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反应;货币政策;Panel Data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1-0081-07
一、引 言
1998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和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为主要标志,实现了货币政策由以“贷款规模控制”为主要工具的直接调控转变到以“利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为主要工具的间接调控,银行贷款作为货币信用创造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成为影响货币供给总量这一中介目标的关键。目前我国融资结构仍是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对间接调控型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银行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其决策过程必然与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资产负债结构、规模等个体特征存在密切的关系。
我国从1979年金融体系改革开始,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乡信用社和外资(包含中外合资)银行组成的商业银行体系。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经历了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商业化”改革和公司治理机制改革三个阶段以后,逐渐转变为现在以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探索我国银行商业化道路。受建立和发展过程的影响,各类银行的经营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也不相同。因此,研究对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差异对探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和完善银行内外部监管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情况进行了研究。Kashyap and Stein[1-2]通过调查个体银行的季度数据识别美国货币政策调整过程中的信贷供给变动情况,发现对于流动性较差的小银行,货币政策对其信贷的影响较强,而对于大银行或流动性较强的银行,货币政策对其信贷的影响较弱。M.Ehrmann等[3]运用1999年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11个国家的银行Panel Data数据,使用广义矩估计(generalized moment method,GMM)方法对比研究了欧洲地区各个国家银行贷款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整个欧洲地区还是在单个国家,货币紧缩后银行贷款均显著收缩,而且流动性是影响欧洲银行对货币政策反应的重要特征,流动性弱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相对强烈。Gambacorta[4]使用1986―1998年Panel Data方法对意大利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货币紧缩后,具有较高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的小银行更容易从外部融资,就贷款而言,规模不是影响银行货币政策冲击反应的主要因素,而银行流动性却是一个影响银行贷款的主要因素。我国学者刘斌[5]运用我国16家商业银行实际数据,从分机构和总量两方面研究资本充足率要求对我国贷款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约束对贷款、产出及物价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对我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以来,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考虑到数据来源、政策因素及地方经济因素对分析的影响,本文主要对贷款占总贷款2/3左右的两大类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差异进行研究。
二、 我国融资结构、贷款结构及增速特征分析
1.我国融资结构变动特征分析
虽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股票发行、配股、发行短期融资券等为主的企业直接融资形式不断增加,但其融资增加额与贷款增加额相比,比重小、波动大。在1998―2007年期间,除2007年直接融资增加额与贷款增加额的比例达到36.18%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4%―16%的范围内,其中有五年低于10%。可见,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目前仍是我国的主要融资方式,其变动对促进GDP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人民币贷款结构特征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贷款是人民币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在总贷款中所占比例从1998年的61.96%下降到2007年的46.43%,股份制商业银行却从1998年的5.92%上升到2007年的18.41%,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在总贷款中所占比例变动不大,基本上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因此本文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主要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特征进行分析。
3.贷款增长率特征分析
1998年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要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不考虑2000年和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引起的贷款增长率下降,2001―2003年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达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的2―4倍,2005年以来,受国有银行贷款意愿增强的影响,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相对下降,但仍达到四大国有银行贷款增长率的1.5倍以上。同时,2005年以后贷款增长率曲线的变动也反映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基数较大,增长率的较小变动对股份制银行增长率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近年来贷款总量增长率的上升主要是由四大国有银行贷款增长率上升引起。
三、 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的主要特征指标
为了后面进一步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角度研究了影响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影响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主要特征指标的描述形式。假设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
A=R+Bb+L=D+Q+E (1)
其中,A表示总资产,R表示准备金,D表示存款,满足R≥τD(这里τ表示法定准备金率),Bb是债券投资,L是贷款,债券和贷款组合情况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目标和利率进行决策,Q是其他资金来源,E是资本净额,按照资本监管的要求,必须满足E≥θA(这里假设所有资产的风险系数均为1,θ是在该假设前提下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当ΔR+ΔBb+ΔL>ΔD+ΔE时,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同业拆借、发行债券等方式,到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融入资金,ΔQ为正值;当ΔR+ΔBb+ΔL
1.银行规模特征的描述
银行的总资产是反映银行规模的主要指标,为了消除绝对值指标对分析的影响,本文借鉴国外相关文献[3―5],采用如下公式计量:
Sizeit=logAit-1N∑Nj=1logAjt i =1, 2, …, N(2)
其中,Sizeit和Ait 分别表示银行i在t时期的规模和资产,N 表示商业银行个数。该项指标是与平均水平相比的相对指标,指标值越大,表示银行规模越大。一般来说,银行的规模越大,其筹资能力越强,其贷款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不敏感。
2.银行流动性特征的描述
银行的流动性反映的是银行的支付能力。本文的银行流动性特征定义为银行是否能在一定的期限内以合理的价格得到用于增加贷款的资金,如果银行 i 的贷款Lit在资产Ait中所占的比例高,其他资产所占的比例就低,表示流动性较弱,因此用贷款在资产中的占比反映流动性。具体表达形式如下:
Liqit=LitAit-1N∑Nj=NLjtAjti=1, 2, …, N(3)
其中,Liqit表示银行i的流动性水平,如银行贷款在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小,在货币紧缩时,通过压缩其他资产占比获得信贷资金的空间大,因此如果该项指标较小,表示银行i与平均水平相比流动性较强。
3.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特征的描述
银行资本充足程度指的是商业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程度,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出于数据的可得性考虑,本文利用银行i的资本净额Eit与资产Ait的比例来反映。具体形式如下:
Capit=EitAit-1N∑Nj=1EjtAjti=1, 2, …, N(4)
其中,Capit表示银行i在t期的资本充足程度。上式中的资本充足程度指标与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最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对资本充足率的定义是“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不同,只是资本净额与资产比值,但是它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用其反映资本充足程度。如果该项指标较大,表示银行 i 与平均水平相比资本充足程度较高。
4.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特征的对比
表1给出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8―2007年间上述各特征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均值的计算公式:i=1T∑Tt=1Yit;标准差的计算公式:σi=1T∑Tt=1(Yit-t)2。这里i代表第i个商业银行,T=10。可以看出,规模超出平均水平的商业银行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而深圳发展银行的规模最小;根据规模的标准差可以看出,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的波动较大,结合这两家银行的相关指标可以看出,近年来这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速度较快。从流动性指标均值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深圳发展银行贷款在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较高,流动性水平相对较低;从流动性指标标准差可以看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的流动性指标波动较大,其中工商银行主要是因为不良资产剥离引起,而民生银行和农业银行主要是贷款在资产中所占比例增加较快引起。从资本充足程度指标的均值来看,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兴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较高;从资本充足程度指标的标准差来看,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指标波动幅度最大。
四、我国商业银行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的Panel Data模型及分析
1.带有银行个体特征的货币信贷计量模型
根据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CC-LM模型中的三个市场――信贷市场、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中有两个市场均衡,第三个市场一定均衡。现假设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那么商品市场也是均衡的。根据Bernanke、Blinder[6]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模型,在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存在如下关系:
L(rL,rB,Y)=λ(rL,rB)×(1-τ)×m(rB)×R(5)
这里L(•)表示贷款总量,rL表示贷款利率,rB表示债券利率,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λ(•)表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τ表示存款准备金率,m(•)表示货币乘数,R表示准备金。
基于此,本文建立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对货币政策反应的Panel Data模型,考虑到金融方面一般以增量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因此除了利率因素外,其他变量均采取对数差分形式。
ΔlnLit=β0+β1ΔlnLi,t-1+β2ΔlnRt+
β3Δ/mYt+
β4ΔrLt+∑3k=1β5,k(Zit,k×lnRt)+β6ΔrBt+εit(6)
其中,Zit,k (k=1,2,3) 分别表示银行i在t期的规模Size、流动性水平Liq以及资产充足程度Cap。
2.变量的选取和平稳性检验
(1)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取
本文构造的模型使用我国14个主要的全国性商业银行1998―2007年的年度Panel Data数据。1998年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使占有市场60%以上份额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按照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信贷投放总量的决策,同时受外资银行进入和国内银行间竞争加剧的影响,各家商业银行逐渐吸收国际先进银行管理经验,对内部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本文主要对1998―2007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按照前面的划分,本文分别对14家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构建了3个Panel Data模型。由于样本区间较短,而且同类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大体一致,因此对各类银行建立了Panel Data不变参数模型。本文模型所用到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金融统计》、中国经济信息网(cei.省略)、bankscope数据库、2007年各主要商业银行公开披露的年报,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以最后披露的数据为准,所有计算均采用EViews 5.0软件。
由于对数差分后的指标基本上反映的是增长率变动情况,考虑到数据长度原因,本文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采用增长率指标替代(6)式中的对数差分形式。用贷款增长率表示贷款变动情况,记为LR;考虑到CPI与GDP增长率一样都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且通过实证对比发现贷款增长率对CPI的反应更显著,因此本文采用年度CPI增长率表示通货膨胀率对贷款增量的影响因素,记为π;选择基础货币增长率表示存款准备金的变动情况,记为MBR;采用一年期贷款利率表示利率的变动,记为rL;反应银行特征的指标采用前面按公式(2)、(3)、(4)计算的规模Size、流动性水平Liq以及资产充足水平Cap。考虑到四大国有银行两次不良资产剥离以及2004年末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而引起的银行贷款增长率异常变动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中加入了哑变量dum1、dum2、dum3。其中哑变量dum1刻画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以及当时出现的贷款增长率异常反应、由于受1999年4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以及“惜贷”影响,2000年各主要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均出现了异常波动,其中股份制银行贷款增长率很高,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较低。因此在设置哑变量dum1的时候,将2000年设为1,其他年份为0。哑变量dum2刻画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过程中发生的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出现的贷款增长率异常、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2003―2007年的贷款变动情况来看,最终披露的数据已经统一将股改上市剥离贷款对贷款余额的影响追述调整到2004年。因此在设置反映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影响的哑变量dum2时,将2004年设为1,其他年份设为0。哑变量dum3刻画资本充足率办法出台后商业银行经营方式改变对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的影响。
(2)数据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使用不变参数的panel data 模型,因此,对于非个体的宏观经济指标的平稳性检验使用的是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对于反映个体情况的指标使用的是基于Panel Data 模型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反映个体情况的贷款增长率LR、规模Size、流动性水平Liq以及资产充足水平Cap均为I(0) 平稳序列,反映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状况的基础货币增长率MBR、一年期贷款利率rL、通货膨胀率π均为 I(1) 序列。
3.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建立了贷款增长率对基础货币、贷款基准利率的反应模型。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LRj,it=βj,0+∑4k=1βj,kXj,it,k+∑3s=1∑4k=1θj,s,k(dumj,it,s×Xj,it,k)+∑3h=1∑4k=1φj,it,h(Zj,it,h×Xj,it,k)+εj,it(7)
其中,j=1,2,3,分别代表14家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个Panel Data 模型。Xj,it,k中k =1, 2, 3, 4时,分别代表LRj,it-1,MBRj,it,πj,it,rLj,it-1;dumj,it,s中s =1, 2, 3时,分别代表前面数据来源部分介绍的三个哑变量;Zj,it,h中h =1, 2, 3时,分别代表商业银行结构特征变量Sizej,it,Liqj,it,Capj,it。
系数向量βj,k分别反映上期贷款增长率、当期基础货币增长率、当期通货膨胀率、上期贷款利率对本期贷款增长率的影响;θj,k分别反映1998―2007年期间发生的三次对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异常波动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和管理措施对各解释变量系数的影响;φj,k分别反映影响各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主要特征变量对各解释变量系数的影响。本文分别估计了14家最大的商业银行(代表商业银行总体状况)、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代表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不带特征变量的货币政策信贷模型和带有特征变量的货币政策信贷模型,其结果如表2所示。
Pooled EGLS (Cross-section weights)
注:括号中为t统计量,因表格所限,乘积项的解释变量的下标省略了,可参见相关宏观指标项,“―”表示不包含此项。
4.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差异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方向与货币政策调控方向一致,股份制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程度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表2中模型1、模型4、模型7分别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增长率、贷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的总体反应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增长率的总体反应系数说明基础货币供给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其贷款增长率分别提高0.69、0.38、0.83个百分点;对上期贷款利率的反应系数说明上期贷款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其贷款增长率分别下降6.49、4.77、7.6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各类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指标的反应与货币政策意图是完全一致的,不存在“逆向反应”的现象,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增长率、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变量的反应明显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这与1998年以后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的过程完全一致。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量不良贷款的出现使各商业银行加强了贷款风险的控制,2000年前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了明显的“惜贷”现象,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借此时机,快速占领市场,贷款增长率大幅增加,在当时信贷紧缺的背景下,央行并没有加以控制。经过几年的调整,同时在宏观经济层面向好的背景下,从2002年以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渐放松贷款条件,增加贷款投放,信贷市场竞争加剧,但是从贷款增长率来看,股份制银行的贷款增长率仍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2)商业银行个体特征指标影响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信贷反应强度
表2中模型2、模型5、模型8分别在模型1、模型4、模型7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特征指标与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乘积项加入到模型中估计得到的,反映了商业银行特征指标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强度的影响。从表2中可以看出,带有商业银行个体特征的模型拟合优度均高于不带商业银行个体特征的模型,说明商业银行的个体特征可以部分解释不同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强度差异。模型2反映的是总体上商业银行个体特征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影响。其中,规模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30,流动性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04,说明规模较小的银行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信贷反应强于规模较大的银行,而流动性水平较高的银行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信贷反应强于流动性水平相对较低的银行。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普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贷款增长率对基础货币增长率的反应也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型5反映的是四大家国有商业银行个体特征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影响。其中,资本充足水平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11,说明资本充足水平较高的银行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信贷反应强于资本充足水平较低的银行。在模型5的估计过程中发现规模和流动性与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乘积项系数不显著,说明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这两个特征指标不是影响其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差异的原因。而资本充足水平与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显著,也说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近年来,各家银行采用经济资本管理手段,有效地将包括信贷的资产结构调整和资本充足性管理结合起来,使资本充足率成为约束银行资产规模和结构的重要指标。模型8反映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体特征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影响。其中,规模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55,流动性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06,这两项系数的绝对值均高于模型2,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流动性特征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影响高于商业银行总体的平均水平。对比模型5、模型8,发现影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特征完全不同,说明两类银行在信贷决策时考虑的因素不同。由于1998―2007年期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转变经营机制的过程中,结合央行、银监会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参考国外先进银行的最新管理经验,其经营管理方式具有跨越式转变。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目标比较一致,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标。因此,影响两类银行的银行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另外,从上面分析过程中发现,与国外研究成果不同的是,规模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具有负向影响,这是由于在1998―2007年期间,我国基本属于流动性充足或过剩的阶段,规模不是影响其融资成本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近几年来规模较小的银行大力拓展信贷市场,提高信贷占比的现实情况。
(3)商业银行个体特征指标影响贷款利率的信贷反应强度
表2中模型3、模型6、模型9分别在模型1、模型4、模型7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特征指标与贷款利率的乘积项加入到模型中估计得到的,反映了商业银行特征指标对贷款利率信贷反应强度的影响。
对比模型3、模型6、模型9和模型2、模型5、模型8,发现各类银行特征对贷款利率信贷反应和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方向一致,说明在1998―2007年期间,各类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具有一致的反应。从总体上看,模型小、流动性水平高的银行反应相对敏感。股份制商业银行与总体情况类似。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同,资本充足水平对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影响明显。
(4)《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具有一定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模型5中哑变量dum3和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51,模型6中哑变量dum3和贷款利率乘积项的系数为-1.28,说明在2005―2007年期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较之前的反应幅度有所下降。概括起来,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
①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8%的监管要求达不到限制其缩减贷款的目的。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过程中,为了使准备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上市要求,政府对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商业银行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另外,实现股份制改革的商业银行在市场上融入大量的资金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高。
② 虽然从2004年开始央行针对信贷过剩,出台多项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是刚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为追求上市初期良好的市场业绩表现和保持市场份额,依靠其充足的流动性,贷款投放意愿仍然较强。
③ 股改过程中不良贷款剥离引起的贷款总量基数下降,也提高了该期间贷款增长率,影响了贷款增长对货币政策反应的估计。
五、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1998―2007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基本与货币政策实施意图一致,不存在“逆向反应”的现象,但是受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机制的影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很大的差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反应相对敏感。
通过在模型中加入银行结构特征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流动性特征是影响其对货币政策反应的主要特征,规模越大,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弱;流动性越强,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强。
而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其大体相当的市场地位和相对过剩的流动性水平,规模和流动性特征指标不是影响其对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差异的主要特征,而资本充足水平特征则对其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影响显著,资本充足水平越高,其对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越明显。
就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与14家商业银行估计结果类似,规模和流动性特征是影响其对货币政策反应的主要特征,规模越大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弱,流动性越强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强。
另外,本文通过在模型中加入虚拟变量dum3发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具有一定影响。
鉴于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机制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的重要影响,本文认为深化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对提高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基础货币在信贷调控中的作用不断降低,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价水平,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成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Kashyap, Anil K.,Stein, Jeremy C.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Bank Balance Sheets[Z].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Elsevier,1995,(42):151-195.
[2] Kashyap, Anil K.,Stein, Jeremy C.What Do a Million Observations on Banks Say about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0,90(3):407-428.
[3] M.Ehrmann,L.Gambacorta, P.Jorge Martinez-Pages, Sevestre and A.Worms.Financial Systems,the Role of Banks in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in the Euro Area[R].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2001,No.105.
[4] Leonardo Gambacorta.Bank-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The Case of Italy[R].Working Paper,2001,Series 103, European Central Bank.
[5] 刘斌.资本充足率对信贷、经济及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5,(8).
[6] Bernanke B.,Blinder, A.Credit, 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78):435-439.
[7] Suzuki, Tomoya.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in Japan:Resolving the Supply Versus Demand Puzzle[J].Applied Economics,2004,(36):2385-2396.
[8] 刘斌.资本充足率对我国贷款和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11).
[9] 江其务.论新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J].金融研究,2001,(2).
[10] 2000―2007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DB/OL].中国人民银行网站(pbc.省略).
The Research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nd itsCredit Responses to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Model
Liu Jinye1,Gu Yu2
(School of Management ,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China )
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2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范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目标,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三农”经济。近年来,银行商业贷款风险频繁出现,并且呈逐渐增长的态势,贷款风险防控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1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1.1数量与规模
在新时展背景下,国内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村金融也备受关注,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当前和未来发展农村金融的主力。据统计,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已从2012年的337家增长到2020年的1539家,如图1所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机遇的到来,证明其改制是正确的实践,也证明农村金融发展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1]。随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规模的扩大,其资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增加了资产管理的压力,使得潜在风险逐渐加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总资产33.4万亿元,总负债30.83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7127亿元,如图2所示。
1.2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特征
贷款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金融风险防控的主题,配套完善的金融防控体系格外重要。在选择投资之前需进行客观评估,作出谨慎的投资决定。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具有易发性、扩散性、隐蔽性等特征[2],风险一旦产生,就会造成损失。
1.3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种类
1.3.1信用风险因违约造成借款企业或借款人无法按期还款的风险。这种风险事先无法准确预测,也无法规避和有效控制。1.3.2政策风险因调整经济政策或财税政策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实现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调控,从而达到稳定农村物价的目的。1.3.3市场风险因市场供求变化或者市场价格变化产生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要高度关注市场风险,通过市场价格分析市场变动,从而调整贷款额度,防范市场风险。1.3.4操作风险因人为失误、操作不当等造成的风险。每个人的习惯和思维各有不同,所以操作风险无法事先预知。1.3.5经营风险因经营管理不当造成损失、破产的风险。例如,经济形势好,银行容易发放贷款;经济形势不景气,企业经营较为困难,银行不易发放贷款。特别是涉农企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经营状况就会恶化。经营风险是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中较为常见的风险。1.3.6流动性风险因资金周转危机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留足备用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2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2.1环境因素
环境是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3]。经营状况、发展活力等社会环境可能对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产生严重影响。环境因素可分为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信用体系、法制环境等。经济环境方面,整体经济发展趋势稳定。在平稳的经济环境下,资金产生增值回报的期限不断延长,部分产业会遇到资金流动性问题。政策环境方面,随着国内政策调整,金融监管越发严格,特别是对房产泡沫的抑制,导致房产企业资金链趋于紧张,地方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向其提供贷款,行政干预政策易造成贷款风险。信用体系方面,目前,信用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由于大众心理无法预测,有部分借款企业或借款人向农村商业银行提供虚假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贷款风险。法制环境方面,法律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较大,但是对于借款企业或借款人的约束相对较小,使得大量农村贷款回收艰难,提高了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据统计,2020年国内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为7127亿元,2015—2020年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呈逐年上涨态势,如图3所示。
2.2企业因素
农村商业银行与企业联系密切,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担保公司等直接影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企业自身管理不善、经营决策不科学、投资方向失误、扶持夕阳产业等容易造成贷款风险。各种恶意担保、无序竞争挤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导致借款者减少,加大了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担保是把“双刃剑”,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审查贷款不严格,增加放贷资金,加大回收贷款的风险。
2.3自身因素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较低。培训工作开展不及时、员工对贷款等业务流程掌握不熟练,导致工作中存在操作风险。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产品创新、业务类型单一等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贷款风险[4]。小微贷款业务仍不是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尚未实现全面推广。管理运营模式和方式落后,无法满足防范贷款业务风险的需求,过多倾向于定性层面的研究,对于量化评价手段较少。在贷款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对贷款业务适用性的深入研究。虽然采用了类比分析、历史经验分析等方法,但是缺乏对定量方法的运用,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健全,无法估量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风险集中度和风险发生概率。倘若没有预测市场风险发生概率,就无法真正防控风险,会极大提高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求,内部控制仍然存在漏洞,无法及时跟进配套内控机制,会加大贷款风险。风险分配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部门职能定位不够明确、决策与管理方面可能存在越权现象。同时,风险预警系统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无法发挥实质作用。农村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缓慢,更新换代不及时,业务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不到位,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欠缺通过信息技术识别风险的能力。同时,没有将员工的操作系统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不能及时发现操作风险,风险管理亟须技术推动。
3防范和化解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对策建议
3.1健全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健全完善农村商业银行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能促使工作人员规范自身行为,使操作更加标准,准确预报潜在的贷款风险,有效处置风险。预警体系具有全面性、敏锐性、时效性等特征,推动了农村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5]。预警体系需有定量的指标,设置准确的临界值,确保数据出现异常后及时响应。完善的信息数据有利于长期监控借款者信息的准确性,有效规避风险。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对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具有抑制作用。
3.2创新经营业务方式
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广阔,应主动探索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业务、服务等,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开拓业务服务渠道。健全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代收代付制度,增强相关业务的实效性。推动农村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银行”“手机银行”等品牌。开展市场业务推广工作,宣传农村商业银行政策与业务。建立健全银行内控机制,确保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6]。
3.3规避贷款集中度风险
设定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金额上限,防止出现单一借款企业或借款人贷款过度集中的情况。明确取款区间,助推农村商业银行回收资金,缓解贷款资金压力,避免流动性风险[7]。采取多种措施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从而避免因贷款风险造成损失。健全完善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循序渐进、与时俱进,不断总结相关经验[8]。
3.4创新抵御风险的金融产品
农村商业银行受自身发展环境的限制,在业务发展中缺乏抵御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无法拓宽农村市场。需创新更多适用于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金融产品,研发对农村、农业、农民以及涉农企业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使其符合市场价值,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创新种植业和养殖业大户授信贷款、“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贷款、林权抵押贷款、青年创业担保贷款等多元化的贷款产品,分散风险,提升自身发展优势和竞争力[9]。
4结束语
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三农”工作中,推动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大量贷款资金解决了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三农”的发展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引发复杂多变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健全完善可操作性强、竞争力强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时,对贷款风险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关注,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昕迪,赵海峰.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9):138-139.
[2]林淑慧,赵海峰.农村金融改革下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J].特区经济,2021(8):45-47.
[3]段玲玉.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农经,2021(6):188-189.
[4]刘宝磊.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5):123-152.
[5]刘涛.农村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问题分析[J].现代商业,2020(3):54-55.
[6]周忠凯.SD农村商业银行QL支行大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0.
[7]虞伟健.对农村商业银行加强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9(12):84-87.
[8]孙法学.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J].经贸实践,2016(20):78.
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近年来政府及商业银行着力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量的持续存在和上涨,不仅严重影响了银行资产质量,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的金融改革进程,因此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对策,就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有效应对不良贷款问题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催收;管理
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在是影响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及商业银行自身在处理不良贷款方面可谓不遗余力,采用拨备核销及其他方式处理了大量不良贷款,但是由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传统行业产能过剩进一步激发等因素的影响,近两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量仍非常巨大,且增长势头依然有增无减,因此加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催收与管理,维护商业银行良性运行,这是转型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所必须尽量解决好的现实问题之一。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所谓不良贷款,即借款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按照既定合同规定对商业银行偿还本金及利息,银行由此蒙受损失的贷款。银行信贷活动是导致不良贷款的根源,目前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宏观因素的影响宏观因素影响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是指由除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以外的第三方客观因素如宏观经济形势、政府政策因素成为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量依然较大,聚银监会消息,截止2015年底,商业银行全行业不良贷款全额已经达到12744亿元,同比增长51.2%,不良贷款率1.67%,同比增长0.42个百分点,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经连续17个季度上升,这其中固然有银行以及借款人方面的原因,但也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不无关系,尤其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僵尸企业”加速退出,部分企业债务风险暴露进一步增加,这是近两年尤其是2015年全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全面爆发”的重要外因。
(二)商业银行自身因素的影响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除了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有关以外,银行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是加剧不良贷款额持续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防控意识并不很强,内部管理机制的缺失以及风险防控能力不足都是不良贷款额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
(三)借款人方面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借款人主体一般为各大企业,也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当前,各大中小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高负债经营现象,而国有企业又往往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借款人,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则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负债创收能力不足也是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不少国有企业长期低效运转,往往无力按期偿还自身贷款,这些都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额。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催收与管理
加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催收与管理,本质上还是要通过政府、银行及企业等各方采取有力措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科学有效管理,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实现商业银行良性发展。
(一)政府政策的积极影响
宏观经济因素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的增减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政府积极利用政策抓手为商业银行有效降低不良贷款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如继续实施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适度扩大财政赤字,结合其他措施来有效扩大内需,完善信贷市场;大力进行金融制度改革,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配套制度,不断增强商业银行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完善信用制度建设,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环境,最重要的就是应积极借鉴西方严格的信用惩戒机制,提高借款人失信和违约行为成本,确保商业银行信贷活动顺利进行。
(二)商业银行自身行动
商业银行作为整个信贷活动的主体,应在防控不良贷款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应切实强化对不良贷款的认识,提高防控自身不良贷款的意识,积极通过诸如加强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和完善科学系统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体系,加强信贷管控,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压缩过剩产能行业贷款额、严格控制高风险行业的新增贷款等等措施,积极应对商业银行逐渐增大的不良贷款压力,对于目前已经存在的不良贷款,则在传统化解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不良贷款化解方式,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给企业带来的信贷风险。
(三)企业方面积极配合
企业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借款人,也应积极通过各种措施来配合商业银行有效降低不良贷款额,更好地解决不良贷款给商业银行正常运转造成的不利影响,企业应不断加强自身改革,建立现代企业法人制度,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配合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
三、结束语
总之,商业银行尤其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也一直是政府及商业银行自身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面对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居高不下甚至一定时期内持续上涨的现实,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企业应积极从自身做起,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合力,共同为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催收与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5,05:205-206
[2]何爽.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管理策略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2014
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4
关键词:银行规模;资本;货币政策传导
一、 引言
银行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因而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载体。然而,规模和资本水平不同的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效应存在差异。本文拟就我国银行业的数据实证检验银行规模、资本与货币政策传导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二、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本文以中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研究。在银行规模变量的选择方面,借鉴Kashyap和Stein(2000)和Gunjia和Yuan(2010)的研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total assets) 来表示银行的规模。银行资本情况变量的选择以杠杆率(E/A,即权益总额/总资产规模)和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茁来表示,杠杆率和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越大,银行的资本越充足。
货币政策变量的选择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十分重要。目前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央银行主要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对银行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因此,我们选择法定存款准备率?灼、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rL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等三个货币政策变量。考虑到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本实证研究除了货币政策之外还考虑到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影响。在数据处理上,对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货币供应量M1均通过取自然对数来表示,这样可以消除异方差和取增长率;对实际GDP取自然对数来经济增长,CPI通货膨胀,并引入一些宏观经济的控制变量。
于是,本研究的实证模型如下所示:
?驻ln(Lit)=ci+?琢1?驻ln(TAi,t-1)+?琢2(EC/TAi,t-1)+?琢3?茁i,t-1+?琢4MPi,t-1*?驻ln(TAi,t-1)+?琢5MPi,t-1*?驻ln(ECi,t-1)+?琢6MPi,t-1*(EC/TAi,t-1)+?琢7MPi,t-1?茁i,t-1+?琢8?驻ln(GDPi,t-1)+?琢9?驻ln(CPIi,t-1)+?着it(1)
其中,MPi,t-1为货币政策变量,分别为法定存款准备率?灼i,t-1、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rLi,t-1和狭义货币供应量?驻ln(M1i,t-1)。在实证模型中,分别考察贷款基准利率、货币供应量等货币政策变动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并探讨银行规模和银行资本充足情况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具体就体现在系数?琢i,i=1,…,10上。
对于商业银行的数据,本文选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5家国有控股银行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3年~2010年期间的财务报表中的资产总额、资本总额、资本资产杠杆比率、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子库,其中部分数据的缺失值,通过2004年~2011年的《中国金融年鉴》计算得到。法定存款准备率?灼、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rL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等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其中一年期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按照调整的时间权重进行计算;GDP和CPI等宏观经济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在具体的实证过程中,本文采用了所有银行、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三组进行实证模型估计。样本银行在2005年~2010年期间均成功上市,募集大量资本金,相应地此期间的银行资产规模扩张也是最快的。为了比较上市融资对银行信贷扩张和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本文把上市前和未上市的数据分为一组,上市后的数据分为一组,进行回归分析。
考虑到样本银行上市融资的影响,并假设银行上市(IPO)为哑变量(Dummy Variable), (已上市IPO为1,未上市IPO为0)。对模型(1)式进行修订为:
?驻ln(Lit)=ci+?琢1?驻ln(TAi,t-1)+?琢2(EC/TAi,t-1)+?琢3?茁i,t-1+?琢4MPi,t-1*?驻ln(TAi,t-1)+?琢5MPi,t-1*?驻ln(ECi,t-1)+?琢6MPi,t-1*(EC/TAi,t-1)+?琢7MPi,t-1?茁i,t-1+?琢8?驻ln(GDPi,t-1)+?琢9?驻ln(CPIi,t-1)+?琢10 IPO+?琢11IPO*?茁i,t-1+?着it(2)
三、 实证研究
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5
【关键词】中小型商业银行 流动性 影响因素
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下,金融与经济的相互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金融系统对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随着《巴塞尔协议III》的出台,对银行流动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这使得各国银行系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对流动风险的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面对前房地产市场回落、股市低迷、国际经济市场的不稳定大环境下,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要尽快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健运行尤为重要。
本文从当前主要能反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一些指标去揭示当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并分析产生流动性现状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核心指标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建立能有效地测量其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体系必须首先要完成的。结合我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9年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和2011年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应重点监控现金备中流动性的度量指标,表1选取了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八家具有代表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存贷比率、流动性比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这几个指标来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现状。
根据表1中数据,下文将对每个流动性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我国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一)存贷比率
贷存比率是商业银行度量流动性风险的综合性指标,贷款是银行流动性较低的一种资产,而存款则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贷款占存款的比例越高,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就越大,因为不具有流动性的贷款占用了更多稳定的资金来源,则银行可用资金减少。但因为超额的流动性资金是机会成本的,所以这一指标又不能过低。我国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存贷比的要求是低于75%,从表1可见,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总体上说都达到标准,但存贷比一直偏高。
(二)流动性比例
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是监管部门监管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它用于测量商业银行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说来,流动性比例越高,商业银行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从表1可见,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相差较大,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中小型商业银行存在着流动性风险。
(三)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比率作为衡量贷款质量的指标,同时也是衡量流动性的指标,因为银行的资产中贷款所占比重最大,贷款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银行资产的安全,还影响银行的收益和声誉。作为中小型的商业银行来说,没有国有银行的国家信用支持,不良贷款率对它的影响很大。从表1可见,中小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满足银监会的监管要求,不良贷款率得到了控制。
(四)资本充足率
银行资本金可以保持商业银行的清偿力和流动性,化解各种风险、维持经营的安全性,因此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一个很好指标。根据巴塞尔协议中对资本充足率8%的最低要求,近几年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表4可见,中小型商业银行基本上能达到标准,资本充足率基本良好。
总体来看,五大国有控股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好于中小型商业银行。以建设银行为例,同期存贷比率为62.07%、资本充足率为12.51%、流动性比例为50.07%,其指标基本上优于中小型商业银行。而且,五大国有控股银行在资产及贷款质量、盈利能力和经营理水平上整体与股份制银行有一定差距,特别是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是,国有银行的资金状况比较宽余,基本没有出现流动性问题,并且往往作为市场中的资金净供者出现,并且较股份制银行保留更少的流动性资产。而股份制银行的资金相对偏紧,是市场中资金的需求者。
二、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引起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众多,本文根据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多方面综合考虑自,将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资产负债配置作为来自银行内部的因素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以及来自于银行外部的各种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来分析形成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因素。
(一)内部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
1.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的资金来源主要由短期的存款和借入款构成,而在运用资金时,出于对高收益追求,又主要进行中长期的贷款和投资。例如,一些中小型银行在存款结构短期与中长期的比例约为1:1,但在贷款结构上,短期与中长期的比例却小于1:1,这样的资产负债结构无法以资产带来的现金流入完全抵补负债引的现金流出,由此产生流动性不足,承担相应风险。
2.负债收益的敏感性。储蓄存款的活期化趋势及审慎的货币政策的大背景,在考验着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比上季度增加5万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8257亿元。12月居民存款较上月增加13338.8亿元,增加额是11月份的5倍之多,创近期新高。这与股票市场的低迷密切相关。而股市回暖,资金将重回流,银行需要预先做好相应准备。而中小型商业银行负债基数小,稳定性较差,金筹集渠道相对匮乏,更易受到活期化趋势的冲击。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大部分现为贷款,从表1可以看出,近两年来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贷存比有所回落,但基本上还在70%以上。而有些地方性银行甚至高达80%以上,个别城市商业银行资金紧缺时段甚至出现存贷比超标的情况。贷款在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占较高,这类资产与债券相比流动性差。
(二)经济环境对流动性的影响
1.房地产市场低迷因素。2011年1~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较前11月进一步回落,尤其12月单月投资增速更是较11月大降7.6个百分点,增速拐点进一步确认,后续将加速下滑;销售和资金来源增速也继续回落,多项数据创下历史新低。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不断加大,按揭贷款及国内贷款等资金渠道持续被压缩,同比增速双双创下历史新低。面对由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变动而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中小型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警惕。特别是,房地产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有着极强的联系。当房地产价格和价值下降时,就会影响到借款人的利益和行为,这样就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风险隐患,最终就有可能造成流动性风险。
2.资本市场的波动因素。从去年四月份以来,股市指数的不断下滑,使得整个股票市场陷入了低迷。同时,很多股民将股票资金转入了银行活期存款,同时许多贷款投资的大客户也面临巨大风险。这些情况对于资金相对较弱的中小型银行将会产生一种潜在的流动性风险。然而,去年的A股市场IPO却是全球股票市场第一位。那些经营良好、效益突出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纷纷改制上市,从证券市场吸收资金获得发展,而这些企业很多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贷款对象,当这些企业改变融资方式,资金需求从长期性贷款需求转向短期性的周转性贷款之后,从总体上说,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3.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目前,各国对资本账户的管制放松了,使国际资本快速在国际市场上流动,并逐步渗透到各国的金融系统中来,金融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国际资本进入我国的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系统,给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经济市场充足时,使银行资金充裕,流动性相对充足。而从去年开始,我国的股市转入熊市和以及年底房地产市场开始回落的情况下,很多国际资本可能随时撤离市场,而这些资本可能已经渗透到银行的许多方面。这对于资本薄弱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将可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巨大缺口。
(三)政策环境对流动性的影响
1.央行政策的变化因素。在我国对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最具影响力的政策便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近年来,国家一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不论是大型商业银行还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其存款准备金率都比较高,虽然近期下调一个百分点,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处于高位。法定准备金比例较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必然下降,由此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此时,中小型商业银行需通过及时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来达到央行所规定的准备金要求,确保商业银行自己的流动性。
2.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影响。《巴塞尔协议Ⅲ》出台,对流动性监管方面有了变化,尤其在流动性指标等方面做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面对新的流动性监管,银行业面临巨大的融资压力。虽然我国的大部分银行在资本质量和储备上基本达到了要求,但也使得一些银行通过资本市场扩充资本的难度将会很大。而作为由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银行,投资者必然希望风险资本得到相应的回报,那么银行的资金成本就会提高。同时,新协议对于不同的商业银行所产生的影响不均衡,可能导致风险集中。在风险权重相同的情况下,银行可能更偏向于持有更高收益的资产,而高收益通常伴随着高风险,导致风险提高。
三、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上文的内容分析,虽然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有所改善,但是由于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的特征。因此,在当前这种经济环境之下,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一步完善流动性管理,保持对于银行流动性的时刻警惕。
(一)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体系
针对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存在的资产负债不匹配状况,银行可以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体系,优化流动性储备资产规模和结构。分层次流动性储备体系主要是根据资产的不同期限将它分为:现金类资产;短期内到期的非信贷生息资产和随时可变现的非信贷生息资产;可供出售类债券;信贷资产、权益性资产以及持有到期类债券资产。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体系可以满足全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便于实现主动性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优化资产负债的结构。
(二)扩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
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形式单一。如果银行能够扩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将对银行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应该不断扩展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银行可以增加贷款种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尝试贷款出售等方式降低贷款比重。逐步提高票据贴现、质押贷款的比重,积极开办消费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等低风险贷款,以增强信贷资产的变现能力。同时,随着商业银行系统控制功能和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其系统资金运作和清算能力将明显增强。可以逐步降低现金、在途资金的占用,扩大债券、短期国库券等二级准备资金。
(三)建立适时的流动性风险监控及预警系统
针对当前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必须建立适合的流动性管理日常监控制度。特别是对于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缺乏主动、有效的流动性日常监控制度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缺乏对流动性的综合分析与预测,难以对突发性的流动性危机及时做出反应和采取应对措施。
同时,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流动性预警指标体系是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的关键。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及时发出预警,银行必须对其做出适当的流动性调整,防范风险与未然。
(四)适时地根据政策环境进行调整
在我国有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应国家的经济政策将是商业银行有效避免经济市场过度波动的重要手段。在去年年底我国政府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以银监会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现在市场中资金紧张的形势,特别要根据自身银行的情况去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制定符合自己的战略规划。因此,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只有及时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预测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走向,防范流动性等风险,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管理策略[J].金融与经济,2000,(6)
[2]陆岷峰.存款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管理[J].河北金融,2008(07)
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范文6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货币政策
风险指的是可能发生的危险,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构成,具有客观性、偶然性、损害性、不确定性、相对性、普遍性和社会性七种性质,一般通过多样化选择、风险分散和保险三种途径来实现对风险的降低。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风险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照性质,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按照标的,风险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按照行为,风险分为特定风险、基本风险等。商业银行区别于国家最高货币金融管理组织机构中央银行和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投资银行,是通过存贷款之间的利差作为营利的主要途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的储蓄机构,具有调节经济、信用创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五种基本职能。与一般风险的不同,商业银行风险指的是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不能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四种类型。
一、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的是以影响经济活动为目的,以中央银行为颁布单位,以全社会总的购买力为调节对象,通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三大工具对市场利率进行调整,从而利用利率的变化对民间资本的投资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控制货币发行、对政府的贷款、推行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选择性信用管制、直接信用管制这几个方面来实现对货币政策的整体调控,具体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指的是通过利用一般扩张性货币政策控制工具和选择性扩张货币政策控制工具这两种工具来提高货币的供应速度,从而实现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这一目的,因此货币政策多用于经济萧条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反,指的是通过减少和降低货币的供应速度,从而促使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数量减少,一般用于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大的经济环境当中。不管是紧缩性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其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收支的最终目的。
2.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1977年至1986年的改革初期阶段和1987年至2002年的深化改革阶段以及2003年至今的改革攻坚阶段,从而形成如今的商业银行体系。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被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国有商业银行例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第二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例如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浙江商业银行等;第三种是城市商业银行,例如深圳市城市合作银行、江苏银行、锦州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督机制由外部金融监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组成。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需要从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加速多元化的金融创新、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加速实施国际化战略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及激励机制这几方面来做起,从而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3.二者关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需要根据中央银行颁布的货币政策对本银行相关的货币规章制度进行调整和改变,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储蓄、贷款、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和影响。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带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当前应该加大对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两者之间关系的重视。首先,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一方面为商业银行带了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获取更多的利润势必需要淘汰传统落后的监管体制,对监管体制进行改革,为其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与此同时,市场化改革对处于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商业银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市场化改革和监管体制改革的双重影响下,商业银行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加速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导致商业银行的趋利动机更加强烈,造成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识别、数学领域的测度和市场营销的定价在商业银行决定资产组合行为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其次,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不管是在信用环境还是在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同国外银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为了减少银行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因此更加偏好抵押贷款,认为即使贷款人无法按期还贷,还有同等价值的抵押物来偿还给商业银行,以此来降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而当前我国的抵押物多以房地产、车等一些硬件资产为主,因而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下,房地产等资产变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和测度的重要因素。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以全面周详、综合考察、量力而行、科学计算为原则,识别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和人事风险六个部分。最后,当期我国很多银行在业务内容等方面有着很多的重复部分,市场上有着很多同一种性质和类型的银行,使得银行和银行之间的竞争十分的激烈,银行规模和所占市场份额的多少也成为衡量一个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准。随着资本的全球化,更多的外国的银行开始在中国建立,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银行市场规模竞争行为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在改革开放和大的环境影响下,我国银行大部分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是国有控股银行仍然有着绝对的影响力,而这些银行或直接或间接的都受制于国家,因此国家颁布的各种货币政策对其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从而大大增加了货币政策救助行为的发生。除此之外,虽然近年来我国试图通过多种方法让我国的货币调控体系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接轨,但是受制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银行的现状,使得我国的货币调控体系与欧美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差距。我国银行在利率方面当前还是由中央银行统一进行制定,并没有完全实现利率的自由化,而且货币政策的实施也主要依赖于价格型工具和非市场化的直接调控工具。
二、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机制
传统的信贷渠道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利率这一个中间媒介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从而对微观主体的投资和融资成本以及信贷产生影响。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是信贷渠道的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表示的是一个企业在一定日期内的财务状况,具有揭示公司的资产及其分布结构,反映公司的资产来源及其构成,了解企业现有投资者在企业投资总额中所占的份额,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作用。资产负债表渠道是在1989年由Bernanke和Gertler所提出的,以利率为对象,在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因利率的上升造成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恶化,最终使得企业的投资减少,企业所获得利润降低,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银行贷款渠道是一种典型的信用传导机制理论,强调的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银行的准备金数量的影响。传统的信贷渠道理论只是将关注的重点投放在信贷提供的数量上,至于信贷所提供的质量是好还是坏,并没有给予关心和重视。资本充足率指的是一个银行的资本总额对其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反了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是一个用来衡量金融机构资本与资产风险预防程度相对而言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随着国际银行数量的增多,不同的银行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纷纷采取更有利于本身的制度,从而加剧了银行业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各种摩擦不断,扰乱了国际银行的正常发展。为了避免这类事情的再次发生,通过巴塞尔委员的努力,终于在1988年签订了一份巴塞尔协议。该协议主要包括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加大对银行监管的力度和市场对银行业约束的三个部分,并且对资本充足率的标准和各个方面有着一个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具有扼制与债务危机有关的国际风险的功能。随着2006年《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资本充足率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以美国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为研究基础而提出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理论与传统的信贷渠道理论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该理论以“金融加速器”机制、“追逐收益”机制、“习惯形成”机制、“央行沟通”机制为作用机理,强调银行在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主动性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而言,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入和估值效应。估值效应是指给定国际投资的资产,负债结构和规模不变,由汇率,资产价格和收益率变化所引起的国际净投资头寸的变化。当前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时,主要就是通过贷款监督和抵押合约这两种途径来减少银行本身所需要承担的各种风险。当中央银行实施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与此同时,由贷款人抵押给银行的抵押物值也会随之上涨,从而容易让银行放松警惕,片面的认为既然抵押物的价值如此之高,贷款违约的可能性会随之降低,因此降低了信贷的标准,导致银行对风险识别和测度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银行忽略了贷款人所处的复杂的市场环境,除了贷款人的主观还款意愿之外,重要的是贷款人挣钱的能力并不会完全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上升,因此使得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上升。第二,竞争效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而保持货币政策这一个变量的情况下,当实施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候,因为利率比较低,使得很多的人不愿将钱存在银行当中,造成整个银行市场资源变得减少,但是商业银行的数量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在蛋糕减少而分蛋糕的人数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势必会加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往往会采取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放低贷款标准的方式来争取更多的客户,虽然从短期来看在这些优惠政策的影响下,会为商业银行带来不少的利润收益,但是与此同时,也埋下了风险,增加了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无疑加剧了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第三,保险效应。当货币政策变得更加透明化和准确化时,会有效避免因猜测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道德风险,从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是一旦货币政策变得不透明,势必会引起市场的恐慌,一些投机分子甚至会利用信息的不确定来进行投资或者贷款,从而使得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上升。而从某个层面来讲,这个问题属于道德范畴内所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小结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之间具有十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着关联。与此同时,收入和估值效应、竞争效应和保险效应也成为货币政策来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主要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赵雨洁.试析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J].时代金融,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