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金融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金融政策

国际金融政策范文1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带来的影响

(一)对农民工就业带来直接冲击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部门调查,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亿人,2009年春节返乡农民工人数约为7000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0%左右。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而这些企业中农民工就业比例非常高。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9年6月底调查,2009年二季度,农民工累计外出1.2亿人。总的来看,农民工返乡及外出人数均不断下降,总体趋于平稳。大量的返城农民工已找到了工作,但已就业的农民工收入下降,工作不稳定的情况比较普遍,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加大

大学生就业属于增量就业,受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611万,约占本年度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加上历年累积未能就业的毕业生,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受金融危机影响,各行业对大学毕业生总体需求减少,导致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降低。

(三)东部地区就业受到明显影响

在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和制造业受到较大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2009年二季度,在14个城镇就业增速加快的省份中,有9个是西部省份,说明西部地区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相对较小。产业结构和外贸依存度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受冲击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劳动者收入有所减少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和行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通过轮岗轮休、减员减薪等办法渡过难关,劳动者收入受到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009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9.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是近6年来同期增长幅度最低的,这反映了金融危机导致工资增幅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回落明显。

(五)人力资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将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一次机会,也使得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的三季度分析报告,2009年三季度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求人倍率分别为1.95、2.24和2.28,而总体求人倍率仅为0.94。这表明我国普通岗位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而具有较高技能的劳动力则严重供不应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而在劳动力需求回升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回升更快。

二、当前我国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形势

1、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好于其它经济体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稳定回升。当前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未来我国经济有望 “全面复苏”,即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2009年二季度以来,各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使工业生产下降势头得以逆转,为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创造了条件。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增长2.4%。其中,发展中经济体将成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亚洲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保持较快增速。世界经济复苏有助于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为扩大就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明显恢复

随着我国经济的回暖,企业家信心指数从2008年四季度94.6的最低点逐月回升至2009年三季度的120.1。消费者信息指数已经从2009年3月份的最低水平86.0逐月回升到2009年8月份的88.0。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的恢复将对2010年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不利影响

1、外需不足的情况将长期存在

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是以非常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广泛的政府干预支持为基础,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有限,支持需求扩张的基础不具有可持续性。如美国2009财年财政赤字达到1.4万亿美元,赤字率高达10%,创二战以来新高。德、法等国财政赤字率均超过3%的控制目标,日本财政赤字率达到9.4%。各国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尽管短期经济指标先行回暖,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不排除还有反复的可能。从历史经验来看,就业形势好转一般滞后于经济复苏,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可能继续恶化,消费和投资增长难有明显起色。因此,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回升,外需萎缩仍未出现根本转机,外需不足的情况将长期存在。

2、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一方面,我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将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也使其对高度依赖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调整自己的需求结构和负债消费的消费模式,压缩消费,增加储蓄,这种改变必将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压缩我国出口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也将面临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竞争力得到了增强,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并且可能继续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

3、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亚、非、拉国家地区相继开放国门,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给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上升,国内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将推动劳动力工资成本不断上升,降低我国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国内经济调整将对就业带来影响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势必会将重心放到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这即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也是劳动力报酬提高和消费升级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社会向企业提供更多接受更好教育具有更高技术能力的劳动者。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7000万技工中,中级工占35%,高级工只有0.5%。如果把农民工算进去,中级工以上的工人比例不超过20%。而且,由于大多数农民工长期处于漂泊中,随着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其竞争力将进一步下降。

四、后金融危机时期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

扩大内需、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目前扩大就业的基本思路。但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必须统筹扩大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任务,把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的生产结合起来加以解决。

(一)保持现有政策的延续性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保持国务院各项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措施的延续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在落实扩张性财政政策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时,优先安排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和项目,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地发展;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纳入经济刺激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就业促进政策的制度化和长期化,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强的就业促进政策体系。

(二)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和出口转型

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当前对外贸易形势对我国就业仍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从长远看,我国出口企业要主动适应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化危为机,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和出口转型。一方面要利用市场回暖和市场份额扩大的机遇,支持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促进力度,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增强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我国中长期贸易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外贸出口转型,促进加工贸易出口向一般贸易出口转变,促进数量型出口向质量型出口转变,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部分FDI将投资在我国沿海地区的企业逐步转移到周边国家,此外东部沿海地区正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的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力度引导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并首次提出要加大支持信贷政策对产业转移的力度。产业转移既有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将使企业可充分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因此,要积极鼓励沿海地区的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集中,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根据产业的运行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

(四)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教育

一是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各类专科学校的引导、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技术工作,扩大专科和中专教育比例。同时在技术职务晋升和工资调整中弱化学历的作用,在工资待遇上向高级技工倾斜。二是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目前,我国农民工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这和当前农村教育状况密切相关。农民工的素质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水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五)加强政府对就业的指导和服务

国际金融政策范文2

[关键词]国际金融;格局调整;中国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88

当今的世界经济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随着这个趋势的变化,全球金融格局也相应地受到影响。美国作为曾经的金融霸主,现如今的地位已经受到严重的削弱,世界金融的部分格局渐渐地被欧洲所取代,亚洲的经济发展也在世界金融格局分得“一杯羹”,面对变化如此快速的全球金融格局,现代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金融改革,我国的优势是用较短时间就能完成发达国家多年才完成的事情,事物存在两面性,这不仅是中国创造机会的时刻也是存在风险的时代,对此需要提出应对之策,以使我国能够在此机遇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将中国变为金融强国的目标。

1国际的金融格局发生变化

11标志

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逐渐蔓延到发达国家,根据相关资料表明,20世纪许多发展中国家多次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例如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金融危机,这些渐渐地蔓延到全球,美国在21世纪所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日本和欧洲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由于西方多数国家都有着高福利的政策和巨大的军费开销,导致长期以来入不敷出,造成了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1]

12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呈现下落趋势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在金融上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确立了美元直接和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挂钩的货币体系,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然而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在世界金融中的地位变得不稳定。但是根据美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委员会的报告可以看出,纵使美国在世界金融上的影响力受到削弱,但其影响力仍不容忽视。

13欧盟金融受到严重冲击

在金融风暴及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当今的欧洲银行负债累累,某些国家宣告破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用危机,欧盟在此环境中经常性地出现经济负增长,其金融受到严重的冲击。

14日本所面临的困境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受其冲击,国际消费市场大幅度萎缩,出口贸易也有所下降,作为日本的两大支柱性产业的汽车和电气都无法避免地受到波及,日本的经济在此之后也经常性地出现负增长,海啸及福岛核电站泄漏都严重削弱了日本经济,估计日本经济在短期之内很难恢复。[2]

15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地位日渐上升

次贷危机对于中国和印度的冲击不是很严重,原因是中国和印度的金融业并没有完全开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基金替代了对冲与私募这两个基金,这说明以发展中国家作为主体的金融力量在不断地壮大,并将在未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提升对于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是一种很大的冲击。

2中国的相应对策研究

美国的次贷危机让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以美国为主体的西方经济主导地位不再稳定,美元也无法再处于等同国际货币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过去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现如今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实力大部分保存的情况下,地位开始日益提高。中国作为其中的代表,需要对当今的形势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此发展自己,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主要方法有下面几种。

21打破资本市场的限制,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的经济

开放型的经济是中国能否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更高地位的保证,开放国内市场,用积极的态度去参与经济全球化以此来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当前的国际经济市场关系错综复杂,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压力巨大,对此需要积极地制定相关策略以使国内的资本市场最大化的开放,将国际间的竞争压力转为我国发展的动力,促进中国经济的腾飞,进一步将产业开放领域以及业务的范围扩大,使中国的经济和世界的经济得到更深层次的联系,并且还要加强风险的防范体系,保护国内的经济不会受到外部的冲击。[3]

22加强金融的监管工作

我们放开金融的范围不代表着放开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力度应该不降反升,政府对于金融的监管是符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的,这可以稳定金融的环境。金融行业是一个大众性产业,金融等机构所经营的“商品”是社会上的货币资金,银行作为支柱以高负债来运营,这就会面临许多的风险,而且风险还有传播的特性,若不对金融进行监管,就会导致金融业的发展存在极大的风险性,会产生极为严重的损害,为此需要加强对于金融的监管工作,同时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鼓励,通过把握好金融监督和创新使我国的金融稳定地发展。[4]

23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M程

我国的人民币在当前的形势下地位逐步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际化是人民币的最终发展目的,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虽说人民币在国外流通的数量不少,但是距离国际化还是很遥远的,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国内金融市场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不够是原因之一,为了加快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需要中国不断地发展自身经济,在合适的时候,把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提升我国的经济地位。

24转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

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每个国家都在培育新兴的产业,积极地对经济增长做出调整,金融应该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承担起必要的责任,明确转变的方向以及重点,在融资方式等方面做出创新,把科技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加大对于科技的投入,在教育的投入上加大对资源的合理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地改善当前的金融管理方式,创造好的金融环境以及信用氛围,对经济的增长起到帮助作用。

3结论

当前的形势是机会和风险都存在于国际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严重受损的同时,也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了登上国际金融舞台的机会,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得到了保存,中国作为其中的代表,应该抓住机会,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金融离不开中国,中国的金融资产规模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中国要想发展就需要抓住当今的机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完善自身的金融市场,加强对内对外的金融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金融地位,掌握话语权,为中国的崛起提供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盈利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4(6):105-106

[2]林小斐中国对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对策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6(3):163-165

国际金融政策范文3

关键词:内外部均衡;经济政策;政策配合理论;三元悖论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078-01

1 我国经济的内外部均衡分析

1.1 物价

根据2000年-2005年我国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分析,我国的消费品物价指数逐年上涨,近年来我国也面临高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的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相对稳定,但未来我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然不容忽视,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

1.2 就业

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严重现实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第四次失业的延续期。根据有关部门数据,2001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80万人)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00多万人)为1200万人左右,2002年达到1400万人左右;若加上国有事业单位、城镇集体企业与事业单位,大专以上和高职毕业生以及农民工失业者,我国估计2001年城镇实际失业人员约1900万人左右,2002年也在1900万人左右。城镇真实的失业率大约在7%-8%左右。因此,能不能使失业者理想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难题,还将是一个最重大、最尖锐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1.3 经济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从1978年-1998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7%。从1997年至2001年,中国经济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6%。近几年我国经济仍然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2%。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增长出现了偏快现象,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增长偏快。2007年4月,发改委在一季度经济运行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工业生产增长百分之十八点三,增速同比加快一点六个百分点,达到近十年同期最高增长水平。虽然,对我国经济增长是否过热,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我国经济增长偏快,却是不争的事实。

2 我国当前的经济政策

如何把握财政金融政策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不同力度,适时调整政策调控导向非常重要。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财政开支,增加税收,使社会上通货紧缩,迫使物价下降,从而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增加国际贸易顺差。但我国已经面临了巨额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无疑会使贸易顺差继续加大,外部经济持续不均衡。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多次提高利率,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国内信贷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但同时也会使投资和消费减少,引起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

在汇率制度方面,我国现行汇率制度被称为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中有汇率浮动的机制,因此不存在稳定的汇率预期。但研究发现,从人民币―美元汇率的实际运行态势上看,除了汇率并轨的初期,人民币有小幅度的升值以外,人民币―美元汇率在其他时间里是相当稳定的,一直保持在8.27-8.33(元/美元)的水平。目前我国的汇率制度就十分类似于 “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虽然人民币近年来不断增值,但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还是具有固定汇率的特征。

3 政策配合理论

政策配合理论是由经济学家蒙代尔与1962年提出的。该理论主张,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这是因为货币政策多半会对国际收支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它倾向于扩大国内外的利率差距,从而引起大量的资本流动: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这是因为货币政策通常是对国内经济活动的影响作用大,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作用小。即采用财政政策来促进内部均衡,采用财政政策来促进外部均衡,实现固定汇率下的最佳政策搭配。

政策。而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则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说我国是放弃了外部均衡来调节经济的内部均衡。这虽然可以保持国内经济相对稳定,但严重的外部经济不平衡,也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4 三元悖论

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又称“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形,指的是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资本账户、保持固定汇率制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政策目标之间只能同时选择两个,不可能三者兼得。

由这一悖论我们不难推得,要在独立的货币政策框架下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其必要条件是进行资本管制。这是因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没有比较严格的资本管制,则一国市场利率水平不仅由国内可贷资金的供需决定,也将受到国际资本追逐利差的套利行为影响。当一国经济发生衰退时,利用货币政策通过放松银根降低国内利率以便刺激投资,但开放的经济条件时资本流动不受或受到很少的限制,此时国内资金将大量外流,从而减少国内资本供给,直至国内利率趋近国际市场利率,这一套利机制才会停止作用,这样一来,国内宏观扩张的货币政策就无法实现了。要阻止这一状况发生,只能采取浮动汇率制,在该制度下,本国资本流出会造成国际货币市场上本币供过于求,引起本币贬值,这一贬值会很快阻止进一步的国内资本外流和利率上升,从而维护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在固定汇率制下,这一机制则无从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缺乏资本管制的条件下,当一国固定汇率遭受外部因素冲击而产生贬(升)值压力时,央行为维护汇率水准必须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抛出)本币以平衡市场供求、维护固定平价,这导致国家外汇储备相应减少(增加);而如我们所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外汇储备实际上发挥着与基础货币相同的作用,外汇储备的增减类同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减。于是,国内的本币投放就不取决于宏观经济的需要,而被动地取决于维持固定汇率的需要,货币政策独立性于是丧失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要在独立的货币政策框架下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就必须进行资本管制。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家对资本的管制必须逐步放松,可以说资本自由流动是必然趋势,所以我国只能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自主货币政策两者中选其一。如果我国要维护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我国的固定汇率制度将受到巨大挑战,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最后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这也是我国政府当前采取的做法――提高人民币汇率,所以在这种形式下,人民币的汇率还会不断攀升,直到浮动。

参考文献

国际金融政策范文4

一、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运作

(一)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1、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构成

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主要包括信贷体系和保险体系两部分,而农业政策性信贷又包含以合作金融为基础的农业政策性信贷体系和政府农业信贷机构两种类型。

首先是以合作金融为基础的农业政策性信贷体系。农场信贷银行与合作社银行等其他类型机构合并,形成了农业信贷合作社。其次是政府农业信贷机构。在1933年美国政府为了缓和农产品过剩危机,利用金融手段对农产品销售和生产实行政府干预与调节,建立了商品信贷公司。1935年成立了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借款人发放贷款,用于架设电线,组建农村电网,购置发电设备,发展通讯设施,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1935年,美国还建立了直接属于政府的农民家计局,成为美国政府办理农业信贷的主要机构。另外还有其他农业政策性金融形式。农场信贷系统保险公司承保农场信贷系统票据本金和利息以及对投资者发行的其他债务的及时支付,并负责管理农场信贷保险基金。联邦农业抵押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农业不动产提供融资,以及为农村的贷款人提供更大的流动性而吸引新的资金。

2、美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运作

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有:资本金、发行债券、借款和经营收入。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最初设立的资本金基本上都由政府部门提供。例如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商品信贷公司,其资本金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同时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使得美国农业政策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从金融市场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和票据,向社会公众筹措资金。资金来源的另一个渠道就是借款,可以向银行借款,也可以向其他金融机构借。

在资金运用方面,主要有:贷款、担保等。政策性贷款是美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最主要形式。例如联邦中期信贷中期信贷银行贷款对象为农业生产者会员,贷款用途主要农牧业生产与经营。担保也为各政策性金融机构普遍采用。例如农民计家局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农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提供担保。

(二)法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1、法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构成

法国是西欧最大的农业国,也是最早建立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国家。法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是建立在合作金融基础之上的。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既可以发放贷款,又可以吸收存款,能够提供各种金融服务,逐步向商业化、综合化、国际化方向过渡。在保险方面,为了补偿农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法国从1840年成立了第一家地区性相互保险公司,到1986年正式确定为法国农业相互保险集团公司,专门经营农业保险及相关业务。另外,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也在中央金库和地区金库设立特别担保金,从事普通担保、国库特别担保和对地区金库进行担保。并且由法国农业相互保险集团公司专门经营农业保险及相关业务。

2、法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运作

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有:资本金、存款、发行债券和借款等。法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成立之初,一般都是由政府牵头,倡议大银行或公共机构进行持股组建的。因此,这些金融机构多为股份制形式,同时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可以从事一些商业银行开展的业务,可以吸收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另外发行债券和借款也是法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两大渠道。它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各种债券来筹措资金。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战略联盟己经成为一个上市公司,2001年法国农业信贷集团开始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目前社会公众所持股票己占到其股权等40%以上。

在资金运用方面,主要有:贷款、投资、贴现和担保等。最主要的资金运用是根据政策法规和业务需要发放各种优惠贷款,特别是在农业方面发放了大量贷款,为法国继续巩固传统农业大国和保持其农业的优势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也是法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

1、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构成

日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包括准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林中央金库,及严格意义上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1)农林中央金库。日本农林金库成立于1923年,是一家准政府机构,是政策性资金提供的主要渠道。农林中央金库是作为日本合作社体系的“中央银行”而存在的,贷款客户主要有该系统中的合作社组织和农业、渔业、林业机构。(2)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农林中央金库和其他一般金融机构筹资发生困难时,公库提供低利、长期资本以增加农林渔业生产力”。

日本农业信用担保制度是根据农业信用担保保险法,由全国47个都道府县先后成立的农业信用基金协会和农林渔业信用基金分别实施的信用担保制度和信用保险制度构成,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者向商业性金融机构申请农业贷款时自我担保不足的问题。农业信用担保保险的对象包括农业渔业金融公库的所有借款者,对促进政策性信贷资金的发放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2、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运作

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有:资本金、发行债券和借款等。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日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也是多由政府提供。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资金来源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一般会计和产业特别会计历年所拨入的预算资金;一部分是向资金运用部、简易人寿保险及邮政年金等处的借入资金;还有一部分即为以贷款回收款为主体的自有资金。

在资金运用方面主要以贷款为主。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资金运用主要是对土壤改良、造林、林间道路、渔港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提供贷款,以及对维持和稳定农林渔业的经营、改善农林渔业的条件所需资金提供贷款。

二、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运作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视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但是在金融市场中,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使其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低于平均利润的经营项目或产业将得不到足够的货币资本支持。国家利用财政转移支付职能支持农业是最直接的调控方式。然而,财政补贴既受到WTO农业协议的严格限制,同时更受到我国财力不足的严重制约,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障碍。从下列图表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值增长较快,但是农业支出占其比率却呈下降趋势。农业政策性金融属于财政融资的范畴,是财政手段的延伸,是财政和金融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弥补财政支农职能的不足,在贯彻政府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增加农业投入调控资金投向方面具有特殊的职能作用。

(二)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扶持政策

由于农业政策性金融所从事的农业领域具有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经济效益不高、商业金融不愿涉足,但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却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各国政府一般都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目前各国政府对农业政策性机构的扶持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财政渠道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二是通过中央银行再贷款保证资金供应;三是通过政府担保支持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国内外筹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政府不必直接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而是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提供担保,将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用高度提高到国家信用的同等水平;四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手段改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财务状况。所以,我国政府对政策性银行的支持还可以考虑提供债券融资担保、税收优惠、贴息、增加资本金、对部分项目贷款给予特别担保等措施。

(三)通过立法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和保障

各国大都通过立法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和保障。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体系,对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监管严密规范。在健全的法律保障下,政策性银行按照法人的框架以及银行的机制在保证财务稳健的前提下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部行政行为对政策性银行经营活动的干预,使其能够自主地在风险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手段和金融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四)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有明确的业务对象和服从政策的贷款投向

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执行农业政策的特殊机构,为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在支持对象上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政府一般都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服务条件进行明确的限定。同时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一般会随着一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演进。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设计、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主要任务、职能以及运作方式上,都会根据所处的外部环境与本国的战略目标相应地做出调整。例如日本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公库不同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很好地适应了农户在不同时期对信贷资金地需求,为政府不同时期地农业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力地政策性金融支持。

(五)信贷融资模式应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主要发展模式

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有两种模式,既财政融资发展模式和信贷融资发展模式。在我国确立以信贷融资为基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模式是可行也是必要的,它适应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强化农发行所应承担的责任,减少银行对国家的依赖,减少债务人对政府的依赖,防止产生道德风险。

目前,我国农发行基本属于信贷融资的发展模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自2004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融资方式不断进行创新。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形成了以人民银行再贷款为依托,市场发债融资为主体,各类存款以及同业拆借、票据交易等为补充,以市场化为主的多元化融资格局,其中金融债券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国际金融政策范文5

关键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26-01

1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不断密切,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月5日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申了我国将在一段时间内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的作用,以保障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增长。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要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地增长,并在财政政策的配合下,以保证我国顺利渡过金融危机带来经济冲击。

2 正确理解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

我国由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标志着国家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调控方向的重大转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的有力保障。具体剖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区别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背景不同,前者主要适用经济发展明显减速或者即将进入下降周期的经济环境,政策目的在于继续给经济增长的动力,遏制经济下滑,最终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后者则主要在经济萧条或者发生经济危机时候采用,它作为一种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的目的在于减短经济萧条或者经济危机的时间,以拉动经济的复苏。此外,后者主要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复苏,虽然前者也强调通过放松信贷管制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来促进经济增长,但两者之间的宽松程度存在差异,即主要体现在“适度”一词上。

当前经济背景下,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未出现流动性枯竭的状况,中央银行不必采取完全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审时度势,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如果采取过激的调整政策,则可能引发许多潜在的问题,例如,信用过度扩张极易导致资产泡沫,进而影响金融安全。虽然我国前一段实施的从紧的货币政策为货币政策的总量性调控预留了很大的空间,但是政府仍需要坚持审慎原则,力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一致,并采取措施提升市场自我调整的能力。

3 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路径的探析

有效地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战略意义。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形势,笔者认为,我国要有效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强化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宏观当局就必须审时度势,不断地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来相应地调整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时滞性,这也就要求国家所推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必须具备前瞻性,宽松的程度要将政策的时滞考虑在内,准确预测宏观经济未来的变化趋势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虽然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综合考虑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政策的前瞻性有所增强,保证了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但是在特殊的经济形势下,这种政策前瞻性意识尤其需要强化。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对国际经济、金融、资本流动发展状况的实时监测,而且要及时预见、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应地调整货币政策调控方案,有效地保障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3.2 准确把握宽松货币政策的适度性

我们知道,货币政策强调对宏观经济总量的调节,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实际上货币政策的实施还伴随着一定范围的结构调整。因此,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有关当局要把握政策实施的程度。首先,要在审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正常需求;其次,加强流动性管理。改善流动性管理要密切关注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变化情况,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灵活调整,对于流动性不足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3.3 努力实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工具,任何时候都不是独立,都要寻求一种配合来克服市场的缺陷。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来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之协调配合,着力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当前形势下,只有实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才能最大程度低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才能刺激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总之,当前形势下,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属于明智之举。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强化对政策的前瞻意识,审时度势,推动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国际金融政策范文6

一、美国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美国拥有耕地19745万公顷,农场数量约200万家,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每年创造的农业GDP约2000亿美元。美国农业之所以领先全球,除因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外,政府实施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政策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生产投入支持美国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从上世纪30年代已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扩大,体系日渐完善,在建设现代、高效、精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同时,也确保了农民收入。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府向农业地区大力提供资助发展水利、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等事业,特别是大型水利灌溉设施都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投资兴建,中小型灌溉设施由农场主个人或联合投资,政府也给予一定补助。二是科技投入。联邦政府通过在各地建立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级机构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率持续提高。提倡农户使用GPS定位系统,依据定位系统测得有关土壤的技术数据对耕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施肥、浇水等,大力发展精密农业,提高土地生产率。如伊利诺伊州一家农场,耕种面积达11156亩,从播种到施肥等田间管理、收割都实行高科技、智能化管理。三是补贴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保护土地,政府出资修造梯田等,还提供土地休耕补贴、农田水土保持补贴、湿地保护补贴、草地保育补贴等补贴。政府补贴使农户在不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收成。2001年~2008年,农场主平均净收入达到9.6万美元,2007年和2008年更是高达近20万美元,远远高于美国家庭年收入5万~6万美元的平均水平。

(二)价格和收入支持为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联邦政府成立了农产品信贷公司,实施农业价格支持计划。支持计划主要包括“直接收购”和“无追索权贷款”两项。“直接收购”是农产品信贷公司为了支持某些农产品价格,随时以最低保证价格从市场上收购任何数量的农产品。可以说,价格补贴是美国农业扶持政策的核心。对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实行多重价格补贴,主要补贴方式有:固定补贴,即根据土地面积及历史产量给予固定补贴;最低价格保障,即农产品售价低于政府确定的目标价格时政府补齐;循环计算,即一年内平均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的政府再予以补助。一般来说,政府补贴收入占农场主当年收入的15%~24%,最高农产品补贴比率高达63%。政府对主要粮食品种等农产品的各种补贴对增加农户收入、稳定农业生产发挥了保障作用。

(三)农业保险支持美国现行的农业保险体系是以1938年颁布的《联邦作物保险法》为基础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制度形成历经了三个阶段:一是政府直接办理农作物保险业务,独家经营“单轨制”阶段。此间,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直接开展农作物保险业务,以只承保小麦、棉花和烟草保险等为主,保险责任为多种风险,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有限。二是政府引进私营商业保险公司共同经营农作物保险业务的“双轨制”阶段。三是政府提供补贴并完全交由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独家经营和农作物保险业务的“单轨制”阶段。美国农作物保险形式主要有:多种风险农作物保险、团体风险保险、收入保险、冰雹保险等。由于政府对参加农产品产量、价格、农业收入保险的农场提供50%以上的保费补贴,所以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强,收入相对稳定。

(四)金融支持美国拥有多层次、广覆盖、政策性与商业性并存、充分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服务美国农业的金融体系中,农业服务署(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不容忽视。在美国金融业支农体系中,商业银行占40%,农村信用体系占30.8%,农业服务署占20.6%,保险公司占5.7%,私人银行占2.9%。在竞争激烈的美国金融业中,农业服务署之所以能占有一席之地,主要靠低成本、差异化的经营战略:第一,业务范围实行备案制,农业服务署向农场主或农民发放贷款,包括土地贷款、机械设备贷款、医疗教育贷款等,只需要向当地监管部门备案,不需要审批。第二,从负债看,发债成本低,一般不超过4%。因农业企业融资发债与国家债券信用等级一样高,并且发债筹措的资金发放农业贷款后产生的利息收入实行免税,这样,发债成本就低于市场融资成本。第三,业务经营主要包括直接贷款和担保业务两类。担保业务是主要业务,占70%以上,主要为出口企业融资、巨型农场进入资本市场等进行担保。在直接贷款中,不仅为农场主发放生产贷款,还为农业地区提供医疗、教育、农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贷款,贷款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最长期限50年。此外,如果农业贷款出现自然灾害等损失,90%由政府负责,10%由放贷机构承担。

(五)立法支持美国农业支持政策每隔5年重新评估并以国会法案的形式重新审定。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以来,经过7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美国已在农产品价格、环保、农户收入保证、税收优惠、金融和保险扶持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2002年通过的《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增加了直接补贴的范围和额度,通过反周期支付和贷款差额支付,增加价格补贴并加大信贷、保险、灾害等政策的支持力度。2008年《农业法案》更是将2008年~2012年农业补助金额提高到2900亿美元,除了维持和增加对玉米、小麦、大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补贴外,还将补贴范围扩大到水果及蔬菜等专业农作物。

二、我国农业扶持及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在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中,水利设施薄弱是明显的短板。有关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应最为突出,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目前,全国仍有一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且现有的农田灌溉设施大多是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很多已年久失修,功能老化,对农业生产的保障功能大大降低。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2011年春季北方冬麦区发生严重气象干旱,前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发生严重干旱,这些都警示我们水利设施落后将直接威胁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

(二)农业生产方式仍较落后美国20世纪初就开始积极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并实现了机械力对人力和畜力的替代,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全面机械化,进入90年代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业工人的装备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产业工人。而我国仍实行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因家庭地块分割限制,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分散,又阻碍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程度的提高。

(三)农业保险相对缺失美国1935年通过第一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后,政府就开始经营农业保险。我国农业保险虽然自二十世纪30年代曾陆续试办,但由于既缺少必要的经济基础,又没有法律来规范,大都是昙花一现。美国有完备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法律规定联邦政府应支持农业保险。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农业保险法,只能执行规范商业性保险活动的《保险法》。农村政策性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农业商业性保险业的发展也遭遇现实问题。商业性保险处于费率高农民保不起、费率低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尴尬境地,农户参保意愿和参保率均较低,农业自然灾害险种几乎空白。

(四)金融支农力度有待加大各家商业银行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的导致“嫌贫爱富”,对农业这一弱质产业介入较少,且近年来逐渐在“退农进城”,即使在县域内仍留有分支机构的,也主要是吸收当地存款,其中一部分存款还流向城市,形成了对农业农村资金的虹吸效应,加剧了农业农村资金紧张局面。农村信用社由于资金、人员所限,独木难支。农发行随着近年来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棉油产业健康发展以及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难以满足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同时,由于农业贷款缺乏风险补偿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支持农业的积极性。

三、几点启示

(一)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一是扩大支持粮棉油政策性收购的力度和范围。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主要包括直接补贴和价格支持,但两者支持效果有着较大差异。价格支持能够直接、快速、明显地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维护被保护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当前,美国实施价格支持的农产品品种至少包括小麦、玉米、大麦、棉花、大米、大豆、花生、食糖、高粱等。我国粮食最低价收购是典型的价格支持政策。随着我国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大,应逐步扩大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品种,提高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从储备结构看,我国除了保有一定的粮食、油脂、猪肉等储备外,对其他农产品除了根据市场情况出台临时收储政策外,还没有建立专项的常规储备。应逐步扩大农产品常规储备种类和数量,使储备体系有效发挥平抑价格波动的功能。

(二)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一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突出开展符合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研究,并充实县级以下一线推广应用型人才。二是增加对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投入。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投入一直偏低,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大对农业科研、推广的公共投资力度刻不容缓。三是加快先进农业科技的转化和普及应用效率。针对干旱地区,应推广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节水型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的综合基地和示范工程。增加对高科技智能化农业的政策扶持和技术资金投入,包括对农机更新、土壤改造、良种培育、生化防虫、湿地保护、智能作业等实行政府补贴。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由于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应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切实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针对土地出让收益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不匹配的区域性矛盾,强化省内统筹,中央也应统筹部分资金,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三是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发展面向水利的中长期优惠贷款业务,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市场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