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1
一、全区工业经济现状分析
近年来,特别是新区成立以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全力实施工业第一方略,工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2003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2.6亿元、销售收入93亿元、增加值21.8亿元、利税总额9.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5.1%、24.3%、24.6%和41.5%。今年1-5月份,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工业总产值增幅达36.8%,其中规模工业增幅43.9%。在南京市十三个区县中,我区的工业增幅已连续三年位居第三。
2、规模工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2年,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55.8%,2003年比重上升到64.4%,今年至5月末这一比重又上升了一个多百分点。2003年末,全区共有工业企业9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3家,当年实现产值或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3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有16家。这33家重点规模企业数占全区的3.38%,当年实现产值49.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4.2%;净增产值16.4亿元,占全区净增产值的73.4%;实现利税5.2亿元,占全区工业利税总额的55.7%。因此,无论是工业总量的增加,还是经济效益的增长,规模企业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初步形成了相对优势产业。通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区工业已经形成了机电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特种车辆等四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机电制造业,企业总数近60家,已有大吉铁塔制造、伊凯科技、电力变压器厂等6家过亿元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行业整体经济效益较高,去年该行业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生物医药业,主要集中在区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超过10家,高新技术产品集聚,发展潜力很大。纺织服装业,这一行业企业数量众多,容纳劳动力多。经过持续多年的产品结构调整,纺织服装业正向新的产业高度发展跨越,已经出现了象中脉科技、华脉保健品、道吉面料这样的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强势企业。特种车辆业,大多集中在顶山街道和珠江镇,以浦镇车辆厂的城市轻轨及天印公司的专用汽车为龙头,企业数近90家,其中有10多家由铁道部许可为定点生产企业。
4、工业载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底,区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达2.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5亿元,入区企业263家,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累计超过18亿元。镇街工业集中区累计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6亿元,建设标准厂房11.6万平方米,累计入区企业168家,去年园区产出占镇街工业的45%。
5、工业贡献份额大幅提高。我区近60%的财政收入来自工业的贡献;各类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超过5.5万人,成为城乡居民就业的主渠道;提高城市化率,工业是主要推动力;工业的加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推动了一、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总量偏少。我区工业经济总量在南京市7个郊区县中居第4位,与我区的地位不相称。二是重量级的企业不多。过5亿争10亿的企业还没有;从产业带动上看,对行业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不多。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偏少,优势产品不突出。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全区企业数的1.23%,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10%,远低于全市30%的平均水平。四是受资源性因素制约。工业征地难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完成全年工业投入将产生一定影响;银行资金供应收紧,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面临考验;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我们将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以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抓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我区工业经济在新的起点上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主要思路和对策措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一条主线,加大"五化"力度,坚持三个不减,确保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势头,为全区"两个率先"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围绕"一条主线"
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加大"五化"力度
1、大力推进企业规模化,以此为支撑带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规模企业,抓住了这些规模企业,就抓住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大局。要抓紧制定规模工业企业培强做大规划,加大对规模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与预测,加大生产要素的协调力度,及时解决和缓解规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规模企业提高科技水平,挖掘技改潜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用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比较大的增值空间。到2007年,全区力争培育出1个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4个过10亿元的企业,50个过亿元的企业,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超过80%,带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2、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以此带动工业特色产业的形成。根据产业集聚、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我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布局现状,以实施沿江开发为契机,着手进行全区工业布局、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工作,通过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优势。重点抓好生物医药、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等几大产业的布局战略调整和优化,建立有利于对我区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链网络。针对生物医药和机电制造行业企业集聚的优势,引导做好产业链延伸组合工作,在区内实行产业的社会化分工,做长做粗产品链;同时,使相关行业内的企业既有互相竞争,又有互相协作,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此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力争通过3-5年努力,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机电制造、高档纺织、专用汽车等三大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超50亿元。
3、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此带动新兴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区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使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有一个较大发展,成为带动我区经济高起点发展的新亮点。一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0%,与先进地区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力争用3-5年时间,使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软件研发等重点产业,特别是要紧紧依托科学城优势、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优势、生态品牌优势,集中力量发展软件产业,力争成为国内知名的重要软件产业基地。二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支柱产业中的比重。要以支柱产业为重点,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大项目,以及知名研发机构,切实提高支柱产业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同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改造机电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走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努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发挥我区高校院所众多的优势,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的开发,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培育,使我区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大的突破。
4、大力推进工业集约化,以此带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集聚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土地资源整合、调配和管理,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推广企业合建、共建模式;在符合消防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着力提高投资强度,区开发区每亩土地投资强度至少达20万美元或160万元,市级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每亩土地投资强度至少达15万美元或120万元,区开发区进一步凸现生物医药、高档纺织等产业集群优势;市级乡镇重点工业集中区突出主导产业,实行集约开发。今年,各类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确保超过2亿元,园区总产出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力争达50%以上。同时,在长江三桥附近规划建设三桥经济区,争取纳入全市制造业重点发展布局。目前,初步规划方案已报市政府待批,力争下半年实施产业启动区。二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在当前宏观经济紧运行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能源等要素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在土地上,不等增量,用活存量。用好已批的,做到能少用的不多用,能统一建多层标准厂房的不分散自建厂房,能向空中发展的,不向地面扩张。清理未用的,合理调剂,力保重点项目用地。盘活闲置的,对全区关闭的企业、撤并的学校、村部以及各园区内的存量土地,加大盘活力度,"腾笼换鸟","变闲为宝"。开发后备的,加大土地开发和复垦力度,以地换地,自求平衡。在电力上,不等宽松,自我调控。坚持科学调配,实行错峰用电,积极引导企业多用夜间电、自发电,确保限电不拉路,确保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用电需要;同时抓紧变电站建设,力争早日投入运行。三是积极探索发展新兴工业业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型产业,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相应提高污染控制标准,严格控制大用地量、大用水量、大用电量、大运输量的企业进入我区,从源头上杜绝新污染项目出现,力争在每一次循环中投入最少量的补充,把经济发展对生产资料消耗的依赖性降低到最低程度。区开发区和有条件的镇街,要结合实际,转变思路,大力发展都市工业、楼宇经济、商务经济、总部经济、税源经济等新型业态,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巨大潜力、积蓄发展后劲。
5、大力推进工业外向化,以此为主要途径带动多元化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没有有效投入就没有有效产出。当前,尤其要拓宽思路,大力吸引民资和外资投入,努力构筑工业多元化投入的新局面。突出民营工业经济发展,走工业内生型发展之路。创新城乡资源对接的思路和办法引进一批,全年力争引进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内联项目不少于100个,实际到位资金不少于18亿元,主要投入工业领域;鼓励民资、社会法人资本参与区属和镇街企业改制重组催生一批,以实现低成本扩张,引导1-2家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民企推进资本运作,迅速做大做强;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壮大一批,对具有品牌优势、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集团实行挂牌重点服务,积极引导其向技术型、规模型、外向型发展,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发展层次。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走工业外源型发展之路。调整招商引资策略,把着眼点由侧重上新项目向结合现有企业嫁接改造、技术升级转变,筛选一批重大项目向外推介,鼓励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实行资产重组,促进优化升级;把项目引进由片面追求数量向提高门槛、注重质量转变,围绕生物医药、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等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产业,做强龙头,拉长产业链,提高竞争力;把招商对象由广招博引向主攻境外大公司大集团转变,精心组织好赴外招商引资活动,力求取得更大成效,确保完成全年工业开放型经济目标任务,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三)坚持"三个不减"
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创新思路,采取针对性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力求加快发展,坚持"三个不减",力保工业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
1、坚持有效益和质量的发展速度不减。积极应对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的情况,一着不让,加大对工业生产的协调服务力度。鼓励企业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替代技术和产品,节约原材料、节约能源消耗;指导企业大力开拓市场,积极落实合同,压缩两项资金占用;积极扶持新经济增长点,对列入监控的新增长点,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尽快达产达效。全年确保实现工业总产值136亿、增加值26.5亿元的目标。
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2
过去的一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严禁新增产能、优化存量产能,分业施策、严格准入,研究建立了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的发展阶段,短期问题和中长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并存,加上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过程中,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虽然总体复苏,但仍面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世界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孕育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关键技术呈现交叉融合态势。发达国家凭借自身优势力图重振制造业,一些后发国家依托传统优势更多参与中低端市场分工,给我国工业发展带来双重影响。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城乡、区域逐步协调发展,国内有效需求将逐步释放,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新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同时,在全国持续发生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严峻形势下,倒逼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压力增大。“两高一资”行业产能出现加快释放又会明显加大节能减排压力。随着工业潜在增长率下降,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工业调结构、转方式任务更加迫切。
总体来看,支撑我国工业长期向好趋势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推进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更加凸显,我们面临的机遇仍大于挑战。
现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只有7年,要完成“十”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出发点,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惠及民生的基础上,加快实现提质增效升级。
提质增效迈出新步伐
事实证明,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继续实施工业转型升级“6+1”专项行动计划,把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各项工作深入推进、落实到位,在提质增效上迈出新步伐。
要继续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以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提高并严格执行能耗、环保和安全等行业准入条件,推动建立长效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要重点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是要坚定不移地化解过剩产能。工业领域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过剩产能淘汰工作,坚决不碰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总量控制这条“高压线”。
要引导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出台进一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重点引导钢铁、水泥、船舶、光伏、婴幼儿配方乳粉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抓好稀土企业集团组建。优化企业做优做强政策环境,各地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和服务体系,努力消除制度障碍,在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分成等方面研究建立利益共享协调机制。
要加强工业节能减排。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开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研发攻关和示范。推进工业锅炉系统、变压器、内燃机、电机等重点工业产品能效提升,建设一批节水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立废旧铅酸蓄电池等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和尾矿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废旧电机、内燃机等再制造。
要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水平。以航空、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等装备为重点,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提升基础配套能力及产品可靠性。推动建立完善国有资本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机制。落实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首台(套)保险机制。
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3
一、指导思想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达小康,建设新*”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更加注重集群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更加注重规模发展,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更加注重创新发展,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注重均衡发展,促进工业富民强市;更加注重集约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使*年成为工业产业推进年,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0%,利税增长30%,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0个,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工业实际利用外资和民资分别增长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0%,占全市工业比重达23%以上,新创国家级、省级品牌分别达到25个和200个以上,产值过亿元、10亿元和3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370个、30个和7个。地区生产总值单位能耗下降4%。
三、主要措施
1、突出培育重点企业,深入实施“双创”、“三重”和“双百亿”工程,加快扶持培植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大企业、大集团的成长壮大,是我市工业加快崛起的基础与前提。要加快培育上汽仪征公司、金茂化工医药集团、宝胜集团、顺大公司、大洋大洲公司、诚德公司、通运集团、三笑集团、川奇集团、亚星集团等“710”重点骨干企业,形成一批50亿元以上企业为支撑、10亿元以上企业为主体、亿元以上企业为基础的梯次结构。要着力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在产业集聚上做龙头,在自主创新上做示范,在利用“三资”上当先锋,在深化改革上求突破,在科学发展上树形象,不断提高重点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增长力。要集中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学编制重点骨干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强对重点骨干企业的运行监控和动态管理,进一步优化重点骨干企业的成长环境。
2、突出发展重要产业,深入开展“产业发展推进年”活动,加速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百亿产业群崛起。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产业集群,是增创工业新优势,加速新型工业化的基本途径。要以开展“产业发展推进年”为抓手,加快做强做大石油及化工、机械和船舶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光伏、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工艺品及玩具、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加快工业布局结构调整,推动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全市石化、汽车、电缆等重要产业产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化工园产业群、仪征汽车产业群、宝胜电缆产业群、*服装服饰产业群、市开发区电子产业群、邗江金属板材加工设备产业群等18个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产值800亿元以上,增长32%以上。
3、突出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产业招商,努力在大项目引进和实施上有新突破。牢固确立“发展为本,项目为王”观念,做大现有项目,引进大项目,集聚产业链项目,拓展科技型项目,推动全民创业办项目。强力推进“221”工程,抓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5-10亿元项目2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重点抓好顺大公司高纯度多晶硅、大洋公司干船坞、中海运公司*造船、诚德公司大口径钢管、永丰余造纸等一批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的实施,争取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达效。要推进产业招商。以做大做强企业、加快产业集群、接长产业链条为取向,精心包装产业招商项目,不断创新产业招商方式,实现由单纯政策型、资源型招商向与产业配套型招商并举的转变,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与优势企业嫁接,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与优势产业链接,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成功率。
4、突出“八区二园”建设,提高园区产业集聚创新功能,推进沿江沿河开发开放。要进一步明晰“八区二园”功能定位,按照“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要求和“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开发集约、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目标,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提高其吸纳和承载工业产业的能力;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的第一位任务,围绕园区产业定位,全力开展招商,千方百计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吸引优质资源和要素向园区集中,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和创新环境,使“八区二园”真正成为沿江沿河开发开放的主阵地和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
5、突出县域工业,深入开展“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年”活动,确保实现“强县强镇,三年倍增”目标。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和全市工业的主导力量。要大力推进各县(市)工业化进程,使县(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宝应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仪征、邗江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要大力推进县域工业规模经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微小企业进列统,鼓励重点企业、小巨人企业增加有效投入和自主创新,加快成长壮大。力争到2009年县域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00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比2006年翻一番。
6、突出推动自主创新,深入开展各项创新活动,提高全市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增长能力。深化制度创新,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推进技术创新,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核心战略来抓,重点围绕重要产业和特色产业,推进“885544”计划。即,抓好80项重点新产品研发,80项重点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50项主导产品关键技术攻关,5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植,40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创建,40家重点企业产学研联合。强化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战略、价值链整合、项目投资、成本约束、风险控制等管理水平,大力推进营销服务创新,加强企业文化塑造,加快实现管理现代化。大力开展人才创新,不拘一格聘用优秀人才,不惜重金招揽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研发人才,特别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优秀企业家成长。
7、突出节约和环保,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坚持节约优先和环保优先方针,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节电、节水、节能、节地,严格限制高耗、高污企业;推进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大力推行清洁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抓好化工企业专项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试点;积极组织开展项目能评工作,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和降低能耗。突出抓好115家重点耗能大户的节能和29个主要耗能产品的能耗定额限额管理以及1个产业园区、7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规划编制,落实有关措施,确保如期达标。
8、突出品牌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活动,着力提升工业经济区域形象。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质量赶超和质量攻关活动,积极推广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努力创建一批国家级的产品检测中心和免检产品;加大名牌产品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优先保障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品牌投入,加强对名牌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开展名牌产品宣传,提高名牌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注重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名牌引进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名牌培育,增强名牌带动效应。
9、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经济的组织领导。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则*强”的意识。集中主要精力优先抓好工业经济,集中各方资源优先保障工业经济,集中大家智慧优先谋划工业经济,一层一级抓落实,着力推动工业第一方略。要健全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加强对挂钩联系的重要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调研、督查和交流,为产业集聚谋战略,为企业发展抓协调,为项目建设破难题。要加强工业经济目标督查考核。按照《*市工业经济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办法》,强化20*年工业经济目标管理责任意识,细化分解发展目标,层层传递压力,将发展责任落实到每个企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考核和奖惩力度,加强对工业运行的月分析、季督查,确保全年工业经济发展各项任务的完成。
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4
一我市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情况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至6月底,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86.28亿元,同比增长94.4%,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21.72%;装备制造业产值154.8亿元,同比增长1*.7%,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9.1%。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1.9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3%。到20*年底,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1:54.6:34.3,与2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15.5:51.5:33相比,二产增加3.1个百分点,三产增加1.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显著增加,20*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6%,而20*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4.2%,同比提高了10.4个百分点。
2.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年,全市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11%。连续五年六次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扶持。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今年上半年,全市申报科技项目363项,申请专利1228件,同比增长17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幅、占比均居南通第一;涌现了像熔盛、英田、九鼎、神马、力星钢球等一批在国内同行业中有相当影响的排头兵企业。今年上半年,获省级以上科技扶持资金11*万元。全市现有中国名牌产品3只、中国驰名商标3个。神马科技、九鼎新材、力星钢球、超达科技等一批企业已成为国家行业标准的主制定者或参与制定者。
3.企业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到2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面已达70%,一半以上骨干企业建立了内部信息管理网络,如高高压电器、江苏思源电器前后投入200多万元建立了集团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支持办公自动化等信息化系统,公司内部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昌升、九鼎、泰慕士、钢球等骨干企业也都建立了ERP系统,企业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4.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至6月底,船舶制造及配套、汽车及配件、石化及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应税销售收入57.0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的31.2%,同比增长53.82%;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力电器三大高新产业实现应税销售收入18.2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的12.27%,同比增长9.*%。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明显提高,上半年,目标销售超亿元的135家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84.93亿元,同比增长97%,占规模工业销售的72.9%。长江镇(*港区)、经济开发区、如城镇等三大主体功能区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66%。
5.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升。上半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同比下降13.4%。近两年来,丁堰纺织、南天化肥、双马化工、长寿集团、如兴纺织等耗能大户,通过实施节电项目,年节电1751.9万千瓦时。水资源集约利用扎实推进,上海制皂集团*公司、南天集团化肥公司、双马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用水大户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生产用水全循环,年节约用水1000万立方米以上。泰慕士引进先进设备对染整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浴比只有原来的50%,吨产品耗水降低55%,能耗降低20%。土地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20*年,工业用地产出率,即工业增加值与工业用地的比值为2.33万元/亩,同比增长20.1%;土地产出率,即当年地区生产总值与土地面积的比值为1468.7万元/平方公里,同比增长20.4%。
6.人力资源集聚能力逐步加强。企业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至20*年底,我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家和高级工程师以及个体私营企业业主等各类工业企业人才达15381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128名。*、*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评定高技能人才649人,其中技师419人、高级工230人。人事部门评定的高级工以上人才479人。学科领军型人才引进取得进展,目前共有熔盛集团总裁陈强和神马集团王黎明、朱曦等三名省级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另有海外留学人员10人、海外专家8人。20*年江苏沿江开发人才市场落户*,共引进各类人才1200名左右。
7.环境保护初见成效。开展化工、电镀、肠衣行业专项整治,关闭企业134家,113家肠衣企业进入肠衣城,统一污水处理,实现达标排放;长江(*港区)、经济开发区、桃园等镇区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林梓、如城、袁桥等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丁堰、东陈、磨头、搬经等镇污水处理厂及同源二期污水处理工程相继开工建设;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达到50家,同比增长20%;切实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管,积极做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01%。
二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做法
1.坚持将大沿江开发作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引擎。2003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编制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科学安排“一区三园”空间布局,沿江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日趋完善,港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以投资近百亿元的熔盛造船和海工平台为代表的船舶修造及配套,投资2.5亿美元的德源高科为代表的精细化工和投资1.2亿美元的公用码头为代表的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充分放大沿江开发优势,共享沿江开发成果,20*年底,市委市政府为及时作出了大沿江开发的决定,经济开发区着力培育汽车轮胎及配件、电子电力电器等产业,如城镇着力培育汽车及配件、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今年上半年,大沿江地区重大项目占全市的80%以上、投入占全市的70%。大沿江地区主导产业的培育对优化全市产业结构、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发挥了助推和加速作用。
2.坚持将招商选资和载体建设作为集聚外来生产要素、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劲动力。近年来,全市始终走增量型、吸纳式发展道路,坚持规划招商和产业招商理念,外资和民资都实现了新突破。仅今年上半年就分别完成工商注册外资8.3亿美元、到帐外资6亿美元;引进市外民资注册资本54.22亿元。随着招商引资的深入推进和招商选资理念的逐步确立,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项目的相继落户,有力地优化了我市的投入结构。熔盛重工已被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造船基地,手持合同订单突破1700万载重吨,跻身全国前三强,今年有望实现销售超百亿元,从而实现南通地区销售超百亿元企业零的突破;沙钢物流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报批之中,将为*港区再造一个*经济总量奠定坚实基础。精心打造承接优质项目的平台载体,围绕规划修编、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产业集聚、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分类竞赛活动,对达到创建生态高效示范工业集中区(园区)竞赛要求的进行奖励,有效调动了各镇区推进工业集中区、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的积极性,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载体保障。
3.坚持将政策引导和行政推动作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激发基层动力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新型工业化推进领导组,20*年底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工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意见》,鼓励新上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项目、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提升效益和规模、加快上市、创名创牌、自主创新、产业集聚,并于20*年一季度召开了全市新型工业化专题推进会。加大政策考核兑现的力度,切实调动镇区、企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积极性,20*年度全市企业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达2800多万元。今年又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若干激励意见》、《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意见》、《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创建*市生态高效示范工业集中区(园区)的意见》、《关于加快开发开放主体功能区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集聚、集中区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继续加大鼓励和扶持力度。分别召开了亿元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销售超3000万元以上企业建设技术研究中心、土地拆迁整理、生态高效示范工业集中区等现场推进会和“质量兴市”创建动员大会,收到了明显效果。仅拿企业技术改造来说,今年上半年,技术改造投入占规模以上投入的54.9%以上,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
4.坚持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全市着重抓住生产和建设两个环节,加快生态*建设进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严格环境准入。在项目引进中,严把产业政策关口,坚持环保安全一票否决。近5年来,因为环保不符合要求而被“一票否决”的项目达17个。二是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等手段,实现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上海轮胎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污染物的排放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65%以上。三是加大治污力度。三大主体功能区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各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全面启动,至目前,我市已形成日处理7万吨污水的集中处理能力,位居南通六县市之首。自20*年10月份起,开展了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港化工园区区域环评通过了省环保厅批准。加快肠衣产业集聚,通过中国肠衣城项目的实施,使生产废水得到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四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城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20*年、20*年分别为1.1吨标煤/万元和1.09吨标煤/万元,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5.坚持将强化服务要素保障作为策应宏观调控、高效突破各种发展难题的坚强保障。项目建设是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而强化要素保障是项目建设高效推进的前提。一是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凡达到重大项目入库标准的项目,由市重大项目办公室提供审批服务。对在我市范围内能够审批的项目,实行快速、限时办结;对有前置审批程序的,需要向上沟通争取的项目,则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力争高效突破。先后开展10多次重大项目集中会办和现场办公会,共协调解决难题50多件。二是通过盘活存量、加大技改投入、争取点供指标等途径,努力化解用地难题,特别是抢抓城镇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农民进城进镇和关闭砖瓦窑厂工作,推动建设用地向工业集中区和集镇整合流转。三是坚持每季举行一次银企洽谈活动,组织金融机构深入重点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对接。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熔盛重工年内有望上市,南通锻压、江苏力星钢球、神马科技可望进入上市轨道。
三我市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经过“九五”时期的爬坡和“十五”前两年的恢复,工业经济逐步驶入了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快车道,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工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就新型工业化来说,我市提上议事日程仅有两年多时间,因此无论是从发展水平、还是组织方式等方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如下几个具体问题。
1.产业结构优化进程不快。虽然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钢铁冶炼等传统型、耗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总量规模仍占据半壁江山。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直接为先进制造业配套的工业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发展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
2.高新技术占比不大,区域不够平衡。上半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规模工业产值的21.76%,无论是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是与江苏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28%的目标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6.69%。从区域布局看,如城镇、长江镇(*港区)、丁堰镇、白蒲镇、林梓镇、开发区等6个镇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1.23%,其余15个镇总计仅有49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38.77%。
3.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市企业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与新型工业化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有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平台建设还是空白,深层次的决策支持系统、企业建模、业务流程重组优化系统尚未应用,计算机辅助绘图、柔性制造等技术应用很少。不少企业没有实现全部设备的网络化与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企业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有的企业数控系统闲而不用。
4.储备项目不多,投入质量仍需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储备项目不足,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项目不多,世界及全国知名企业投资项目偏少等结构性问题。2008年上半年核准、备案项目199个,比上年同期下降31.6%;计划总投资154.8亿元,仅比上年同期增长24%,项目个数减少,增幅回落。
5.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去年我市工业用电量的增幅已超出GDP增幅,今年上半年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8%,而GDP可比价增长15.4%。因此,要完成全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企业“三废”治理工作仍需加强,偷排泄漏现象时有发生。化工行业、肠衣行业专项整治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高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6.各类人才总量偏少,行业分布不合理。我市的高级人才基本集中在百强企业,大专以上人才占从业人员的8.38%,与苏州市20*年12月份公布的大专人才占从业人员70%相比差距较大;而高技能人才只占从业人员的0.96%,与国内企业高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5%的标准相距甚远。领军型人才奇缺。人才在行业分布上不合理,服装行业是我市传统行业,占百强企业数量的34%,人才占比仅为3.12%。
7.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和贡献水平不高。虽然我市早就提出了投入强度、产出强度及税收强度的导向性目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少数镇区为了推进项目的落户,对单位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及税收贡献率把关不严,导致单位土地的利用率不高。
分析上述存在问题,既有客观原因造成的,也有主观原因造成的。从客观原因分析:1.我市历史上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曾是我市的经济支柱,在我市占据着主导地位,导致我市的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虽然近年来,我市也引进了一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但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由于我市工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期,特别是重工业发展加快,一批耗能大户相继落户,给节能减排带来较大压力。3.我市的高新科技产业企业数量不少,但规模不大,而熔盛这样的大体量企业虽然产出很大,而且技术含量较高,但不能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导致我市的高新产值与规模产值占比一直徘徊不前。4.宏观形势趋紧,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项目用地难、融资难、审批难,从而造成签约项目难落户,导致储备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储备不足。从主观原因分析:1.招商选资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虽然制定了一些好的政策,但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一些企业甚至是骨干企业对市政府的扶持激励政策还不够了解。3.组织推进的力度不大,少数镇区和部门对新型工业化重视程度不够,氛围不浓。4.部分企业对人才重视不足,导致引进人才层次不高、人数不多。5.企业信息化投入普遍不足。
四我市下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举措
今后,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
一、提高认识水平,加大组织程度。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工业经济的总量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效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发展方向、政策措施等,形成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共识。适时加大对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先进经验、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和经营团队,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浓厚氛围,引导各镇区和重点骨干企业真正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上重要位置。二是建立考核体系。按照江苏省新型工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结合我市实际,建立我市新型工业化统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专门的、量化的统计和评价指标,把新型工业化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量化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科学的目标考核办法,制定有效的产业引导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新型工业化逆指标的约束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三是完善推进机制。严格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组织、调控和推动作用,切实理顺工作思路,量化阶段性目标,明确工作重点,制定扎实举措,提升组织推进水平,形成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合力。
二、坚持集中集聚,优化产业结构。一是迅速发展壮大船舶修造及配套、汽车及轮胎配件、石化及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目标至2010年,在十大产业板块中的占比达45%,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成套装备制造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国内外先进装备,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等,加快优势产业国际化步伐,通过引资嫁接、强强联合等途径,进一步创新体制,打造产业优势,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二是培育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已具有一定基础的新材料、电子电力电器、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产业链,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突出特色招商、主题招商,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步发展配套产业,实现挑商选资质的突破。至2010年,在十大产业板块中的占比达15%。对于储备项目偏少的问题,鼓励优势产业和优质存量企业围绕产业链的前延后伸、技术改造、产学研合作,积极挖掘潜力,储备一批项目。三是加快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特色食品、特钢冶炼、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围绕提升竞争力的目标,积极引导传统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引进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瞄准高端客户,生产高档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综合效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年申报国家级、省级、南通市级名牌产品和商标分别达到3只、5只、20只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例在20%以上。努力建成江苏省质量兴市先进市。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到201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生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均达到40%以上。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抢抓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积极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加大财税、土地、价格、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到2010年,初步建成2-3个服务外包园区。五是加快集中区(园区)建设。加快形成以开发开放主体功能区为龙头的集中区空间布局,目标至2010年,主体功能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和财政贡献份额均达到70%以上。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力度,推进产业集聚、经营集约。
三、加快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工程,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认真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研发投入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财政对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奖励扶持力度,对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次性奖励500万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奖励200万元、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奖励20万元。推进年销售超亿元企业和超3000万元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研发活动,到2010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85%以上,力争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二是大力推进产学研更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人才集中的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争全市专利总量处于南通六县市领先地位。三是加强科技服务平台与载体建设。加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5个南通市级示范孵化器和一批科技创业园。大力引进各类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企业创新创业的融资渠道。加强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培训、交流、咨询、法律等配套服务,调动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程”,建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1000万元;目标到2010年,引进100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的巨大潜能,加快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五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在机械、纺织、化工等行业普遍应用计算机数控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提高生产装备和管理水平。
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5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和中央、省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双轮驱动”和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新特优引领、产业集群壮大四大工程,突出抓好创新能力提升、重大关键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品牌培育等重点工作,强化规划引导,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全省工业加快实现稳增长、“转调创”。
主要目标:新培育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100家,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00项;完成技改投资1万亿元。
二、重点工作及措施
2013年围绕规划落实、项目实施、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
2013年是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年,各项规划已开始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要以贯彻工业转型升级的国家规划和省实施意见为主线,紧紧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任务,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准确把握新时期技术创新和改造的深刻内涵,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把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有机结合,协同推进,切实发挥好技术进步的整体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各市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总结近年来调整振兴规划实施的经验和做法,做好本市规划与国家、省规划有机衔接,明确目标要求,理清工作思路,狠抓贯彻落实,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和技改投入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二)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
围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进重大关键技术创新。传统产业方面,依托我省重点骨干企业,集聚创新资源,突出抓好发展基础好、产业链条长、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围绕“四新一海”、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一批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高的新兴产业创新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100项,组织实施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500项。继续加强质量和标准化创新工作,推进自主品牌的创新创建,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全年企业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00项。
(三)抓好重点项目的实施管理。
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组织实施省千项重点项目和重大创新项目。一是做好千项重点项目论证筛选。在千项重点项目中,凝练一批有利于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好项目,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组织编制好2013年全省重点技术改造导向计划,向全社会和金融机构推介,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继续分批组织实施省级技术创新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强项目管理。按照项目管理办法要求,强化管理,跟踪调度,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项目进度,力争使项目早完工、早见效。三是保障重点项目要素供给。针对企业融资难、土地缺等突出问题,对项目进行认真梳理排队,把有限的资源要素用到重点项目上,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入产出效率。
(四)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高起点推进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强化辐射服务功能,提升前瞻性创新能力,培育一批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行业和区域技术发展提供服务的重大创新平台。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内涵,继续举办好主题鲜明、效果突出、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完善政产学研金有机融合、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提升重大技术难题和科技成果的攻关转化能力。充分发挥山东省产学研网上合作对接平台的作用,为促进产学研各方更加紧密的合作创造良好条件。三是抓好高层次人才培育。继续推进泰山学者和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工程,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快推进百个工科专业和千个实训基地建设,落实我省海外创新创业“”,抓好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创新人才激励和使用方式,构建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的长效机制。
(五)继续开展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已经纳入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我省在基地创建方面已经有了良好开端。要继续开展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认定一批省级示范基地,争创一批国家级示范基地。对现有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要认真进行总结考核,实行动态管理。注意发现典型,推广经验,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提高土地、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综合利用水平。
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6
2011年,他从前任省长吴新雄的手中接过“帅印”。
当年,江西省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进入万亿元俱乐部。2012年,生产总值达到12948.5亿元。江西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但我们清醒地看到,江西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欠发达省份地位尚未根本改变,加快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鹿心社坦言。
鹿心社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江西省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阶段。这是他们最大的机遇。
2013年,鹿心社将江西发展的重点落定在工业化、城镇化的“两化驱动”上。
城镇化关键: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
江西的城镇化规划可简单归结为“一群两带三区”,即环鄱阳湖生态城镇群,沿沪昆线城镇发展带、沿京九线城镇发展带以及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和赣州都市区。
该规划中,南昌、九江市为江西城镇化建设的排头兵,国务院批准的《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该区域以占江西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江西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在南边,以中央苏区建设为契机,赣州的城镇化也加快了进程。2011年,赣州的城镇化率仅仅为39.34%,远远低于江西省其他地级市。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表示要加快该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增强发展的支撑能力……
这一年,赣州城镇化率达到43.7%,新增建城区面积24万平方公里。根据计划,未来20年左右,赣州主城区将扩建至200到300平方公里。届时,“大赣州”将串联起下面数量庞大的小县城和大农村。
当然,在鹿心社看来,若仅仅只是造城,江西的城镇化并不能算成功。
鹿心社一直强调,城镇化发展需要制定规划,科学履行。“只有把城镇化做实,进城农民才能够在城镇找到合适的工作,享受到公共服务,享受到医保、教育,真正做到享受市民服务。”他认为,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民进城能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
鉴于此,江西正致力于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全省严格落实同城同待遇政策,使进城农民在养老、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既要对得起革命先烈
又要对得起子孙后代
与城镇化布局相呼应的是,同步工业化布局。
去年,江西提出“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在加快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和促进赣南等原苏区振兴发展的基础上,重点优化沿沪昆线两翼区域生产力布局,积极支持赣东赣西经济板块“两翼齐飞”,培育多极支撑的区域经济增长板块。
与此同时,江西的新型工业化产业选择也基本确定。
江西省着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以光伏产业为例,短短几年,在江西从无到有,形成了硅料、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配套产品的光伏产业链,进入全国光伏产业第一方阵。尽管当前光伏产业集体陷入危机,但这不会改变江西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心。
然而,作为中国最美丽的省份之一,生态大省江西所面临的环保压力一定程度上会成为江西经济发展和产业选择上的束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鹿心社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江西是革命老区,不加快发展经济对不住革命先烈;江西也是生态大省,不保护生态环境又对不住子孙后代。江西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探索既有利于生态保护又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子。
这条路不好走。鹿心社说,因为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毕竟会对经济的速度产生一定影响,江西需要国家的关注和支持。
“江西南部是东江源头,又是香港同胞主要的饮用水源,生态地位非常重要,为了保持水质,江西调结构、压项目,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可以说为保护国家生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根据鹿心社介绍,目前,国家对江西56个县市区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总量大约是9.6亿元,“杯水车薪”。他建议,中央应加大对重点生态保护区的支持力度。
在今年的两会上,江西人罕见地集中表达了一个欠发达省份对于中央政策红利的渴望。未来5年,江西力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7年生产总值超过2.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9000美元,江西人民富裕和谐秀美。
对话鹿心社省长:
“江西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有明显优势”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全国各地发展都很快,江西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江西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具有哪些发展机遇和优势?
鹿心社:应该说,当下的江西具有许多机遇和优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三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2009年国务院批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去年又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2009年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去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三大国家战略同时覆盖江西省,由此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
二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机遇。江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加强区域经济交流合作的优越条件。随着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江西必将成为产业转移、技术转移、资本转移、人才转移的重要省份。
三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机遇。江西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较快增长格局十分明显。2012年我省城镇化率47.5%,正是加速期的重要时段。
四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机遇。绿色、低碳、循环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等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江西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省份之一,江西提出力争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领先,并初步探索了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有哪些举措?
鹿心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推进江西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的潜力所在。我们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生态品牌,大力发展低碳生态经济,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一是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例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切实保护和建设好江西的青山绿水。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低碳、绿色产业。例如,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中国经济周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革命老区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下一步,江西在推动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中会有哪些举措?
鹿心社:去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革命老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根据国务院《若干意见》,制定了《实施意见》,明确了“三年见成效、八年大跨越”的发展目标。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落实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取得重大进展,已完成了10.6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解决了99.37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3.69万烈士子女享受定期生活补助。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配合做好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报批,争取尽快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和央企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