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环境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环境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审计理论结构;审计目的;审计环境;审计风险
审计发展的历史表明,在“审计”这一客观事物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审计无理论”的观点是片面的。审计工作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收到预期的效果。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审计实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无法离开审计理论要求,故有必要首先对审计理论要素进行探讨。
一、审计理论要素
莫茨和夏拉夫在《审计理论结构》(1961)中主张审计理论结构应是在审计概念基础上制定程序和标准,其关系呈现锥形,概念处于锥顶,程序在锥底。这里,审计概念的建立非常重要。两位学者提出的审计中心概念有:证据应有的审计谨慎、公正表达、独立性、道德行为并指明审计概念并未仅此而止。这一开拓性著作设计了审计理论框架,后人论述审计理论几乎都是在他们所奠定的基础上进行,该著作被誉为审计理论第一座里程碑。
1978年,C.W.尚德尔发表《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发展了莫茨和夏拉夫的理论,认定以下五个基本要素为审计理论的基本点:公设、定理、结构、原则、标准。
《蒙哥马利审计学》第10版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审计理论的五个要素,但未描述五要素的相互关系:审计目的、规则或标准、公设、概念、技术。
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在其著作《外部审计学》中用一系列的审计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表述审计理论,强调审计目的、审计标准、审计公设、审计技术和审计程序之间的关系。
从诸多学术前辈对审计理论要素的研究可以看出,有一些要素是他们共同认为重要的,即概念、标准和公设,其中莫茨、夏拉夫的观点提供了审计理论研究指导性的依据,而蒙哥马利审计学提出的五要素更为确切,安德森的贡献在于将一系列审计概念及其关系描述出来。在此,本文提出对审计理论要素的看法,以供探讨。
无疑,理论研究会受到当时主客观条件限制。莫茨和夏拉夫的理论极富前瞻性,但其作用是指导性的,我们只有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体会,才能科学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本文认为,随着审计实务内容、方法的不断发展变化及人们认知程度的提高,审计理论内容也应不断扩充、更新。审计理论的要素应包括:1.审计目标-审计目标具有阶段性,并保持一定时期和稳定性。审计目标有总体目标的特定项目目标。2.公设-是不能直接证明的。对一门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现一般称假设。3.概念-每门学科的不同方面都有一般化的概念,它们与公设一起来源于观察和实验。4.规则-或标准,是关于主体素质或实务质量的要求,一般又称为准则。5.技术-包括不同形式的证据和取得、评价、鉴定、综合证据的方法、程序。6.环境-是主体之于客体审计行为的周围主客观条件。7.风险-由于主观或客观条件形成的,潜在并随时可能发生的损害或损失,包括名誉及经济诸多方面。8.审计报告-是审计结论的书面载体,涉及报告发表意见的种类、形式、内容等。以上八个审计理论要素是在蒙氏论述基础上的拓展,增加的环境因素是因为审计理论的研究不能不研究审计环境,审计成因基于环境的客观要求,审计发展的动因又在于环境的发展变化,脱离环境的审计理论研究是形而上学的做法,是非科学的。
将风险列入审计理论要素是客观现实的需要,现代审计风险确定评估模式及理论依据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审计风险对于审计实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审计报告是审计师表达审计意见并公之于众的书面媒介,因此审计报告的形式、内容乃至审计报告中的用语会影响其使用者能否正确理解审计报告,从而影响审计信息的有用性并为审计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
由于对审计理论要素的认识存在分岐,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学者三泽一在其著作《审计学》中按会计对象描述审计理论的结构,而非就“审计一般”来建立结构,他认为有些问题要把会计理论同审计理论结合才能解决,只有把会计领域和法律领域中各种各样问题同审计结合起来才能使审计理论结构系统化,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其优点在于认识到财务审计以外领域的审计发展。加拿大学者安德森认为,审计理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合理的协调一致的概念框架以确定达到既定审计目标所必需的审计程序(及范围),他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以审计目的作为出发点,具有现实意义,只是有些要素关系颠倒,影响了理论结构的指导作用。我国学者对审计理论结构问题也做了大量研究,几种典型观点有:
1.审计本质导向理论结构,大致可描述为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准则程序方法报告。
2.审计假设导向理论结构,大致可描述为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概念审计准则审计规范程序方法报告。
上述国内外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各有千秋,但存在一个共同缺陷是与审计社会环境相脱离,未能反映审计理论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事实上,审计环境影响着审计实践,同时渗透于审计理论的各个方面,理应在审计理论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据前已提及的审计理论要素,本文提出以下审计理论结构。
1.将审计的社会环境纳入审计理论结构图中,表明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并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的虚线图表明审计理论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之所以用“圆”的图形表示环境,说明在每一个时刻上均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与辩证法中运动与静止观相符。尽管社会环境内部不断运动变化,但可以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对之进行研究。审计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公众对审计行为的客观需求,同时审计师自身的实践活动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其他诸如政治、法律、历史、自然地理、人文等因素对审计的影响或约束,亦构成审计的社会环境。
2.审计目标直接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客观需求决定了审计目标的确立,并受到审计行为职能技术条件的制约。因此,审计目标是审计与环境间的桥梁,起到联接双方的作用。以审计目标为起点建立审计理论结构,是现实科学的选择:符合逻辑学,审计目标是一切审计实践活动的中心;符合系统论,审计目标是指导和制约审计行为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审计行为的衡量标准。审计目标是制定审计原则、准则以及程序,解释审计方法、技术、程序的依据,有助于排列其他系统组成要素;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能增强审计理论的实践法,丰富审计理论的发展,推动审计理论日趋完善。
3.审计假设和审计概念来源于审计执业人员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常识。假设具有:A同一性,即体系中的命题应与其他命题相一致;B贡献性,通常被解释为演绎的前提,用于推理;C排他性,两个相矛盾的命题,不可能都是真实的,故永远不能纳入同一体系;D独立性,假如命题是从某一既定假定中推演出来,那它就是一个定理,是一项必然的事实,而不是一个新的假设。审计假设的提出应符合现实的要求,并在理论研究中占重要地位。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独立性、职业关注、审计证据、公允反映、职业道德、审计风险、审计责任等,这些概念贯穿于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的各个方面。从审计假设和审计概念延伸出去,再联系审计实务,可以推衍出审计职能等基本理论。
4.审计准则以审计假设和审计概念为源泉,审计原则是审计实务中有普遍联系的常规,两者经审计职业界总结提炼而成。审计准则是审计理论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是衡量审计行为质量尽度,是实施审计程序应达到的标准;审计原则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审计工作中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反映,如独立性原则、保密原则、职业谨慎原则、重要性原则、充分提示原则。此外,在审计过程中应始终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在审计准则的制定中应体现审计原则的精神实质,因此,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有层次上的差别,是衡量审计目标完成情况的尽度。
5.期望差距是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的要求与审计师自身提供职业服务范围能力之间的差异,期望差距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法庭判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审计风险与应有职业关注、审计责任密切相关,且贯穿于审计过程始终,主要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高度的风险意识是审计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提高审计质量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最根本措施。
6.审计技术主要与审计证据相关,涉及取得证据的方法、程序,以审计目标为确定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审计目标的实现。证据理论是审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过程实质是一个收集、评价和鉴证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师依照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要求,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与既定标准(如公认会计原则)对比,形成审计报告。
社会环境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韧性概念;儿科护理;应用;
一、引言
临床护理领域所涉及的韧性主要指的是能够有效抵抗破坏性生活事件并从中自主恢复的能力。伴随着医疗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如何将韧性概念有效引入到儿童临床护理中成为诸多医疗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韧性概念的有效引入,能够大幅度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帮助儿童健康的成长。
二、韧性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第一,韧性概念的阐述。虽然韧性在临床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对于韧性概念的定义,诸多研究者之间却并未达到一致的认可。笔者只能凭借临床相关资料的内容,对韧性概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即能够有效抵抗破坏性生活事件并从中自主恢复的能力,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在临床医疗领域,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具备韧性,这种能力往往与创伤和其他逆境生活有直接联系。所以,加深对韧性概念的理解及其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至关重要,需要医疗工作者对其给予高度重视。第二,韧性相关因素分析。就目前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来看,与之相关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保护因素、危险因素和资源性因素。这些因素在临床中主要有以下表现:(1)个体性格,根据患者性格不同,所能承受的韧性也不尽相同;(2)家庭状况,家庭资源和父母的性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儿童的韧性;(3)社会环境,该部分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儿童所处的各类生活环境,比如说,学校、社团、同伴和邻居等。目前,对于韧性概念及其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的研究,其核心主要是对保护因素进行研究。
三、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实践证明,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效果,而且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就目前相关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来看,却并不深入,而且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这必然会使韧性概念的作用和价值大打折扣。所以,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对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为日后此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第一,针对慢性病儿童的干预。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医疗技术水平落后,设备不先进,从而导致很多患有慢性病的儿童都得不到治愈,给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但自从在儿科护理中加入韧性概念之后,治疗效果却得到了显著提升。在韧性概念的指引下,儿童慢性病的临床护理重点逐步由减少危机转向对韧性形成的保护性因素的研究。为了能够使治疗达到最佳的效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医疗人员必须充分发掘儿童患者的优势和潜能,培养他们的韧性,帮助儿童克服疾病,健康成长。能够培养儿童韧性的措施有很多,比如说,家庭凝聚力、同伴的支持、良好的校园环境等,对患儿韧性程度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所以,为了能够切实提高患儿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医护工作人员需要正确认识疾病与韧性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患儿韧性,帮助患儿战胜疾病。第二,针对家长的干预。之所以将韧性概念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使患儿在高危环境下更好的适应生活,战胜疾病。上文提到,在儿童韧性的培养过程中,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个体性格、家庭状况以及社会环境等,而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家庭状况。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对儿童韧性的培养效果,学者们在对培养方案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对家庭的干预方案,尤其是针对母亲的干预方案。干预方案中针对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选取了最佳的保护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体的干预方案和社会环境的干预方案作为辅助方案。实践证明,这种方案可以使儿童韧性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制定干预计划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干预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着儿童韧性的培养效果,所以,在对干预计划进行制定的时候,医护人员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对影响儿童韧性培养效果的所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系统的、多水平的角度来切实降低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例如在对早产儿进行临床护理的时候,应该根据早产儿的表现和需求对护理工作进行科学实施,同时要帮助父母及时进入角色,建立亲子依恋关系,进而为新生儿韧性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要不断发掘儿童的潜能,尤其是对于身患重病的儿童,更应该提高对其韧性培养的重视程度,医护人员需要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体性格等多个方面着手,关注并挖掘他们的潜力,给予正向支持,提升儿童的韧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有效引入对诊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医疗单位需要提高对韧性概念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引入机制,将韧性概念的作用在儿科护理中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提高医疗效果。
作者:桂兰 单位: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守静.韧性概念在儿童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4(01).
社会环境的概念范文3
此文章为郑州市社科联资助课题ZSLX2016700环境艺术在河南生态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环境艺术;生态发展;应用现状;问题;应用研究
环境艺术主要指的是在某一个特定环境对研究对象进行开发与研究,并对环境中存在的各种不同问题做充分的考量,以此为基础来选择对应的材料,然后进行相关的规划与布局,从而保证环境审美和环境承受能力之间实现和谐共存的观念。
生态发展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提出生态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观点,这一观点主要包括人类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发展的关系。本文主要是对郑州市社科联资助课题进行探究。
一、环境艺术在河南生态发展中的应用现状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由于其境内水资源匮乏严重,且部分企业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不高,废水排放极为严重,时间一长,严重影响了环境的承载力。此外目前,我国大众并未形成系统的理性消费概念,铺张浪费极为严重,同时攀比行为也较为严重,这严重制约了河南生态的发展,因此,现阶段河南生态发展的情况不好,环境艺术概念未得到普及。在此基础上,需在河南生态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环境艺术,以有效丰富河南生态发展的层次,有利于河南生态发展的建设,为河南省构建节约型生态发展机制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环境艺术在河南生态发展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和生态发展的设计和规划匹配度不高
通常情况下,规划师承担并完成区域环境生态发展的规划与设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规划师个人审美观念的影响,一旦环境艺术受到的影响较多,会导致区域规划失败。例如:在某生态基地的构建过程中,一旦规划者重视商业价值或者是艺术气息,会忽略生态基地的自然气息与生态功能,大大增加人工气息。如大面积草坪的绿化建设,政府并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而是一味的为搞绿化而绿化,或者只重视商业利益,而忽视环境艺术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与本质。
2、和地区生态系统的重塑与恢复的匹配度不高
就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现状而言,河南省存在水土流失、耕地短缺、环境污染、植被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多种问题,大大增加地区生态系统重塑与恢复的难度。例如在水土流失治疗过程中,地方政府多重视退耕还林,但是,由于河南省的缺水情况较为严重,大大影响树木种植的成活率,不符合环境艺术的要求。有的地区为了保证树木种植的成活率,强行引入外来物种,与河南本地的气候、土壤、生态等不相符,短时间内绿荫成林,但是时间一长,由于与树木的生长规律相违背,导致树木种植失败,仅满足于形象工程的需求与政绩效益,生态美流于外表与形式。
3、和城乡环境建设的匹配度不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速度加快,普遍高楼林立,缺乏绿地蓝天,缺少环境艺术与生态美感。农村建设中,较为重视房屋建设,不存在生态美感,缺少必要的环境保护,缺少环境艺术为指导。
三、环境艺术在河南生态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艺术的概念不独立,属于环境与艺术的综合,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环境既包括水、土壤、空气与动植物等因素,又包括理念、制度、准则等,空间范畴极为巨大,环境主体与内容皆不相同;环境艺术的概念尚未统一,仅可理解为艺术,以自然与艺术为基础,改造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间的和谐度。
环境艺术包括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等,又涵盖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经济学、哲学、 社会学以及城市规划、植物学、光学、建筑学、气候学、结构工程学等学科。除此以外环境艺术的基础还包括了制图、色彩构成和绘画等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
环境艺术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此环境艺术在生态发展中应用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 主要针对人们不同方面的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能够提供给人们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要保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具备的环保性与自然性,另一方面,还需要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2、使用天然材料
环境艺术的生态理念就是指对天然材料使用的合理性,这样就要求人们对不同的天然材料所对应的用途、建工工艺、造型和材料特性等多方面较为了解。比如:鹅卵石,由于这种石头的形状与性质相对来说比较特殊,因此在用鹅卵石铺设人行道路后,人们走在上面可以充分发挥活穴健身的功能。另外,还有很多种类的树木存在香味,成群种植后,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一旦发现某种树木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就需及时砍伐,以消除不良影响。总而言之,天然材料的使用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还可以强化生态理念。
3、天然生态环境基础条件的把握
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为发展与生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且还能够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环境艺术应用的过程,必须要把握与考虑生态环境需要的天然基础,同时还要以实际的地理环境为基础,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以便能够实现保护天然生态环境进的目的,大大降低资金成本的投入。在遇到生态环境相对较复杂的时候,可以以此为基础,建成具有艺术美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只要环境艺术运用的合理,就能够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
结语:
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环境艺术在河南生态发展的应用现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环境艺术在河南生态发展中的应用研究等,可以看出,环境问题的的突出,使人们更多的关注其自己的生活环境,从而促使环境艺术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环境艺术始终坚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使的环境艺术确立了生态发展的理念,以便使自己能够不断的满足人们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俊琪.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2):54-54.
[2] 赵新周.瓦当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 吴新华.环境艺术设计在生态住宅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09.
社会环境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概念 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知识,它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实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的本质属性的知识。
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实践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二、方法探讨
1.实地观察。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
2.抓关键词。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社会环境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市场营销 公共关系 重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的手段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很多企业已经在内部成立了专门的公共关系营销部门,目的就是要在营销中结合公关的手段,活用企业间的关系,更好的达到销售的目的,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当然我们这里说的企业间的关系,并不是社会上那种不合法的见不得人的关系(比如走走后门,送送礼、塞个红包等等),而是真正的公共关系,这就需要企业在平时的业务往来中要多注意积累自己的人脉系统,才可能为将来以后长远的业务往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营销中公共关系的概念
我们首先来说一下什么是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简称公关,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公共活动。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则是公众,手段是通过传播的方式。而由于公共关系这一概念是从国外传来的,所以在中国陈旧的观念中,对公共关系概念的理解往往是被扭曲的。比如说以前一提起公关马上会想到“公关小姐”,便觉得是见不得人的职业。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这一职业的进程化速度加快,公关这一词语日渐被大众所接受。很多企业专门设立公共关系部门来从事本企业的信息传播,与其他企业的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物的咨询,策划,实施和服务等工作。一般公共关系部门所招聘的人员也都条件较高,外貌、身高、学历以及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这是因为公共关系部门直接是对外的,所以时时刻刻都是代表着本企业的形象。
二、市场营销与公共关系的密切联系
首先无论是市场营销还是公共关系,目的都是一个,为了使得本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其次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那就是顾客和消费者。
再次做好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都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媒介,可以使得消费者更加的了解其销售的产品。而现在的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消除了时空的限制,并使得市场摆脱了国家和地区的限制。
最后我们这里所说的公共关系是市场营销的一部分,它是为了更好的做好市场营销而服务的。在进行市场营销的活动中,大力的开展公共关系的活动,促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市场营销中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在一个企业当中,营销部门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实现企业利润、寻找销售渠道、开发市场、回收现金以及签订合同的重要部门。而现如今,绝大多数的营销部门是通过公共关系做好以上的工作。我们也可以说公共关系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然后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发挥其重要性是和中国传统的习惯也是分不开的。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礼尚往来的习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都是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古语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欲取之先予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所以中国人始终都生活在自己的关系网络中。虽然人际关系并不是营销的本质关系,但是在现如今,它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建立组织关系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一下市场营销中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1.发展公共关系可以使得企业更好的发挥其组织作用。作为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更好的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广大群众创造出更多产品和服务,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品质,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而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联系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广大消费者之间的融合剂,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有效的完成各种关系的融合,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2.发展公共关系可以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企业做为一个个体,要想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还需要在社会上建立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本企业的知名度。而形象塑造离不开媒介的服务,更加也离不开公共关系。企业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通常会聘用一些资质较好的人员作为本企业的公关形象。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是一种软营销,它与其他销售方式的区别在于,它的目的不只是营销,还要维护企业的形象和名誉,为企业在广大群众的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发展公共关系可以优化市场营销环境。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要遭遇到两种环境,一种是任务环境,另一种是社会环境。任务环境是指一些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环境。比如说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购买意愿以及其忠诚度等等,它是和企业销售有直接关系的环境,然后这些可以通过一些调查了解进行相应的改善。而社会环境是指一些团体,比如说政府、社区、传媒广播等等。社会环境虽然和企业销售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却是对企业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如果社会环境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那么企业就是有再好的产品和服务也都将面临着倒闭和破产。比如说在阶段网络化的时代,一个负面的新闻就可以使得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面临倒闭。所以企业必须利用良好的公共关系,采取各种有效的促使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良好公共关系的沟通可以使得企业与政府、社区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团队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创造出有利于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崇梅,辛德强.基于市场营销的公共关系解析[J].商场现代化.2006(2)
社会环境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结构。
分类号B848.9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既是我国方兴未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追求又是中国特色健康心理学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有许多理论问题亟待探讨。其中界定“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相关概念”,探讨“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结构”是该领域研究的理论前提,本文拟对此问题发表一管之见。
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概念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
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必然涉及到与心理健康素质相关的如下概念:素质、人格、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对这些概念之间关系的辩析,可以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素质的涵义。
1.1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素质
概括地讲人的素质包含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从抽象的角度看,人(作为整体)的心理素质一经形成便是一种存在“物”(结构),其功能是中性的(不作正负或积极与不积极之分),但教育是针对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化的整体的人开展的。就个体来说,心理素质存在正性的(积极的或健康的)和负性的(消极的或不健康的)两种功能区分。心理素质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中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那些方面。我们常说的培养或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主要指的培养其心理健康素质。
1.2心理健康素质与素质
关于素质概念,从先天―后天的角度理解,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都从各自学科的性质作出了解释。生理学强调先天遗传特征,心理学强调先天和后天的交互作用,教育学则强调素质的发展性和可塑性[1]。为了进一步明确素质的含义,我们尝试从结构―功能的角度解释素质的内涵。所谓结构―功能角度,就是解释事物的内涵时,不仅要从事物的本身要素去理解,而且要从事物与其外在环境的关系去理解。
关于素质概念,传统认为是指由先天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2]。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对素质概念的频繁使用,自然引发了对素质概念的重新分析和界定。如果从素质教育角度分析,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品质。这种品质不仅是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而内化的身心沉淀,而且是学生自觉挖掘自身优势和特长,主动通过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恰如其分地发挥自身潜能的一种适应能力。因此,素质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个体内部的身心特质,即所谓的内在的心理内容,二是个体的适应能力,即所谓拟合环境的功能价值。教育实践领域对素质概念的完整理解应该是内容要素和功能价值的统一[3]。
从根本上讲,人可以解剖成生物人和社会人两个层面。作为生物人,其生物和生理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清楚区分开来;作为社会人,其行为和心理的结构与功能却很难严格区分。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行为和心理的内容结构也与生物和生理机构的功能密不可分,比如心理就是大脑的功能。而心理学和教育学使用素质一词,则主要是用来描述社会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内容和特征。因此,此时使用素质一词解释和评价人,一方面是描述人的行为和心理的结构内容,另一方面是解释行为和心理的功能价值。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文化素质很高,不仅指他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指他能够把自己的文化知识恰当地运用于生活及工作实践中去。可见,科学地理解素质,应强调内容结构和功能价值的整合。再来看素质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素质与心理健康素质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心理健康素质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面对素质概念的结构―功能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心理健康素质概念。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和行为的内容要素与功能价值的统一。
所谓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要素,就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根据其对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实践的作用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健康认知和健康个性两个内容。所谓心理健康素质的功能价值,就是以一定的心理品质要素(健康认知要素和健康个性要素)为基础,通过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选择、适应和改变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适应能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总是表现在他对自我、他人和环境的认识与适应过程中。如果一个人能够作到正确地评价和接纳自己,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同周围的人关系和谐,能够正确地认识环境并良好适应,那么就表明他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反之,则表明其心理健康素质较差[2]。
1.3心理健康素质与人格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和人格的关系,根据我们和其他同行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健全的人格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卫生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4]。在人格维度下,还可以分出认知风格、情绪调节和平衡方式、意志品质、人格动力特点、性格倾向和自我意识等次级维度。具体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5];而心理健康素质则是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内容要素和功能价值的统一体。人格的基本内涵可以用人格特质来描述,人格研究的基本任务也就是探求决定人们外显行为的内在根源性人格特质;而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内涵却包含基本心理和行为结构内容与外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功能价值两个方面。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基本任务不仅要探求其心理和行为的内在依据,而且要揭示其外在的适应性的心理和行为功能。人格的基本维度在特质上是同质层面的;而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成分则是根源特质与适应特征等不同层面的整合。因此,在结构层次上,心理健康素质比人格更复杂。其二,人格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稳定的个别差异,而心理健康素质则表现为内在稳定差异和外在适应、健康功能的整合。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素质是以人格为核心内容且兼容其他心理品质而构成。
1.4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也是个体心理现象两个重要的侧面。从根本意义上说,心理健康素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质,而心理健康则是一种心理上的完全康宁状态,在此状态下,一个人充满生命的活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有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从心理健康素质的功能来看,心理健康素质的高低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素质高的人,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相反,心理健康素质低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素质的社会和心理功能。从心理测量和评定的角度看,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常常包含许多心理健康的指标,比如情绪方面的测量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测量;而心理健康的测量标准也包含许多心理健康素质的成分,比如健全的认知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正常的人格特征等[6]。我们考察心理健康素质不仅要考察心理健康素质的内源性的基本人格层面,而且要考察心理健康素质的体现个体与社会交互作用而达到和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层面即心理健康层面。所以至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者都把心理健康看作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重要因子。
1.5心理健康素质与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能自由地选择其所从事的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以顺应环境、调控环境或改变环境[7]。社会适应有三种状态:一是不适应状态,既个体无法调控或改变环境,也无法顺应环境,于是处于与环境相互排斥、相互孤立的状态;二是顺应状态,即个体无法调控或改变环境,却能够顺应环境,从而保持和谐状态;三是控制状态,即个体凭借自己的能力优势和人格潜能,可以比较恰当地调控或改变环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8]。在这里,心理健康素质与社会适应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具有良好心理健康素质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人格的优势,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达到社会适应状态,即顺应状态或控制状态;而那些心理健康素质欠佳的人,则可能无力顺应或调控社会环境而处于不适应状态。可见,在某种程度上社会适应也是心理健康素质的心理和社会功能。
综合上面的理论分析,我们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将心理健康素质初步定义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心理和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结构的理论构想
在探讨了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基础上,下面将进一步探讨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问题。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我们试图从心理健康的几种不同的标准出发,探讨为了达到这些标准一个人需要具备什么心理品质;通过对青少年心理障碍内在原因的分析,寻找他们欠缺的心理品质。尔后对这些需要的和欠缺的心理品质进行归纳,来确定心理健康素质包括的因素和维度。事实上,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总是表现在他对自我、他人和环境的认识与适应过程当中。
2.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认知合理性维度的理论分析
关于认知合理性素质特性,或者说情绪智力,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承认。从广义上看,可以把它纳入人格范畴进行探讨。美国个性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是聪慧性。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首先,人们的认知活动表现为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反映,集中表现在对问题的知觉和分析;其次,认知活动表现为对信息的加工以创造出新的信息,集中表现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认知活动表现为信息加工的行为延伸,集中表现为解决问题方案的具体实施。另外,元认知活动始终是与上述三种认知活动相伴随的一个独特的认知活动,对认知活动中的反映、创造和实践三个环节起着评估和监控作用,可以说是认知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9]。那么上述认知活动四个环节就表现了认知活动中的四种认知特性,即反映性、创造性、实践性和元认知特性[2]。
2.2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个性完整性维度的理论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看,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特征和自我意识特征[10]。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是推动个体进行心理活动的动力成分中所表现的个体差异。个性倾向性特征包括需要、动机、人生态度、健康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卡特尔也认为心理动力成分可以看作与其它心理特征成分一样,是构成个性心理结构的重要成分,并稳定地反映在人们的典型行为倾向之中[11]。自我意识特征即自我特征,是个体把自己作为心理活动对象的心理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自我的大量研究都显示,自我特征是个性结构中活跃也是核心的成分,是个体把自己作为心理活动对象的心理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是个体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结合自我特征的含义和青少年的实际情况,自我特征包括自我统合、自尊和责任感等。因此,个性完整性维度由个性动力特征因素、个性倾向性特征因素和自我特征因素组成。
2.3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意志健全性维度的理论分析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特征就是个人在意志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0]:第一,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如目的性、独立有主见等;第二,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如主动性、自制力等;第三,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的行为表现,如沉着镇定、果断勇敢等;第四,在经常的和长期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如有恒心,坚持性等。我们结合已有的心理素质中有关意志因素的界定和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把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意志方面分析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独立性,在学习和生活中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不易受暗示,有自己的主见,包括自主意识和独立行为等。②坚持性,学生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自觉组织行为,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不断地克服内外困难,直至实现目标,包括行为的持久性、对待困难的态度和反应等。③自制性,对自己行为的监控和调节,包括执行该做的行为和抑制不该有的行为两个方面。
2.4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情绪协调性维度的理论分析
情绪特征就是个体在情绪活动时,在情绪效价和情绪调控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此可以分解为情绪效价和情绪调控两个方面。所谓情绪效价就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体验到积极情绪还是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或者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出现在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的比例。有研究表明[12],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并非积极情绪的另一个极端就是消极情绪。所以,情绪效价可以分别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方面进行测量。情绪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的控制程度和调节的灵活性能力,由此,情绪特征可以由以下两个成分构成:①情绪效价,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及其比例。②情绪调控,包括情绪控制和情绪调节两个方面。情绪控制又可以分为控制过多和控制不足;情绪调节性指情绪控制的自我弹性。
2.5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适应良好性维度的理论分析
适应性就是个体在基本的能力素质(认知维度)和人格潜质(个性维度)的基础上,在自己特定年龄阶段所规定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倾向。在这里个体内在的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是适应性习惯行为倾向产生的内在条件因素,外在特定性质的社会生活环境是适应性习惯行为倾向产生的外在条件因素,而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是适应性习惯行为倾向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正如张大均、冯正直等所认为的,适应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改变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综合表现,是最具衍生性的心理素质成分,是个体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心理素质之一。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认为适应性习惯行为倾向的形成,在个体与社会生活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具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在社会环境的学习、应对和防御等适应过程,二是对内在心理过程的控制、理解和调适等适应过程[13]。当然,在很多情形下,这两个过程是同时出现的。但是,在个体的社会适应过程中,根据个体心理和行为在个体自我和外在环境之间的指向性程度的差异,我们还是能够把个体的适应性习惯行为倾向解剖成自我定向适应性和社会定向适应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譬如,享受孤独就是自我定向适应性,积极参与社交团体就是社会定向适应性。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品质系统,上述理论构想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中修正、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 冯正直, 郭成, 陈旭. 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0. 26(3): 56~62
2 林传鼎. 心理学词典. 南昌: 江西科技出版社, 1986
3 王滔.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导师: 张大均). 2002. 11~12
4 张大均.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4(1): 17~23
5 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 台北: 东华书局, 1998
6 王卫. 大学生心理健康机制论. 青年研究, 1994, 6: 45
7 黄希庭.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 陈建文.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结构、机制与功能.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论文. 2001. 16~18
9 冯正直, 张大均. 中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的初步研究. 心理科学, 2004, 27(4): 890~895
10 伯文 L A. 人格科学. 周容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1 Cattell R B.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Baltimore: Penguin,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