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金融理论与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放金融理论与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放金融理论与政策

开放金融理论与政策范文1

全书共十七章,分为相互联系的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导论和第一、二章,主要从全局角度论述开放给中国货币政策带来的冲击和中国的基本对策思路,为后面各章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视角和结构框架,并作为后面各章展开的铺垫。第二部分包括第三至第十章,主要从实现内部均衡的要求出发,探讨开放后货币政策应该在最终目标、调控思路、中间目标、政策规则、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和对外资银行开放政策方面做出哪些适应性调整。第三部分包括第十一至第十七章,主要从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角度,探讨开放条件下汇率制度、汇率管理、外汇管制、外汇市场操作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以及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协调,同时还探讨了如何参与和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以及减少发达国家经济周期变化对我国的负溢出效应。

该书对基本面的把握深刻、准确,论述体系具有新颖性。全书紧紧围绕开放给中国货币政策带来的两大冲击――经济泡沫化和国际资本流动来展开,这一基本框架的逻辑思路异常清晰,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便于读者把握全局。作者将开放后内外经济形势的演变、问题、原因、前景、针对性政策建议等交待得清清楚楚,有助于读者对这些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该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又具有见解独到性和研究前瞻性。作者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进行深层次的论证,内容观点有不少新意。例如,书中首次从公众资产替代的角度探讨经济波动的原因,这种研究视角是全新的,为开放条件下货币调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人民币升值影响的模拟分析,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关于“入世”后货币政策如何为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货币政策对泡沫的反应原则、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适用性的探讨、从产业国际竞争力角度论证实现国际收支均衡可维持性的核心条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本外币政策的协调以及如何与金融改革配合推进、如何开展国际货币合作以减少国际储备发行国“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危害、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建设等问题的研究,均有不少新见解,反映了作者对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深入思考。

开放金融理论与政策范文2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项目的开放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对资本项目的开放、容易诱发的金融风险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为金融行业的工作者提供如下参考。

关键词 :资本项目开放 金融风险 防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在保持经济独立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加大同国际市场的贸易往来。怎样在自由贸易的环境下,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本文进行如下分析。

一、资本项目开放的概念

资本项目也名资本账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资本项目指的是“国际收支中因资本输出和输入而产生负债的增减项目,包括直接投资、各类贷款等【1】。”资本开放具有如下几个特征:①居民可以通过经常项目获得外汇交易,并且不受到限制。②所得的外汇可以在外汇市场上出售给银行或个人持有。通过上述可以得知“资本项目的开放”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有一定的差异。资本项目是指解除资本项目中的流动管制,这种管制包含跨境资本交易和相关的外汇管制。由此可见,外汇交易包含以下几个意思,将资本交易完全放开,二是给予资本交易相关的资本汇兑的自由。从理论角度上来说,随着自由贸易的加大,会给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也会造成资本项目的可兑换难度加大,但在实际的开放中,资本开放项目同可兑换依然存在一定的区别。不能单纯的认为实现资本项目的开放就可以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二、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基础

在推行资本管制改革开放的同时,我国应该结合有关的国情,积极的创造有关的条件,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进程。

(一)制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健康的财政政策对资本项目的开放有积极的意义,通过以往的经验表明资本管制措施一旦降低或减少,在我国存在高财政赤字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就会造成资金快速的流出或流入,对国家财政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2】。同时因为补偿的方式不同,财政赤字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如果通过债券发行来缓解财政赤字,那么会引起市场上利率上调,并且很有可能超过国际水平,造成货币下降,这样会造成货币供应的加大,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并降低利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资本的放松管理则会引起短期资本大规模的流出,造成货币贬值,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在开放资本项目的同时,我国一定要防止资本出现过度的流动,否则会引发严重的金融风险。

(二)贸易自由化和经常项目的开放需要注意的问题

资本项目的开放也增加国际收支均衡管理的难度,对资本管制放松管制后,会在短期内出现资本大量的流入,会大量的积累国际收支顺差,从而造成汇率上升,造成出口竞争力下降从而形成项目恶化【3】。因此,国家首先实行贸易自由化及对经常项目线性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收支的平衡起到缓解作用。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发展中国家,开放经常性项目和贸易自由化后,在短时间内会增加贸易的逆差,要保持这种逆差不能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才能有助于实现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

(三)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要健康的进行资本项目的开放离不开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约束。因此,在实施全面的金融资本开放项目之前,要制定好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4】。要认识到金融监管同资本项目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资本开放市场需要有在一个稳定、积极的市场进行,缺乏金融监管的市场会增加金融风险和金融动荡的发生,这样必然会对市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对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也难以避免的造成中断,可能会不得以再次进行严格管制。在金融自由化程度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对金融的监管十分重视,从这个方面也体现了金融自由化和监管方面的相互作用力。根据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有不少条件尚未充分具备,虽然近年来我国实行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也不可避免的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在货币政策方面也缺乏间接的市场调控工具,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形成一定制约。在汇率的监管方面存在漏洞,造成违规操作事项时有发生,由此可见,我国尚不具备令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充分条件。

(四)合理的对汇率进行安排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介绍,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对汇率进行合理的安排可以令本国货币具有独立性,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外部市场动荡带来的不利影响【5】。在资本大量流动的情况下,汇率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作用,对资本的流出起到抑制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资本的非正常流动,也可降低利用利差套利的概率。因为在资本管制放开后,资本的流动需要依赖利率进行调节,如果继续实行环境的利率管制,则容易造成资金价格的信号缺乏真实性。若人为管制低于国际水平管制,则容易造成资本外逃,反之,则会造成短期资本的过度流入。

三、资本项目开放可能引发的风险

(一)金融体系可能存在的风险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银行体系尚不完全,资本在短时间内频繁的流入或流出都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诱因。也容易造成过度借贷的问题。资本市场的开放会对市场造成如下影响:①容易增加市场的波动性,②会增强国内外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使本国资产容易受到其他国家资本市场的传染,若缺乏健全的金融体系,在金融监管机制发展尚不成熟的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会对我国造成很大的冲击【6】。

(二)降低我国货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根据有关的文献表明,若资本市场在保持固定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自由的流通,必然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影响,如政府想要降低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通过提高利率来平抑市场需求,就容易造成资本大量的流入,为保证汇率的稳定性,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外汇市场进行一定的干预,造成国际储备大量的吨积,这样造成本位币的投放也随之增加,造成利率降低到国际利率水平,因此对货币的有效性也会大大削弱。

(三)增加我国资本外逃发生的风险概率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①中国的物价政策一直属于稳中有升,名义上的利率较低,但国内资产拥有较高的估值,而通过开放资本项目造成资本过度流入的经济体特征通常有高膨胀,高利率及产品价格低廉的特征。②中国有大量的FDI,雄厚的外汇储备和超大的国际债权。由于中国经济体具有的特殊特征。在中国开放资本项目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应该是资本外逃。尤其是在项目开放后,逃避管制的成本也会降低、渠道也会多元化,在短期内容易造成资本大量的外逃。

(四)汇率升值容易引发的风险

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大量的资本流入市场,针对这一情况,我国为保持汇率的稳定性,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外资流入进行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引发本位币供应量加大和通货膨胀概率加大,令我国的资源从贸易部门转化为非贸易部门,给经常项目造成危机,令名义汇率得不到维持,从而造成资本流出,引发货币危机【7】。

四、避免风险发生的对策

(一)要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不稳定的宏观经济容易造成资本出现大规模的流动性投机。为避免资本出现负面流动的概率,必须维持市场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需要采用如下策略:①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避免财政过度扩张产生大量的赤字,从而造成利率上升,对经济的稳定造成影响。②采用灵活的货币政策,减少银行对货币市场的干预,减低资产价格波动性,给投资者提供更加理性的决策思想【8】。③保持经常项目之间存在顺差,因为经常项目同资本项目的关系密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大,保持经营项目的顺差对可以提高我国增加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为资本项目开放提供宽松的环境。

(二)对国内的金融进行改革

全面的资本账户开放必需建立在国内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条件下。因为过于死板的利率体系对国际收支和资本的形成容易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减少债券的发行成本,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也会形成一定影响,造成资本出现大量的波动。因此,在我国想要全面开放资本账户,必须要发展好各类货币市场的工具,建立高效健全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

(三)灵活的运用人民币汇率

恰当的汇率制度是货币安全兑换的保证,根据以往的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汇率制度的僵化是造成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对市场汇率进行不合理的干预,对本币的错误判断都会造成市场机制作用失灵。因此,要在基本市场下进行本币的自由兑换,必需对市场的有关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为了避免过度强调汇率的稳定性导致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有弹性的对汇率进行安排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四)增加国际上的合作

如今金融危机也逐渐表示出明显的国际性,也凸显金融合作的重要性。由在不少的国家因为具有类似的需求和目标,实行区域性合作能有效的实现各自的需求和目标。其次建立好防范金融危机的预警机制,协调各地区的金融政策。如建立宏观信息交流、政策协调、货币互换等政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放资本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在开放之前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健全金融监管制度、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等,因此,我国在开放经常性项目的道路任重道远,还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苏晓艳,范兆斌.金融开放条件下外资金融机构的行为选择与风险机理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4,12(6):65-67.

[2]王俊方.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的对策研究--一个基于金融脆弱性理论的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2):34-37.

[3]曹勇.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J].海南金融,2013,23(12):28-32.

[4]陈创练.资本账户开放的金融风险研究新进展[J].金融管理研究,2014,63(2):55-68.

[5]张晓敏.中国如何开放资本项目[J].技术与市场,2010,101(12):52-54.

[6]吴成颂.试论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构建[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2(8):36-38.

[7]柏宝春.国际投机资本流动与金融风险传染相关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3):96-103.

开放金融理论与政策范文3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向前发展,促进了各国在开放条件下推动本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开放的发展进程中,对资本项目自由化采取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的策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逐步自由化、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始终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长远战略目标之一。

【关键词】

资本项目自由化;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

0 引言

我国于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下一个重要目标。但由于资本项目自由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的完善程度等要求颇高,同时在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中,存在的潜在不确定性风险较大,需根据本国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步骤和策略。加之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在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经验中,有许多惨痛教训,使得我国在资本项目上一直持审慎态度。而后爆发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也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在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过程中,力戒盲目、激进的闯关。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环境发生了加速变化,首先资本流入大量增加,同时资本项目持续顺差并开始超过经常项目,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外汇储备保持了高速增长,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逐步自由化、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始终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长远战略目标之一。在目前外汇储备高企、人民币国际化等经济背景下,资本项目自由化问题成为讨论热点。

本文通过对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定义及理论研究,进而对世界各国在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的经验分析,以及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现状思考,来探讨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实现路径。

1 理论综述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理论基础有着不同的看法,发展至今,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理论:

1.1 金融自由化理论

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等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时提出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金融自由化来放松金融抑制,促进金融发展,进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对内和对外自由化两方面内容:对内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运行从由政府管制转变为由市场决定的过程,包括汇率和利率的自由化、业务经营自由化、市场准入自由化;对外则包括市场对外开放和资本流动自由化,其核心内容是资本项目自由化。

1.2 资本项目开放方式的理论

资本项目开放的方式可分为激进式和渐进式。激进式即对资本项目开放采取一步到位,取消所有的汇兑管制;渐进式即对资本项目开放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

渐进式和激进式理论各有优缺点,因此应根据各国所具备的条件来决定资本项目开放是采取渐进还是激进的方式。

1.3 克鲁格曼三角难题

在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三大政策目标中,一国最多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即资本项目开放,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若要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制度,那么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则不可能保证。这种在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不能同时控制三个政策工具的方案选择被称为“蒙代尔三角”。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在1999年提出:“永恒的三角形”(The Eternal Triangle),是对“蒙代尔三角”内在原理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2 资本项目自由化国际发展进程回顾

2.1 发达国家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

发达国家在20 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进程才明显加快发展,总结其成功经验主要包括:第一,持续渐进的资本自由兑换进程;第二,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第三,紧密的经济配套方案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2.2 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

发展中国家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大差异性,不同地区的类型各有不同,但与发达国家的共性在于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程中都选择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

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相关经验及教训可概括为:第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加快了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进程;第二,典型的渐进式改革;第三,必须与其它金融自由化政策相配套,必须与一国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决不能盲目、激进的进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闯关。

3 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现状

3.1 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必要性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国资本项目开放策略取决于其经济结构性质。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其对外金融状况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而对外金融状况变化又会进一步引起利益关系变化,进而最终影响资本项目开放策略的调整,因此资本项目自由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随着我国对外经贸快速发展,外汇储备保持了高速增长,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均对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提出了强烈需求。从长期发展来看,开放的资本和金融市场的优点表现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将会提高我国金融服务水平,给金融部门带来动态的经济效益;国际资本流动能够推动资源的更有效配置;资本项目开放将使国内居民有机会在国际范围内对其证券资产进行分散组合,增强其收入和财富的稳定性。

3.2 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经济条件

资本自由化必须在具备一些稳定的条件基础后,才能进行实施,这些条件包括:具备充足的国际储备;经济规模和开放程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宏观经济的稳定;贸易自由化和经常账户的开放;国内金融自由化;监管体系的建立;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

3.3 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定义,可分为2个方面:一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二是对外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

我国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步伐也一直未有停顿,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评估,在IMF考察的资本项目管制的7大类40项中,我国已经有75%的项目起码实现了部分开放。

虽然我国已经实现75%的资本项目部分开放,比如: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以及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已经有相当高程度的自由。但是,我国资本项目的真正开放意味着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从2009年7月我国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起步。人民币结算从无到有,再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1年10月,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经完成在144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人民币结算”累计突破2万亿。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是资本项目自由化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2011年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

开放资本项目,是我国保持高速增长和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条件。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有利条件,有些条件可以在改革中创造。如果采取积极稳妥地推进,是可以在预期内实现资本项目下基本可兑换目标。

4 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风险及策略建议

4.1 资本项目自由化面临的风险

当然资本项目自由化也有成本,金融风险可能上升,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酿成金融危机。目前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面临的风险包括:大量风险资本的流入和资本的突然性逆转影响宏观经济稳定;过度借款和道德风险危及银行体系稳定;大量的私人资本通过银行中介进入,导致银行存款激增;为国际投机资本特别是国外套利基金冲击本国金融市场打开方便之门。

4.2 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策略建议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资本项目自由化需稳步向前发展。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汇率及利率制度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金融战略的三大核心内容,这三者之间的进程要考虑好节奏与配合,循序渐进。

通过分析世界各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程,有些国家在开放后效率提高,增长加速,有些国家却发生了金融危机。这些不同经历,恰好说明了稳妥地实施资本项目开放的关键性,主要包括:第一,资本项目自由化需要具备的基本经济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宏观经济稳定、完善的金融监管、较充足的外汇储备、金融机构稳健,但在汇率及利率市场化方面,仍有较大空间;第二,不同领域的开放要有一个适当的次序,主要集中在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与汇率利率市场化孰先孰后,以及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问题;第三,在资本账户开放的同时,尽快加强并完善金融监管,对于涉及不同类型的资本跨境流动应采取不同的管制思路。

因此采取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的策略,借鉴其它国家在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中的教训与经验,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稳步实现金融市场开放。

开放金融理论与政策范文4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75-03

具有全球化视角与本土经验的国际金融人才是我国金融业最为稀缺的,这需要合理有效的国际金融培养体系。在学科一专业―课程三级体系中,课程具有相对的弹性,而课程的弹性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与教学次序的安排相比,教学内容的确定更为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国际金融本科层次教学内容体系,局部论及研究生层次教学内容体系。

一、金融学科定位与国际金融教学内容的论争

追根溯源,金融学科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事实上,金融学科的定位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论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长期以来,金融学科的定位存在争议。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在《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一书中对金融学应当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金融学应当属于理论经济学还是应用经济学、金融学是接近经济学还是更接近管理学等三个问题上指出:其一,金融学不纯粹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其二,金融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性经济学科;其三,金融学的研究范畴应该横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充分体现交叉融合的特点。

在国际金融学独立性的问题上,复旦大学姜波克(2000)认为,国际金融不是国内加上“涉外”内容的简单延伸;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科学。上述认识在相当程度上界定了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作为教育部推荐教材已出三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国际金融教学的走向。然而,国内学术界对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体系一直存在争议。天津财经大学的王爱俭(2005)提出,姜波克对国际金融学内容的界定是一种创新,但并不能完全概括国际金融学的特点,尤其是忽略了国际金融实务的内容。因此,姜波克等人所指的国际金融学称为“国际金融理论”似乎更确切一些。另外,国际金融是否存在主线,或者主线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尚未达成共识,需要我们进一步展开探讨。中国人民大学陈雨露新编的《国际金融》(第二版,2006)教材在融合国外商学院侧重微观与经济学院偏重宏观的基础之上,率先提出“国际金融市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国际金融课程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国际金融教学的内容体系究竟应涵盖哪些内容?已有认识与相关教材并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这需要我们对该问题进一步探索。

二、国内外教材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

(一)国外教材

高级国际金融教材以Obsffeld&Rogoff的《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为代表,该书是美国许多一流大学国际金融学研究生课程的主要教材或重要参考书。全书首先建立了经常账户跨时分析的理论框架;然后利用该框架分析了实际汇率和贸易条件、资产交易风险的不确定性对经常账户变化和经济周期国际传导的影响以及国际债务问题,并将最优增长模型引入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接着分别介绍了名义价格完全弹性条件下和粘性价格条件下的货币模型;最后讨论了动态的粘性价格模型。该书引入了微观基础的跨时均衡分析方法,试图为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中级国际金融教材首推Krugraan(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Obstfeld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下册国际金融部分。全书包括两篇:汇率和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政策。该书深刻洞悉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变化和争议,所提供的分析方法与全球经济大事密切相连,涵盖了汇率和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内容,并在第六版中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全球化的冲击等新内容。

如果说上述两种教材属经院流派,那么商学院流派的国际金融教材则侧重微观与实务。以布特勒的《国际金融学》(ITP国际出版公司)为例,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外汇与汇率的决定、外汇衍生产品的外汇风险防范、国际资本市场与投资组合、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涵盖了国际金融市场与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内容。

(二)国内教材

国内国际金融的代表性教材为姜波克、陈雨露、易纲与张磊编著的三本教材,其教学内容比较详见表1。可以看出,国内国际金融教材的课程内容强调的主线不一,进而体现在课程体系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通过国内外教材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外流行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各有侧重,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主要在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衍生出研究型导向型与实用型导向型)、全球问题与中国问题(包括港澳问题)中寻找平衡。

三、教学内容体系应与时俱进

国际金融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体系应是与时俱进的。(1)应体现经济学的演进。经济学的演进对国际金融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与货币危机理论等国际金融核心内容中均有所体现。例如,国际收支决定理论中的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与供给论分别对应了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货币学派与供给学派,反映了经济学的演进过程;在汇率决定理论中,粘性价格的运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外汇微观结构研究的发展也反映了经济学中对微观基础的重视;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得益于信息经济学的推动,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较少涉及信息经济学,而第二代与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则大量运用了信息经济学。(2)应体现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例如,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际金融理论的危机,已对货币金融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有关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形成冲击。它一方面暴露了当前的国际金融理论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必将推动国际金融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对此,国际金融的有关教学内容也必然需要修正和补充。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根据开放与兼收并蓄的思想,我们认为,与时俱进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的主体框架为:“三位一体”、“六大结合”与“四大内容”。

开放金融理论与政策范文5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

 

 

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明显特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最主要的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008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的深化,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更是以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特殊身份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货币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 我国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3年以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货币政策目标规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3月,公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把这一货币政策目标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这样就从本质上坚持了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这一单一目。 

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2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是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问题,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我想先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分析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 

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金融机构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金融市场建设和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和政策因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求央行比较强大,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能有效地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系起来,并能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款业务;其二,在金融市场方面,要求一个市场容量大、信息传递快、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持续的货币市场和一个规模较大、竞争充分、市场一体化程度高、运作效率高、市场预期良好的资本市场,要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机制;其三,在金融机构方面,要求商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企业真正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其四,在微观经济主体方面,要求工商企业是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居民个人具备较成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户”的间接传导体系。但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存在的诸种障碍却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微效。这里仅就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做简要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我国虽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但是我国仍然是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同时,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央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央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有专家专门就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分析,他们从固定汇率制下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入手,根据M-F(Mundell-Fleming)模型,得出结论:在固定汇率制下,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大。 

从而进一步推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将导致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降低。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国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应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准确把握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整;在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以提高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更多地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立主从制度上创新,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开放金融理论与政策范文6

【关键词】DSGE模型经济波动宏观政策分析

作为主流宏观数量分析工具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是以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采用动态优化的方法考察各行为主体(家庭、厂商等)的决策,即在家庭最大化其一生的效用、厂商最大化其利润的假设下得到各个行为主体的行为方程。一般性的DSGE模型中通常还包括政府部门(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行为决策(标准RBC框架不包括货币政策)。具体地,DSGE模型中各行为主体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其行为的当期影响,以及未来的后续影响。因此,各行为主体在对未来预期(建模时通常采用理性预期代表)的前提下,动态地考虑其行为决策的后果。其次,现实经济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DSGE模型中引入了多种外生随机冲击,并且这些外生随机冲击与行为主体的决策共同决定了DSGE模型的动态过程。由于DSGE模型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行为方程中的结构参数、冲击的设定和识别进行了详细描述,从而可以避免卢卡斯批判。此外,DSGE模型考虑经济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考察行为主体的决策。

一、构建DSGE模型的理论基础

DSGE模型的理论基础之一是RBC理论,然而RBC理论由于其理论基础与现实经济环境不符而受到众多的批判,因此众多的DSGE模型是在新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

1、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BC)

基于RBC理论的DSGE研究较多,如Kydland&Prescott(1982),Long&Plosser(1983),Ireland(2001),黄赜琳(2006)等。RBC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的灵活性,不存在外部性、信息是完全的以及行为主体具有理性预期。在这些假设下,RBC理论认为来自技术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宏观经济政策无效。因此,基于RBC理论的DSGE模型都不包括政府部门(即货币当局)的行为决策。

2、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在理性预期、垄断竞争市场、价格和工资具有刚性(粘性)的假设下,认为不仅技术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是经济波动的来源,宏观经济政策同样对产出等实际经济产生影响。因此,主流的DSGE模型大多以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为基础,并将货币政策和(或)财政政策纳入其分析框架。新凯恩斯主义DSGE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引入了价格和(或)工资粘性,而粘性的引入方式有两种。

一是Calvo(1983)采用“调整信号”的方式引入粘性,即经济中接收到随机的“调整信号”的经济主体(企业和或家庭)会将其价格和(或)工资调整到最优,而没有接收到该信号的那部分经济主体则不最优化其价格(工资)。Yun(1996),Gali & Gertler(1999),CGG(2002),Horvath(2009)等运用该方式将价格粘性引入其DSGE模型;而Erceg et al.(2000),Kollman(2001),CEE(2003),Smets & Wouters(2003),李松华(2009a,b)等不仅将价格粘性,还将工资粘性引入其DSGE模型中。

二是Rotemberg(1982)采用“二次调整成本”的方式引入粘性,即经济主体调整其价格(工资)存在着成本。Ireland (1997,2001),Kim(2000),Atta-Mensah & Dib(2008)等采用了该方式引入价格粘性。而Chugh(2006),Dib(2006),Ratto et al.(2009)等运用该方式还将工资粘性引入DSGE模型。

二、DSGE模型的估计方法

由经济主体优化行为得到的行为方程及各个均衡条件所构成的DSGE模型并不能直接用于数据以得到模型参数的估计值,因为大多行为方程都是非线性的。因此,通常要在模型变量稳态值处将其进行泰勒展开,以得到线性化的DSGE模型。

1、校准法

校准法的主导思想是通过使模型的理论矩尽可能与观测数据一致而得到DSGE模型参数的校准值,即根据经验研究来确定模型的参数,进而对实际经济进行经验型模拟研究。DSGE模型的先驱Kydland & Prescott(1982)就采用了校准的方法。由于校准法的矩估计具有较强的稳健性,且研究者可以更多的关注DSGE模型的数据特征,因此Yun(1996),Gali(2000),Kollmann(2002),陈昆亭、龚六堂(2006),Blanchardy& Gali(2006),Horvath(2009)等的研究中都采用了该方法。

尽管校准法具有显著的优势,但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个别参数的校准未必准确,而极大似然和贝叶斯方法可以提供观测数据的完全信息,从而较多的文献采用了这两种方法来估计DSGE模型的结构参数。

2、极大似然估计

极大似然估计法的操作分四步:首先,将线性理性预期的DSGE模型用其前定变量表示为缩写状态方程形式;其次,用观测方程将前定状态变量与观测变量联系起来;再次,用Kallmann滤波得到关于模型参数的似然函数;最后,最大化该似然函数得到模型参数的估计值。运用极大似然方法估计DSGE模型的文献有:Ireland(1997,2001),Kim(2000),Dib(2006),Christensen&Dib(2008),Chung et al.(2007),李松华(2009b)等。

3、贝叶斯估计

贝叶斯方法则是结合似然函数和模型参数的先验分布(prior distribution)得到后验分布的密度函数,通过将该后验分布关于模型参数直接最小化或采用蒙特卡洛马尔科夫链(MCMC)抽样方法加以最优化即可得到DSGE模型结构参数的估计值。这方面的文献有Smets&Wouters(2003),Sugo&Ueda(2008),Ratto et al.(2009),李松华(2009a)等。

由于受可得观测数据个数的限制,DSGE模型中的参数不可能全部通过估计得到,部分结构参数需要校准得到。因此,无论是极大似然估计还是贝叶斯估计都结合了部分参数采用校准的方法来估计DSGE模型。

三、DSGE模型的研究主题

DSGE模型的研究主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经济波动研究;二是宏观经济政策研究。

1、经济波动研究

DSGE通常运用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来分析外生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贡献。

Kydland&Prescott(1982),Long&Plosser(1983)等运用基于RBC理论的DSGE模型,认为技术冲击是导致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主要因素。Ireland (1997,2001)运用粘性价格的DSGE模型肯定了RBC理论中技术冲击是产出波动主要来源的结论,并认为通胀波动主要来自于货币政策冲击。黄赜琳(2006)运用基于RBC的DSGE模型研究了中国的经济波动,认为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大部分,但对中国就业增长的效应较小,从而就业波动较为平缓。Dib(2006)运用包含名义(即工资价格粘性)和实际(即资本调整粘性)刚性的DSGE模型认为技术和偏好冲击是产出波动的主要来源。

与上述“技术导致经济波动”的观点相反,大量文献的研究表明,技术之外的其他因素在经济波动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如Calvo(1983),Gali&Gertler(1999)等通过引入粘性价格从货币观点来解释经济周期,认为货币政策冲击及价格决定行为在理解经济周期中发挥了核心作用。Gali(1999)也认为技术冲击并非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需求冲击是产出和劳动波动的主要因素。Chari et al.(2000)等认为真实摩擦而非名义摩擦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Smets&Wouters(2003)认为劳动供给和货币政策冲击是产出波动的主要来源,而价格加成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是通胀波动的主要来源。Adolfson(2007)运用开放经济DSGE的研究表明,技术、偏好、劳动供给冲击解释了产出波动的大部分;货币政策冲击是通胀波动的主要因素。Atta-Mensah&Dib(2008)将金融中介机构纳入DSGE的框架,研究表明中短期中外信贷冲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释了产出、通胀、名义利率的波动。Sugo&Ueda(2008)认为投资调整成本冲击和技术冲击是日本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

与上述不包含金融市场摩擦的DSGE研究相反,Bernanke et al.(1999)、Gertler et al.(2003)以及Christensen&Dib(2008)等将金融市场摩擦纳入DSGE的框架(即金融加速器模型),考察了金融市场摩擦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但他们的结论并不一致。Bernanke et al.(1999)、Gertler et al.(2003)认为金融加速器显著地放大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和持久性,而Christensen&Dib(2008)认为金融加速器对产出波动不重要。

2、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DSGE模型在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二是最优货币、财政政策;三是用于货币政策传导分析。

(1)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几乎没有争议,均认为货币政策对产出等实际经济具有真实效应。

Gali(2000)认为在粘性价格模型里,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的影响显著而持久,粘性对货币政策的非中性非常重要。Huang&Liu(2002)等认为在粘性工资和垄断竞争情形下,产出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具有较强的持久性。Kim(2000)在内生货币供应量规则下检验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流动性效应,并认为工资和价格粘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流动性效应是否存在。Kollman(2001)采用小国开放经济DSGE模型,表明正的国内货币供给冲击导致本国利率下降、名义和实际汇率贬值,产出增加,说明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具有真实效应。Atta-Mensah&Dib(2008)将金融中介机构纳入DSGE的框架,考察了不完全的信贷市场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认为如果货币当局采用前瞻性通胀目标的政策规则,则即使价格是完全灵活的,货币政策仍通过信贷传导,即货币政策有效。对财政政策的研究有Smets&Wouters(2003),Beetsma&Jensen(2005),Ratto et al.(2009)等,认为财政政策即政府购买冲击对经济具有真实效应。Beetsma&Jensen(2005)运用粘性价格、开放经济的DSGE考察财政稳定政策(即政府购买)的作用机制及其决定因素,认为产品的替代性越大、劳动供给弹性越小则越要求越积极的财政政策。Ratto et al.(2009)沿袭Smets&Wouters(2003),并将金融摩擦纳入其模型,研究表明财政政策有效。

(2) 最优货币、财政政策。对最优货币、财政政策的研究是通过在DSGE模型中增加基于效用的福利分析即损失函数来进行的。

传统的最优货币政策强调对通胀响应,如CGG(1999)认为最优货币政策要求名义利率对通胀敏感,即其对通胀的响应系数要大于1,而对技术冲击保持不变。Gali&Monacelli(2000)认为在完全汇率传递即一价定律成立的开放经济中,最优货币政策要求通胀为0或接近0,且名义利率不为0,无需考虑汇率波动。Kollmann(2002)考察了开放经济下最优泰勒规则,认为最优泰勒规则可以保证通胀稳定,但导致汇率大的波动。Smets&Wouters(2002)考察了不完全传递汇率对最优货币政策的意义,最优货币政策应最小化国内和进口价格通胀的均值。CGG(2002)考察了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设计,认为在纳什均衡下,一国货币当局仅对本国通胀响应,最优货币政策与封闭经济一样;而协作的货币政策还要对外国通胀响应。

Chung et al.(2007)检验了小国开放经济(韩国)的最优货币政策,认为即使汇率不完全传递和存在成本推动冲击,通胀目标的货币规则仍是最优的,盯住汇率的货币政策非最优。

与上述研究不同,McCallum&Nelson(1999)考察了名义收入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认为保持名义收入接近其增长(等于长期平均的实际收入增长加通胀率),则最优货币政策可以实现通胀目标并减小真实经济的波动。

Chugh(2006),Arseneau&Chugh(2008)认为粘性工资对最优货币政策设定有较大影响。Ravenna&Walsh(2006)认为信贷市场即成本渠道的存在,导致了最优货币政策受到限制。Blanchardy&Gali(2006)用包含劳动市场摩擦即失业的粘性DSGE模型,表明实际工资刚性导致严格通胀的货币政策非最优,最优货币政策应稳定通胀和失业变化的加权平均,即名义利率对通胀和失业响应的泰勒规则是最优的。Faia(2008)也认为最优货币政策应对失业和通胀响应。Faia&Monacellib(2007)则在包含粘性价格、不完全信贷市场的DSGE模型中考察最优利率规则,认为最优利率规则应对资产价格响应。对最优财政政策的研究有Siu(2004)、Schmitt-Grohe&Uribe(2004)、Horvath(2009)等。Siu(2004)认为粘性价格下的最优财政政策与灵活价格下的有很大差别:最优通胀率与价格粘性程度正相关,而税率有较大的波动。Schmitt-Grohe&Uribe(2004)认为最优财政政策即政府债务和税率随机游走。Horvath(2009)用财政货币政策合作、不可分偏好的新凯恩斯模型,检验了最优财政政策是否存在挤出效应,即政府购买支出增加,私人消费下降。

(3)货币政策传导。Barth&Ramey(2000)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紧缩导致美国企业产品价格上升,货币政策传导的成本渠道存在。Ravenna&Walsh(2006)等的研究也表明货币政策传导的成本渠道存在。Hulsewig et al.(2009)运用不仅工资价格存在粘性,信贷市场同样存在粘性的模型表明,金融市场摩擦通过使货币市场利率不完全传递贷款利率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成本渠道使通胀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更为持久。

相反,Rabanal(2007)用贝叶斯方法的研究认为美国不存在成本渠道。上述文献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研究仅关注货币政策成本传导渠道(即信贷渠道)的存在性,并且主要采用了校准参数的方法。而李松华(2009a,b)用中国的数据、分别采用贝叶斯和极大似然的参数估计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供应量渠道和利率渠道的存在性,并具体分析了货币政策是如何通过这两个渠道对产出、消费、投资等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

此外,Meh&Moran(2004)认为银行同样面临金融摩擦,其资本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决定因素。而Devereux(2004)则运用开放经济的DSGE模型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研究表明汇率对货币政策传导有切实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计量方法,运用DSGE模型研究经济问题具有较多优势。随着中国开放度的增加,运用DSGE模型研究中国的货币政策实施及政策设计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高: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2008.

[2] Kydland,F.E.,E.C.Prescott.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J]. Econometrica,19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