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学校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学校制度范文1
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贵州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精神,我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教育公平。结合我省实际,主要体现有:一是“全科开考”,全省统一录取的八科计分科目全部实行闭卷方式开考;以等级形式呈现的科目考试标准、方式由各市(州)自行确定,且生物、地理合卷。二是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逐步改变招生录取唯考试分数倾向,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三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教育公平。
2.问:此次中考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积极稳妥地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同时注重“系统设计”和“因地制宜”。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教育公平。这次改革提出的四大主要任务: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和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3.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是哪些,分值如何呈现?
答:分数呈现科目及分值: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含听力30分,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口语测试)、物理90分、化学60分、历史50分、道德与法治50分、体育与健康50分,共750分。
贵阳、遵义两个试点市结合本地区实际,在省确定的八科计分科目基础上,可再增加计分科目,具体考试形式和分值由各市(州)自行确定。
4.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呈现科目是哪些,比例如何呈现?
答:等级呈现科目及比例:物理、化学和生物3门科目实验操作,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设A、B、C、D四个等级,并按参加考试人数划分等级,原则上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20%、B等级40%、C等级35%、D等级控制在5%左右。
5.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是?
答:这次改革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让以往处在从属、参考地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主角。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评价内容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制定统一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初中学校按照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等基本程序,为每位初中学生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在评价内容、评价重点、评价程序、结果运用上都要求细化和完善,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破解唯分数。
6.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评价方式是?
答:为充分体现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性、客观性、主体性、激励性、过程性原则,我省采用“客观记录+材料佐证”的方式,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从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个性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客观呈现。
7.问:“全科开考”后,如何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安排在学年末举行,在初中相关科目教学计划完成后,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避免在毕业时集中安排。
八年级下学期考试科目为:生物、地理。
九年级下学期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道德与法治。
体育与健康考试原则上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4月底前进行。
其他科目在课程结束时进行。
8.问:改革之后普通高中学校如何录取学生?
答:各市(州)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学校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制订具体招生方案,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9.问:如何规范自主招生?
答:试点地区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结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本地区范围内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具体办法和招生程序,主动向社会公开。严格控制自主招生学校数量,招生比例控制在招生学校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5%以内。招收体育、艺术等特长生的普通高中,须经省教育厅批准并按照批复进行招生。
10.问:加分项目及加分政策如何规范和完善?
答:目前,我省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以市(州)为主。此前,一些地方先后出台了加分政策,此次改革明确取消体育类、艺术类、学科类、科技类以及其它各类竞赛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进一步促进考试招生公平、公正、公开。
11.问:此次改革“全科开考”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
答:按照教育部要求,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全部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基础,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同时,为防止增加学生负担,这次改革进行了综合设计。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在成绩呈现方式上,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克服分分计较。
高中学校制度范文2
大家新年好!感谢局领导,再一次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聚在一起,汇报过去一年的工作得失,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思考。
2010年也算是中学收获的一年,这一年,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陈述我一年的工作。
一,一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通过合格学校验收以后,学校变得漂亮了,环境更舒适了,设施设备更完备了。作为校长,我却迷茫起来,我思考得最多的是:学校要办成什么样子,怎么定位?特别是地处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如何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留住教师,留住学生?
1,在艰难摸索中确立学校发展目标。我们本着追求有品味,深内涵,有特色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学校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用学校文化发展引领学校特色,为孩子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们旗帜鲜明的提出:“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育人目标,确立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确立了学校办学的终极目标:有人文精神的学校,有多样性美感的学校;有优质产品的学校,我们还不断的对目标进行推敲、补充、修改,绘出学校发展的美丽蓝图。
2,打造高效的课堂。学校最美的风景应该在课堂上。在全区上下掀起的学习洋思的热潮中,我们是积极的响应者。在推行之初,取的了可喜的局面。我们编印了洋思系统资料,在校园里挂满了洋思办学理念的横幅,领导上示范课,进行常规课与洋思课的对比试验,听推门课,每周例会点评十堂课,学洋思教学比武等等举措。课堂上有了变化,听课的学生多起来了,学生都动起来了。但现在处在一个瓶颈阶段,老师的思想有些回潮。好在灌溪中学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我们一定会在短时间内迈过这道坎,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孩子展示智慧、绽放生命、体现尊严的舞台。
3,擦亮书香校园,科技校园两块牌子。我渴望学校中,校园有书香气,老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学校积极盘活图书室、阅览室资源。为每间教室订制图书柜,2万多册图书被搬进教室图书柜,在学生手上流转。今年,又采购了适合学生口味的书籍1800多册,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要求每名学生自行购置两本经典著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校免费赠予,迄今为止,每个孩子的书袋或书桌上都有几本堪称经典的书籍。
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读书会,如鲁迅读书会、泰戈尔读书会、莎士比亚读书会等等。目前,入会读书的学生达到了400多人。每年评选“书香儿童”、“书香少年”、“小小藏书家”活动。2010年下学期,图书室评选了120名“书香儿童”和“小小藏书家”,并获得了有校长赠言的图书,价值达2000多元。学校将每年的6月15日定为捐书日,毕业的孩子将手头上读过的书,贴上自制的书签交给学校图书管理员。在书香文化的熏陶下,学校文学社捷报频传。30多位同学的作文在湖南省小溪流作文竞赛中获奖,习作也相继见于《科教新报》。同时,开展覆盖学生全员的系列科学普及、创新实践教育,以每年的科技节为龙头,使全体学生人人有科学研究与实验的项目,使小观察、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科学活动在校园里蓬勃开展。以张才友为主要辅导教师,长期与学生一道站在各种创新比赛的前台,实现了创新发明专利的突破。
4,构建学校活动文化。生活中的一些重大日子,郑重的对待,擦亮装点,让学生对这些日子充满期待。3月8日是妇女节,我们定为感恩节,在这一天,每个人都给母亲写一封信,给母亲一个拥抱。5月10日科技节,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展出自己的作品。9月10日感恩教师节,我和学生代表一道,在学校大门口给每位走进校园的老师献上一束鲜花。9月28日读书节,今年是首届,读书节的主题为“阅读经典、润泽心灵”,我们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聘请著名作家彭其芳作讲坐,开展成语接龙比赛、文学名著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名人读书故事大赛、课本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持续整整一个月时间。立冬日的步行节最让人难忘,今年,我们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主题为“走进自然,磨砺意志,快乐成长”的56华里的远足活动,徒步德山孤峰塔。记得那天返程时,几个小女生脚上起了血泡也坚持走完全程,在校门口时,扑进班主任的怀里嚎啕大哭,让我也留下了眼泪。这是给学生铭记终身的教育,这是一个极富教育含量的活动。
5,创建学校博客。学校博客已有一岁了,点击超过万人次。它不仅为学校积累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同时也促使我们提高平时的工作标准。它不仅展示了学校风采,还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市教育局施局长和郑督学无意中点击了我校的博客,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给予较高的评价,并写下热情洋溢的评语。
6,建成全省首个少年宫。今年暑期,我们在学校修建了农村少年宫,开全省之先河。少年宫配备了少年影视厅、道德实践室(综合室)、美术书法室、心理咨询室、音乐舞蹈室、棋艺活动室、体育活动室、科教展室、创新工作室、手工制作室九个室,这些活动场所布置得漂亮舒适,格调高雅。投入使用后少年宫立马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1,因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创新科技大赛并获奖,2010年5月,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协会授予我校“团体会员单位”称号。这是目前为止全市唯一的一块奖牌。
2,近年来,我校在全省青少年科技大赛中表现优异,获奖六十余次,其中三次获得金牌。省科协在我校实地考察,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兴趣大,参与面广。2010年11月,授予我校“青少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称号。
3,2010年12月,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并被市委宣传部授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基地”的称号。
4,2010年10月,我们承担了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活动,由于组织严密,保障有力,受到市教育局表彰。
5,2010年12月,在省普图验收中,受到刘际雄主编的高度赞扬。
三存在的问题
1,中考质量不高是我们的硬伤,仅排十九名,优质生源的流失让我痛心又无能为力。
2,我们的管理模式需要改变,我们的管理者还不习惯从办公室走出来,进行走动管理。我们缺少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缺少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
3,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知学校缺钱,但感到最缺的不是钱,我们最缺的是观念、是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本领。
高中学校制度范文3
关键词激励机制奖学金
奖学金制度作为我国“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励作用的充分发挥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自己有着重要的意义。激励是指一个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通过合理地运用各种管理资源,激发被管理者工作动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也可以说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种内在的趋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需要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其形式有工作激励、物质报酬激励、精神激励等。而机制,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是指保证系统运动有序的程序和力量的总和。
1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设置中的主要问题
从局部上说,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功能不够,而专业奖学金的激励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国家奖学金金额较大,但受奖面有限,很难起到激励广大贫困生努力学习的作用。相对而言,专业奖学金与其他奖学金相比金额“不够多”。另外,大多学生对从自1987年就沿袭下来的覆盖所有师范生的三等专业奖学金的激励功能持否定态度,不认为其能起到激励作用。
1.2评定中的主要问题
为了保证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公正与高效,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校系两级”的奖学金评定方法,即学校根据奖学金提供者的要求下发总的评定标准,各院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些可操作的评定规则,再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评选。而院系一级的评选制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院系的评选程序过于简单,有的甚至没有成文的评定规则,有的院系没有制定成文的评选规则,沿用过去的简单粗糙的“规矩”,仅侧重某方面的指标。要么“惟成绩主义”,走进“成绩好,一好百好”的怪圈;要么过于倚重民主评议的结果,使得本来严肃的民主评议成了同学走后门、拉关系的舞台,助长了不良的学风和校风。缺少成文规定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当粗糙的评选结果出现问题时,主管老师就不得不站出来进行协调和平衡,并确定最终的结果。造成奖学金评定过程充满了主观色彩,缺乏科学性,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在评选执行过程中,民主表决的公正性遭到质疑。民主评议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奖学金评选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民主表决过程过于简单,同学在事前对各种奖学金的评选标准并不了解。由此带来同学们对所进行的民主表决态度并不认真。因此,一些院系在制定了相关的评定标准后,都取消了民主表决过程。在访谈中这些院系的同学也对这种做法表示理解,因为他们认为“民主表决起不到评优的目的,很不科学”。
1.3发放中的主要问题
奖学金的发放制度是奖学金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完善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奖学金激励功能的实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师范院校往往忽视对这一部分制度的规范和实施。各院校对奖学金获得者的宣传不够有效,从而导致了未获奖者对获奖者的冷眼旁观,难以激发其上进心。同时,学生对获奖同学的态度也不容乐观,这表明奖学金并没有很好的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2如何利用激励与约束机制来完善奖学金制度
2.1适当调整奖学金的金额和受奖面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在他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所谓效价是指人们对某一目标(奖酬)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奖酬的价值大小。1998年全国高校普遍扩大招生规模,高等师范院校的在校生人数急速的增长,但奖学金的数额却并没有同比的增长。从而导致了如今奖学金在大学生教育经费来源中处于尴尬的地位。许多学生宁可做兼职,也不愿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也就是说奖学金的数额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价值不高,不能引起他们对目标的重视,从而影响了奖学金激励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说力度不够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奖学金制度中的关键问题。
2.2重新审视各项奖学金的价值导向,对不同种类的奖学金进行准确的定位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在1956年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理论,他认为激励的程度不仅受到自己所得效价绝对额的影响,而且受到效价相对比较的影响。也就是说,效价的高低虽然是影响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但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有时起着更大的作用。在群体中,任何一个群体成员都会经常将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与群体中其他成员进行比较,以衡量自己是否得到了公正的待遇。一旦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其心理上就可能产生不安和不平衡,从而使其积极性受到挫伤。奖学金的设置应该拉开差距、分开档次,使真正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使学生的“付出”与“回报”相一致,而不应该搞大锅饭“旱涝保收”,使懒惰型大学生继续得过且过,而优秀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奖学金,种类上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了其评定标准及其背后所反映的价值导向的多样化。在对某些评选制度已经比较成熟的奖项中,可以考虑缩小受奖面,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更好的发挥奖学金的激励功能。将奖学金和助学金严格的区分开来,对师范生三等专业奖学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师范院校不断走向开放的趋势。
2.3制定统一规范的综合测评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要做到公平合理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工作绩效评估系统。该系统不仅具有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还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与策评方法(如学生间相互监督与互评),从而使每个人的成绩都能得到客观、合理、较为准确的评估。这样就可以基本上做到分配上的公平合理。院系两级的评选制度虽然有其更贴近被评者,效率高的优点,但目前许多奖学金制度的问题也正产生于此。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大都采用综合测评的方法对学生的优异程度进行鉴定。而各院系自行制定的、不受学校制约的规则很难保证其评定结果的科学性。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奖学金制度进行改革时,既要把握奖学金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大方向,又要把握不同种类的奖学金所奖励“先进分子”的独特属性,使在某些方面有特长或突出表现的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奖励。
从宏观上说,我国师范院校正不断从定向走向非定向、从封闭走向开放,由此必然带来的是我国师范院校对所培养人才要求的变化。奖学金制度中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是学校办学理念的最好阐述,这种阐述毫无疑问的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微观上讲,学校每年招生的来源、数量和构成都会有所不同,各种评选的细则也应该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补充和修改。正因为这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存的奖学金制度问题,不断审定和完善它的各项评选规则。
2.4将发放工作与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主动寻找自己的崇拜偶像或榜样,来进行自我激励。一个良好的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但并非树立了榜样就一定能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这是因为学生只有对“榜样”心服口服,且认为自己应学、可学时,榜样的激励作用才能较好地得到发挥。以往奖学金发放工作的问题主要在于很多奖学金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者还没有认识到,奖学金的发放是奖学金发挥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奖学金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我们应该将奖学金的发放与宣传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把奖学金的发放当作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更好的发挥奖学金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我们还应该将奖学金发放工作的宣传制度化,选定一个固定发放奖学金的时间,并且科学的对获奖者进行实事求是地宣传。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还方便了同学们的监督,评定中存在的问题也更容易被及时发现。
参考文献
1唐丽珍.奖学金评定工作中的激励理论效应浅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高中学校制度范文4
【关键词】高血压;小剂量;联合
高血压疾病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已经超过两亿高血压患者,超过80%的患者从社会收入划分是分布在中低层,并且每年的新增高血压患者超过一千万。目前诸多患者自身的健康意识十分淡薄,并且治疗也不规范,这直接严重地影响高血压疾病的防治工作。现今,抗高血压的药物也越来越多,在临床治疗中,往往患者自身的病情复杂,大量单一地使用某一种药物容易导致患者自身其它病情加剧,同时也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尽快恢复。小剂量联合药物治疗高血压也已经越来越成为临床高血压治疗的可行性方案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背景资料
从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在住院前均进行过高血压临床检查,均有心电图,血压监测情况,在选择调查对象时,要求对患者有血压偏高为1,2级,高血压1级:收缩压处于140mmHg至160mmHg之间,舒张压处于90mmHg至100mmHg之间;高血压2级患者:收缩压处于160mmHg至180mmHg之间或舒张压处于100mmHg至110mmHg之间。其中入选的男性患者有75例,女性患者59例,年龄阶段处于24~71周岁,平均47±1.3岁,病程1~7年不等。
1.2 治疗方法
卡托普利,对高血钾患者禁忌,服用3.1~6.2 mg/次,3次/d,必要时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无绝对禁忌证,服用2.1~5.3mg/次,3 次/d;阿替洛尔,服用3.1~6.2mg/次,2次/ d;氢氯噻嗪,有痛风的患者禁用,6.2mg/次,1次/d;在用药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药物联用治疗。其中:1组患者共51例,依据其具体病情,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卡托普利,2组患者共39例,服用阿替洛尔+氢氯噻嗪。3组患者共44例,服用四种药物。
1.3 回访方法
收集每名入选患者于本院住院期间的个人基本资料。心电图,血压临床的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血脂,血压等检查结果,并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观察记录,从2013年1月开始,对2011年1月以后的患者进行回访,回访方式包括电话,信件,电邮或者上门随访,主要目的是确定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后效果。部分回本院复诊的患者即以复诊时间为回访时间。
1.4 治疗后疗效判定
在治疗的初期一月内每天同一时间进行血压的测定,根据血压情况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在治疗以后3个月的时候其复测的血压作为治疗后的血压情况;对于在治疗以后患者没有进行血压检测的不纳入到数据统计。治疗后患者收缩压降幅超过20mmHg或降至正常,且舒张压的降幅超过10mmHg 或降至正常。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Statistics v2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分析组间差别,P
2 结果
统计结果见表1,共368例患者有治疗后血压记录,其中男75例,女59例。
分析结果表明,第1组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卡托普利与第2组患者服用阿替洛尔+氢氯噻嗪相比较,用卡方分析,其结果表明无明显差异(P>0. 05),第1组,第2组分别同第3组患者用卡方分析表明其疗效有明显差异(P
3 讨论及建议
在临床上苯磺酸氨氯地平主要是作为钙拮抗剂使用,能够大大地改善损伤血管的发炎,阿替洛尔是β受体阻滞剂,它是现今治疗高血压的常规性药物,尽管阿替洛尔在临床上还缺乏心血管保护的一些证据,可其降压效果比较得到肯定;本研究中的氢氯噻嗪是属于利尿剂,也有较多的医学证据,这种药物就是适用于小剂量联合应用,剂量过大十分容易干扰血糖以及血脂的代谢情况;卡托普利在临床上应用于降压,其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这种药物在高血压患者并发有糖尿病或者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下有比较良好的效果。高血压患者小剂量联合用药在临床上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种治疗方案能够避免单一的大剂量药物所导致的副作用,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单一使用某一个药物的局限,在临床上通过不同药物的不同降压机制来进行合理的组合还有利于保护人体靶器官组织,也十分有利于患者自身基础疾病药物使用的调节,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刘鹏.高血压人群和非高血压人群中周围动脉压和中心动脉压的关系[M].遵义医学院2010.
[2]:吴静.二甲双胍联用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83例治疗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6
高中学校制度范文5
关键词:广告;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能指与所指;文化研究
大众消费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符号的剧增,特别是图像符号的剧增,“视觉化”被摆在突出位置。“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帝国里,而广告是这个符号帝国的‘国王’”的说法略显夸张,却并不虚假地道出了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显要”地位。现代社会是广告无处不在的社会,迎面“遭遇”各种广告是现代人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一,所谓“抬头不见低头见”是对广告“存在”的贴切描述。广告一词,源于拉丁文advertere,意为注意、诱导、传播。中古英语时代(约公元1300—1475年),演变为Advertise,其含义衍化为“使某人注意到某件事”,或“通知别人某件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是广告最初的广义意涵。而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中对广告的定义则可视为现代广告涵义的代表:“广告是由以确定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和观点)的,通常是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
广告的特性因此可被表述为:信息传播、媒介依靠和商业服务,前两者是广告的功能和传播途径,后者才是广告的核心职能,即通过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为出资人提供特定产品推广的商业服务。如今,广告已成为这个星球上最为普遍的“景观”之一:报刊广告、露天巨幅广告、互联网广告、电视广告、影视艺术作品中植入广告、手机短信广告、路边散发小广告等等,无时无处不在。儿童在充斥着各种婴幼儿用品广告的环境中成长与社会化;老年人在养生保健广告炮制的恢复健康、永葆青春的“神话”中期待返老还童的愿望能够“从梦想照进现实”;女性在各种美容美体广告中被告知通过消费某些商品就能变得美丽动人;男性在汽车广告中被塑造为具有“男子气概”和充满异性吸引力的形象。总之,一个社会事实就是,今天已经无人能逃离广告的“全景式扫描”。
一、消费主义:大众消费时代广告本质之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战后经济逐渐复苏与繁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相继步入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注定是广告的最佳栖息地,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广告。丹尼尔•贝尔指出,“汽车、电影是技术发明,而广告则是社会创新”。他引用美国历史学家戴维•M•波特的观点认为,“正如不理解骑士精神就无法理解中世纪行吟诗人、不理解福音宗教就无法理解19世纪宗教复兴主义者一样,不理解广告,就无法理解现代通俗作家”。如此,广告可被视为打开现代大众文化迷宫的一把钥匙。广告的本质之一是消费主义。现代广告通过特定的话语转换机制制造自身“文化化”的表象,利用各种传媒形式鼓励消费、刺激消费,制造和引领消费需求,进而实现将人的需求(need)向欲求(want)转化。在此过程中,一种物质享乐主义的文化氛围逐渐生成,其中充斥的是对欲望的肯定和对反抗的收编。它的目标是制造永不满足的消费者。
1.话语转换与“文化化”。随着现代媒介快速发展,曾主要出现在电视、收音机、报刊杂志上的广告已辐射到互联网和手机,在生活中处处实现着自己的“在场”。无需过度启发,每个人只要闭眼回想数秒,就能回忆得起几句广告词:“你值得拥有”(巴黎欧莱雅化妆品)、“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脑白金牌补品)、“去屑,就用海飞丝”(海飞丝牌洗发水),“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王老吉牌凉茶)等等。通过这种循环的、狂轰滥炸式的重复出现方式,广告商们鲜有失手地将类似的品牌广告语印刻于消费者脑海。广告并非总是“王婆卖瓜式”的自卖自夸,为了取悦消费者,将商业动机弱化,广告需要将自己的消费主义本质掩藏起来,这就需要借助文化的“外衣”,借助一种重要的“话语转换机制”。“尤其是要借助一种巧妙的修辞方法、叙述方法,它要用美学和艺术来包装自己,这就是广告制作中至关重要的话语转换”。
为了努力制造自身“文化化”的表象,广告通常会从文化系统和社会生活中攫取各种素材和资源,通过挪用、拼贴、假借、加工,实现一种意义的移植与嫁接,并通过激发消费者“想象”的方式在其头脑中将某物品与特定意象或特定价值链接起来,然后经由特有的修辞与叙事手法(多是图像化表征)呈现出来,最终使物品具有使用价值之外的想象意义与符号价值。简言之,就是“用商品诉说商品以外的故事”,但其主角仍是商品。如此,广告就将自己的消费主义本质恰到好处地隐藏起来,并为自身换上非商业化、非功利化的“面孔”———或温情脉脉、或循循善诱、或谆谆教导,旨在让观众产生一系列联想和错觉,仿佛自己看到的是一幕幕亲情剧、公益片或科教片,而唯独与消费没有任何关联。麦克卢汉就曾指出,“没有哪一群社会学家在搜集和加工可利用的社会素材时,能接近广告队伍的水平”。而对于现代消费者来说,广告创造的与商品相关的文化表象正日益成为他们消费时关注的焦点,因为人们需要利用消费这种表象来构筑差异,建构认同。2.从需求向欲求的转化。广告能实现真实需求的解构,促使人的需求向欲求转化。鲍德里亚指出,“广告也许是我们时代最出色的大众媒介……它让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
在这种媒介化参照作用下,消费者的自主性逐渐被侵蚀,如同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从消费一个物品到下一个物品,从消费一种符号到下一种符号。在此过程中,真实的需求被转化为欲求,物质享乐主义的大旗上现代消费社会的高地,山脚下,那些无力反抗的“被缴械”(广告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缴械机制”)的欲望个体匍匐着向消费的“高地”前进。如此,我们似乎看到存在两种逻辑,一种是事实逻辑,一种是广告“逻辑”。前者以因果联系和理性分析为逻辑基础,后者则以欲望制造和满足为“逻辑”基础。广告“以理性的方式反对理性”,由此可被视为现代社会“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典型代表。它致力于符号和象征价值的生产,并形成自己的话语霸权。在其中,消费伦理和享乐伦理被演绎为一种“新的道德”。
广告不仅售卖商品和服务,还旨在形成一种以消费为核心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它借助于对各种符号和象征价值的生产设定了一种消费与生活方式的“吸纳性”和“排斥性”标准,将目标群体吸引进来,把达不到这种标准的人排除在外。因此,它同时也是一所学习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学校”,在这里,个人被期待“训练”成为合格的现代消费者。然而,广告的“野心”并不止在于刺激消费、贩卖商品,更在于“贩卖”一种世界观,一种意义模式或意识形态,并在此过程中再生产出各种权力关系与社会生活的“常识”体系。正如有学者所言,“广告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广告的叙事策略是通过人为的却又常常是隐蔽的方式把一种超越的意义、价值或精神内涵与特定的物质商品进行‘嫁接’,从而赋予该商品以一种附加的意义。借助这种叙事策略,广告传达的就不仅仅是一种商品信息,而且也是一种意义模式,一种世界观与意识形态,并对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与不健康的‘常识’体系进行了再生产”。由此,便引出广告的第二本质:意识形态化。
二、意识形态化:大众消费时代广告本质之二
广告的本质之二是意识形态化。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存在的真实状况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意识形态是一种“再现”想象性、而非生活中真实社会关系与社会状况的机制。类似于水下物体会因为光的折射作用而发生各种扭曲、变形和失真,经历过意识形态“折射”的事物,也会发生各种变形。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其一旦形成,即对人(主要从思想意识层面)产生控制作用。而且,“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并不是公开的,而是隐蔽的,我们内化了意识形态,因此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和效果,可以说,意识形态是无意识的”故可以得出,意识形态的特性为再现性、非真实性与隐秘控制性。
1.“明示”与提醒。一些时候,广告通过反复提及、循环出现等“明示”的方式作用于人们的意识前台,以图起到提醒、印刻、劝诱的作用。这种方式通常较为直白,一般突出产品的“功能性”,直接提醒消费者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何种产品。如电视上反复播放的“王老吉”牌凉茶广告: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就是直白地提醒消费者在“怕上火”的情况下应该做出什么消费选择,并间接指出“王老吉”牌凉茶的“功能”就是“对付上火”。这是较为初级的广告类型。
2.“暗示”与诱导。另一些时候,“高明”的广告还能通过各种话语转换机制,以“暗示”的方式作用于消费者无意识层面,激发其对于商品/品牌的想象与欲望。这个过程不仅能使商品/品牌实现其符号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时也帮助消费者完成欲望的再生产。尤其是在现代广告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等多层次全方位感官刺激,广告发展出一种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式关系(一种突出全方位互动性的关系,而不只是传统平面广告与消费者之间“展示-接收”的关系)。通过这种交互式关系,广告的目的是改变消费者的习惯。
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广告的微妙作用更多的是改变习惯,而不仅仅是刺激需求。”所谓习惯,多受潜意识支配。因此,广告通过改变消费者习惯,还能更深地“潜入”消费者潜意识结构,进而对其原有的认知方式、价值观与意义模式产生影响。因此,不论是通过“明示”还是“暗示”,广告的目的不止在于贩卖商品和服务或对消费者行为实现某种导向,还在于通过话语转换实现商品与意义、品牌与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人为的链接,并将这种影响导入消费者的意义世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和隐秘控制如今正朝着令人愉悦因此也更难以察觉的方向发展。以此为参照,来检视广告中隐含的消费主义与意识形态作用。
三、一支广告里的“完美人生”———广告本质之检视
以美国著名珠宝首饰品牌蒂芙尼(Tiffany&Co.)2010年的一则圣诞广告(ChristmasCommercial)为例。该广告时长1分27秒,由10个镜头/场景组成,用镜头语言讲述了多个小故事,展现了多种人物关系,并将该品牌产品嵌入其中,始终配以悠扬舒缓的圣诞主题歌曲。从视觉及听觉美学角度而言,这算是一支视听艺术效果俱佳的广告,类似于一个个小故事穿插起来的微电影(Minimovie)。就品牌塑造效果与传播效应而言,这也是一支“成功”的广告。它以圣诞节为背景,以爱情、亲情为主题,透过冬季、雪花、咖啡厅、聚会、求婚、城市夜幕等场景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节日温馨气氛,并将品牌和产品融入其中。让消费者在观看的同时,产生一种深刻的“带入感”和认同感,同时激发他们对于类似美好场景的经验性想象,并将这种想象移植和嫁接到特定品牌(Tiffany&Co.)上。
广告中每一幕都出现了Tiffany&Co.的首饰/礼盒/购物袋,通过将品牌与产品“嵌入”叙述场景之中,成功将其与视觉影像表达出的浪漫爱情、温暖亲情相合体,并将美丽、浪漫、美好、幸福等象征意义加诸该品牌及其产品(钻戒、耳环、项链、手链等)之中,最终,生成了一种想象性的品牌符号价值:Tiffany&Co.=浪漫+温馨。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在广告影像化表达(能指表达)中,每一幕都充满了强烈的“画外音”(所指),下面逐一分析。
镜头一中,情侣间首次出现Tiffany&Co.标志性蓝色礼盒,由男主角手拿———“画外音”/所指:Tiffany&Co.的首饰可以成为情侣间表达爱意的礼物,且是由男方送给女方,产品由此获得“爱的礼物”之消费联想,且是由男性赠送,女性接收(以下镜头中,作为礼物出现的产品都是如此)。镜头二中,已经拥有Tiffany&Co.耳环的女性再次收到伴侣赠送的礼物时幸福灿烂的笑容———“画外音”/所指:拥有Tiffany&Co.首饰的女人感觉是多么幸福,这是一种溢于言表的幸福,特别当礼物是由爱人送出时。此处强调的是拥有/收到Tiffany&Co.首饰的人的幸福感受。镜头三中,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丈夫、两个孩子,爸爸手拿Tiffany&Co.购物袋———“画外音”/所指:Tiffany&Co.首饰是丈夫赠送给妻子、夫妻间表达爱意增进感情的“最佳”礼物,收到礼物的妻子会备感幸福,家庭由此也会更加幸福。镜头四中,昏黄的灯光、模糊的影像、翩翩起舞的情侣———“画外音”/所指:Tiffany&Co.首饰能够参与“调制”暧昧的调情和浪漫的情调,营造迷人气氛。镜头五中:手拿Tiffany&Co.购物袋的爸爸在橱窗前抱起女儿,说着什么———“画外音”/所指:爸爸也许在说,这是给妈妈的礼物,等你长大了,也会得到同样的礼物。表明Tiffany&Co.的首饰也可以成为“送给孩子的礼物”,暗示对的该品牌的“忠诚”应该延续至下一代。镜头六中:聚会场合、席间焦点男女———“画外音”/所指:拥有Tiffany&Co.的首饰会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艳羡的对象,享受“成为焦点”的美好感觉。镜头七中:回到镜头一中的情侣,二人幸福交谈,女主角眺望远方———“画外音”/所指:暗示畅想二人可预见的美好未来,在其中,Tiffany&Co.的首饰自然不能缺席。镜头八中,手拿Tiffany&Co.大号购物袋、拖着圣诞树的幸福男子———“画外音”/所指:他应该一个是拿着送给母亲或爱人的礼物赶往回家的路上、期待同家人一起度过圣诞节的人,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或贴心的爱人。表明Tiffany&Co.首饰可以成为送给家人的充满暖意的“节日礼物”。镜头九中,钻戒、礼盒、求婚场景、幸福拥抱,这也是这支广告的平面版(杂志、海报等)中的主打场景———“画外音”/所指:将钻戒与幸福的求婚/婚姻联系在一起,是珠宝首饰广告中的经典/老套场景。
它暗示,收到Tiffany&Co.钻戒的女人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新娘。镜头十中,城市夜幕,身着礼服的男女———“画外音”/所指:他们应该是去往参加PARTY(舞会)的路上,暗示的至少是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普通民众很少有身着礼服/正装参加PARTY的机会),在这种生活方式中,Tiffany&Co.的自然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主角”。这支广告通过“再现”现实生活中种种令人向往的幸福场景,将观众“带入”设定情景———当然,它们都是人为布景的,非真实的,所有出场的人都是演员,所有亲密举动都是基于剧本的演出,所有社会关系都是虚假的。其间,Tiffany&Co.的产品/礼盒/购物袋被巧妙地“主题式”地嵌入其中,以达到使观众在场景与品牌/产品之间生成一系列暗示性联想或一系列虚幻性想象的目的,因此,广告具有了某种“白日梦”(daydream)特质。总之,这支广告希望通过镜头语言的讲述来作用于观众的无意识欲望层面(这些美好的事物、幸福的感觉,谁会不想要?);对其施以类似于魔法般的隐秘控制,最终将人们这些对美好事物的欲望引导向对该品牌价值不菲的产品的“想象性”消费和事实性消费上。其“言下之意”是,购买/拥有了Tiffany&Co.的首饰,你就能够拥有广告中呈现的所有美好事物和美好感觉———浪漫的爱情、美好的婚姻与幸福的家庭,最后指向的是,完美的人生。
将其“能指/产品-所指/意义转换链”用等式来表示是:钻戒、手链、耳环、项链(产品/能指)=爱情、婚姻、家庭(象征物)=浪漫、美好、幸福(意义/所指)=完美的人生(终极意义/终极所指)。这不是莫大的谎言?广告除传达一定的商品信息与意义模式之外,对“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与不健康的常识体系”也进行着再生产,Tiffany&Co.这支广告中多次出现的“赠送礼物”场景便是对传统性别模式再现与再生产的一例。场景中,男性总是作为礼物“赠送者”出现,女性总是礼物的“接收者”。这表明男性才是这些价值不菲商品的真正购买者、消费者,而女性通常不具备这样的消费能力,女性想要获得它们,需是来自男性的“爱的赠予”。广告借此再现了一种“男人购买,女人享受”的传统性别消费模式,同时也暗示着二者在生产领域的不平等关系,即男性创造的价值、获得的报酬与拥有的财富是高于女性的。因此,过渡到消费领域,男性的消费能力也强于女性,女性在生产和消费领域都处于双重“从属”地位。其次,整支广告通过精致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国式的白人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他们收入稳定、生活富足、富有品味、闲适安逸。其他国家/种族/阶级的生活方式则被排除在外。这种生活方式被“排他性”地表现为令人憧憬和值得追求的,并与特定品牌/产品联系在一起,试图在观众中建立起一种“虚幻联想”———消费Tiffany&Co.的产品,就意味着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是区别于、高于普罗大众的生活的。这无疑是将阶级/阶层划分的标准简化为“消费”一项,即“告诉我你‘买’什么,我告诉你你是谁”的逻辑,并通过特定消费模式强化再生产了这种分层。最后,广告一再表现通过礼物赠送表情达意的场景,实际上是在鼓励人们将自己的情感表达诉诸物质、诉诸昂贵的商品(诉诸Tiffany&Co.的产品)。仿佛只有通过赠送贵重物品,我们的真情实感才能得到表达,我们的爱人、家人才会感到幸福。不同于中国传统赠礼文化中的提倡“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重视的是赠礼行为背后的“情”而不是“礼”本身,在这支广告中,叙事的逻辑是“物本主义”而非“情本主义”的,它将赠礼行为的重点放置于“礼”上,放置于“物”上,赠礼情景主要是为了烘托“物/礼”而存在,而非背后之“情”的存在。这种鼓励人际间情感表达庸俗化的镜头语言,正是对日常生活中物质主义庸俗化的“礼重于情”的常识系统进行重述和再生产,并通过镜头语言强化之。
四、结语
广告结构化的图像/影像/语言都是具有“指向性”的,指向观众、指向消费。正如有学者指出,广告的观众被结构为一个消费主体,广告把个体与他/她的生存的真实条件之间的关系再现为一种想象的(虚假的)关系,使主体生产虚幻意识而同时又不能认识到这种意识的虚幻性。广告把个体建构成一个能够自由选择和购买产品的主体,一个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消费者。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当然是虚假的。但它强有力地诱使、呼唤观看者对商品的认同,从而成为一个消费主体。
“广告不仅刺激人们选择某一物体,做出一次认知决定,做出一次理性评价,而且力图在其他语言学层面上制造种种使观看者与该产品合而为一、彼此依附的效果。观看者是广告中缺席的男女主角。观看者被引诱,而把他或她自己置换进广告之中,从而使该观看者与产品意义合而为一”[8]。通过这种“置换”机制,观众很有可能就会过渡为现实世界中的消费者,广告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广告仿佛是现代世界的“阿拉丁神灯”,它无处不在、有惑必解、有求必应。它向现代消费者许诺一个消解质疑、没有问题、无所或缺的“完美世界”(APerfectWord)①。这里没有宗教的末世感,只有鲜活的现代感,一切都展现出无限可能性并预示着没有终点。
这个世界,消费者只需通过购买就能得到。在广告中,现代文化与经济实现了暧昧的结合,只是这里的文化已经沦为一种媚俗的碎片式的平庸文化,一种缺乏连续性的断裂的文化。广告无论如何制造自己“文化化”的表象,也无法剥离其消费主义与意识形态化的本质。有学者形象地指出,现在“我们呼吸的空气是由氧气、氮气和广告组成”。仿佛没有广告,连我们呼吸的空气都不完整。而对于当代大众文化研究者而言,研究广告并与广告“共存”,这是大家共同的生存处境。
参考文献:
[1]陶东风.广告的文化解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6).
[2]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M].丁俊杰,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7.
[3]托马斯•丹尼尔•库克.消费者文化[M]//马克•D•雅各布斯,南希•韦斯•汉拉斯.文化社会学指南.刘佳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8.
[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1.
[5]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84.
[6]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6.
[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89.
高中学校制度范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1至2006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用血液灌流治疗地高辛中毒患者9例,男4例,女5例,年龄(50.29±18.67)岁,其中急性中毒6例,慢性中毒3例。6例急性中毒因自杀而服用地高辛,口服量(14.50±5.18) mg,中毒后2~4 h入院;慢性中毒患者发病前均有长期口服地高辛史。另选2006至2007年资料齐全的常规药物治疗地高辛中毒7例为对照组,男3例,女4例,年龄(46.34±23.67)岁,其中3例急性中毒,口服量(10.70±3.89) mg,4例慢性蓄积中毒。对照组给予苯妥英钠、利多卡因、氯化钾及对症处理。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消化系症状和心律失常,部分患者有意识障碍及视觉异常。急性中毒入院后行机械洗胃。
1.2 血液灌流治疗
先对症处理,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血液灌流,入院至灌流间隔1.5~3.0 h。血液管道接入血液灌流机(珠海丽珠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吸附剂为苯乙烯/二乙烯苯聚合中性树脂(珠海丽珠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每次灌流120 min,血流量200 ml/min。根据中毒症状及地高辛浓度决定是否再次灌流,两次灌流之间间隔8~12 h。灌流时肝素抗凝。
1.3 血浆地高辛浓度及血液学检测
每次灌流前后抽肝素抗凝静脉血2 ml,用化学发光分析试剂盒(德国拜尔公司)测定血浆中地高辛浓度。在灌流前、全部灌流结束后及灌流后一周取外周血测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对照组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入院后2 h、16 h、30 h)采血测地高辛浓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配对计量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血液灌流组中,5例急性中毒者灌流2次,1例急性中毒和3例慢性中毒者经3次灌流后,均抢救成活。对照组有一例患者入院18 h后死于心搏骤停。
血液灌流可明显降低地高辛的浓度,经过多次灌流,地高辛浓度成阶梯式下降,而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段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灌流后患者消化系统症状逐渐好转,未再发室速,房室传导阻滞好转(仍有一例患者有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部分患者仍有偶发单源室早,1例意识障碍者经灌流后清醒。对照组仍有不同程度消化道症状,心电图有多发室早和(或)短阵室速。虽然灌流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一周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见表2。
3 讨论
地高辛是一种亲脂性药物,在血中与蛋白结合率高,中毒后从肾脏排泄慢,对机体毒性大。血液灌流借助体外循环,直接快速净化血液,可有效清除血中毒物,使血中毒物较快下降,进而解除毒性。用血液灌流治疗9例地高辛中毒患者后发现:(1)通过多次灌流,中毒者地高辛浓度呈阶梯式下降。这与杨等[1]研究结果相一致;(2)随着地高辛浓度下降,患者中毒症状明显改善乃至消失;(3)血液灌流对急性中毒的疗效比慢性中毒更理想,虽然灌流前慢性中毒者地高辛浓度低于急性中毒者[(5.46±2.38)ng/ml vs(11.85±4.78)ng/ml],但前者地高辛浓度下降缓慢,中毒症状持续时间长,灌流次数多;(4)虽然灌流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临床相关症状且一周后均恢复。通过观察,笔者还发现每次灌流前地高辛浓度较前一次灌流后有所上升,这可能与体内地高辛重新分布有关。地高辛吸收后在机体组织分布广,它在心脏组织中的浓度,超过血液浓度约30倍[2]。灌流使血浆地高辛浓度下降后,组织中地高辛重新释放入血,故灌流前血药浓度会较前一次灌流后有所上升。大孔径吸附树脂作为吸附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其孔径适宜对地高辛的吸附,与活性炭相比具有血液相容性好,不影响血液电解质浓度,对血液有形成分影响小,少有脱颗粒等优点[3]。它对地高辛的清除率更高,吸附能力更强[4-5]。
参考文献
[1]杨,原新茹,张锡刚,等.血液灌流抢救大剂量地高辛中毒[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7(4):337-338.
[2]徐淑云.临床用药指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35-540.
[3]陈芝,王汉斌,杨,等.树脂血液灌流治疗毒鼠强中毒的疗效观察[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2):40-43.
[4]葛志强,李彗敏,高春瑞,等.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地高辛的实验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9):620-621.
[5]葛志强,高春瑞,李彗敏.HA-3树脂与活性碳对血中地高辛清除能力的比较[J].医药,1998,10(4):244-245.
(收稿日期:200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