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学校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学校制度

职业学校制度范文1

关键词:升学制度;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学校;辩证观

作者简介:李红卫(1972—),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职业教育、比较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5-0053-05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根据有关文献,职业学校学生希望毕业后直接升学的占有相当比重[1],职业教育的中途终结性是造成“普教热、职教冷”的一个重要原因[2]。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亦将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简称升学制度)作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升学制度①果真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直接的升学机会果真是吸引学生报考职业学校的一个因素?现行5%的升学比例是否合适?升学制度的实施现状如何?现行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完善升学制度?带着问题,笔者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间,于北京、昆明②两地抽样选取了各级(重点校普通校)各类(职高、中专、技校)中等职业学校共11所,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并辅以访谈的方法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调查样本及访谈对象

调查中,我们发放学生问卷536份,收回536份,剔除无效问卷1份,共获得有效问卷535份,有效率为99.8%。有效样本的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我们发放教师问卷370份,收回346份,剔除无效问卷1份,共获得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93.2%。有效样本的构成情况如表2所示。

访谈对象主要是抽样学校负责招生就业的主任或副校长。为了弄清个别学校“高考班”的具体情况,笔者还采访了这类教学班的班主任。访谈对象合计16人。

二、调查结果及启示

(一)职业学校多数师生认为升学制度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但其作用有限

有近七成(69.4%)的学生,七成多(75.8%)的教师对职校学生直接升学制度表示认可。“衔接”被视为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3]。俞启定教授亦有同类观点:“中途终结”是职业教育地位低的根本原因[4]。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直接升学制度的相关政策,并为之鼓与呼,原以为职校绝大多数师生会对此表示认可,但调查结果远低于预期。在认为本校毕业生读高职比例很高、较高的学生中,认为高升学率是吸引自己选择本校的重要因素的比例为75.6%,这一比例较高。但学生认为职业学校学生有直接升学机会是影响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学校的一个因素的比例却仅为33.1%。关于现行升学制度(5%的升学比例)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有近六成(59.4%)的学生,有近一半的教师(47.8%)认为其作用一般。根据笔者访谈获得的信息,上述调查结果较为可信。当笔者向职业学校负责招生的教师询问影响学生报考本校的因素时,他们顺口提及的多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认可度(“公办还是民办”)、专业设置、就业情况(“就业的单位好不好”、“是否是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师资力量、学生管理(“是否是封闭式管理”)、学校环境等,很少有人会提及升学制度及升学机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与近几年出现的“用工荒”、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情况较好有关;当然,也可能与单考单招考试难度较大,升学比例较低有关。

(二)部分师生认为现行升学比例不合适,但与学生升学需求的差距并非较大

学生认为“不合适”的比例为39.7%,教师认为“不合适”的比例为51.8%,超出学生12.1个百分点,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当问及多大比例合适时,他们中选择20%左右、30%左右的较多。这一比例似乎与学生及家长希望子女升学的较强意愿相符(学生本人有意向升学的比例是77.2%,学生认为家长希望自己升学的比例是84.5%)。但笔者通过访谈获得的信息是:近几年,多数学校每年有意向参加单考单招的学生比例不超过10%,“也就是几个百分点”,个别比例较高的学校,也仅为15%左右,而且这只是报名参加高考补习班的比例,而非升学比例。还有,近几年,有意向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呈递减之势,“三四年前,报高考班的有100多人,近几年也就60、40、30多人”③。周正2006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学生因为“可以通过考高职提高学历”而选读职校[5]。但笔者于2011年所做调查显示:仅有三分之一(33.1%)的学生认为职业学校学生有直接升学机会是影响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学校的一个因素。当问及现行5%升学比例是否合适时,学生回答不好说的比例为24.7%,教师相应比例为21.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直接升学的需求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综合访谈资料分析得知,报名参加单考单招人数减少的原因有:学生上中职,首先考虑的是就业;近几年中职生就业形势较好,与专科、本科生的差距在缩小;高职收费高,而中职生家庭经济条件不佳者居多;高职生升本科机会有限,若“续本”还得通过成人高考,与其如此,不如中职毕业后及早参加成人高考。

职业学校制度范文2

为保障和鼓励我校教职工外出学习考察,提高我校职工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拓宽教职工学习渠道 ,对于学校公派出去学习、考察、培训等与学校有关的教职工,将参照以下标准给予报销费用:

1、往返路费

市内出行可以选择打车软件打车或的士出行,以实际消费金额报销;

湖南省内凭汽车或火车票报销(高铁按照二等座票价);

湖南省外优先考虑火车出行(高铁按照二等座票价);校级领导因时间关系可以选择飞机出行(标准为经济舱),若超出部分则由个人承当。

2、餐费补足

湖南省内为50元/人/天; 湖南省外为60元/人/天。

3、出差补助

市内出差不补助;

省内出差补助为60元/人/天;

省外出差补助为80元/人/天。

4、住宿

市内原则上不提供住宿,若是会议有要求则按文件执行;

省内的原则上不超过150元/天,超出部分由个人自己承担;

职业学校制度范文3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劳动保障部、教育部和人事部共同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该《意见》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人事部门要面向各类职业学校(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对考核合格者,由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各类职业学校中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中央提出的“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要求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见。

《意见》明确要求:经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认定,职业学校所设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申请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时,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视为鉴定理论考核合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这将意味着,越来越多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毕业时,不仅可以取得学历文凭证书,还可以取得就业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这对于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措施。目前,“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技能”的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全国每年大约有500多万人参加近千种职业的职业资格考核,累计已有3500万人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学校制度范文4

关键词:职业学校 学生 教师 问题

1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

1.1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年龄较小,大部分学生在中考后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认识,成绩不好,只有进职业才能继续学业,选专业也基本上是由家长决定,因此,学生对专业没有充分的了解,家长也没有足够的引导,所以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更谈不上奋斗目标,导致对学习没兴趣。学生在长期学习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约束力较差,存在自卑心理,自暴自弃;既对自己的过去没有清醒的认识,也对将来没有长远的规划,对所学专业也没有足够的了解,感受不到社会职场的氛围,因而,学习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所以,不会主动学习,甚至连课堂学习也不会认真对待,在课堂中不仅自己不学,还会破坏教学秩序,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

1.2教师因素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大部分能够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但不可否认也有部分老师的责任心不够,疏于管理,在平时的交流沟通比较少,思想教育工作做的不够细致,甚至简单粗暴;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存在应付情况,在授课的内容只限教材,不能结合生产实践,形式单一,没有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没有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授课的内容庞杂,不讲求授课技巧,没有重点,没有突出,没有兼顾到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学理念落后,课堂上教师为讲授为中心,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对课堂中影响课堂秩序的情况不管理或采用呵斥或严厉制止等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

1.3学校因素

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教材偏旧,使教学跟不上社会需求;学生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于学生实行量化考核,却未说明为什么实行量化考核;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式存在一定问题,除了个别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外,大部分课程还是以试卷形式来考核,教师也会在考前划重点,导致作弊等情况的发生,影响学习风气;学生对于课程设置不明确,不同于普通高中课程的是职业学校课程基本上是每学期基本都在学习不同的课程,不少学生在临近毕业时还无法对本专业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1.4家庭因素

在我国现在家庭中,孩子永远是中心,家长对孩子从小溺爱,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迁就放纵不管等,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状态,对孩子的期望值太低,因此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不管不问,家长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交流少;还有些特殊家庭,不良影响和教育,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创伤,成为心理异常产生的根源。首先家庭和生活环境(如父母不和或离异、“问题型”家庭),容易造成心理异常,造成性格的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学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

1.5社会因素

职校学生正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非常强,是非分辨能力不够,处于叛逆期,容易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腐朽的道德观念的侵蚀,容易上当、受骗、变坏,无心学习,纪律涣散,意志消沉。

这些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如何理性看待,如何去正视这些现象,提高自我修养,

2解决职来学校学生学习障碍的方法

2.1了解学生,保证课堂教学

传统的备课就是根据教材准备教案,这种传统的做法往往很少考虑学生的情况,甚至忽略学生实际情况,根本不清楚学生的学习意愿,这样的教法呆板,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因此,要做到让学生主动学习,备课关键是备学生、备学情,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能力,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明了学生的学习要求,清楚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的过程时也不能先入为主地设计所谓问题并确定答案,提问内容更多的应是以学生关注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为选择范围。因此,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是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

2.2理解学生

理解,是师生桥梁的基石,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基础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对学习失去信心,在听课的过程中,学生纪律性差,不认真学习,甚至扰乱课堂秩序,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一定原因的,或是以前学习习惯不好,或是有特殊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处理的方式相对简单,制止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的方式相对简单,有时会伤到学生的自尊心,有些学生表面顺从,但心里还是不认错,甚至有的学生会当面顶撞,使课程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在上课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要弄清事情的原委,首先要理解学生,他们认识问题的层面不高,给学生以辩解、申诉的机会,让他能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哪怕是一些不正确的、听起来很幼稚的理由,我们都要给予积极的倾听,对所陈述理由进行分析,指出对错,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对于老师课堂秩序的维护,通过对犯错误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也对全班学生警示,这样于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2.4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

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思想动。要理解学生,首先教学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学生才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教师,而教师也需要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了解其所想所为的动机原由,不能以自己层面的标准去评判学生的是非对错,而是要以积极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言语、行为中的积极面、光明面、长处、优点予以有选择的、特别的关注,强调正面的优点,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给予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和力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认真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

2.5走进学生,走近学生

走进学生,近学生,这在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走进学生,是指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样可以了解他们学习的情况,当然,走进学生,还需要走近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注自己。所在教学的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去,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这便是走进学生;走近学生则要求教师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教师的“倾听”,能改变学生的被动课堂学习状态,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还会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的艺术,巧妙调整课堂的气氛,促进师生的沟通。

2.6恰当的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相动是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主要手段,同时师生互动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它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又贯穿于整个主体性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通过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学生通过反馈,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对下一步的学习作自主的调整。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或肯定,或提出建议,或给予鼓励,对学生而言是对教师所讲知识认知程度的高低和理解程度的反馈,当然师生互动除了以上作用之外师生互动还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通过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等学习能力。恰当的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剂,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学生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获取新知识。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出问题,因此精心地准备几个既能揭示学科本质,同时又能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到最基础的知识,能培养最基本能力的问题链是师生间完成有效互动的重要环节。

3结束语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针对职业教育从十二个方面进行部署,其中第九条是继续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执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而教师教学能力具体现在学生的课程教学,同时教育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还是从教师自身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郑绍忠. 中职学生厌学的原因和对策[J]. 甘肃教育 , 2004,(11) .

职业学校制度范文5

关键词:一体两翼 精细化管理 创新能力 特色品牌

创办于1992年8月的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坐落在闻名海内外的“千年花乡”――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2004年6月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学校的评估验收,以学生专利发明闻名全国。

一、困境中崛起,业绩举世瞩目

该校创办之初借用的是小学的旧教室,招生仅限于陈村镇没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生源差、人数少。1996年与陈村化技术学校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资源共享”的新型办学模式。1997年5月被评为首批“市级重点职业学校”,同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乡镇示范性化技术学校”。学校四易其址。经过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从2000年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建有数控加工、CAD/CAM设计、模具制造、PLC技术、机电一体化、现代物流应用、动画制作、网络管理、综合布线等30多个校内实训室场。学校现有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140多人,其中研究生26人,高级教师34人;在校学生3000多人。师生屡次在全国和省市大赛中获奖,学校则成为“省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全国创新教育研究基地”,多次获得省市、国家级奖励,有522项学生作品申请了国家专利,并已获得专利授权128个。

二、“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

“一体”指以培养城市化意识的人为本体。“两翼”指借助专利发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掌握成为体面城市人的生存手段;借助精细化德育,塑造学生心灵,为学生成为城市化文明人提供保障。陈村职业学校创造性地提出“城市化意识教育”新理念,着意培养“高素质、高品位、高度文明、高尚道德”的城市新人。为了培养城市新人的创新意识,该校实施了卓越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成为该校享誉全国的最大特色,校领导两次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科技创新颁奖大会,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全国创新型先进学校”的光荣称号。站在“城市化意识教育”的高度上,学校进一步探索精细德育教学模式,精化育人目标,细化育人过程,创新育人机制,强化育人实效。

三、精细化管理模式创新

在实践“城市化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和教师们意识到德育应是“城市化意识教育”的主阵地,而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是最终目的,于是学校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使之与“城市化意识教育”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了“精细德育”模式。

从精细化意识到精细化管理。全校师生对精细有了共同认识之后,对学校实施全面精细化管理。

1.建立精细管理准则

(1)确立目标建设以“精”为标准。学校的精细目标及标准重点体现在八个方面,即环境塑造精雅化、制度管理精细化、师资建设精良化、课堂教学精致化、活动设计精心化、实践操作精准化、家校合作精密化、学生培养精品化。(2)确立过程管理以“细”为原则。过程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环节,学校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将过程做细”为原则。即细分目标任务,细分人员安排;细化实施过程,细化工作要求。

2.成立精细管理机构

学校构建起“德育处―学部―班主任―学生”、“德育处―团委―学生会―学生”、“德育处―德育教研组―德育教师―学生”三条德育工作主线,三线联动使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一个立体体系,实施精细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健全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补充和完善新的管理条目。

3.完善精细管理机制

推进精细管理必须有精细的机制来保障精细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所以重点是建立精细管理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陈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创新经验有:(1)实施教职工的“德、勤、能、绩”的精细化评价,总分为500分,分7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84个细节进行自评和他评;(2)成立由行政、主管、监督等代表组成的专门考核小组,对教职工实施多部门多重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挂钩。

学生从精细意识到精细行为。对其日常行为、文明礼仪行为、工作岗位行为在细节方面进行强化和操练,同时训练学生养成“将细节做精”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定势,最终形成稳定的精细行为习惯。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各类行为进行教育与训练,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一是规范日常行为训练。将中职学生的日常行为细分成文明上学等18个细项、54个细节进行长期监测与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行为文明有礼,细节训练形成了典型的“直线”文化,即单车停放一条直线;桌椅摆放一条直线;工具整理一条直线;学生集队一条直线等。二是开展礼仪教育。采取了“教、学、练”合一的做法,并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眼神和表情的细节都可以关注到。学校的会场礼仪教育已成为了当地学校学习的标准。三是强化工作岗位行为训练。学校创设一个平台(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独立实施精细操练,让其在岗位上主动做出适应性的调整,通过反复的操练进行精细行为的自我养成,最终形成精细的精神、态度和品质。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色品牌

学校特色的理念,需要特色品牌予以支撑,为此陈村职业技术学校以专利发明和精细化德育为支撑打造创新品牌。学校在部分班级中试点“科技创新”辅导课程的教学,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逐步形成了以“倡导观念转变,加强动手实践,培育发明新星”为指导思想的教学理念。一是,“加强动手实践”。科技创新的目的是创造出新的实用产品或对原有的产品进行适当的改进,从而获得不同的功能或更好的效果。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通过学习教师传授的各种发明创造技法,将之与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相联系,从而设计出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方案。这种设计能力更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悟性”,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也是难点。比如,“可拆卸花盆”、“新型粉盒”、“黑板报线尺”等均由学生动手制作,并均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在学生当中形成了很好的正面影响,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创作热情。二是,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教师联系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发明案例,组织学生探讨其发明的起因、过程及实际产生的效益。如讲解带橡皮帽的铅笔、可弯曲吸管、可口可乐的瓶子、复写纸等案例,均是学生日常接触的实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三是,“培育发明新星”。教师的工作应着力于“培育”,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探索发明的乐趣、创新发明的意识和能力,并以智慧的眼光从中挖掘出发明创造的“新星”,树立起“新星”的榜样,带动其他学生由点及面地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目前,人们总结和发明的创造方法已达340多种。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能明显地提高创造力,有效从事创造发明。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些方法,陈村职校的老师选择了适合学生目前认知水平的几种创造方法进行辅导。一是组合法。目前很多小发明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例如:铅笔和橡皮,就是在使用中觉得不方便,于是将它们进行了组合,便是目前大家都在使用的带橡皮的铅笔。二是缺点列举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使用过程中觉得某些东西不好用而进行的改造。像我们天天坐的椅子,不能随着身高变化而变化,于是就有人发明了可调节的课桌、椅子。三是创新移植法。这种方法是将某个领域内的原理、方法、材料、结构引用到另一个领域内进行研究。如有人看到麦当劳里的吸管取盒,便想到了学校里的粉笔,发明了新型的粉笔盒。四是逆向对转法。这种方法是沿着事物相反方面,用反向探求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有人看到婴儿床在小孩长大后就没有用了,扔掉了又可惜。于是想到了将其倒过来,便成了一张办公桌。五是适应需要法。这种发明方法是指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所帮助,能够给人们在各方面的追求不断提高的愿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了解身边还有哪些需要是暂没有得到满足的,认真地从生活、工作、学习中去寻找新的需要,寻找发明创造的新目标。如可拆装花盘,就是该同学在看到花盘在更换的时候总是被打碎遗弃,于是想到了将其拆开,就能轻松地更换而还能重复使用。

职业学校制度范文6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办学机制 课程模式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改革力度,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灵活办学机制,搞活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培训,不能仅像普通教育一样,提供按部就班的全日制正规教育,更不能把职业教育统统办成学历教育,而要把服务的视野拓展到社会上其他人群,如成人教育、农民工培训、企业的短期培训等,充分发挥短期性、技能性和社会性的优势,为我国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必须直接与市场需求挂钩、直接与服务地方经济挂钩,着力培养独特的技能型人才,让他们好就业。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学校可以直接使用企业提供的教材,企业也可以派人到学校来培训教师。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实施好“四大工程”,即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组织实施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组织实施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组织实施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职业学校尤其应重视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这种低端办学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市场,就会给我们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二、调研市场,更新专业设置

职业学校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现代化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对现有专业分批进行调研和调整。应及时更新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淘汰过时专业,推出新型专业或复合型专业,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从而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办出特色。我们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应注意: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一是各类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力求做到“经济增长点出现在那里,专业就办到哪里”。面向社会与市场岗位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二是对就业不好的专业要及时调整方向,按照市场需要进行合理的转型,积极发展面向社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三是对行业传统优势专业,要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扩大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把传统特色专业做大做强,形成专业支柱。四是积极拓展新专业,在强专业上下游领域,拉长专业的“专业链条”,形成新的特色专业群,并逐步发展为新的主导专业,为生产一线培养相关急需的各类人才。五是围绕行业发展优先设置市场紧缺型专业。六是为适应国家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适时发展综合性、复合性、交叉型专业。

由于中职学校在国民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所培养的学生除少数升入高职院校外, 大多数成为当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劳动者,直接加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大军中。作为中职学校,其培养目标就是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毕业生应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有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业的竞争能力;能直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成为有文化、有技能、有能力的劳动者,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总之,一所中职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规划时一定要做到:既有长线品牌的骨干专业,又要开办当时社会所需求的专业,长短结合,才可以保持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学校也才具有生命力。

三、构建新的课程模式

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所有的专业都是以课程为元素的,相同的专业可以有不同的课程设置,而课程又决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达到。中职学校对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大的自,学校如何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则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的课程总体结构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文化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技能课程模块。第一,文化课程模块。其应开设的课程是由教育部规定的,作为高中学生必须开设的课程,包括语、数、外、德育课、体育课、电脑课、卫生课、心理课等。这个模块的课程是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课程,也是中职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模块。第二,专业课程模块。这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课程的设置必须紧贴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在这个模块中课程的选择是最关键的环节,原则上各专业必须有 3-5门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应依据深入的市场调查、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论证,以及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的研究和调查了解来设置。在实施上可以采用不同的课程设置方式,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下列几种:一是与企业共同开发的课程——订单式课程;二是学生要获得各种技能证书而开设的课程——证书类课程;三是以参加竞赛而开设的课程——竞赛类课程;四是为就业的某一方向而开设的课程——模块类课程;五是以学生兴趣拓展而开设的课程——选修类课程等等,由于这些课程是与市场直接关联的,是完全符合市场对人才的专业素养的需求的,因此也是科学的、合理的。第三,技能课程模块。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样,不同专业为学生开设不同的技能训练课程,这类课程有些是以专业课程为理论依据,是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也有部分是本专业必须要达到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掌握本专业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在开设技能课程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对该技能课程的要求和标准,制定技能实训计划和标准;第二,课时量要满足训练目标的完成;第三,要提供必需的实训场地,以保证技能训练的目标完成;第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技师上课,或者到企业进行实训。

四、建设高素质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以技术培训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更是直接决定了该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而,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应大力推进“人才强教”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职业院校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中层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与职务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用好现有人才。

二是树立“以教师为本”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稳定现有教师队伍,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水平。

三是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紧俏新兴专业和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人才和教师,完善优化师资队伍。

四是学校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出外进修;要求专业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必须抽出一些时间去进修,或者到实验基地、校办工厂、企业参加实践,提高能力;开展交流合作,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来校任教、交流,派遣人员出国学习考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五是注重“双师型”(既有专业理论又有专业技能)教师的培养,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例。

六是实施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从工厂、企业、科研学会、大学以及离退休的优秀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中聘请人才和专业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层次技能人才的服务。各单位领导直接联系和服务一批包括知名学者教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百千万人才工程”入围者、学科带头人、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优秀人才,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各行业形成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和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各中等职业学校瞄准市场、适应当地经济来加快自己的改革步伐,更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和社会的认可。职业教育不仅有赖于学校自身在办学机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学制管理上出台相应的改革政策,更需要整个社会改变用人机制,广大家长转变职业意识。这是一个长期的全社会的工程,它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道路,关系着我国在新世纪的整体发展,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