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范文1

1(略)1.1(略)

1.2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状况建国以来,为了改善群众生活,开发利用黄河两岸的水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甘肃电力提灌工程获得了较快发展,陆续建成电力提灌工程7273处,发展灌溉面积376.5万亩,占全省灌溉面积的18%,其中灌溉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40处,灌溉面积217.5万亩,小型电力提灌工程7233处,灌溉面积159万亩。40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5处,60年代的8处,70年代的21处,80~90年代的6处。总装机2073台套,容量86万kW,泵站总扬程在300m以上的26处,最大总扬程892m,提水级数最多20级,共建成泵站650多座,干支渠道3800多公里,其中已衬砌渠道2600多公里,2007年实耗电量145323万kW•h。甘肃电力提灌工程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兰州、白银、天水、临夏、庆阳和平凉等6市。区内黄土梁峁和沟谷发育,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多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属典型的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70~549mm,蒸发量1400~3000mm,日照时数2185~2366h,全年无霜期180~220d。工程区主要土壤为旱耕灰钙土、砂耕钙土和潮土、灌淤土、灌耕淤土,是典型的宜垦农业区。高扬程电力提建设和发展已成为甘肃省重要的粮食和蔬菜、瓜果生产基地,是全省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

2电力提灌工程在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甘肃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干旱省份,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278mm,自产水资源总量289亿m3,人均1100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耕地亩均378m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甘肃的电力提灌工程区是典型的宜垦农业区,由于植被稀疏,沟壑纵横,降雨稀少且年内分布不均,水资源匮乏,虽有黄河流经,但水低地高,农业生产常年受到严重的缺水威胁。电力提灌工程的建设和发展,为开发利用两岸的水土资源,彻底改变区域内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的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全省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1电力提灌工程是农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甘肃省中东部多数地区自然条件差,缺水严重。在地势高亢的旱塬地带分布着大面积的平坦土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于灌溉,适宜耕作。但这些地区水源严重缺乏,地下水埋藏深,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土地沙漠化严重。这些地区虽距黄河较近,但水低地高,近水解决不了“高”渴,人畜生存和农业生产常年受到严重的缺水威胁。建成的每一处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浇灌数万亩至数十万亩的土地,养育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人民。提灌工程输送的每一滴水都是生命之水、生存之水。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已成为千百万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和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2.2电力提灌工程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甘肃省电力提灌工程的兴建,从根本上改变了沿黄地区干旱、贫困的面貌,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全省电力提灌工程已形成灌溉面积376.5万亩,约占全省总灌溉面积的18%。提灌工程建成后,区内粮食单产由上水前的不足100kg提高到400kg以上,年产粮食经济作物约10亿kg以上。白银市每年以1/4的水地粮播面积获取3/4的粮食总产,连续10a粮食总产稳定在5亿kg以上。兰州市电力提灌区生产的粮食总量占到了全市粮食总产的63%以上,生产的经济作物接近全市总产的80%。甘肃省高扬程提水工程的兴建,实现了区域自给平衡,保障了粮食安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0年的80元增加到目前的2100元,增加了26倍,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贫困落后面貌,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3电力提灌工程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甘肃电力提灌工程的兴建,是由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在甘肃如此严重干旱的缺水地区,电力提灌工程发展到今天,已从开始时以灌溉为主发展成为解决人畜饮水、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人民生活安定、发展工农业生产的综合供水工程。不再是单纯的农业收益,已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文化、教育乃至人民生活等等诸多方面,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生态、工商、养殖等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同步发展。电力提灌工程的发展不仅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大大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而且还使工业、交通、水产、企业、环境和旅游等社会各个行业受益,为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对当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和深远的影响。据统计,白银市电力提灌区发展到现在,灌区群众拥有大小农用车辆8万多台,商业网点4500多个,乡镇企业由原来几十家增加到目前的723家,从业人员上万人。

2.4电力提灌工程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甘肃电力提灌工程的建成,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改变了严酷的荒漠条件,有效阻止了沙漠南移,给旱川带来了生机。工程区内较为完善的渠水田林路系统构成了良好的人工生态体系,已显现“田成方、渠成网、路通达、林茂盛”的新景象,为当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营造了碧水长流、绿树长青、美丽休闲的人居环境。电力提灌工程的建成为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治理水土流失,防风固沙,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景电灌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干旱少雨风沙不断。工程建成后,近百万亩的灌区与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形成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绿洲,构成了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绿色屏障,初步遏制了风沙危害,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灌区小气候。据42a气象资料,灌区建成后年平均降水量由184mm增加到201mm,增加了16.6mm;相对湿度由46%增加到48%,平均风速由3.5m/s降低到2.4m/s,8级以上大风日数由29d减为14d,多年平均蒸发量由3390mm降低到2433mm,区域小气候得到明显改善。

2.5电力提灌工程是实施扶贫攻坚主要区域由于电力提灌区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成为各级政府实施扶贫攻坚,迁移贫困山区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区域。景电工程安置甘肃、内蒙两省(区)内的景泰、古浪、东乡、永靖、会宁、天祝、左旗等7县(旗)移民40万人,绝大部分移民实现了当年耕种、当年受益、当年解决温饱。随着工程的建成,社会公益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灌区内建成20个乡镇、178所学校和123个乡村卫生院(所),昔日荒无人烟的一条山,现已成为景泰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白银市电力提灌区目前已安置干旱贫困山区移民18万多人,基本做到了当年安居乐业,两年解决温饱,三年脱贫致富,电力提灌工程由于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省内实施扶贫攻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主要途径。

3电力提灌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设备长期带病运行甘肃电力提灌工程多建于20世纪60至70年代,受当时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三边”现象比较普遍,设计标准较低,施工质量差,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时间长,相当多的泵站、渠首及干支渠渠道及建筑物因冲刷、碳化、裂缝、沉陷、冻胀等原因破损严重,渠道多处出现大面积裂缝和坍塌;闸门及启闭设施老化失修,渠道引水困难,输水能力低,渗漏损失大。大部分电力提工程机组设备严重老化,多属淘汰产品,长期勉强带病运行,导致灌溉效率不断下降,能耗不断增加,效益不断降低,故障事故频繁发生,管理费用、运行成本不断上涨,严重影响了灌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兰州市三角城电力提灌工程现役的151台电机、151台水泵、280台闸阀,运行和使用时间在30年以上、超过报废年限的分别占63%、74%、82%。现有47%的总干渠、81.4%的干渠、70%的支渠存在安全隐患;60%的泵站厂房、70%的渡槽、55%的涵洞和隧洞、75%的倒蚀吸等建筑物处于严重带病运行状态。

3.2水价长期倒挂,缺乏造血功能多年来,由于水利工程的社会公益性和农作物价格偏低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电力提灌工程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些水费,远不能达到成本收费,同时,近几年来电力提灌工程供电电费的大幅度上涨,使管理单位的运行成本进一步增加。个别提灌工程所收水费甚至达不到成本水价的20%。由于水价长期不到位,水价偏低,水费收缴困难,使得相当多的电力提灌灌工程不能按供水成本收取水费,灌区自身缺乏造血功能。据统计,景电一期工程成本水价0.389元/m3,实际执行水价仅占成本水价的67.7%;民勤调水成本水价0.430元/m3,实际执行水价仅占成本水价的51.1%;兰州市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平均成本水价0.680元/m3,实际执行水价仅为0.243元/m3。低廉的水价一方面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造成工程维修改造资金的缺乏,给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自身发展和管理带来困难,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制约了灌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3.3维修资金投入不足,更新改造步履艰难长期以来,电力提灌工程改造、扩建和发展新的灌溉设施的资金和劳务投入严重不足,自灌区建成至20世纪末,国家对电力提灌工程改扩建基本上没有投入资金,加之地方各级财政困难,维修资金缺乏,致使电力提灌工程更新改造步伐缓慢,更新改造速度远不及工程老化速度。近年来,除景电一期、白银市兴电、靖会等3处大型灌区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范围,尚能争取到部分改造经费,而绝大部分工程缺乏投入渠道,任其发展和进一步恶化,严重制约着灌区效益的发挥,造成国家固定资产的重大浪费。

3.4工程用电受限,影响效益发挥近年来,由于一些地方电力部门对提力提灌工程用电采取了以2005年用电量为基数限量控制、超基数加价的政策。在水费没有提价的情况下,用电量超基数加价收费,加大了提水成本,制约了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据调查,白银市兴电工程2007年缴纳2006年超基数电费75万元,估算2008年需缴纳超基数电费100万元。景电灌区设计年耗电量8.28亿kW•h,而2005年度因降雨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耗电量为7.2亿kW•h,2006年实际耗电量达7.5亿kW•h,以2005年用电量为基数,每年缴纳高额超基数电费,给管理单位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了灌区天旱无电和电贵的局面,直接影响到灌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3.5供需矛盾突出,种植结构调整受阻由于甘肃省的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大多是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为解决群众吃饭问题而上马的,其机组的配置和供水方式的设计基本是根据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的灌溉需要确定的,其特点是大机组、大流量、运行时段集中,冬季停水期长。随着农业结构调整,高效经济作物的不断发展,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现有的灌溉方式已不适应农业灌水需求的发展。造成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导致作物生长发育期的“卡脖子旱”和高产优质高效作物种植面积的萎缩,严重制约了灌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而给多级提水工程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也给更新改造机组的调整、配置带来了新的问题。

3.6改革方案落实困难,运行机制僵化近年来,虽根据国家和省上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精神,绝大部分电力提灌工程管理单位被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但由于公益性人员经费、公益性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困难,水管体制改革方案一直难以落实。甘肃众多电力提灌工程目前仍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体制,按照行政机关的模式建立管理机构,加之水管单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电力提灌工程管理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权责不明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管理单位内部机构臃肿、冗员过多、人浮于事,人员素质下降,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大多数灌区管理滞后,运行效率低,亏损经营。

4今后对策

4.1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确立发展思路电力提灌工程是甘肃中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亮点区域,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工程老化程度在不断加重,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如何解决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生存和发展问题,促使这些生命工程继续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认真研究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要立足现实,科学合理确立发展思路和途径。通过全面规划,多方筹资,对渠道及建筑物工程的加固与改造;主机泵及电气设备的更新;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创新和水费计收管理的改革;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等综合技术改造措施,彻底解决主机组和电气设备老化和病险建筑物功能下降、泵站机组和级间不匹配、压力管道布置不合理等问题,提高泵站工程的运行安全系数和设备完好率,较大幅度地提高泵站装置效率和降低能耗,实行全程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最终实现泵站工程低耗高效,安全运行,管理科学,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目标。为保障用水安全、粮食安全提供基础保障,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2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确保改造效益最大化科学的规划是工程全面发挥效益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依据。要针对不同工程的特点,在广泛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制约工程发展的内外因素,充分考虑灌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态势,统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正确处理工程自身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与城镇建设的关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大力推广和使用节能机电产品,有效降低能源单耗和运行成本,提高机组运行效率。按照“立足现实,谋划长远,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科学谋划电力提灌工程未来,合理制定更新改造和长远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保障、支撑、拉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3着眼大局,突出重点,全面启动实施泵站更新改造甘肃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大多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解决当地久旱不雨的需要,各行各业齐动员,千军万马建泵站,杂牌设备齐拼凑,根据设备布站点的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经过多年运行,泵站自然老化,原规划设计不尽合理,自然条件发生变化等,由于长期缺乏投入,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少泵站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泵站更新改造迫在眉睫。各级政府不论从技术改造的硬件层面还是加强管理的软件层面予以关注,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全面启动实施泵站更新改造项目。

4.4多方筹措,加大投入,建立稳定投资渠道电力提灌工程属于准公益性工程,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服务对象,其更新建设改造资金应主要由各级财政性资金承担。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设立专项改造建设基金,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导水利建设基金、抗旱经费、国有土地出让资金、耕地占用补偿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其他农业水利类资金,用于电力提灌工程改造建设;鼓励受益乡镇、农村集体、农民群众以投资、投劳形式参与工程改造建设。充分用好用活投融资政策,创新市场融资机制,统筹各部门,各渠道的投入资金,采取“用好上级的、配套自己的、筹集社会的、吸引外来的”等形式,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多层次投入保障机制,切实加快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的更新改造步伐。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范文2

关键词 CGE模型;水价;北京

中图分类号 D92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5-0070-05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缺水成为北京市面临的严重问题。由于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北京市对用水量和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还在不断提高。但受污染和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北京水资源可利用量在短期内还无法增加,当务之急是遏止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长。北京市供水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偏低,很不利于节约和高效用水。因此,改革水价十分必要。

短期内水价的提高直接使用水户的支出增加,能促使用水户采取某些措施来弥补增加的支出。这些措施可能包括使用节水技术、削减产量、降低人工或其他成本等,但最有效的办法是如何减少水资源消耗。由于用水户之间存在着社会生产和消费的联系纽带,因此,某一用水户的行动会产生连带影响。众多用水户同时产生的这种连带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地区的产出和消费结构。为了使影响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需要评估提高水价产生的影响,明确哪些用水户受到的影响最大,对它们而言水价涨幅是否合适。为达到此目的,本文以北京市开展实例研究,建立了北京市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及其改进模型,衡量各生产部门对水价的承受能力,评价水价改革的经济影响。

1 CGE模型的构建

北京CGE模型采用封闭经济框架假设建立各方程[1]。模型包括六个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其他服务业。下文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简称为交通业,将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简称为商业和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同时假设资本不能在部门间自由流动。模型采用凯恩斯闭合,即假设劳动力市场可能不均衡,存在失业。这样建立起来的不涉及部门用水和水价的CGE模型,这里称之为基础模型。通过对基础模型的应用和改进来评估各生产部门对水价的承受能力以及水价改革的经济影响。

1.1 水价水平评估

由于生产技术、产品、资源消耗、效益等方面的差别,同一水价对不同生产部门来说其相对高低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对某个部门而言,单方水边际效益是该部门水价可能调整到的极限,也就是该部门水价承受能力的上限。部门水价与边际效益的比值,表示该部门水价水平的相对高低,也就是水价对该部门的“胁迫”程度。

借鉴文献[2]的方法,为计算各生产部门单方水的边际效益,先对基础模型求均衡解。得到均衡解后,依次调整某一部门的供水量,计算供水量变化后部门净产值的变化。将部门净产值的变化值除以部门供水量的变化值,即得到单方水对该部门净产值的边际效益。

1.2 水价改革影响力评估

水价改革后,必然会使原先的收入分配结构发生变化。在经济系统中,消费、储蓄等都是与收入直接相关的。由于这些相关因素间的传递效应,水价的变化会对部门收入、产出、投资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假设水价改革只对收入产生直接影响,而不对支出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假设水价提高后目前的直接消耗系数保持不变。为评估水价改革的影响,需要对模型中描述居民支出、生产部门收入和政府收入的方程加以改进。

1.2.1 居民支出

水费支出等于水价与用水量的乘积。水价提高会促进人均用水量的下降,但收入的增长却会增加人均用水量。因此,考虑了水价因素的人均年用水量如式(1)所示。

居民支出等于居民收入减去水费支出的差。假设其他支出占居民支出的比例不随水价变化而改变。这里要注意的是,在计算用于购买工业部门产品的支出占居民支出的比例时,购买支出中应减去水费支出。

1.2.2 生产部门收入

严 冬等:利用CGE模型评价水价改革的影响力――以北京市为例生产部门水价提高后,会降低单位产值用水量。但部门总产值的增加,却会增大部门的用水总量。此外,由于所有的水费都是支付给供水部门的,而供水部门属于工业,所以工业自身既交纳水费,也获得水费收入。而其他生产部门则只交纳水费。

暂时先不考虑工业生产部门得到的水费收入。由于水费支出已经反映在现有的投入产出表、也就是生产成本中,所以生产部门收入受水费改革的影响如式(2)所示。

1.3 数据

1.3.1 经济数据

基础模型主要依托北京市1996年的六部门投入产出表来取得数据。这六个部门也就是本文建立的北京CGE模型所划分的六个生产部门。按照该投入产出表,确定各部门总产值、税率、工资总额等。同时假定水费收入的税率等于工业生产部门的税率。相应的,其他数据也采用北京市1996年份数据,如各部门劳动力数据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7》[3],北京市居民消费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4],数据按六部门的再归类。

1.3.2 水价数据

1.3.3 用水量数据

需要确定单位产值用水量、人均用水量等用水需求数据。居民人均用水量数据也来自文献[5],农业和工业生产部门万元产值用水量根据农业总用水量和农业总产值推算,而农业和工业总用水量数据来自《1996年水资源公报》[8]。其余四个生产部门没有万元产值用水量数据,因此将文献[8]提供的1996年北京总用水量减去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量后数值作为其余四个部门总用水量。依靠文献[9]提供的建筑业与第三产业(即部门4,5和6)在万元产值用水量上的比例关系,在四部门用水总量固定前提下,得到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万元产值用水量(部门4,5,6的万元产值用水量在模型中被设定为是一样的)。

1.3.4 弹性数据

居民人均用水量对水价和居民人均收入的弹性分别等于-0.164和0.388[5],工业总用水量对总产值的弹性等于0.379[10],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对水价的弹性等于-0.395[5]。其他五个生产部门没有有关弹性的数据。文献[11]计算了沿黄河灌区农业单位面积用水量对水价的弹性,可作为借鉴。考虑到弹性尽量不要高估,同时假设农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与农业单位面积用水量之间是线性关系,本文模型取北京市农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对水价的弹性是-0.571。至于总用水量对总产值的弹性则假定其等于工业。建筑业与工业同属第二产业,取其弹性都与工业一致。第三产业部门万元产值用水量对水价的弹性取居民人均用水量和万元产值用水量对水价弹性的平均值,等于-0.279 5,第三产业部门总用水量对总产值的弹性也取居民人均用水量对人均收入和工业总用水量对总产值弹性的平均值,等于0.383 5。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价水平

在调整某一生产部门年用水量的上限时,其他五个部门的供水量上限保持不变。每个部门供水量上限的变化值设为减少100万m3。由此得到各部门单方水边际效益值见表1。表1中同时列出了1996、2003和2005年各部门单方水综合价格与其水边际效益的比值(百分比)。这里假设单方水边际效益从1996年以来没有发生变化。

由表1可见,在部门水价水平方面,不论在哪一年,工业水价水平总是最高,第三产业部门最低。从1996-2005年,各部门水价水平都有显著上升,除农业以外的五个部门基本都增加了6倍左右。部门间差别则有的增大,有的减小,但幅度都很小。

就单方水边际效益来说,第三产业最高,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次之。这说明第三产业部门对水价上涨的承受能力最强。但各部门水价水平高低与其供水效益并不相配,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产业部门单方水边际效益只有第三产业部门的1/7~1/2,但水价水平却是第三产业的5~7倍。尽管10年来北京水价经过了多次调整,但这一情形仍然没有发生变化。

2.2 水价改革影响力

在经过改进的基础模型中,依次将居民或某一生产部门的综合水价增加1倍,同时保持其他部门水价不变。运行模型即可评价居民或某一生产部门水价提高的影响。本文这里只列出了水价提高后对价格水平、生产和用水量的影响。由于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反应,不同部门水价提高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别,具体见表2。表2中,净产值指总产值扣除全部中间消耗后得到的生产增加值。总净产值是指六个生产部门的净产值之和。居民也作为一个部门列出,其部门用水量也就是居民用水量。单位用水量对生产部门而言就是万元产值用水量,对居民而言就年人均用水量。生产部门用水量指六个生产部门用水量之和,全部用水量是生产部门用水量和居民用水量之和。为便于比较,表2中列出的都是相对于未提高水价情况下的变化率。

(1)水价改革对价格的影响。水价改革对总体价格水平的影响微乎其微,居民水价改革的影响大于生产部门。具体到生产部门间的差别,任意一个生产部门水价的提高都使其他服务业价格水平增加,其余五个生产部门价格水平下降;居民水价提高则使交通业和其他服务业价格水平上升,其余四个生产部门价格水平下降。

(2)水价改革对生产的影响。生产部门水价提高增加了总净产值,其中工业水价的影响最大。具体到生产部门间的差别,任意一个生产部门水价的提高都使其他服务业部门的净产值增加,其余五个部门净产值下降。从影响幅度上看,工业最大,其他服务业次之,其他四部门接近。居民水价提高也使总净产值增加。具体到生产部门,则建筑业、交通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净产值上升,其余三个部门则下降。由以上可见,其他服务业是支撑净产值提高的最主要生产部门。

从收入上看,政府收入由于水价提高而增加。生产部门收入则在生产水价提高时降低,在居民水价提高时增加。至于居民收入,其受生产部门水价的影响极小,主要还是受居民水价的影响。收入控制着支出和储蓄,进而影响投资。由于其他服务业占了生产部门、政府和居民的支出,以及投资的大部,所以它能从水价提高中获益。

可见,居民和工业部门水价改革对生产的影响最大。其他服务业部门总能从水价提高中受益。这尽管与模型结构的设计有关,但也说明水价改革是对收入分配的调整,对生产并非只有负作用,各生产部门必然会有得有失。

(3)水价改革对用水的影响。单位用水量和水价调整部门用水量显著下降,且降幅接近。极细微的降幅差别是由部门产值的变动引起的。这说明单位用水量对水价的弹性对用水量变化起决定作用。由于弹性设置的问题,工业和建筑业的降幅,以及交通业、商业和其他服务业的降幅,都很接近。而其他服务业由于产值上升,因此其用水量下降幅度在第三产业部门中是最低的。由于各部门用水量绝对值的不同,水价提高对用水总量的影响也有差别。

(4)水价改革对水费的影响。尽管用水量下降,但由于水价提高,所以水费支出都有所增加。居民增幅最大,第三产业次之,农业最小。水费增幅都大大低于水价增幅。水费增幅高低主要与弹性相关。弹性越小,水费支出增幅越大。

3 结 论

在数据方面,由于缺乏资料,建筑业、交通业、商业、其他服务业这四个部门的综合水价被设计为同工业一致。这里很可能产生了低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CGE模型应尽量细分行业部门,以减少综合水价设计的误差。另外,除工业和居民用水外,模型中其他部门的弹性都是假设的。这里显然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对生产部门而言,其单位产值用水量对水价的弹性越大,说明其应对水价上升的能力越强,水价提高产生的经济影响就越低,节水效果就越显著。因此,对生产部门而言,应避免对该弹性的高估。对部门总用水量对总产值弹性来说,则应避免低估。

利用CGE模型,可以评价各行业水价水平的高低。从结果可见,各部门水价水平是极不平均的(这只是从总体上来说的,具体行业还需要具体分析),水价改革时应考虑到这一点。拉近各部门水价水平的差距(不包括农业)可作为水价改革方案设计的目标之一。

利用对收入方程做出改进的CGE模型,则可以评估水价改革对各行业生产和用水的影响。从结果可见,水价改革对某些部门的生产的确有不利影响,但影响幅度很小。更重要的是,水价改革能够促进某些部门的增长。因此,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水价改革,不能仅仅只考虑其在短期内的不利影响。如果条件允许,将CGE模型所含部门进一步细化,从中区分出节水设备生产行业等可能从水价改革中受益的行业的话,会更细致地评价水价改革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郑玉歆,樊明太等著.中国CGE模型及政策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Zheng Yu, Fan Mingtai. Chinese CGE Model and Policy Analyze[M]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1999:4.]

[2] 沈大军,梁瑞驹,王浩,杨小柳.水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Shen Dajun, Liang Ruiju, Wang Hao, Yang Xiaoliu. Water price theory and practice[M]. Beijing: Sciences Press, 1999:4]

[3]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City Social Economic Research Team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Labor Statistics Yearbook 1997[M].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7.]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s Yearbook 1997[M].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7.]

[5] 王英.北京市居民收入和水价对城市用水需求影响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1):49~50.[Wang Ying. The Influences Analyze of Resident Income and Water Price on Water Demand in Beijing City, Price theory & practice, 2003,(1):49~50.]

[6] 贾绍凤,张士锋.北京市水价上升的工业用水效应分析[J].水利学报,2003,(4):108~203[Jia Shaofeng, Zhang Shifeng. Response of Industrial Water Use to Water Price Rising in Beijing[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3,(4):108~203.]

[7] 刘松深,陈大勇,孟宏权等.华北东北地区水价调研报告[J].中国水利,2002,(9):28~30[Liu Songshen, Chen Dayong, Meng Hongquan. Water Price Investigation Report in Northeast Part in North China[J].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2,(9): 28~30.]

[8] 北京市水利局.1996年水资源公报[R].1996.[Beijing Water Authority.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1996[R]. 1996.]

[9] 陈一鸣,袁鹰,卢琼等.松辽流域第三产业与建筑业用水定额拟定[J].中国水利,2006,(3):27~30[Chen Yiming, Yuan Ying, Lu Qiong, et al. Formulation of Norms of Ter Tiary Industry and Building Industry Water Uses in Songliao River Basin[J].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6,(3):27~30.]

[10] 刘岚芳,王英.上调水价对用水影响有多大[J].北京统计,2002,(12):10~11.[Liu Lanfang, Wang Ying. How Much Is the Influences of Water Price Increase on Water Usage[J]. Beijing Statistics, 2002,(12): 10~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范文3

一、 物价上涨情况及原因

(一)价格呈现全面上涨态势

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明显上升。2011年1、2月份,我区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4.5%、4.7%,累计上涨4.6%,比全国平均涨幅低0.3个百分点。预计3月份仍将上涨4.5%左右,一季度预计上涨4.5%,高于预期控制目标0.5个百分点。

在1、2月份CPI中,食品价格累计上涨12.0%,2月同比上涨12.4%,涨幅比1月增加。其中,粮食价格累计上涨11.5%;菜价累计上涨6.7%,环比上涨16.3%;淀粉价格上涨达到56.8%。食品价格上涨对CPI带来76%左右的贡献率。同时,居住价格累计上涨4.8%,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8%。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3%,衣着价格下降0.1%,类消费价格指数“五升二降一平”。工业品价格也上升0.9%。

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较大。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9%、 7.8%,累计上涨7.3%。累计涨幅最大的行业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累计上涨35.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13.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11.4%,这些行业价格上涨对推动今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有一定的影响。

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多降少。1-2月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6%和2.2%,累计上涨1.9%。其中农药价格累计上涨9.1%,农用机油上涨3.9%,饲料价格上涨6.3%,畜产品价格上涨4.5%,农业生产服务上涨0.9%,其他农业生产资料上涨1.6%,机械化农具上涨2.1%,农用手工工具持平;下降的产品主要是化肥下降1.2%,半机械化农具下降0.3%。

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明显上涨。1-2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2%、5.5%,累计上涨5.3%,环比上涨0.6%和0.4%。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和环比同时上升,说明当前我区生产需求仍然旺盛,经济形势总体呈现增长态势。

(二)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原因

一是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去年入冬以来全国气候异常,华北干旱,推动粮食预期价格上涨。二是政策因素影响。国家进一步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价格稳步上升。三是国际大宗产品和原油价格变动影响。受中东局势影响,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我国油价多次被动上调,燃料价格上涨对交通运输价格传导,促进了工业消费品和运输成本增加,推动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国际糖价上涨,带动我国糖价上升。四是负翘尾因素影响。就翘尾因素看,去年6月份出台了天然气价格改革,棉花价格大幅上涨,对今年物价上涨都有影响。

从宏观方面看,流动性仍然偏多、劳动力价格上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城市建设扩大使菜地种植面积减少等等都对价格总水平上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对今年价格形势的预测

国家统计局和自治区城调队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累计上涨3.3%,我区上涨3.2%。从月度同比涨幅来看,全国CPI全年持续上涨,从2010年年初的1.5%上涨至11月份5.1%的高位,而12月份4.6%的同比涨幅则是在连续6个月上涨之后的首次回落。我区与全国一致,从11月的4.9%回落到12月份的4.5%。虽然2010年12月CPI同比涨幅高位回落,但在国际局势、翘尾因素以及恶劣天气的影响下,短期通胀压力将有增无减。2011年CPI有继续走高趋势有关专家预测,2011年全年CPI平均水平可能达到4.5%左右,年内物价高点月份可能将超过6%。

从国际环境看,2010年国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并将通过多种方式向国内市场传导,增加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继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价在粮食主产区极端天气频发、粮食需求高涨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交织影响下不断攀升后,2011年国际农产品市场可能仍会延续涨势。更重要的是,由于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没有形成,其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内难以退出,导致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在加大。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日益巩固,2011年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保障供应、稳定价格面临着诸多挑战。

去年12月份国内消费价格增速的放缓意味着四季度以来我国采取的增加供给、调控需求、保障流通、调控市场以及给低收入群体增加补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不过全球流动性过剩、劳动力成本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减等影响物价的大环境没有根本改变,2011年“抗通胀”压力仍然不小。

前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累计货币供应量较多,2010年CPI对2011年带来的翘尾因素预计达2.6个百分点左右,以及近期国内劳动力、土地资源成本上升等因素,今年物价上行的压力不容小觑。因此,我区今年实现价格总水平上升4%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有一定难度。

三、应对价格形势实施的价格政策

(一)围绕建机制,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稳定

一是抓紧制定自治区实施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与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基本稳定。二是要抓紧建立和完善自治区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重要商品价格调控预案。当前,要重点抓好小包装成品粮、食用植物油、蔬菜、化肥的储备,小包装成品粮要保证10天的消费量,尽快建立土豆、洋葱、大白菜等越冬蔬菜的储备制度,确保“两节”期间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三是密切关注重要商品区内外供求和价格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出重要商品价格调控政策建议。要研究和制定在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的预案。

(二)围绕畅流通,大力促进农产品生产和流通

决定价格的根本因素是供求关系。物资丰富、供应充足,特别是农产品生产供应有保障,稳定市场价格就有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要重点研究促进农业发展、搞活农产品流通、保障市场供应的价格政策,进一步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一是要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短缺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二是积极支持蔬菜生产和流通。2011年起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动用一定规模的各类基金,支持设施蔬菜、冷链物流设施和社区平价菜店及集贸市场的建设。三是保障化肥生产和市场供应。继续落实好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和铁路运输价格优惠政策,保障化肥企业正常生产用电、用气供应,落实好化肥淡季储备政策,为保障2011年春耕和“三夏”用肥创造有利条件。四是整治流通秩序。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鲜活农产品和救灾物资绿色通道政策落实到位。切实规范和降低农贸市场摊位费、超市进场费。加大打击扰乱市场流通秩序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有序衔接。

(三)围绕保民生,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当前,保障民生的重点是“保两头”,既要保护农民利益,又要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一是要保障农民增产增收。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有一定的合理性,要防止动用行政手段打压农产品价格的倾向。在政府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同时,要通过整顿治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价格秩序,使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利益更多地向农民倾斜。要继续加强涉农、涉牧价格和收费的监管,切实减轻农牧民不合理负担。二是要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不因价格上涨而受到大的影响。推动在全区范围内普遍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实行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通报制度。三是要进一步做好民生价格监管工作,继续清费治乱减负。要规范学前教育、银行服务、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殡葬服务、考试培训等收费行为;降低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扩大游览参观点免费开放范围;加强有线电视收费监管;推动降低偏高的电信资费,切实减轻群众生活负担。

(四)围绕强调控,丰富完善价格调控监管手段

做好价格调控工作,必须进一步丰富手段、完善机制。一是强化价格法制建设。2011年要抓好《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目录》的编制工作;做好《价格监测规定》贯彻工作;制定《自治区商品房明码标价管理办法》,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房屋和土地登记收费管理规定;推动物业服务收费改革,因地制宜地推进物业服务市场化。二是加强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各地要进一步依法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已经建立的地区,要进一步研究规范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的办法;没有建立的地区,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切实发挥好价格调节基金扶持生产、调控市场、稳定价格、补贴困难群体的作用。三是加强价格监测预警。继续做好粮油肉蛋菜等重要商品价格实时监测报告工作,加强市场调查巡视,及时发现、跟踪、报告、预警价格异常波动问题。四是加强舆论引导。做好价格监管工作,稳定社会预期,必须重视宣传工作,牢牢地把握舆论主导权。要健全价格新闻制度,加强重要商品供求和市场价格信息工作。在坚持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的同时,也要严厉查处恶性炒作的事件。要完善价格舆情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引导价格舆论的主动性、预见性、灵敏性,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提升宣传技巧,增强宣传实效。继续完善价格主管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价格新闻水平,妥善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宣传工作。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等媒体的宣传和正面引导,争取社会各方面对价格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五)围绕促稳定,整顿市场价格秩序

一是开展价格专项检查。针对当前价格热点和难点问题,着力做好各类专项检查。开展涉农收费、化肥价格、粮食收购价格检查,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开展涉企收费、交通运输价格、垄断行业收费检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开展成品油、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检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开展医药价格、教育收费、银行收费检查,减轻群众负担。二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加大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查处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价格违法行为,配合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防范过度投机行为。三是推进反价格垄断执法。重点打击价格垄断协议,依法查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价格垄断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六)围绕促调整,审慎推进价格改革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范文4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继续扎实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于促进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按照中省市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现就年全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全面贯彻县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和县政府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改革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充分激活、有效释放创新动力,围绕科学发展和建设后花园、魅力新的目标,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力争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二、围绕构建服务型政府,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不断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着力提升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按照食品安全责任属地化要求,加强监管体系和技术能力建设,落实监管责任。依照全市总体部署,深化盐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邮政监管体制。(县编办、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药监局、县交通局、县邮政局、县工信局等负责)

(三)启动新一轮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开展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试点。创新项目招投标管理体制,大力培育规范化投资中介服务组织,抓紧完善投资体制改革相关配套制度。(县发改局等负责)

(四)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投资、社会事业、非行政许可审批等领域为重点,进一步调整、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健全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审核论证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收费行为。围绕强化政务服务能力,完善体制机制,规范政务大厅建没和管理,切实解决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加大行政问责问效力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在全县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推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推进文化、农业、水利、商务等部门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县政府法制办、县监察局等负责)

(五)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和模拟分类目录,适时开展县属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法人分类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制度。(县编办、县人社局等负责)

(六)深化县级机关经营性国有资产改革。结合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进一步完善县级机关资产经营管理。根据市上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精神,结合我县实际,适时选择部分行政机关进行试点。(县机关事务所、县监察局、县财政局等负责)

三、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健全有利于促进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

(七)继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工作推进力度,完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推进机制,拓展城乡统筹的领域和范围。(县委农工部、县住建局等负责)

(八)继续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在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加快建立三级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创新土地增值收益补偿机制,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县委农工部、县国土局、县农业局等负责)

(九)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保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前提下,继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及操作办法。抓紧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体系,健全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制、产权流转规则和流转市场。(县国土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等负责)

(十)继续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完善并落实转户农民进城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逐步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方面合法权益,充分尊重农民进城和留乡的自主选择权。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分类分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县公安局、县人社局等负责)

(十一)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粮食、苹果、设施蔬菜、奶牛、能繁母猪及大宗农作物政策性保险范围和规模,研究建立农业保险巨灾超赔准备金,积极探索把商业保险引入到政府防灾救灾体系中的有效途径。(县人保公司、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金融办等负责)

(十二)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完善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价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县农业局、县科技局、县水利局等负责)

四、围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健全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体制

(十三)继续完善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进一步落实有关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最大限度消除民间投资准入障碍。积极鼓励民营资本组建投资公司,支持民间资本整合进入能源、基础设施、市政、金融、水利、电信、社会事业等领域,引导民企以多种方式参与我县基础设施建设(县发改革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人民银行、县银监局等负责)

(十四)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一系列财税金融政策,不断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探索建立融资性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集合票据、创业投资、信用担保融资。(县金融办、县工信局、县财政局等负责)

五、围绕提升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快财政体制改革

(十五)深入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专项资金整合和绩效评价,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县财政局等负责)

(十六)继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部门预算改革,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县财政局等负责)

六、围绕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继续深化金融体系改革

(十七)加快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密切关注外地金融改革,认真借鉴其成功经验,积极引导我县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发展,探索建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方式,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加快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综合实力。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产品、业务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相关政策研究,及时顺应投资政策体制新变化。(县人民银行、县金融办、县银监局等负责)

(十八)加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积极引进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贷款的小型金融机构。深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工作,选择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设立,力争小额贷款公司县域覆盖率达到8O%以上。继续做好县域工业集中区参股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积极做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支持项目的争取工作。创新融资模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县银监局、县金融办、县财政局等负责)

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推进资源价格和环保体制改革

(十九)适时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按照国家统一安排,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继续完善水价改革和节水激励政策,组织调研提出城镇居民供水价格改革方案。抓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疏导煤电价格矛盾,推进销售电价分类改革,完善可再生能源和水电发电定价机制。全面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县发展改革局、县物价局等负责)

(二十)推进环保体制改革。完善水土保持补偿等生态补偿收费政策。扎实开展好低碳试点工作,完善清洁发展机制。(县环保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物价局等负责)

八、围绕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十一)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适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按照省市安排,抓好县内初次分配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推进职工收入分配工资化、货币化和公开化。以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密集区域和行业为重点,稳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开展工资制度改革试点,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制度。健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体制,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健全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县发改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工信局等负责)

(二十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迈进。继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巩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推进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实施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县人社局、县卫生局等负责)

(二十三)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体系。完善全县住房保障信息系统,确保公平透明、阳光操作。(县住建局等负责)

(二十四)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领域参与文化建设。(县文广局、县财政局等负责)

(二十五)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在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药品“三统一”工作。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制度。加快推进卫生、教育、医疗资源的整合,促其做强做大。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公益性医疗机构,继续完善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县医院“二甲”建设工作。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抓好医改重点任务的落实。制定完善县镇医院一体化管理相关配套政策,全面做好县镇医院—体化管理试点工作。(县卫生局、县发改局等负责)

(二十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学前教育体制,加快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重点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县教体局等负责)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范文5

1、加大价格总水平调控力度。着力提高价格调控能力,准确把握调控的时机和力度,努力将价格总水平稳定在合理区间。加强价格形势分析,科学预测价格总水平和重要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加强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争取价格工作宽松有利的舆论环境。

2、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认真贯彻执行《省价格监测预警管理办法》,密切关注粮食、食用油、石油、钢材、化肥等重要商品价格变动,继续加强猪肉等副食品价格监测,及时发现影响价格变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着力提高价格监测分析的质量,及时调查了解重要商品成本、价格、效益、供求等情况,提高价格异动应急能力,提升价格预警信息化水平,增强应对价格异常变动的主动性。强化网络宣传和政务公开力度,提高网站内容的可读性。

二、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

3、落实成品油价格改革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政策,妥善处理各类连锁反应,完善相关行业价格联动机制和补贴机制,确保油价改革顺利实施。按照成品油价税费改革要求,根据国家和省出台的相关规定,及时调整交通运输价费政策。

4、继续推进水价改革。尽快实施“十一五”水价改革方案,落实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费调整政策。研究再生水价格管理办法,促进水的循环利用。落实省调整农业用水价格分类,降低农民旱田水费支出。

三、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5、继续强化收费清理工作。认真落实淮政发[2008]206号文件精神,认真清理收费项目,全面贯彻国家、省、市取消、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政策,加强督促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6、服务“成本洼地”建设。继续抓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落实,保持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并轨。逐条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水电气热价格和收费管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意见》,规范水、电、气、热价格和收费行为,保持水气热价格和收费不高于省内其它城市。加强水电气热等外接工程收费的监管,规范价格行为,营造“成本洼地”。

四、着力服务三农发展

7、落实农村价格改革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我省运用价格杠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意见,完善支农惠农价格政策,积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清理规范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印制《市主要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目录》和《市主要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手册,强化涉农收费公示力度。贯彻落实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各项政策,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

8、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要求,适时制定我市土地流转和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最低保护价、片区指导价等各种配套价费政策。

9、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住房价格和农民自建住房收费监管,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收费管理。加快农村客运交通、农村广电、通信事业发展。着力利用价费政策,促进农村公用事业的发展。

五、继续做好民生价格工作

10、着力规范教育收费行为。继续保持各级各类学校收费的基本稳定。加强幼儿园和民办学校收费管理。统一规范幼儿园收费项目,合理核定收费标准。利用价费政策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按照省统一要求,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加强成本监审,严格民办学费、住宿费审批程序。全面清理涉及民办学校的收费,落实教学和学生生活用电、用水、用气价格优惠政策。

11、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贯彻国家医改方案,落实各项改革措施。落实省调整医疗服务差比价政策,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患者合理分流。合理制定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新增项目要符合卫生经济学的要求,反映医疗市场需求。

12、规范药品价格管理。按照国家《关于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和《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规定,落实我省药品价格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廉价药品价格政策的实施,鼓励各类医疗机构使用低价药品,减轻城乡群众的实际用药负担。

13、完善保障性住房价格与租金管理。加强对公益性商品房的价格管理力度,落实保障性住房价费优惠政策。严格经济适用房价格和廉租房租金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管理,完善相应管理办法,从紧核定价格和租金标准,指导各县(区)制定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民工公寓、人才公寓等租金管理办法。

14、深入推进价格检查工作。按照“全面进、扎实干、重创新、求实效、持久抓”的要求,构建公共服务网络、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探寻服务路径,丰富服务内容,为群众提供维权、自律、政策、信息、协调、综合等六方面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成效。积极开展价格诚信建设和“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推进价格举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举报重点案件督办,提高办结时效和质量,及时化解群众价格矛盾。改进完善价格监督检查程序,进一步推进说理式执法文书。认真开展价格监督检查,突出重点注重质量,做到“精、准、实”,即检查项目要少而精,存在问题要查得准,处理整改工作要扎实。

六、夯实价格基础工作

15、深入推进价格法制建设。协助省局做好《省政府定价目录》和《省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实施细则》的修订工作。在清理审核行政权力的基础上,及时修订职权目录和流程图,推进价格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

16、扎实推进软环境建设。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分解、公布审批流程,规范审批程序,提升审批效率,为服务对象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强化价格执法行政监察,有效实行公权制约和流程监控,保证依法行政和秉公办事。强化软环境建设的领导,落实责任,细化任务,实行动态考核、全过程管理。

17、开展成本调查和成本监审。扎实开展农产品成本、土地成本、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收益节本增收等成本调查,服务政府决策,加强农产品成本分析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全面推进成本监审点制度,开展“专家库”和“数据库”等两库建设,提高成本监审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

18、高标准做好价格认证工作。按照国家发改委对价格认证机构改制“五步走”的要求,做好价格认证机构的发展定向、职能定位、机构定性工作;继续贯彻《省涉案财产价格鉴证条例》,加强与公检法和税务、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系,巩固司法领域涉案财产价格鉴证的主导地位,拓展行政执法领域价格鉴证业务;积极开展商品和服务价格认证工作,改进价格评估行政许可工作,扩大价格评估“双认定”的社会认同度。

19、提升开发区分局窗口形象。开发区分局要加强辖区内价格监管工作,全面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各项任务,深化价格服务工作,在创新服务上求突破,要力争成为全市价格工作的示范单位。

20、开展“一保三评”、“一强双比”活动。保证价格管理行为符合法制要求,评卷宗档案、评工作规范、评计划总结;自强素质,比自身形象、比实绩贡献,健全干部素质档案和实绩档案。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价格工作。筹办价格系统第一届职工运动会,增强干部体质。通过丰富多彩的职工文艺活动,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宽松有序、和谐高效的良好环境。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范文6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继续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干部的选拔、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建设,逐步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减少政府层级,真正构建廉洁、高效、透明的现代化政府体系。本着积极稳妥的方针,开始研究按功能特点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实现现有政府机构的有机整合,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结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和中介机构改革。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立足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公益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探索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有效实现形式。中介机构改革,按照“市场化取向、政会分开、强化服务、依法监管”的要求,坚持中介机构的民间性、自律性性质,尽快解决政会脱钩、行政人员在中介机构兼职的问题。改革对事业单位和中介机构的政府投入机制,把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作为政府投入的主要形式。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技术交易市场,健全技术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机制。在继续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和着力推动土地经营权转让及土地入股等土地经营权合理流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土地合作组织,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的专业化、基地化生产。支持农民发展各种资金借贷、产品购销、技术信息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与龙头企业的纵向合作和订单农业。加快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探索建立农村银行和积极发展政府支持下的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类社会保险事业,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

四、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改革力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有控制、有步骤地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稳步推进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强输配电成本监审,完善标杆电价和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改革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合理调整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价格,完善排污费征收方式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五、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继续推进省管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加快大企业集团建设步伐。鼓励有实力的省管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整合资源,实现低成本扩张。同时,采取改制退出和关闭破产等多种方式,加快困难企业退出步伐。基本完成对省管非公司制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探索完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继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扩大董事会试点范围。选择部分省管骨干企业进行第二批规范董事会试点,不断完善外部董事制度,优化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决策水平。

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落实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鼓励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

积极推进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现代市场体系。抓紧处理电力行业厂网分开的遗留问题,推动电网企业主辅分离。研究制定地方铁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继续落实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研究山东省电信企业全业务改革模式。

六、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探索“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人体系。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提高地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积极推进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共同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着手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符合国家法律要求符合我省实际的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流转办法。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出台代建制管理办法,扩大代建项目范围。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

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是深化就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构建城乡并重的“大就业”格局。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并在覆盖范围上做到应保尽保。

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使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体系。积极推进文化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多种资本进入许可的文化领域,积极发展民营文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