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卫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卫生教育

职业卫生教育范文1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方式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新形势要求卫生教育者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养成紧密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以培养“作风严谨、操作规范、尊重科学、医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新型高素质卫生人才。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实用性人才,这要求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的教育模式,以发展的高标准应对现实的严要求。

1.中等卫生学校学生的特点

中等卫生学校的生学生在校年龄多为15岁-18岁,学生年龄小。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但也韧性不足,遇到困难、挫折容易消沉泄气;同时缺乏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主观、偏激,容易被误导,既有表现自己才华和知识的强烈愿望,又受鄙薄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承受着应试教育失败、对个人发展前景迷茫的心理压力等,综合素质不高。

他们多是中考落榜生,这部分学生多存在厌学情绪,难教、难管、违纪率高,多数的学生不是因为对专业感兴趣或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而是在家长考虑了社会就业形势、个人就业能力甚至人际关系网等各种因素后为子女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因而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动力、压力。

2.树立主体性的德育观和健康积极的人才观

医学是一门神圣而又高风险的特殊职业,要使上述年龄普遍偏小,同时综合素质急需提高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应岗位需要,做一位爱岗敬业、医德高尚、医技高超的医务人员,这就对卫生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授人以技,同时还要授人以德。德高方能服人。这就要求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使人“主体性”的思想得以确立。对学生而言即要求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情感发展和精神成长为本,明确“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即主体性的德育观,它以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它要求我们在学生道德个体性培养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一种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3.以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为本

新时期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医患之间矛盾被媒体最大化,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能面对现实,正视挫折,并能从挫折中崛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他人、相信组织和社会,遇到困难不退却,对前途充满信心,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工作,消除和预防矛盾、痛苦、抑郁和悲伤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唤醒、保持和调动学生的信心、热情、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和持之以恒的心理状态,这有助于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繁杂、苛刻的医疗工作。

4.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的创新性

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不应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教育方式,就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多样创新教育方式。常见有说理教育法、讨论法、实际锻炼法。

4.1 说理教育法:即教师借助语言和事实启发、引导医护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在说理过程中,应注意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愉快、民主氛围,这样有助于淡化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痕迹,防止居高临下。此外还应注重情理交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注重说理的逻辑,做到有理有据。同时注意说理形式多样化,说理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4.2 讨论法:即教师组织和指导医护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教育意义在于经医护生集体讨论的道德准则有助于医护生个体态度的改变,且讨论的过程也会影响医护生的道德发展,并收到提升医护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效果。但应注意在开展课堂讨论时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确保医护生在课堂讨论中有自由思考的空间,并能主动而又真实地表达他们的观点。还应根据医护生道德发展阶段特点,启发其积极思考,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4.3 实际锻炼法:医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活动与专业课实验、实习及实际操作同实践技能活动紧密相连,因此其职业道德教育就不仅仅局限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课堂的外延更加宽泛了,既可能是实验室,又可能是实习基地,也可能是临床医院的病区、病房,还可能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社区。基于这一特殊性,故其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采用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一种组织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训练,从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实际锻炼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组织医护生参加社区医疗服务和到医院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把医学伦理道德知识、观点、信念、情感转化为道德践行,增强道德意志,丰富道德情感,不断提高道德认识。

总之,中等卫生学校的职业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教书育人的阵地,适时地结合教学内容把德育渗透到本门课教学中,使我们的教育做到既教育人,又发展人,坚持德育观念、内容、手段的不断创新,以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职业卫生教育范文2

1.“一个冲撞”

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管理的冲撞,是影响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绊脚石”。在我国的卫生职业院校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订单式、顶岗实习模式“、2+1模式”、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尤其对于大多数中等卫生职业院校来说,前3种模式相对普遍。但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与实践单位(或合作企业)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实际上集中在学校与企业如何有机结合的问题上。从学校的角度来说:(1)大多数中等卫生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缺乏本专业的临床所需,容易造成与临床的矛盾;(2)学校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授课过程中缺乏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特色,不利于校企结合;(3)教师团队缺乏临床经验,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长期脱离临床实践。反之,从实践单位(或合作企业)的角度来说:(1)利益因素使得企业不注重或者无精力传授临床经验;(2)实践单位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使用,没有系统地培养新手。

2.“两个负面”

即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和学生消极学习情绪的增长,是影响“教”与“学”效果的内在因素,阻碍卫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众所周知,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从教师的角度来说:(1)中等卫生职业院校的现实地位与前景使得教师不断滋生负面情绪,如缺乏工作热情、抱怨现状;(2)超负荷的教学工作及各类频繁的技能比赛滋生了倦怠心理;(3)学校管理机制和国家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使得教师应接不暇,时间一久,就产生了不良情绪。从学生的角度来说:(1)因就读中等卫生职业院校产生自卑心理,或是长期厌学,或是因初中时就有的消极情绪,严重影响着学习效果;(2)就业前景和执业资格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超出年龄负荷;(3)学习时间短与所学内容多产生的矛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3.“两个脱节”

即课程改革与改革发展创新的脱节、学校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创新的脱节。

3.1课程改革与改革发展创新的脱节

近些年国内并不缺乏关于课程改革的实践性研究,相对突出的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构,其目的是实现工作学习一体化;其建构的基础是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和分析,同时结合教学与临床实际情况,以职业基本标准作为课程内容的参考底线等。鉴于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大多数中等卫生职业院校多采用的课程结构是“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临床实习课程模块”,教学内容多为大专(或本科)的缩小版,与工作任务引领课程结构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3.2学校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创新的脱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如赵才章所言: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这一明确的教学理念和方针。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内容与临床不相适应、课程结构整改及教材建设不匹配、教师团队临床经验缺乏等方面与教育理念的创新产生了脱节。詹碧华等指出创新教育首要的问题是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育在“产学研一体化”环节中的功能体现得比较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同时,李泽楷认为实验技术人员处在“教辅”位置的现状,导致对实验技术人员重视不够、培养不力、要求不高,严重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实践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会受到影响。

二、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内涵

“加快发展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以笔者看来应该明确其改革创新的时代内涵,即实现职业教育的“5个对接”:(1)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2)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4)学历证书与执业证书的对接;(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三、总结

职业卫生教育范文3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素质

作者简介:段广河(1966-),男,河北永清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与教学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编号:10100007)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110-02

一、卫生职业院校的特点

我国现阶段医学学历教育机构从层次上分主要有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通常所说的卫生职业教育即指卫生类高职院校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举办的医学相关类教育。

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2002]14号)中,对卫生职业教育有着明确的办学要求。文件指出,卫生职业院校主要举办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以培养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为主,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据此,我们可以确定卫生职业院校具有以下特点:

(一)基本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为基层卫生工作岗位培养实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二)生源特点:中职学校面向初中毕业生,高职院校面向高中毕业生。

(三)人才培养目标:辅助医疗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举办专业:护理、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医学相关类专业和药学专业。

(五)就业岗位:面向城市社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厂等基层卫生工作岗位。

(六)教学重点:以实践性培养为主,理论知识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强调技能操作。

(一)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何为教师素质?《教育大词典》定义为“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2]而不同研究者由于关注点的不同,对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不同的阐述。谢安邦等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把关于教师素质的认识统一为五个方面,即: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教师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质。[3]教育理念是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信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对教师素质的首要要求。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守的职业规范,既是刚性要求,更是需要由心而发的一种心理需要,进而通过持续地、自觉地外在行为得以表现。教师的知识素质是教师胜任岗位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概括来说,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识知识指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常识,这是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广度要求;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这是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精度要求。能力是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观条件。谢安邦等认为,教师应具备6种能力,即了解学生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交际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4]教师的人格魅力或个性特质与教学效果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妙不可言的沟通桥梁。一名懂得如何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接近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教师无疑是受学生欢迎的。

综合各家所言,我们认为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职业道德、专业素质、教育理论、身心素质、个性品质。

根据卫生职业院校的基本定位和办学特点,对教师素质必然有一些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特殊要求。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教师着重做好三个角色,即领航员、运动员和教练员。做领航员,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了解卫生职业教育的特点、方针政策、培养目标,对学生从学校到市场的途径有清晰的路线图,对学生要经过的急流险滩有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措施,指导学生做好思想的、心理的和技术的各种准备,从而实现顺利到达的最终目标。做运动员,就是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会做的,教师首先必须会做,要求学生能做的,教师首先要能做,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技服人,这是不同于一般院校的显著差别和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正在开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也正是基于此。做教练员,就是要求教师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想把严谨繁杂的医学知识顺利地传授给学生,使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的。如何让学生乐学、勤学、真学,是每一名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必须不断钻研的基本功、常态拳,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和健康。

三、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卫生职业院校的定位、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和卫生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等诸多因素来看,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既是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继续教育是满足这一要求的始终有效而非常重要的途径,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更显突出。

(一)工学矛盾突出

目前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类,即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兼课教师。简单说,专任教师是指在编的专门从事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兼职教师是学校根据教学需要从校外聘请的行业内专门人员,主要担当学生技能训练和岗位实训任务的教师;兼课教师是指校内在编从事其他岗位的人员,具有教师资格,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的教师。

对于专任教师来说,由于授课任务繁重,加上个人家庭、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没有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对于兼课教师来说,由于本来就是偏重于行政工作,兼课往往是一时之需,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本人意愿来说,也缺少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而兼职教师本来就不属于校内在编人员,学校根本无法硬性要求其参加继续教育,同时医学院校聘请的兼职教师大多数来自医疗机构,其本职工作就很繁忙,即便有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从时间上也无法得到保证。

(二)继续教育内容存在空白

就专任教师来说,按照教授学科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三类,即文化课教师、医学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文化课教师主要教授诸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德育等内容,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这些教师一般都毕业于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换句话说就是非医学类院校。因此,文化课教师在教授专业内容上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卫生职业院校,如何使素质教育围绕卫生职业教育的要求而开展,围绕卫生岗位要求来有所侧重,对于文化课教师来说就有了新的要求。而针对文化课教育服务于卫生岗位需求设置的专业性培训存在空白。现在文化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只是泛泛的一般内容,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和专业的培训以外,缺少联系医学教育的衔接性培训、对标性培训。

对于医学基础课教师而言,大多数毕业于医学院校,参加工作后即开始从事医学基础教育。这一类教师缺乏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但是从目前举办的继续教育可以得到弥补。而长期的医学基础教育工作,使得他们本来就不是很牢固扎实的临床一线知识和技能逐渐淡化、削弱,这对于直接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的教学工作来说,无疑会带来很大影响。不了解专业需求,基础就无从打起,很难避免老师教的学生用不上,专业课需要的基础没有帮助学生打牢靠。医学基础课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也面临两难的选择。去医疗机构参加培训,人家不愿意接收,因为你不能从事一线工作,不对口;去医学院校接受继续教育,只能在教授的专业上有所进步,也不能对接真正的专业需求。现在的办法只能是教师自学,主动联系临床、联系专业,而缺乏专业地、规范地指导。

就专业课教师来说,既包括专任教师,也包括兼职教师。排除工学矛盾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容也不能得到满足。由于卫生职业院校举办的专业往往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设置的,很多专业具有新颖性、开创性和独特性。不但对于卫生职业院校来说具有挑战,就是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来说,也是崭新新的课题,基础研究工作往往滞后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专任教师所需要的是医学相关技术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无法从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得到满足,更不能从一线医疗机构得到满足。

(三)继续教育模式和途径单一

继续教育的分类方法很多,这里不一一阐述,只从题目需要的范围简要区分。从范围上分,包括全员培训和个别教育。全员培训更像是一场运动,覆盖全体教师,主要是像教育学、心理学、创新教育、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覆盖范围广,但是缺少针对性和专业性。个别教育包括针对主要教师群体的继续教育以及教师个人的学历提高等教育内容,虽然针对性强了,但是覆盖面又缩小,难以达到整体提高的效果。从层次上分,包括国家级教育、省级教育、地方教育和校本培训教育。校本培训教育权威性和实际效果性较差,其他三类覆盖面小。

现有模式和途径主要的弊端是相互之间缺乏衔接性,各自独立,形不成体系,导致最终效果差强人意。

(四)保障机制、管理体制不健全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不仅仅是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包括其他院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都存在很大差距。[5]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这项工作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因此也就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更缺少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比如对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期间的待遇问题怎么解决,如何保证每一名教师都有机会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后期如何管理和监督,如何评价继续教育工作等等。

四、对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制度保障

各级教育主管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必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卫生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其培养的毕业生直接为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而教师作为育人的核心力量,其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建立有利于教师成长进步的保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解决好教师关心的问题,让教师乐于参加继续教育,变硬性要求为主动参与。其次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条件、要求、待遇、计划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切实解决好工学矛盾,使继续教育工作不但人人愿意参加,而且能保证实际效果,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纳入整体教学工作的序列,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给点“特殊待遇”

要“特殊待遇”是因为社会对卫生职业院校有“特殊要求”。由于卫生职业院校的有着与其他类别的院校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上的对待理应给些“特殊待遇”。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整合资源,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机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举办专业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大同小异,所以他们的教师继续教育一大部分完全可以在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得到满足。可以根据地域性、专业对口性等划定归属范围,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定期培训,计划培养。但前提是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必须能够满足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求。

高职类卫生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如何得到满足呢?我们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1)与师范类院校“联姻”。根据卫生职业院校的生源特点和素质水平,加强与师范类院校的合作,强化和提高全体教师的育人手段、育人方法、育人技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把学到的理论用于教学实际的同时,也把实际效果及时反馈,适时调整育人策略,形成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连续性、有因果性的卫生职业人才素质教育长效机制;(2)与专业对口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联姻”。此举主要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非专业课教师主要和高校结对子,专业课教师主要和医疗机构结对子。要建立定期、长期的培训培养机制,让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能够随时进修学习,灵活选择进修时间和进修内容。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有专人负责和学校的联系,提前确定培训内容,安排师资、场地及有关设施,保证教师随到随学,学有所成。初期可能会有难度,但是作为卫生职业院校来说,教师进修需求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坚持下来就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学习计划和培训计划;(3)与行业机构合作,开展针对新办专业的基础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由于社会需求,会不断诞生新的卫生服务职业,高职院校也会适时举办新的专业。这就要求在师资力量上不断加强建设,以适应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行业内机构具有研究实力强、眼界开阔等优势,与他们加强合作,对于新办专业的师资培训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医学继续教育专门组织机构。为了保证继续教育的有序开展,前后贯通,上下衔接,有必要成立相应的类似于“中介”的组织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搭建供需双方的桥梁和纽带,互通有无,同时对继续教育工作进行整体协调,加强日常管理,深入研究和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把断档的地方连接起来,把空白的地方弥补过来,把有效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供需双方的互利共赢。逐渐淡化继续教育的行政干预,建立供求平衡的继续教育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1]邓步华.刘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关系及发展定位[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36-37.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卷2)[M].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职业卫生教育范文4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职业卫生教育 作用

现阶段,在职业卫生教育体制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课的现象,学生为找工作努力学习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对语文课的作用、意义、地位等认识浅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语文课的积极性。在卫生职业教育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其服务性特征,适应专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重视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是各种自然科学的基础,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到了大学或职业教育中,它显然被忽视了。在卫生职业教育中,学生更重视专业技能和就业方向,认为语文课的设置微不足道。医学生分析一种疾病,学会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都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感觉自己掌握了新的知识技能,然而语文教学却是一个潜移默化、不断积累的过程,取得的进步也是难以迅速衡量的,这就导致技能培训有时显得急功近利,片面肤浅。

知识灌输量的无限增加,减弱了对培训学生健全人格的关注,其客观效果是重知轻德。专业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没有相应提高。许多学生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没有进行完善的素质教育,所以不能成为有底蕴的科技工作者。

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可能成为护士、药师等,他们与其说是跟疾病打交道的职业工作者,更应该说是跟人打交道的职业工作者,所以沟通能力也成了职业素质中重要的环节。良好的沟通不仅能提升就业范畴,而且能为工作的顺利进展铺下基石,所以语文教学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良好的语言功底与沟通能力。

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指出:“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这一论断的价值在于:看到了医学的社会性目的;明确指出无论是医学还是护理、检验等相关医学,都应该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所以人文的基础就是语文教学。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卫生教育中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学科特性和教学任务是多维的、丰富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性。语文作为一门知识课、基础课,我们是否已经运用自如了呢?我们常常不能理解较长的句子,不能把握作者所表达的真正思想,不能积极有效地做好笔记,写作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说话时常常语塞,不能随心所欲地表情达意。所有这些方面都体现出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运用中的尴尬和无奈。

2.工具性。不论学习哪一门科学,都需要借助语文能力来完成。我们要通过听来接受知识,卫生职业教育的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服务的对象仍然是人,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1],与患者良好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互相交流,清楚表达自身的意图,工作中写总结、写计划、写病历、写论文、写演讲稿,等等,无时无刻不在运用语文工具。

3.人文性。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自己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与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而语文教学所提供的文章则能够有选择地帮助提高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调节个人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事业的成功;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有利于创新;有助于陶冶性情,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2]。人文素质教育是生命的对话,是心灵感情的流露与交流。它告诉学生的是人生价值、人生信仰、人生意义,向学生说明人的理念与思想、抱负、希望和理想。这给学生从客观世界中对照自己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学生扩大对人生感悟的视野,受到情感的震撼、意志的磨炼,逐步达到人格的完善。

三、如何激发语文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语文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和学生重专业轻基础的教育现象,打击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积极性;二是普遍存在于部分教师中的亦步亦趋、按都就班的施教理念和方法,往往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迫切需要。

1.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针对当前阶段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应该给他们灌输的是竞争中的合作精神和从医职业人员严谨的职业道德及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3]。提供多种多样的具有文学渲染力的教材,让学生更感兴趣,更多地带着个人感彩体会文学带来的冲击力,从而在面对职业特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

2.把语文教学渗透到专业能力培养中,体现更现代、更实用的工具作用。语文势必要从昨天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开放”,就是要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语文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把学生今天的学识水平和明天的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和工具性。设计专业对口的语文练习,以及文学题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语文授课效果。

3.增加实践活动,推进多种形式的教育改革[4]。实践是促使能力提高、知识飞跃的一双翅膀,是教学中既不可缺少又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然而职业学校语文的教学时数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练习时的针对性、倾向性显得尤其重要。同时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借助延伸的课外阅读、征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双管齐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学在职位卫生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多更好地为社会输出更职业化的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温霞.论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言语能力与护理工作者的关系[J].护理研究,2008,(4):1025-1026.

[2]罗翠梅.浅谈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9,(12):169-170.

职业卫生教育范文5

二、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三、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应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四、用人单位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应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五、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

六、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七、劳动者应当提高职业病防护意识,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八、劳动者应当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卫生教育范文6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 预防医学 课程改革 必要性 教学内容

卫生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能型的医疗人员。预防医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在卫生职业教育中属于重点课程,这也说明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现代医学对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大都忽略了预防医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形成预防意识。那么,如何增强学生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并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时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就成了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且能够应付各种突发问题的学生,加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的脚步,成了必然趋势。受目前大环境的影响,各行各业对于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严格,不但要求学生有极高的专业水平,对于学生的个人魅力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学生只有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与实际操作能力,才有可能不被社会淘汰。预防医学课程是临床专业的必修课程。加强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可以使现代医学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培养优质的综合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管理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很多人开始认识到养生保健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具有预防和治疗等技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就显得非常重要。医术的核心在于实践。对于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来说,也要以实践为主,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教育理论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对于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来说,要让学生树立预防意识,并将预防知识与医学理论相结合运用在实践当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教学内容改革

(一)理论教学改革

把对人身体产生巨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便于学生对预防方法的学习。要让学生全面地学习疾病的预防、康复以及保健知识。还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加强对学生进行应对突发疾病及传染病的预防等方面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知识进行筛选,摒弃一些落后繁复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可以熟练地将这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以便更好地应对真实的病例。理论教学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这也是预防医学课程总是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文字理论制作成学生更易接受的图形、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实践教学改革

医术只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探讨,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医学问题。让学生对一些与生活贴合度高的集体事件进行探讨,可以有效提高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让学生针对心血管疾病、感冒等病症进行分析,探究这些生活中常见病例的预防和控制技巧,以此来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可以利用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对各种素材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逻辑性。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规划与组织,以此训练学生的团体感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规划、分析和总结,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提升动手能力,才能紧跟现代医学的发展步伐,避免被社会所淘汰。

(三)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的改革

预防医学课程的改革要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起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师生互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相互探讨中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多鼓励,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一步步接触预防医学的各种概念。

教师还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医学知识理论比较枯燥,尤其是预防医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极大的耐心。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有趣,课堂变得更有活力,教学效果自然较好。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为了了解“带着问题学习”这一授课方式的成效,笔者对某个班级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觉得采用“带着问题学习”的方式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授课内容,并且认为这样的方式更加形象,有活力;80%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医学知识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另外,认为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加轻松有趣的学生达到75%以上。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带着问题学习”的授课方式是认可和接受的。特别对于案例讨论课堂而言,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及内容的改革

过去的课程考核更重视对知识点的考查。在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后,实践显得越发重要。因此,改革后的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也将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更加系统规范的考核方式。可以将考试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环境对人健康的影响等内容;第二部分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并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给出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学生对操作过程的熟悉程度,如对社区常见病的调查研究、通过论文的形式进行展示等。采用分段式的考试方法,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对下一步教学进行改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情况有所了解,了解自身的优势,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这样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结语

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度,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预防意识也非常有帮助。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中,为培养全能型的医疗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