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1
在施工单位进场前,设计单位已经完成了机电的施工图设计,因此,项目部与设计方的协调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在与设计的协调中,项目部把握的基本原则为:1)项目部请设计单位现场交底,以便正确解读施工文件,了解设计意图及工程要求,查漏补缺,协助设计院完善施工图设计;2)对施工中出现的情况,及时汇报,并按业主、监理的要求及时处理,且配合设计方修正一些设计瑕疵;3)根据招投标及本路段的具体情况,在设备材料采购时,虚心听取设计方对机电设备、材料等选型选材意见;4)协助设计解决不可预测因素引起的疑难问题。3与监理的协调在与监理的协调中,项目部把握的基本原则为:1)按照监理方要求上报有关的报监文件;2)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月计划进行质量和进度管理,在施工班组“自检”和项目部专检的基础上,接受监理师的验收和检查,并按照监理要求,予以整改。3)此外,要严格执行设备材料的进场报验,严格执行工序报验,格使用招投标的品牌、规格的材料,严格质量控制;积极参加监理例会,或随时召集的其他会议;无条件配合监理工程师工作,接受监督检查。
2与供应商的协调
在与供应商的协调中,项目部把握的基本原则为:1)项目部在采购前,制定严密的采购计划,在保证施工的前提下,合理减少库存;2)采购经理负责主持采购协调会,一般情况下,以周为单位进行协调;3)签订完善的合同,根据合同来履行设备材料的采购任务;4)制订应急措施,对某种或某几种材料不能按时到场的情况事先确定应急方案;5)项目部及时通报设备供货进展状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督促设备材料的适时到场,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3与其它友邻协作标段的协调
与其它友邻协作标段的协同配合,确保工程总体效果和工期、质量要求,顺利地完成施工任务,避免标段间产生冲突、矛盾,必须对各友邻协作标段交叉工程的作业内容、界面、衔接等有清楚的认识和积极地协调搭接。在与其它友邻协作标段的协调中,项目部把握的基本原则为:1)协调好界面,包括与石峡管理站所属标段、路面标段、隧道土建标段、消防标段、绿化标段、管道标段、外线单位等的界面协调;2)西和隧道的所有反馈信息均送至石峡管隧道理站,控制信号也来至该隧道管理站,因此,应与石峡管隧道理站所属标段,就前端和后端的信号、接口、协议等的统一和兼容性方面达成一致,这在订货前就必须确定;3)此外,做好与路面标段、隧道土建标段、绿化标段、管道标段、外线单位的协调工作,协调过程中,均本着解决问题的原则进行。
4与地方的协调
在与地方的协调中,项目部把握的基本原则为:1)客观正确对待地方政府和群众的要求;2)重视自身素质建设,与当地政府和群众搞好团结,认识到项目部与当地政府群众只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这是处理企地关系的根本前提。对群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绝不能采取对立态度和过激方法;3)此外,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关心当地群众利益,取信于人,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公私分明,善始善终。
5结语
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2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227.6 文献标识码:A
1 公路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特点
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公路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特点。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主要有:①公路工程的施工周期长,最短的周期也要6个月以上,长的则要数年;②公路工程施工的流动性大,施工人员的工作场所并不是固定,一线的施工岗位与施工单位也多是短期的劳动雇佣关系,他们是根据不同的岗位更换不同的工作场所的;③施工中所涉及的材料、人员、工程以及机械设备的种类都比较多,在这些复杂的情况,容易因疏忽引起危险;④外界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对施工的影响都比较大,如雷雨天气,就可能对施工人员造成危险。由于以上工程施工的特点也就决定了施工中安全管理的特点:施工中要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正确的安全管理体系并注重安全管理各部门的协调合作。
2 公路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
公路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施工部门应自觉的实施容易造成危险的安全检查及监督,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另外客观上,施工单位还应该分析施工中容易引起危险事故的各种因素,并提前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建立优秀的安全管理系统,都是施工中安全管理应该实施的。
3 公路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安全管理的必须实行责任制原则,根据分工及级别实行责任制的原则:安全施工的计划性原则,有计划的对公路工程进行施工,可以确保突发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的预防性原则,一切都要遵照安全第一的原则,如果面对有可能发生危险的施工操作,宁可不强行施工也不能让事故发生;安全管理的动态管理原则,面对突发性的状况,懂得变通,以人的安全为基本考虑的因素;安全管理的奖惩原则,即对预防的安全事故发生的人员,要有奖励的措施,相反的,则要有惩罚的措施;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及效果性原则。
4 公路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措施
4.1 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
公路项目工程的施工的参与主体以及每个与工程相关的人都应该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施工要求及设计文件,严格执行施工中的各项工作,做好公路工程的同时也保护好自身的安全。
4.2 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人并建立健全公路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施工中的众多因素都是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的,所以要想建立健全的公路工程的安全管理的体系,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相互制约及影响的因素,否则,只是局部的研究安全保障问题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因此,要建立并完善公路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的机构以及人员的配备,将各个级别的部门负责人确定为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这样讲安全管理的责任量化,落实到人,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力的执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制度,如果出现了安全事故,这些责任人就具有连带的责任。
4.3 推动安全系统工程,从而提高安全管理的层次
根据安全系统工程学的观点,物的不安全的状态及人的不安全的行为是导致安全事故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安全系统工程却认为安全管理制度的存在缺陷才是导致安全事故的根本性的原因,因为其强调的就是管理,如果管理上没有缺陷,物的不安全的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的行为就都是可以克服的了,这样施工过程中也就不可能产生安全事故了。因此,我们应该推进安全系统工程,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安全管理的问题,提高安全管理的层次,从而有效的规划并且控制施工中的各项工作。
4.4 改进并完善安全设施的配置工作
在不影响施工技术的前提下,还应尽可能的配置好安全的设施,安全设施的配置工作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周期长、流动性大等特点,找出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关键工序或者关键的安全部位,并加以预防。如沥青加温站、施工中可能穿越村镇的路段,或是路基施工放炮段等工序,都是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工序,必须有效的制定预防措施,从而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②根据需要,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从而使施工设备的质量得以提高。当发现施工中所用到的机械生产设备存在质量问题时,必须立即检查并解决其质量问题。确保施工生产的机械没有质量问题以后,还必须配有施工过程中能够用到的封闭交通的标牌、安全施工标牌、专为施工工人准备的劳动保护用品等各种安全防护的设施及用具,最大限度的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③负责安全管理的各级责任人应深入到施工现场并对现场进行细致的研究及调查,不但要确保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设备的安全,在施工路段没有封闭交通的情况下,还必须要确保过路的行人以及过往的车辆的安全。负责安全人员还应该制定确保施工安全的技术方案,既不影响生产又不影响交通。
4.5 制定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的预案。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由于施工过程中的防触电触电、防机械事故、防高空坠落事故、防中毒事故、防爆破塌方事故等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并制约的,所以当某一个环节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时,若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的方案,后面与之相关的各个环节就都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前面已经提过,当物不存在不安全的状态以及人没有不安全的行为时,就不会发生安全事故。所以,施工安全管理的责任人必须能够及时洞察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的危险以及隐患,并及时的制定解决隐患的应急救援的预案。只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当安全事故真的发生时,才能镇定的解决问题,确保施工中的其他环节有序的完成。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公路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特点、施工中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施工中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施工中安全管理的措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与各方面的内容都有联系,这就要求施工全体人员共同对安全事故进行预防及控制,确保其不会发生。只有这样,我国的公路工程才能够真正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其明.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手册[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刘佳.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
[3]赵桐山.公路工程施工事故隐患及安全管理[J].甘肃科技,2003.
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3
应急管理作为时代的紧迫需求,必须通过先进的理念、有效的手段推动其发展,变非常态化管理为常态化管理,才能实现各类组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提升和损失的降低。事实表明,旧的经验式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应急管理必须由“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抓管理、抓方法、抓质量。
(一)应急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的普遍适用性。质量管理中的ISO标准是工业中普遍运用的一个质量标准,但其在教育、医疗、公共部门等不同领域的应用表明其具有普遍实用性。质量管理中的ISO标准同样可以作为衡量组织应急管理质量的尺度,用以对应急管理进行监管、考核。其中,ISO9001:2000标准明确指出该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ISO9001:2000标准1.2)。ISO9000要求“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在此基础上强调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序化,强调“岗、责、权”相统一。[1]这是未来组织的发展方向,是任何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也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点。按照通常的理解,产品指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用于销售的有形物品。而ISO9000:2000标准3.4.2对产品下的定义是:“过程的结果”。任何过程都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产品。因此ISO9000标准在该定义的注解中指出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类型: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2]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应急管理的效果就是一种产品,并且这种产品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经过严格有效控制的流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把关,合理设置,这与质量管理体系是共通的。因此,可以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运用于组织的应急管理中,以推动应急管理的行动方式和行动质量。2.质量管理与应急管理的互通。质量管理中旨在增强顾客满意的ISO9000标准确立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正是这些基本原则与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具有互通性,才使质量管理成为应急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应急管理的核心既是以人为本,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第二,过程方法。应急管理主张通过对突发事件产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第三,领导作用。应急管理同样强调指挥系统的重要地位。第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建立在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基础上,及时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第五,全员参与。对于应急管理来说,最重要的目标是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建立应急理念,并积极参与到突发事件的管理中。第六,管理的系统方法。应急管理也必须建立系统的观点,将整个管理流程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目标的有效性。第七,持续改进。应急管理要求从过去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从错误中学习,推广正确的工作理念和模式,进行不间断的评估学习。第八,互利的供方关系。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在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遏制突发事件。以上质量管理与应急原理在基本原则方面的互通性表明,将发展成熟的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应急管理领域,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应急质量管理即由此产生。
(二)应急质量管理的内涵
应急质量管理,是运用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如ISO标准的过程管理、顾客为中心等,进行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这一新领域和新思路的开拓,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的有关理念和方法而提出的“应急质量管理”理念,其基本内涵是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运用到各类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中,建立起完善的应急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各类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事件对组织运行的破坏,进而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二、应急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步骤
(一)基本思想
1.化非常态管理为常态管理。应急质量管理要求进行常态化的风险管理,而不是突发事件爆发以后进行的非常态管理。应急质量管理体系将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被分解到每一个工作步骤中,融入整个组织正常的生产生活流程,使得突发事件管理与日常工作融为一体,以预防为主,常抓不懈,从而能够化异态管理为常态管理。2.化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应急质量管理要求改变事后补救的工作模式,以事前预防为主,防范于未然,从源头上对风险源进行控制,做到未雨绸缪。这就要求首先找出可能影响质量或者导致危机的各种因素,进行合理分类,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程序逐一排除,使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3.化模糊管理为标准管理。旧式应急管理通常只是个别人的管理,或者说是领导的管理,而并非所有人都参与其中。应急质量管理体系则要建立条理分明的应急管理模块,通过对流程的管理来控制每一个工作环节,对所有员工的工作程序进行严格要求,进而在每个员工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应急管理脉络,实现化模糊管理为标准管理。
(二)工作步骤
基于上述分析,各类组织需要遵循相应的流程和规范,对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高效的管理。只有对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全面的针对性管理,才可能提高应急管理的效果。具体来说,这一目标将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树立风险意识。风险意识是应急管理的起点,要实现应急管理的常态化,就要大力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在领导阶层,同时在广大一线员工中也要建立相关的培养机制,这是应急管理战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风险意识是应急质量管理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正确的风险意识下进行各项活动,才能使组织的应急质量文件书得以贯彻。通常很多不安全的行为与人的素质、培训、教育有关。[3]因此,应该在基层以及广大民众中建立相关的培训机制,使应急管理的常态化成为一种现实。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相应的风险意识培训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防患于未然、有备而无患的风险思想。具体而言,首先从社会公众开始进行普遍而通俗的教育和宣传,其后通过社会公众所属的各级组织继续推广正确的风险意识。再次,由行业领导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各类组织领导者进行防微杜渐的意识强化。最后,由上级政府部门组织有资历的机构、专家和人员对各级公职人员进行责任意识的培训教育。
2.建立应急质量管理体系。应急管理强调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全过程管理,只有对每一个阶段都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才能“临危不惧”。通过应急质量管理标准书的有效实施,使应急管理常态化,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突发事件的爆发,避免无处不在的威胁。(1)预案管理。预案是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案应对具体适用范围加以规定),是针对危险源(即组织内部可能产生的风险)的处置而形成的制式文件。因此组织应在对潜在的风险源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制定相应的三级预案体系,并以此开展应急质量管理工作。(2)风险源管理。风险源是突发事件爆发的根源,而治本正是应急质量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对风险源进行有效管理意味着组织要通过日常监督对整个运行过程实施监测,包括风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最后再根据这些分析对该组织的应急能力做出评估,以明确应急管理中的优势和劣势,需要和不足之处[4],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据相关信息的变化趋势来判断可能出现的事件。[5]在这个过程中,基层人员应尤其注重对日常工作流程运转中隐藏的风险的防范[6]。具体来说,风险源管理大致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信息收集———风险源识别;信息分析———风险源确认;信息处理———风险源控制;信息更新———风险源再识别。其中,风险源识别是关键的步骤,要通过风机检测系统或信息监测处理系统认识和辨别出危机潜伏的各种症状。[7]信息分析要对采集到的信息与组织的衡量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评估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频率,从中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通过对信息做出的准确评价,为决策者和有关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8]基于此,组织就能够依据信息分析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置决定,达到控制风险源的目标。以上流程通过不断的运转,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新循环的开启。(3)应急处置。应急处置过程以预案的启动作为开始,以风险源被有效遏制为终点,具体如下:第一,应急响应,为将损失降到最低;第二,指挥协调,做出决策,掌控局势,调动应急资源,并对整个应急协作系统进行全面的管理;第三,信息管理。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同时向组织成员、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4)应急后管理。为使受损的组织及被影响单位尽快回归正常轨道,突发事件后的恢复重建过程至关重要。具体为:评估与学习,组织恢复。(5)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意味着旧一轮的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终结和新一轮工作的开始。在联系日益紧密的现代社会,组织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时刻都有变动的可能,这就要求组织必须时刻对此进行关注,以作为制定新的政策方案的参考和依据。
三、应急质量管理的实践应用
应急质量管理模式的推进将改变目前只有政府部门是应急管理主角的现状,使得各类组织及其成员和社会公众都成为这一模式的重要主体之一,只有全员参与的应急管理才可能最大程度的化解风险和避免突发事件的产生。
(一)第一步:组织的风险源分析
各类组织首先要分析本单位内生产、经营、办公等的应急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以此确定应急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从实际出发的应急管理工作将有助于组织应急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能够在有效把握工作侧重点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组织应对自身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规定正确的行为规范,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在此过程中分析可能导致组织陷入风险状态的因素,对其加以监督,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异常,从而实现有效的应急质量管理。具体步骤如下:①收集资料。对日常生产有关的相关报表、组织章程、组织机构、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范围、岗位责任制度等资料进行搜集,做足基础性准备工作。②进行组织分工开展初步调查。确定诊断的主要负责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适当分工,对组织以往和目前的经营状况、人员状况、管理状况以及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③根据上一步的调查将结果进行再分析,查找出可能的弊病,并进一步顺藤摸瓜,直到查明弊病的原因和表现为止。④综合分析确定可能的风险源。此项工作是根据上步的结果得出结论,有小问题的做出调整,有重大缺陷的需要立即进行整改,以免为组织后续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失。
(二)第二步:自下而上建立应急管理标准体系
基于上述风险源,相关部门要形成管理这个风险源的应急文件书,它是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依据,是应急质量管理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标准书的制定应坚持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以符合应急质量管理工作流程的普遍性、闭合性、稳定性、可持续改进、可控制追踪[9]等特征,实现对危机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1.订立本单位第三级应急管理文件标准,形成第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即应急管理的作业文件)。其形成路径是:一线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梳理各自的工作流程,制作个人安全生产规范,并依此形成应急手册;具体为开展岗位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应急处置措施设计,确定控制危险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和应急物资;将以上内容组成第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要求可操作性强、简明扼要,易学、易懂、易记、易用。2.订立本单位第二级应急文件标准,形成第二级应急文件书(即应急管理的程序文件)。其形成路径是:在第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的基础上,依据对风险源进行的分类,形成专项应急预案,即二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该文件书要求可行性强,并综合考虑人员与物资的配备,与此同时形成相对应的应急演练标准。3.订立本单位第一级应急文件标准,形成第一级应急标准规范书(即应急管理的原文件)。其形成路径是:在第三级和第二级应急标准的基础上,订立行业总体应急管理规范,形成第一级应急文件书,该文件书要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有效指导各组织的应急管理工作。4.订立本单位管理层的应急管理工作标准体系,形成应急管理工作手册(即应急管理的责任文件)。其形成路径是:在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的基础上,针对决策层和中层管理人员订立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标准,明确职责,用以提高应急工作的组织管理效率。该文件书要求责任明晰,且要保障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管理人员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5.订立应急管理工作的评审标准,形成应急管理的评审文件书。用以对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评审标准分为内部、外部评审标准。内部评审标准用以各类组织对自身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检测,外部评审标准将为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对本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时提供依据。该文件书要求设定相关参数,各项指标应具体、明确、实用。
(三)第三步:全面贯彻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循环改进、持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
组织在形成应急管理的工作手册和工作标准后,通过对人员进行的针对性培训,使其掌握应急质量管理标准书的思想与内容之后,即可严格依此进行日常的工作管理。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依照标准进行整改,同时定期对应急管理质量标准书进行科学的修订。为保证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要做到两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二是管理考核到位。开展纠正与预防活动,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是保证应急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内审是由经过培训并取得内审资格的人员对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及有效性进行验证的过程。对内审中发现的问题,要制定纠正及预防措施,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内审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应急管理质量标准体系的实效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为使应急质量标准书规定的各个方面在组织内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应该通过相关培训使全体人员真正理解各自职责所在,即知晓何时由何人如何进行正确的事,这有助于组织成员在短时间内做出快速处理的紧急决策。鉴于应急质量管理标准书是对应急质量管理的各个过程进行了规定,不同的岗位主要执行各自的职责,“专”与“全”的关系表现在应急质量方面“专”更加关键。因此,组织在所有人员了解基本流程的情况下进行有所侧重的培训,即对标准书中的各个部分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教育。需要强调的是,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应系统地掌握各类应急管理的专业知识。
(四)第四步:全面开展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外部评价工作,实现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
在应急质量管理标准制定出来后,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与效果,除了组织内部的监督和审核,还需要进行客观的外部评价。作为外部评价主体,政府应独立于组织的权威机构对其应急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10]但是政府的监督绝不是单指政府或政府部门出面进行检查、管理,而是应该形成一种效应,或者形成一种日常的规范。政府评价工作要深入到整个企业应急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过程中去,成为整个标准体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政府在监督与评价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标准的过程中,应采用质量管理标准中的PDCA(即P—计划、D—执行、S—学习、A—行动)过程管理与管理评审的方法,提高监督和评价的工作效率,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质量管理标准。应急指挥机构应在专家的协助下,以动态性、综合性、可比性、主导型、灵活性与扩展性、定性与定量结合、目标导向性等为原则[11],制定出应急质量管理的监督与评价的具体标准和细则,并对具体负责人员进行应急质量管理的培训,推广到每个工作人员中去,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具体来说,政府评价是由政府部门对各类组织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建立、实施、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是管理、评价、监督不同组织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工具和方法。在应急处置的过程中,社会公众难以全面了解组织的突发事件处理情况,而对于信息的收集、风险的预报与处理、决策的正确与否、资源调配的效率与效果等情况,政府机构是最有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价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应急质量管理外部评审中的作用,指派专人或专门机构,及时调查组织在应急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问题,建立秉公执法、求真务实的应急质量管理外部评审队伍,形成完整的评价工作流程。基于行业特点,组织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由三级、二级、一级文件书组成,政府评价也要形成与此相对应的标准。同时,政府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坚持直观性、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选取代表性强的、可量化的具体指标进行评价,如预算资金的数量、资金使用率、物资采购数量、风险控制率等。确定具体指标后再将其分类提取,进而形成一套可用于各类组织的标准化评价体系。政府对各类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估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通过标准化的指标检验组织是否建立了应急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行业标准,主要检验应急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必备资源(包括人员、设备等),审核各类组织是否具备了应急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其次,评价各类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要求。对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审核,严格按照评价标准的每一个指标,为组织的实际情况打分,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系统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再次,通过阶段性的评价工作衡量该组织不同阶段的工作绩效。确定被评估组织应急工作的有益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意见。目标导向的原则要求政府对各类组织进行应急管理工作评价的过程中,以改进其绩效为目标,而不是以惩罚为追求。最后,监督组织应急质量管理系统的改进。通过专业化的审核指出组织应急质量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参照行业内应急管理的有益经验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组织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改进。
四、小结
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4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现场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1、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
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因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非常复杂,事情也比较繁琐,施工现场的各种情况是不施工之前就能预料到的,很多情况下,管理人员要根据现场动态进行科学合理的部署和安排。只有确保施工现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确保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做好成本管理,尽可能地节约成本,减少浪费;才能确保施工进度按照计划进行,才能促使工程任务在规定的工期内或是提前完成;才能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的安全系数,降低风险系数,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才能确保工程施工的规范、高效地进行,保证工程质量能够顺利通过验收。
2、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
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管理的最基本要求,“粗放性”是传统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确保施工并现场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立一个严格执行精细化管理、遵循ISO标准的现代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体制。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能够使施工现场管理更为有序化,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序衔接的顺畅性与连贯性,降低不规范施工概率的发生,加强各个专业施工、不同工序之间的协调,尽可能地减少建设施工带来的负面影响。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安全管理原则
安全是确保工程施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在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必须把安全管理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做到每时每刻预防,房屋建筑设计工程人员在世纪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因素,注意施工过程中各种安全隐患的处理,并且把安全生产的思想贯穿到整个施工过程中。同时加强安全应急管理,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对安全突发事故启动应急预案,将安全生产的危险性降低才最低程度。
二、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
由于房屋建筑企业的规模差异很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软硬件配备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再加之建筑领域的总分包的体制,很难建立一套通行的规范,但是作为这样一个相对庞杂的工程系统来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就很难有合格的技术管理。目前的总分包的体制下,施工技术管理就是工程的总包单位的技术管理,即通过分包合同的纽带建立总包建筑单位与分包建筑单位的技术管理对接,这种对接的紧密度是比较差的,受到分包单位的软硬件设施的制约,并且很难贯彻执行原定的施工技术,使工程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管理成本将大大提高,使工程在企业与企业的交接过程中出现纰漏。
2、房屋建筑施工制度体系存在漏洞
由于房屋建筑企业参差不齐,一部分企业不能够落实并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国家标准,无视《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的要求,不按照标准实施工作。在人员的分配上,没有很好地将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岗位对接,或者是在企业内部没能够按照岗位进行施工技术的责任划分,出现一个流程多人负责或者是一个环节无人负责的现象,又或者是在制度建立本身就存在巨大缺陷,他们没有建立任何的施工制度体系,即便按照制度的要求来执行也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部分单位不能按照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对一线员工进行技术的培训,缺少操作规程以及安全教育,再加上施工项目本身存在的弊端,管理人员本身的水平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缺陷都迫切需要在制度上给予弥补完善。
三、加强房屋建筑的施工管理
1、优化现场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要遵循经济化原则、科学化原则、生产化原则等三个基本原则。经济化原则要求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并重;科学化原则要求施工作业安排科学、合理,确保工程高效顺利进行;生产化原则要求施工水平达到标准、规范化生产,以提高管理效益和生产效率。
2、健全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
房屋建筑企业要从本企业实际入手,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订一套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以及确立关键环节的限值和具体的作业指导书,让一线操作工人的行为都有相应的准则作为约束。在制定的过程中,具体的有以下这几方面:
(1)在施工前,应该熟悉工程的设计图及相关会审制度,同时应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相互的交流,明确其设计目标。然后,按照工程设计编制相应的施工流程及安排相应的施工人员。
(2)在施工的过程中,还应加强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培训,使其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使用正确的施工方法,尤其是大型机械的操作,有必要聘请专业的操作人员对其进行操作,避免因违规操作而造成比较大的安全事故。
(3)在工程验收的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应对工程进行仔细的审核,尤其是相应的隐蔽工程,管理人员应将审核落实到实处,同时将其记录保存,以方便今后相关人员查阅。
四、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
在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的优化及质量监督中,遵循优化现场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是首要要求,明确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必要条件,采取正确的管理方法是基本方向。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监督体系才是其根本落脚点,才能够确保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达到高效安全质量兼顾一体化的房屋建筑目标。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根据工程质量不断发展的变化来同步革新,积极探寻新的理念和思路,促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完善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体系。
1、健全监管机制告知制度
要建立健全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提高监督执法的透明度,促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达到“阳光监督”的水平。 保持工程建设、监理和施工等各方在建设工程活动中标从始至终都享有知情权,充分了解监督工作的方法、内容和手段,以便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便于自查自纠、自我约束活动的规范进行,减少甚至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2、建立集体监督机制
加强监督执法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改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因此要提升监督水平,建立集体监督机制,规定一个专业配备两名以上持证上岗的监督人员,并且在日常的工程质量监督和调查违规行为过程中,积极推行“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执法理念,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3、建立双重监督运行机制
在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中建立实物监督和行为监督双重并重的监督运行机制,从而实现从实物监督到工程建设的全方位领域的全面监督机制的扩展。
结束语
一套良好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技术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的潜力,更是房屋建筑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房屋建筑企业管理制度的始终,是房屋建筑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因此房屋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施工现场管理环节加以重视并着重优化,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程成本,保证施工房屋建筑的质量和安全,也切实的保障人民的人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曲颖.试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及质量监督[J].科技与企业,2013.4[2]陈胜德.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优化[J].门窗,2012,11:174+176.
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5
【关键词】新形势;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编制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电力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电力企业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过程中,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合理编制和管理物资计划。对于电力企业工作人员来讲,在编制和管理物资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清晰认识工作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不断提升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的编制和管理水平。
1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的编制
相较于以往的物资计划编制工作,新形势下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来理解:
一是基本原则:电力企业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基本原则,来编制企业物资计划,也就是在编制物资计划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电力企业的运营方针以及整体计划,并且对物资计划编制的时效性充分重视。此外,在编制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的过程中,还需要将统筹兼顾以及科学合理的原则给应用起来,比如在编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到现场,对当地的实际用电量和市场容量进行观察,并且收集相关资料,以便更加精确的编制物资计划。
二是编制依据: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在对物资计划进行编制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和运营情况,以便不断提升电力企业生产水平。
三是注意事项:在编制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电力企业生产任务的调整以及其他变更情况,来有效修正编制的物资计划。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就需要向上级报告,然后将一些追加削减计划等以书面形式向上级提出,并且还需要及时的将补充计划给做出来,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编制电力企业物资计划。
2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
相较于以往来讲,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具有较大的优势,因为可以有效降低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成本,在较大程度上提升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信息化水平。具体来讲,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一是有效降低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成本: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的一个较大优势就是有效降低了成本;通过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可以对企业上下游之间的供应链关系进行改善,并且有效整合和优化电力企业整个运营过程中相关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这样就可以增强电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此外,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的有效性得到增强,也是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成本降低的主要体现,编制的电力企业物资计划战略性和整体性得到了显著增强。另外,如今电力企业之间有着日趋激烈的竞争,那么单独的物资计划管理就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在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过程中,就需要有机联系其他的企业,如制造行业、服务行业、生产行业等,从而更好的管理整个电力企业的生产和供应链。另外,要紧密依据电力企业整体发展目标,来确立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的目标,那么就要求适应性、协作性也应该是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所具备的特点。比如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有效进行物资计划管理,可以有效采购、运输和储存生产物资,对相应的整体费用进行降低,这样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来提升电力企业整体效益。
二是提升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信息化水平:在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提升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信息化水平;其中,模块化管理的应用,是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体现。通过应用这种管理方式,可以促使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应急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此外,在新形势下,通信技术也日趋成熟,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沟通的手段和技术水平,因此,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可以合理应用远程控制手段,并且对物资计划管理的相应成本进行有效减少,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地域管理问题。同时,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分别是基本理论建设和技术手段建设,通过建设物资计划管理基本理论,可以促使电力企业的基础运营水平得到提高,而通过建设物资计划管理的技术手段,可以促使电力企业对主要生产物资行情进行充分了解,对货源信息库和价格信息库进行构建,这样就可以实时动态管理电力企业所需物资的采购工作。另外,提升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信息化水平,电力企业就可以对供应方厂商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整理,这样就可以对物资提供方进行更好的选择,选择的供货对象具有更高的质量和更低的价格。另外,提升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信息化水平,还可以对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的灵活性进行增强,制定出更加明确的物资采购策略。比如电力企业在对物资进行购买的过程中,通过施行物资计划管理,可以结合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不影响物料质量的基础上,来最大限度的降低物资价格,并且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管理所采购的物资。
另外,要利用宏观调控手段来合理配置电力企业的资源,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来促使物资资源之间的平衡得到保证,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那么就需要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能够互相联系。因此,就需要通过合理调控物资,来促使国民经济更好更稳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将一些宏观手段给利用起来,来指导国家的其他重点工程。
3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诸多人们的重视。因此,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就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基本原则来编制物资计划,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以此来促使电力企业获得更快的发展和进步。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的编制与管理措施,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申广林.加强管理企业物资管理的策略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11(29).
[2]梁丹.加强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思考[J].电力技术经济,2003(4).
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6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综合性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对于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城东街道充分认识颁布和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及早作出安排部署,认真抓好学习和宣传工作,现将2009年度我镇学习宣传工作总结如下:一是制定方案、明确工作职责。镇政府以文件形式下发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宣传活动工作方案。明确学习宣传任务。以学习法律原文为主,充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理解法律的具体内容,全面、准确、熟练地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规定,明确各自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所承担的职责。
二是突出重点。明确宣传内容。突出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的背景和必要性、立法宗旨、基本原则、主要制度、核心内容等,让公众认识和了解《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政府在预案编制、健全应急机制和体制、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重点宣传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预防与避险、自救与互救的基本技能,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以及后期处置等知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正确做法。
三是创新形式,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通过村屯小广播、现场咨询和每月说法等形式,广泛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把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结合起来,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宣传实效。
四是精心组织,宣传效果明显。司法所、综治办精心组织“普法六进”活动。接待咨询50余人;发放普法宣传资料500余份。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