地产项目既涉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涉及地产的开发,为避免“抢”、“推”现象的出现,旅游管理部门和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分工合作,协调好管理职能。

当前,关于旅游地产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制定相关法规,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同时,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坚持市场化运作,严格执法。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进入门槛,规范中介市场秩序,同时建立由保险、信托、咨询等机构组成的安全监管和保障体系,降低信用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另外,学术界也应加强对旅游地产的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建立旅游地产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旅游和房地产的结合规律。

参考文献:

[1]罗悦.大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战略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8(14).

[2]张仁开.上海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战略思考[J].上海房地,2007(5).

[3]颐点.北京旅游地产住宅前景可期[J].北京房地产,2007(2).

[4]搜狐网.休闲时代来临 旅游地产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EB/OL]..

[5]新浪网.2010•中国旅游地产年会[EB/OL]..

[6]王智,对加快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宏观思考[EB/OL]..

[7]365地产家居网.苏州楼市暗藏机遇 投资休闲旅游地产正当时[EB/OL]..

[8]新浪网.中国旅游地产产业未来发展趋势[EB/OL]..

[9]房策网.研究旅游地产战略定位的方法论[EB/OL]..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范文3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服务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6-0022-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06

一、引言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自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趋势为: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迅速提高;第三产业大幅提升。作为21世纪最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服务业,不仅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而且作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战略,被提到十分突出的地位为人们所重视。

海南省自创办经济特区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经济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7年海南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申请设立“海南国际旅游岛试验区”。2008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海南省发展旅游业有关问题的函》原则同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2008年4月25日,海南省政府在海口市举行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闻会,海南省旅游局局长宣读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根据行动计划,海南旅游业将全面与国际接轨。国际旅游岛的主要特点是:人员、物资、资金进出充分自由、方便、快捷;“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丰富多元,品位高雅;旅游业的开发、经营、管理、服务实现国际化、信息化。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用10-15年左右的时间把海南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务国际化、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海岛生态旅游特色鲜明、旅游环境安全、中外游客向往的国际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不仅仅需要旅游业的发展,而是要求服务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服务业是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概念,国内习惯称为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的集合,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1]

二、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服务业一直以来是海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南省的服务业总量持续攀升,结构也不断优化。

(一)海南省的产业结构情况

如表1所示,海南省三次产业产值和生产总值逐年增长,2003-2008年六年间,全省生产总值翻了一倍,说明海南省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从表1数据可看出,海南省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较快,第一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海南省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产值一直高于第一、第二产业产值,说明服务业一直以来是海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海南省服务业总量增长情况

1.服务业增加值与增速

如图1所示,海南省服务业总量持续攀升。2001-200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扩大了2.5倍,从2001年的234.59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587.22亿元,增加值总量规模稳步提升,且近几年增长规模有加快趋势。 2001-2008年,海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09%,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无论从全国省区服务业增加值排名,还是从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全国排名来看(见表2),海南省均处于劣势水平。

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如图2所示,海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略有下降。2001-2008年,全省服务业2008年比2001年下降了2.68个百分点,从42.92%下降至40.24%。服务业一直以来都是海南省的主导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1年海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之后除2003年的比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年份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海南省服务业人均占有量情况

1.人均服务业增加值

如表2所示,海南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国省区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001-2008年海南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一直在全国省区中处于中等水平,2006年与2007年均处于第19位。

2.服务业就业人员数

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海南省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28.5%,2007年提高至32.1%,5年间提高了3.6个百分点。从发展水平来看,海南省服务业就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海南省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0.77%,2006年此比重提高至35.29%。服务业已成为海南省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

(四)海南省服务业结构变化情况

1.两大行业占据服务业半壁江山。海南省服务业行业集中度较高,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两个行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一半,且2001-2006年其比重变化不大,从2001年的53%至2006年的52%(见图3、图4)。商业饮食业受专业市场发展带动规模较大,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最高,且一直保持稳定,2006年比2001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在调控中稳步发展,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基本保持不变。

2.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最快,2006年比2005增长18.7%。2006年服务业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前5位的分别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速位居各行业之首,比服务业整体增速高7.7个百分点(见图5)。

3.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流通业积极创新连锁经营等新业态,专业市场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模式,加快拓展会展、旅游等新功能。现代物流业积极推进区港联动、保税物流以及仓单质押等新业务。

(五)海南省服务业布局演变情况

1.海南省各市县服务业基本呈现均衡发展态势。2000-2006年,全省各市县服务业蓬勃发展,年均名义增速在4%-15%之间。全省19市县中有8个市县服务业增加值名义增速高于GDP,其中儋州市、保亭县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GDP增速高2个百分点以上(见表4)。

2.海口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一半以上。海口、三亚、儋州三市成为海南省服务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三分之二,2006年占比达68.6%。其余市县中,琼海、万宁、文昌三市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好。

三、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与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服务业发展仍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总量规模小

尽管近年来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很快,但经济总量规模仍很小。2008年海南服务业增加值仅为58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0.24%(见图2),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2.2%的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68.5%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9.8%的平均水平①。这种现象一方面表明海南省经济需要进行更合理的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海南省对第三产业综合推动的不足。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化进程滞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服务业的发展根基薄弱,制约了海南省服务业的发展。海南省农业比重较大,农村城镇化程度低,大量农村劳动力仍在从事低端的农业生产;另外,工业化程度低,难以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

(二)就业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与发达国家相比,海南省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仍很低。截至2006年末,海南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5.3%,比高收入国家68.5%的平均水平低33.2个百分点,比上中等收入国家56%的平均水平低20.7个百分点,即使与发展水平和海南相当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47.3%的水平相比,也低了12个百分点②。这说明近年来海南省的服务业并未处理好服务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关系,劳动力增长与产出的增长还不能保持同步,海南省服务业仍面临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匹配的状况。原因在于海南省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规模占据了主导地位,新兴以智力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对服务业就业的带动力和推动力。

(三)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海南省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结构上仍以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行业为主。2006年三大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9.6%,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此项比重不足30%相比明显偏高③。而物流配送、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租赁、计算机应用服务、房地产、文化教育等新兴服务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比较晚,根基薄弱,总体水平依然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如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所占比重也比较低。2006年房地产、信息、金融、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六大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29.7%。④由于结构水平低,海南省服务业绝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度低,缺乏技术优势。

(四)市场化水平低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某产业或行业一定劳动力投入产出相对效益的指标,其值等于“该产业或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该产业或行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重”之比。该比值越高,表明某产业或行业的劳动产出越高。而海南省服务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市场化水平低是导致服务业相对生产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从海南省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来看,不同行业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非常明显,市场化程度越高的部门,劳动生产率越高。在服务业十大部门中,相对生产率较大的行业只有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这些行业大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盈利性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盈利欲望强,故相对生产率较高。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尽管也是市场化程度高的盈利性行业,但此行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故相对生产率不高。而那些盈利性不强或非盈利性的行业,比如科教文卫体、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等行业则相对生产率偏低。从整体上看,相对生产率偏低的行业绝大部分都是以提高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市场化程度较低,故相对生产率也低。由此可见,海南省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相对生产率与该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成正比,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其相对劳动生产率也比较高。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6年海口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4.89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53.5%,三亚市占10.1%,其他市县均未超过5%,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海口与三亚两市。新兴服务业除通讯服务业外,金融保险、房地产、技术服务等都比较落后,乡镇和农村服务业更为薄弱。在全省18个市县中,有8个市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30%以下。⑤以上数据表明,由于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各市县在服务业发展水平上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总体来看,海南省服务业发展表现出东中西部差异较大、城乡发展差异大的特征。东部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而中西部的农业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普遍很低,而市一级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县城服务业水平。服务业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不仅制约着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制约着全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四、加快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确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海南省实际情况和上述对服务业行业结构的分析,应将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旅游和教育业等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领域。发挥海南省的地理和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构建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通讯、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化工程和信息化办公系统等服务,并将信息化引入到广告设计、策划、商务服务、物流、金融、保险、信用担保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快速高效的服务体系。

(二)加速推进服务业市场化进程

一方面,要加快服务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按照市场化原则重新构建服务业的经营体制,充分给企业下放自,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2]且还应对服务业的宏观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变行政干预为采用财政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节。目前,海南省服务业中除商贸餐饮、居民服务和公路运输外,多数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因此,在体制上要打破行政垄断,改变服务业进入门槛高的状况。通过市场化改革降低准入门槛,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破除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实行公开透明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增加竞争主体,提高竞争力。要加快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准入政策,逐步改变电信、铁路、电力、金融、教育等行业垄断局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的形式来进入服务行业。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服务业领域的产业化,推进盈利性业务走产业化道路,提高经营效率,合理确定文化、卫生、邮政等行业的经营范围,适当引进市场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非公共卫生、非基础研究领域的产业化。

(三)促进区域服务业协调发展

第一,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越高,服务业的比重就越高,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城镇化进程正相关。要坚持以“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培育中等城市,巩固发展小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为指导思想,按照“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结构有序、分工合理、功能优化、经济繁荣的城镇体系,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第二,科学规划区域服务业发展布局,要利用好现有服务资源,打破行政分割和地区封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比较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形成充满活力、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东西南北中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琼北综合经济区以海口市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巩固提高作为全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贸易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进出岛枢纽的地位,全面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对全省服务业发展的辐射作用;琼南旅游经济圈以三亚市为中心,整合周边市县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推动全省旅游业上新台阶;西部工业走廊以洋浦开发区为中心,依托工业化进程较快、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升级换代;东部沿海经济带以琼海市为中心,发挥东部沿海市县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业,积极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海洋渔业、农产品加工等生产业;中部生态经济区以琼中县为中心,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旅游工艺品、黎苗文化等比较优势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促使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

为了更好地吸引国际服务业转移到海南省和吸引外资的投入,应不断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在硬环境方面应积极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形成现代的通迅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等,为服务业国际转移搭建良好平台,这方面海南省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在软环境方面,各级政府应通过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增强行政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业法律体系,努力营造公开的商业环境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应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加强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保护知识产权,完善信用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服务业发展

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资金用于服务业的发展,要通过发送服务、规范税费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服务业;银行要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要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进入服务业,积极探索服务业利用外资新方式,鼓励非国有经济参与国有服务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整个产业的综合质量。[3]

(六)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服务业增长空间

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现代经济理论基础实践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精细分工和周密协作的基础上。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实施城市化战略结合起来,要改革现行的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真正改善城乡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小城镇和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运输、仓储、贸易、信息和技术推广等生产,促进农村人口、物流、信息流向小城镇集中,最终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为主干,小城镇为依托的城市群,透过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和外部效应实现对服务业的支撑。

(七)采取有效措施,建设服务业人才队伍

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要努力寻求在高校及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服务业相关专业,要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大力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二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用人机制,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用人制度,实施现代人才管理制度,建立优质高效的服务业人才队伍。要加强现有服务业人力资源的保护,通过良好的就业环境和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内外的高级人才投身到海南省的建设中。

(八)抓住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和环岛铁路建设的机遇,以促进服务业迅速发展

目前,海南省正致力于建设国际旅游岛,要抓住此契机,参照服务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行之有效的产业管理模式,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完善服务业行政管理部门公共职能。积极探索与建设国际旅游岛相关的金融业、运输邮电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文化娱乐业、医疗卫生、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业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发掘旅游新产品,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积极引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发展,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市场合理分工。要尽可能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模式。

海南环岛铁路的建设改善了海南省的交通运输结构,促进了海南省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环岛铁路建成后将大大增加人员及货物往来运输量,带动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服务产业发展。围绕铁路沿线主要站点,加大旅游房地产、餐饮住宿和特色旅游景点的建设,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度,增加游客消费,促进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科,严廷标.河北服务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范文4

关键词:低碳环保;乡村经济;旅游发展

1.乡村旅游的概述

我们所熟知的大自然是个很广泛的整体,我们作为其中很微小的一部分存在着,但是当工业、科学和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以后,自然资源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但环境恶劣到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时,人们不得不关注地球生态平衡的保护,这样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崇尚自然、环保以及绿色、健康且低碳的旅游方式。我国的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以及农家生活、民俗文化等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作为主要吸引物,其主要市场是久居城镇的居民,通过充分满足游客们的休闲放松、求知探索和回归自然等等需求而取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和景点大约两万多个,平均每年接待各地的游客量超过3亿。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乡村旅游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的结构以及提高剩余劳动力就业率问题、农民的文化素养的提高等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型的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其是指一种绿色生态、循环高效、可持续的旅游产品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从世界范围来分析,部分较发达的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已经进入高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目前还是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一些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会引发的很多问题而阻碍了其发展,由此可见要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高速的发展必须走低碳化、生态化的道路。

2.乡村低碳经济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但是近几年来,因为管理和经营模式的缺失的问题,导致我国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对部分土地资源任意占用,严重浪费土地资源,还有某些旅游接待服务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碳排放量很过高,这些问题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致使我国乡村旅游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发展任务。

2.1乡村景观、文化生态环境受损现象严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风险小、投资少以及自发性明显等特点,让很多开发都是由农民自己进行。部分旅游经营者因为教育水平不高的缘故,自身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乡村环境和乡村资源的重要价值,同时乡村旅游管理者还缺乏长远的规划以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也造成某些乡村景观的“淳朴”特色的缺失。在现实中的乡村旅游消费者,多为来自城市里的游客,城市较为发达的经济所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相对处于弱势的乡村文化产生了很强的影响。这些旅游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高额的经济效益,乡村景观开发者就会一味的迎合某以部分消费者的需求,造成在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中不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开发,更倾向于城市化的建筑与设施,这就与乡村环境建设的原则背道相驰,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材料的浪费,还会对大自然的和谐造成严重的影响,破坏乡村的生态自然美。源源不断城市游客的进入,让乡村的弱势文化逐渐向城市的强势文化慢慢靠拢,甚至最后会被同化,导致乡村独有的“乡村性”的特色逐渐消失,让来自城市的游客没有了强烈的新鲜感,这一类问题的持续会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将不复存在。第二就是城市居民会将自身在城市环境下的生活或者娱乐消费模式带到乡村,这会对当地乡村居民产生某些影响,当地居民可能会为了迎合游客而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或者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的模仿反而会使原有的传统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等等乡村特征吸引力慢慢消失,乡村旅游假如失去了乡村的特色就不再是乡村旅游,这样会影响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乡村经济旅游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很多的乡村旅游主要还是以农家为主的旅游开发,这样的旅游开发对象较为单一,也因为资金不足、开发能力有限以及开发者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不足等等因素,导致开发不够合理科学,反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严重的破坏。乡村旅游开发区自我调节恢复的功能比较脆弱,乡村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区域的生态灾害。具体表现有不少旅游区域内的噪声、垃圾以及水质的污染现象都是十分突出的,在还没有完善垃圾处理设施、水质处理体统等等的乡村地区,这些问题的存在毫无疑问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另外还有在某些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论证不够以及旅游地容量的不足,没有合理安排游客和旅游交通工具的进入,最后无法有效的进行疏散。

2.3低碳化旅游理念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建设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每个公民的思想中,但是还是有很多游客在旅途中的衣食住行以及购物娱乐等方面并没有真正的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对低碳减排的作用,在旅途中的低碳行为的表现和实施,仍然需要加强提高的力度。很多游客出行总是会第一选择自己自驾出游的方式,一个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大,但是成千上万的私家车所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了,还有不少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制品包装袋等,这些物品都是破坏环境的主要元凶。

2.4低碳型生态旅游产品缺乏。旅游过程中提供的衣食住行方面,没有合理的应用到现代高新的环保技术,例如未合理利用沼气工程将固体废弃物进行有效循环和再利用,还是主要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的生产模式进行旅游产品的供给。乡村生态旅游企业不能充分的提供和生产低碳的生态旅游产品项目,旅途中的衣食住行和娱乐购物的接待服务中也没有很好的体现低碳化的观念,目前我国国内乡村旅游产品包括乡村休闲园、生态观光农田、生态采摘果园以及生态产品加工、农家乐等等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根本目标并不是进行生态化、绿色化观赏景区项目的开发,在建设过程中较为盲目,出现滥砍乱伐的现象,严重的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阻碍了乡村经济旅游的建设。

3.低碳经济旅游理念优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径

3.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首先,在完善低碳经济旅游的过程中,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指挥,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领导作用,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低碳经济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合理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适应当地发展的低碳型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首先可以基于低碳型产业为核心这一发展原则,有效地去规划乡村旅游具体项目,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道路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政府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出能够有效促进低碳型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实施奖励政策鼓励旅游产业,积极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充分调动旅游相关产业的积极性。最后是加强关于低碳旅游观念的宣传力度,政府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微博、报纸等现代媒体平台大力去宣传低碳旅游的积极意义与影响,从思想上提高旅游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让游客能够自觉主动的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将乡村旅游作为核心内容,低碳旅游模式为亮点的核心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3.2积极支持生态旅游低碳技术的研发。积极支持生态旅游关于各项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低碳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依靠的主要还是低碳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国内的低碳技术研究还是处于相对初级阶段,研究成果和低碳技术成果之间的转化率并不高。国际上相对成型的低碳技术的引进难度比较大,而且引进的成本花费较多,这造成了我国科研机构迫切的需要大力培养低碳研究人才,还应该积极的与国际研究组织合作交流,提高自身的低碳技术,重视研究成果与技术成果之间的转化率问题。

3.3强化乡村旅游低碳化观念。最近几年的发展中,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人数日益剧增,随之产生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承受能力超过荷载最大值等问题的出现。我国应该大力普及旅游者旅游低碳化观念,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健康环保的新观念。应该积极利用社会效应去宣传低碳旅游观念,提高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以及低碳消费的思想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应该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一次性物品,以及尽量减少自驾游的次数,不能乱扔废弃物品,或者爱护乡村野生动物和植物等等我们力所能及的行为,全民只有正确的了解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我国才能更好的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健康的性发展。

3.4促进开发低碳型旅游产品。应该积极推动乡村经济旅游开发低碳型的旅游产品,包括对衣食住行、购物娱乐方面低碳化、生态化的推广。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能够作为乡村旅游企业在开发低碳型生态产品旅游产品时的最终目标,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效益一视同仁的原则,同时承担起企业对社会应有的责任,重视低碳可能会带来的潜在商机,通过旅游产品项目和服务方式呈现的低碳化生态化转型为旅游者提供服务。

4.结束语

从整体上来说,低碳旅游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观念,能确保旅游业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二者同步。原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其以传统生活方式作为旅游亮点的旅游模式一直都是城市游客群体的第一选择。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中将这两者相互结合,将自然环境保护和自然环境利用完美结合,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二者的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共同进步,促进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屠玉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探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03).

[2]周菲菲.互联网+时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16(08).

[3]阮慧娟,吴雪飞.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范文5

关键词: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区域旅游;共生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7;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102—02

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包括环大别山山脉的武汉市新洲区、黄陂区,随州市的广水市,黄冈市的所有县市和孝感市的大悟县、孝昌县、安陆市等县(市、区)。2011年2月17日,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初期启动,范围以国家和省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主,具体包括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英山县、罗田县、团风县、蕲春县、孝感市的大悟县、孝昌县8个县市。

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是湖北省提出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是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结合湖北省省情实际,着眼于推进湖北省区域协调发展,因时、顺势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按照“红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总体要求,把试验区建成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红色文化传播基地、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

相对于湖北省内其他地区,大别山地区有独特的优势:大别山是革命老区,被誉为摇篮、将军故乡,曾有200万人参加革命、100万人牺牲;大别山生态独特,森林覆盖率达40%;此外,还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连接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和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极强的先导性和带动性,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综合发展。大别山不仅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绿色生态资源,具有独天得厚的旅游发展条件。选择以旅游开发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快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选择,更是湖北省扩大开放、东向拓展、实现“弯道超越”的战略抉择。

由于试验区涉及多个行政区域的合作和多种旅游资源的整合配置,因此,本文运用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探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区域旅游的发展战略。

一、共生的内涵与构成

(一)共生的内涵

“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是指动植物互相利用对方的特性和自己的特性一同生活相依为命的现象。共生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等。运用共生现象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优化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共生”是指在旅游市场环境中旅游地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互赢,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的最大利益生,实现旅游个体或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张[1]。

(二)共生的构成要素

从一般意义上讲,共生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构成。共生单元指构成共生体的基本能量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即共生关系,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关系。从行为方式看,共生模式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关系;从组织程度看,共生模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关系。共生环境指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在共生关系的三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2]。

二、大别山区域旅游发展的共生分析

(一)共生关系的形成条件

共生关系的形成必须存在共生界面和共生机制,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能量的联系和共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构成共生关系的条件包括: (1)参与整合的区域须具有相互兼容的内在性质和某种时间或空间联系。(2)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区域间应存在某种确定的共生界面,即区域间旅游资源整合的媒介。(3)共生单元之间按某种方式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通常由共生单元内在联系的亲近度、同质度或关联度决定。(4)参与旅游资源整合的区域还须选择和培育共生环境[3]。

按照共生关系所需的一般条件,区域旅游共生关系的形成,须具备以下条件: (1)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或互补性,并且具有空间上的接近或联系上的便利性。(2)有经济、文化或政治上的联系,或旅游资源、市场等要素上的联系,区域内有若干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地,旅游服务设施基本完善和配套。(3)同类旅游地的相似程度或异类旅游地的互补程度决定共生方式。同类旅游地之间强化共同优势,在合作基础上重新分工定位;异类旅游地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区域旅游的竞争优势。(4)必须具备一定政策法律支撑,具有发展区域旅游的大背景[2—4]。

(二)大别山区域旅游的共生条件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范文6

关键词:镇赉 旅游业 发展策略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在对镇赉县经济概况、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探讨了镇赉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镇赉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战略构想,希望为镇赉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依据。

1.镇赉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镇赉县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平安县、国家文化先进县、国家民族进步先进县、国家计划生育服务先进县、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省级园林城。全县上下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1.1优势

(1)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

应该说,近几年来,镇赉县认真贯彻省、市一系列发展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克服一切困难不断加强领导。

首先,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投资1.5亿元建设了镇赉白鹤国家湿地公园,投资7432万元对莫莫格保护区进行了全新打造。

其次,加大旅游促销力度,2011年9月10日,首届“中国·镇赉白鹤节”隆重开幕,这次盛会达到了“赏白鹤、游湿地、话共赢、促发展”的目的。

(2)我县旅游业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县旅游业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耕地、草地、宜林地、水面、芦苇均居吉林省前列。地处松嫩平原西部边缘,嫩江,洮儿河、呼尔达河、二龙涛河穿境而过。境内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级景区——哈尔淖旅游风景区,以及白沙滩旅游风景区、万宝山生态草原旅游区、南湖湿地公园、风力发电、油田景观、百万亩水田人工湿地景观猛犸象化石遗址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十余处。我县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加强,旅游管理机构基本健全,行业管理逐步规范,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

1.2不足

近几年来,镇赉县旅游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成为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但与其他县份比,仍然比较落后,无论总量和质量都与镇赉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具体表现在:

(1)龙头还没有形成

一个县域旅游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龙头,一定要有核心,镇赉县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无论从规模上看还是从效应看,都还很小,龙头作用还没有形成,起不到带动全县旅游事业发展的作用。

(2)旅游业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薄弱

镇赉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还难于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多方面的需求。比如镇赉县的特色旅游产品是“观鸟、吃鱼”,上莫莫格看白鹤,住的地方、购物、娱乐的地方几乎没有,只能是到那看一眼鹤,就走人,同样去哈尔淖也是这种情况,所以说,镇赉县旅游业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薄弱。

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培育旅游产业步伐

2.1搞好规划,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

规划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全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合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规划要突出本地特色,严格依据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2.2加大力度进行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对交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只有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才能使游客快速而便捷地在各个景区(点)间流动,使分散的景区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建设发达的交通,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必然需求,允许有条件的个体民营、国有企业在城市、郊区景区(点)之间开辟和营运旅游专用线路实行景随路转,路为景开的优先扶持办法。

2.3开发旅游精品,提高文化品位,形成科学的旅游布局

旅游产品开发要体现特色,突出重点,按照我县旅游发展区域布局,要下力气抓好湿地、农业、森林、民俗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深入挖掘产品文化内涵,提高产品档次和吸引力,扩大旅游消费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郊区和其他有客源前景的其他农村地区,要开发建设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和度假休闲基地,农业、科教基地,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要有计划地建立民俗村、民俗馆等旅游产品,通过这些途径不仅能够转移部分剩余劳动力,也为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4加强宣传促销积极拓展国际、国内旅游市场

旅游宣传促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强化全县旅游整体形象的设计包装和宣传,各相关部门要把宣传镇赉旅游整体形象作为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单位要主动宣传镇赉旅游与旅游部门密切全作,积极向上级传媒输送交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