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文旅运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文旅运营范文1
关键词:农旅一体化;经济转型;六盘水市
一、六盘水市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
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六盘水市便开始注重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其污染源头自然是不言而喻,针对这些污染源,六盘水市将不规范的大批工厂取缔,以首钢水城钢铁集团为首的企业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始终坚持在环保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最大程度上减轻污染,提高生产效率,使得生态和发展二者均衡。
如今的六盘水市已经完成从“煤都”到“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凭借六盘水市炎热夏季月平均气温仅19.7℃的宜人气候,2005年中国气象学会向六盘水颁发了证书,六盘水市可称“中国凉都”,成为中国第一个气象资源优势得到首肯的城市,是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打造的都市品牌。六盘水市不仅仅拥有良好的气候资源,六盘水市境内还拥有极其丰富的动物、植物、水文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且六盘水市共有少数民族44个,多样的民族文化同样为其旅游发展锦上添花,同时,六盘水市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仅为300-500公里左右,其交通位置良好。因此,对六盘水市这座长久以来依靠工业发展,经济增长粗放单一的能源型城市来说,凭借其拥有的优秀生态资源,跟随生态文明建设脚步和趋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农旅一体化融合,是促进六盘水市经济转型,拉动六盘水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过去碍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缺乏等等原因,六盘水市的旅游业发展十分缓慢。直至2012年贵州省第八届旅游发展大会在六盘水市召开,六盘水市的旅游业发展才得以启航。从2012年至今,六盘水市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六盘水市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形象定位,利用其优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亮出“中国凉都”的名片,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走进六盘水,了解六盘水。2013年以来,六盘水夏季的凉爽使得各类赛事在此举办,“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全国青少年自行车锦标赛”、“洲际男篮巅峰争霸赛”,尤其是至今已经连续举办四届的“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到此参赛和旅游,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了六盘水市独特的魅力,抓住这些赛事举办的机遇,六盘水市在这些赛事举办期间推出了“黔菜美食文化节”、“夜郎文化节”、“梭戛乡长角苗文化节”等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节日活动,以“彝族民间火把节”最为吸引人,在火把节举办期间,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数万彝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举行斗牛、斗羊、斗鸡、赛马、跳舞等活动,夜暮降临,燃起笼火,高举火把跳起欢快的达提舞。在2016年11月,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峰会在六盘水市盘县妥乐乡举办,这次中国-盘县对接东盟系列活动对扩大六盘水市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次活动能够放大中国凉都形象,让更多的人关注六盘水、了解六盘水、投资六盘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下,六盘水市经济不再仅仅依赖于重工业,凭借自身生态优势,转而发展生态旅游业,展露出农旅一体化的基本建设格局。
二、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中的不足
但是在六盘水市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的同时,六盘水市农旅发展的道路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从六盘水市农旅一体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六盘水市农业旅游发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交通硬件设施仍然存在不足
近年来,六盘水市在铁路、公路方面建设成果颇多,新开通建设的铁路、公路路线为六盘水市农旅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4年11月28日,备受凉都市民关注的六盘水市月照机场也正式通航,主要航线为六盘水市至贵阳、成都、昆明、重庆、西安、广州、武汉、北京、上海、海口等城市,相信未来六盘水市的交通网络会延伸得更远,带来更多四面八方的游客。但是六盘水市的交通建设始终存在一个极大的缺陷,作为游客即便到了六盘水车站、机场之后,要想到达旅游目的地也是十分困难的。带来这种困难的原因在于六盘水市境内的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于六盘水市下辖的盘县、水城县以及六枝特区,分布在钟山区境内的景点屈指可数。例如,在六盘水市农旅发展较为典型的的景点有盘县“世界古银杏之乡”,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六枝梭戛长角苗族生态博物馆以及钟山区月照休闲养生谷,其中,仅有到钟山区月照休闲养生谷的旅游专线公交车已经成功运营,其余景点均无旅游专线,游客只能依靠租车或者自驾游前往,因为交通的不便利,可能导致各个景点损失大量的游客。六盘水市境内交通硬件设施急需加强。
(二)大多数旅游项目的实施不完整
以钟山区月照休闲养生谷为例,2015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在月照社区双洞村进行节目摄制,节目中的双洞村民风淳朴景色优美,希望通过这次节目能够最大限度宣传、推介钟山区文化旅游,宣传重点紧扣城市定位和旅游资源。但是实际到拍摄地双洞村不难看出,这里旅游项目开发不完全,大部分项目处于中止状态,景区内缺少完整的游览路线规划,游客没有参考路线可供选择,只能在景区内漫无目的地进行游览。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其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导致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性不够强。景区整体布局较乱,兴建的各种旅店、民宿、餐馆均缺乏统一监督管理,也未能做到有效地营运。
(三)农业旅游发展缺乏旅游特色
这是发展农业旅游的核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使得农旅结合模式的景点在全国乃至世界百花齐放,现在的六盘水市农业旅游发展也正面临着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经营模式单一、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缺乏鲜明特点已经成为限制六盘水市农业旅游乡村游发展的瓶颈,六盘水市农业旅游若要更向前l展,就必须找到自身的特色所在。
三、改善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实现六盘水市农旅一体化特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
(一)完善六盘水市境内各处交通及相关硬件设施
据了解,六盘水市公交公司现有的普通公交路线已经基本覆盖钟山区“三池三湖”景点,2016年又增设五条旅游公交专线,已经正常营运,效果良好,旅游公交专线应当大力推广,覆盖到更多已经投人建设的农旅景区,尤其对在六盘水市盘县、水城县、六枝特区的各个较为优秀的景区应当加大投人,可以在盘县、水城县、六枝特区均开通旅游专线。例如,盘县当以“世界古银杏之乡”妥乐为重点建设对象,在客运站增设到达妥乐景区的专线,或节假日定期公交,先少量投入,对游客数量进行统计和预测,以数据为依据决定是否增设专线。针对租车、自驾游的游客来说,顺畅无阻、明确无误的交通路线最为重要,道路同样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因此六盘水市必须尽快建设到达各个景区的路线,且设置相关标识牌,完善水、电、网、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要合理构建农旅一体化发展格局
六盘水市的农旅景点地理位置分散,规划团队应该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由各个点串成线,形成完整的旅游路线,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土地开发以及生态保护。但是投入建设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六盘水的农旅景点数量却较多,目前,各个景区均在逐步建设和发展,但实际效果却不好,建设项目中止、规划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因此,应当改变策略,选择在钟山区、盘县、在水城县、六枝特区生态资源最为优秀,最具有发展农业旅游潜力,交通设施已经基本完善的景点作为重点主要投人建设对象,争取让各个先发展的景区取得成功后带动周边景区发展建设,简言之就像我国改革开放时运用的“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的策略,使得有限的经济资源尽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确保各个关键景点建设脚步更快、更稳、更好,而不是遍地撒网,导致各个项目半途而废,开发无序,最终只会颗粒无收,入不敷出。在景区的管理营运方面,六盘水各个农旅景点相关部门应当负起责任来,全心全意投入旅游业建设,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严肃管理当地旅社、民宿、餐饮方面的建设,一方面要有专业的营运管理人员保证景区正常运作,另一方面要号召当地农民学习相关知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加人旅游建设发展,充分利用其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富裕当地农民。
(三)六盘水市农旅一体化发展应该找准定位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结合优秀的技术、适当的策略等,挖掘自身独特之处,形成比较优势,才能在遍地开花的农业旅游当中打造特色,独树一帜。在建设农业旅游项目时,还应结合地方特色、生态特点、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把现有的资源进行包装、改造,创造特色,凸出优势。以盘县“世界古银杏之乡”景区为例,景区内旅游项目贫乏,几乎只有观赏、农家乐之类常见的已经缺乏新意的旅游项目,当地农民与这些古老的银杏为邻,必然有与之相关的风俗文化,开发团队应该对此深挖;在古色古香、景色优美的妥乐乡中开发出更多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让游客体验、参与这些文化,提高景区的整体游览价值,同时,成千上万的古银杏树所结的品质优秀的银杏果是一大亮点,银杏产品的生产和营销问题因银杏果本身含有银杏毒素,在我国乃至世界仍然是一个较大的难题,但是银杏产品的保健、医疗效果也不可否认,如果利用这些银杏,生产制作银杏产品、开展营销活动、推广银杏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六盘水市应当引进相关技术,开发银杏产品,例如先在市场上已有的银杏茶、银杏果产品,融人景点特色,打造妥乐银杏品牌,甚至可以开l与银杏相关手工艺品、模型、纪念品等。同时,六盘水市农旅的相关宣传广告制作要跟上脚步,首当其冲的便是六盘水旅游门户网站的建设一定要完善,要突出六盘水旅游的特色,信息量要丰富,不能忽视的是各个旅游论坛的评价,旅游网站的信息是大部分游客出游重要的参考意见,在同程旅游、去哪儿、途牛、驴妈妈、蜂窝旅游等旅游网站上,关于六盘水市景点的信息极不完整,且差评率较多,相关部门应当重视,予以改变。
农文旅运营范文2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财富机遇之一!
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本质是新型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过程,这种化学反应般的奇妙融合将使中国农业现代化迸发出巨大的创新力量,颠覆我们对农业的一贯认识!
现代农业“小三农”:“传统农民”变“黄金农夫”;“传统农业”变“多彩农业”;“传统农村”变“绿金农村”。
――黄福堂
20年前,隔海相望的两岸交流还不甚通畅,距离台北1400公里的河南郑州更鲜有台湾同胞的踪迹,但历史的机缘总是那样奇妙,中原大地孕育的伟大河洛文明、根亲文化,把一位名叫黄福堂的台湾青年带进了河南这片厚重沃土,并且在这里扎根生长、开花散叶。一晃20年过去了,在郑州商界,黄福堂先生的名头很是响亮,熟悉他的人言必称其“台湾老黄”。
9月1日上午,在郑东新区CBD商务内环的一幢写字楼里,黄先生回忆起在河南的种种过往,仍然兴奋不已。他说,他现在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祖籍在河南潢川,事业在河南大地,结婚生子在河南郑州。他热爱这片土地,他因河南的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吸引而来,也因河南的发展而成长,他现在的一切都是因这片土地而得。至今,他仍不忘初心,把这里当成了真正的家乡!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久经商战的老黄,如今外有业界名声、德望,内有贤妻孝子,既无经济之忧虑,又无世俗之烦恼,可谓幸福满满。但是,在今年年初,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停掉公司商业、投资等业务板块,专心致志做现代农业,并立下豪言壮语,要做中国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第一高端平台,三到五年内上市。这下,招来了很多人的规劝甚至还有不理解的非议,诸如“农业风险大”“农业不赚钱”等,但是他没有动摇,而是以行动来回答所有的疑问。短短6个月内便完成了公司在河南的筹备和开业,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客户络绎不绝。
“我在孤独中前行,但坚信中国农业一定有好的未来,也坚信自己的中原农业梦一定会实现!”眺望着窗外不远处的“大玉米”标志性建筑,老黄的眼神中透射着一种刚毅和坚强。
老黄的台湾鸿龙绿金生技控股集团总部设在台湾,是一家综合性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服务机构,一直把农业板块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性板块,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强化,不断研究、整合政府政策资源、行业产学研资源、跨界资本、品牌、营销资源,鸿龙绿金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核心能力体系建设和完善、高效、落地的执行团队。
老黄说,集团总部之所以把第一个分部选在河南,定在郑州,这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自己从小看到父辈的辛劳,深知农民的艰辛,想尽自己的一份努力让中原父老乡亲在康庄大道上走得更快一点、更好一点。“河南是我的祖籍地,20年间,河南可谓是养育和成就了我,五十知天命,我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猛觉中原农业的现代化事业,正是我的人生归宿所在。我生长在农村,成长在农业大省,回报中原大地,是我这个台湾人的中原现代农业梦!”
他说,任何梦想的实现,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起点最低,成长空间最大,中央支持政策最多,并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基础和空间所在,这是大势所趋;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如此优质的资源禀赋,当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首先区域,“世界农业看中国,中国农业看河南”,这是地理优势;台湾面积约为河南的1/5,人口约为河南的1/4,地狭人多,自然禀赋与河南乃至全国基本类似,属于小农经济。但台湾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国际上很有名气,被称为台湾精致农业。认真研究、比较台湾和河南的差异、相同、发展阶段等等,发现台湾农业和河南农业有着很多的互补性,这是地缘互补。
“作为一个台湾人,我时常来往于两地,对两地农业资源的熟悉和认知,更让我看清了这种互补的现实可操作性,并且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种互补性的交流将逐步常态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台湾农业的精华,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引入河南,切切实实在河南落地生根,切切实实地推动河南乃至全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老黄说,我们种农田,是用亩来衡量产值的,而商业讲平效,讲的是一平方米要实现多少价值,当农业也变成平效绩效,传统农业才真正会成为高附加值的绿金农业,成为亿万富翁最多的一个行业。他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个用来提升传统农业附加值,让农业成为千万、亿万农民兄弟成长、发展的平台。
“我们不讲虚话、套话,我们关注的是现状,聚焦的是难点,运用的是系统化、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老黄娓娓道来,慢慢地勾勒出了他的“中原农业梦想”。
老黄说,河南古称“豫”,“豫”者,象之大者。他们正在筹备一个叫“农象岛”的高端企业会员组织,以发展现代农业的广大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群体,提供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系统化服务。他解释说,“农象岛”既寓意河南农业的气象万千,又意涵河南农业万象奔腾。“农象岛”的近期愿景是培育100家中原中心农企,力争成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同时要把“农象岛”打造成中原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价值共享平台,服务领域主要聚焦于目前广大农业从业者最需要的十大板块。
“第一块就是农业企业上市。因为农业融资体制不健全,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代表农业发展方向、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心农业龙头企业融资更难,会扼杀农业新生长力或新增长点的美好前景。”老黄说,公司在资本市场,特别是私募基金领域有多年的经验和沉淀,可以能够精确地整合农业部委、财政、证券、证监、会计、法律等相关资源,服务于相关企业的上市工作。
“第二块要做大型文旅一体化综合农业开发。”老黄说,对于河南来讲,城镇化率还相对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避免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大型文旅一体化方案可以就地城镇化,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既符合国家战略规划,又能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全产业链规划是第三块,是帮助农企或农业生产组织构建高效产业结构、流通体系的一项服务。”老黄说,目前在河南乃至全国,农业产业链普遍比较冗杂,且效率不高,常常导致产销的矛盾,要不产品过剩要不突然短缺。他们主要是帮助农企逐步优化和形成真正和市场相匹配的覆盖种养、初级加工、生产制造、仓储运输、分销零售等多个环节的全产业链和全流通体系建设。
“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承担着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的一系列园区,都可以被称之为农业产业园,但有一个通病是形式大于内容,不但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反而浪费了政府资源。”老黄说,这是他们提供的第四块服务,鸿龙绿金有多年的产业园区咨询经验,在农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模式方面有独到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地帮助农业产业园快速突破经营瓶颈,推动园区良好发展,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常说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农业要提高附加值,就要开拓眼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改变目前河南农业品牌化率不高、品牌美誉度不高的基本现状。”老黄说,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和自然禀赋的优势,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转化为价值,国际化的品牌运作,可以说是快速提升中原农业现代化的方法之一。因此,农业品牌国际化运营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五大服务板块。
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向农业倾斜,2015年我国农业政策补贴高达1.6万亿元。但是,国家的农业补贴是针对有规模、有前途的经营主体,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和评估标准。老黄说,农业政策资源与项目对接是他们的第六大服务板块。公司正在广泛联系省市的涉农部门,结合自身的管理咨询优势,从规划设计、投资运营、管理营销等环节全方位服务,来帮助更多符合条件的农企拿到应得的农补资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农业创业潮、农业投资潮下的投资者往往对农业不甚了解。老黄说,公司经过深思熟虑、精确定位,专门推出了第七大服务板块,那就是农业项目综合金融服务。“目的就是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向多角度、多层次的资产交易、财富管理、信息管理、企业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发展,服务千万个有发展前景、有商业潜力的优质农企。”说起来这些,老黄如数家珍,用商业发展农业的理念呼之欲出。
“农业发展中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复杂,上游供应商多为高度分散的农民,市场交易意识不佳;下游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低、价格敏感度高,违约率高,因此企业商业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尤为关键,搞农业,不会设计商业模式很危险。”老黄说,他们多年从事商业模式研究,不仅从垂直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上积累了众多的商业创新经验,还针对土地制度、劳动力、自然条件等纵向生产要素角度设计了一系列创新的商业模式,建立了具有实操性的商业模式库,他们的第服务板块就是新型农业商业模式的建立。
生物技术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目前在美欧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台湾在这方面也有独到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借鉴台湾发展绿色生物技术的经验和模式,将绿色生物科技研发推广作为第九大服务板块,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借助国家政策及行业力量支持,探索和建立生物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台湾农业为农林渔牧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但由于市场容量有限,有很多成熟的资源、技术、品牌、资金资源需要寻求出口,而这正是大陆所不足的,因此两岸的农业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互动交流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老黄说,公司已经启动海峡两岸农业深度之旅项目,通过考察台湾农业的精髓所在,挑选台湾品牌农业、科技农业、休闲农业的著名厂家或运营商输出技术、人才、管理、资本等,或直接进行成熟的一站式整厂输出,努力加速中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至此,十大服务板块的内容清晰而完整,成为老黄中原农业梦的核心所在。
农文旅运营范文3
比如,7月21日,绿地集团与申通地铁、上海建工等沪上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绿地牵头组成绿地地铁投资发展公司在全国多地开展地铁投资开发业务;同一天,光明集团旗下农工商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光明集团上海长江总公司正式签署《光明养生庄园项目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双方将携手开发建设光明崇明养生庄园项目,这标志着农房集团正式进入养生养老产业……
上海本土房企“跨界”转型,似乎是在跟随全国房企转型的步调,涉足时尚,迎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其实不然,上海本土房企开始“跨界”转型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发展空间受限,谋变方能进取
每一轮市场周期的变化都会给上海房地产市场带来新一轮的市场变革。2014年,在银行信贷紧缩的市场背景下,上海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新一轮的市场低谷期,面临新一轮的市场变革。而这样的变革主要表现为:在上海楼市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全国性品牌大企业通过过去几年在上海房地产市场的跑马圈地和标准化运营,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而借力上海本地资源优势兴起的本土房企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同策咨询研究部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上海商品房成交金额TOP30房企当中,全国性的品牌房企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江山,而本土房企只占到三分之一,只有10席,分别为绿地、旭辉、大华、复地、中星、中华企业、上海中环集团、城投控股、上实城开和宝华。很明显,上海本土房企在上海本地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而随着上海房地产市场集中度明显上升,上海本土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在楼市调控与市场竞争等多重压力之下,众多上海本土房企开始正视市场的变化。不管是主动应对还是被动回应,都已经开始进行结构性调整。
“房企+X产业”模式成首选
在过去几年调整与转型过程中,上海本土房企主动进行全国化布局,有的积极拓宽市场区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比如绿地、旭辉、复地、农房等,他们经历市场洗礼,“走出去,再回归”,自身素质有了极大的提升,开始了艰苦的调整、转型之路;而有些房企则在坚守上海市场的背景下,被激烈的竞争挤出市场。
此外,住宅行业开发利润率逐渐走低,房企原有的以单纯住宅业务为主的开发模式已经过时,这对于部分上海本土房企来讲,在刚刚完成全国化布局之时,又不得不马不停蹄战略转型,考虑业务多元化或依托房地产主业进行“跨界”转型。而“房企+X产业”模式悄然成为上海本土房企的转型策略。
所谓“房企+X产业”,是房企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实现土地的整体开发与运营,最终将项目构建成为产业价值链一体化的平台。
绿地进军地铁投资产业,切准了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脉搏。绿地在率先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的同时,也抓住了一个庞大产业的新机遇。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在建轨道线路的城市达到40个,在建里程3892公里,总投资规模超过1.6万亿元。
对于绿地而言,可以在未来绿地地铁业务的运作中,结合沿线土地出让作为部分回购条件,由绿地先期介入参与地铁沿线区域的综合功能开发,发挥绿地房地产业务的优势,打造具备集商业、办公、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及配套服务设施。
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表示:“进军地铁投资产业,是绿地发挥资源集成优势、向‘平台型’企业进化发展的实践成果,这不仅意味着绿地商业模式的再度升级,也是绿地立足主业优势、延伸拓展相关产业的积极尝试。”
此外,对于光明集团旗下农房集团而言,由于光明食品作为中国最大最具实力的食品产业集团,在上海留下了30多块待开发土地、土地面积达千亩。此时,光明集团通过旗下两家公司合作,聚焦养老产业,结合存量资源,将养老产业和地产资源相结合,把光明集团内部协同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出来。由此,农房的房地产业务受益,也实现了跨界养老产业转型。
跨界投资还需规避风险
而仅仅就绿地与农房而言,其业务华丽转身不仅仅涉及这么多。
就绿地集团而言,除了跨界进入地铁行业,还涉及旅游地产、产业地产、养老地产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绿地集团还积极布局海外市场,2014年绿地海外业务将实施拓展与提升并进,将再进入包括加拿大、法国、新加坡等3~5个国家。预计2014年绿地集团将实现海外销售收入130亿元人民币,新增投资50~80亿美元,为2015年海外收入超300亿元人民币奠定基础。
就农房集团而言,据笔者了解,农房集团借壳海博股份上市之后,其在传统住宅业务基础上,也将华丽投身物流、养老、商业地产等方面,实现“房企+X产业”的操作模式。
当然,上海本土其他房企也不甘落后,比如复地传承母公司复星集团“大金融、大地产、大健康、大文旅、大物贸”的发展方向,布局城市深耕全国,寻求产城一体为核心的“蜂巢城市”项目,推进更多“蜂巢”项目落地,最终实现当地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大华集团、景瑞集团等领军房企已经率先向商业地产加大投入外,上海本土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转战商业地产、养老地产等领域……
至此,上海本土房企战略转型如火如荼进行,试图通过“房企+X产业”的操作模式使城市、资本、产业与人口的协调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实现企业的发展价值。但是,上海本土房企转型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把控市场风险,不能一味跟风。
农文旅运营范文4
[关键词] 河南省;特色农业;旅游;开发;价值;潜力
[中图分类号] F592.6;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3-66-3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Yang Wenxin
(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Henan is a larg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vince, with wide distribute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agriculture, rich types of agriculture local specialty, and obvious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tourism. Ornamental value, experiencing value, educational value and health value are the core value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of great market development potentials.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value; potential
1 前言
农业旅游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农耕、农事、民居文化为载体,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通过农旅结合,建立起以农养旅、以旅促农的互动机制,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思路,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河南省的“十二五”规划特别注重乡村旅游规划。
2 河南省特色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
2.1 观赏价值观
观赏价值是农业景观资源最基本的旅游价值,农业资源以其形、色、声、光等审美要素造就田园风光的美妙之处。农村美丽的乡村景观让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极富诗情画意、淳朴自然、山青水秀的农家小院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而人类智慧所创造的农业文化让人叹为观止,更是乡村景观的核心。如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誉为“世界第奇迹”[1]。该工程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更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
2.2 体验价值
农业资源的体验价值由农业资源造就的参与环境决定的。农事活动是一种比较自由、松散、悠闲的自然型生产活动,很适合城市居民的放松需求[2]。游客参与诸如耕锄、种植采摘、牧养、水产品捕捞、禽畜类捕捉等农事活动外,还包括对农村乡土文物、民俗民风等多种文化资源的参观,在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中,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旅游经历,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也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如洛宁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绿竹资源的独特优势,提出了栽植一条绿竹长廊,打造一个绿竹县城,开放一批绿竹园,开发一个绿竹风情游园,建设一个绿竹接待服务中心的目标。为扩大绿竹文化的影响,搭建旅游经贸平台,该县从2006年起每年的4月26日至5月10日举办洛宁绿竹风情节,开发竹乡风情游,打造洛宁绿竹名片。成群结队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走进竹园,躺竹椅,宿竹屋,食竹笋,品茶茗,听音乐,购竹艺产品,享竹园逍遥,领竹乡风情。使绿竹风情游成为广大游客旅游、投资的亮点,极大地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2]。
2.3 教育价值
农业资源是宝贵的教育素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观光农业的开发,将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使农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引导农民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观光农业旅游不仅是吃、住、行、游、购、娱休闲活动场所,更是学习农业知识的课堂。旅游者通过农耕牧养活动,可以了解到我国长期积累传统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生活技艺[3]。通过参观参与,使游客了解高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了解农作物的育种及栽培等种植过程,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成果,如洛阳孟津县万亩荷花、平顶山吴营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郑州侯寨乡农业科技示范园、洛阳常袋乡红提园、许昌市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区、濮阳世锦园等。河南省所处的中原大地孕育了古老、质朴、多彩的民情风俗,豫西丘陵的天井窟洞四合院,俗称“地坑院”,早在4 000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豫北太行山^的石板房,是用石头充当瓦盖顶的一种房屋建,堪称是河南民居中的一绝;遍及城乡的舞狮子、耍龙灯等民间艺术表演;村村落落的节日饮食,各地婚丧嫁娶的礼俗;规模盛大的花会、书会、菊展、庙会等;无不显示着河南民俗的古朴与多姿。河南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禹州钧瓷、开封官瓷、洛阳唐三彩、南阳玉雕、天坛砚、开封汴绣、朱仙镇年画,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浓郁的民族风情[4]。
2.4 保健价值
参与农耕牧养和民俗活动,有助于锻炼身体,农村的绿色食品保健作用明显。山场、农田、果园、池塘、老屋成为旅游吸引物,游客在进行度假时,尽情体验回归大自然的乡野情怀、田园乐趣,以达到放松身心,促进健康之目的。如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自然风景区,区内竹茂林密,野生动植物繁多,800亩竹林密密层层,可与蜀南竹海相比美。河南省原省长李成玉曾称赞重渡沟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典范,是家庭宾馆的楷模,是旅游带动脱贫的榜样。景区内还有滑道、滑索、滑草及各种野外拓展训练设施。这里的农耕民俗文化村吃的喝的用的种的,都是土得掉渣的,穿的玩的干的看的,全是百年传承文化。
3 河南省特色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潜力分析
3.1 优越的自然条件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今天,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5]。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在河南境内流经。其次,河南省地处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上。耸立于河南西部、西北部的太行山、崤山、熊耳山、高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等山地属于第二级阶梯;东部的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及其以东的山地丘陵属于第三级阶梯;在西部的中山和东部的平原之间广泛发育着宽窄不等的低山丘陵,构成了两个阶梯之间的斜坡过渡带。地形所处的过渡带特征,决定了河南地貌类型多样,既有山区、丘陵,又有平原,这对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发育和生成,因地制宜地发展河南省的农、林、牧、渔等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最后,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错带,气候的过渡性极为明显,兼有南北气候的特色。以淮河干流和伏牛山为界,将河南省气候划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热量充沛,降水丰富,年平均湿度14~16℃,年降水量在800~l 200毫米。此区河流众多,水网纵横,稻田飘香,―派江南风光,呈现出亚热带景观,是河南省的“鱼米之乡”。此线以北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由南向北热量和降水量呈递减趋势,年平均气温12~14℃,年平均降水量从800毫米递减到不足600毫米。此区耕作业以旱作为主,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北国情调浓厚,呈现为暖温带景观,有我国“粮棉之仓”的美称。同时,由于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和过渡性,即使在同一热量带内,东西方向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一般来说,东部平原区降水普遍偏少,但气温较高,地势平坦,沃野千里,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于发展耕作业;西部山区气温偏低,但降水丰沛,适宜林木生长,有利于林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河南省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再加上四大水系的流经,使得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这种良好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为河南省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的形成发育,奠定了十分有利的自然环境基础。
3.2 悠久的历史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四千年前创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历史文献;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也建都于此,此后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存下丰富的文物古迹。从人文始祖上讲,三皇五帝基本上都在河南。全省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南阳、郑州、浚县、濮阳)和中国古都中的4座(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河南文物资源居全国前列,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以及“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等闻名中外。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河南段、丝绸之路河南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河南名人辈出,老子、庄子、岳飞、杜甫等光耀千古。河南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当今按人口数量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全省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5 5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02处,国有馆藏文物200多万件。全省普查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180余万条,其中基本立项22万余个。全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3个,省级项目568个[5]。
如距今有6 000多年的历史的“龙”图腾蚌塑龙;出土于三门峡虢国贵族墓葬最早的冶铁实物“天下第一剑”;灵宝市函谷关是距今2 500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隘;汤阴县h里城是最早的国家监狱;少林寺是最古老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是最早的佛教寺院;中国现存唯一的武则天除罪金简;开封铁塔是最早的琉璃塔;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登封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等等。
丰富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为河南省农业旅游的发展增添了人文底蕴,挖掘人文v史情结,找到农业旅游与人文资源的结合点,可以大大地拓展农业旅游的发展空间,丰富观光农业的内容,进而提高农业旅游的文化品位。
3.3 广阔的客源市场
2016年,河南省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8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5 7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37%、14.47%,农业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2016年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 18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9.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16.1%。云台山接待39.39万人次,清明上河园接待32.12万人次,龙门石窟接待29.77万人次,少林寺接待20.57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占比达到40%以上[6]。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15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10 722万万人,生产总值8 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 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集中于都市地区。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 441万人,占46.8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 039万人,占53.15%; 2016年,河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443.08元,增长7.7%,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 712元,增长7.4%;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69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 5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233元,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 088元,增长5.4%[7]。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居民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
同时河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运输,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整体客源市场喜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初步形成。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建成投用,航线网络不断完善,达到年旅客吞吐量4 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设取得突破,石武高铁投运,郑徐高铁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截至2015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26.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 305公里,实现所有县(市)20分钟上高速。城乡客运对接、短途客运公交化运营、普及“新农巴士”成效显著,全省农村客车3.12万辆、农村客运班线4 231条,基本村村有班车。
如此广阔的客源市场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河南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战乱,不少人从乡村出走,四处奔波流浪,甚至远渡重洋,这对于有浓重归乡情结的人来说,故乡无疑是他们内心永远的呼唤。因此,寻根游也为河南省发展农业旅游带来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参考文献:
[1] 李璐.浅论我国农业资源旅游开发的新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6(6).
[2] 李春生,娄玉芹,穆桂松,等.城郊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研究――以郑州市近郊为例[J].河南教育学报,2001(9).
[3] 蔡喜青,宋云飞,谢重化,等.假日经济与河南文化旅游开发[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 王静.河南省产业贡献率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农文旅运营范文5
关键词:大健康时代;六堡茶;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模式
中图分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015-06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new normal economy and the rapidly developing large health industry,Wuzhou government department,Liupao tea companies and reseach experts detailedly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Liupao tea economy,and proposed the viewpoint that Liupao tea economy has created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health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ational normal economy based on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dvantages,the cultural heritage exploration,key element resources integration. Moreover,it emerged a variety of typical models for reference.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was optimiz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billion yuan industry of Liupao tea in the big health opportunities.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and construction of Liupao tea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were strengthened on the base of certification and standards. The tea industry was led to reshape the glorious history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market economy. Both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own and the combination culture and tourism were traced to the origin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dvantages and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Multi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liupao tea processing were showed in the la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 mountainous area. Tea expo exchange platform was held and “Internet plus” was used to promote the electronic business management of tea and social information service. It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at tea economy organically combined with cultural fe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town construction,which were both wealthy and strong town.in the study,it was a good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structure reform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Key words:Big health industry;Liupao tea;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way;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六堡茶是广西具有1500a历史传统黑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依托高海拔、低纬度、光照足、温差大、气候湿润、水质优良、无污染等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造就六堡茶“红、浓、陈、醇”品质特性及特殊保健养生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1]。六堡茶是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显示,六堡茶品牌价值为15.79亿元,居中国黑茶类第3位。
近年来,伴随着大健康产业市场和黑茶热消费的兴起和升温,梧州六堡茶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质量,同时重视文化建设,提升六堡茶的文化品位和品牌影响力,现已形成基地种植规模化、市场销售扩大化、产品质量标准化、文化普及大众化的格局。六堡茶现已成为产业化扶贫重点产业,农业富民依托特色产业,以及梧州及广西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3]。
目前,受国家经济政策和新常态经济整体环境影响,茶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变化和挑战,茶叶行业总体泡沫化消费逐渐去除,呈现出缓中趋稳的态势,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新一轮行业市场面临重新洗牌,从投资、消费、出口都倒逼茶叶行业经济推行“供给侧改革”,加速茶业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在茶叶需求市场传统和新兴消费市场共存的之际,供给侧改革为六堡茶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也提供有利发展机遇[4]。通过调整茶叶结构和产能过剩,发挥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综合效应,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寻找、培育茶叶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六堡茶产品真正契合市场需求,做到产品结构合理和有效供给,与未来的消费需求吻合,做到无缝对接。
转型升级成为当前六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难题,茶叶企业转型成功就意味着抢占更大消费市场。伴随着大健康产业市场的兴起和升温,健康关注生命的全过程、生命全周期,每个人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可以说,未来茶叶消费者更追求茶叶性价比,六堡茶产业迎来了又一次机遇,六堡茶作为广西的名优特产,要抓住这一品牌名片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发挥出六堡茶的发源地、原产地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六堡茶文化,努力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品质的创新和服务质量升级,塑造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务实而又有竞争力的商业网络,加速推进六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对经济新常态。梧州市政府、企业、研究院因地制宜资源整合,加强产学研联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品牌文化引领,在种植规模、黑茶产量、市场占有率、综合产值等方面有所突破,实现茶叶产业振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出现多种发展可借鉴的模式和典型案例。
1 抢抓大健康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培育百亿六堡茶产业
以打造六堡茶百亿元茶产业为目标,通过重组集团化股份公司、设立产业基金,规划实施和制定标准等工作,六堡茶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内资源优化配置,相互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和成果共享,共同为培育百亿茶大健康产业更高、更远发展夯实基础[5]。
1.1 重组集团化股份公司,设立产业基金,夯实六堡茶产业基础 (1)广西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由梧州市农村投资发展公司、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天誉茶业有限公、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公司、苍梧雄业六堡茶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创新集团化经营模式。同时梧州市与深圳世纪贤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设立六堡茶产业基金,签署《关于六堡茶产业发展基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与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和君集团对接共同发展壮大基金。组建茶叶集团和设立产业基金为六堡茶产业提供坚强后盾。(2)成立六堡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梧州六堡茶研究院牵头梧州学院、广西黑茶(六堡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13家企事业单位成立六堡茶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盟单位在六堡茶历史文化挖掘与打造、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原料加工、新产品研发、产业链构建以及营销等进行资源共享,科技攻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为六堡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3)成立梧州市茶业商会。旨在打造一个茶叶企业共同学习、交流平台,抱团发展,宣传梧州茶行业的新形象,推动六堡茶品牌建设,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
1.2 规划先行,标准制定,促进六堡茶产业规范发展 (1)梧州市把六堡茶产业列为全市十大农业优势产业来扶持发展,先后出台《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6―2025》《梧州市〈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实施细则》《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六堡茶产业的“基地规模化、加工园区化、产品标准化、品牌国际化、文化普及化”建设,全力促进茶产业规范发展。(2)六堡茶首个国家标准――《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于2017年1月正式实施,也是广西茶叶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此外,梧州还制定和实施《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等广西地方标准,有力地加强六堡茶标准体系建设[6]。
2 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致力六堡茶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梧州茶厂创建于1953年,有“中国六堡茶工业的摇篮”之誉,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技术积累的侨销名茶厂家,拥有4000m2陈化茶窖和“中国六堡茶第一仓”的美誉600m2木板干仓,见证了梧州茶厂悠久历史地位和x予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大的六堡茶加工企业。“三鹤”牌六堡茶是国家出口换汇的重要物资,著名的侨销茶,荣获多项国际金奖,被国家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为传承、丰富和发扬六堡茶品质特色和文化起到示范、创新的作用,成为集制茶、品茶、历史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龙头企业。
2.1 不断丰富六堡茶产业文化内涵,用追求卓越的文化质量提升产品质量 (1)总结吸收传统六堡茶制法精髓,坚持原生态原产地自然与人文共同成就六堡茶,传承和发扬“毛茶分筛拼配初蒸h堆开堆摊凉复蒸装篓凉置陈化”的加工工艺,保持六堡茶“红、浓、陈、醇”的品质特色,开启六堡茶的独特生产工艺。传统的大箩六堡茶制作工艺复原:称茶-蒸茶-双人舞踩笠-打笠,创新实际生产传统蒸压工艺“双人舞踩笠”表演,让六堡茶爱好者体会到古法六堡茶制茶工艺情境,感受六堡茶独特的魅力[7]。(2)“中国六堡茶第一仓”陈化茶窖、老木板房干仓等天然恒温茶窖的陈化环境,配套建成地标性的风格典雅、文化氛堡茶陈列景观建筑成为展示六堡茶文化的重要窗口,充分彰显企业的制茶实力和品牌形象、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有利于茶文化交流和产品销售。
2.2 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科技开发,致力于认证和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1)以企业为主体,探索和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近年来,梧州茶厂重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产学研合作开发,促进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驱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体系,使企业成为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提高六堡茶供给侧质量品质和效率,使六堡茶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适应消费需求是供给侧改革无缝对接的重要基础。
与广西大学、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承担的《六堡茶微生物群落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首次分析优势微生物与六堡茶品质形成的关系,探讨微生物的食品安全性、功能性以及槟榔香品质评价的研究。和梧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承担“六堡茶发酵工艺自动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成功探索六堡茶金花关键控制技术、“旋转式蒸茶机”,对六堡茶生产过程的关键工序自动控制,湿热作用、酶促作用、微生物作用[8],提高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实现六堡茶一级品率90%以上,有力推动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并形成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研发团队。《六堡茶发酵金花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获2013年度梧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重视生产经营,致力于认证和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创造卓越品质的“三鹤”六堡茶。标准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茶业生产健康发展的基石,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质量管理提升的重要保证,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以及体系运行的工作系统,沿着标准的规范轨道加强质量管理是持续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9-10],是提高企业诚信度和顾客满意度的有效保障,是梧州茶厂建设一流六堡茶龙头企业的战略性选择。企业参与多项六堡茶国家、地方标准的制定,引领六堡茶产业向标准化迈进。先后参与制定《六堡茶》出口标准、《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和《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11],通过了ISO 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用最规范的程序、最卫生的手段全面加强六堡茶安全质量管理,使生产经营有序、高效和持续发展,将六堡茶传统工艺与现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结合,让原料购进、生产加工、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记录详细、有据可查,对梧州茶厂实现持续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
2.3 夯实企业发展基础,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更好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始终坚持“精心制茶,诚信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创建“创建工人先锋号,争当工人先锋号标兵”活动为载体,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加强员工事业心和责任心,重视生产现场管理,准确把握六堡茶翻堆周期及水量添加,严格执行筑堆、开堆、解块等生产工序,清楚蒸压工艺中脱模、清洁模具技术,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次品率从3%下降到0.1%以下,每批发酵六堡茶均达到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的品质要求,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改进产品包装,增强产品的美观度和文化品位,多方诠释“三鹤”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影响力。
3 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带头重塑六堡茶历史的辉煌
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和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作为六堡茶龙头企业代表,边销茶指定生产企业。充分挖掘六堡茶的发展潜力,面对经济新常态,瞄准日益增长的健康产业需求,向健康、养生产业发力,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以实事求是,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不断寻求协同合作创新,以质量求生存的立世之道,为企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和赢得了信誉,使茂圣、中茶茶业的品牌保持较高的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
3.1 坚持“传承百年精髓,重塑六堡茶历史辉煌”的理念 为了重塑昔日辉煌,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引进中国茶叶有限公司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凭借“中茶”品牌优势及其辐射全国和全世界的销售网络,必将对重塑六堡茶产业辉煌增加信心。茂圣茶业公司源头整合六堡茶资源,从当地茶农收购近10t六堡老茶。同时进一步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扩大标准化茶园面积,建设有机茶园示范基地,为广大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12],茂圣有机生态茶园――八集山庄于2016年获得全国30座最美茶园之一。
3.2 寻求协同合作创新,以质量求生存转型发展 茂圣茶业公司主动与市内自动化研究所合作,自主研发传承传统工艺与科技创新结合的离地发酵六堡茶生产线,实现渥堆工艺的科学化、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操作,工艺的改良保证质量和卫生,缩短传统渥堆发酵时间,生产效率提高3倍。与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衰老医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揭密六堡茶的保健养生功效。研究确定与品质密切相关的主要物质,提出主要质量指标和鉴别指标,证明六堡茶的安全性。科学揭示六堡茶具有明显的减肥、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保健养生功效。这为科学阐明六堡茶具有独特原料、生态环境、工艺的地理标志产品提供理论基础,对六堡茶品质的提高和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功征服北京老舍茶馆和上海世博会。公司已取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技术,13项外观设计专利。
4 溯源六堡茶原生B产地优势和深厚文化底蕴,实现产镇结合、文旅结合发展
苍梧县充分利用好六堡茶发源地、原产地的优势,在产业政策环境和市场发展的环境下,注重六堡茶文化的挖掘、传承和推广,以文化推广品牌、促进产业发展的理念逐渐在六堡茶企业中植根,将六堡茶的历史典故、人文特色运用到产品的设计、包装和宣传上,有效地提升六堡茶内涵,巩固和培养六堡茶的终端消费群体品位,促进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拥有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公司12家,出口外销量都在400t以上,产品在东南亚、日本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广受欢迎。
4.1 夯实基础,保护原产地、原生态、原品种优势特色 广西苍梧县六堡黑石顶农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坐落在苍梧县六堡镇塘坪村黑石顶,公司拥有的黑石顶茶园是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贡品茶的发源地,是苍梧唯一保存清朝时期的青石堆砌成梯田式老茶园,目前茶园里老茶树比比皆是,最大的树冠直径有3m多。黑石顶为黑石矿化而成,崇山峻岭云雾独多,且昼夜温差大,溪涧水长流,保证所生产的六堡茗茶如金般品质[13-14]。
黑石顶茶园现种植有有机认证茶园133hm2,按照有机茶的标准进行种植和管理,采用太阳能诱虫灯、黄蓝板等物理方法来诱杀茶叶害虫,林茶间作保持生物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生态平衡,茶叶经检测达到有机质量认证标准。公司所精制加工生产的原生态、野生原种六堡茶花茶,外形色泽亮,香气浓,具有独特的茶香、花香、蜜香等滋味,广受市场欢迎。
4.2 挖掘六堡茶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六堡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通过摄影、诗联、著作等文学艺术形式挖掘、记录六堡茶产地的地域风情、人文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围绕六堡黑石顶生态茶园、六堡镇自然风光风情以及六堡茶文化进行创作,收集整理六堡茶资料,组织全国各地诗词名家到六堡茶生产基地采风,拍摄主题宣传片,创作反映六堡茶文化的作品,打造“印象六堡茶园”系列民族歌舞剧,丰富六堡茶的文化内涵,以文化推动六堡茶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六堡茶文化旅游注入更为深远的文化底蕴。2012年举办的“六顶杯”六堡茶诗联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市(包括香港地区)和美国等近400位作者1078首(篇)以六堡茶为主题的诗词、对联作品。连续举办的五届六堡茶摄影大赛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中国六堡茶》《六堡茶大观》得到业界和社会人士的好评,六堡茶的文化效应正在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群众认知和认可六堡茶。
4.3 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生态名镇,实现产镇一体化 苍梧县六堡镇以加快特色生态农业名镇建设为契机,将城镇环境建设、六堡茶种植、加工、营销与历史特色文化等要素结合起来,游客参观六堡古圩镇、古码头、茶排古道、黑石村、黑石崖、黑石顶老茶园、诗词文化长廊和传统六堡茶制作工艺展示,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六堡茶文化的历史感。(1)在六堡镇镇区入建设口牌坊和六堡茶文化广场,形成牌坊、廊亭、茶艺古朴典雅的展示区和景观群。镇内对道路景观进行打造和茶船古道修茸,兼具古镇历史特色、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特色,防汛能力、景观欣赏、茶文化浓郁都得到同步提升。打造独具特色的、全国最大的六堡茶文化特色一条街,集六堡茶旅游商品销售、茶旅文化演艺、茶产品体验于一体的营销产品中心街区。(2)以六堡镇六堡河两岸的茶叶种植基地为中心区,规划建设茶文化旅游区,融茶园独特风格建筑、现场茶叶摘采、加工展示、茶艺表演、茶文化体验、乡村休闲、餐饮功能于一体,发展康复疗养、养生养老、运动保健等大健康产业,拉长茶产业链条,打造茶叶特色人文旅游乐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共享六堡茶品牌价值,实现茶产业、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互动融合发展。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芊河茶业有限公司、苍梧雄业六堡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茶叶种植基地,有力地支撑苍梧六堡茶广西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创建。
5 遵循山地经济发展规律,多元展示六堡茶文化内涵
梧州山区丘陵多,生物资源丰富,多有灾甘达74.8%,为六堡茶种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把这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价值优势以及特色优势,使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六堡茶作为产业化扶贫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经济来源。
这些地区山高路远,家家户户世代种植六堡茶,茶叶已成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偏远市区,交通也不便利,成本偏高,以及多数茶农自身制茶工艺、设备和场地限制因素,农家六堡茶销路不畅,甚至囤积在家里,严重影响了茶农的收入。
5.1 发挥传承六堡茶传统制茶技艺优势带动茶农闯市场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在产品价格上没有话语权,本身资本、技术等有限,加工量小、开发程度低,而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统一生产标准和统一收购销售,利用六堡茶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发挥六堡茶古法工艺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理念优势,集结会员共同闯市场,使茶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提升六堡茶文化品味。如像六堡茶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谭爱云成立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国家级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韦洁群,成立“石濡菲创新工作室”,带动茶农共同闯市场,发家致富。
5.2 坚守传承古法制茶,创新六堡茶文化内涵 古法六堡茶民间基础深厚,它扎根于民间,原料上采用六堡茶群体种,使用传统六堡茶工艺制作,可谓“根正苗红”的六堡茶。早在清朝时期,主要以收购茶农的毛茶销往东南亚,大筐茶、小箩茶销量可谓相当可观。目前,农家茶仍占据一部分市场,传统的小茶坊、茶农和茶商喜欢买农家茶回去自己收藏、发酵。古法制作六堡茶工艺简洁明了,即为鲜叶-杀青-揉捻-解块-堆闷(发酵)-干燥-汽蒸渥堆发酵-蒸压入箩-晾置陈化。“罨”、“蒸”、“h”是古法六堡茶独特工艺,罨堆与反复热复揉、蒸和h的结合,经过多次的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微生物菌群生成丰富,茶多酚中儿茶素、黄酮、黄酮苷类等转化较好,茶气足,茶叶后期转化空间大、层次感好,滋味醇厚,回甘强烈,可以感受到六堡茶的越陈越佳品质[15]。
苍梧县金福茶业有限公司凭着对六堡茶的钟爱和敏锐商机,把地地道道的六堡茶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拥有相当的客户群体和营销渠道,茶叶生意已遍布大江南北,在马来西亚、韩国都有固定的合作伙伴。公司还以六堡茶为原料,配以或荤或素的食材,做成六堡茶菜肴,天然的茶香、茶色,更具有去油腻、除腥味、爽口感、增色泽等功用,茶与食材同食相得益彰,助推饮食业、旅游业的发展。无论六堡茶还是六堡茶宴,都是通过让游客和客商亲自体验六堡茶的制作过程,品尝六堡茶菜肴等方式,展示六堡茶历史文化,繁荣茶乡经济。
5.3 村企结对合作共建茶厂,共同繁荣山区茶叶经济 长期以来,一些较大茶业公司很少能够满足从茶叶采摘、发酵到陈化的生产需求,同时向茶农收毛茶进行再精制陈化的传统。为了解决茶农六堡茶生产、销售问题,苍梧县积极整合资源,开展村企结对合作共建,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互促共赢”的发展新模式。引进梧州茶厂、天誉茶叶有限公司、芊河茶叶发展有限公司、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等六堡茶企业,在村里建设“六堡茶初制加工厂”,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保证六堡茶原料基地的稳定性和地域性,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技术与人才优势,以工带农、以企兴村,发展规范化有机茶园基地,进一步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活力。截至目前,六堡镇主产区茶园种植面积已达到2000hm2,年产六堡茶400t。
6 搭建茶业博览会交流平台,“互联网+”助推茶叶电商经营与社会服务
一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举办茶文化节,搭建茶叶产学研博览会和交易会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展会和媒体扩大品牌宣传,弘扬茶文化,拓宽推广渠道,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提升六堡茶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举措。自2008年以来,梧州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茶文化节,2014年更是升级成为全国性茶叶博览会之一,茶文化节和茶叶博览会有力地推动了梧州茶叶产业的更大发展。同时,梧州六堡茶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举行的国际茶博会上多次获得金奖,得到业界肯定,引起广泛关注。二是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以及网络购物的普及,茶叶企业开始探索电子商务运营渠道模式。以天猫、京东、苏宁平台以及商城平台对接为基础,将宣传、电商建设合并在一起,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前期推广费用和交易成本,借助政府的强大支持和自身体系的巨大聚合力,让用户的需求和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联社)的产品之间做到高效对接,通过及时沟通茶叶产销信息,线上鼠标“触网”交易,线下通过物流网络茶叶便翻山越岭地抵达顾客手中,在减少茶叶流通环节,公平交易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明显优势,解决茶叶“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提高茶企、茶农信息获取能力、致富增收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带动周边物流业、金融业及上下游产业发展。如梧州茶厂的天猫旗舰店――三鹤旗舰店上线,茂圣公司等也推出网上销售业务。三是积极推进茶叶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信息化。以市农业局、六堡茶研究院和茶企建立茶业联盟、专家团队,利用网站、微博、微信为服务平台,针对茶业产、经、销不同环节,为茶企、茶农提供茶叶市场动态、生产经营分析、技术咨询等服务,网络信息操作快捷简便,内容丰富,时间灵活,利用微博、微信的互动优势,激发受众的关注度和兴趣,免费为茶叶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服务信息,建立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长期稳定的服务合作体系,有效提升了茶业行政管理效率以及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7 结论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整体环境下,面对大健康产业市场兴起和“互联网+”发展态势,把六堡茶产业打造成榫济新常态下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出现重组集团化股份公司,优化资源配置,致力于六堡茶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根植于原生态产地优势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产镇结合、文旅结合,以及“互联网+”助推茶叶电商经营与信息化社会服务等多种发展模式,实现山区茶叶经济、文化内涵与特色生态城镇建设有机融合,既富民又强市,取得显著的成效,对山区茶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韦静峰,文兆明.广西六堡茶,广西农学报[J].2008,23(3):45-47.
[2]龙志荣,邱卫华,邱瑞瑾.古韵六堡茶适逢产业春天[J].广东茶业,2012(3):11-13.
[3]龙志荣,马士成,邱瑞瑾,等.六堡茶成为广西茶叶黑马的剖析[J].福建茶叶,2014,36(1):45-47.
[4]龙志荣,马士成,梅宇,等.六堡茶产业市场形势分析报告[J].广东茶业,2013(3):23-27.
[5]马士成.六堡茶大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
[6]马士成,周耀昌,龙志荣,等.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茶叶,2014,(9):6-7.
[7]姚静健.六堡茶工厂化生产的起源及其演变[J].茶叶,2013,39(1):43-44.
[8]温志杰,石荣强,何勇强,等.六堡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变化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09-1011.
[9]张梅,屈广滨.六堡茶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J].企业发展,2013(2):51-52.
[10]吴平,林健美.自愿性产品认证对茶叶质量保证作用的研究――以六堡茶为例[J].广东茶业,2014(1):22-28.
[11]何志强.弘扬六堡茶文化,做强六堡茶产业[J].中国茶叶,2007,(4):32-33.
[12]覃秀菊,邱勇娟,陈佳.促进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的配套技术措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4):5-6.
[13]卢一叶.苍梧县六堡茶种植区土宜性调查与改良培肥对策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2,22:36-38.
农文旅运营范文6
近年来,浙江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卓有成效,特色乡村、美丽乡村、民宿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头。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这10种模式是: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资本运营型、基金运作型、村庄经营型、产业发展型、生产服务型、村落建设型、土地股份合作型。有些值得借鉴参考。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并对外公布,以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一
资源开发型
凭借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典型案例】
开化县长虹乡霞川村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
霞川村由原霞坞、河滩村调整新设,地处开化县西部边陲,毗邻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东头村。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寡林茂,霞川村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全村7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经济薄弱村。
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近年来,霞川村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现有资源——大石龙水电站。水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前几年因机器老化故障、承包到期无人维护等原因关停,2017年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列入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总投资近300万元。经过规范化、专业化的设计建设,大石龙水电站发电机顺利完成改造,发电能力可达320千瓦,于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并成功并网发电。
大石龙水电站通过增效扩容技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0万-60万元的稳定收入,使霞川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同时,霞川村的水能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农村水电持续健康发展。
二
物业经营型
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缙云县溶江乡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
洪坑桥村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是溶江乡政府所在地。按照当地习俗,每逢农历“一”“六”是溶江乡的集市,由于无固定经营场所,集市时马路沿边摆满摊位,被称为“马路市场”。至今,“马路市场”已存在30多年,交通安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每年需花费维护成本近10万元。
为彻底取缔以路代市、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溶江乡政府、村两委积极谋划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按照缙云县南乡最大农贸市场、茶叶交易中心的目标定位,安排建设用地8亩,新建一个停车场、摊位、公厕、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其中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2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0万元,村级自筹42万元。
经过溶江乡政府、村两委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历时5个月的新农贸市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200余名摊位业主入驻新农贸市场,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28万元。此外,通过收取集市临时摊位租金、茶叶交易场地租金、夜宵摊租金等方式,新农贸市场为洪坑桥村村集体经济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三
资产盘活型
对村集体闲置的会堂、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通过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东阳市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现有村民165户、586人,多次获得“东阳市五好(示范)农村党支部”“六石街道招商引资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总投资42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0万元,村级自筹225万元。项目利用小区及周边闲置房屋、厂房、老电影院等资源,委托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以美化提升村居环境为基础,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旅游街区。小区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对原有建筑进行修整加固,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虚实互动3D视觉墙绘,将泥墙、赤膊墙和水泥墙装扮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显著提升道路两侧及周边的村居环境和商业品位,提高街区房屋总体租金水平。同时,小区引进专业文创公司,策划打造青年创客社区,发展集娱乐、休闲、办公于一体的轻奢众创社区,助力青年创业创新,实现居民小区和创客社区辐射互动。
项目建成后,张麻车小区从一个老旧街区蜕变成为集文化、休闲、创业于一体的优选之地。通过游客观光、餐饮、商铺出租、承接影视剧拍摄等方式,实现年营业收入30多万元,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四
资本运营型
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
【典型案例】
金华市婺城区:集体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
婺城区西南山区是省内典型的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有5座中型水库,是百万市民的“大水缸”。为更好保护饮用水源,关停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导致部分村集体“返薄”。
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村以“飞地”形式参与婺城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项目,推进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村级集体抱团致富。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其中,国有资本6000万元,村级入股6800万元,涉及参股村85个。为降低经济薄弱村参与项目的融资成本,村级入股的资金中包含省级试点资金1350万元和区财政配套补助1350万元。同时,婺城区政府与当地农商银行联合推出金融消薄产品——“乡村振兴·富村贷”,经济薄弱村可按3.625‰的月息享受基准贷款利率,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此外,对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给予70%的贷款贴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汽摩配产业,委托第三方运营团队开展厂房出租、小微企业入驻、基础设施维护、消防安全等日常经营管理。
“飞地抱团”项目形式,打破了地域、资源限制,让更多行政村得以参与。园区建成后,可供10个左右汽摩配小微企业入驻,每年可产生租赁收入约1000万元,减除税费、运营成本等必要开支后,85个参股村平均每村每年可获得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
五
基金运作型
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组建发展集体经济基金池,由政府国资公司负责运作,营利收入返还给纳入扶持范围的经济薄弱村。
【典型案例】
三门县:基金式扶持为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添砖加瓦
三门县的经济薄弱村数量多、资源匮乏,主要通过异地建造或购置物业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加快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门县探索推行基金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确保村集体获得稳定收益。
通过省以上财政补助资金1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万元、村集体自筹资金设立基金,由三门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管理,用于扶持经相关部门确认的经济薄弱村。基金运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对于目前无自主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经有关部门确定列入三门县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股东的,基金暂存该公司,公司再将资金委贷给县国司,国司给付的利息收入每年以股东红利方式拔付给股东,作为经济薄弱村的经营收入;二是对于列入基金式扶持的经济薄弱村,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可退回其投资款,专项用于项目建设。
基金设立6年以来,共取得利息收入近1100万元,支付扶持村分红1025万元,消除了38个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村,村集体每年至少有5万元的稳定收入。
六
村庄经营型
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典型案例】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新丰村“空心村”二次创业试点项目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是一个位于海拔600米高山上的偏远畲族小山村。由于地处偏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戴家山自然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常住人口多为空巢老人,一度陷入“空心村”困境。
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环境幽静,大气负氧离子充沛,有千年古树群、万亩竹海和畲族风情,非常适合发展休闲旅游业。为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戴家山自然村通过统一收储、统一招商的方式经营开发特色民宿,以1.5亩集体留用地入股,由企业出资新建4幢民宿,村集体固定分红30年、保底300万元,每年可直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为增强企业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村集体还与企业签订了500万元风险共担协议,明确对不可抗力致使企业遭受损失的,由村企共担风险。
此外,村集体还投资建成了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停车场等功能区,有偿为戴家山民宿提供配套服务,助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除集体留用地入股每年可保底分红10万元以外,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等每年可创收50万元左右,为戴家山自然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这个沉寂的小山村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和朝气。
七
产业发展型
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与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下浦郑村米面产业发展项目
高桥街道下浦郑村位于高桥街道东北面,全村共有393户、1265名村民。下浦郑村制作米面已有100多年历史,米面口感爽滑、米香浓郁,销售量占台州市米面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下浦郑村的米面产业以低、小、散加工作坊为主,整体加工程度不高,生产设备及技术落后,品牌、质量效益不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助推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转型升级,高桥街道借助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产研结合、农旅融合三股合力打造集生产加工、参观体验与三产融合于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示范高地。项目按照一堂一坊一园一区一馆(文化礼堂、制作工坊、米面公园、体验区、展示馆)的规划,兴建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特色米面产业园区,内设10个生产车间,统一配置米面加工设备,建造废水处理设施,全面杜绝米面加工废水入河,保护村庄环境。
园区顺利建成后,先后有十余家米面加工作坊入驻,通过共享厂房、设备、水电等,实现米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通过塑造米面生产基地、米面文化展示馆、米面文化节等米面主题文化,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以米面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随着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规模化进一步成型,米面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1.3万人次,新增经济效益400万元,实现了米面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振兴。
八
生产服务型
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村领办劳务专业合作社及建造配套设施项目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位于城郊结合部,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08户,户籍人口3000余人,新居民约2.3万人。村内房产出租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新居民涌入村中,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和管理问题,安乐村以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为契机,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提供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劳务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59万元,村合作社投资71.8万元,占股20%。
项目总投资702.8万元,由村合作社建造一幢8间四层楼的生产管理用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同时购买相应机械设备,建造配套设施。劳务专业合作社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路长制”与“河长制”包干,明确每位保洁员的责任区域和工作要求,实现村内自我保洁、自我管理。
自2018年起,村合作社按市场价格将建好的管理用房租赁给劳务专业合作社,累计收益116.48万元;劳务专业合作社通过承接物业管理、小区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实现年创收200万元。如今的安乐村,村居环境干净、整洁、优美,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九
村落建设型
以历史文化村落、中心村建设为载体,通过保护开发、宅基地整理复垦等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庆元县:长砻村扶持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庆元县淤上乡长砻村,东接五里根生态自然保护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生态环境优越,入选省历史文化保护村落重点村。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长砻村充分利用闲置农房、闲置土地等资源,通过土地民宿入股、保底分红、集体提成等方式,引导和组织村民合理流转土地、联办产业基地。
省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补助扶持长砻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长砻村将其中的150万元用于修缮民宿,按古村落标准重新规划管理,再承租给公司经营,每年收取15万元租金;剩余的50万元用于向村民流转25亩土地,承租给长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共流转全村1000多亩土地,与村集体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头三年村民按每亩300元收取土地租金,随后每年递增。此外,村民还可在该公司从事蓝莓种植、管理与采摘等工作,最多每年可获得4万余元收入。
据统计,项目实施第一年,长砻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万元,较试点前分别增长137%、8%。目前,长砻村共有3幢古村落民宿、床位15张;1个大型蓝莓基地,年产量达3万多斤,可为村里创收约15万元。
十
土地股份合作型
通过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典型案例】
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莲花镇为省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是衢江区的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下辖23个行政村,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土地流转率达50%以上。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惠及下辖的10个行政村、1.9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