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

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1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6年,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之间推开。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

笔者通过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远程培训平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以往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相比,这次培训无论从培训形式,还是从培训内容上来看,都有较大的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注重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这次培训注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对教师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整体上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完成了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培训感悟及浅见。一、端正思想,纠正和澄清认识误区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中有一项作业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笔者浏览了小组讨论学员发的帖子,发现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一位学员这样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都应用出来,目前感觉接触比较多的就是,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讲内容。”其实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其中一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教育技术能力更多的是对我们教学的辅助和把握作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理念和方向。还有学员认为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从挂图到幻灯片再到多媒体的运用,从纸质教案到电子备课等。这种认识偏重于技术,是有失偏颇的。按照这样的认识,必然会走到信息技术培训的老路上去,其做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此认识我们必须加以纠正和澄清。

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上是不同的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

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体系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将这类教学应用作为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立足教育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到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如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学习过程的组织。由此产生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在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渗透,从而实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先进的理念做引导,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而且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三、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这次初级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当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意识、综合意识、反思意识为立足之本,打破以往只重知识不重育人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为切入点,切实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是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必然的,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2

【关键词】哲学;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哲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017―04

一 教育技术要不要走向哲学

在一般公众看来,教育技术就是计算机、电视、投影等具体的工具。在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眼里,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技术学层次的应用性学科。作为工具性的、应用性的、而且所面对的都是实践活动的、所涉及到的主要是操作性工作的教育技术,有必要走向哲学吗?

只要我们环顾四周,看看其他学科的状况,问题也许就不会变得那么唐突。在科学离开哲学的母体许多年后,竟然产生了科学哲学。当技术在社会中获得广泛的使用并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时候,一些深刻的思想家们开始反思技术的应用问题,于是诞生了技术哲学。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了文化哲学、政治哲学、语言哲学、数学哲学甚至信息哲学、网络哲学。更近一点,高等教育学领域里已经产生了高等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领域里面也生长出了课程哲学、教学哲学。

毕竟类比和联想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其他学科都产生了相应的哲学,并不能有力地说明教育技术领域也必须产生教育技术哲学。问题的根本还在教育技术自身。“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如果长期不能建构较有说服力和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不注重自身的理论建设,就不可能对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辩证的、本质的思考,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甚至有可能走向理论上的虚无主义道路。”[1]这是教育技术研究者深刻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质问,也是对教育技术走向哲学的热烈期盼。

教育技术是教育中的一种技术、一种工艺,可它也需要形而上的思索,需要哲学的关照。这种思索也应当能使教育技术多一些深刻,少一些肤浅,多几分目的性,少几分盲目性。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恩格斯所说的理论思维主要是指哲学思维。虽然在理论上我们认可“教育技术学既是一门科学学科,又是一种技术学科。”[3]可事实上教育技术学被普遍认为是技术学科,很少有人把教育技术学作为科学学科来对待。因为教育技术学没有能够建构出一套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甚至缺乏深度的理论研究。在这种尴尬的情形下,教育技术学如果想让自己更像是科学或者更接近科学,甚至还想站在科学高峰的话,那就一刻也不能没有作为理论思维最高层次的哲学思维。

二 教育技术如何走向哲学

教育技术是有必要走向哲学的,可是,教育技术通过什么样的道路走向哲学呢?技术哲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作为部门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哲学关注的特殊领域,另一个是作为一种新的哲学传统、哲学视角、哲学眼光。前者从属于一种或几种哲学传统和哲学纲领,后者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纲领”[4]教育哲学亦然。“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的基本问题,或将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的一门理论学科。”[5]显然,教育技术同样可以通过两条道路来走向哲学,即存在两种教育技术哲学。一种是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作为一般哲学关注的特殊领域,即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技术的基本问题;另一种是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视角、哲学眼光,即把教育技术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前一种思维方式形成的教育技术哲学可以称之为作为部门哲学的教育技术哲学,后一种思维方式形成的教育技术哲学则可以称之为作为哲学纲领的教育技术哲学。

1 作为部门哲学的教育技术哲学

哲学对于体系的热衷使它很容易以演绎的面貌出现,但这似乎是哲学的本性。作为部门哲学的教育技术哲学就是一种演绎的哲学,它往往从属于某种既有的哲学传统,其任务就是在某种哲学纲领下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工作,目标是建立体系化的教育技术哲学。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哲学作为哲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问题是哲学研究问题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应用的具体表现。”[6]这其实就是体系化的教育技术哲学。它的形成得既益于教育哲学与技术哲学,更需要在一般哲学的关照下构建自己的体系。

2 作为哲学纲领的教育技术哲学

作为哲学纲领的教育技术哲学不是从某种或几种哲学传统中演绎出教育技术哲学体系,而是通过哲学反思和批判从教育技术内部生长出教育技术哲学。黑格尔十分清晰地指出:“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7] “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8]近百年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提供了无数的观念和思想,这些作为“后天事实”的观念和思想是教育技术哲学产生的土壤。从这个视角看,作为哲学纲领的教育技术哲学是对教育技术的思维着的考察,是对现有的教育技术思想、观念和理论及其前提的哲学反思和追问,最终形成自身的哲学纲领。

三 教育技术哲学的内容框架

本文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作为部门哲学的教育技术哲学,即体系化的教育技术哲学。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哲学应该包括教育技术哲学的知识论、教育技术哲学的认识论、教育技术哲学的价值论,还应该包括教育技术哲学的本体论。[9]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哲学的研究问题基本上包括教育技术的本体论问题、价值论问题以及基于上述二者的实践论问题。[10] 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哲学的认识论是内在于教育技术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的研究之中的,因而没有必要单独讨论教育技术哲学的认识论问题。借鉴一般哲学的体系,并结合上述两种观点,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哲学应该包括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和实践论等个四部分的内容。

1 教育技术哲学的本体论

传统的本体论是一种关于超验性的“存在”的理论,所研究的存在指的是超越经验的对象,它力图从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出发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并赋予这种本质以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这种传统的本体论因为其追求绝对不变的“实体”而遭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反对。然而,哲学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学问,又不可能不追问和回答本体论问题。如果不能用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来考察教育技术的本质,那么应该从哪些角度来研究教育技术的本体论问题呢?

(1)从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技术本体问题

教育技术的本质不能仅仅从教育技术自身去找,不可能存在一个孤立的、与人的世界相分离的教育技术。有研究者指出,“教育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教育技术而是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把主体同教育技术的‘关系’作为对象进行‘反思’、‘审视’、‘思辩’。” [11]也有人认为“教育技术哲学的本体论所要探讨的是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关系问题,在两者关系的分析基础上可以得出教育技术产生的必然性及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看出教育技术的本质。”[12]这种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从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技术与技术的关系来探究教育技术的本质,进而把握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研究教育技术本体问题的基本视角。其实,也只有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才能看清楚教育技术的复杂本质。

(2)从实践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技术本体问题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开宗明义地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3]这就涉及到了认识论问题。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超越旧哲学的独特魅力所在。在认识论上,我们也要坚持把实践的观念作为教育技术本体论研究的首要观点。在以往的关于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中,要么脱离丰富的教育技术实践去讨论教育技术的定义和范畴,要么进行纯粹概念式的学术论争。我们要抛弃这种认识方式,从教育技术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而且把教育技术作为人的一种主体性活动去理解。

(3)从生成论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技术本体问题

传统的本体论认为,本体就是终极的存在、初始的存在。这种本体成了一种预设的、固有的、永恒不变的原点,整个哲学内容和理论体系就是由此展开而来。然而,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固有的、预设的吗?是永恒不变的吗?整个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是由这个不变的、固有的本体演绎出来的吗?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4]整个教育技术的世界和历史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也随着人的超越本性而不断超越着、不断变化着。所以,我们需要寻找教育技术的本质,但要反对给教育技术找一个绝对抽象的、静止不变的唯一的本质。教育技术的本质存在于教育技术的历史之中,存在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之中。

(4)从“人”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技术本体问题

我国哲学家高清海先生认为“‘人是哲学的奥秘’,只有抓住人,从对人,人的本性、人的历史发展的理解中,才能揭开、解开哲学理论中的一切秘密。”[15] 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技术哲学家芒福德(Lewis Mumford)也指出:“如果我们不能深入洞察人的本质,就不可能理解技术在人类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16]因此,我们不可能站在人的世界之外来看待教育技术,来研究教育技术的本体问题。一方面,教育技术的价值指向就是人的发展,具体说就是学生的发展,教育技术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另一方面,教育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体现,凝聚了人的超越本性和创造本性。不从人的角度去理解,或不能正确地理解人,我们就不可能揭开、解开教育技术哲学理论中的一切秘密,也不可能深入洞察教育技术在人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2 教育技术哲学的价值论

如果说本体论是教育技术哲学的根基,那么价值论就是教育技术哲学的核心。教育技术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教育技术在何种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效果?教育技术与人的发展是什么关系?教育技术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指的是什么?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是怎么回事?这是从整体上对教育技术的价值询问。而在所有的这些问题中,教育技术如何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在教育技术价值论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有正面的影响,也肯定会有负面的作用。有不少教师因为教育技术的负面功效而排斥教育技术,甚至反对在教育中使用教育技术,他们认为教育技术的应用引起了教育和人的异化。可是马克思在论述工业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时候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17]教育显然不是物质生产,但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却类似于自然界与工业的关系。真正的、人本学的教育也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应用。因为教育技术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手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活动中的展开和确证。教育技术哲学需要关心和回答的是如何克服这种异化,实现教育技术本质和价值的真正回归。

人们往往过分关注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而忽略了教育技术的美学价值。在技术哲学领域,已经有很多学者在关注着技术美学问题。其实,这一点也不令人奇怪,因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8]审美是人的天性,是人之为人的标志。教育技术一方面作为人的创造物,另一方面也是教育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实现工具,难道不也应该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吗?教育技术哲学作为对教育技术实践的形上关怀,肯定要探讨教育技术的美学价值,从而揭示出教育技术中的“美的规律”。

AECT新定义把教育技术界定为“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19]这个定义明确提出了教育技术的道德规范问题。那么,教育技术实践如何符合道德规范?教育技术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什么?教育技术实践中的道德关系涉及到哪些方面?教育技术实践中的道德如何评价?教育技术对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能起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教育技术价值论所需要探讨的伦理学问题。

3 教育技术哲学的知识论

知识论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哲学研究的经典主题之一。在教育技术哲学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对教育技术知识论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教育技术哲学知识论涉及四个方面的知识:“科学技术哲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育技术知识和媒体技术知识。”[20]这其实是对知识论的误解,知识论不是研究具体知识的学问。“哲学家们对知识的研究不是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最终形式上探究其中的思维活动内容,而主要是研究知识的基本性质、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以及知识表达的形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21]显然,上述四种知识分别是由科学技术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媒体技术论去研究和发现的,怎么会是哲学层面的教育技术知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呢?

教育技术知识论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教育技术有知识吗?教育技术知识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教育技术知识形成的条件是什么?衡量教育技术知识的标准是什么?教育技术知识的表征方式是什么?

杨开城在其论文《论技术应用主义的教育技术学及其贫困》中指出:“说这种教育技术学(技术应用主义的教育技术学――笔者注)是贫困的,是因为它毫无知识生产能力。”[22]并进而指出教育技术内容中的元研究信息、事实性信息、指示性信息、规范性信息都不是教育技术知识的范畴。这就进入知识论层面的讨论了,涉及到什么是教育技术知识的问题,也涉及到教育技术知识的条件和标准问题。毫无疑问,知识论是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将为教育技术学的科学化提供知识学方面的证明。

4 教育技术哲学的实践论

教育技术是因为其强烈的实践价值取向而获得自身的合法身份的。教育技术之所以被当作现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也是基于教育技术忠实的实践取向和对整个教育系统的推动作用。作为促进人类学习的教育技术,它的实践领域是广泛的,而且形式丰富多样。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技术哲学的实践论并不直接研究这些丰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活动,而是把教育技术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其研究的主题涉及教育技术实践和其它社会实践之间有什么异同?哪些活动属于教育技术实践的范畴?教育技术实践中的主体是谁,客体是什么?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教育技术实践与教育技术理论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科学的教育技术实践观?等方面。概括地讲,教育技术实践论的研究内容应该包括教育技术实践的本质、教育技术实践的特征、教育技术实践的分类、教育技术实践的内在结构、教育技术实践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教育技术实践与教育技术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技术实践观等等。

目前我国的教育领域开展了几项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比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等。这些都是教育技术实践的标志性工程,可是,它们的效益和效果已经遭到了各种质疑。教育技术哲学的实践论需要反思和回答的是:是不是教育技术的实践观出了问题而导致行动结果的偏差?并进而探讨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技术实践观。

四 教育技术哲学的研究方法

“形而上学,整个哲学,是概括在方法里面的。”[23]对于教育技术哲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将决定教育技术哲学所能达到的深度和高度,也决定了教育技术哲学的个性。

我们的基本方法论应该是“持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24]也就是说,我们从教育技术实践本身来说明教育技术的理论,来对教育技术进行形而上的哲学考察,而不是像我们通常所做的那样,用在理性王国里构建出来的理论去评判和剪裁活生生的教育技术现实。因此,在方法论上,我们应该坚持:①把研究教育技术哲学与教育技术实践结合起来,并把前者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上;②把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中心集中在现有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教育技术实践的关系上,通过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的批判来实现教育技术哲学对教育技术实践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功能,从而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的先在性、基础性与教育技术哲学的批判性、超越性的内在统一;③要从教育技术实践的发展来说明教育技术哲学的进化,来评判、检验、修正和发展教育技术哲学。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除了一般哲学研究的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等方法外,还应当充分吸收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哲学以及后现代哲学等现代哲学流派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技术哲学。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复杂性系统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充分吸收利用耗散结构、协同学、分形、混沌以及超循环论等非线性科学思维方式,为教育技术哲学提供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从而创造出更加深刻、更加独到的教育技术哲学。

参考文献

[1]李芒.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1998,(7):6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67.

[3]焦建利.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65.

[4]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

[5]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1996:46.

[6][10]李世改,李红梅.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哲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7,(3): 22-26.

[7][8]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8,39.

[9][11][20]李建耀,陈莉.教育技术哲学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2,(4):9-13.

[10]郑旭东,孟红娟.走向教育技术的哲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5,(3):14-17.

[13][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137.

[14][17][1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2,89,58.

[15]高清海.哲学的创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

[16]Lewis Mumford, “Technics and the Nature of Man, in Carl Mitcham and Robert Mackey, eds,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of Technology, The Free Press,1972:77-85.

[19]彭绍东.解读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J].电化教育研究,

2004,(10):8-17.

[21]江怡.论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知识论[J].文史哲,2004,(2):

14-15.

[22]杨开城.论技术应用主义的教育技术学及其贫困[J].中国电化教育,2008,(8):1-3.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65.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from Philosophical Viewpoints

DENG Xiao-hua

(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China)

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3

论文摘要: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而教育也随之发展为信息化的教育。对高校而言,高校教师具备教育技术素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发展变革的关键因素。该文主要探讨了在信息化时代教育中,高校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育技术素养,从而大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教育技术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当代教育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传统课堂教学与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上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育技术的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我们的教材从原来传统文字形式的显示,变为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多种媒体、多种信息方式显示教学信息,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大了教学信息量的传输。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学生主动地组织建构自己的知识内容与知识体系,由被动变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形式被打破,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得以实现。

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是关键。它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直接点,是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支柱。那么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教育技术素质,决定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而高校教师又该具备怎样的教育技术素养,综合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从而实现教育信息化呢?

二、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中国教育技术素养标准(LSETC)提出,教育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教育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一)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意识素养

首先,高校教师应具备教育技术意识。意识是一切行为的先决条件,要让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教育技术技能,必须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中教育技术运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对于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意识,第一应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相互交叉、渗透产生的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AECT’ 94定义给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不是普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而是指运用各种理论与技术对教学设计、开发,从而优化教学效果。高校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它。第二,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意识还包括,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还应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不仅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教育实现信息化的关键。同时教育技术能力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满足当代教育教学需要的重要条件。作为高校教师,课堂的开放,教学的开放,更要求具备高的教育技术能力,以适应开放式学习环境的需要,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第三、高校教师应具备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作为高校教师关注的不仅是专业的高新技术与知识的发展,还应关注计算机新技术的前沿信息,认识到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技术,不是一种强求与规定,而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的使用。对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与手段可以大胆的使用与实践,如果效果不好,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做到合理选择教学媒体与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转贴于 (二)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技能素养

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技能,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进行合理高效的教学设计;运把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组织教学;运用适合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模式等,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当高校教师真正的熟练把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而教师具备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就是教育技术技能素养。

首先,高校教师应能够掌握教学媒媒体设备的使用。现代教育教学媒体有很多,常用的媒体主要有,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与电子白板等。高校教师要能熟练的使用各种常规教学媒体。熟悉他们的性能、优缺点,进而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教学媒体,组织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另外,教师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方法,在教学中遇到故障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其次,教师应熟练掌握应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出能有效提高教学的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常用的多媒体制作软件有,Flash }PPT等。不需要教师对每一个软件都精通,至少有一个是自己的强项,还要熟悉常规应用软件PHOTISHOP 、 Dreamweaver等的操作使用。这些软件都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另外,高校还应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海量”资源库,进行学习资源的搜集与扩充。可以建立一定的学科专业网站,或是网络课程、远程教学习系统,为学生的异时异地学习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这样多种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使得学习时刻伴随学生左右。

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4

教育技术理念的引进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素质教育的大门,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路、新的方向,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获得了一种新生。

中学物理主要以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一些物理知识晦涩难懂,抽象而枯燥,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学多悟少”灌输为主与现代教育要求的“学少悟多”相矛盾。因此有必要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进行整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摆脱物理教学中的瓶颈。

当前也有不少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但更多的是单纯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来投放教学信息,只是增加课堂的容量而已,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这就是没有认识到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要注意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而要发挥出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合适的途径、采取科学的方法,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且必须符合一定的使用原则,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过程化,充分揭示物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物理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物理思维的形成过程,使物理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达到这些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崇高的品质。因此在课堂上要不要使用,何时使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并反复推敲,确实有利于教学,才可应用,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教育技术机械地教学,更不能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成电子黑板而忽略传统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的情感教学优点,只有它们之间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优化效果。

2、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认知、思考和表达的前提。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特别在实验教学中不能盲目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成实验的替代品,因为实验比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可以让学生动手的尽量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一些抽象的,难以还原的就要多用。这就要求我们大胆尝试和认真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地去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3、教育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①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置身于一个合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②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③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

二、利用科学的方法、途径多层次地促进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要有机结合

1、突破重点、难点。认真研究教材,积累经验把握好每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对那些很难用传统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突破的教学难点,若用电脑模拟,往往就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在讲授天体的运动、电磁感应时,由于知识的抽象、学生空间立体感的缺失,使得学生对于这些现象和规律理解不深刻,但是如果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需要制作动画来描述这种物理现象或者这个物理过程,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此时可以把静止的图片变成能够运动的二维或三维动画,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更为直观,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形象化,使学生容易理解,易于建立物理模型,难点也就容易突破。

2、教学情景生动化、多样化。认真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又与学生实际紧密相连的相关情景,形成特定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多种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贴近知识形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潜力来认识理解物理的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整合已有知识。物理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如,在每次的期中期末复习,高中会考及毕业班物理实验的复习等,如用常规手段进行,费时费力。但若利用电脑模拟,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同时会节约大量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4、网络检测反馈。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教师事先设计好整个教学的各个目标,针对这些目标设计好多个任务、多种问题,以题库的形式存储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即时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探究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独立地上网学习,查看相关内容,以扩充教学知识,使学生视野开阔,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及时解答,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处理学习问题的能力。

总之,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一定要积极引导,不断探索,大胆创新,积极总结、交流、推广。牢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展示时,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工具性,而不能让它成为教学的主题,使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技术上,而不是教学内容上,否则的话,教学技术反倒成为干扰因素。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时,一定要努力排除各种干扰,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真正提高物理教学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网络教育:教学与认识发展新视角(美)BeverlyAbbey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5

如何进一步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是当前教育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发展关注的话题之一。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①优化认识主体的认识思维。现代教学技术能直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动态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和深入理解教学内容。②优化认识主体的认识动力。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趣味性等特点,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能产生由学习情绪、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带来的综合效应,从而优化学生的认识动力,促进其学习。③优化认识主体的认识进程。现代教育技术参与教学过程,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的认识沿着“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路线前进,增强其认识动力和能力,从而大大缩短学生对知识理解、消化和掌握的时间。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普遍认为画面越精彩越好,声音越多样越好,从而导致了现代教育技术实效性不足。②多媒体的设计遵循设计者的教学思维,所以交互性较差。③所有的课堂教学都用,导致现代教育技术的切入点有偏差。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实验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探讨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及方法。

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

实验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积极推进学生的认知构建。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坚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1.预则立――设计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前提

首先,把握实验的总轮廓,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找准需要运用多媒体弥补、完善的内容。同时,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的特点,确定使用信息技术的内容、方式、时间及地点,把信息技术用在该用的地方。例如,三年级的“温度计”中运用动画课件模拟液体柱的运动过程,就是将学生容易忽略的液体柱上升、下降的现象放大、减慢。

其次,明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后检测实验教学效果的内容。例如,在“杠杆的研究”教学中,我们用几分钟的时间播放了“杠杆”的Flas,引导学生明确“杠杆为什么省力、费力、既不省力又不费力”的意义。教学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分析日常工具是否省力时,会有意识地找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这样就减少了出错的次数,节约了教师讲评的时间。

再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实验教学效率的基本教学方法是四个模块、八个环节(如上页表1)。

2.情境生――“六化”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基础

课题组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可以从六个方面(即“六化”)把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1)化无为有

把教材上根本没有办法用实验探究、演示的内容,转换成多媒体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运用视觉、听觉观察、理解实验过程。

【案例1】“山脉的变化”教学片段(如上页表2)。

(2)化有为无

正确的实验操作、迅速读取合理的实验结果是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段内,既能充分展示实验器材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等,又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2】运用多媒体提升实验操作测试复习的有效性(如上页表3)。

(3)化静为动

面对许多概念,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学生只会背诵“风化作用”的文字内容,遇到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而运用信息技术能活化教材,对实验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能结合科学方法解释实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取概念内涵。

【案例3】“山脉的变化”教学片段(如上页表4)。

(4)化动为静

许多实验只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亦步亦趋的机械操作,效果较差。而把这些实验转化为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反复演练,建构新知。

【案例4】探究“杠杆的科学”(如表5)。

(5)化繁为简

山脉的变化是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既不可能让学生逐一探究,也不可能让教师一一介绍,但教师利用“山脉的变化”主题网站,能让学生在网络中自主获取知识。这样既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在网站中自主获取知识,解答自己的疑问。

【案例5】“山脉的变化”教学片段(如上页表6)。

(6)化简为繁

运用多媒体弥补教材的缺陷,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使学生更丰富、更立体地把握文本。

【案例6】“食物中的营养”教学片段(如上页表7)。

3.存于心――运用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保障

在教学中达到“六化之妙,存乎于心”的境界是提升实验教学效率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六化”入手,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课堂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形象、直观、生动有趣,也使得课堂教学信息数量多、质量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气氛。课题组的做法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是课题组始终不变的追求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研究与应用的经验,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课题组将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方法,从“六化”入手,寻找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更多的切入点、提升点,并加以归纳。同时,也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形成实验教学资源库,以便于教师平时的教学及研究成果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蔡铁权.科学实验教学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6

一、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它为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也在这场革命中获得了新的动力。多媒体技术为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因为它可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2.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生的感知阶段创设情景,提供与所学课文和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景,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理解所学知识。

3.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假如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就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更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教学该如何面对这种形式的改变,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关键。

4.多媒体教育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学的知识观、数量观。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探究知识、接受知识。

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正确的作用,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下制作和使用课件,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教育目的。教育是知识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消费之上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动力,不再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综合素质。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  2.恰当运用,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多媒体是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媒介,它是服务于我们教学活动的。教师能否遵循学生的认识过程,设计出优秀的课件,能否找准多媒体与学生理解语言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恰当的时间展现给学生,是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

3.正确处理与传统媒体间的关系。多媒体技术是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升华,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它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在突出体现鲜明的形象、为学生创设认识环境方面的确非传统媒体所能比拟,但在展示重点的字、词、句时,不可能一致停留在屏幕上,适当的板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起到画龙点晴的效果。再如,强化诵读、注意积累,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作用的万能性,长期只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体的介入,大脑的语言中枢就得不到锻炼,就会使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就会下降,就达不到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