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学设计要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学科教学设计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学科教学设计要点

跨学科教学设计要点范文1

收获:

一、在培训中,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迫在眉睫。

本来自认为教育技术相当不错了,可是参加了这次培训,更使我眼前一亮,真自愧不如,差距太大了。原来现在的教育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原来的认知水平,几位教授播放的短片,让我了解了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水平。什么物流网,什么云计算,原来只是听说过一些概念,通过培训才知道这已经即将实现或正在实现,因此这次培训提高了对教育技术的认识,进一步更新了教育观念,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迫在眉睫。当今的教育,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才能改变陈旧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也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面授培训组织高效,课堂生动有趣,指导教师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

学习刚一开始,指导教师就设立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创建小组组名,设计组徽和小组口号,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课堂开放气氛轻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汇报交流成了教学主线;指导老师又精心地设计了许多小组活动,如搭建高塔、交叉转体等活动,既培养了学员的合格意识,又使整个学习活动始终处于一个合作、探究的情境之中,让学员不仅参与了一回研究性学习,又在学习活动中掌握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使课堂生动有趣,学员思维活跃,促进共同提高,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打破了成人学习惯有的僵局,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之高是我在以前的培训中从来没有见过的,我颇有感触。

三、通过培训,掌握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这次的培训活动通过主题单元学习设计,研究性学习设计、主题单元学习资源网制作、教学评价量规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等五个模块的学习,一种最新的"主题单元化研究性设计"教学模式。在这次培训活动中,通过教师指导、案例分析、同伴交流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这次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制订指导学生学习的主题单元设计方法;熟练运用思维导图整理学习内容或知识体系;增强了对学习环境的认识;组织学生用Webquest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掌握了多元化评价的方法和理论,并第一次制订学习学习评价量规,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设计了单元实施方案,体会了教学的组织策略;学会了学习档案袋教学管理方法。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会有一种全新的改变,促进了我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学工作能力。

展望:

1.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坚持中观教育思想,做好教学工作的主题单元设计,从教学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整体育人功能的发挥。

2.加大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力度,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

3.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4.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争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增加量规评价次数,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教育技术中级课程培训小结(二)

教育技术中级能力培训的整个学习过程已经接近尾声,还真的有些舍不得!通过这段时间认真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教学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主题单元的设计、实施、评价得到训练;新软件FreeMind自学成才,有决心把这次学习所得应用实践到以后的教充教学工作中。

一、主题单元的选择

主题是学习者学习或探究的对象。选择合适的主题是设计主题单元学习的前提。主题单元体现了中观的教学设计思想;用一组开放性、针对性问题组织、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体现了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体现了信息技术支撑的多样性学习活动。因此主题单元选题时要强调以下一些原则。

首先,主题单元的选题要立足教材,符合课标要求。因为较之其他一般资料,由专家紧扣课标、立足于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出来的教材,能够紧扣学习的规律,深入课程的实质内容,是组织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目前我们使用的许多教材其本身就体现了中观的教学设计思想,甚至某些学科的教材体例就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呈现。然而立足教材、立足学科,不等于局限于课本、学科,也可以有所超越,跨越学科、实现综合学习,挖掘所涉及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

其次,选题时要考虑学习内容的集中性和相对独立性,既要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定的空间,又不宜过于宽泛而使得单元容量过大。一个主题单元一般可分2-4个专题,各专题可以各有侧重,但都应该紧紧围绕单元主题的线索展开,为实现主题目标服务。

其三,选题时必须考虑主题单元多样化活动和全空间环境的特点。因此,选题应尽量考虑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是能够反映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这样的问题,才可能是对学生真正有意义的,才可能是需要综合地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予以解决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学生会感到亲切,能够激发起兴趣,投入精力进行深入地研究。学科教学中有些系统知识是结构良好的问题,有明确的解决步骤和答案,这些内容往往可以通过授导型教学来完成。也有些是劣构的,是情景化的,定义不明确的,甚至目标是多样化的,具有多种解决方法和途径,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内容更适合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解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反思实践能力等高级能力。

二、主题单元的设计

在主题单元的设计中,主要包括以下设计要点,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具有综合特性的主题单元,同时,每一个设计要点也是多维立体的。

主题单元设计流程:

三、主题资源网站建设

主题资源网站的建设是要满足教与学的需要,资源的终端用户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用户来说,希望资源能够提供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支持,并且方便使用。主题资源不仅要提供与单元学习主题关联的资源素材,更要提供资源如何使用的信息。在主题资源中,教师可以按照主题,选取所需要的专题活动设计及其配套的资源,修改、增删、改进、完善,为学生提供体现其风格的学习支持资源。对于学生用户来说,主题资源为单元学习提供资源、工具与方法的支持。学生在具体的单元学习实施过程中,对主题资源会有自己的加工和处理,会动态地生成新的资源。因此在构建主题资源网站框架时,需要考虑给那些在单元学习过程实施中可能发生变化的资源留有空间。

四、主题单元的评价

评价时间线以简洁的图示方法展示主题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设计,用以检查学习过程中评价方法的使用情况。图6-5呈现的是一个多样化评价单元学习的时间线样例,试结合此样例,完成下列任务:

思考时间线展示评价方法的组成要素。

如何为自己设计的主题单元制作评价时间线。

向学伴展示自己设计的评价时间线。

跨学科教学设计要点范文2

关键词:专业; 模块化教学; 研究

我校自2008年开展专业模块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至今,2009至2012年列为长沙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并圆满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经过六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已更趋完善与成熟。本文就我校开展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作一个介绍,旨在与职教界同仁共同研讨,以深化中职专业教学的改革。

一、关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界定

模块化教学模式汲取了工业生产中的模块化思想,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这种按照模块教学的思想,通过灵活的组合实现岗位群内岗位技能的融通,称之为模块化教学模式。其具体内涵是: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及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然后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对应的专业操作技能;根据岗位职业操作技能的需要,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再根据各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学。模块化教学模式是针对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构建相应的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突破了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了针对性。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模块为教学单位,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从以上内涵来看,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指以就业为导向,以从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为中心,按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组织教材,建构实验实习基地,以生产和工作过程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种先进教学模式。

二、关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课程结构

1.设计中等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模式课程的原则

(1)针对职业工作任务设定模块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培养的学生应符合就业岗位的需要。这就要求针对职业工作任务设定模块。这和传统教学具有本质的不同。传统教学中,课程的开设是学科型的,各个学科又各自强调自己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同的课程对应不同的学科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块设置应该是岗位能力型的,针对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模块,课程模块针对同一岗位能力群。

(2)模块之间有一定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进行模块划分时,模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既有一定联系,对应同一行业岗位的不同工作任务,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各自分别开展教学。

(3)模块的划分具有层次性

实行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因此,模块的划分要具有层次性。学生经过较低层次模块的学习后,应具有相应的工作能力,可以从事一定的工作。允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再回来继续较高层次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

2.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要点

(1)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

形成模块化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的关键是要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否则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实现,是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

(2)注重现场专家的参与

工作现场技术专家和优秀工人是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成员。因为职业技术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情景性的,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所以与普通教育课程开发者不同,工作现场技术专家、优秀工人是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成员,课程专家和教师只是课程开发的辅助成员。

(3)课程序列化

课程内容应按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序列化,而不是按学科逻辑顺序化。

(4)坚持“教学做”合一

为使课程教学有效地开展,应创设与真实职业活动情景相同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做合一”。

(5)矩阵式结构

模块课程可分一级、二级、三级模块,层层细化,模块课程采取什么样的结构,要根据具体情况定,一般采取矩阵式结构。

(6)教学由易到难

模块课程的学时分配要以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完成的难度为依据,而不能以知识的难易程度为依据。模块课程的教学程序是先给学生呈现工作任务,教师讲解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示范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然后指导学生完成相近的工作任务,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或若干个类似工作任务,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周而复始。

3.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流程

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课程开发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每个环节都不容许有差错。具体来说包括六个环节。

(1)职业分析

职业分析是由负责课程开发的专业教师对口去产业界进行咨询,确定构成某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按复杂程度说明职业范围内的具体工作。

(2)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即挑选从事某职业岗位工作的优秀人员,采用DACUM方法,说明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并将每一综合能力内的专项能力排出顺序。

(3)专项能力、素质分析

专项能力、素质分析是指由该岗位的优秀工作人员采用类似DACUM方法,描述每一专项能力所要求最终达到的水平,即能力标准,写出实现的要求、步骤、工具、知识、技能、态度和安全措施,并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排出顺序。在模块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工作分析与专项能力、素质分析是最关键的程序,分析结果是教学分析与教学设计开发的依据。

(4)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即由教学专家与专业教师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教学单元或模块(一组专项能力),将每一模块内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按顺序排列,将各模块排出顺序并认定核心课程,写出课程大纲。

(5)教 学设计与开发设计

教学设计与开发设计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包括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基本环境、内容组织以及开发模块课程课件和教材。

(6)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程序包括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模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负责按职业能力表所列的各专项能力、素质提供学习资源,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并为学生提供动力,给学生注入信心,不断对学生的成就进行评定和鼓励,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学生要对自己负责,按学习指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后,先按考核单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

三、关于专业模块化教学的组织形式

模块化教学模式成功的前提是要对课程进行有效模块化,但具体的实施最终体现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要向动态、实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比较好的办法是采用新型的互动式教学和开放型教、做、察、学一体化教学及产教结合等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到课堂,可以采用以下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

外部分组。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

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有跨学科分组和学科分组两种。

内部分组。在保持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

成绩或学习兴趣等因素把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二次分组,如A、B、C组等。

(2)小队教学

小队教学的基本特点是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通常把班级分为由2—6名能力、性格、种族不同的异质小组,然后按照一定的合作程序,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环节,穿插全班讲授或组际交流,使全体学生对同一课题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参照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对学生予以评价。

(4)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包括三个步骤: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基本方式有可以是让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问题;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激发学生们比较和对照事实、现象、定则、行为,由此引起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比己知事实与新事实,并独立做出摄括等等;二是问题的提出。如,分析问题情境;“看出”问题的实质;用语言概括问题。三是问题的解决。包括拟定问题的解决计划、提出推测并论证假想、证明假想、检测问题的解决结果、重温和分析解决过程等过程。

四、关于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运行过程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运行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是在一定教学条件下,在一定运行机制的调控下,通过双师授课、双证考核和产教结合以及教学实践的培养途径,来完成模块化课程内容的过程。(如下图)

五、关于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

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首先是要准备各模块教学计划、开发教学方法、手段及环境,准备学习的信息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学习,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模块课程的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模块课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而且是通过多样化的考核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教师将辅导他们重新制定适合自身的教学计划,直到完成学习计划,考核合格,顺利毕业。(如下图)

六、关于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1)建立适应模块化课程教学的运行机制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建立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试点专业实行建设资金倾斜,重点增加教师培养经费,教研经费和专业教学设备、设施建设经费;对教改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吸引企业、事业单位中的优秀技术人员来校任教;要按有利于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原则制定和完善教学、教研、学生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根本,模块化教学能使每个教师成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