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残联工作者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残联工作者总结范文1
一、 领导重视、工作上水平。
根据上级2009年残联的有关文件精神,我们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09年残联工作计划》,明确了全年工作目标。成立了旗苑社区残疾人协会,由社区主任任会长、成员由其他社区干部及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担任。
在走访,普查登记残疾人家庭过程中,掌握了部分条件较差的残疾人家庭,他们希望得到帮助。
二、以认为本工作重实效
在2009年2---6月份社区残协共接待了6名残疾人来访,居民万作伟由于生病造成了残疾,失去了做重体力工作的能力,加之孩子上学,本人长年用药,社区主任出面为他协调了执法分局、工商局为其减免了相关费用,使他又能自食其力生活了,社区还次对他回访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温暖。
在第十九个助残日前夕,通过学习现代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协为指导思想,并结合 “残疾人工作者要切实为残疾人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的要求,在第19个助残日来临前夕(本工作总结来源于kxren.com),社区残联把为解决残疾人实际困难作为工作重点。市助理调研员马贵君、市残联理事张锦驹、镇政府残联负责人王艳秋走访慰问了困难残疾人窦志国,并为他发放了慰问金,同时鼓励他保持乐观态度,自尊、自信、自立,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
三、 加大宣传、关爱残疾人。
社区残联工作者总结范文2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批转的市残联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__府办发[____]8号)中提出的到20__年实现本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工作目标,按照市残康办的工作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方式,开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工作。积极探索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服务内容、工作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保障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
二、工作目标。
在对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区残联和卫生部门共同协作,制定和实施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为服务主体,对社区内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以医疗康复、知识普及、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康复服务计划。服务形式为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残疾人签定的“社区康复服务约定书”,实行每月一次上门服务,提供简易的健康体检和康复知识咨询,并指导残疾人进行生活技能、自理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功能康复训练,为残疾人康复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三、服务对象。
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
四、工作步骤。
㈠、准备阶段。(1月------3月)
1、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了解和掌握全区残疾人康复基本信息,为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2、通过二个试点镇工作情况的分析,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制定工作目标、措施和方法。
㈡、实施阶段。(4月------11月)
1、组织培训,明确工作任务。
组建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好的社区医生和志愿者队伍,对他们进行上岗培训,使他们明确康复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及服务的要求。
2、签订协议,提供康复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残疾人签定康复服务协议,明确服务内容、时间、形式等,医生和志愿者要按照协议要求进行服务,做好服务记录。
3、制订标准,加强督促检查。
根据康复服务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区卫生和残联等部门按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医生和志愿者的服务工作进行检查,使“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能正常、有序、稳步地开展。
㈢、总结阶段。(12月)
对实施“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服务的内容、标准、措施和做法。
五、时间节点。
1、__*年1月起__*、__*镇开展试点工作。
2、__*年3月--4月听取各方面对试点工作的意见,研究起草工作方案。
3、__*年4月召开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会议,通报试点镇情况,讨论确定工作计划。
4、__*年6月份召开专题会议,在全区推开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
5、__*年12月份进行工作总结。
六、工作要求。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要在__*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做到残联、卫生分工不分家,逐步形成区残联、区卫生局抓管理,基层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抓落实,村、居委干部、社区医生抓实效,残疾人协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区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1、区残联、区卫生部门要加强协作,精心指导。一要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区实际,研究起草“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各类工作用表、评估验收标准。二要发挥区残疾人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加强对残疾人康复需求工作的指导和康复服务医生的业务培训,要求区对镇、镇对村进行层层培训。经过培训,建立一支素质好、技术稳定的社区康复服务员队伍,为残疾人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社区服务。
2、基层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要依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就近就地、经济实用、覆盖面广的康复服务。
签约前基层残联要对残疾人家庭进行一次入户康复需求调查,摸清残疾人的家庭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征求是否需要康复服务。
具体实施中残联、卫生要做到“五个定”即一定服务对象,凡居住在本行政区域的所有残疾人,包括三瘫一截病人、精神病人及重残人员;二定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落实社区医生进行康复指导;三定服务方式,采取上门服务方式,方便残疾人;四定服务时间,按照康复服务约定书实行每月一次上门服务,特殊情况随叫随到;五定服务人员,每个康复对象指定医生负责。
3、社区医生要
社区残联工作者总结范文3
一、目标任务:
2015年全县为2.99万名残疾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各乡镇任务分解详见附件1。
二、时间步骤:
1、调查阶段(6月30日前):完成入户调研,基本信息调查表、需求情况调查表两表信息录入完成。
2、落实阶段(7月1日-10月31日):个性化服务卡录入全面完成。
3、总结阶段(11月1日-11月20日):上交典型实例和工作总结。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2015年是“智慧量服”推进年,县委、县政府将“量服”工作列入了各乡镇保证目标考核内容。各乡镇一是要深化“量服”四大机制,即:以制度性入户调研建立起常态的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一人一策”的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服务机制。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管理信息化机制和实据、量化决策机制。以残疾群众直接监督为主的新型全民监督机制;二是要树立工作整体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为出发点,及时将残疾人需求信息、服务落实情况等录入平台,实行信息化管理。
2、精心组织:一是要认真履行职责,明确“量服”工作责任领导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人为残联理事长和信息录入具体操作人员;二是要加强残疾人工作者特别是“量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对“量服”中的每个项目、每项内容、每项指标、每个要求和具体做法等都要讲清楚、讲全面、讲准确,努力提高为残疾人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要明确各阶段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确保“量服”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3、推广终端:全面推行“智慧量服”,打造“量服”升级版。一是信息录入方式由电脑版“量服”平台向“智慧量服”手持终端APP转变,2015年利用手持终端的村(社区)要达到80%以上;二是数据采集方式由纸质采集向手持终端直接入户采集转变,原“两表一卡”不再使用,2015年“智慧量服”手持终端APP软件录入的数据达本地“量服”总数据的80%。各乡镇要切实做好APP软件使用培训和手持终端管理工作。
4、及时录入:为贯彻省残联以“量服”工作为残联工作中心工作部署,残疾人需求信息统计、项目资金安排、民生工程进度统计、绩效目标考核等均以“量服”平台数据为准。各乡镇一是要及时、按进度将安置就业、职业技能培训、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阳光家园、无障碍改造、扶持发展生产等各项民生工程数据如实对照录入,确保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及时反映和目标任务按时完成;二是要主动做好各类残疾人需求信息收集、录入工作,为上级残联在项目资金安排时提供基础数据依据。
5、确保质量:各乡镇一是要认真开展入户调研工作,确保辖区内持证残疾人服务率达到98%以上,录入残疾人基本情况和需求情况准确率不低于95%,入户调研必须有现场照片;二是要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和政策为残疾人服务,确保普惠政策落实率95%以上,特惠政策应有尽有;三是要规范填报和落实“一人一策”的发展方案和帮扶方案,在充分帮助残疾人挖掘自身潜能方面下功夫,逐步建立残疾人及其家庭融入社会、自力更生的长效机制,服务落实情况要通过手持终端提交相关服务效果照片。
6、强化督导:一是要落实“量服”指导督查制度,通过进村入户和网上抽查,找出在入户调研、落实服务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纠正和完善。县残联班子成员、干部职工每人入户督查分别不少于50户和60户,每人网上督查不少于500户。指导督查内容主要包括《省残联关于印发<2015年“智慧量服”指导督点项目>的通知》、信息录入准确率和完整性、个性化服务方案实效性和规范性、民生工程录入及时性和完成率、普惠特惠政策落实情况、“智慧量服”终端使用及照片上传情况等;二是各乡镇要落实好村(社区)“三公开一公示”工作,落实率达95%,每村(社区)“三公开一公示”工作落实情况通过手持终端拍照上传。
社区残联工作者总结范文4
一、2020年工作成效
(一)转作风,严治党,形成残疾人工作新格局
1.抓契机,强化理论武装。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对标“一法四条例”,以开展“坚守初心使命、做新时代合格残疾人工作者”大讨论为载体,精心制定方案,重点学习贯彻落实对残疾人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省残联杨志远理事长对于残疾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传达贯彻中省市重大工作部署和县委十三届十一次会议精神,在全系统开展集中和分散的学习讨论活动12次,参与人员245人次;参加上级中心组及辅导讲座8场次;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自学,全面完成学习计划;完成书面心得体会20篇;完成上报调研文章2篇;全系统残疾人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岗位职责重要性和正确履职有了新的认识,干事激情有了新的提高。
2.转作风,确立人民中心理念。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一是坚持人民团体属性。重点突出“强三性、去四化”,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基层开展工作237人次,实地走访覆盖12个乡镇,足迹覆盖全县50%行政村(社区),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强化干事创业能力。坚持“四个坚定不移”、“六个准确把握”,协调推进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工作方略,以时不待我的激情,制定全方位的学习提升计划,着力提升“六+”能力,以打造一批精品创新项目为抓手,建设一支敢打仗,能打仗,打胜仗的干部队伍。
3.抓整改,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全面提升机关党建。以前期机关党建工作中自身查找的问题为导向,认真抓好问题整改,全面优化各项党务制度,明确专人落实,高标准完成,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并向组织推荐,积极参与全县组织活动,获得机关支部讲故事大赛优秀奖;二是全面开展作风整顿。以全市开展作风大整顿为契机,认真开展为期2个月的作风大整顿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残联干部作风大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大整顿工作落到实处;2.严肃问题梳理。自我剖析认真反思,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倾听群众肺腑之言,对标梳理出班子3个方面5个问题,班子成员及干部职工21个问题;3.突出整顿效果。班子问题全部制定了整改方案,由专人负责全部整改到位,班子成员各自认领问题清单,各自建立整改台账,按时保质保量对应销号,认真整改并举一反三;三是全面抓实党风廉政建设。采取坚持“三重一大”党组会研究、重大事项报告,开展“一月一学法”,常态化党风廉政谈话,积极开展并参与以案说法等方式,抓实抓牢党风廉政教育,筑牢防贪反腐堤坝。
(二)抓创新,强体系,确立残疾人工作新思路
1.以党的领导为首重,完善全县残疾人工作体系。一是以出台《县残疾人联合会改革方案》为契机,构建新时代残疾人工作体系。残联党组高度重视改革工作,明确专人负责,认真研究,结合实际,充分听取意见,重视程序,严格落实,于全市第一批出台《县残疾人联合会改革实施方案》,立足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模式,推进全覆盖的基层残疾人组织体系,建成全方位的残疾人服务平台,构建新时代残疾人工作体系;二是以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为契机,提升基层残协组织建设。细化乡镇考核机制,专项化、日常化工作考核比重提升;积极参加村(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明确基层治理中残疾人工作的位置;积极参与村“两委”换届工作,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培养和选用真心帮助残疾人,热爱残疾人事业的干部,充实基层残协组织,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三是以完善残保金征收机制为契机,推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积极汇报争取,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和完善残保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积极推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机关、事业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意愿得到巨大提升。
2.以和谐共进为目的,创建“一米阳光·真情恵残”党建服务品牌。一是感恩励志激斗志。组建由“杨过”、彭章其、夏福平、罗莲等残疾人创业模范代表和县特教学校师生、普法先进工作者彭永贵组成的县“希望之光”感党恩励志宣讲团,成功举办大型活动6次,小分队活动20余次,足迹遍布机关、中小学校、乡镇,受众达2000人次以上,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二是志愿服务共和谐。残疾人的一技之长也能回馈社会,组建了以残疾人五大协会为主体的残疾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了培训讲座、按摩理疗等志愿服务活动4次,服务群众200余人次;三是社会关爱暖人心。残联党组牵头组织集中和分散的献爱心活动,充分动员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累计为残疾人捐款捐物共计近120万元。
3.以真情为民为宗旨,创建全县残疾人困难救助体系。针对我县残疾人实际情况,县残联想法设法,构建起一个全社会参与、多角度互补的困难残疾人救助体系。一是残联紧急救助机制。不等不靠,利用节省的自有资金,完善紧急救助方案,做到按政策应救尽救,今年截止目前已投入资金26800元,救助残疾人16人,其中困难救助7人,医疗救助9人,预计争取市残联叠加救助21000元,争取省残联叠加救助3万元;二是联系协调救助机制。在全部重度残疾人免费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医疗服务的基础上,以县政府残工委联席会议为依托,明确专人负责,积极协调联系县级各部门、各乡镇,各方分工负责,建立困难残疾人救助服务机制,积极解决残疾人外地就医难,上学环境改善等一系列问题,累计投入资金近30万元;三是社会救助机制。以五大协会号召牵头为主,社会扶残助残组织、爱心人士为积极参与,对于困难残疾人的政策范围外的个性需求开展救助,累计捐款捐物近5万元。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实在在的为困难残疾人减轻了负担,托起了家庭的希望。
4.以维权服务为使命,创建全县残疾人法律咨询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及时网络咨询平台。在县残联已有残疾人法律援助站的基础上,在法治网上搭建残疾人法律服务专区,实现残疾人法律在线咨询专用通道,整合全县法律工作者资源为残疾人服务;二是建立全面普法教育平台。与县普法服务品牌“指尖普法”正式结成合作伙伴,定期涉残案件案例分析,切实加强全县人民群众对于涉残案件的认识和残疾人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三是建立联系协调平台。对特殊案例,请检察院、法院提前介入会商,形成联席会议制度,既解决了残疾人法律咨询瓶颈,又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三)优保障,解民困,展现残疾人工作新面貌
1.全面开展疫情防控保障,解除残疾人后顾之忧。针对疫情对残疾人尤其是贫困残疾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县残联积极作为、主动出击,帮助残疾人渡过难关。一是深入开展慰问。对全县48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到户慰问,发放米、油、面的生活物资,同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宣传,对县内4家盲人按摩机构,县特殊教育学校发放口罩1000个、消毒液20斤;二是全面协调就业。全面开展受疫情影响失业残疾人情况摸排,加强与县工业园区各企业对接,开展2场针对残疾人的双向就业招聘会,帮助6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三是加强部门协作。积极与县民政局对接,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困难残疾人家庭开展临时救助、把贫困残疾人纳入低保,保障了残疾人家庭疫情防控期间正常生活秩序。
2.全面提升贫困残疾人保障,打牢残疾人奔康基础。一是进一步宣传贯彻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补贴政策,全年共为1445名贫困残疾人发放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补贴384.9万元,比去年增加138万元,为6046名重度和精神三、四级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513.2万元,为4100余名残疾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70.9万元;二是积极争取到市残联居家灵活就业创业补贴资金16.9万元,对全县从事居家灵活就业、种养殖业等420名残疾人,637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就业补贴和发展生产补贴,补贴标准由去年的600元/人提高到800元/人;三是开展温暖万家行慰问活动,共涉及慰问残疾人2182人,慰问金额达91万余元;四是对730名肢体重度或三四级精神智力的残疾人开展居家托养服务,每人每年600元,共计43.8万元;五是争取到省残联残疾人股权量化扶贫资金35万元,投入到共乐镇、仙峰苗族乡两家专合社,资金分别量化给当地37名贫困残疾人,让他们享受股权分红。另今年将有6个村256名贫困残疾人享受到2016年来从省残联争取到的184万元扶贫资金分红,分红资金共计10.58万元,切实提高了贫困残疾人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今年,在全市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县残联获得全市组织创新奖,是全市残联系统唯一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单位。
3.全面加强教育就业保障,点燃残疾人奋斗激情。一是给予创业补助经费。对全县94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给予2000-5000元的创业补贴,补贴金额共计20万元;二是强化就业扶持。和就业等部门合作,对全县240余名残疾人开展电子商务、种养殖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增强残疾人自身就业创业能力,扩宽就业渠道,目前已帮助10余名贫困残疾人顺利就业,并对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建立就业需求档案,准确掌握残疾人就业需求及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对残疾人的就业帮扶;三是持续残疾学生教育资助。今年共资助残疾学生334人,残疾学生教育资助17万元,其中扶助残疾学生幼儿园到高中学生310人,资金93000元,残疾大学新生12个48000元,困难残疾人子女大学新生12人30000元;四是推动成立了县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是全市第一个成立的(市上都未成立)。对辖区内残疾少年儿童的残疾程度和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帮助残疾少年儿童合理选择学习及教育方式。全县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
(四)重量服,夯服务,开创残疾人工作新局面
1.预防为主,康复服务有亮点。一是优先开展好残疾预防。经常性开展健康教育、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宣传,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和卫健局合作开展特殊孕产妇诊疗工作,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最大程度降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致畸率和新生儿残疾发生率,并取得了实效;二是注重开展好康复筛查。为全县100余名0-14岁残疾儿童开展了康复筛查,其中股骨头坏死、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筛查30余名,开展假肢装配筛查20余名;开展白内障、翼状胬肉患者康复筛查1000余人;三是积极开展好康复救助。对定点康复机构0—14岁残疾儿童家庭送训补贴制度(试行)进行扩面,全面开展0-14岁残疾儿童康复:其中脑瘫儿童康复训练11人,投入资金54758.13元;智力儿童康复训练4人,投入资金24068.67元;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3人,投入资金31762.64元;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2人,投入资金72500元;听力残疾儿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6人,投入资金84800元;肢体(脑瘫)残疾儿童辅具适配15人,投入资金38848元;听力残疾人助听器装配5人,投入资金11000元;残疾人辅具适配投入资金727930元,发放辅具1484件,发放人数1456人;持续精神残疾服药救助全覆盖,投入资金180000元,发放400余人;残疾人大小腿假肢装配、上肢假肢装配救助7人,投入资金37000元;建成7个社区康复站,投入资金163245元;贫困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补贴4人,投入资金2000元;与爱尔优视眼科医院合作,对近700人进行了白内障、翼状胬肉康复手术,其中持证残疾人近60名,普遍康复效果较好,并有效预防视力残疾的发生率,得到了省、市残联领导的高度评价。
2.保质保量,维权组联齐争先。一是全面实施清单式管理,重视流程管控,在全市率先保质保量完成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投入改造资金97万余元,项目覆盖全县12个乡镇,实际改造26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232户,并全部通过验收;二是全心全意做好残疾人证管理工作。优化办证流程,减轻基层负担,截止12月10日共办理残疾人证2734本;全面完成残疾人证清理阶段性任务,积极开展死亡、迁移残疾人证清理工作;组成专家评定小组,专人专车,对全县12个乡镇2000余名疑似残疾人,依次开展集中下乡筛查、评定、办证工作;全面完成了市上下达的“双证”194人的清理任务,在全市通报中排名第一;截止12月10日,共完成持证残疾人各专项清理注销1111人,位居全市前列;三是强化业务培训。在对乡镇专干常态化培训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全县178个村(社区)近500名残疾人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能力。
3.引领带动,宣文体有新举措。一是重视借助平台效力,宣传引领有新突破。在使用传统宣传模式的同时,与“指尖普法”等全县性覆盖微信公众平台合作,加强残疾人法律宣传;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积极对接争取学习强国、电视台、新闻网、融媒体中心等媒体平台支持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残疾人,理解县的残疾人工作;以开展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发自媒体及残疾人网红平台,介绍残疾人生活,推介残疾人产品;二是重视典型形象效能,示范带动有新内容。结合残疾人感党恩励志宣讲团工作,重点打造了白手起家,人称大侠“杨过”的麒麟苗族乡残疾青年企业家何宇星(嘉晨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用爬行双手撑起人生的肢体二级残疾人夏福平、盲人就业和培训之家---视力二级残疾盲人按摩店老板罗莲、不向命运低头,拥有几十万粉丝的残疾人网红何明强等等一大批励志带动典型,并进行推广,激发残疾人不等不靠、奋发图强内生动力;三是重视组织培育效果,社会参与有新进展。以开展全国助残日、全国特奥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一系列残疾人节日庆祝活动和“五个一”文化进家庭活动的契机,累计投入资金近5万元,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大力扶持培育以五大协会为主的志愿服务组织和以爱心驿站为代表的社会扶残助残组织,广大残疾人朋友得到了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壮大了社会助残组织,真正的实现了三赢的目标。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新时代残疾人工作者要求认识不够清楚,在学、思、践、悟上存在差距。虽然全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和培训,但对于学习对于残疾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上,在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方面存在差距,对于残疾人事业思想理论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组织体系、业务体系等方面在学深悟透方面有差距。
(二)对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残联要求把握不准,勇争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不够。一是履职做的不够。在发挥县政府残工委秘书处作用体现不够,虽然今年在部门联合行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效果,但在推动所有成员单位履职尽责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二工作方法上还需继续提升。对于残疾人工作的成效上做到可视化、数据化、项目化上还有差距。
(三)全县残联系统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有得过且过思想。一是“量服”有松懈。在继续深化、优化“量服”工作上意识有滑坡,对于开展的工作被动接受多,而在紧紧围绕残疾人需求和期盼上工作努力不够;二是“本领恐慌”。吃老本,老经验较多,对于新时代残疾人工作者应具备的“六+”个能力建设还需继续加强。
(四)工作创新不足,虽有干事创业激情,但在沟通、汇报方面量能不够。一是汇报不足。全县残疾人数量多,需求大,历史欠账较多,对于为广大残疾人谋福利的项目政策资金上汇报不足,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工作中差距明显;二是争取不够。县残联作为一个代表全县残疾人的人民团体,而本机关却没有实际解决一名残疾人员正式编制的问题,向组织部门汇报争取不足。
(五)县残联系统人员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激发更多的活力和动力。一是机关正编人员少,年龄偏大,聘用人员稳定性不足,面对全县1.6万名残疾人的迫切需求和希望,人员力量深感捉襟见肘;二是基层组织亟需发展。2020年,中国残联《意见》将村(社区)残协定位为残联的最基层组织,15年来从“民间组织”到“自治组织”再到“最基层组织”,体现了残协在残疾人事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重要性不断彰显,而目前我县村(社区)残协、专委力量年龄偏大,力量薄弱,需进一步的加强人员的选拔和干事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2021年工作打算
(一)全力做好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今年是“十三五”和“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将认真梳理总结我县残疾人事业“十三五”期间的成效和短板,突出“四个要点”,加强对接,加强调研,集思广益,做好准备,在省市残联出台残疾人工作“十四五”规划后,结合我县“十四五”总体规划,明确专人负责,全面制定县残疾人工作十四五规划。
(二)持续推进改革进程。加快中省市县残联改革方案的落实,全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残联民政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的意见》,结合我县基层治理相关实际,进一步明确村(社区)残协在残联组织中的定位,加强残疾人基层组织的的建设;完善五个专门协会的法人治理结构,持续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服务活动;持续提升社会化工作水平,着力培养助残社会组织;强化残保金的征收工作,积极推动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和依法缴纳残保金纳入文明单位考核。
(三)做好残疾预防工作。2020年全县残疾预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汇同卫健、民政、财政、医保等部门进一步探索更好的办法,降低残疾人群的发生率。
(四)持续加强残疾人证的管理。继续加强残疾人证的管理和核发工作,持续开展残疾人证清理工作,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五)继续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居家托养工作,解决他们的日常生活居家困难。
(六)加大对残疾人的维权力度。持续做好困难残疾人救助工作;搞好法律援助和服务,继续强化对“一法四条例”的宣传推广,探索法律援助新机制;积极贯彻落实《条例》,不断加强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七)强化残疾人康复服务。认真做好2021年辅具的采购计划与发放工作;继续做好为民办实事“0—14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康复对象的输送;持续加大各项残疾人康复救助政策宣传,争取开展残疾儿童非定点康复机构康复训练;完成同中医院完成康复中心托管协议的签订,加强对县残疾人康复中心的监督和管理。
社区残联工作者总结范文5
调研中,大家发现,在改革开放30年成果滋养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各级残联的不懈努力,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已初具雏形,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服务全面拓展,残疾人得到了社会服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广大残疾人能够较充分的享受改革和发展成果,对当前的生活比较满意。但是,调研中也发现了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对建立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清
建立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事关残联和残疾人工作大局。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各级残联仍未做好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想准备,思想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不够,未把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摆上残联和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重心仍放在日常工作上,没有对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和思考,更缺乏科学合理的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二是认识不清,尤其是对服务体系的概念、内容、体系、方式方法等存在模糊认识,对服务体系的认识普遍停留在当前残疾人工作上和给予残疾人物质帮助上。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不仅仅包括物质,还包括精神和环境;不仅包括基本的生存服务,还包括发展和享受;不仅包括公益,还包括义务和经营。在这方面的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对构建服务体系的方式方法探讨不够。构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不仅是残联要办的事,而且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做好的事。目前各级残联虽然认识到这是一项社会化工作,但是如何走社会化道路,明显思路不清,方法不足。
2.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明显落后
市北区属于城市核心区域,社会服务体系虽然不完善、不系统,但残疾人仍可以享受到大量的社会化服务。如医疗康复、文体活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安养托管、无障碍等。但是胶南市的农村地区的广大残疾人能够得到的社会服务,却少得可怜。社区康复、文化体育、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心理支持、安养托管、无障碍设施等非常少,其社会服务大多集中在生活救助和社会救济方面。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十分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3.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资源整合不够
一是内容不足。当前残疾人能得到的服务大多局限于残联开展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凡是残联业务开展得好的,残疾人得到的服务就好,如残疾人康复、教育等。凡残联工作开展得不好或没有开展的,残疾人得到的服务就不够,如农村无障碍设施建设、残疾人安养托养、交通旅行等。二是各个服务项目结合不够,配合不足,未能形成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如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就读的残疾人学生得不到科学系统的康复服务,而康复机构中残疾人也得不到系统的教育,康教不能合一。三是各类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形不成社会服务合力。市北区每2000-5000人就有一个社区医疗站,为居民开展医疗服务,但是这些医疗机构大多未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也不够。四是有些服务项目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实实在在地为残疾人服务。比如为社区康复站配备的康复器材,有的是健身器材起不到康复作用,既浪费了资源,又占用了残疾人急需康复器材的购置资金。同时,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这些器材利用率不高,残疾人较少到康复站进行康复。又如,劳动部门的一卡通就业服务系统的利用率也不高。对残疾人的培训针对性也不强。
4.残疾人服务人才匮乏
由于为残疾人服务的要求较高,专业性强,准入门槛较高,从事残疾人服务的人员较少、不能满足残疾人服务工作的需求。比如镇街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待遇不够,专业化服务能力较弱。又如社区康复人才不足,缺少对残疾人康复的指导,尤其是残疾人在使用康复器械时没有得到科学指导,造成残疾人不会使用健身器材,造成社区康复站配备的康复器材使用率低,人机不能合一。
5.残联组织内部的体制机制不适应服务体系建设要求
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作,必须走社会化道路,坚持“政府主导,残联引导,社会主办”的方针。但是,目前各级残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残联主办”上。这样将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需求,造成社会服务资源不足。同时,残联内部结构起不到有效引导、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开展为残疾人服务上来。残联开展的工作也起不到政策扶持、资金扶持、舆论引导、行业管理等作用。
6.残疾人社会服务政策不足,资金不够
目前,全市在残疾人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全市统一的指导和引导。同时,资金投入不够,起不到政府主导的作用。政策法规也起不到有效动员社会资金投入的作用。
二、对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转变残联职能,完善体制机制
要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我们认为,应该将原来的“政府主导,残联协调,社会参与”转变为“政府主导,残联引导,社会主办”的方针。残联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职能也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场“革命”。
1.社会人才(如社会志愿者队伍)参与社会服务体系的管理和引导;
2.社会资金参与社会服务体系的引导和指导(社会资金如何投放才能达到既为残疾人服务又为自身创造实现双赢);
3.社会服务方面的行业管理和规范;
4.社会服务的保障与服务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5.社会服务中,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残联组织要在政策法规制定、项目管理、技术指导、经费资助和残疾人服务评估、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深圳市罗湖区残联辅助器具服务将项目管理、直接服务和评估督导3项职能分开,由残联制定政策、实施项目管理和经费资助,由康复中心或康复指导中心实施评估、转介,技术指导、随访和督导,由社会服务机构或民间机构提供直接服务。三者密切配合、互相监督,形成良性循环。
另外,要探讨成立“残疾人服务行业协会”,将残疾人服务业的评估、转介、技术指导和督导职能从残联机关中剥离开来,交由第三方机构来承担,从体制和机制上理顺关系,研究制定残疾人服务领域的行业标准,完善行业管理政策,加强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
(二)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机关建设
要把高绩效残联机关建设作为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进一步抓实抓好。高绩效就是又好又快。好与快是一对矛盾。在一个人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好”了就要牺牲“快”,“快”了就要牺牲“好”。所以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工作,一定要在提高工作人员能力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要加强对各级各类人员培训。不仅仅要加强对各级残联理事长的培训,还需加强对普通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人员的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工作技能、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要加强激励和鞭策机制。要一手抓激励,一手抓鞭策。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能兴表扬不兴批评。通过大家开诚布公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达到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互相提醒、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要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机关要形成一种什么样的理念?这是我们欠缺的。残联成立20年来,形成了一些固有的、优秀的、向上的理念。我们缺乏的是总结与提炼。把这些好的东西提炼出来,结合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加工、提炼、提高,形成残联的工作理念,并真正体现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行动中去。用这种理念指导、提升、鼓舞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工作氛围,以良好环境激励更大干劲。四是要加强感情培养。要形成领导关爱下属,下属支持领导的工作氛围,积极奉献,忘我工作。五是要开展文化活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六是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实现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三)加强理论指导,科学制定规划
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要成立由康复医学、社会医学、公共卫生管理、统计学、社区康复学以及政策研究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开展专题研究,制定残疾人服务指标体系。要认真调查残疾人需求,根据残疾人需要,发展残疾人急需、受益面广、效益好的服务项目,如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生活照料服务、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与养护等。要处理好“纳新”和“创新”的关系。既要充分借鉴、吸引国外和港澳台及先进地区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又要大胆探索和尝试,加强制度创新。各个服务领域都要创新理念,积极探索更好的制度安排,形成长效发展机制,使残疾人真正享受到均等化的、便利的公共服务。
要把残疾人服务网络放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背景下规划发展。将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事业的总体规划,克服残联“单打独斗”的做法,充分整合民政、卫生、教育、劳动社保、妇联、公安和残联等政府资源,充分吸收民间团体、残疾人自治组织和境外民间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融合技术指导、咨询评估、医疗康复、康复训练、中途宿舍、家属资源、辅助器具、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心理辅导等残疾人服务资源,建立健全以市级为龙头、区级为骨干、街道级为基地、社区为依托、残疾人家庭为阵地的服务网络,全面促进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残疾人专业服务机构有机结合,使残疾人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网点得到适合其需要的服务。
要正确处理公共服务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的关系。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优势、资源共享,同时着力做好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将其纳入城市公益性建设项目规划,建立健全了市、区、街道、社区专业机构,改善条件、完善功能、规范管理,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四)完善服务系统,实现服务覆盖
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是系统工程,要在服务对象、服务年龄、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等4个方面实现残疾人服务的全覆盖。
服务对象全员覆盖。将轻中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服务体系中,确保每个残疾人都得到社会服务。
服务年龄全部覆盖。从以学龄期、青少年为主,转到囊括残疾发生、学龄前阶段,直到中年和老年等所有年龄阶段。
服务内容全面覆盖。包括医疗康复、心理咨询、生活照料、教育就业、社会环境、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扶贫开发、无障碍环境改造、权益维护等全面服务内容。
服务流程全程覆盖。从残疾预防、残疾的发生到恢复期康复、后续康复、心理干预,再到残疾等级鉴定、教育、就业、社会生活等过程,贯穿所有服务流程。
(五)加强人力配置,突破人才瓶颈
要尽量避免“增机构、增编制、增设施”或政府直接包揽服务的传统方式,创新专业人才培育机制,借鉴香港、深圳等地的成熟经验开展专业化队伍建设,通过“民间运作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向社会组织举办的人才服务机构购买社会工作师、康复治疗师、特教教师和居家服务护理人员等社会服务人才。让这些专业人员在服务第一线,以专业服务方式针对个案和群体开展权益维护、心理辅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外展服务、社会救助和家庭服务等社会工作,实施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特殊教育等服务,迅速成为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生力军,为加快面向残疾人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专业人才培育机制做出有益探索。
(六)面向农村地区,提升服务水平
要着力加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加强农村残疾人工作。75%的残疾人生活在农村,贫困残疾人占农村残疾人总数的20%以上。农村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战场,也是难点和薄弱环节所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这是继中央7号文件以后,中央对农村残疾人工作的又一重大部署,为推进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和实践空间。我们要顺应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大力促进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事业的发展,当前尤其要研究解决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康复和残疾预防等重点问题。
社区残联工作者总结范文6
2001年的夏天格外的热,在一个室外温度足有40多度的下午,张晓林骑着他那辆旧28自行车用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位于北三环的新风南里社区卫生站。他衣服的背后全部让汗水湿透了,累得满脸通红……
张晓林是谁?他是北京市第二医院主任医师,西城区政协常委,农工西城区主委。张晓林在做什么?这就要从北京市西城区的康复工作说起了。
西城区在组建专业化的康复工作队伍时,力图发挥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康复诊疗、教学、科研和对社区康复的业务管理、技术培训、指导、检查评估等作用,寻求最一流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社区、社区家庭,为广大残疾人朋友提供优质服务。残联与全区七个街道及三级医院挂钩联手,形成了三级康复转介服务网络。专家和专业机构的参与,为康复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在开展的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制定工作规划年度计划、开展康复宣传、康复技术培训、检查督导、康复训练服务和康复质量评估评定等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各专业技术指导组作用,使社区康复始终沿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2000年北京市西城区以偏瘫(半身不遂)康复为突破口,以社区卫生站专业人员为骨干,全面启动了社区康复工作。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社区康复将医学专家全面纳入到康复的全过程里。计划聘请医学专家把关社区康复训练的质量,指导医务人员,评估训练效果。作为评估专家需要对社区训练的每一个新病例进行初评,客观记录,并与社区医护人员共同制定康复方法和计划,指导经过培训的康复训练人员开展工作。每一例康复训练习本结束时都要进行末评,检查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评估康复效果,这将是一项繁琐的工作;西城区纵深15公里,大大小小的社区卫生站遍布在小胡同里,要一个个找一个个去,这将是一项辛苦的工作;社区康复工作刚刚开展,卫生站的同志不了解家属不理解,要顺利开展工作还得进行说服工作;有些偏瘫患者家里卫生条件差,入户评估就要不怕脏累。这可能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并且这项工作是得不到酬劳的――这是一项义务的工作,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处在社会上层的医学教授还会做这样的义工吗?西城残联的同志找到了张晓林教授,张教授决定接受这项工作。
从2000年10月,西城区第一期实用康复技术班结业后,张晓林教授作为西城区社区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成员,成为了西城区社区康复的拓荒者。当你看到张晓林挎着公文包骑着旧28自行车在西城区的大小胡同里穿梭时,也许只会想到这是邻居大伯的闲逛,但正是这位医学教授为西城区的社区康复工作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爱心。记得一个冬日的上午,跑完4户已近中午12点了,张大夫没顾上吃午饭,匆匆地赶回医院主持下午的一台手术。记得2001年下半年德外大街开始施工改造,一位康复对象的家就在工地附近。张主任并没有因刮大风,路不好走放弃,他趟着路上的浮土,搬着自行车跨过管道沟壑,准时赶到了住户。张主任坐过康复对象的沙发,但更多是坐在康复对象的木椅甚至是小板凳上。有的患者家中房屋窄小,光线昏暗,有的甚至有难闻的气味,但张主任并不在意这些,在病人家中一坐就是三四十分钟,热心地开导他们,解除思想上的顾虑,耐心地为他们检查,指导他们的训练。康复训练对于社区卫生站的医务人员来说是一门新学问,在工作中难免有畏难情绪。遇到这种情况张主任总要说上几句鼓励的话,激发起他们的工作热情。奔波在社区之内,忙碌在小巷之中,张主任面对的不都是尊敬的笑脸。遇到训练人员的推托应付,卫生站领导的冷淡,患者家属的不理解,张主任总能平静的对待,他说:“我为的是病人,干的是事业。”
8年来,张晓林无论寒暑奔波于西城区的大街小巷,他的足迹走到了西城全区46个社区卫生站中的44个,深入200多个家庭,入户对86位偏瘫病人进行了康复训练前的初评和训练指导,对35名达到半年康复周期的康复对象入户进行了终期评估。在张教授的指导下有20%病历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甚至有的取得脱残的效果。家住新街口地区的一位89岁老人患脑梗后,由于治疗及时训练得当,不但步态恢复了正常,而且还能用患肢梳头,拧瓶盖。她高兴地说:“我要活到100岁。”家住新文化街的一位86岁老人,患病后一直没下过床,身体每况愈下,家人曾为她准备后事。经过半年的康复训练,她不但精神好了,而且能下床了,还能拄着拐,颤巍巍地走上几步。
在落实社区康复后,西城区真正形成一级、二级、三级康复完整链接,完成各级各类康复载体平台建设和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多元体系及其链接,并打破自成一体、关起门来做康复、各管一段的局面,实现连接连通共融共进,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载体、多平台、互为依托、优势互补、强辐射的体系网络,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全面康复、整体康复。为了更好的组建专业化的康复工作队伍,西城区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把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培训计划。实施了三个层面的专业培训。对各级领导者进行了4~8学时的培训,对包括区领导小组成员、各相关委办局领导、各医院院长、副院长,使其了解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工作原则。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康复工作负责人、各街道残联理事长和康复专干进行20~30学时培训,使其了解康复工作模式和评价方法。对社区卫生工作者、特教学校的校医和骨干教师进行168学时的理论和实操课培训,使其掌握康复理论和实用康复技术技能。经过培训考核发证,形成一支由区指导中心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社区残协组成的懂康复、有技术、能提供热情周到服务的互联互通互动的康复工作骨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