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方法
Abstract: "two change fusion" to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put forward new task.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requires a wide range of talents.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len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main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
Key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以“两化融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企业建设的必然性战略选择。实施“两化融合”的根本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作用发挥,因此,我们务必要注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扎实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信息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思想,了解业务流程,而且更需要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相对落后。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而轻应用现象,高级和顶级管理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培训机构重表面,轻本质;重近况,轻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高校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理论,软件公司与应用企业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
3.人才培养质量低,适应“两化融合”的人才少。目前,大专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学生信息化知识综合与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低、培养方案相对落后、培养过程及途径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与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二、基于“两化融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两化融合”是时展的必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1.培养方案构思。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构建是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足鼎立、四个层次和五个能力的多视角立体形的“鼎”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个抓手,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三个立足点,以应用操作型初级人才、信息系统研发型中级人才、信息化创业型高级和理论与方法创新开拓型顶级人才为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打造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在两化融合中发现问题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和面向现代社会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修养和素质。
2.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校企合作联合把“软件工厂”搬进校园,培养“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咨询顾问”、“实施顾问”等多种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不仅可以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培养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两化融合”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典范,实现生产过程装备和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集中优化控制。因此,在“两化融合”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分层次多学科组合的一个团队,在推进方案实施过程中,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核心,兼顾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辅助应用,开展企业信息人才培养。
4.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增加信息化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校办“软件工厂”为基础,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拟仿真实验。以企业认知、管理信息化实训和软件开发实训为主线,引导、辅导和促使学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发展。
三、“鼎”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鼎”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两化融合”为前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由点、线、面形成多维度立体型全方位推进,不断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企业认知培养。企业认知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沙盘、企业经营沙盘、营销管理沙盘……”等沙盘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感性认知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让学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感知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为成果工作的经验,从而增加对企业调研、用户需求调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以“ERP系统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全面体验“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RP的技能;然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ERP各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在对企业管理活动认知和ERP系统运作操作实训的基础上,以ERP系统的某些模块的业务流程为案例,按校内软件工厂的方式,全面训练信息系统研发。掌握表单设计开发、报表设计开发、工作流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维护能力。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业化人才培养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以“两化融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为此,全社会各行各业急需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开展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对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迫切需要,积极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信息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思想,了解业务流程,而且更需要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便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it产业、信息网站、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胜任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研发、运行管理和实施效益测评等方面的工作。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相对落后。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而轻应用现象,高级和顶级管理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培训机构重表面,轻本质;重近况,轻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高校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理论,软件公司与应用企业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
(3)人才培养质量低,适应“两化融合”的人才少。目前大专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学生信息化知识综合与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低、培养方案相对落后、培养过程及途径与实务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与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2 基于“两化融合”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
“两化融合”是时展的必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1)培养方案构思。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构建是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足鼎立、四个层次和五个能力的多视角立体形的“鼎”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个抓手,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三个立足点,以应用操作型初级人才、信息系统研发型中级人才、信息化创业型高级和理论与方法创新开拓型顶级人才为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打造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在两化融合中发现问题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和面向现代社会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修养和素质。
(2)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校企合作联合把“软件工厂”搬进校园,培养“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咨询顾问”、“实施顾问”等多种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如图1所示),不仅可以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培养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两化融合”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典范,实现生产过程装备和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集中优化控制。因此,在“两化融合”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分层次多学科组合的一个团队,在推进方案实施过程中,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核心,兼顾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辅助应用,开展企业信息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串联成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主线,透析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理,寻找出课程体系内部、课程体系之间对专业知识培养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形式,进行影响的测度和可控性研究。
(4)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增加信息化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校办“软件工厂”为基础,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拟仿真实验。以企业认知、管理信息化实训和软件开发实训为主线,引导、辅导和促使学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发展。
3 “鼎”型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及效果
执行“鼎”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两化融合”为前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由点、线、面形成多维度立体型全方位推进,不断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1企业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示意图
(1)企业认知培养。企业认知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沙盘、企业经营沙盘、营销管理沙盘……”等沙盘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感性认知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让学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感知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为成果工作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团队成员之间的技能互补、分工协作与有效沟通;让学生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需求,从而增加对企业调研、用户需求调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以“erp系统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全面体验“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rp的技能;然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erp各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使学生具有利用erp软件系统管理企业业务活动的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潜在的二次开发需求,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对erp系统的逻辑分析思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在对企业管理活动认知和erp系统运作操作实训的基础上,以erp系统的某些模块的业务流程为案例,按校内软件工厂的方式,全面训练信息系统研发。掌握表单设计开发、报表设计开发、工作流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维护能力,通过信息系统软件的实用化和商品化培训,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提高学生创业的可能性。
(4)信息化人才培养效果。我们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主线,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以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题构建动态、完整的课程体系。数据库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江苏省精品课程。其次教材建设与培养模式相结合,根据培养方案的需求,重新组建教材,编著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的教材7部。其中获江苏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给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然后整合不同层次、不类别的学生资源,为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发挥团队协作协同作战的优良传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组成课题小组,参与科研训练。信息管理06届学生徐占东同学主持的大学生创业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和国家级金奖。
经过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经济管理类等专业近二十年培养实践,以及对企业管理信息中心cio职位调查,软件开发公司、信息技术咨询公司、信息化工程建设监理等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 结论
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涉及众多科学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与时俱进。两化融合给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目标定位和教材体系的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方式与方法。我们还需要通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方案同,探索新的途径,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为制定经济管理类专业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指导性、启发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江苏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jgsz200701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07-2009
参考文献
[1]刘秋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72-74.
[2]陈维军,李杰.企业信息化调查及其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34-36.
[3]周镭,高等院校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92-94.
[4]刘秋生等.经济管理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3(6):71-74.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3
摘 要 我国纺织行业的标准存在一定滞后,影响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我国纺织行业标准生产的建设背景,介绍了抚顺石油化工公司腈纶化工厂在强化纺织行业标准生产过程中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希望对全国同行业企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 纺织行业 标准生产 腈纶化工厂
抚顺石油化工公司腈纶化工厂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八五”期间国内首家采用技贸结合引进美国BP公司和杜邦公司专利技术的丙烯腈、干法腈纶大一型联合生产企业,联合装置工艺先进,关键设备全部进口,自动化程度高。联合装置于1988年正式开工,1990~1991年相继建成投产,1993~1995年进行攻关改造,1995年实现全部达产达标,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国内同类装置一直保持领先水平,1996年通过国家竣工验收。2000年、2002年、2003、2007年经过技术改造,丙烯腈、腈纶两套主要生产装置的生产能力已分别达到9.2万吨/年和5.5万吨/年。腈纶化工厂已经通过了GB/T 19001(质量管理体系)、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SY/T 6276-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和GB/T 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完成了SY/T6276-1997、Q/CNPC104.1-2004、GB/T19001-2000、GB/T24001-1996、GB/T28001-2001的整合,实施了一体化管理。
一、纺织行业标准生产系统建设的背景
现行的标准体系是以原料和工艺划分的,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由各个行业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进行管理,有十多个标准归口单位,各行业根据自己的生产工艺,制定自己的行业标准,并不充分考虑行业间存在着标准的某些共同性及前后道工序间标准的关联性,行业间的标准缺乏沟通。而且,由于条块分割,各行业的标准审查、修订工作也不同步。按标准制定原则,标准三至五年就应进行复审,然而,我国纺织标准的修订周期却很长。
二、纺织行业标准生产系统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一)加强质量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产品质量发展目标,完善产品质量责任制度;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与方法,积极开展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面向供应链上下游合作的信息系统;鼓励企业通过行业性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加快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企业生产的融合,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生产管理自动化、营销服务信息化、财务管理规范化。
(三)加强基础管理
建立完善的纺织设备的维修制度;加强对日常生产中工艺的严格执行和调整;结合设备改革的工艺设计,提高工艺性能等;对原料采购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配棉、配毛等方案;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
(四)加强成本管理
建立跟踪市场价格的内部核算体系;推广实施目标成本管理,强化消耗定额管理;科学合理制定采购制度,降低采购成本;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切实降低原料消耗水平。
(六)加强节能降耗管理
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建立完善节能降耗责任考核和激励机制;按基本生产用能、辅助生产用能分解落实管理责任;大力推进能源、用水三级计量管理,实现达标排放。
三、纺织行业标准生产系统建设的效果
(一)运筹学应用实效
将生产、经营的种种“问题”的因果关系化作数量函数关系,利用数学模型检查各种可变因素对“作业”的影响,从而做出科学的定量分析,找出最佳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系统合理分析
把纺织企业的生产、经营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统筹考虑人员、资金、物资、设备、工艺 技术和生产任务、市场信息等因素,从而求得在诸因素相互制约下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最佳方案,优化资源调配。
(三)实现目标管理
纺织企业以此来协调车间与科室、运转与保全、前工序与后工序、技术部门与经营部门的力量,调动了各个车间、轮班、小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管理全面合理化
将研究对象分解为一个个最基本的单元,对每个单元进行科学分析,取得了总体的改善。改善了生产程序、劳动组织、工厂布置、作业条件、工人操作方法、职务安排、工资奖励制度。
标准生产系统的建设促进了纺织行业的接轨,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以抚顺石化分公司腈纶化工厂为例:经济危机回暖趋势下,腈纶化工厂优化生产结构,调整生产品种适应市场需要,2010年累计生产各类化工产品14.84万吨,其中生产腈纶35930吨;腈纶优级品率98.92%。2010年我厂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1001万元,实现利润17796万元,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赵青.浅谈新标准下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2).
[2]吴文桢,许爱国.我国纺织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刍议.棉纺织技术.2009(10).
[3]高秉元.SA8000标准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影响与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08(8).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4
【论文关键词】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权信息化建设;林业改革
1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发展方向及其前景
随着林业建设的发展,林改后如何引导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运行和发展,成为深化林业改革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的统购统销、资金互助,以山林或资金入股等活动,使林农意识到了农民组织起来的优势,只有联合、合作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目前缙云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发展壮大,还需进一步努力,迫切需要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全力支持。
1.1政府支持,规范运行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突出林农的市场化主体地位这个主题,充分发挥林农的积极性、创造性,体现林农自愿组合,确保合作产生好的效益。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应在项目、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扶持,实行造林和采伐计划的单列,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尤其对合作组织发展的高产油茶、药材、珍稀树种培育、森林生态旅游等项目要优先立项、重点扶持、专人帮扶。有关业务部门应对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没有注册的要注册,没有章程的要制定章程,规范其运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使合作组织工作公开、透明、规范、高效。
1.2科学经营,确保实效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突出产业化这条主线,提升林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有工作重点、工作目标,有适度的规模,才能达到科学经营、集约经营的效果。合作山场最好要连片经营,适度规模,以降低修路、造林、采伐等成本。对合作山场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的地段,尽量区划为生态公益林进行封育保护,减少水土流失,这样既可减少投资,又可得到政府的生态公益林补助;对地处山区立地条件好的地段,可大力发展杉木、阔叶树、药材、毛竹等高效树种,发展毛竹以低产林改造和丰产林培育为主,适度培育部分杉木大径材;对地处丘陵地带的山场,可发展湿地松、油茶、阔叶树等速生树种,确保15年左右见成效。要实行基地+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建立加工厂,解决林农就业,增加林农收入。毛竹林和杉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建立加工厂进行加工,尽量不买原竹和原木;油茶和药材投产后,建立加工基地。
1.3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经营水平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成立的组织,林业经营水平总体来说不高,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实现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先进发展地区的对接,通过林业专业的科技支撑作用,搞好林业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建立科技推广基地,逐步提高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1.4搞好融资,减少经营风险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借助林业配套改革的优惠政策,通过林权抵押贷款,筹措更多的林业发展资金,加大林业科学经营的投入,确保效益。同时依托政策性保险险种,积极参与林木火灾保险,提高合作组织抵御融资风险的能力。
2林改后集体林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造林积极性提高,但是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
缙云县2005年以前每年的造林面积只有260~350hm2,花卉苗木生产面积只有200hm2,而2006年以后每年的造林面积都在递增,2009年达2100hm2,其中大户和林农个人造林面积达1500hm2,占全区造林面积的71.4%,成为林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林农造林规模小,面积大的有30hm2,而小的只有1hm2左右,而且零星分散,加上交通不便,极不利于经营管理。
2.2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农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林改后为适应林业发展的新形势,缙云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到2009年7月共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67个,经营面积达2.2万hm2,其中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包括毛竹、茶叶、食用菌、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等)26个,经营林地面积0.4万hm2;林业“三防协会”41个,联防面积1.8万hm2。形成了股份合作制林场、家庭合作林场、公司+合作型林场、护林联防协会等。各类林业合作组织投资林业生产的股金达6000余万元,入股户数5000余户,2008年户均增收0.03万~0.30万元。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了造林、毛竹和油茶低产林改造、花卉苗木和食叶菌的培育,加快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入股林农增加了收入。
2.3培育一批有闯劲、有管理经验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首先要有人发起,有理事长、监事和具体的管理人员,他们在合作组织的运行中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方法,带领组织中的成员发展林业生产,同时解决有山林而无资金、无技术的矛盾,解决林农分散经营、分户管理的矛盾,将他们有机联合起来实现互利双盈。专业合作社还定期组织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出外考察学习、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2.4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加快了林业生产的发展,实现了林改后林业的初步规模经营,逐步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修通了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造林山场之间的道路,使林农充分就业,增加收入;通过合作解决了部分山林界址不清的问题,化解了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聘请专业护林员进行巡山护林,在林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可以系统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优化树种结构,培育短周期的工业原料林,既发展毛竹等短周期林,又营造杉木、湿地松林,实现长短结合,可持续发展;可以依靠林业政策进行扶持,申报一些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提高造林营林的质量,减轻投资压力;可以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解决林业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参与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降低保险成本,化解投资风险。
3林权信息化建设
林权信息化建设既是林改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权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对提高林权管理质量,规范山林地籍档案资料,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等都有深远的意义。浙江省虽然已经完成山林延包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林权信息化建设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主体改革成果资料尚未全部录入电脑,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推广应用,林权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远未实现。将信息技术和现有信息产品应用到林改工作中,是林权确权手段和林权管理手段的一次革新。在林改示范区启动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有望使浙江省的林权信息化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厅长楼国华在全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要按照《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操作规程》,逐步将主体改革成果资料录入电脑,实现林权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同时,做到所有权一级的林权资料与实地相符,县以上边界相互确认,确保权属资料准确完整。”开展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新的、全省性的工作,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在加强组织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制订合理的技术方案,优化工作流程。根据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特点,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明确工作任务,制定详细实施方案
该项工作在国内属于首次开展,没有现成的技术体系可以引用。参照以往全省性、基础性工作,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步骤为:工作方案编制技术方案编制试点技术方案修正全省培训各县培训各县开展外业调查外业质量检查指导外业质量验收内业图形处理县级数据整合省级数据整合成果验收总结。在开展外业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开发全省统一的应用软件,包括省级和县级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及林权流转平台、数据录入辅助系统等相关软件,其工作内容和步骤为:需求调查与分析系统技术方案编制方案论证系统详细设计代码编写系统测试试运行技术文档编制总结[1]。
3.2合理配置技术力量,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指导与监督
除成立各级领导小组等组织保障措施外,还应建立技术保障机制,组织相关技术力量,为基层林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技术方案的编制、县级行政界线间的工作协调、对县级调查人员的培训、对乡镇林技员的培训、外业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2]。作为一项监督措施,外业质量检查和质量验收是非常必要的,林权范围界线确定后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调整,如果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形成的成果就没有使用价值,浪费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另外,县级单位间的行政界线拼接不进行质量检查,就可能出现重叠或遗漏的情况,影响到全省数据整合,降低省级数据精度。
3.3加强技术开发,统一技术标准
要做好试点工作,目前选定的试点县(市)技术力量均较强,在试点工作中应尽量发现问题,做好工作总结,提出工作建议,为下一步在全省推广提供经验;在试点基础上编制外业操作细则等技术方案,组织开展全省性培训和交流,对交流中提出的建议进行整理,进一步完善操作细则;制订数据采集规范、数据处理标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质量检查验收标准等,对外业质量、外业成果图、内业处理过程、内业数据质量等进行规范;研究信息系统整合方案,使现有软硬件环境、现有数据库与本项工作成果能实现统一[3]。
3.4充分利用二类资源调查成果,加快工作进度
利用二类调查中形成的行政界线和已有的基础底图,可减少处理调查底图所需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减少外业工作量;采用与二类相同的处理技术和数据标准,可以形成统一的林权证档案数据库,提升林业信息化整合水平;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林权证管理系统,将林权证管理系统建立在统一的软硬件环境上,可减少构建系统运行环境的资金投入,缩短开发时间,提高现有软件和设备的使用率;提升信息共享水平,在林权流转平台上,能提取出包括森林资源在内的各种信息,增强林权流转平台的实用性[4]。
3.5以该项工作为契机,带动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
在网络建设上,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包括2部分:以广域网形式的林权属性数据管理和以局域网形式的林权空间数据管理;在数据库建设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林业信息系统的基础,省级和县级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同样需要建立在该基础之上。因此,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可带动各级林业部门软、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升级,带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森林资源数据库及其他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有效整合现有信息资源,促进省厅的省级林业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省级和县级林权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到空间数据,需要采用GIS技术开发,以分布式数据库为主;林木所有权证管理信息系统和林权流转平台采用Web技术开发,数据库和软件建议统一集中在省厅,各县通过互联网访问,能在最短时间内部署到位、投入使用,并减少各地在设备和网络上的投入。
4参考文献
[1]贾治邦.全面加快林业信息化步伐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强大支撑[J].信息化建设,2009(5):6-9.
[2]赵巍,曾晓宁,裴彩燕,等.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河北林业科技,2009(2):53-54.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5
SGM项目成功的一双翅膀
汽车行业的IT系统具有复杂度高的特点。汽车是个“大部件”,不仅本身所包括的各种部件、种类繁多,而且还要满足客户很多个性化的要求。从订单到生产计划、物料计划到销售、运输、售后维修、备件、服务等等,流程长而复杂,对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等的供应链协同有很高的要求。汽车通常是大批量生产,零部件多(通常有几万个零件),涵盖面广。
SGM属于国内最早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一直走在国内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前端。目前该公司的IT应用水平属于国内最先进、最全面的汽车制造企业之一,其所涉及的IT应用种类繁多、数据量庞大、接口十分复杂。因此,对接口进行集中管理,将业务流程各环节产生的数据在系统中高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对SGM来说十分重要。随着全球汽车市场和国内汽车行业竞争的加剧,SGM在其国内的三大基地、六家工厂全面实施了SAP IS-Auto信息化项目。该复杂项目所依托的行业最佳实践和基于本地需求做的客户化开发,成为项目最终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来自惠普和SAP的汽车行业最佳实践经验、模型和方法为SGM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SAP作为全球ERP系统等大型企业应用系统的知名厂商,对不同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具有丰富的经验,其总结汽车行业信息化最佳实践的SAP IS-Auto解决方案,对于汽车行业建立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灵活与业务同步的IT系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项目实施完成后,作为汽车行业最佳实践模型,SAP IS-Auto系统成为了上海通用汽车IT系统的神经中枢,覆盖了从接定单到给最终用户交车的整个流程,并且与经销商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工厂底层管理系统等紧密连接,构成支撑精益管理系统的IT平台。整个平台通过EAI架构集成,各个功能区域信息同步,资源共享,使整个精益管理系统都体现为信息流,大大提高了市场快速应变能力。
与此同时,作为汽车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推动者,惠普在汽车制造业拥有一批专家顾问团队,既熟悉汽车行业,又熟悉SAP相关解决方案,既具有国际化视野又擅长本地化,对汽车制造业高产量、高复杂度和多工厂生产的环境,以及SAP最新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惠普能结合在中国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项目管理和系统实施的经验,提供一整套适合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实施方法论。惠普具备的这些汽车行业最佳实践经验和方法,对于SGM项目的成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包括惠普在内的项目实施团队基于SGM的业务状况和需求特点,进行的大量本地化和客户化开发,是SGM项目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SGM信息化基础程度高,业务对IT系统依赖性强,而且封闭的老系统和新系统不兼容,数据迁移量非常庞大,这些特点都为项目实施带来了客户化开发需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惠普根植于上海通用汽车业务环境的土壤,在深刻理解上海通用汽车业务环境和业务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客户化开发工作,从系统层面上完整地实现了公司价值链上采购、物流、制造、营销、财务等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并为公司价值链上下游业务的协同奠定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为确保项目的本地化成功,惠普携手合作伙伴进行了千余项客户化开发,提供了包括:SAP IS-Auto解决方案的本地化(年度模型每年更新、每日EWO变更);最终结点设计(依据PVI和实际分配时间修正结点、支持多生产线及工厂);IS-Auto项目与生产制造系统的接口(订单、订单状态跟踪及重新排序);“冻结与滑动”例外物料处理;对销售、生产、财务、物料之间的无缝集成;协助处理大量的自动化流程、建立公司内部生产和销售的沟通渠道;提供公司内部生产和销售的物料协调;SAP系统升级、迁移和集成;动力总成生产集成;服务设备集成;工程集成;制造集成;采购集成;车间控制集成;经销商管理集成;直接和间接的全球资源整合;SAP复杂项目管理等各类解决方案,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客户化开发实证:生产计划按特定要求分配
在采访中,惠普的项目顾问陈巍麟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例子。SGM在上海有金桥南厂和金桥北厂两个厂,因为南北两个工厂都是在同一个区域中,所以需要按照计划,按照不同的要求,分配到不同的工厂去。比如说,别克君威这种车SGM的南厂和北厂都可以造,但是白色的车很可能只能在北厂做,红色的车只能在南厂做。再比如有时候南北厂之间共同生产一种车子,完全根据他的产量和销量来进行生产计划调配。这种随机性比较高的需求对项目团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计划分配如果做得不好,直接会影响到后面的生产、采购和销售。
而这种现象和需求,项目团队中的德国、新加坡等方面的专家,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类似的需求,也没有标准的解决方案。陈巍麟介绍了他们的解决方案,“我们和德国专家一起讨论了一个多星期,最终提出了可行的方案。我们设计了一个用户界面,让客户把他自己的需求和条件,输到我们的系统中,通过我们的特定的程序把他的计划自动分配。也就是说需要客户把他所需要的条件列出来,因为项目总是有一些可罗列的项目,当他们列出来以后,我们会给他一个方案。后来我们把这个方案和客户沟通,他们看了以后也觉得非常满意,最终这个方案我们也可以在将来作为一种模板实施到其他的项目中去”。
因为SAP是商业套件,总结了很多先进的理念,但是面对像SGM这样很优秀的企业来说,套件提供了很多柔性化的方面和强大的开发支持,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做很多相应的开发,以达到客户的目标。项目资深顾问谢宇霆补充说:“客户的需求都是千奇百怪的,可能今天有这样的条件,明天有那样的条件。因此,通过采用合理的客户化方案,我们可以去做一些增强或者是转化。比如说WINDOWS有98,还有XP,在这里可能只能用XP不能用98,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做一些增强性的东西,把这些98的东西升级到XP一个层面上来。”
客户化开发实证:确保SGM精益化生产
为了体现SGM一直追求的精益化生产的思想,惠普的项目团队也做了大量的客户化开发工作。据项目资深顾问卜利民介绍,通过APO、IS-Auto系统和系统增强开发,可以支持供应商在不同时间、小批量送货,这样可使库存大大降低甚至达到零库存,并使整个系统呈现一种高度自动化的状态。
“通过客户化开发,我们让SAP和DMS之间进行结合,实现信息共享。”卜利民说,“对于SGM生产的每一辆车,SAP都进行详细的信息记录,SAP上有了一个信息,DMS就会知道这个信息,可以让经销商看到现在他下订单的车在什么车间,是什么状态,也可以看到预期的下线日期,这样经销商的感觉就非常好,也十分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6
PCB企业只有扎实地打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应用基础,才能获得智慧制造的综合效益。
谁能 “从毛巾里拧出水来”变得很重要,只有用最精确无误的管理把成本降到最低,提供质量最好的产品和最完善的服务,实现对市场变化最快的反应,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压力越来越大的产业环境下,以最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最精确无误的管理成为想要有所作为的PCB企业的选择。
现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变短,给电子产品制造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市场的全球化使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不断增加,现代PCB制造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采用现代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以最快的速度向用户提供质优价低的产品。
快速反应的市场需求
在线路板行业,听到最多的是:“我们行业是全订单生产,订单批次多,品种规格复杂,谁能最快速度响应并生产出高品质产品,谁就是胜出者。”
电路板产业属于获得订单后再组织生产的经营形态企业,称为订单型生产企业。其生产特点是由客户设计产品的线路图之后,交由印制板企业代工生产。管理者需要综合应用材料、设备、工艺,实现印制板产品加工,确保产品充分满足电路设计和装联要求。电路板制造特别重视质量、价格、交期,而产品制程多达数十站以上,制造过程中可能影响产品良率的变量非常多,必须能随时掌握生产状况,同时估算产出率;另外,产品制程变化多端,各种制程生产设备投资门坎高,产能差异大,常因生产状况造成管制负荷或替换情形,基于这种特殊的营运模式,快速报价、成本核算、品质管控、制造效率等异常重要。
对于以快板样板生产为主的PCB企业,快速响应甚至成为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业内某知名PCB样板厂为例: “我们每天要生产200多个品种的产品,每个月产品种类达到6000余种。每天的样品数量是其他厂家一个月的量。”客户化定制千差万别,每个订单不同信息都多达上百种。不仅如此,深圳、内地都有多个工厂,那么如何控制协同生产,通过订单自动分配,提高资源效率?
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前端业务系统的订单需求(如规格、交期等)信息传至后端,并把它作为产品分类、生产投产及派工的依据;同时能提供弹性分类、组合、替代料管理,将各站生产状况回馈至前端系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是PCB企业对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基本要求。
系统体系防范品质风险
“品质是设计出来的,品质是制造出来的,品质不是检验出来的”。通过将ERP智能设计系统同品质预防关联,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品质预防体系,从设计阶段开始,将风险防范于萌芽之中。PCB企业专业信息化软件易美ERP系统中就有这样一个“品质预防矩阵”的功能,支持将企业内部每个工序或者制造环节的潜在品质风险全部建立在品质预防矩阵中,并带来管理效益的提升。
曾经有个港资的知名企业给惠普制造一款高精密TS镀金邦定产品,在产品送达到美国惠普公司后经对方检验判定品质不达标,被退货处理,损失很大。于是该公司进行攻关,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沉铜工序的背光级数设置不精确导致的,因为该产品性能要求极高,必须要做特殊的设置才可以制作出合格的产品。经过验证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制定出来了,并将解决方案通知到了所有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但是该产品型号在后续的2个月客户并没有下单,在第3个月的时候下了一个订单,但因为产品转型,变成了另外一个型号,于是悲剧发生了,所有的人员都忘记了这个品质风险,历史再次重演,产品一直到被送到美国总部再次被告知存在品质问题,并导致对客户的巨额索赔超过500万港币。
这个管理悲剧发生后,企业高层认识到系统性的品质风险必须要靠系统化的方法解决,而不是单纯的依靠员工敬业,必须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品质防范体系,在产品品质风险出现的第一时间就纳入到系统化的风险预警和管制系统。因此公司决定引入了易美ERP系统,并下了大力气建立了品质预防矩阵库和对应的管理机制。在此后的将近8年中,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品质事故。
信息管理出效益
中小PCB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管理不善,粗放式的经营导致粗放式的管理,管理者对企业的运营情况和市场情况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的库存、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设备利用率和工时利用率不高,生产成本高,对市场的反应很慢,应变能力差。这都是决定PCB企业是否具备竞争优势的最大关键。其中,成本控制在如今外部环境不景气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个PCB集团公司的老总很困惑:企业的业务量比去年有了快速的增长,可是利润却出现大滑坡,现在他每个月看到的财务报表都不知道该怎样解读,赚钱了他也不相信赚钱,亏钱了他也不相信亏钱,因为总是同他的个人的判断有很大的不一致。这个也是典型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下的管理困惑,其症结就是缺乏一个精细化的成本核算系统。
引入ERP系统后,借助于成本计算系统,成本的核算精细到了每一个订单、每一个工序的每一项材料、电费、水费等,每一周系统都可以提供一次成本简报,核算出每个工序的每一项材料和费用有没有超标,核算出每个完工订单批次的成本和毛利;每个月1号还没有做财务核算,管理会计部就将这个月的效益分析报告提交了出来。通过ERP系统,企业的高层对公司管理效益的偏差有了一个微观的透视,企业的管理决策的方向更加地清晰,企业的产品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调整,管理的偏差被不断地收窄和纠正,管理效益也显著地得到了提升。
智能化任重道远
产业智能化是PCB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途径,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目标,也是行业内进行优胜劣汰的过程,而信息化将在产业智能化进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业内已有多家行业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如科易美、思力系统、必有德等。这些软件公司提供的行业解决方案,以生产制造管理为依托,基本实现了对PCB制造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
人力成本将不断上升,未来的管理需要将对人的依靠降到最低,因此需要依靠智慧信息化实现管理各个环节的自动化和相互衔接。因应智慧制造的趋势,PCB产业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信息化平台已经从最初的单纯的数据记录和收集走向了对管理决策的支撑。以科易美为例,在过去十多年间,其ERP系统作为PCB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主力提供商,在工程设计的智能化、报价的智能化、防错的智能化、内控的智能化、成本精算、以及精益生产的控制上都建立了成熟的信息化方案,并获得了行业的认可,在PCB业中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
“一个全球领先的企业,采用全球最自动化的智能化的设备,使用着最少的人力资源,通过易美物联网系统建立了一个最智能化的一体化信息管理中心,设备的调度和编排、人力的调度和编排都是自动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关联业务都是相互连接的,内部的设备故障和产出效率都得到适时地监控;他们在生产着全球最顶尖的产品,却用着最少的人力资源,他们的设备效率得到了最大化地发挥,创造出了行业最顶尖的效益。” 科易美郭套山总经理这样解释他理想中的PCB智慧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