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1
加强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智力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不是制度,也不是政策,而是教师的素质。总的来讲,小学教师智力技能是目前最需要同时也是最缺乏的。一方面,现实中“小学教育专业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1]就业形势严峻,竞争上岗已成为普遍趋势,对小学教师智力技能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理论和实践中缺乏对小学教师智力技能培养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在此形势下,对小学教师智力技能培养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其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日益专业化,这就要求注重小学教师的全方位、综合性的培养。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小学教师是建立在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的反思型、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而要适应这一需要,就必须加强对小学教师智力技能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智力技能的培养已成为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之桥梁。因为“智力技能是通过概念、规则的学习形成发展的,这种发展的结果即成为学习掌握概念、规则的一种能力。”[2]技能有助于从知识学习中形成能力,而各种能力都离不开智力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取决于心智活动水平的高低。可见,在诸种能力中,智力技能不仅处于核心地位,而且处于关键地位。因此,能力的培养,应重点培养智力技能。
最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把握两个特殊性。其一是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即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21世纪的新型小学师资;其二是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即所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全民义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能力)教育转变的需要。高等教育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与中师生的培养有所不同,不仅要在基础学科知识的容量上凸显优势,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师范技能上。但师范技能不能简单理解为普通话、三笔字等外在表层现象,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内在教育理论修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所具备的教育智慧的水平上。为此,要在质与量、传统技能与现代技能、显性素质与隐性素质、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的过程中保持“理性的平衡”与“必要的张力”,这无疑需要加强智力技能的培养。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智力技能培养中存在的误区
一是理论上的误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严格二分。一般而言,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是通过训练获得的。技能按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不同于知识,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同时,它又不同于操作活动方式,而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其具有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执行的内潜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这三方面特点”[3]。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虽有区别,但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又是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教学活动任务时,教师总是手脑并用,既需要教学智力技能,也需要教学动作技能,二者统一存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两种技能相辅相成,总是同时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任何一种技能的欠缺或生疏,都会给教学活动造成不利影响,从而降低教学的质量或效率。由此可见,教师技能是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统一,两者的区分只具有相对意义。
二是实践中的误区:注重动作技能有余而强调智力技能不足。对教师职业技能理论上的误解直接导致实践中的一系列弊端。例如,在实践中,许多教师课堂教学只会照本宣科,在解决学生生活、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上常常一筹莫展,缺少创新,这是缺乏智力技能素养的表现。小学教师是一种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这种技能不仅体现在课堂知识的传授,更主要地表现为对人生成长的指导。理论上,教师技能是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结合,外部动作方式是表现,内部心智活动是内源。但在实践中,仍然是以学生的“匠技型”的训练为主,注重教学的外在技能训练,“三字一话一画”、课件制作等外在动作技能成为教师技能的主要表现,仅注重学生的外在模仿,而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艺术、给小学生解惑的技能等内在智力技能则常常被轻视和忽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36号建议书《小学教师的培训》就特别提到“与同伴关系问题是人类尚未解决的最大问题之一,因此教师应用兴趣、态度、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生,使其在班级和家庭,在社区、国家和世界范围内,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宽容、团结协作”。
当然,学生技能的培养注重动作技能的培养,加强操作性技能训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应该看到动作技能的形成同样需要智力技能,如果说动作技能是“露出水面”的部分,那么“潜在水下”的部分则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的外化,智力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内在支持,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把培养学生技能仅仅看成是一种纯粹的动作技能的训练,缺乏更能体现为师者的智力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也是片面的,应加强学生智力技能的培养。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鉴于小学生自控性差,身心处于发展形成之中的特点,更需要教师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因而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二者内在统一于培养教师技能的实践中。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智力技能培养的现实路径
路径一:更新教育理念
时代观决定人才观,人才观决定素质观,素质观决定教育观。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凸显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问题的重要性迫使我们不得不去重新审视相对滞后的传统教育观与人才观。反思我国传统教育观主要有三大误区:一是重知识轻方法,二是重知识轻素质和能力,三是重应试轻应用。“素质本质上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则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诉诸实践就表现为能力。”[4]实践证明,传统教育观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必须进行改革。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教育改革,注重采取新的教育理念。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无疑是对时代和实践要求的理性回应。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教育理念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教育理念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育更要面向人本身。纵观社会和时展趋势,现代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片面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和素质转移。这决不意味着知识不再重要,而是要以能力和素质统率知识,把知识提高同能力和素质发展结合起来,把死的知识转化成活的能力与素质,而不应为知识而知识。这是新旧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根本区别。美国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实现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转变。他们所要求的能力主要指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我们培养小学教师,应对时代和现实要求有清晰认识,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教师专业的独特性突出地表现在其具有其他受过同等学历教育的人所不具备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课堂教学技能。可见,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问题已经被置于本科小学教师教育的核心位置。
现代教育观倡导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使他们掌握传递知识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使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是教师最根本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智力技能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技能,在强调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素质的今天,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高效率,就不能不注重智力技能的开发与培养。小学教师不是以某一学科为自己的专业,而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自己的专业。应改变传统某一学科和教育理论板块分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深刻、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注重教育实践中的体验与反思。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件,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而,只有在学习与训练、体验与反思、研究与创新中才能形成教育机智和专业能力,领悟教书育人的真谛。
路径二: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轻能力,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轻实践”等问题。我认为,欲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将教学理论内化,即首先指导“怎样教”。思辨地说,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人学”。实际上,有想象力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这就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需要发挥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在教学中主张以人(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并不断反思与领悟,逐渐形成技能,改变以往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两张皮”的现象。
智力技能的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学生的智力技能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智力技能形成的培养,应考虑在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采取多种教学措施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改变现在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采用案例教学,注重引入现实的教育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具体理解和自主建构。
在教学中也要加强对学生教育机智的培养,教师要有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教师具有教育机智的技能也是对教师智力技能的一个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他不仅要研究怎样教课,怎样上好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怎样处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对学生的成长更有利,而不会对他的发展留下阴影和负面的影响。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凸现,这与教育者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可见,提高教师的智力技能,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路径三:注重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是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突出素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表明,许多有作为的教育家,都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并在中小学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形成的。时展要求小学教师要具备一定科研技能,培养学生教育科研技能是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培养学生科研技能的同时,高校教师既要加强科研技能,提高科研能力,还要与小学教师合作。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会碰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是从事科研的土壤,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尤其是在教育行为研究方面,有着其他教育理论工作者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合作科研课题,同时让学生参与科研或承担部分科研任务,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到小学进行教学实践和教育调研,让他们身处教育工作第一线,学校、教室、课堂本身就是教育科学的“实验室”或“研究室”,在研究实践中他们会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逐步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形成科研技能,发展成为科研能力。
路径四:加强教育实践
不可否认,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不断训练提升能力和素质。高师院校的教育实践环节在体现师范特色,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诚然,智力技能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学习的效率和问题解决的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智力活动的自动化、熟练化、简缩化,能使新知识学习变快,解决问题时能迅速抓住要害,而这正是智力技能的功能。
教育实践要立足于小学教育活动,学生在小学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去体验与学习,观察、发现教育现象和问题,科学地进行分析与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反复磨合,培养学生的技能。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延长教育实践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小学教育实践中;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学生参与教育实践的质量,让学生真正从教育实践中受益。而传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虽然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但这一环节大都流于形式,在内容上没有真正地与理论教学融合在一起,而是从整个教师教育过程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孤立的环节。这就使学生感觉到理论和实践脱节,造成理论不愿学,实践没有兴趣学之弊端。为此,应使教育实践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内在联系的环节,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教育见习和实习在了解和体验中可以更直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为此,要加强教育见习、实习的指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技能,设计系统的专门的课题研究和针对性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强化师范生动作技能练习,增强技能培养实效,明确具体行为的要求。同时,技能的培养要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因而我们应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善于观察,在实践中激起思考,通过在实践中体验与反思,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论,将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因为关于环境和教育的辩证法是:“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身一定是受教育的。”[5]
综上所述,加强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智力技能培养,既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小学教师素质的客观需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做知识的创新者;要继承前人的教育理念,又要不断探索总结新的教育思想;要学习前人的经验,也要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为后来人提供参考”。[6]可见,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小学教师,就必须走出“注重动作技能有余而强调智力技能不足”的误区,把动作技能培养与智力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 刘电芝.智力技能的新认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3] 王云峰.对教学技能心理训练模式的再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4).
[4] 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2
[关键字]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能力,素质教育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于计算机发展速度很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方面,是比较成功的。在计算机开始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一般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但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相对不足。如:机关、企事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经过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的学生,要达到上述各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学生毕业后还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而现在中职计算机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因此,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的设置,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通过中职计算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使中职的计算机教育事业更加蓬勃发展。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几种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法:
一、授课方法的改革
现在多数计算机的课程的教学基本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即边讲边练)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我校近年通过实践尝试收到了较好的好效果。
二、实践能力的改革
1.实践能力的教学
无论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还是程序设计专业课程,上机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经过大量上机操作,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上机操作教学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往,教师在上计算机实验课之前,先要“讲实验”,即把实验内容从头到尾讲解一番,说明每一步可能遇到什么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教师还必须强调学生不要进行诸如删除系统文件、修改注册表。这种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际操作分离,不符合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规律,教学效果往往不很理想。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完全可实现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即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这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教每个学生,这样,可使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直接学到教师的操作技巧,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操作,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捷径。
2.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比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微机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开设都突出专业特色,也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偏少,实验设备档次不够,以及教师实践指导方法的缺陷等。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个在校学生每周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8课时,上机总机时不少于500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应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必需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应该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转贴于 三、计算机教学方法要全面推行计算机素质教育改革
计算机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说是一项实用性极强的技能。这种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实际操作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强调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它对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自学能力,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是加速度的,没有此项能力的话很难跟上技术的变迁,再如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现有计算机教学方法要全面推行计算机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强、会自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必然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改革那些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总的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其次,方法要因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异,例如对于基本理论,教师应通过细致、透彻的讲解进行教学,而计算机使用技术方面则必须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的形式来掌握;第三,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四,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提高计算机素质教育改革的方法:
1.运用归纳和比较,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第一步,掌握得是否扎实,会影响日后对其他内容的学习。所以,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课下要更加精心地备课,讲课时要精练,并且,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比较,加强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加深理解。
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上机实践的热情。有没有学习兴趣,是学生是否能学好的重要因素。而上机练习又是学好计算机的关键。我认为案例法和讨论法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两种方法。以讨论法为例,就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学习或上机的一些问题,教师对于共同的问题根据情况进行解答或启发学生去上机实践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在实施时,分组很重要,男女学生的比例以及善于言谈者与不善言谈者的比例一定要适当,才能保证讨论气氛热烈。这些方法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督促他们勤于上机实践起了很好的作用。
3.提出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教育的延续。对于某些内容,教师不必全部讲解,可以讲出基本原理、内容,提出几个启发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例如在介绍完C语言的一维数组后,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二维数组的“维”是什么含义?二维数组和一维数组有什么关系?三维数组和二维数组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就会更容易掌握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
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更要注重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中职学生的竞争能力。对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广大教师有着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仍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这需要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来有效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cce.com.cn 中国电脑教育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3
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本科教学;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7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但许多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尽管掌握了较丰富的市场营销理论,但由于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职业要求,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尚存在一定距离。
一、《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市场营销理论是在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上,对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缺乏企业实践基础的本科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这一特征。市场营销案例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工商企业营销活动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编写成的对某一市场营销活动的客观描述,因此市场营销案例则可以成为沟通市场营销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效介质,案例教学则可以成为这种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市场营销案例》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专业方向课,该课程要求通过教师指导和引导学生对市场营销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就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使学生加深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竞争和职业能力要求。
二、能力培养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的具体作法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观点,职业能力主要由职业素质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构成,职业素质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人际交往、合作、协同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处理、工作安排、组织协调以及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专业综合能力是指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技术等而获得的。专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各种工作方式,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教学过程中要使相关课程真正承担起职业能力培养任务,需要对本课程知识模块和能力分解,使其相互对应。同时建立相对公平合理的考核与奖惩机制,以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具体作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准备课前工作。首先,教师要精选教学案例。按照市场营销学课程体系,把市场营销理论分成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环境、市场研究、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市场营销道德等六个模块,对各个模块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进行有效界定后精心选择相关案例。如学习社会责任观念时所选择的“康菲石油公司渤海湾溢油事件”案例,结合所在模块的理论知识点,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学生社会认知实际,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有利于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准备。每一个案例分组讨论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准备。教师要对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必要的介绍,要引导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回顾,夯实学生理论基础,要说明理论知识和案例实际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方向,还要推荐合适的参考文献供学生查阅,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相关企业,或者聘请相关企业家、营销经理走进课堂,介绍营销实战经验,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证能力。再次,要合理组建、动态调整讨论分组。学生课程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为6~8人,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学习成绩甚至宿舍分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合理搭配而建立,并按照对某一个具体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小组成员之间能力的差异性、互补性和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应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小组之间能够进行公平的竞争,发挥学习小组活动的积极作用。最后,建立与能力相对应的考评机制。制定并执行合理的考评标准既是促进学生认真准备的动力,也是对学生努力所得结果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但是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本身目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能力分解为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两个部分,在案例陈述过程中,理论素质部分重点考查学生案例归纳能力和文献回顾能力,实践能力部分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证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总结经验和经验推广能力。在案例讨论、答辩过程中重点考查学生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评分标准在第一节课向学生公布,并由各小组推荐一位匿名学生评委参与考评,综合成绩作为该组学生学期考评时平时综合成绩的重要依据。
2.规范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市场营销案例》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引导作用的具体体现,也是督促激励学生的有效措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始终秉承“把讲台让给学生”的理念,积极推行“行为引导型”的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的指导者、引路者、合作者、促进者。提供讨论式的教学情境,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自,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可以得到较大提高。1)学生陈述阶段。要求指定小组相关学生在讲台用PPT与其他学生分享课前讨论成果,教师认真倾听并详细记录学生陈述过程中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问题提出(经验揭示)的合理情况、分析问题(经验)的思路、方法、所提对策建议(经验启示)时运用理论和实证知识的能力情况,同时考察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以及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能力,并对照考评标准给予初步的评分。2)讨论答辩阶段。案例本身不存在绝对的标准答案,特别是市场营销教学案例,重要的是在讨论、答辩问题时能够做到遵从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和原理的内在逻辑性、理由充分性和适度创新性,必须对已学理论、实证经验和参考文献应用得当,理由充分,最好有自己一定的、系统的看法和理解。在此过程中其他小组同学现场提问,答辩小组团队成员协作作答。教师从小组成员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反应敏捷程度、迅速抓住问题要害程度、回答问题的严密程度等方面来评定。鉴于案例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应当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既要作好“裁判员”,也要作好“运动员”,甚至还要作好“教练员”,既要对照标准评定学生表现,更要指导、引导学生回答,必要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问。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言行感受到鼓励和期望,全身心投入,闪现出灵感的火花。3)教师点评阶段。教师对市场营销教学案例的点评不同于讲授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要着重对本案例理论知识的梳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方法、路径的肯定或纠正,对对策建议(经验启示)的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提升情况的总体评价,指出学生通过该案例学习取得的进步与不足,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课后案例整理。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结束后进行再思考,规定时间内撰写、上交案例材料,包括具体案例及其补充材料、小组分析内容、提问问题及其回答、Powerpoint课件完善、尚需继续探讨的问题、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以及学习体会等,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与匿名学生评委共同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既对学生给予客观公正评价,也使匿名学生评委的综合技能得以提升。
三、《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体会
1.《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在传统的理论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学生是观众,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因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是一个群体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不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因此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营销活动问题的敏锐洞察力、独立的思考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2.《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不同于《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市场营销学》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市场营销的理论体系打好理论基础,教学过程中一般也会采用个别案例教学手段以加强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所选择的案例往往比较短小精悍,教学过程也比较简单,是一种“单兵种训练”。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学生学习完《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品牌管理》等专业课后开设的专业课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是对学生已学专业知识“多兵种合成演练”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环节的精心准备、密切配合和全方位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3.《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案例教学。《市场营销案例》是根据工商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素材编写的教学案例,而市场营销学虽然是一门科学,但市场营销活动的艺术性要比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强得多,因此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营销实证知识的应用,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避免生搬硬套现成的市场营销理论,对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综合素质,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应用型高校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应用型本科教学应注重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研究型本科教学的市场营销理论教学评价主要以单一的理论考试为主,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市场营销案例》课程评价应着重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察。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必然引导广大教师、学生由原来的只重视书面考试转到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教学上来。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其各环节作为总体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阚中华.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2]赵成柏.经管类应用型本科社会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J].大众科技,2006,(8).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4
【关键词】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反拨作用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入世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对英语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高职高专英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即: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并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本着这一原则,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便孕育而生,并迅速成为衡量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较为统一的尺度。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现状
1.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对象层次不一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个方面的发展,我国高等专科与高等职业教育也相应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部分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相当一些中专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与此同时,由于连年大幅度扩招,普通专科层次高校生源入学水平逐年下降,因为高职院校本身的特殊性,高职高专学生的来源和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经过正式的高考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往往都是重点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招录后所剩,包括英语在内的综合成绩相对落后,他们虽然经过三年高中的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要求。另一种是参加高职升学考试,从中专、技校、职业中学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俗称“三校生”。这部分学生虽然在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阶段也学过三年英语,但英语基础非常差,因此对学习英语极不感兴趣或感到很吃力。
2.现有的高职英语教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目前的高职学生因为英语水平差异悬殊,所以对教材的要求也不同。而且,目前针对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有十几种之多,有些教材的词汇、课文、课后习题、讲解的语法点、写作内容以及翻译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改进。教材的应用对象主要是学生,只有学生认可的教材才应该是合适的教材。教材的质量和对学生的合适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面对高职教育的突飞猛进,给不同层次的高职学生提供质量高又合适的教材很值得重视。
3.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高职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英语教学不能一种模式。可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多沿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且,在当今提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情况下,我校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课还处于黑板、粉笔加录音机的传统模式中,也就是说,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的权利和机会,抑制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英语学习处于枯燥的讲解和被动的应试当中,从而使语言应用性、交际性的本质特征无法得到实现,这种费时却低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三、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出题原则和评分标准
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从五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及在涉外业务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包括听力理解(15%),考查学生的基本的听力辨解能力,以对话、短文的形式呈现;词汇和语法(15%),测试学生的句法结构、词汇及词形的变化;阅读理解(35%),用一般性和应用性的语篇全面测试学生的语言理解力;英译汉(20%),以段落和句子的形式测试学生的基本翻译能力;写作或汉译英(15%)主要为应用性的摘要、通告、信函、简历表、申请书等。综观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设计,不难看出,该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日常交际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强化语篇意识,提高综合应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四、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1.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定位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的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业务的日常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本着这一要求,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实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适应性。英语教学和其它课程一样,从高职教育的思想理念和发展趋势来看,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定位显得必要而又急切。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他们既懂专业应用又会操作。针对这一目标,英语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作为重点,根据高职生的实际,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运用的训练,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
2.增强教学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表现在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没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而且对自己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教学评估和测试是对教学过程的正确评价。对教学过程评价包括对教的评价和对学的评价。其中学生的成绩评估的方法和目标是教学评估的主体,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目前,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价,多数院校采用的是“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 能力A/B级 考试”这把尺子。“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提高了社会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认可和重视程度,推动了高职英语教育事业。同时,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洗礼,习惯了被动学习,喂一口,吃一口,缺乏主动性;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方向,他们更是把惰性发挥到了极点。有了这类考试,他们才会更加注重平时的英语学习和思考,从而增强任课老师的教学自信心和主动性。
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以死记硬背式的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为主,这种无意义的重复与操练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更需要对知识的认知与重构。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从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从注重教师的教而转向注重学生的学,要优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刺激他们的感官:视觉,听觉,感觉,知觉,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最终达到能力为本,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当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改善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以资共同探讨。
1.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信心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从互联网上下载各种英语资料,优化教学内容并利用互联网增强师生的教与学的互动。
②创造条件营造现实的和虚拟的英语教学环境,充分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专业特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文章背景,适当穿插一些生动的英语故事情节、幽默的英语笑话、国外的风土人情等的内容,使枯燥的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活力,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③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英语交际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英语故事角色表演、英语日记讲述、英语园地、英语论坛、英语角等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英语的状态,从而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
①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师必须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索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同时,学院应鼓励英语教师去争取做外销员、商务师、导游、翻译等工作,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学校教学要求。
②对教师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思想素质,提高教师投身教学的自学性。
③学校也要抓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学人才;鼓励教师搞教研、科研;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打好“物质”基础。
总之,作为外语教师,重要的是要多促使学生多用英语交流,激发学生的英语兴, 使教师与学生保持同步,学生学习英语才会更加有激情,更加有兴趣。同时,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现状亟待探究和采取其对策,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新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毛忠明.大学英语多种模式改革实验报告与分析.
[2]田玉梅.浅谈英语课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2.
[4]张丽辉.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讨.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5
关键词 校外实训平台;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6-0048-03
一、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职业能力”[1],“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是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3]。
(一)国家重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教育部在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二)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基本要求
在企业里, 许多雇主意识到, 如果录用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得较好的劳动者, 那么在特殊的职业技能人员短缺的情况下, 这些劳动者依然能相对较容易地填补这些职位的空缺[4]。根据课题组调研,也l现近些年企业对于雇员的职业核心能力越来越重视。因此,课题组通过人才招聘网站,对工作地点在义乌的十余种行业的500条招聘信息中对应聘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基本的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招聘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或多或少都有所要求,而其中对于交流沟通、数字运用以及与人合作的要求相对更为普遍。
二、校外实训平台建设现状
(一)校外实训平台的相对广泛性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十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4年11月,学校首批校企合作紧密型基地――颐和大酒店有限公司实习基地、英特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训基地、赛尔集团实训基地、巨龙箱包实训基地、新光校外实训基地正式获批。除了以上紧密型实训基地外,还有很多实训基地,如外语外贸分院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在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的商城集团实训基地等其他校内外实训平台。
(二)校外实训平台的使用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城集团校外实训平台主要是基于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到五区的市场。平台基本上是每年利用四个月,每位学生一个月。学生在此平台五个区开展的都是针对中外采购商、游客、市场经营户等群体提供翻译和产品推介等实践内容,但不局限于上述实践内容,如学生还在国际商贸城五个区块进行市场采购贸易平台账户注册、义乌购后台商品的录入以及图片上传、义乌购问卷调查及资料整理、协助义乌购高端培训、义乌购实名认证工作、小商品指数等资料整理、义乌市第一届义乌马拉松的宣传、市场秩序维护及日常巡视、商铺信息收集和整理、采购商问卷调查、市场店铺英文纠错、博览会采购商等证件制作、展会现场口语翻译等工作。
三、基于实训平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验设计
基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普遍的要求,课题组以校外实训平台为依托并作为校内课堂教学的补充,针对义乌市场对学校毕业人才的需求特征,构建了“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自我管理”、“人文素养”以及“义乌市场认知”职业核心能力五大模块。针对该五大模块,结合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城集团校外实训平台的实训内容特点,课题组针对实验班专门设计了针对上述五大模块能力培养的培训、实训任务及作业,并对实训前后实验班学生五大模块的核心能力进行测试及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一)研究过程设计
实训前,课题组对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五大模块进行测试;实训中,课题组针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五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培训和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后,课题组针对实验班和普通班又进行了职业核心能力五大模块的测试,并将实训前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实验班学生实训前后以及实训后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的五大模块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二)设计的展开
在实验班进行校外实训前,除了对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测试外,还专门针对实验班设计了礼仪文化方面培训、市场认知培训以及自我管理和纪律培训各一次;实训过程中针对实验班的培训有:团队合作、人际沟通以及自我管理各一次;实训过程中为实验班学生设计的实训任务和作业有:市场认知三项(主要是市场分布简图的绘制、市场英文简介以及市场商品词汇英文翻译)、沟通三项(经营户信息采集、采购商问卷调查、市场资料宣传及市场推介)、团队合作多项(市场分布简图绘制、市场内英文翻译纠错、组织经营户进行义乌购平台培训等)。除了课题组设计的五次培训和八项任务外,实验班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各个区的经理和带队师傅也会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和内容分配给学生另外的实训内容,而这些实训内容也或多或少与学生市场认知、团队合作、文化素养等五大职业核心能力相关。实训开展时间为一个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实训后,课题组针对实验班和普通班又再次进行了五大模块的测试和数据对比。实训结束后,实验班在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自我管理、人文素养以及市场认知等模块的职业核心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各个模块的测试分数平均提高了24.67分,尤其是学生对于市场的认知,在实训后的测试中平均提高了77.20分;而非实验班在未进行实训的情况下、在实验班实训后进行的第二次测试中,各模块测试分数的提升并不明显,平均分数相对第一次测试提升了0.41分,具体见表2。
四、基于实训平台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策略
首先,学校确定好适合本校和本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后,便可设计依托于校外实训平台的实训活动。在实训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水平。因此,教师可先对学生展开职业核心能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以及往届毕业生就业后所突显出的薄弱环节设计实训活动。
其次,实训活动从开展时间上可以分为实训前和实训过程中;从形式上可以采取培训、作业、实训任务的布置;从内容上主要是针对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实训前根据校外实训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特点,针对学生礼仪知识、市场认知欠缺,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和纪律性较低的情况,课题组设计并组织学生参加了团体辅导形式的自我管理培训、纪律培训、礼仪培训以及市场认知培训。在实训过程中,针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设计了团体辅导培训、市场分布简图绘制作业、市场内英文翻译纠错、组织经营户义乌购平台培训等活动和作业;针对人际沟通能力,设计了团体辅导培训、经营户信息采集、采购商问卷调查、市场资料宣传及市场推介的作业和实训;针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了一次团体辅导培训;针对市场认知,设计了市场分布简图绘制作业、市场英文简介视频作业、市场商品词汇英文翻译作业。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B,一直由学生的企业师傅言传身教于其实训过程中,因此,没有单独设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训活动。
实践证明,在校外实训过程中,通过培训、团体辅导、任务驱动、作业布置等形式,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自我管理、人文素养以及市场认知等方面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蒋丽平, 申保才.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模式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4(3):84-89.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编.全国高等院校就业能力训练课程系列教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吴雪萍.培养关键能力, 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浙江人文学报, 2000(6):56-59.
Study on Teaching Mode for Promoting Core Occupational Compete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via Off-campus Practical Training
――The Case of Applied English Major of Yiwu Industrial & Commerc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ao Xiaoli
Abstract Core occupational competence has importance impa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iming at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employed units, Yiwu Industrial & Commerc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onstructed five modules of core occupational competence, and implemented them in off-campus practice of English-majored students, achieving a certain efficiency.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6
【关键词】高校教师 元认知 外语教学 能力培养
一、元认知的理论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J.FLAVELL在1976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元认知(met cognition), 又可译为反思认知、反省认知、后设认知等。元认知是主体对自身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和自我的认知能力(静态)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而一般认知是对研究客体的认知,元认知和一般认知的区别在于它的认知独特性。
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最重要的心理成分。元认知监控主要包括确定认知目标、选择认知策略、控制认知操作、评价认知活动并据此调整认知目标、认知策略和认知操作等环节。元认知知识、体验和监控这三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元认知知识是形成元认知体验和进行元认知监控的基础,元认知体验是进行元认知知识学习和元认知控制的激活力量,而元认知控制是个体获得元认知知识和体验的制约力量。
二、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元认知能力就是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三种成分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在一定元认知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高级能力。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是高校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自我觉察评价以及调节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感知、教学专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
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同样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的内容。高校教师元认知知识即为高校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习惯、备课基础、基础知识范围、教学水平以及关于对授课对象的学习特点、心理状况、学习目的、学习水平等状况的全面了解,即教与学这种行为动作开始前对行为对象双方面全面的概况了解,从而有利于在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上运用一定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学生学习内容的整体水平,教师也能有效安排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高校教师元认知体验是指高校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实际情况的感受与判断,如讲解、感知、记忆、问题解决方法及效果、言语层次等各方面的体验。教师在课堂过程中与学生在元认知知识基础上的有效互动,将会给课堂气氛、课堂理解、课堂效果提供有效地激励作用,增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校教师元认知监控是指,高校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设计、计划、控制、调节和反馈及监控。高校教师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讲述中的监控是整个元认知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计划的制订。在一项活动前,按照认知活动的目标进行计划的制订,预测实施过程和结果,选择策略方法,构想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2)实际体验和控制。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及时评价,反馈,修正,发现不足,调整方法和策略。(3)检查结果。根据有效性结果评价各种认知活动、策略的使用效果、检测计划和方法所能达到的认知活动的目标程度和水平。(4)采取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补救措施。
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对教学活动起着整体控制和协调的作用,体现着教师个体思维和智力水平以及对课堂的操控能力,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同样,教师的教学过程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元认知水平,高校教师在教学知识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使用、教学效果的检查以及修正过程中的调控,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推动。具有较高元认知能力的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认知过程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在外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充分调动,就是教师有意识的使用元认知知识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安排、计划和监控,通过不断的完善和调控,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趋于合理和高效。
三、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就需要让高校教师学会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习惯、授课对象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以及大学学科建设的学习目的、学习策略要求以及学习任务等内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教学计划,协调方法,并在大学课堂教学进程中积极地进行实施、评价、监控、评测和调节,及时根据反馈进行弥补修缮,保证教学任务的高质高效完成。综合国内外关于元认知能力的训练方法,结合高校教师的特点,对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方法总结如下:
(一)元认知知识层面:培养高校教师元认知知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高校外语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拥有正确、丰富的元认知知识。教师要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习惯和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并使之与教学目的相符合。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和方式的基础上,使教学方法和授课对象相融合,有意识的提高教学认知活动的过程,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 改革教法和促进学法,从内容和方法上加强元认知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是培养教师元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让高校教师明白元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保证给元认知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以充分的地位。
2. 高校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借助多媒体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如:口语角式的实践教学、英语电影式的影视教学、跨文化交际讲座式的背景教学等,给学生全面参与、主动接触的机会,形成良好的学习目标和动机,以给高校教师更好的元认知知识建立平台。
3. 高校教师在教授学习策略、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时,不仅要直接明确的解释这些策略方法的内容,还要提供何时何处应用此种策略的详细信息,并结合教学实际过程让学生对这些策略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和评价。
(二)元认知体验层面:愉悦教学情境,诱发高校教师元认知体验
教师元认知体验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激活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策略,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一种成功和愉悦积极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那么就会增进主动认知的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愉悦的教学气氛是激发教师元认知能力的推动力,以鼓励为主的教学体验是合格高校教师的必要条件。
1. 教师应营造民主氛围,形成教与学之间的良性沟通。教学成功与否,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在教学理念上相互理解, 有效沟通。观念上存在差距,就需要民主的氛围和相互的沟通来协调。营造民主的沟通氛围和愉悦的教学气氛是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课堂气氛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的集体心理倾向,综合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态度、行为和情感体验。
2. 高校教师要为自己提供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平台,唤起元认知体验。教与学的反馈给元认知体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意识到教师所讲授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从而教师可以看见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反馈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习反馈在元认知能力培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授新知识和技能训练时,应提醒学生中有的信息和细节,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和检测方法,适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指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元认知监控层面:强化高校教师元认知监控能力,进行反思性教学
教学认知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评测、监控和调节,总结长处正视不足,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调整和完善教学环节,监控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通过反馈,提高教学的质量。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以元认知知识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知监控的过程。
1. 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己认知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和调节的过程,是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重要形式。反思活动强调自我意识的监控和调节,它的深度和广度能直接反映自我监控调节的力度。高校教师不断对自己教学方法和体验进行反馈和监控反思,不断地检测是否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不断地检测学生的课堂反应和知识的领悟力,不断地评价自我能力和元认知知识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元认知能力。
2. 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对自己思维活动的监控,就是培养元认知监控的具体措施,因而也是提高元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维过程中,要对解决问题的方向进行监控,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根据监控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要经常考虑自己所用的策略是否合适、是否最佳、是否需要修改等等。
结论
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认知和培养对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元认知能力进行有意义的提升,而且要有意识的利用元认知策略对教学任务合理安排、统筹、规划、监控和调节,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高校教师应有效利用元认知能力,进行反思性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思维方式,进而在外语教学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Flavell J 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34).
[2]崔菁菁.探究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3]郭岩.元认知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