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体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媒体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媒体的特点

电子媒体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技术;艺术本体

0 引言

有人说艺术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继而产生有之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视觉工作者开始改变传统的以纸和笔记录社会变化发展的方式,开始使用电脑与数字科技来描述生活、表达思想、传播信息。一种被称为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并在上世纪末获得了迅猛发展。是一个年轻、多元、高速发展着的新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不是特指某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数字平台创造出的多种媒体艺术形式。

1 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界定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新艺术形式,信息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也为数字新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技术支持。目前学术界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范围界定基本可以概括为: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为支撑,革新艺术方式,打破传统艺术创作手段、传播途径与承载媒介,由功利到审美,继而在伦理界发生深刻变革的一种新型艺术形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的结果,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版画。雕塑等只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但是视觉只是人们多种感知方式之一,还有味觉、触觉、嗅觉等。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而言,永恒性与静态性是其明显特征,人们对于作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只能被动接受,正是在这样的原有资源不能满足审美需求的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它不但能够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更高更快的传达信息,同时人们可以加入到其中进行艺术的创作,并且他们的参与体验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

2 新时期媒体艺术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多种学科的元素,导致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区别越来越不清晰。新时期的媒体艺术特点表现在:

2.1 技术特征明显

所谓技艺,传达的信息是技术与艺术是分不开的,艺术的发展需要技术来做支撑,传统艺术由于其强大的感染力,技术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与发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日益密切,技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技术,甚至发展到关注技术本身,因为这是实现艺术创作的必经途径。随之而来的是现代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技术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数字化创作与表达方式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示都离不开技术,计算机的软件是实现艺术创造的工具,计算机硬件与投影设备是展示艺术作品的手段,与传统艺术作品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是以0和1构成的虚拟数据为承载媒介,而非实际存在的自然界物质元素。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在作品的创作与展示上都有很大区别。

2.3 信息传播途径多感官化

目前在电影院看故事片的人越来越少,视听感受强烈的动作、科幻电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追求多感官享受与真实空间感的数字化立体电影是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不是将人体感受机械撮合,而是在融合之中保留各个器官的不同。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音乐学、影视学、艺术美学等多种学科的艺术创作形态,最终协同为一体。

2.4 数字媒体艺术的偶发性与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有时是由计算机操作程序进行控制,在此可以将计算机理解为创作者与观者的对话媒介,二者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观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创作者,参与方式不同,感受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由于其交互性有偶发性的特征,这种偶发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一成不变的形式,实现了艺术创造的多样性。

2.5 数字媒体艺术的超越时空性与沉浸特征

沉浸感是和交互性处于同等地位的一个数字媒体艺术特征,人们在观看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使用虚拟内容代替实像,依然可以使人获得真实的感受。同时数字化技术大大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视野,使艺术创作范围得到极大拓展,甚至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行艺术创作。

2.6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走向平民化

传统的艺术形式需要创造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特别的创作风格,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使创作大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群体认知,出现了平民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艺术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

3 数字媒体艺术出现偏离艺术本体的现象

3.1 数字媒体艺术的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处于数字时代的当今社会用写作管理模式思维,将包含人在内的客观世界作为征服与控制对象,为实现管理的方便,导致世界日益趋同,丰富性与多样性减少。数字时代用封闭性网络进行构架,统领对人类发展有益的资源,在这个构架内,有已定标准引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有的创作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任何与协议标准不符的内容都会被过滤掉,数字时代的这种限制大大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作渴望,减少了艺术创作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艺术创作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3.2 过度信仰技术,偏离了艺术本体

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并不是艺术家的强项,因此他们在技术面前可能会不知所措,导致过分追求技术制作的完美而忽视了对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信息对他们自身有什么价值以及获得这么多信息做什么,但已经相信整个社会已经处于信息时代,我们身边的每台计算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下,人们开始怀疑自我独立存在的价值,甚至开始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将主宰未来世界,人们再难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分辨开来。

3.3 艺术创作出现模块化问题

科技的发展对艺术创作有利有弊,计算机操作的便捷性与模块化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很多人认为创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有想法与创意就能够就行创作,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很多人在艺术创作之前不再进行积累与思考,而是希望利用计算机获得意外的创作效果。人类在人工智能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存在价值,思想越来越多的受到技术的制约,随着计算机实现合成功能越来越强大,创造性在艺术中也越来越少,艺术创作过分依赖技术会使其变成机械生产,有人预测,按照这样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终有一天艺术作品也会像普通商品一样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4 总结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成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部分,但是数字技术有机械性的特征,如果将其作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实现形式,会导致艺术创作的多样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观念受到影响,艺术创作应回归到艺术创作的人类本体,打破观念束缚,实现思想的解放,使艺术创作不再受技术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朱润.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0904.

[2]李若岩.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与本体研究[C].艺术探索,201202(01).

电子媒体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高校;商业广告;投放

一、高校商业广告的投放问题现状

高校传媒,也叫高校媒体,通常指校园中的包括以报刊和杂志为代表的纸质媒体,以及以广播、网络为核心的电子媒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高校文化生活的开放与多样化,商品广告逐步通过各种高校传媒走进校园,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在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之后,环保问题越来越多的被社会所关注。其中纸张浪费的情况因其贴近生活而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宣传用纸的用量仍然居高不下,纸质媒体的应用在商家眼中仍然是上选。商业广告投放的不同方式有着不同的关注群体,所需成本和带来效果的不同影响着商家对宣传模式的组合和使用,也影响着高校管理中的方式方法。如何针对不同受众,进行有效又环保的高校宣传,是商家和学校需要共同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目前高校为维护学校形象、保持良好教学环境而反对更多地引进商业广告;同时,由于学生的消费能力不强,短期促销效果不明显,商家对高校广告的投资也并不重视。因此,高校内外界的商业广告较少(粟娟,2004)。由此看来,由于校园内商业广告没有收到学校和商家的足够重视,目前未能形成一个成熟、高效的投放体系和模式:学校多是进行单一的限制,没有更灵活的管理方法;学生获取广告信息的渠道和内容相对局限;对商家而言,校园广告的形式有待拓展,效果还有待提高。

其次,商业广告对高校传统宣传媒介的渗透是不顺利的,高校由于其性质和功能的特殊性,无法采取与商场、企业等商业性、营利性机构相同的广告投放模式,“公益性、非商业性、非营利性”的校园广播,近来开始打破传统,播出商业广告,但大多数听众对此不敢兴趣,甚至反感。因此,高校广告信息必须对师生负责,与师生学校、生活密切相关,选择的商业广告可以是技能培训、书籍推荐、就业信息、节假日出行旅游、影视信息等符合大学生消费层次和生活需要的广告。另外,校园广告必须最大限度保证其真实性,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要平衡比例以期与学校的文化气氛、学术氛围相适应。最后,广告播出形式可多样化,如在生活服务类节目中进行书籍推荐,在音乐节目中插播音像制品的广告资讯。(张西静,2009)

但同时,商业广告进入校园具有为学校进行创收,以弥补校园媒体运营经费不足;扩大高校市场,挖掘师生消费潜力;帮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为学校、生活、就业等提供便利等多重意义。(王存喜,杨玉枫)

而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也不可避免宣传媒介的商业化。因此,在新媒体的冲击和帮助之下,高校应该如何进行校园广告的管理,商业广告应该如何借助传媒联盟模式(共同向商家出售版面,进行覆盖诸多校园的广告宣传模式)、是否应该考虑新型的宣传方式(如以宿舍为发行单位以保证广告的到达量,或通过电子媒体等进行更有效的宣传),都是当前学校和商家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王芳菲,2009)

二、北京地区高校内商业广告问题调查分析

本次调研根据此问题现状,选择以高校中的纸质媒体作为调查对象。现阶段针对高校这一特殊消费群体,各路商家纷纷在食堂,宿舍,教学楼门口发放大量的宣传单与宣传册。而学生们对于宣传册的态度各异,或置之不理,或随手丢弃,那么纸质媒体所起到的宣传作用是否足够大呢?商家所期待的宣传效果又能否起到呢?同时,新兴的电子媒体宣传也在高校中悄然兴起。由于学生的自主媒介掌握了在校学生的如手机号的个人信息,电子媒体宣传的有着良好的前景,电子媒体是否被商家重视和利用呢?

综合以上两点我调研小组提出以电子媒体取代部分纸质媒体,从而以更环保的方式在高校中取得同等的宣传效果。在保证商家的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害的同时减少纸张的浪费已达到环保的效果。

调研过程中,我们在北京市陆续发放了二百余份问卷,针对的是北京市高校的大一、大二在读大学生。在抽样上,我们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两种方法相结合。问卷发放地点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对象为在读生。并通过网络向其他地区高校在读生发放问卷。为了更全面了解情况,我们在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并获得初步数据之后,分布对宝岛眼镜、木北造型、合利屋快餐店、中国移动人大店等学校周边商家进行访谈,了解商家在高校校园内常用的广告方式,及其成本和效果。

1.调查结果分析

(1)关注维度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校园广告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准确性、时效性和新颖度,这个与预调查结果相一致。

对于准确性的关注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家不欢迎手机报等电子广告的理由,即电子广告可能会附带大量垃圾信息。但同时,由于利用信息技术,电子广告投放更加快捷,能够满足大家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因此,纸质和电子广告各有优劣。

(2)偏好原因分析

问 题 选 项 频率

(问卷第五题)

您接受传单的原因为 可以了解很多活动和商品信息 28%

尊重派发人的工作 44%

资源再利用(如:当草稿纸) 14%

随手一拿 14%

(问卷第六题)

您不领取传单的原因为 质疑传单信息的实用性 23%

派发传单使人厌烦 27%

质疑传单信息真实性 11%

宣传方式不正规 9%

减少浪费,避免更多印发 30%

(问卷第十一题)您欢迎电子广告的原因为 方便浏览 34%

减少浪费 32%

及时性 20%

信息量大 14%

(问卷第十二题)

您反对电子广告的原因为 怀疑信息真实性 17%

垃圾信息过多 71%

宣传方式不正规 12%

(问卷第二题)

您比较关注哪种广告方式 派发传单 23%

扫楼(即宣传人员进入宿舍逐个面对面宣传) 9%

校园广播 8%

海报或展板 60%

由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正式调查结果和预调查结果非常类似,这说明各个高校的广告宣传和受众接纳偏向都有以下特点:①大部分同学领取传单是因为尊重派发者工作而非传单本身。②对传单进行再利用的并不多,说明大家环保工作仍需改进。③传单实用性不强是大家反对传单的首要理由,同时,大家也意识到了过多印发是一种浪费。④电子广告的便捷性是大家比较喜欢的,但是垃圾信息仍是大家反感之处。⑤相对于其他宣传方式,海报关注度较高

(3)回收意愿分析

由统计数据看,80%的同学是愿意将传单回收利用的,说明相当一部分同学的环保意识较强。其中他们比较倾向的回收地点是宿舍一层和垃圾桶旁的分类回收箱。

2.访谈结果分析

宝岛眼镜店的负责人提出,不会单独地采取某种宣传方式,从经验来看,多种宣传方式同时进行的宣传效果会更好。同时,由于电子媒体宣传的技术并不成熟,和不是主要宣传手段,所以电子媒体宣传并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而中国移动人大营业厅则提到,他们常借助手机报、折页、网络对活动进行宣传,与传单类似的折页大多数都存放于营业厅内,供来营业厅办理业务,并对活动感兴趣的同学自行取阅。而木北造型反映,一般来说,店内不会单独进行广告宣传。由于是连锁店,广告宣传都由总公司策划部和广告部负责,并且由总公司的相关人员负责实施。宣传方式比较多样,以大型海报和传单为主,也有适当的媒体宣传等。

从各商家的回答可以看出,当前更多商家选择纸质媒体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电子宣传并未得到普及,受众面不够广;二是纸质媒体的制作、投放技术和流程更加成熟和规范,操作相对更加简便。

同时,合利屋快餐店反映店内主要依赖3种宣传方式,一是放置于人行道旁的展板宣传,二是传单宣传,三是依靠师生之间的口碑相传。其中,商家的宣传主要集中于传单宣传部分,认为只要传单的利用率达到8%左右就实现了预计的宣传效果。与此相比,由于电子媒体现阶段在校园中仅限于文字的宣传,而餐饮业的宣传注重以颜色夺人眼球,以图片吸引关注,因此宣传单与宣传册的应用成为了首选。同时,由于餐饮业存在订餐、送餐等业务,传单能使同学便捷地了解各类优惠信息和快餐店的菜式,方便订餐。

这说明,宣传方式的使用需要考虑商家产品或服务的特性。因此,如要推广电子媒体,必须提高其信息承载数量和质量,提供更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做到多种媒体,如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有机结合,以凸显其信息化、便捷化的优点。

第三,在传单的回收问题上,由于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传单具有时效性,同时回收的传单往往会有折痕,或有污损,有碍传单的美观,会影响宣传效果,商家表示一般不会采用回收再利用的传单。

因此,回收工作应该更多地交由第三方的环保组织完成,通过环保知识的宣传和理念的灌输,引导大家自觉对传单等纸质宣传品的回收和利用。

三、关于高校商业广告投放的几点建议

第一,商家可以减少传单的派发,并增加海报或展板的宣传力度,这样可以为商品或服务带来更好的宣传效果,而且这样减少了不必要的宣传支出,又支持了环保建设。

第二,建议校方能建立相关部门,使其负责校园广告的筛选和刊布,提高校园广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其次,还可在校园广播站、BBS上适量张贴经过校方筛选的广告,这样也可以为学校增添少量的收入,扭转校园内广告龙蛇混杂,派发广告混乱的现象。再次,我们建议学校相关部门能够在校园内的适当位置开辟广告区(如宿舍楼内),为学生提供即时有效的广告信息。这样,也可减少商家无目的的传单的派发,节约资源。

第三,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增加对于校园广告的关注,与校方一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必要时,请有关部门能给予校方一定的资金支持,以规范校园广告市场,建立较为完备的高校广告宣传体制。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向各企业、商家以及全社会宣扬环保思维,提高全民的回收再利用意识,推广用网络宣传代替适量纸质宣传的新方法。必要时,请出台相关的条款政策,扭转利益至上的市场导向,使各商家在作出商业决策前,也要考虑到资源的浪费以及回收利用等问题。

最后,学生作为高校商业广告的主要受众以及广告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也是之后的回收利用环节的重要力量。我们希望高校同学能够加强环保意识,建议支持低碳生活和环保事业的同学和团体可以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宣传活动,普及环保生活方式。通过这些活动,努力培养同学们回收纸质宣传品并进行再利用的良好习惯,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共享力量。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多地使用电子媒体对所举办的活动进行宣传,从点滴开始,推动电子宣传在校园中的普及和发展,拓宽并丰富校园广告的宣传渠道。

参考文献

[1]粟娟.高校广告面面观[J].经济论坛,2004(7):155-156.

[2]张西静.论高校校园广播中的广告传播[J].新闻知识,2009,(11).

[3]王芳菲.高校传媒联盟探讨[J].世纪桥,2009,(13..

[4]王存喜,杨玉枫.正确发挥广告在高校传媒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07(27).

作者简介:

陈瑜,大学本科,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符如春伊,大学本科,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电子媒体的特点范文3

文章摘要------------------------------------------------------(1)

一、数据的兴起和---------------------------------------(2)

二、电子数据及其相关概念---------------------------------------(3)

1、电子数据---------------------------------------------------(3)

2、电子证据---------------------------------------------------(3)

3、高犯罪-------------------------------------------------(3)

4、机和信息犯罪-------------------------------------------(3)

5、其它电媒设备犯罪-------------------------------------------(4)

三、电子证据的特点、现状和前景---------------------------------(4)

1、电子证据的特点----------------------------------------(4)

2、电子证据的现状----------------------------------------(6)

3、电子证据的前景----------------------------------------(6)

四、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的矛盾和兼容-----------------------------(7)

1、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的差异------------------------------------(7)

2、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的冲突------------------------------------(7)

3、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的互补------------------------------------(8)

五、电子数据取证的方式和操作过程----------------------------(8)

六、电子证据出示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解决方法----------------------(10)

七、电子数据效力的认定-------------------------------------(10)

1、电子数据法律效力认定的依据----------------------------------(10)

2、电子数据法律效力认定的考虑因素------------------------------(11)

------------------------------------------------------(13)

文 章 摘 要

电子媒体的特点范文4

新闻漫画是新闻报道中诸多形式中的一种,是以新闻为题材内容,通过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而产生功能作用的一种漫画,它以独特的形式服务于新闻内容,作用于报纸的编辑方针、编辑思想,以形象化的宣传手段,融评论性、新闻性、艺术性于一体,形象生动,尖锐泼辣,寓庄于谐,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从产生后就在报纸等传播媒介上占有重要位置。

漫画家庸非先生认为:“新闻漫画是一种新闻性和艺术性结合的‘纪实漫画’。它通过漫画语言去报道、评论新近发生的事实。”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指出:“配合新闻同时发表的才算是新闻漫画。”

漫画理论家张耀宁在《初论新闻漫画》中说:“新闻漫画的基本含义即用漫画的形式报道新闻和评论新闻。”

刘一丁先生在《中国新闻漫画》一书中从狭义的角度给出了新闻漫画的定义。他认为“新闻漫画是一种在报刊、电视等特定新闻报道载体上,运用夸张和幽默的造型语言专门报道或评议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时事社会问题的绘画”。这个定义既肯定了新闻漫画的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也说明了其传播特点和传播功能。

新闻与漫画,这两种信息传播方式之间既互相关联互相影响,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而把他们成功的结合在一起的,那就是新闻漫画。

湖北日报作为一份深受读者喜爱的党报,它上面发表的新闻漫画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关注,最近几年,我们也尝试着画了一些新闻漫画,试图将文字与画面完美结合,使版面图文结合形象生动,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若读者在阅读时能有会心一笑,便是我们的小小收获!

二、新闻漫画的特性和功能

每当人们打开报纸阅读时, 版面上的新闻漫画总能以其独特的新闻视觉,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难以忘怀。在读图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新闻漫画作为新闻报道的特殊形式具有以下几种特性的功能:

1.监督性。

新闻漫画的价值的判断,主要看其对社会的意义如何,包括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影响性等等,新闻漫画擅长通过讽刺比喻手段宣传主题思想,与其他漫画不同的是,新闻漫画的宣传思想大于它的欣赏功能。

新闻漫画的内容,不管是从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反映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还是从鞭挞腐朽抨击落后现象和针砭时弊的批评性漫画来看,用讽刺与幽默的漫画语言,对事物和现象加以评论。漫画作者凭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敏感,通过漫画画面把国家方针政策体现得清楚明白,起到对读者的启发、引导、鼓舞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团结。新闻漫画的倾向性鲜明,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感染着读者,这就是新闻漫画的价值所在。

2.娱乐、教育功能。

幽默诙谐、生动有趣是新闻漫画的特色。优秀的新闻漫画,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画某一事物的某一片断,或者某一人物的某一言行,从而肯定、褒扬好人好事,反对、抨击坏人坏事,具有其特殊的新闻魅力。可以使受众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甚至荡涤灵魂。漫画被称作是“笑的武器”,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的新闻漫画,往往通过读者的会心一笑发挥作用。

3.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当今被称为“读图时代”,在图被热捧的情况下来认识新闻漫画,它与报纸有诸多相契合的特性,尤其是其传播特性,新闻漫画报道,以自己独特的形式为报纸增添了一个新闻品种,报纸报道新闻主要以文字为媒介,这是报纸文字的特征。

电子媒体迅猛发展,声音、图像及传播速度,对其形成严重威胁,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不少读者对文字阅读失去耐心,读图时代的到来,要求报纸增加图片报道,新闻漫画“以图报闻”,适应形势,适应了大众媒介面对电子媒体的弱势,增加了报纸对抗电子媒体的竞争力,尤其在市场化日益深入的情况下,新闻漫画成为了加强报纸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三、新闻漫画的表现手法

电子媒体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英语;口语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37-02

英语口语教学要把握好时期,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更好的效果。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意味着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进行训练,学生可以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刺激他们练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并能有效降低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的困难,从而有效提高英Z教学效率。

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情境中练习口语

处于7~12周岁年龄段的小学生,大多有主动、爱玩耍、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有利的口头练习氛围,以便引导学生自己开口说,此外,还要围绕口语内容设计一个现实的情境,吸引学生通过图形视觉,迅速进入语言环境,进行英语口语训练。当在课堂中提到的“Where are you?”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不同的交际环境,如at home,in the school,in the park等,这样既能实现学生的口语训练,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电子教学媒体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电子教学媒体,教师可以创设虚拟语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英语的排斥。此外,通过创设语言环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视听觉及想象力,让他们在情境中学会说英语。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在小学英语口语训练中利用媒体的多样性,可以调动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减少英语学习中的困难,改善学生对英语的排斥现象。比如,在讲购物这节课时,使用投影仪播放背景,然后在讲台模拟一个商店,建立一个购物场景,通过师生、生生模拟购买商品,就可以实现相关语法知识的掌握。

二、要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心理接受水平较低,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和运用电子教学媒体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接受程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口语练习兴趣。实践证明,在教室里使用视听媒体,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困难。

1. 利用视听媒体,提高学生的单词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如CD、动画、投影仪等,实现对图片、材料、录音机等的综合利用,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道具,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注意力大大提高,最终轻松达到预期学习目标。比如,在进行关于交通工具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一些交通工具的照片通过电脑呈现出来,然后结合照片进行相关单词教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记忆。此外,通过视听教学,还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将抽象变为具体,提高教学效果,节省时间,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目的。

2. 利用阅读机配套软件,提高学生的听力

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说英语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听力练习。课前,教师可以下载合适的课件,利用阅读机配套的软件,使用音响道具,使英语表达的每个图像都有一个相应的声音文件,然后存储在隐形码中,并贴在相应的图片上。在具体的口语训练中,教师可以先教给学生单词的意思,然后借用小阅读机进行发音示范,再要求学生跟读。如果发现相关问题,教师及时加以纠正,这样就可以规范学生的发音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 借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师生课堂的有效互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大量的电子学习资源,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能力,这样,学生就学会了自主学习,并实现独立探索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同步发音,在课堂上反复听,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将优秀的发音保留在语音数据中,供以后使用。比如,可以用电脑界面的可改变化性强、容量大等特点,专为What time is it?或者where are you?设置游戏练习,这种游戏操作快捷并且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同时与他们进行有效互动,从而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只有学生主动学习、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气氛才是轻松、快乐的,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借助电子媒体,扫除口语障碍

学生由于年龄限制,他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时经常会出现言语障碍,对此,教师需要及时分析原因,并加以纠正。实践证明,借助电子媒体,将说的内容以Flash的方式传递并保存,可以重复播放学生的口语交际场景,从而利于学生判别对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听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5. 借助视频播放,实现英语的有效识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穿插播放一些英文电影,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小鬼当家》《海底总动员》《怪物史瑞克Shrek》等,让学生聆听纯正的发音,这对他们的听力和口语都很有帮助,在看完电影之后还可以适当地进行电影配音、情景在线等游戏,帮助学生记住相关语句。除此之外,播放英语歌曲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将对英语的学习融入一首首旋律动听的歌曲当中,这对他们的听力训练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随着各种网络教学的兴起,以及人们逐渐改变的观念,使得电教的发展越来越快,这对于教育来说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对英语教学来说,用新的方法、新的形式教授英语,让学生把基础打牢,对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都会有帮助。所以,老师们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接受英语,敢于讲英语,大声说英语,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 严俊.浅谈电教媒体在小学英语“口语”训练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7):96.

[2] 李文英.电教媒体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7,(11):95-96.

电子媒体的特点范文6

纵观最近几年国内关于广播,特别是广播节目样态的研究,广播媒介多被看作一个市场竞争主体。它与报刊、电视、互联网、手机或者各专业广播频率之间相互竞争,争夺具有消费能力的听众,并吸引广告客户。对广播听众的划分和节目样态的设计多从听众的广告价值角度进行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听众被单纯地视作消费者,而非具有文化倾向性、并通过媒介寻求或实现对其自身文化认同的“人”。这一方面源于广播媒介内部与其他媒介之间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对广播以及其他大众媒介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今天的广播形态已经几乎看不出近一百年前美国无线电公司(RCA)为了销售他们生产的收音机而播出的日间广播节目的样子了。人们使用广播的方式和广播服务于听众的方式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媒介新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都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如果想了解今天的广播,我们的研究就不能脱离广播所存在于其中的,同时也是构成现代广播的媒介产业结构、媒介技术环境、社会组织方式和思维、文化习惯等宏观因素。循着这样的思路来认识和分析今天广播媒介的社会属性,也许能为广播节目样态创新打开新的思路。

即便广播存在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笔者认为,广播媒介本身的社会属性,即它在组织社会关系、表达社会文化意义、帮助人们寻求自身生活的符号意义方面所起的作用仍是十分突出的。把广播的这种社会属性以它能带给受众的社会和文化感受为依据进行划分,即为认同感、现场感和参与感。

一、广播通过频率设置、节目样态和内容的区分,能够带给受众身份的“认同感”,受众可以通过收听某类广播节目实现对自己身份感的建构和张扬

这个论断听起来并没有什么新意。事实上,多数专业频率的设置和节目板块的划分都是依据目标受众的某种身份而进行的,比如年龄、地域、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收入水平等等。但这种设置思路也有若干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受制于广播媒体的经营压力,那些有消费能力、有广告号召力的受众阶层被所有媒体追求和争夺,而那些广告价值相对较低的受众却没人关心,没节目可听。这个趋势已经在我国其他媒介市场化的过程中有所体现,例如农民报和农业报的数量在90年代报刊经营推向市场后锐减。尽管目前没有确切的数据,但这个趋势在广播中似乎也不难看到。中国的媒体,无论怎样商业化和推向市场,它们仍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建设和“普遍服务”的义务。这种经济上的弱势群体所拥有的媒介资源的萎缩,客观上构成了文化上的不公平,并间接地加深了这些群体经济上的边缘地位。作为担负着建设和谐社会任务的中国媒体人而言,我们必须反思这种频率设置、节目内容和样态规划的思路。

另一方面,单纯地依据目标听众文化、经济身份设置频率和节目的做法,既忽视了拥有共同的身份认同感的群体内部的复杂性,又不利于具有不同身份认同的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和相互尊重。举例而言,首先,即使是同样关心财经信息的听众,他们在地域、年龄、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甚至是数字设备操作水平上的差别也是非常大的。单纯依据唯一的身份要素划分节目或频率,使得其内容只能成为满足该受众群体的“最大公分母”。在节目样态和内容设计中,这种复杂性应该有所考虑和体现。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传递信息,同时,避免某个认同群体内部的部分人被边缘化。其次,当今社会的生活,由于我们高度依赖通讯手段与那些我们愿意和需要联系的人沟通交流,使得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经济地位等认同要素的群体之间被区隔开来。我们可能和千里之外的对汽车感兴趣的人收听同一个节目,却不认识隔壁那个收听古典文学节目的邻居。或者,我们可能因为买了同样的股票基金与另一个微博用户成了忘年交,却对一个我的同龄同事的美食偏好毫无兴趣。这种社会关系的重新组织是由电子媒体的实时和交互性带来的。那么,作为媒介学者或者实践者,我们也应当利用好媒介,特别是利用好广播媒介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增进具有不同文化认同的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的这一社会功能。而这当然也是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新领域。在这方面,深圳电视台的《年代秀》节目实际上为广播节目样态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处于不同年代的人,他们在身份认同上的差别主要来自于每个年代特有的文化符号,特别是流行文化符号。而《年代秀》节目正是把具有不同文化认同的人们聚合到一起,通过刻意的连接,而不是区隔具有不同认同感的人,为受众提供一种新奇的文化体验,赢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广告成绩和文化沟通。这无疑为广播工作者利用认同感,利用人的各种社会属性的文化意义来设计节目内容和样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值得注意的是,《年代秀》节目作为一档游戏益智类节目,其关 注点更多地是停留在不同年代人们的流行文化符号上,这些流行文化符号实际上只能代表那个年代的“多数人”、“年轻人”、“城市人”和“富人”等拥有话语权力的群体,却忽视了同一年代内部人们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别。

二、广播等电子媒体的直播能够跨越空间障碍,把人们通过时间联系起来,为身处天南海北的人们提供一种文化上的“现场感”

这种“共同在场”的感受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文化需要,也是构建我们身份的重要途径。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原始部落里的人们会定期聚集在一起,通过图腾崇拜等仪式来实现本部落对某个文化符号的认同。在现代社会里,“移动”成了我们生活当中的主旋律之一,人们不可能再定期地聚集在一个物理空间里。但对文化符号的认同仍然是维系“我是谁”这个认知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些研究人类传播学的学者认为,电子媒体对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实际上就是一个用电波构成的看不见的文化空间。当人们在同一时间,尽管在不同的物理地点收听、收看这个直播的时候,实际上会有一种共同感受到的“在场”感觉。尽管这种“在场”是通过媒介实现的,而不是亲身出现在事件的发生地。这也是为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春节联欢晚会、神舟飞船发射等重大事件的实况录像总是不如收听、收看它们的直播那样激动人心。这种文化上的“在场”和“共享”是电子媒体所特有的。报刊尽管能够提供细节的报道和深刻的评论,却很难带给所有阅读者一种共同“在场”的文化感受。而在各种电子媒体中,广播又有它独特的优势。不论是在电视还是在网络上收看直播总是需要在某个地方停留,并且专心致志,而广播伴随接收的特性使得“现场感”这种广播的社会属性更容易在各种条件下显现出来。如果我们是在户外、在车上,如果我们手里有不得不同时进行的其他工作,广播的现场直播更能为这样的人群提供这种“在场”的文化感受。因此,我们在节目样态设置中应该充分利用广播的这种社会功能,通过“现场感”给受众带来“在场”共享的文化体验,以这种文化体验所引发的文化认同感来吸引受众。

当然,合理、有效地利用这种社会文化感受至少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这种共同的文化感受必须基于某一种身份认同。春节联欢晚会直播的“现场感”必须依托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他们对“中国人”这个身份的认同;对各种重大展会或活动的现场直播则可能需要依托于受众对某种内容的兴趣,或者年龄、集体记忆、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其他认同要素。第二,这种现场事件需要一些要素来体现其“重大”,即其作为图腾一般的文化符号的地位。如戴扬和卡茨在《媒介事件(Media Events)》中所指出的,“媒介事件”应该是事先计划的,而非突发的;应该是媒介之外组织的,即具有媒介之外的公信力保证的;同时应该是打破日常播出秩序的,即突出其重大的文化意义。因为戴扬和卡茨对电视媒介事件的特点、作用和文化意义在书中有详细论述,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但他们所阐述的理论观点,对于认识广播的这种社会属性十分重要,对于广播节目内容和样态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三、让受众在广播节目的延伸、拓展和再创造中体会“参与感”

传统广播因为其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使得普通大众很难直接和大量地参与到广播内容的制作中来。因此,在广播以外的媒介中寻求对广播节目内容的参与就成为一个新的思路。媒介融合是一个时髦的词汇。但很多时候,我们对媒介融合的理解局限在某个媒介产品或者内容在不同平台上的转载而已。使用手机短信和微博与广播节目主持人互动是媒介融合,在互联网上收听甚至是点播广播节目当然也是媒介融合,但在这些情况下,传统广播或者网络广播仍然仅是成千上万受众沟通交流的中介和,受众自己很难成为一个自主的群体。因此,他们也就无法依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和其他认同要素,相互之间直接沟通、交流他们对广播节目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参与感,或受众利用媒介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的满足感,当然无法与新媒体比拟。

拓展广播听众的参与感,就要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我所用,让广播的内容,而不是广播媒介本身成为人们参与的焦点。这里,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对“媒介融合”的理解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詹金斯在《融合文化(Convergence Culture)》一书中列举了一些粉丝团体对小说、电视节目、电影等媒介产品进行“挪用”(appropriation),以表达自己对媒介内容的理解,彰显自己的身份认同。有些哈利·波特迷通过改写或者续写哈利·波特故事,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有些《幸存者》(真人秀节目)迷在影迷网站上研究节目后续发展,甚至搜寻线索,“剧透”(剧情透露)(Spoiler)等。有些人自导自演草根版的《星球大战》,有些人用Photoshop软件“篡改”卡通形象,以表达自己对时事的见解。广播也应该允许,甚至是主动搭建平台,使用户通过手机、互联网、甚至是报刊、见面会等广播以外的媒介方式自主地组织成小群体,交流思想。这些小群体不仅会成为广播节目极其忠实的拥趸,更重要的是,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帮助广播节目扩大影响力,使得广播具有了社交媒体的属性。

有了这种受众对广播文本的理解、再创造和自我表达,广播节目可以再把这些内容吸纳到节目当中。这时的参与感不再仅仅是“我点的歌曲被播放了”,而是“我的创作被采纳了”,“我的理解被认同了”,甚至是“我的观点被伸张了”。受众的这种参与更加深入,其中的参与感也更加真切。同时,这种参与感会在参与创作的受众小群体里迅速扩散。随之扩散的当然还有节目的影响力和受众忠诚度。这样,一个人的参与感变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社会符号。从文化批评的角度讲,这种普通人通过媒介融合最终进入广播、电视这种一对多的“集权”媒介当中成为“草根英雄”的“景象”类似于“真人秀”。广播不再单单是一个 传送讯息的管道,而是一个实现梦想、实践某种生活方式的平台。换句话说,广播通过发挥媒介融合的社会属性,不再是仅仅用话语,而是用实际行动成为了真实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