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金融行业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金融行业政策

消费金融行业政策范文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升级,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互联网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全面渗透,必然会为我国的消费金融注入新的活力。

而2015年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元年,相较于传统金融业的高准入门槛和严格监管,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对较低的准入门槛和宽松的监管政策,使其在诞生之初便得以快速发展,P2P网贷、众筹融资、第三方支付等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但监管的滞后性也导致行业发展良莠不齐,系统风险不断加大。2015年密集落地的互联网金融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业态的发展,并为隶属于互联网金融七大业态领域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1.内涵

消费金融,是指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等金融服务,以满足消费者个人或家庭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互联网与消费金融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型金融服务方式,它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为手段,将传统消费金融活动的各个环节网络化、信息化,减少了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了消费金融的效率及民众享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

2.发展现状

(1)我国消费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的稳步提升,以及一系列消费刺激政策的出台,我国的消费及金融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消费信贷规模在2014年已达到15.38万亿,2014-2017年消费信贷规模的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以上。但目前中国消费性贷款余额的占比只有20%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例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且我国消费金融以中长期贷款为主,2014年短期消费贷款为2.23万亿,仅占消费信贷的14.5%。由此可见,我国短期消费贷款市场潜力巨大,具有较高的成长性。

(2)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逐步壮大

我国日臻完善的金融体系、多样化的社会融资渠道、不断刷新的金融创新速度,为消费金融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互联网企业等为主体参与构建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壮大。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精神所倡导的“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为传统的消费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消费生态正在逐步形成,丰富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成为拉动消费金融需求的新的增长点。

三、行业监管的必要性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也暴露出行业发展良莠不齐,乱象丛生,甚至扰乱金融系统稳定性等问题。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例,截至2015年11月底,3464 家被监测的P2P借贷平台,正常运营的仅有1876家,问题平台约占46%,创半年来新高。

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信息技术风险更加突出,会对行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在信用风险上,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征信系统和健全的信用环境,个人贷款违约风险较大,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在识别客户信用这一环节,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率方面,仍难以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核部门匹敌。此外,互联网金融行业所倡导的普惠金融理念,会将原先未被覆盖到的”长尾“人群纳入消费金融的服务体系,这类人群可能欠缺相应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容易扩大金融风险。

四、监管政策落地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影响

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央行对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监管。同年12月,由银监会牵头制定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参与主体之一P2P借贷平台做出监管细则,回归平台“信用中介”的本质,以负面清单制的方式对行业发展做出了较为严格的规范。这些监管政策的落地既给予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足够的创新空间,又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金融风险。在后监管时代,互联网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有以下一些趋势:

1.消费场景化。随着互联网化程度的加深,消费场景的线上转移使线上的消费金融平台更具备渗透力,在消费场景中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已经成为趋势,结合消费场景获取的借款客户,因其更为明确的借款目的,反欺诈审核也更精准。

消费金融行业政策范文2

承载着多项国家改革发展任务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如何在绿色金融的实践中先行探索,通过发展的协同推动国家能源结构的优化。近年来,我国环保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雾霾更是困扰在国人心头的重要问题,而京津冀地区又是雾霾天气的重灾区。此外,京津冀地区的土地污染、水资源污染等也是制约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京津冀地区污染排放物已远超环境承载能力上限,有研究证明其污染程度是长三角的2倍和珠三角的3倍。

目前,对于京津冀地区而言,环境问题已不单纯是的环境问题,更是严重影响到地区经济、社会、民生等多方面,多部门、多举措、多方面治理已成必然,绿色金融能否成为撬动各方的杠杆,也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

现有研究已经证明,燃煤是导致京津冀地区雾霾的主要原因。而从京津冀地区能源结构看,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一次性能源的主体,但是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和提高能源生产消费效率是唯一出路。金融对该地区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的发展、升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资金是能源产业发展的助推器,金融对能源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投资增量效应能够促进能源产业部门的扩张;另一方面,融资的资本导向效应能够带动能源产业水平提升与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挥绿色金融的杠杆作用,可以从能源生产和消费两端整体出发,控制并收紧涉煤行业的生产投资性贷款,支持清洁煤、清洁油等传统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运用,鼓励煤炭等产业的升级与改造,支持可替代能源开发使用,支持天然气、风能、水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能、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支持高效率能源消费技术的开发使用,发展多晶硅、智能电网、碳存储等新兴产业,总之要从多方入手,助推区域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全国探索可行的经验。

京津冀能源融资现状

当前京津冀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使得煤炭行业贷款占全部能源融资比重较大。京津冀地区能源融资中内源性融资是主要来源,同时贷款等外源性融资也是重要资金来源,煤炭行业外源性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信托融资等方式,其中最大来源即是银行贷款,而且近年来一直呈增长走势。与此同时,尽管我国进入世界清洁能源领域时间较晚,但低碳能源投资增长的潜力巨大,在过去十年中发展迅速。201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资产融资额高达439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同2012年相比增长113%。

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京津冀地区能源融资中的信贷资金高度集中在煤炭行业。国内信贷中,有约70%左右的信贷资金投放在煤炭企业上,而剩余少部分分散于其他能源子行业,信贷资金高度集中在煤炭行业而出现“相对过剩”现象,低门槛和低成本信贷资金导致煤炭行业呈现粗放开发,对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过高的融资比例导致煤炭行业的金融风险凸显。经济结构转型导致煤炭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信贷资产面临违约风险,煤炭企业信用等级被下调,导致其融资更加困难,又进一步加大了信贷违约风险。

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融资渠道进一步狭窄,缺乏完整的政策扶持体系。由于行业准入管制,民营资本很少进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少数可再生能源企业可通过债券市场融资,但比例小且品种少。

控制信贷倒逼行业转型

随着国家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目标的提出,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2020年这一比重将降至62%以内,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对于涉煤行业而言,外源融资绝大多数来自银行贷款。因此,重中之重就是控制涉煤行业信贷。

基于此,涉煤行业信贷的总体原则应坚持重点关注大型优势涉煤企业的信贷需求,同时对淘汰落后产能进程较快的区域和企业做重点跟踪,并选择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支持资源重组和技术升级项目,对符合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给予适当扶持。在此基础上,应谨慎对待规模小和结构不合理的企业信贷项目,选择性参与大型实力涉煤企业的兼并重组项目,并坚决退出不符合“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项目。

具体而言,可研究制定煤炭行业信贷准入政策,以及煤化工、水泥、电力、钢铁等主要涉煤行业信贷政策,在煤控情境下的行业发展政策以及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清洁生产方法,对涉煤行业信贷分为积极进入、适度进入、维持、限制进入四类。

同时,需要建立涉煤行业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从产业政策符合性、生产设施环保审批、生产技术先进性、厂区环境敏感程度、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情况、企业环境管理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分。最终得分情况将涉煤行业企业绿色信贷等级分为三级,即优先贷款、可以贷款、不予贷款。

还应建立涉煤行业信贷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信息披露标准,充实信息披露内容,完善信息披露方式,建立社会监督及信息披露责任追究机制。

监管机构则应针对商业银行涉煤行业信贷执行情况制定绩效评价标准,以客观、全面反映银行煤炭行业信贷执行情况,便于银行的自我评价以及监管机构的政策制定。

整体而言,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在涉煤行业的实施将成为涉煤行业未来发展的助推剂。一方面,涉煤行业产能控制、结构调整依赖于银行的信贷结构政策;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亦依赖于银行的信贷支持政策。科学、合理的制定针对涉煤行业的绿色信贷策略也是商业银行自身规避风险,实现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

完善政策推动结构优化

为实现中国能源转型和控煤目标,从金融政策框架方面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控制“三高”行业发展,促进替代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建立相应的绿色信贷、债券、证券和保险政策,抑制煤炭、钢铁、水泥等“三高”行业的发展,鼓励能源高效生产、增效节能技术,引导资本市场和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支持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形成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绿色信贷制度和组织体系。首先,我国绿色信贷总体框架应考虑以政策性金融为先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建设多层次的绿色信贷组织体系。其次,制定绿色信贷的市场准入原则,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提高信贷准入门槛。再次,金融机构根据不同信贷申请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情况,确定信贷发放规模和信贷资金价格,从信贷规模和利率价格两方面体现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和环境风险定价。

还要加快发展并健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体系。绿色债券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融资方式和工具,其期限长和成本低等特点比较适合为清洁能源、环保、节能等产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未来可重点考虑以绿色债券作为可再生能源融资的重要渠道和工具。

同时,要建立健全绿色保险市场,建立健全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关于环境风险评估、损害赔偿、污染场地清理等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环境污染风险管理数据库。

并在此基础上,加快碳交易市场发展,为激励多样化融资品种的发行和创新奠定基础。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以多种方式参与碳减排和碳交易。

研究设立政策性绿色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中介结构建设。长期来看,可借鉴国际经验,创立专门的政策型绿色金融机构,比如绿色发展基金等,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政策性融资活动。

与绿色金融体系相对应的是,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建立并完善针对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发挥定向降准、再贴现等政策工具作用,对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促进信贷结构调整,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绿色产业和低碳能源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同时,可考虑从资本充足率和风险资产核定等方面对发放绿色信贷的金融机构给予激励和支持。对提供绿色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税收减免优惠或对损失提供财政贴息,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绿色信贷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动态的环境风险监控机制;加大对环境违法的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处罚力度,对因拒不执行政策造成重大污染事故或信贷资产损失的金融机构及责任人员予以从重处罚。

三是建立健全企业环保信息征信系统,认真做好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等有关服务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配置效能的提高发挥促进作用。

消费金融行业政策范文3

目前,消费贷款主要有两项:购房消费贷款和购车消费贷款。

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曾几何时,提前消费成了一种时尚,人们都畅谈于、享乐于花明天的钱,为今天消费!。然而,这种消费贷款的模式终归是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条件我们也称之为政策。中央银行有对各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的监管,对经济的宏观调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各商业银行又有属于自己银行营业政策,此次针对的政策是:消费贷款政策。消费贷款主要有两项:购房消费贷款和购车消费贷款。以房子或者车子作为抵押物的形式抵押于银行和金融机构或担保集团的提前消费行为是最为常典型常见的消费贷款。其中,楼房与车辆又有较大的区别:其一,一般楼宇是属于保值产品。简明的解释说,就好比,在目前的经济形势向好的情形下,楼宇是随时间、随经济的向好形式而存在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就因为如此,一般情况下,银行或金融担保集团对于购房的消费贷款的政策是较为放松的。购房是一种消费行为,购房消费贷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相同的车辆消费贷款,贷款政策是不相同的,有原因在于,一般的消费贷款的汽车都不属于保值类的产品,一台新车从车轮子着地开始,它就意味着贬值的开始,所以同样一汽车作为抵押物的形式抵押于银行或金融担保集团,但相应承担的风险却是不一样的,所关系到风险的问题,都是局限于大小的问题。

目前,买房可以贷款,买车可以贷款。其中,汽车消费贷款又是最为典型的贷款类型。典型之处表现在:第一,汽车消费贷款不同于购房消费贷款,购房消费贷款在以房产抵押的形式抵押于银行或金融担保公司就可以简便的完成购房消费,购房贷款手续简单、快捷中间无需要金融公司或担保集团的担保,而恰恰相反,购车贷款消费手续复杂、较为烦琐;第二,汽车消费作为一种产品消费类型,汽车有别于房产,汽车属于不保值产品,所以,在以同样的以抵押物的形式抵押后期存在的风险比之房产风险大。风险大于银行的赢息空间的时候,社会外界的除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或担保集团就有了担保行业的业务空间。汽车消费贷款担保业务是指银行向在特约经销商处购买汽车的借款人发放购车贷款,我方提供贷款担保的业务.

一.申请对象:

1、在中国境内有固定住所,有本市常住户口或有效居住身份,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申请人条件:

3 .能够提供银行认可的有效权利质押物或抵押物或具有代偿能力的第三方保证。

三.贷款金额:

贷款金额最高一般不超过所购汽车车身净价的 80 %

四.贷款期限:

汽车消费贷款期限一般为 1-3 年,最长不超过5年。

五.申请人所提供资料:

1 .身份证明 ( 夫妻 ) 身份证、暂住证、户口本、结婚证

2 .房产证明

①商品房、福利房、微利房:房产证,国土局打单

②按揭房:按揭合同、国土局打单、完整的供款记录

③集资房:购房合同,付清房款证明或收据

④自建房:两证一书或 ( 《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回执》或自建房房产证

3 .居住证明 ( 任一,原件 ) :如水费、电费、煤气费、固定电话费等

4 .工作收入证明:我公司提供统一格式;存折 ( 流量和沉淀较大 ) 和其它资信证明

5 .一寸彩照一张

6 .若借款人为私营企业主:营业执照、基本帐户银行对帐单

7 .如有其它借款的借款人:借款合同,完整的供款记录 六.贷款利率

(1) 利率:汽车消费贷款利率按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执行。

(2) 利率调整:贷款利率采取一年一定的方式,贷款合同签定后,每年贷款发放日的对应日核定一次贷款利率,并按当时银行公布的利率水平进行调整。 七.贷款流程:

消费金融行业政策范文4

首先,要充分发挥银行支持经济发展的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银行业作为现代经济中主要的资源配置工具,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消费、投资和进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银行业则可以通过推动这“三驾马车”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银行发放消费信贷对促进一国消费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世界上看,很多发达国家的消费信贷在全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超过50%,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正是因为消费信贷对消费的强大支持,使得消费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国际经验证明,运用消费信贷鼓励消费增长可以实现国与民的“双赢”。要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鼓励消费、扩大内需是十分重要的,银行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银行信用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投资增长。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体,银行信贷必然会对投资的资金来源乃至投资本身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包含财政预算资金、贷款、利用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等四大类。其中,自筹和其他资金占比最高,基本维持在60%以上,其次是银行贷款,比重基本维持在20%以上。此外,银行还通过购买国债、发放基础建设配套贷款和贴息贷款来支持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建设的项目提供大量的运营资金。自2002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每年新增贷款数量都在2.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银行信用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增长。银行可以通过为进出口企业提供资金和信用来支持进出口发展。作为我国政策性银行之一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多年来通过政策性金融服务,在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开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商业银行也通过对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和国内进出口企业提供支持,带动了我国进出口业务的迅速发展。可见,保持银行业持续稳健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消费、投资及进出口增长,带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其次,要充分发挥银行业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流动。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其分配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一些产业、地区和群体的发展。在不发达的金融体系中,发展的机会多属于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少数地区、少数产业和群体。那些缺乏资本积累的地区、产业和群体往往发展缓慢,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比例也相对较低。而在较为发达的金融体系中,那些原本缺乏资本积累却拥有某种经济资源、生产技能的地区、产业和群体,则可以借助适合的金融工具来获得发展的机会。在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是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银行业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配置功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必要之举。

一是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要建立健全覆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所有群体的银行业体系,利用金融手段将资源配置到那些因客观条件限制而发展滞后的地区和产业,并努力提高困难群众的福利和生活水平,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继续发挥现有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信用合作社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落后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欠发达地区、弱势产业和困难群众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地区银行、社区银行、担保、租赁及小额信贷组织等金融组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金融服务。

二是健全宏观调控机制。金融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各级各类银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资产结构,通过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动,把过度消耗资源能源、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超常增长速度降下来,加快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淘汰落后生产力,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具体调控措施的选择上,应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和审慎监管手段,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正确引导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应通过中央银行的行业窗口指导,以及根据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市场化手段来进行调控和管理,努力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三是健全利益调节机制。造成金融资源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和垄断行业集中的重要原因,是利益调节机制不到位。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力度,通过金融杠杆落实梯度推移政策,促使金融资源合理地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倾斜。

第三,要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稳定安全的金融环境。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金融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涉及各行各业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金融业又是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突发性强、波及面广、危害性大。如果金融业不稳定、不安全,将直接危及经济安全,影响人民安居乐业。我国金融系统以银行为主导,因而银行系统较之发达国家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维护银行系统稳定安全对维护社会安定有序至关重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银行业。

一是改革现有的金融监管方法。应将金融监管的重心由金融机构转向银行业务,将监管着力点放在维护市场运行秩序、有效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上来。与此同时,按照金融风险的类别,将非系统性风险监管交给金融微观主体承担。风险监管的重心应放在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等方面。

二是加快发展银行业的综合经营。开展综合经营是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也符合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既集中力量发展有坚实基础、有竞争能力、有市场需求的核心业务,又同时发展各具特色的多种业务,打造服务品牌,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的改善、银行机构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以及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三是进一步鼓励金融创新。创新是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动力,是提升我国银行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需求和可能,积极稳步地发展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业务综合化、经营国际化、交易电子化和产品多样化,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尽可能多的避险机制和对冲机制,以利于它们分散、管理和化解金融风险。

四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在正常金融机构与有问题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起一道“防火墙”,阻止挤兑风险的蔓延,从而对银行体系起到有效的安全保障作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时保障银行体系稳定,维护银行体系的公信力。

第四,要健全完善银行业信用体系,推动全社会诚信环境建设。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银行业是高度诚信的行业,其整个运营过程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银行信用体系建设既是整个社会诚信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又为提升社会诚信水平创造条件。一方面,银行业通过加强自身信用体系建设,在整个社会诚信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另一方面,银行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配置功能,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观念。比如,优先给予诚信企业和个人以信贷支持,给予诚信企业利率优惠和提高授信额度等等。这对于提升社会诚信水平具有很强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建立银行业信用体系,首先要创造诚信的基础条件。应加快建立健全全国范围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步伐,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红黑名单制度,使那些不讲信誉、不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受到应有的惩戒,在整个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氛围。

其次要改善法制环境,为银行信用建设提供法律保障。2006年8月,我国已出台新的破产法,为保障债权人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制裁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切实落实破产法,是维护金融运行秩序、化解金融风险和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的重大举措。

第五,要完善银行业法律法规,改善金融法制环境,推动全社会法制建设。银行法制建设是和谐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法制的行业。银行从公众手中吸收大量存款,在不需要公众授权和委托的情况下,就可自行将其转化为贷款或投资,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来规范和保证整个过程的正常运行。由于银行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影响,即使是最自由的经济体也都不敢对银行业放任自流,而是依据法律法规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监管,对各类违法行为进行惩戒。银行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银行业自身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这些法律法规本身也是和谐社会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建立和完善,也为整个社会的法制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金融立法、金融执法、金融司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银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依法治理金融,就是要通过建立完备的金融法律体系,严格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为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可预见的规则,以保护金融市场主体,尤其是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稳定,保障金融市场的公平与效率。由于银行业同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稳定大局息息相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银行业法制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立良好的金融法制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实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消费金融行业政策范文5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商业银行 金融支持

一、解构内涵:供给侧改革与商业银行

在全球经济陷入动能不足、增长疲软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增速逐步回落,步入L型增长的新常态。以往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增长,政策层面不断出台加码刺激需求端的各项措施,但现时刺激举措的边际效用递减,同步显现资金“脱实入虚”的副作用。显然,仅依托需求侧调整的管理方案,已不足以应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境。反观供给侧体系,国际经济遭遇增长动力严重衰退,国内经济面临企业盈利下降、传统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需求消费外流等难题。因此,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是结构性问题,着力从供给侧发力,改善供给结构,使之与需求侧管理协同调整,是走出增长困局的有效路径。改革与发展始终离不开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着践行者与助力者的双重角色。

二、角色定位:商业银行是改革践行者与助力者

(一)直面挑战:勇做改革践行者

经济粗放式增长时代结束,以往支持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各项红利逐渐消逝,银行业发展面临人口红利减弱、制度红利不再、成本优势消失的现实情形,随之而来的是利润下滑、不良攀升、竞争激烈、需求变化等转型时期的多重挑战,作为“践行者”开展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一是“三期叠加”对银行业利润侵蚀的挑战。经济步入换档期、结构进入转型升级阵痛期、前期政策刺激迎来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环境对银行业利润造成明显冲击,2009年上市银行平均利润增速高达58.3%,此后几年逐渐放缓,但仍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5年平均利润增速骤降至5.8%。银行业净利润增长乏力,扭转利润增速下滑是银行业践行改革的内在动力。

二是多重压力下不良率上升的挑战。落后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工业企业利润趋于负增长,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提供者面临企业经营困难而引发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提出去产能、去库存任务,将进一步加速不良资产的暴露速度。未来一段时间,淘汰落后产能将在短期内加剧不良率和不良额双向攀升,银行业务拓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亟待寻求破解路径。

三是新兴业态冲击带来的经营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快速改变各个行业形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的兴起,颠覆银行业一家独大的传统金融格局。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借助资金融通、移动支付的便利,分流银行客户,挤占存款收益,如余额宝、财付通等互金产品的兴起,另一方面通过布局金融牌照,互联网金融形成资金流闭环,分流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金融集团的涌现。新兴金融业态满足了对直接融资的需求转换,以灵活的营销方式和快捷的运营模式,抢滩金融业竞争市场,银行业正遭遇客户、资金、数据流失的挑战,拓展经营模式是银行业践行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是转型时期风险加剧的挑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新旧动能切换与经济转轨容易引发发展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蕴藏新一轮市场风险、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面临如何管控风险组合冲击的难题。如政府债务风险转嫁,前期政府投资刺激产生的隐性担保逐渐抽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需警惕这部分风险向金融机构的转嫁。又如国际金融风险传导,转型时期金融双向开放步伐加大,国际市场的风险传导加速,容易诱发国内风险点,且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受到外部金融市场冲击的风险更大。如何确保不确定环境下的庞大资金安全,抗击经营风险,是银行业持续面临的挑战,亟待构建应对风险组合的管控体系。

(二)把握机遇:应当改革助力者

银行业承压的同时,一些新的业务亮点,新的发展契机也随之呈现。商业银行作为改革助力者,把握改革新机遇,发展金融新业态、助力实体新动能,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内在使命,决定银行业的未来前景。

一是金融服务空间拓展的机遇。首先,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催生新型金融服务。本轮改革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同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国家战略,将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数据挖掘服务、航天航空技术等新兴业态,融入互联网、物联W、云计算等智能模式,新兴产业初创期将释放大量金融需求,扩张信贷融资需求,催生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商业咨询等服务需求。其次,传统产业整合升级,拓宽并购服务空间。改革推进压缩落后产能,传统产业涌现企业兼并重组浪潮,2015年以来,国家层面主导的央企并购重组进程明显加快,复杂的交易结构带动并购贷款、投行业务发展,涉及资管服务、专业咨询等业务支持,将为银行业带来优质的资产业务。第三,居民个性消费升级,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下,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供给能力将全方位提升,消费金融、养老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迎来新机遇,将拓展消费信贷、信用卡服务、跨境支付等金融产品的创新。

二是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扩大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资空间和潜力巨大。此轮改革推动下,将加大在惠及民生的交通设施、通讯设备、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助推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规模较大,带动催生大量投融资需求。银行业作为重要的资金媒介,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扩张中大有可为,既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活水,也提高金融资产投资的效率。

三是资产证券化提速的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倡导的质量效率型增长,要求将资源从增长乏力的行业中转移出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对商业银行而言,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恰能契合改革需求。资产证券化能有效激活金融资源存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融结合力度。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能掌握优质资产,提高经营运作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经验相比,中国已证券化的资产占金融资产总规模的比例仍然很小,发展空间较大。2015年以来,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提速发展,国务院部署增加5000亿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具有乐观的前景。

四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据测算,“十三五”时期绿色融资资金需求在14.6万亿,绿色发展面临庞大的资金需求,但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银行业绿色投融资发展前景广阔。金融产品在绿色经济、能源经济领域的创新极为迫切,参与到绿色债券、绿色信贷、能源融资、碳排放权交易中,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五是跨境金融发展的机遇。开放发展是“十三五”规划时期的又一重要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各项区域开放政策陆续出台,带来跨境金融发展的良好时机。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持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人民币入篮SDR进展顺利,同时大力推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引入优质境外资本,加速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由此催生跨境金融服务蓬勃发展。促进建设对外开放平台,促进区域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物流金融的发展,为银行业掘金国际市场开辟“新蓝海”。

三、精准发力:银行支持的兴业样本

挑战蕴藏机遇,改革焕发新生,面对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刀阔斧、革故鼎新,金融业态格局大变、砥砺前行。2016年以来,兴业银行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总行层面出台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分行层面落实各项具体业务推进计划。以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为使命,以集团综合经营、总部协同创新为优势,融合兴业特色,实现精准发力。

(一)多管齐下去产能,优化投向调结构

一方面,同步采取多项举措,助力去产能决策。一是强化对钢铁、水泥、船舶、煤炭、电解铝、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监控,实施客户分类分级管理,从客户资质、合作情况、区域差异多维度构建准入评价标准,逐步压缩退出产能过剩项目,对过剩行业及其上下游行业实行限额指标管理;二是加强集团联动,发挥子公司牌照优势,积极探索债转股、股债结合、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创新资产处置手段;三是把握企业兼并重组时机,推动使用投行类直接融资工具,大力发展并购贷款、债券承销、财务顾问等非传统银行业务,推进重组业务;四是建立潜在风险客户名单,前瞻性确定风险客户预判,审慎介入相关产业。

另一方面,推进去产能同时,扶持发展新动能。通过优化信贷投向、设立产业基金等模式,支持a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紧抓绿色发展契机,持续加大对绿色经济、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力度。截至2016年6月末,兴业银行累计投放绿色金融融资突破9000亿元,余额超过4300亿元,支持6000多个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PPP融资、节能环保产业基金等新型融资方面均有较大突破;陆续发行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释放绿色信贷规模超60亿元;参与发起设立总规模达128亿元的PPP投资引导基金,用于改善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项目;落地安徽盛运环保集团4.2亿元的绿色金融产业基金;为江西金达莱环保公司办理三板贷1000万元。

(二)聚焦地产去库存,布局消金促消费

准确跟进政府去库存政策导向的内涵,支持房地产和相关消费品去库存。一是推进差异化服务房地产行业,在区域、客户、项目、产品的选择上,推进差异化、精细化管理,实行客户定级分类,优先支持重点城市库存去化,并立足集团联动优势,探索提供房地产开发全流程产品服务。二是加大力度布局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品去库存,推进交叉营销,围绕购房按揭,对购房者装修消费、家电家具采购消费等相关需求提供消费贷款服务,利用社区银行和消费金融子公司优势,提升消费融资便利。截至2015年末,兴业消费金融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9.48亿元,创新推出多种消费信贷产品,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三)分类有序去杠杆,业务创新显成效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应用,围绕股权资本市场和债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帮助企业调整负债结构,针对性降低企业杠杆率水平。一是针对成长性好的企业,充分发挥集团多牌照优势,为企业开展财务结构优化服务,通过提业基金、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债券承销等股权类、债务类业务,拓展资本补充方式。2016年上半年,承销债务融资工具约2367亿元,标准债券承销、资本性融资、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都呈现良好势头。二是支持政府债券置换平台融资,参与PPP项目,支持地方政府债务去杠杆。目前已启动运作总规模达200亿元的PPP引导基金,助力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增强社会资本信心。

(四)主动服务降成本,多举并措扶实体

落实国家降税减费、降低实体企业成本、减免银行业收费等相关政策,主动制定降成本策略。一是积极落实减费让利,清理不必要的通道资金和过桥资金,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对小微企业、涉农客户等实施优惠政策。二是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通过批发式全链条服务,简化业务流程,灵活融资手段,用好财政补贴,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大数据技术、云服务等智能化手段,削减客户服务使用成本,如已推出的“收付直通车”互联网跨行智能收付平台,既为企业提供支付结算便利,也切实降低企业结算成本。

(五)积极助力补短板,一业一策定方案

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补短板部署方案,立足优势,积极对接。紧跟政府补短板重点项目导向,将金融服务补短板集中于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社会事业、区域特色四大领域,针对各领域金融需求特点,一业一策设计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从投入力度来看,兴业银行计划将新增500亿元资金,支持福建省补短板项目建设,同时强化资源保障,为补短板重点项目安排全年风险资产额度200亿元,设立绿色审批通道,确保各项服务高效落地。从具体服务来看,继续推进养老金融战略,提供养老产业融资便利,致力打造零售养老品牌;完善医疗领域金融支持,开展医疗产业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围绕特色产业,推进扶贫攻坚,为现代农户定制融资方案,推广企业网银“融资直通车”、“兴E融”等在线融资系统;强化跨境金融服务,夯实国际结算便利产品,利用好自贸区政策红利,推广跨境贸易融资产品。从落地方案来看,兴业银行已参与设立规模达100亿元的海洋经济建设专项产业基金,为福建海洋产业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参设总规模80亿元的福建企业技术改造基金,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参设军民融合发展基金,首期规模302亿元,助力发展军工及其他战略新兴产业;已完成自贸区利率互换交易,发行自贸区机构外币存款证,推动区域开放进程。

四、统筹协同:银行支持体系的全面构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我国较长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主线,尽管当前金融机构支持改革力度不断加码,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多方协同合作,以战略规划为导向,以构建体系为目标,从输入要素、内部管理、供给产出、外部政策四个方面着手,搭建全流程、一体化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效率

优化人力资源考核及培养体系,通过绩效激励和培训激励,发挥劳动要素潜力。一方面,改进激励考核机制,改变结果导向的考核方式,引入竞争性考核体系,推动建立现代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完善员工技能培训、素养培训、企业文化培训,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和企业认同感。

优化财务资源结构,以提质增效为发展导向,商业银行财务结构要转变以往重资产、扩规模、拼成本的发展模式,寻求轻资产、高效率、轻成本的发展路径。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契机,着力发展低风险、低消耗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把握资管、基金、信托等轻资产业务重点。发挥集团化运营优势,立足全局配置优化财务资源,借力资金规模报酬效应,实现运营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有效管控,依托集团信息共享平台,降低客户搜寻和维护成本。

优化信息技术支持力度,提升技术对金融服务的适配性。紧扣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互联网+”的发展战略,依托金融科技发展,加大力度建设科技引领发展平台。商业银行应把握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发展的重大机遇,搭建协同高效、线上线下联动的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建设全周期、全天候、全景式的智慧金融模式,完善革新智能化服务,以技术要素优化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二)更新管理体制,改善内生动力

商业银行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践行者,最根本的是要深化银行自身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理顺内部治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商业银行才能提升决策效率、管理效率、经营效率,形成经营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改M业务管理体制,推进业务条线管理和矩阵式管理,依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组织架构,以灵活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迎合市场需求变化。二是完善服务流程体系,结合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优势,提高总行规划引导能力,推进子公司专业化服务能力和业务协同能力,以集团客户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全面覆盖的服务网络为保障,搭建高效的集团协同服务体系。三是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全面风险监管架构和职责,提升风险监控和预警能力,构建应对风险组合的管控体系,加强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的风险管理。

(三)激发供给创新,深挖需求活力

供给端改革与需求端管理密不可分,当前客户金融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类授信产品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商业银行客户在财富管理、财务咨询、跨境配置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进而倒逼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不断创新,催生提供咨询式、融智式的金融整合方案。一是在零售产品方面,着力改善零售客户体验,借助智能服务技术,更新完善在线支付、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产品,大力推动私人银行产品创新。二是在金融市场方面,开展交易产品创新,完善利率、汇率、财富管理功能,立足集团联动优势,形成闭环高效的集团金融服务链。

(四)政策预期稳定,形成托底支持

改革必然带来转型阵痛,触发局部不确定因素,因此金融服务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稳定的外部政策体系托底,确保金融支持效力。一是完善民生保障政策,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清理僵尸企业等举措,将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问题,需要完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制度,确保民生安全,推动改革平稳进行。二是宏观政策预期透明,明确金融支持导向。相对清晰的宏观政策逻辑,有利于金融机构提前布局,当前供给侧改革推进仍依赖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政府层面适时明确主导方向,有利于金融服务的及时调整,确保有效供给。三是强化金融监管政策,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大,国内资本市场、汇率市场面临潜在冲击,加之改革推进,国内金融风险进一步叠加,急需构建更具针对性、全局性的监管体系,防范转型时期爆发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

[2]陆岷峰,杨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6,3.

[3]徐洁勤,陈璐,王纪东,朱太辉.银行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难点与对策[J].金融监管研究,2016,8.

[4]周月秋.关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考[J].清华金融评论,2016,4.

[5]王硕.供给侧改革与并购金融[J].中国金融,2016,5.

[6]闫坤,张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供给侧框架下的金融协同[J].财经问题研究,2016,6.

消费金融行业政策范文6

关 键 词:低碳经济; 金融支持 ;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3-0044-03

一、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一)河北省总体发展状况

从表1可见,“十一五”期间,河北省GDP和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但是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单位GDP能耗与碳排放呈现下降趋势,这与河北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也说明河北省的低碳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们看到,2010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82亿吨标煤,同比增长6.2%,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累计综合能源消费量达1.62亿吨标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733吨标准煤/万元,可见高耗能特征还是十分明显。

(二)河北省的能源利用状况

长期以来, 河北省存在突出的能源供求矛盾(见图1)。1981年以来, 河北省能源生产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从5562.86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9年的6879.85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生产总量平均占85.7%左右, 原油和天然气近年有所增加,在12%和2%左右,水电在0.3%左右。而能源消费量从3627.8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5 418.79万吨标准煤, 原煤消费量占92%左右,石油逐渐减少到6%,天然气增加到1%,水电增加到1%。可见,能源供求存在很大缺口,而且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其中风能资源可开发总量超过2100万千瓦; 农作物剩余废弃秸秆量每年超过1200万吨,水资源量205亿立方米,全省地热资源可采量相当于94亿吨标准煤。但是,与丰富的资源相比,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2010年,新能源占全省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仅为2.6%,除陆上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形成一定规模外,光伏发电刚刚起步,核电、海上风电等开发尚属空白,生物质能利用率不到20%。可见,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方面河北省的低碳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2009年6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省银监局和环保厅联合制定了《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试行)》。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发展理念,并通过业务培训等形式提高对绿色信贷的认知,对国家倡导的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项目和企业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商业银行普遍推行“环保政策一票否决制”。2011年前三季度,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节能减排贷款462笔,共计300.53亿元,其中用于重点项目贷款55.85亿元,用于技术创新贷款23.71亿元,用于技改升级贷款28.95亿元。同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严格控制,并加快对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退出步伐。2011年前三季度,河北省金融机构累计拒绝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贷款申请项目61个,共计13.59亿元;退出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企业贷款5家,金额3.19亿元;收回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贷款13家,金额4.02亿元。可见,河北省金融机构的发展理念不断转变,对绿色信贷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2011年前三个季度河北省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发放的贷款仅占总贷款的8.8%,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二、影响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 金融机构的逐利性与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存在矛盾。面对快速发展的“低碳经济”,金融机构一方面想尽力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毕竟低碳产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谁涉入得早,谁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可观的收益;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性仍相对较大,与产业持续的巨大投入相比,其有效产出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再加上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政策引导,致使低碳产业的信贷市场成为一种买方现象,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致使其信贷成本提高,信贷风险加大。而受现有税收制度、担保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机构很难获得相应的风险补偿。

2. 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与一般的投融资项目相比,低碳经济项目往往开发周期较长,涉及的风险因素多, 甚至同一客户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信贷风险。因此, 虽然河北省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建立了相应的风险制度,如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建立了“风险会诊”制度,连同后台一起对钢铁等行业进行调研,严控信贷投放,但是信贷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再加上金融投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不高,尤其是欠缺对高科技成果、节能降耗等方面进行评估的专业中介机构,导致金融机构很难真正实现对风险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