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业;税负
一、引言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即“营改增”,将产品与服务增值的部分缴纳增值税,而减免部分营业税,它将减少重复纳税的项目。2016年5月,包括建筑业在内的原营业税纳税人均加入了“营改增”试点。面对这样的改变,必须加强对建筑业的税负结构分析与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够减小由“营改增”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抓住这一条件带来的机遇,制定更为完善的税务管理体系,减小在税负方面不必要的财务支出,确保能够使建筑业在新环境下平稳快速发展。例如:浙江省宁波市某建筑公司,在“营改增”情况下,沿用以往的税负制度,并没有对具体施工进行相应优化,在2016年初进行三个建筑工程项目之后出现亏损现象。公司针对现象进行了相关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发现了税改进而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改革方案,对施工实际情况中的税负制度进行了修改,在此之后,项目施工都严格按照相应标准执行,减少了不必要的税负支出,为公司增加了应有的利益。同时该公司继续针对该问题进行优化,希望在之后不断提升自身,增强公司的实力。
二、“营改增”条件下建筑企业存在问题与对工程项目影响
1.存在问题
(1)人工成本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建筑业年产值近16万亿元,从业人员高达4500万人,建筑业“营改增”涉及人数众多。建筑行业成本中人员成本占比例大,近几年人工成本涨价非常严重,特别是大规模的农民工。因此建筑企业劳务成本支出非常较大,存在由于劳务薪酬支出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难以进行税务抵扣。同样在工程中自有工人进行工作时支付相关人工成本费用同样存在无法抵扣。
(2)砂、土、石料等建筑材料
建筑行业施工中会使用大量的砂、土、石料等建筑材料,这部分材料通常会就地取材,通过采掘运输到工地使用。这部份材料存在当地小规模纳税人或个体户提供的砂石固料,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造成建筑企业无法抵扣,增加企业的材料建筑成本,造成了利润下降。
(3)机械设备成本
建筑行业通常会使用相关的机械设备,但机械设备购买成本较高,所以通常会选择机械设备租赁,但在机械租赁时,存在向小规模纳税人或个体户进行租赁的情况,会导致可抵扣的进项税额降低近15%的情况,则将明显地提高租赁成本,增加建筑企业的工程成本。
此外,根据国家税务部门的相关规定,纳税人需要凭借规范性发票等收缴款项的相关凭证来进行税额的抵扣,对于书面材料不齐全的,则不能对其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对于当期进项税额而言,人工成本等项目存在难以抵扣的现象。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在“营改增”的税改新条件下,建筑行业签订的合同必然会受到影响。在税改之前签订的合同,称为老项目,在税改之后签订的合同称为新项目。因为“营改增”条件的存在,老项目之中的建筑施工材料、办公用品,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必然会受到影响,是按照之前的税负方案还是按照税改之后的税负方案,会对建筑企业的收益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实际中产生选择税负方案以及协商不便的困难。“营改增”的税改之前采购的建筑施工材料和相关建材以及设备已经用于工程施工项目,但是在税改后才支付供应商的材料款、施工企业购买的办公用品和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以及其他存量资产的费用,获得的供应商开据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抵扣进项税额。“营改增”后老项目产生的增值税的进项税,不可以在新项目进行抵扣。
2.对工程项目的影响
在进行税改之前,建筑行业的老工程项目主要是沿用以往的传统规划和管理模式,对项目的竞投标、投入资金、工程人员物资规划使用以及实际的工程交付都针对营业税的存在而合理分配,保证不浪费多余资金在不必要的工程项目上,增加建筑企业的利益。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情况,以前的工程项目规划以及实际的施工在税改的情况下已经不适用,其中项目的管理、资金投入与规划,以及物资的采购都与新条件下的增值税有关。必须对相关的税负制度进行研究,针对改变的税负情况,对新项目必须更改以往的管理方式与实际的施工应用都必须按照新的条件来进行更改升级,避免不必要的税负支出,这样对于适应新的税负方案,节约工程成本。
不仅企业自身的税负改革要进行,更需要带动整个行业的链条的税负同时进行改革,针对新项目实现完整的改革,带动行业全面改革,促进行业更好地发展。
三、应对方案
1.完善管理制度
需要对已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对建筑工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统一的规划管理,并对现有的税负制度进行研究探讨,针对现在的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对工程项目的竞投标、项目预案与规划、实际工程施工的选择与控制以及工程的完成和交付等有一个完整的管理,这对于施工的规划与指导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避免沿用过去的税负制度而造成的资金浪费,降低收益的情况。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还需要提高对各个环节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水平,对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方式改进为各个环节专门管理,分为各个部门有专员管理,这样可以提升管理的效果。各个环节有合法有效的票据,促进增值税的完善,达到降低企业的税负。
2.改进施工方案
需要完善对人工成本的收入与支出制度,对人员劳动成本进行合理地管理,针对以往按照低税负标准而导致的税负支出较正常过多,降低建筑业收益的情况进行改进,将该部分按照合理的税负标准来纳税,对原来落后的标准进行淘汰取消。这也需要对已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不能沿用以往的管理制度。对建筑材料的供应商进行税收筹划选择,对施工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合理管理,规模化正规化,对私人的建筑材料也完善税负制度,避免按过低税负标准而导致的利益降低的情况。对施工中的设备租赁与使用同样需要按照相应的新标准来完善, 必须要求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往来,解决不能按照正常标准抵扣税收的问题。
3.优化税负制度
对建筑业的税负应该进行完整的改革,除了对现有的项目施工进行改革提升外,也需要对与其有关的部分进行改革与提升,保证改革的完整性和彻底性,这样才能避免改革的不完整性,导致存在隐患和问题。同时优化建筑业中资金投入的问题,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进行合理的改善,合理安排工程中的施工安排,并对施工中的税负问题进行集中改善。同时针对增值税影响因素较多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管理。
4.结合过渡期合理选择“新老项目”
针对税改的大形势,建筑行业需要对这一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的新老项目,来制定相应的税负方案。“营改增”之后,新老项目共同出现,同时经营共同生产的情况下,需要针对“营改增”之前已经完工以及“营改增”之前未完工的施工项目在进行税改之后同样需要继续完成施工任务,但是施工的税负可能有两种方法处理,第一,继续按照老政策执行,就是按3%上建安税;第二,执行3%的税率简易增值税,具体需要根据相关标准执行。而对于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设备、材料等,必须要分开采购,分开核算,分开决算,避免因为税负混淆而产生的纳税混乱,而产生的不避免的税负,为企业谋求更多的利益。
四、结语
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新形势下,建筑业以前的相应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相关需求,保证建筑业的相关合理利益,所以必须紧跟国家改革发展的方向,对现有的税负制度进行研究,合理地管理建筑业中的各个环节,根据税负制定来优化管理,并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建筑业的应有利益,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红云.“营改增”对新疆建筑业税负和地方税收的影响效应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6(1).
建筑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2
引言
企业要想发展与提高,财务管理是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建筑业逐渐向多元化经营模式上发展,再加上我国的财政政策不断变化,使得建筑业市场陷入到一个困境当中,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整个行业走进了一个重新洗牌阶段。那么,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1 现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业没有了国家原有的“保护”,要自负盈亏,企业的风险加大。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但建筑企业具有点多、面广、线长、流动性强的特点,在管理上难度较大。因此,面对众多环境的改变,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些大型建筑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体制分权过渡,大量财务控制权下放到子公司,以致集团母公司无法对整个集团实施有效的控制,不能从集团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安排投资和筹资活动,集团内部财务政策不能达到一致,削弱了集团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的发挥。而且,目前各类建筑业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各公司虽然明确了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机构,编制了年度预算,可预算实际执行实际效果难以检验,预算仅为生产经营计划的参照。预算的控制作用无法真正实现。
1.2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不清的问题
建筑企业未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资产成本就会不实,利润税收都会受到影响。资金控制是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最直接、最关键的财务控制手段。建筑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有些企业为了能够承揽到任务资源,占领市场,不惜低价竞标并做出种种让利承诺,使得利润更加微薄。工程款拖欠,垫资施工,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突出,造成供企业调控的资金有限。
1.3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信息失真
财务管理需要制度作保证,部分财务人员往往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规不守、有责不负,年初无预算、开支无计划、成本无控制、费用无限制、核算无规矩、挂账不清理等。造成财产不实,家底不清,数据不准,信息无用,给单位内部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另外,财会人员素质差,职业道德水平低。大部分施工单位存在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严,财会人员理财观念落后,工作中有章不遵,习惯于听从领导的吩咐,财会人员对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不进行监督,更有甚者,法制观念淡薄,无视国家财经纪律,截留收入、挤列成本、乱借款、乱集资等时有发生。
1.4 未能实行招标选用和强化管理外部劳务队伍
外部劳务队伍是工程项目施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项目的效益。大部分外部队伍选择不规范,所选择的分包队伍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弱、人员素质差、施工设备落后,甚至是无营业执照、无施工资质、无技术力量、无管理经验的个体承包者,根本不具备施工能力。无技术、无资金、无设备的外部队伍进场,再加上对外部队伍的施工管理不规范,致使工程进度上不去、工程质量无保障、安全隐患多。
2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2.1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
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即资金的时间价值。现在的一元钱比未来的一元钱值钱,在经济学中,这一概念是以机会成本来表示的。为了衡量价值,使用时间价值的概念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用现值计算比较,不考虑时间价值的项目预测是不正确的。
2.2风险观念
风险是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任何决策都有风险。建筑企业自负盈亏,为扩大市场,降低成本,需要对额外的风险用额外的收益来弥补,做到合理投资。企业财务人员更应具有风险观念,加强收入成本利润的考核。
2.3现金流量观念
现金流量指建筑企业实际收到并可用于再投资的现金。财务报表核算的会计利润指的是收益,而非已经到帐的现金。在现实中,现金流量往往比利润更加重要,即使盈利企业,也可能由于抽出过多的现金而发生临时流转困难。即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由于现金流量不足造成财务状况恶化,也会使企业破产。
2.4 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观念
财务管理的性质决定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必须发挥财务的预测、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集团公司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控制了资金、成本、利润,就控制了集团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3 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策略
3.1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建立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包括企业的核算流程、会计部门的职责、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严格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等。针对财务监管不力问题,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没有监督的企业必然会出现腐败等严重阻挠企业发展的问题。成功的建筑企业,都十分注意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强调内部审计与监督不仅仅是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审计与监督,更重要的是对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贯彻执行情况的过程进行审计和监督,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都按严格的程序进行,使企业有序的发展。
3.2 加强财务预算
编制财务预算,对财务目标进行综合的平衡,将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责任人,通过预算来约束和控制,以保证企业各项计划的完成。做好预算工作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以收定支,把有限的优质资源导向优势企业,让亏损企业和项目处于受控状态,对经营业务的量做出硬性规定。生产性单位,以项目成本控制为重点;经营性单位,则以费用开支为控制重点。第二,控制资本性支出。将借贷、投资、购置等大的资本性支出的权限收归集团公司总部。第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根据量入为出的原则,统筹安排资金支出。同时,根据确定的利润总目标,制定出年度各项指标的分目标,通过目标分解,对各项费用的支出进行严格控制,对未列入财务预算的各项经济事项一律不得付诸实施。
3.3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目录、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计提办法、大修管理、购建及使用管理等。合理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配比要合理。
3.4 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为了减小管理和经营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设定财务预警指标,选择预警指标标准值,分析判断预警度,编制财务预警分析报告等措施来预防财务风险。
建筑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现场安全管理;问题
引言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指的是通过运用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手段来控制事故、消除隐患、降低损失,使得建筑企业达到最安全的水平,为施工人员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以消除不安全的行为与状态,强调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将激励摆放在发挥施工人员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位置,将安全作为施工的首要任务,不断地实现人人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去。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施工制度采取各种手段,对工程项目生产安全实施一切有效制约的活动,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控制的一系列活动,是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经营者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在建筑过程中,对于安全问题是一个公司只有投入,却不见收获的项目,在现今这个建筑体系中,有些建筑企业的老板为了省钱,就对建筑安全这个项目减少投资。在建筑一味的追求建筑市场利润最大化,使得这些企业在建筑过程中大大减少了对安全项目的投入,使得在建筑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
1.2安全教育培训相对滞后
在施工项目开始之后,许多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其并不是指固定在一个地方,随时都有可能去另外一个工地,因此在安全培训上就存在了难度,所以,一般施工人在施工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安全上的培训。另外,企业的技术人员在安全意识方面也比较差,缺乏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一些施工现场虽然有培训计划,也实施了培训计划,但是这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1.3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不严谨
目前,很多的施工企业根本没有直接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施工场地的设备乱且杂,不能有效的进行安全管理等,从而无法以安全工作为主要任务。此外,建筑企业在人员培训方面也较为缺乏,不能有效的对施工人员进行法律以及制度上的培训,同时,在监督管理过程中,监理人员也做的不到位。施工企业如果只是注重施工进度以及成本而忽视质量问题的话,就会导致建筑安全事故经常出现,因此,建筑企业的各部门领导一定要进一步规划好安全管理工作,将其做好做到位。
1.4安全管理和责任制度不完善
目前,多数建设施工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相关工作人员身上,导致实际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开展中,无法对健全且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应用,更无法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展开有效的监督,安全管理工作形同虚设,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各种违规操作行为屡见不鲜,各种安全隐患无法得到快速消除,促使建筑施工整体呈现出杂乱状态。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筑施工企业没有积极构建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导致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无法高效开展。
2.分析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对策
2.1改变经营战略,优化管理理念
如果要避免安全管理出现无人管理等局面,需要施工企业在其经营战略中进行转变,即从规模化转变成效益化与差异化等方向,主要是以技术含量较高,而且体量较大等项目为主,减少利润低和体量小项目的承接,严禁参与市场的恶性竞争,以实现人力资源的集中管理。对此,在保证安全生产同时,还需要对安全管理岗位进行明确,保证安全生产的有效控制,从而促进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有序进行。
2.2加大建筑单位的安全投入力度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施工单位不应该只注重价格竞争,这样导致施工单位为了利益而节约施工设备的投入成本,造成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故施工单位要以建筑项目的质量与施工人员的安全为重点。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有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对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设备、材料、机械及工具要经过严格的把关并大力投入,保质保量,以供施工人员安全使用。对于建筑安全投入的设备要检查其是否损坏或者老化,如果这样的话应该及时修理与更换,对于投入安全施工的设备也应有专人负责管理,防止建筑设备被占用或者不正当地使用。
2.3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对管理制度的落实,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应该针对现有建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加强其安全管理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应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同时配备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如招聘制度和激励制度等。例如,在某建筑施工团队中,由于天气比较恶劣,需要进行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当完成课程教学后进行考试,根据其掌握程度进行奖金鼓励,并利用奖惩制度强化人员相互监督,实现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2.4强化建筑企业责任,让企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安全部门要切实对安全问题进行重视,对于建筑公司部门要一级一级签订安全责任书,这样一层一层落实下去,做好安全工作,保证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是安全的,没有任何安全隐患。对于一些安全意识比较差的地方,需要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然后争对这个原因拿出相应的举措,从而消除安全隐患。对于一些安全意识比较好的建筑公司,不要大意放松,在施工过程中还是要解决好安全问题。工程项目较少的地方要克服安全工作与己无关思想。不能因为工程项目少就忽视安全,否则,出了问题后果同样严重。安全生产工作离不开制度的落实和建设。因此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等要不断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
2.5企业要对施工过程加大检查和管理力度
只有对施工安全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整治之后,施工过程就会更加安全、所以企业要加大施工过程检查力度,争取全面排除事故隐患,对一些施工重点环节,重点时期以及事故频发类型等进行排除,做到全面排除安全问题,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建筑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本质安全教育劳务用工实名制管理建筑业“用工荒”
1.目前国内安全教育的形势和状态
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已高达5000多万人,大多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他们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匮乏。目前,建筑工主要以企业培训为主,近些年随着安全法规日趋严格,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因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差异,大多数企业对劳务用工和教育培训还停留在表面,现场三级安全教育基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50学时。加上项目抢工期等,临时抽调人员更得不到有效培训。根据对75份较大事故调查报告,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对事故间接原因进行分析,其中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技术知识占比76%。对事故直接原因分析,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占比77%。
2.劳务企业建筑工人的构成
建筑业从业门槛低,劳务班组的工人大多从农村临时招来,大部分工人只知道干活挣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结果,既没经过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也没施工经验就直接上岗,一些“杂牌军”欠缺资质也能蒙混过关。这不仅给施工带来了风险,也给工程安全、质量埋下了隐患。随着国内交通的改善,建筑工人从省内流转开始转为全国流动。由于各省经济发展不同,监督力度也不尽相同,建筑工人的综合素质和约束力不高,造成安全事故在有的省市频发。
3.改进建议
根据全美安全理事会(NSC)调查结论显示,组织在安全管理上每投入1美元,平均可减少8.5美元的事故成本,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提高建筑工人的本质性安全培训虽然增加了费用支出,但实际上还是节约了成本,降低了事故率。
3.1完善培训体系,实现建筑工人本质培训
建立培训管理制度和建筑市场培训准入制度,从全国范围内进行管控,不培训、考核不合格就不能从事建筑施工活动(出于目前国内建筑工人文化程度现状考虑,考核不仅限于笔答)。建立有权威性、长效、统一的培训体系,而不是目前走过场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分为全日制、短期、业余,培训费主要来源于企业,不需要个人缴费,而且可以区别不同情况,给予适当的培训生活津贴,凡经过培训的人员统一记录到培训档案中,发放专业证件。未经登记、培训的,企业严禁使用。培养优秀、稳定的建筑队伍,才能改善建筑业整体就业环境。
3.2完善建筑工人保障体系,建立建筑工人诚信机制
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和建筑工程环境特点,从事建筑业的年轻工人日趋减少。2014年的大数据统计,16~24岁的建筑工人占9%,45~64岁的占43%。解决从业人员数量问题就需要从保险、工资、培训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建筑业现代化、工业化,让建筑工人成为有职业规划、有职业目标、有社会保障的职业。建立强制商业保险制度,从事建筑业的工人必须购商业保险,让保险公司也参与到培训过程监管中,从而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和建筑工人的劳动保障。投保费用可以由企业和工人共同承担,根据工人从事的工程项目出勤天数和个人风险指数计算,不管工人同时参与几个工程项目都是有保险保障的,从过去单项工程保险保障变成长期固定保障。利用大数据平台和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制度,建立工人诚信档案,通过诚信数据筛选优质工人,做到工人与企业互联互通,避免企业和工人双方面的风险。
3.3减化流程,提高服务品质
优化培训体系和流程,让工人愿意接受培训,快捷、方便地取得“建筑业准入卡”,提高服务质量。建立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建筑工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并开展技能鉴定。建立有效的建筑业三级培训准入制度,三级培训包括行业(委托的培训机构)、项目(企业)、班组(劳务企业)。通过培训机构的培训考核后,发放专业证件,自动建立数据档案。工人每参与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都要接受企业的再培训,主要针对工程特点、项目风险分析、项目管理制度等。劳务班组的培训以每天班前交底为主,主要针对工作风险分析、操作规程、安全保护措施等。这样的培训方式既缩短了培训时间,又保证了工人的培训质量,把建筑工人流动作业风险降到最低。建立建筑工人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已录入建筑工人实名制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筑工人,每1年进行一次短期的继续教育(专业机构),并记入档案。3年以上(含3年)无培训记录的,再次从事建筑作业时,应对其重新进行培训及信息录入,否则不得进入施工现场,相关不良及良好记录应予以保留。
3.4改变劳务企业用工方式,提高建筑队伍整体质量
当前建筑业用工秩序不尽规范、工人水平参差不齐,行业监管也不够有力。建筑市场施工安全的稳定不完全取决于施工企业,往往被劳务施工队长所牵制,工期紧的工程更会出现大批“临时抢工突击队”(人员临时组建、未进行良好的安全培训和项目风险源分析、工作时间一般按天计算)冲击建筑市场,不仅提高了劳务成本,也增加了现场安全、质量不稳定因素。依托大数据平台,改变以劳务队长为主体的现状,较变为以工人个体为基本单元,分析劳务企业综合实力,降低企业风险。劳务公司只有更多地吸纳有实力的个体,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发展壮大,从而改变整个建筑市场劳务就业环境。
建筑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建筑业;派遣用工;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劳务派遣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劳务派遣在企业用工中以其优势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劳务派遣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劳务派遣人员利益受损,在劳务派遣涉及的劳务派遣公司、企业(用人单位)、劳务工(劳动者)三方当事人当中,企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将起着极其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着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
1、劳务派遣的作用的优势分析1.1、采取劳务派遣这种新型的用工方式,员工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劳动合同》,保证了劳资双方在遵守劳动法的前提下实现了用工受法律保护,员工的权益也有了保障。员工由于有劳动合同的保护和约束将更努力为用工单位工作,而原有的福利待遇和管理制度都没有变化;1.2、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根据国家规定为派遣员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用工单位和派遣员工按规定的比例定期缴纳社会保险,员工因为用工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工龄得到延续,失业、医疗、工伤和退休后生活有了保障;1.3、因劳动关系在劳务派遣公司,故人事档案的管理也劳务派遣公司,使劳务人员开具各种与人事档案相关的证明更加快捷,总之,实行劳务派遣后,最大限度地净化了用工的管理职能,减轻了企业的工作负担,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市场竞争,理顺了劳动关系,规范了用工行为,使用工单位和员工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劳务关系,因此对劳动者个人来讲,改变用工方式后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加有了保证。
2、建筑业企业劳务派遣的现状
2.1、农民工讨薪事件时有发生
我国建筑业拥有一支约400万人的农民工队伍,占建筑业一线人员的90%以上。目前建筑行业面临的难题就是农民工的集体讨薪,尤其近年来,集体讨薪事件更是愈演愈烈。
讨薪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
2.1.1、从农民工工资的资金来源上看,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本身可能有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2.1.2、在支付环节,施工企业将劳务费结算给劳务分包公司后,劳务分包公司也可能没有及时将劳务费发放给农民工;
2.1.3、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农民工的恶意讨薪,农民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的政策法规有相当程度上倾斜于农民工,出现讨薪事件后,相关政府部门往往倾向于保护弱势群体,对施工企业进行处罚。
2.2、劳务作业队不支持劳务管理工作
按照国家或者项目工程所在地住建委的要求,施工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劳务管理制度。以我公司为例,尽管出台了相应管理文件,要求项目部每月对劳务分包队伍进行检查劳务工工资发放情况,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劳务分包队伍不愿将人工成本上报,交出来的也是应付交差,等工程完工后再由农民工出来讨薪。经调查,项目部劳动力管理员普遍反映劳务作业队不支持施工企业的劳务管理工作,而由于自己权力有限,作为劳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者,他们也很无奈。
从劳务作业队层面来说,由于许多劳务作业队是挂靠在劳务分包企业的名下,劳务作业队的实际管理工作则是由包工头或是劳务作业队实际控制人来实施,所以施工企业对劳务作业队的管理重点在于对劳务作业队实际控制人管理,若劳务作业队实际控制人不支持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施工企业要求的各项业内资料难以收集,增大了劳务管理的难度。
2.3、项目部缺乏劳务用工管理意识
作为施工企业与劳务作业队直接接触的部门,项目部对劳务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工企业劳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一些项目部从领导到劳动力管理员存在只看重眼前利益,忽视国家或当地的劳务法规,思想上不重视劳务管理工作,管理中不落实相关的制度,在项目劳务管理过程中存在未按照规定进行招投标、劳务合同签订率低、未对劳务分包合同及劳务作业人员如期备案,未按照规定对劳务作业队进行管理监督等漏洞,致使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工程质量、劳务纠纷等严重问题。
3、建筑业企业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
3.1、对劳务派遣工认识上存在偏差
随着建筑企业用工形式的不断改变,劳务派遣工将逐渐成为该类企业生产施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目前,虽然很多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劳务派遣员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受过去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仍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习惯于划分正式工、临时工,而劳务派遣工通常被界定为临时工或编外工,他们大多从事苦、脏、累、重的工作,而且这种劳动用工上的区分,使他们感觉受到歧视,低人一等,人格受不到尊重、报酬不公平。
3.2、劳务派遣工社保福利较差
在社保福利方面,部分建筑企业(或劳务派遣公司)为劳务派遣工的部分人员交五险,与正式员工相比,没有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补充养老金)等。
3.3、劳务派遣工激励机制不完善
劳务派遣员工从内心渴望得到用工单位的认同,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企业的一员,有不少员工在派遣期内,工作积极主动,能力表现突出,成为企业的骨干。但是,由于目前仍有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无法满足派遣员工特别是基层骨干的期望值和公平感,致使他们丧失对自身发展前途的信心,认为企业发展的好坏与自己无关,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此,激励机制不完善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派遣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4、完善建筑业劳务派遣工作的对策
4.1、加强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实现企业安全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对待劳务派遣既不能因为它有许多优点而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不能因为它存在缺点而予以封杀,而是要积极研究对策,趋利避害。
4.1.1、针对目前国内人才派遣市场劳务派遣员工年轻化,学历相对较低,流动性大的特点,应加强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及劳务派遣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和企业员工队伍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企业环境。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用工单位,都应定期就各自劳务用工管理现状进行交流,派遣运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派遣主体双方都应从劳务用工管理和激励机制着手,结合劳务派遣员工的利益诉求,不断探寻,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劳务用工管理制度。
4.1.2、随着劳务派遣市场的壮大,使很多企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安全经营及自身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劳务派遣员工管理工作制度的规范化,劳务派遣服务机构在人员的吸纳机制、薪酬分配机制、人员培训发展、党工团组织建设、劳务公司内部管理等方面应进行规范。劳务用工单位也应重视劳务用工管理,切实了解劳务工,避免不平等现象,保证劳务工和企业编内员工能享受到同等的权益。
4.2、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建筑企业在完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要建立多层次的奖励措施,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对工作表现出色、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的员工,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做到贡献和收入对等。同时,要注重提高劳务派遣员工的生活条件,想方设法改善他们的生活设施和工作环境。要定期开展各种先进人物评选活动,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通过精神激励,使其体会到贡献企业的成就感和得到承认的荣誉感,做到以能力留人、感情留人,从而不断激发劳务派遣员工的创业热情。
4.3、积极开拓派遣员工发展空间
建筑企业要结合劳务派遣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等特点,把其职业生涯设计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为劳务派遣员工开拓发展空间,并让派遣员工真正参与进来,使个人发展方向与企业的总体目标融为一体,让更多的人想做事,让想做事的人能做更多的事,主动实现从“要”到“我要干”的思想转变。一是制定派遣员工留转考核与管理办法,对扎实肯干、吃苦耐劳,表现突出的员工,将他们转为正式员工,二是分技能与管理两条线,并坚持定期选送相关人员外派进修学习。对业务技能较高的派遣员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其技能等级,同时,对有技能、精管理的派遣工,可以适时提拔到班长、项目经理或职能部室负责人岗位。
5、结语
笔者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目前建筑业劳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选择优秀的劳务作业队、重视劳务管理细节、增强项目部全员的劳务管理意识、落实施工企业劳务管理奖惩制度的解决措施,以提高施工企业的劳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秀招.试析建筑业企业派遣用工现状、问题与对策[J].福建建材,2012,07:117-120.
建筑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工程建设;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对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了有力的指导,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主要体现在:
一、国有建筑企业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实现了政企分开。国有建筑企业已经全部与政府脱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谋发展的市场主体,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
(二)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基本实现了管理层与劳务层的分离,通过组织结构调整,企业队伍结构初步实现优化。
(三)生产经营方式有了新的变革,广泛采用项目法组织施工,进行科学管理,使企业的资源取得了优化配置,提高了企业整体效益。
(四)企业的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基本建立。
(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有重大进展。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了改制,形成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这些企业改制的成功,为企业增添了活力,也为全行业的改制工作探索了经验。
二、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由项目法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筹资、设计、建设、运营、归还贷款负责。
(二)推行招标承包制,改变了政府向企业分配施工任务的方法。建筑企业投标承包的工程面积占全部施工面积的比重逐年增加。
(三)推行建设监理制,使工程项目的管理向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管理方式迈进一大步。建设监理制的推行,大大提高了我国工程的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四)实行合同管理制。按合同办事,用合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己经成为各方建设主体的自觉行为。合同当事人的履约观念逐步增强,合同履约率逐年提高。
(五)实行工程建设质量评价、监督社会化,改变了以前由企业自检、自报工程质量的做法,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对我国工程质量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
上述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使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
(一)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与建设主管部门管理水平落后的矛盾
建筑业作为率先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行业之一,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装备水平愈发精良,建筑科技不断创新,建设能力大幅提高。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在国际市场环境下,建筑水平己经基本达到国际水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也都稳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建筑企业改制取得明显进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国家作为其强大的精神后盾,需要国家在一些政策性、导向险的问题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建筑行业来说,其直接的精神支持就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建设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但是建设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改革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速度。
其主要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
1.长期封闭的国内建筑市场条件下,建设主管部门的管理思想还未完全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国际市场开放以后,其未能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以工程咨询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制,不能给予我国建筑企业先进的、科学的指导和保护。
2.国际市场的开放必然要求原有的市场机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这就需要建设主管部门能够依照国际管理方式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但就目前而言,相应的机制改革还相对滞后。
3.尽管多年来,为了规范建筑市场运行,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大量的建筑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没有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法律手段的作用。
(二)建设主管部门的简政放权与建筑市场自治功能弱化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