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1
【关键词】栖霞区;两化融合;生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96-02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两化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这项工作从近年实践来看,对于促进工业发展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在融合过程中催生出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后者主要体现在发展支撑两化融合的生产业。当前,栖霞区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两化融合精神、实现两化深度融合,是该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1、两化融合的内容与层次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的动态性过程。内容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方面。就融合层次来看,按照以微观企业为行为主体,通过生产要素中技术、设备以及资源的融合,带动生产过程中业务流程、管理及经营方式和产品的融合,从而导致产业层面的新变化出现,最终促使经济社会层面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价值模式等发生变化(图1)。
首先,企业层面。以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带动生产设备、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发生变化,导致生产要素层面发生融合,促进工业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催生出业务流程融合、管理及经营方式融合,以及最终产品的融合。其次,产业层面。发生在企业及行业中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及产品的融合,导致产业的功能边界被打破,促进了产业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为生产自动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商业贸易电子化等。最后,区域层面。产业层面的融合促进了新型产业的衍生,并影响到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从而使社会价值模式发生转变,深入到生产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促进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两化融合促进生产业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逐级推进,梯度展开的。即信息化先要与工业融合,其次与直接为工业服务的生产业融合,再与其他与工业相关性不大的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梯度模型如图2所示。
生产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目前,生产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其地位日益显著。而我国的生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滞后。以生产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对于提升第一、二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推进信息化与生产业的融合,是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
3、栖霞区的实践
(1)两化融合的必要性。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其高度依赖信息技术、较少依赖自然资源,利润空间十分广阔。“十一五”末,栖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3亿元,年均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79.1:19.7,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偏低。基于此,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栖霞区未来发展要以“南京副城、光电显谷、物流枢纽、智慧新区、幸福家园”为定位,着力实施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其中,服务业占GDP比重每年要提高一个百分点,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为主的生产业,到2015年,全区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0%,比“十一五”末增加15个百分点。栖霞区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光电显谷、智慧新区”的定位更是与两化融合战略紧密契合。只有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进而助推生产业发展,才能实现整个区域的跨越式提升。
(2)两化融合的基础条件。栖霞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仙林大学城已进驻高校12所、在校师生突破20万,约占全省在校大学生总数的1/10,南京市的1/3。目前,栖霞区与驻区高校共同成立了仙林科学城发展联盟,研究科学城建设的重大战略;与南大、东大、南邮等高校共建了7所大学科技园,承载全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软件产业示范、企业技术创新等工程,在全区营造了良好的两化融合外部环境。下一步,栖霞区将围绕大学城科教核心,打造“科学创新圈、创业孵化圈、产业发展圈”,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仙林科学城建设成为南京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示范区、江苏自主创新的先导区。
(3)两化融合促进生产业发展的案例。2009年,南京市正式成为全国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2010年,栖霞区被认定为南京市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2012年南京市开始实施综合改革,辖区内的国家级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扩权后管理面积将从原来的2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200多平方公里,依托龙潭深水港作为长江流域江海联运的重要枢纽,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行政区将依托仙林科学城科教研发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生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为实现从传统工业主导向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阶段转变,栖霞区针对行政区内中小企业多、共性需求大的特点,大力推行两化融合试点,建立信息共享等基础平台,力争实现行政区社会化服务与开发区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第一层次:企业融合。在企业层面上,栖霞区以微观企业为行为主体,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所需信息的一体化集成、控制、监测、优化、调度、管理、经营和决策,形成一个能适应各种市场环境的高质量、高效益和高柔性的现代化综合信息系统。典型案例——信息化与销售行业的融合发展。国药控股南京有限公司是栖霞区域内一家医药销售企业,于2011年被认定为江苏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公司通过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以客户为中心,整合管理流程,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在控制采购和销售成本、提高库存周转率的同时,通过优化业务流程使企业资源获得最大的利用。另一方面,充分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企业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做到灵活、快速地响应市场信息,形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资源共享。
第二层次:产业融合。通过企业层面的成功融合,促使产业层面的深度融合。在主导的物流产业方面,栖霞区大力推进面向产业集群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典型案例——信息化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南京龙潭物流基地开发公司为栖霞区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控股,投资1.69亿元于2011年建成了龙潭物流信息化平台。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口岸行政资源、区域物流资源、电子商务资源,通过提供数据交换、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货况跟踪和决策分析等“一站式”服务,为基地企业营造了一个整合物流、商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于一体的管理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
第三层次:区域融合。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提升发展。典型案例——园区主导两化融合,促进区域产业提升。金港科创中心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定位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产业升级加速器,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完成小试、中试,实现初步产业化提供服务平台。该园区紧邻仙林科学城和国家级开发区,一期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先后引进了吉山光电、瑞吉科生物等留学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和能瑞自动化、联宏自动化等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目前,园区孵化管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已投入使用,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政务信息、科技政策、项目对接等信息服务,大大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信息化成本,实现了园区内部高度协作。
4、政策措施
两化融合战略的实施,必须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证实施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产业发展的要素配制水平和配制效率。栖霞区在现有两化融合的基础上,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必须立足于现状,强化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成立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化融合领导小组,加强领导。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意见,定期研究解决两化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各项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部门的贯彻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文件。
(2)加大政策支持。结合栖霞区实际情况,按照两化融合发展要求,设立区两化融合专项,一方面,强化财政投入导向作用,协调各有关银行、风险投资资金、贷款担保基金重点支持两化融合项目,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另一方面,在重大项目规划布局、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特别是金港科创中心、紫东国际创意园等信息化区域融合先行园区。
(3)加快人才培养。重点培养信息产业人才为主的复合型人才。由政府搭台并引导、调动企业培训以及社会教育的积极性,深化培养内容,规范培养行为,优化社会培养信息产业专业人才体系,形成全面的人才培养网络。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家人才库,发挥仙林科学城内的智力资源优势;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2
随着建筑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与技工日渐短缺,客观上促使越来越多施工企业积极投身建筑工业化中,把推进建筑工业化作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筑工业化是捐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取代传统建筑业中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方式。它的重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我国实现建筑工业化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是缓解行业劳务紧缺的需求,也是促进全衬会资源节约的需求。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和现状
1993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人居报告》中提到“住宅产业”,这是建筑工业化在我国最早的体现。1995年,国家启动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标志着住宅产业开始受到国家关注。同年,原建设部下发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纲要》,加快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步伐。1999年,国家在总结“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推广康居示范工程,并将其作为住宅产业化的载体和发展方向。自此,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2006年原建设部下发《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目前在全国已经先后建立了27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有近300多个国家示范T程项目正在实施。2011年住建部制定的《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和推动建筑工业化。
上述表明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工作正在积极有效地向前推进。近年来,在三个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一是工业化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通过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工程建设的技术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在工程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二是建筑工业化尤其是住宅产业化工作的组织框架基本形成。全国各主要省市都成立了住宅产业化工作机构,并将住宅产业化工作列入到日常工作中。近年来,北京、上海、河北、江苏、深圳、沈阳、济南、合肥等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以及相应的鼓励政策,有些城市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是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市场动力逐步增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与技工日渐短缺,这从容观上促使越来越多的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积极投身到建筑工业化工作中,把推进建筑工业化作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5月至6月,中施企协派专人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现状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天津市住宅集团、江苏中南建设集团、沈阳万融建设集团、赤峰宏基建筑集团、积水置业(沈阳)公司、万科集团等多家建筑工业化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对目前建筑工业化推进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激励和引导建筑工业化创新发展的整体机制没有形成。首先, 些地方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推进建筑工业化工作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建筑工业化主要通过市场力量来推动,但也需要政府积极地引导。其次,支持建筑工业化的政策还没完全到位。现有建筑工业化政策还不是强制性的,缺乏必要的鼓励措施。
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实现建筑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目前,除了各个工业化试点企业自定标准外,国家没有出台行业强制性标准,工业化的设计、生产、安装和验收等各环节的标准都有缺失,造成工业化标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并且滞后于整个行业发展的现状。
现行税收制度增加了企业负担。目前,大多数建筑工业化企业在生产过程和现场组装施工时都要缴纳税款,这样明显存在重复征税现象。据测算,重复收税会造成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上升10%左右,增大了企业负担。
地域差异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各地方政府对工业化项目的容积率、预制装配率等指标要求不同,造成工业化企业要根据不同地域的要求去被动适应,否则不能通过审批、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严重制约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对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工作的建议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机制。建筑工业化关联度大,涉及行业多。因此,推进建筑工业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实施体系,从体制、机制、技术、政策上共同推进。各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现状,确定推进建筑工业化的目标和工作步骤,统筹规划、明确重点、有序推进。要从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入手,从产业链各环节、各生产要素的技术与管理层面上全面推进建筑工业化。
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安徽和浙江等地均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建筑产业化工作。2010年北京市出台《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2011年上海市《关于加快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若干意见》,2012年安徽省制定《安徽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浙江省实施《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见》。这些《意见》和《规划》有效地推进了建筑工业化工作,对全国其他省市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加快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快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的制定,形成一套包括构配件设计和生产、施工装配的审批、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以及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并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与现行技术规范的兼容和统一。有了技术标准体系,才能够实现部品的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带动通用建筑部品的研发和生产。同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尽早出台建筑工业化产业扶持政策。目前,涉足建筑工业化的企业还比较少,未形成规模化发展。作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当前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与落地对于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尤为关键。
具体的扶持政策和优惠制度,包括研发经费的补贴、合理的税收或税收优惠、贷款扶持等财政金融政策,确定预制装配率、容积率等非财政政策的优惠,以及项目审批周期的缩短等方式。例如,上海市《关于加快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若干意见》中指出,2015年整体式住宅当年装配面积占全市住宅开工总量的20%左右,单体住宅结构的预制装配率达30%以上。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积极性,一定程度缓解因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成本增加。随着工业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规模化效应,产业逐步发展至良性发展阶段。
打破地区壁垒,为全面推进建筑工业化提供条件。为了全面推进建筑工业化工作,建议统一各地对建筑工业化工程项目的审批、施工过程监管、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规定,改变各地方政府规定差异较大的现状。同时,各地应逐步统 建筑工业化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打破地区限制,为建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充分利用资源,构建顺畅的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在调研过程中,企业建议在住宅建设中将结构施工和后期装修相结合,构建完整的工业化产业链,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的效果。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3
围绕基本思路,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突出科技项目建设,加速膨大高新技术产业
做好已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的跟踪落实,继续实施东佳集团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并加以完善,力争申报国家级项目。抓好华成集团的“风力发电增速齿轮箱”项目和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的“30万吨粉末冶金材料”项目,申报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抓好“区有机农业的综合开发”、“园茶厂的有机茶叶的示范推广”、“集团与合资的豆乳饮料”等3个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实施。力争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第二,突出特色产业载体发展,推进泵业、电子两大产业集群升级
从国家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好论证和完善。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为企业引进项目,以山博电机为骨干,加快集研发、制造、展示为一体的微电机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市新材料技术论坛系列活动,联系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技术难题和人才需求。积极配合兰州理工大和合肥工业大学做好科研工作站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区骨干企业工程师联谊会的作用,以引进项目、引进人才为重点,邀请全国知名院校,与我区开展科技项目洽谈合作,为两大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项目、技术与人才保障。
第三、突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做好已申报项目的跟踪落实,重点抓好山博电机的“工业控制微电机生产建设”项目,调压器厂的的“新型智能控制系统在大功率调压电源上的应用”、博航电子陶瓷有限公司的水基注凝法规模化生产大尺寸、高性能、低成本陶瓷基片等项目,促其尽快达产达效。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围绕机电、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推进射频识别技术在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应用,特别是传感器领域的企业(如新颖传感器厂、宇海电子陶瓷有限公司),引导其积极探索RFID技术结合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不断以新的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第四、持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加强产学研联合,引导、鼓励和支持规模以上骨干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提升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建设水平。以博泵科技、华成集团、颜山泵业等骨干泵类企业为依托,申报国家级泵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处。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企业及研发机构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项目等各类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创造条件,在创新的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4
为确保我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圆满完成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目标管理各项目标任务,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好当前工业保增长促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抓好当前我县工业保增长促发展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抓好当前工业经济保增长工作的重要意义
工业是我县主导产业,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和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今年以来,受国内宏观政策收紧,生产要素价格上扬,武水河、乐水河、赤石河广东北江支流环境治理等因素影响,我县工业生产运行压力增大,如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今年工业经济保增长的目标将难以实现。今年是全县实施“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计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切实做好工业保增长工作,对于保民生、保稳定,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务必增强对当前工业保增长工作特殊重要性的认识,将服务工业、推进工业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突出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工业保增长的配套措施,全力以赴确保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完成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工业项目大会战各项工作目标,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达到64.1亿元,全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综合考核在全市争取“保五争四”。
三、工作重点
(一)强化工业运行监测。坚持和完善工业经济运行旬快报和月度分析报告制度,加强全县七大重点产业项目、27个乡镇、经济开发区及20个县级调度重点企业的监测,及时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经信局、县统计局和有关乡镇。
(二)抓好工业要素保障。煤炭、电力、公路、石油等相关部门要切实保障有色、建材、煤化工、烟花爆竹等特殊行业重点企业稳定运行,加强铁路、公路运力协调,最大限度地保证工业产品的铁路运输和不可拆解大件工业装备公路运输畅通。电力部门要立足发挥我县电能优势,研究政策,尽可能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用电大户和企业新增用电量给予电价优惠,实现电力企业与用电企业双赢。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煤炭局、郴电国际分公司、县烟花爆竹产业办、中石化支公司、中石油支公司。
(三)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各乡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近期要对区内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对近来生产经营出现较大困难、工业生产出现下滑的重点企业,以及项目进展出现较大障碍的重大工业项目,要组派专门工作组进驻,千方百计帮助遇到困难的企业恢复生产。县煤炭局要加快煤矿技改扩能验收步伐,县安监局要集中力量搞好烟花爆竹企业的复产验收工作,县环保局要加大协调力度,促使赤石地区有色矿尽快复工。
(四)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工业招商和意向项目跟踪衔接,千方百计促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切实提升发展后劲。对今年能投产的项目,要通过有效的帮扶措施,确保项目如期、尽快、提前投产。加强新引进项目立项报批和跟踪服务,对投资亿元以上较大项目,要提前纳入领导现场办公和重点帮助范围。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发展改革局、县经信局、县商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工商局、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
(五)积极促进银企合作。10中旬,邀请20家企业法人召开一次银企座谈会,县经信局、县发改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优选一批工业信贷项目推荐给金融部门,促进银企沟通。金融机构要加快对工业企业贷款的核报进度,积极开发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特别是提高对工业企业的放贷比重。
(六)加快推进园区发展。经济开发区要发挥工业经济保增长主力军作用,积极开展对企业的支帮促工作,认真组织企业搞好生产经营。要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9号)解冻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工作为契机,全力做好扩区规划和申报工作。要加快园区简政放权步伐,强化园区标准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集聚效应,全力提升园区在全县工业中的贡献份额。
(七)切实做好统计基础工作。一是要抓紧做好企业临时码的改码工作。国家统计局在对全国进行“三上”企业清查的基础上,拟从2011年10月起,将不符合“三上”企业条件的企业全部从企业名录库中清理出去。目前我县仍有18家以字母开头的临时码企业和36家非法人企业没有改过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各相关乡镇要督促本辖区内企业按照县政府关于做好企业临时码改码工作的要求,及时到县工商局办理法人登记变更手续,到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法人码变更登记。二是要抓好统计网络建设,提高衔接系数。在国家统计局对统计数据审核评估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主要数据都会逐步实行下算一级,实现全国与地方数据有效的衔接。各乡镇要按照四季度保增长促发展目标责任分解表(见附件1)的要求,分解任务到本辖区内企业,并帮助企业建立好统计台账和统计网络,不断提高统计基础数据质量。三是要及时申报新增规模工业企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要深入辖区调查摸底,及时组织区内新投产企业或近期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申报为新增规模工业企业,力争9月底前我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家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业保增长促发展落实机制。为切实解决重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工业保增长促发展落实机制,实行由县长和分管副县长签署县长督办令制度,责成相关部门限期办结,并列入县政府督办事项,跟踪落实。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业保增长促发展落实机制,对本地重大工业项目、重点企业健全服务协调机制,开通“大企业服务直通车”,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现场办公等方式,集中解决一批制约企业和项目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服务帮扶机制。近期各级各部门要将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单位主要领导要带头深入企业和项目一线,抓调查研究、抓协调服务、抓问题解决。对县属规模以上骨干工业企业,由县级领导带队派出工作组进驻企业,开展帮促活动。对年产值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各乡镇要明确一名领导跟踪服务,组建工作组入驻企业开展帮促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工业项目、重点企业联系协调机制,县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建设中遇到的各类突出问题(见附件2)。
(三)建立健全工业保增长监督考核机制。从现在开始到2011年底,由县政府督查室、县经信局牵头,组织力量对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工业保增长促发展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组要建立服务企业台账制度和突出问题挂牌督办制度,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并及时予以通报,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予以通报表彰,对不作为、推诿扯皮的部门(单位)和责任人实行严格的行政问责,对久拖未决的问题,要对当事人和主管部门进行责任追究,情节严重的由监察部门严肃查处。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5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我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振奋精神、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把全市上下的精力聚焦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上来,以开好新局、再创佳绩的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九十周年,提出以下工业经济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按照先进制造业和生产业“两轮驱动”、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两线突破”、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两翼拓展”、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措并举”、拓展内需和巩固外需“两面出击”的基本要求,坚持集约、集聚、集成、集群发展,努力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2%,力争增长13%;
(二)限额以上工业生产性投入力争106亿元;
(三)引进市外内资45亿元;
(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95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净增规模以上企业60家;
(五)规模以上工业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得分高于全省平均得分;
(六)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长12%,力争增长13%;
(七)单位GDP综合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三、工作要求
(一)以“大创业”为指针,大力发展工业。“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工业经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因此,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对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1.切实增强发展工业的紧迫感。经过多年的发展,的工业已积聚了较强的能量,对促进其他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源保障。随着现代文明的扩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又为工业发展开拓了广阔市场;但同时,国家批准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兄弟省、市、县(市)你追我赶、竞争发展更加激烈,稍有松懈就会落伍。因此,全市上下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统一认识,集中力量,坚定不移地抓好工业经济。
2.积极实施“二次工业化”。“二次工业化”即现代化水平的工业化,必须以“高科技、高素质、低碳化、低污染”为导向。我市经过前期的工业化历程,已进入了全国县(市)前列,为“二次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二次工业化”要求发展工业的理念、途径和方式必需寻求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关键要在正确处理工业与其它产业的平衡发展关系以及在处理发展工业与环境、资源、社会和谐的关系中体现。要积极实施“二次工业化”,以更高的要求着力打造特色优势工业,增加区域竞争力。
3.大力提升发展工业的组织力。发展工业,推进转型升级,实现总量扩大和质量提升,关键要靠人;靠人的精神、理念、素质和组织力所迸发出的力量。要有“自加压力,负重拼搏、敢于负责、勇于争先”的精神;要切实消除“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创造工业发展的主动权;要加强对工业经济领域干部的培训和使用,用物质的、精神的奖励鼓舞干部八小时内外埋头苦干发展工业经济。
(二)以“大产业”为重点,促进转型升级。制定实施“十二五”优势产业提升、特色产业集聚、主导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通过重点企业的扶持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提高新兴产业的经济份额,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的价值链位置,促进工业经济由普通加工向高端制造、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产品制造向产品创造转变。
1.优先发展新兴产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四大重点新兴产业以及生物技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光伏、照明、汽配等新兴产业的专项发展规划。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建立有效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快信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建设进程,引导和鼓励电子信息企业、新能源企业的项目向园区集中;延伸新能源产业链,提升配套能力,促进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使之迅速成为我市工业的支柱产业和主要增长点。
2.改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研究落后产能退出办法,限期淘汰小水泥、小制革、小印染、小化纤等落后生产能力。制定出台印染行业、蚕丝被行业等专项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毛纺针织、印染、丝绸、家纺、皮草等传统特色产业的技术改造、产业协作和企业联合;逐步转移皮革、缫丝、绢纺等一批资源消耗多、环境压力大、比较优势弱化的产业和产品,进一步缓解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等压力。
3.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制定化纤集聚、玻纤延伸、毛衫提升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主导产业的技术升级、品牌提升,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确立在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积极引导要素配置,提升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
(三)以“大项目”为抓手,加大工业投入。围绕投入要素带动性、投入结构合理性、投入产出高效性,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质量,确保完成限额以上工业生产性投入106亿元的目标。
1.实施一批技术先进、成长性好、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重点抓好120项左右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围绕“在谈项目快落地、在建项目快推进、竣工项目快产出”的要求,强化投资管理,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建设中协调、建成后服务。健全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力争重点项目开工率超过90%、竣工率超过50%。进一步完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奖励办法,提高零用地项目和高科技含量项目的奖励力度。
2.引进一批能耗较低、附加值高、产品配套、比较优势突出的内资项目。进一步完善内资引进考核办法,优化考核指标。把内资引进重点放在促进产业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降低能耗,以及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上来。在进一步巩固与杭对接成果的基础上,将引资重点放在开拓上海招商市场上,力争与沪对接取得新突破。积极与央企、国企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全年力争引进市外工业内资24亿元以上。
3.储备一批发展前景好、操作性强、融资作用明显,适宜包装的后备项目。加大项目储备库建设,突出新能源产业园、临杭工业区、高桥新区等建设重点,精心策划一批大项目,实施产业招商。切实加大重点产业、重大企业问题前期研究,重点包装一批围绕上市,资金募集,融资拓展的大项目,做好前期准备,伺机而上。积极采取股权融资、战略风险投资、合作发展、兼并重组方式,解决资金紧缺难题。
(四)以“大平台”为载体,优化发展环境。本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的原则,着重深化工业园区的空间总体布局,加快形成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产业聚集区。
1.构筑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平台。围绕全力打造经济开发区、濮院针织产业园、高桥新区、临杭经济区和崇福经济区五大产业发展高地,明确平台发展定位,制定平台建设标准,推进产业平台互动融合和错位发展。经济开发区主攻新能源、新特材料、汽配产业,努力打造成为全市新兴产业的集聚区;濮院针织产业园积极发展针织机械、纺织电子等相关产业,提升毛针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高桥新区打造成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临杭经济区主动承接沪杭企业转移,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崇福经济区强化产业和市场联动,加快皮草产业集聚提升。全年工业区基础设施投入8亿元以上,高桥新区、崇福经济区和临杭经济区新增开发面积分别突破3000亩。同时,对平台现有已开发和未开发土地开展全面调整,提出节约、集约使用工业用地的意见。继续加大对创业基地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解决“两新”工程建设后家庭工业和小型企业创业难问题,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家庭工业和小型企业集聚发展、健康发展。新增创业中心和标准厂房竣工面积15万平方米。
2.培育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研究制定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发展路径、主要目标、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推进转型升级的保障机制及支撑体系,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集群转型。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毛衫、化纤等重点块状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为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好基础。鼓励大企业、大项目及其他配套产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区集聚发展;加强配套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支持企业间分工协作,增强产业集聚优势。
3.优化生产要素保障。强化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重点向五大发展平台、向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向转型升级重大投资项目倾斜,同时要引导和鼓励企业采取腾笼换凤措施,加快盘活和消化存量建设用地,拓宽投资瓶颈。大力支持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应用债权基金、金融仓储等新型金融手段,努力破解融资难问题。健全经济运行调节机制,增强运行调节的指导性和前瞻性,协调好煤电油等重要生产要素。
(五)以“大企业”为龙头,促进自主创新。实施“双百工程”,着重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引导工业企业依托专业化的研发设计加快行业改造提升步伐,增强核心竞争力。
1.致力于规模企业做大做强。制定出台《市工业企业百家千亿工程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行业领军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龙头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使其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扶优扶强、排名升位、领导挂钩、聚焦服务等方式,促使一批规模效益好、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明显、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加速成长,形成规模。进一步加强企业引导,鼓励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形式做大做强。力争新增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家,年底亿元企业总数达到140家以上。
2.致力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意见,出台百家成长工程实施办法,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信息、技术、管理、资金等问题。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家庭工业发展的新途径,引导和鼓励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家庭工业进入村级集聚点、集中区和镇街道工业区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协作关系,重点扶持以技术、品牌、出口、零部件配套为主导的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六)以“大力度”为原则,推进绿色经济。绿色生态工业是“生态立市”的重要方面,要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优化工业结构,营造和美宜居的良好环境。
1.强势推进节能降耗。认真执行《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和《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审查程序(试行)》,把好用能增量关。强化能源统计、计量、审计、监测等基础工作,完善节能降耗应急预案,加强节能评估与审查,健全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一票否决制、问责制。切实加强建材、化纤、印染等行业及重点用能单位的用能分析和监管;开展水泥、热电等行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提高行业用能水平;继续在化纤、建材、热电、纺织等重点行业推广节电、节煤、节水等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产品,实施能源系统优化设计、用能(水)系统优化改造等重点节能工程,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扩大供热范围,淘汰集中供热区内的供热锅炉。重视节能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能源审计、督察、执法工作力度,增强依法用能意识。
2.深入推进污染减排。以推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为抓手,全面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机制,突出抓好重点污染源的减排工作。加快推进污水二、三级管网建设,启动崇福污水厂二期扩建工程,加大企业和生活污水管入网力度,提升污泥处置能力。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发展理念,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布局优化、节能环保、功能配套、技术领先、效益突出的循环经济型企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意见》,重点实施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企业生产清洁化、区域工业生态化行动,开发应用一批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再生资源、再生能源、资源再生利用技术及装备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继续在印染、皮革行业中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在高能耗企业、高耗水企业、高排放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区内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七)以“大服务”为宗旨,形成发展合力。继续深化“效能提升年”活动,打一场效能建设的攻坚战、持久战,切实为项目建设打通节点,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劳动力技能培训平台、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外贸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风险投资平台等工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公共服务平台的政策扶持和规划引导,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能力,降低企业创业成本,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的配套环境。建立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新型的互动工作机制,实行行业协会(商会)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6
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制定指导方针及实施细则。上海市早在2008年就开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是全国最早开展绿色建筑示范的城市,目前已编制完成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善了符合上海市经济发展趋势、适合上海地域气候特色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并于2012年9月15日起实施《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旨在推广和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本文在解读有关发展绿色建筑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企业如何发展绿色建筑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根据2006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相关标准,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现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高新科技的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贴近自然、方便舒适并节能的使用环境。所谓“绿色”并非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景观绿化等,而是指对环境无污染的一种标志,本质是物质系统的循环,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良性循环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种物质的循环系统。
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措施。低碳经济是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要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节能降耗;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问题就是绿色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有规模大、投资大、能耗高、寿命周期长和相关产业链广等特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所做出的承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而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的报告指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9%。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节能减排目标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求相冲突,而解决这一冲突的根本措施就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包括新能源、工业节能、资源回收、环保节能材料和绿色建筑等。
二、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内容及解读
近几年来,绿色建筑一直是国家、政府部门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早在2006年我国政府就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见对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视程度。为指导“十二五”绿色建筑产业科技发展,2012年我国针对绿色地产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陆续出台并付诸实施,为传统地产商的“转型”指明了方向,为绿色地产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将有助于大规模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包括六大部分内容:一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二是推动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三是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四是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五是推进发展规模化绿色建筑;六是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对发展绿色建筑提出的具体实施要求有四本文由收集整理点:一是要求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要求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二是首次明确了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的奖励标准: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三是鼓励和支持绿化生态城区建设:凡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的集中连片发展新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整增补助额度。四是支
持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2年5月住建部又下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将设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科技部也印发了《“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到,将加大财政对绿色建筑科技的投入力度。
国家针对绿色建筑相关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表明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大规模推进国内绿色住宅消费的态度和决心,这些将大大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并撬动万亿元的绿色建筑产业。
三、发展绿色建筑是提高房地产开发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绿色建筑成为未来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发展主流方向,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开始转型“绿色”,尤其是获得相应认证的绿色建筑,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开发商的重视。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估算的数据,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排名前十位的都在成体系的开发绿色建筑,而一些中型开发商甚至是把绿色建筑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手段。前者如万科集团、绿地集团等;后者如南京的朗诗集团等。作为国内房地产开发商的龙头,万科集团也是绿色建筑的先导者之一,早在2004年万科就在上海做了第一个绿色建筑“朗润园”,当时也是上海市政府刚刚开始推行绿色生态建筑,朗润园除了按当时的政府要求建成为“四高小区”外,还把节能率提高到一半以上,甚至为当时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提供了参考。绿地集团也是较早介入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在上海,绿地集团得到了上海市政府专向节能基金的资助;在其他一些地方,正是因为满足了当地政府兴建绿色生态小区的要求,绿地集团较为顺利的取得了土地开发。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改革开发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从原始积累期发展到了稳定发展期。房地产开发商要做大、做强就要从单一的开发销售转变成房地产开发销售、租赁与经营共举,通过优质的资产沉淀获得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必须要从开发建设(增量)为主转向经营投资为主(存量),房地产企业的主要业务环节也将变为房地产资产全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直至报废拆除)的管理,因此,未来建筑物业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将是房地产开发商自身的一项重大成本支出,而谁能把这项成本降低,就将大大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良性循环。而绿色建筑的所关注的核心点正是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的节能减排,节约各类资源,因此开发绿色建筑可以使开发企业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效应越来越成为购房者选择购房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越来越成为品牌的竞争。开发商如果能将绿色建筑作为经营理念之一,则能够加深购房者对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印象,从而提高开发企业的品牌价值,增强品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