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贷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贷政策范文1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1-0104-03
一、引言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渐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近年来,中小企业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对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超过人们的预期,在抑制经济下滑、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解决城乡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活跃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的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在作出贷款决定时思虑良多。就其两者之间的信贷关系而言,要想中小企业有更好的发展,两者必须依据双方困难想出解决的方案,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2010年,根据银监会提出的“鼓励与规范并重,培育与防险并举”原则,商业银行加大了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
二、中小企业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截至2010年底,全国中小企业工作体系已拥有120家省、市、县的中小(民营)企业协会、促进会、联合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员达到15万家。据统计,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创造的产值占GDP的约60%,上缴税收占全国总税收的约50%,全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研发的。以上数据足以表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对推进经济快速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传统观念上,中小企业被大家公认的就是规模小、资金少、制度不健全,但是更详细的可以总结为一些几点,一是生产规模中等或微小,因而投资较省,建设周期短,收效较快。二是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机制灵活,能发挥“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三是经营范围的广泛性,行业齐全,点多面广,成本较高,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艰巨。四是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五是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
由于这些固有特点的限制,一直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2008年金融危机,中小企业经营发展遭受了沉重打击,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拉动力快速下滑。为促进中小企业尽快从危机中恢复,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受到控制的情况下,银行经营理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明显增加,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鼓励,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有障碍,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往往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都受到制约。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个瓶颈时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救助,将会面临破产。国家政策以及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一些优惠待遇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自从我国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以来,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依存关系就变得比较密切。
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对金融服务需求旺盛。中小企业也成为银行业业务发展速度最快的客户群体。对济宁市297家样本企业的调查显示,银行信贷资金仍是中小企业融资首要渠道。调查数据表明,以银行信贷资金作为首要融资渠道的中小企业占比达到21.9%,其次为自有资金,占比为6.4%。在被调查的294家有贷款的企业中,28家企业在一家银行有贷款,109家企业在两家银行有贷款,157家企业在三家或三家以上银行有贷款,由此可以看出,银行信贷资金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首要选择。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随着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优质大企业的信贷业务市场越来越难开发。相比较而言,选择和培育优质中小企业,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客户结构占比,成为了商业银行业务扩展的新契机。因此,商业银行客户结构从优质大型企业为主向优质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并重方向调整势在必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向优质中小企业倾斜的趋势和中小企业压抑已久的融资意愿相吻合。银企双方意愿的契合,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深化改革与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会是比大企业更具有优势、更适应生产力发展,从而成为代表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一种主流产业组织形式。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迫切需要进行战略转型。因此,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三、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
(一)大型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五大银行。五大行的实力以及其他各方面和其他银行相比都更强一些,业务和客户范围更广一些,所以,如果大型商业银行能对中小企业给予更多的帮助,那么对于中小企业将是最大的帮助。
随着银监会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具体细致的激励和指导措施的颁布,看到了中小企业贷款高额的利润增长的大型商业银行在政策的鼓励下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它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早期建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营销队伍,并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了评级和授信办法,实行信贷业务标准化作业,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可满足生产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小企业客户在采购、运营、销售等经营环节的融资需求。目前,工商银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小企业融资体系,在全国各地组建了1200多家小企业金融业务专营机构,配备了小企业信贷专职客户经理,能够为小企业客户提供高效和专业的融资服务,全方位、多角度地满足小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
相比中国工商银行设立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银行推出速贷通业务,成长之路业务,以及中小企业联贷联保业务和小企业额度抵押贷款业务,这些都是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服务。中国银行推出个人投资经营贷款业务,个人信用循环贷款业务,为中小企业经营者提供便利服务。
大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对中小企业贷款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银行现金收入流的稳定可以保证银行可以持续地为经营较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使其少受地区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冲击。二是大型银行在管理风险方面具有优势,管理风险的成本较低,其风险态度更接近中性,也就有能力降低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抵押要求,或者减少对风险溢价的要求,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
股份制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最为显著的商业银行,在对待中小企业信贷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中小企业信贷的组织架构、定价技术以及信贷流程,这形成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的内部约束,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阻碍。
随着股份制银行的不断强大,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开始关注,许多股份制银行针对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了一些政策措施。以民生银行为例,民生银行的商贷通乐收银业务结合现代化设施,针对批发贸易类小微商户定制的新型支付结算服务产品,支持使用个人借记卡和企业结算账户进行相关支付结算,集合传统POS和第三方电话支付终端产品的优点,集刷卡收款、转账付款等功能于一身。这样极大方便了中小微企业支付结算业务,可以足不出户解决很多支付往来项目。另外民生银行的企业网上银行服务企业,在安全性、专业性、功能性都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服务,极大便利了客户的业务流程。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
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于当地,为当地的金融业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尽管其发展程度良莠不齐,但有相当多的城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消化历史上的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转变经营模式,在当地占有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其中,更是出现了上海银行这样发展迅速,已经跻身于全球银行500强行列的优秀银行。
以山西的晋商银行为例,立足于山西,优先考虑山西的发展。目前,晋商银行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一个小企业产品体系,其中有基本信贷产品,标准融资产品,集群服务方案三大块。都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的需求,为其提供最合适,最有效的扶持。在基本信贷产品中有流动资金贷款,设备购置贷款以及各种票据的贷款等,在标准融资产品中有信融通,物业通,保融通等,在集群服务方案中有针对连锁经营型企业的服务,也有针对商会会员企业的服务等等,晋商银行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系列的服务,并且设立专门的客户经理和宣传册让中小企业更清楚地了解。
(四)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分析
1.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迄今为止,我国还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导致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在法律和权利上的不平等。在我国,虽说目前中小企业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方面的倾斜,但是中小企业受限局面仍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在融资方面,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把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起来,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制度。
2.金融机构体系的缺陷。在我国的融资格局中,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来源中占有绝对比重,我国四大国有和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在贷款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然而绝大部分银行追求贷款规模效益和风险平衡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从而减少了中小金融机构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3.信用担保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目前,全国虽有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3700多家,担保总额接近2000亿元,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1.35万亿元贷款,但仍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信用担保体系的欠缺和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尽管我国一些地方在尝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但都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企业信用低下、中小企业融资的要素不完全时,靠中小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信用担保条件,难以顺利完成融资任务。
企业信贷政策范文2
大数据作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之后IT产业重大应用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社会管理与国家战略、组织决策、企业业务流程等概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大量运用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信息以几何级数递增,这种爆发式增长态势将改变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大数据也会影响企业的行为模式,改变企业的决策方式。
1.1大数据的概念
不同的人对“大数据”有不同的理解。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上看,笔者认为大数据有以下内涵:①大数据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提供海量的数据信息,通过梳理、筛选、分类,大数据能够揭示出各种隐含且有用的信息,帮助决策者在复杂的环境下科学地进行决策,从而克服拍脑门、拍胸膛、拍屁股的“三拍”决策模式。②大数据是一个技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为传统产品改造和升级指明方向,从而提升其产品技术含量、降低成本增加其附加值。③大数据是一种定量分析的能力,可以提升企业管理者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优化生产流程的能力。大数据的意义在于提升数据专业化加工处理能力,大数据能否带来利益在于能否通过数据分析实现企业价值增值。④大数据是一种分析工具,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数据挖掘工具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决策者了解和掌握这些有效的分析工具。大数据要求企业决策者具备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要求企业决策者提升定量分析的能力。透过特定的大数据分析工具,可以使企业决策者更好地解析产品和市场中的特定信息,了解产品的竞争地位和客户信息,可以为企业提供更精准优质的服务。⑤大数据提供一个完整的过程分享。互联网时代可以提供此前无法分享的信息,客户现在通过大数据可以了解产品在企业订单、生产、制造和运输过程的全部动态信息。
1.2大数据的特征
一般意义而言,大数据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数据种类多(Variety)。从财务数据到社交媒体数据;从文字图表到图像;从音频文件到视频数据等各种类型数据。②数据量大(Volume)。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能力的提升,能够产生超越历史的海量数据信息。③变化速度快(Velocity)。如亚马逊每天产生630万笔订单。有人经过测算,2003年以前人类创造并记录的所有信息量的总和为5TB,而现在产生同样的数据量仅需两天。④蕴藏的商业价值大(Value)。大数据犹如一个巨大的宝藏,蕴含着无尽的财富。这就是大数据的4V特性。
2大数据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宏观作用分析
(1)用于PEST分析。PEST分析方法即大数据用于对政治或政策、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科学科技等几个方面进行的分析。(2)用于市场潜力分析。将大数据用于分析人口规模总量、地区分布、性别与年龄结构、收入与消费结构、常住与流动性等方面;还可以分析行业规模、细分市场增长潜力及行业发展方向,获得更多市场开发信息,减少开发成本和无效的广告支出,提高企业竞争力。(3)用于行业集中度分析。集中度分析又称为行业集中率,是指某行业的前n家最大的企业产销量占市场总额的百分比。集中度有绝对集中度与相对集中度之别,可以分别进行计算。(4)用于发现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通过大数据,可以了解那些产品和用户增长速度飞快的企业,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获得了快速成长的空间,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增长趋势。大数据可以辅助发现业务增长快或者用户量增长快的企业。
2.2微观作用分析
(1)更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例如一家服装小企业,通过大数据平台直接把产品从工厂送达到全球各地的用户手中,使国外市场的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0%,但交易成本只是过去的1/10。说明这家企业通过大数据缩短了销售路径、节约了销售成本、增加了利润。过去销售环节中要经历国内出口商—国外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的路径模式,而现在可以直达用户,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物流效率。(2)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卡夫食品公司通过采用IBM大数据与分析方案,在10.5亿条博客、论坛和讨论版的内容中抓取了47.9万条关于Vegemite新产品的讨论信息,并进行深层分析,最终高效地完成了产品升级。该案例表明大数据平台使企业能比过去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并取得决策优势,从而增强企业的应变力[3]。(3)更有效地提供服务。菲亚特汽车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测哪些人会购买特定型号的菲亚特汽车。通过采用IBM大数据的解决方案,将目标客户的响应率提高了15%~20%,客户忠诚度提高了7%,54%的客户在第二次购车时仍选择了菲亚特。可见,企业通过大数据平台的相关分析,使得客户目标更明确、服务更有效。(4)更精准的广告投放。2012年Facebook公司的广告收入高达43亿美元,是因为Facebook提供了新的广告系统,该系统具有传统广告所没有的新功能。只要广告客户将众多的产品照片上传到其数据库,用户一旦登录Facebook,该广告系统便会根据不同用户的年龄、兴趣、特点,自动生成相关广告,投放的依据是对用户“关系图谱”的数据分析。(5)更强大的风险防范能力。大数据环境下企业面对的经营管理环境存在着许多潜在的未知风险。互联网言论影响效应被放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易受到外界包括舆论环境的影响。企业在面对这些不可预知的对企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利用大数据进行准确分析,找出对企业存在隐蔽性威胁的因素,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这些威胁因素,防范企业各类风险。根据专业机构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决策者在被问到大数据对企业有哪些作用时,回收统计数据表明:①可以改善客户关系;②可以优化企业运营管理;③可以提高企业风险与财务管理水平;④可以帮助企业开拓新的业务模式;⑤可以提升员工的协作能力。
3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的新特征
3.1企业与外界信息互动更加频繁快捷
信息来源更广泛,信息互动更快捷。一些企业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正在构建自己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企业可以实现与外界的即时沟通与对话。例如武汉中商旗下的中商百货连锁公司和中商平价连锁公司都已建立微信公共平台;天虹商场宣布与微信合作;友阿股份与腾讯合作建设微信公众平台。
3.2“数据”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资源
互联网时代,“资源”的概念正发生变化,企业资源不仅指原材料、生产设备、员工、技术专利,还包括大数据信息;不仅指具有实物形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资源和农产品等,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数据信息。互联网时代每分钟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庞大的数据资源构成了数据加工企业的原材料,其产品可以帮助企业生产者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市场、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方式。大数据日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被许多公司视为一种可计算的真实财富。2006年,微软以1.1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大数据公司Forecast。2008年,谷歌则以7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为Forecast提供数据的ITASoftware公司。可见,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企业现存条件下的资源概念,数据正在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
3.3内部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在大数据时代,公众有更多机会参与并监督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定与执行的全过程。密切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过程、方式,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经济、环境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公众有权要求公司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过去那种不关心社会责任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运营方式,带来了许多负面后果,如损害雇员的健康和福利、损害居民环境等问题[6]。随着信息的开发透明,那些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将暴露在大数据的阳光下而无处藏身,会受到公众的舆论指责进而影响企业自身形象。
3.4更便捷的即时服务与过程分享
大数据时代使沟通更加便利和即时,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与企业内部员工沟通,也可以通过平台与企业外部客户与供应商之间进行沟通与互动。例如社交媒体通过挖掘用户数据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用户所发表的评论、图像、视频及对评论的支持与反对,蕴含着用户消费倾向。
3.5数据挖掘工具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帮手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不完全、有噪声、随机、模糊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明确,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次的简单查询,提升到数据中的知识发现与智慧凝练。数据挖掘需要各种复合技术人才将数据库知识、统计原理、人工智能技术、并行计算方法等内容的知识进行融合创新,正在形成新的技术热点。有条件的公司应当加大情报研究和数据挖掘技术投入,招聘数据分析师,对企业所在的行业、市场前景、竞争状况、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在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投资与经营决策都取决于充分的数据分析支持。在欧美等发达地区,数据分析普遍被作为运营决策的前提要素,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4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对策
4.1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信息为客户和顾客提供更好的选择,企业只能做好自身工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信息平台,将客户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组标志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客户群体,研究不同客户的习惯、行为、企业文化、爱好特点;重视对大客户的管理,尽可能满足大客户的需求,优先保障对大客户的供应,听取大客户对产品质量改进方面的要求,邀请大客户参与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方案。不忽略中小客户的需求,有差别地定制出符合其不同需要的特色产品,更好地满足中、小客户对产品的需求。
4.2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产业升级
有专家指出,大数据将会在未来10年内改变几乎每一个行业的业务功能,促进各行业的业务转型和升级。美国的17个行业中,已经有15个行业大公司拥有大量的数据系统,其平均拥有的数据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拥有的数据量。在医疗与健康行业,根据麦肯锡预测,大数据将使美国医疗市场每年多获得3000亿美元的新价值,并使全国医疗开支减少1/3。在制造领域企业将采用IT系统,包括电脑辅助设计、工程制造、产品开发管理的数字制造平台PLM,将多种系统的数据集整合在一起,满足多种功能和特色的需求。此外,在智能交通、再生能源、新材料、贸易零售、餐饮服务等行业,正在以大数据为契机,加速其与大数据的融合,形成大批“互联网+”企业。
4.3借助企业外脑,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由于行业差异,专业数据信息分析公司能够提供更专业的信息服务。专业数据分析公司通过对数据分析去发现隐含的问题,提出专业诊断,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例如,淘宝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平台,以顾客订单需求为导向,发掘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进而能够针对性地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4.4更加重视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新技术的应用是大数据开发的基础和源泉。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很多原来单纯依靠人类自身判断力的领域应用,最终都将被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功能所普遍改变甚至取代。一小片合适的信息,也许会促使创新迈进一大步;一组数据,也可能会超出数据收集人难以想象的应用,甚至可能在另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领域得到应用。借助这些创新型的大数据应用,数据的能量将会层层被放大。下一代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一个全球的数据库网,在这个数据库网中,计算机可自动为用户搜寻、检索和集成网上最新技术的信息,加快技术更新和应用的步伐。
4.5更加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大数据时代企业应当将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很好地统一起来。让企业的经济发展与其社会价值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大数据时代将企业直接置于公众的监视之下,因此企业要取得良好的经济利益必须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投资与经营决策都充分依赖大数据分析支持。“只有那些能够尽早发现大数据价值,并及时反映到业务中,从而树立竞争优势地位的数据驱动型企业,才能在如今充斥着多种多样数据的时代中生存下来”。只有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的特征,加速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前应对环境变化的企业,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抓住先机快速发展。
5结论
企业信贷政策范文3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征;成因;对策
融资难是一直困扰中小企业的问题。2011年以来,“人荒”、“钱荒”、“电荒”及高成本、高税费所构成的“三荒两高”困境产生的叠加效应,使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更加严重,资金链岌岌可危。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源性融资依赖性大,而信贷融资是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的主渠道。可以说,信贷融资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中小企业的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征
总的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体表现出如下三个主要特征:
(一)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最突出
2010年,我国银行贷款的企业覆盖率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其中大型企业为100%,中型企业90%以上,小型企业不到20%,微型企业不到5%。在大银行的贷款客户中,小微企业数量非常少。截至2010年底,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小企业客户量没有一家突破7万家,其中中国银行的小微企业客户量仅1.6万家。在银监会“六项机制”、“四单原则”、“两个不低于”等政策的干预下,虽然小微企业的贷款情况有所好转,但未根本改观,小微企业所能得到的银行贷款依然很少。
(二)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少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主要靠自身积累,直接融资的比例很低,仅占1.3%。我国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很高,在实行审核制的情况下,一般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很难达到上市融资的标准。在中小企业中,公司债券和股权融资占不到1%。虽然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推进下,在集合债券、集合信托、集合票据等一些新型融资方式方面有所进展,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还非常低。因此,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信贷融资仍将是中小企业主融资渠道。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演变成社会问题
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不再只是单纯的金融问题或经济问题,已演变成社会问题。从不同规模企业解决就业的能力看,每1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带动就业的人数,小型企业为2.3人,中型企业为2人,大型企业为1.22人。由于融资困难,广东、浙江等地不少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一大批工人失业,引发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银行信贷资源的结构性失衡
根据全国工商联于2010年2月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调查报告》,在过去十年间,国有银行80%以上的信贷资金投向了大型企业,占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问题。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09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的企业客户中,中型企业1.9万多家,小型企业3.4万家,分别占企业客户总数的31.9%和55.9%。中型企业获得贷款16262亿元,小型企业获得贷款4041亿元,分别占企业贷款总额的39.36%和9.78%。可见,虽然中国工商银行的小型企业用户占一半以上,但获得的贷款占比不到10%。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仅有100多家,农村商业银行20多家,农村合作银行160多家,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00多家。而在美国,资产在10亿元以下的小银行就有7000多家。可见,我国小银行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货币紧缩政策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我国由以往的宽松货币政策重回稳健的货币政策。201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4次加息,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使在获取银行信贷方面本已举步维艰的中小企业,在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雪上加霜。虽然经历了4次加息,但基于CPI的高企、实际利率持续为负的基本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会继续加息。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已达21.5%的历史高点,但中国人民银行已明确表态:为控制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不设上限。这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信贷局面。
(三)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银企之间、担保机构与企业之间、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政府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中又以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为显著。根据银监会于2008年6月所做的一项统计,全国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高达22.1%,比全国贷款的平均水平高14.7%。由于银行难以了解中小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难以把握投资项目预期收益情况,难以把握中小企业贷款后的行为,难以把握中小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因此,银行难以把握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导致银行只能少贷甚至不贷款给中小企业。我国的担保机构以非政府出资为主体,担保机构出于盈利目的收取的担保费用甚至超过50%的浮动上限,其原因同样在于担保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四)中小企业自身问题
一方面中小企业资产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导致中小企业存活率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行为不太规范,资信状况较差。据调查,广东、浙江等地许多中小企业把在2009年信贷宽松时获得的信贷资金用于企业主业经营之外的投资和投机领域,甚至出现企业套取贷款用于购买房产物业、资源投机等领域。商业银行考虑资金的安全性和预期收益,自然会选择回避中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因此,在信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就难以获得信贷资源。
三、对策建议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供给系统
为解决银行信贷资源的结构性失衡,要进一步完善融资供给系统。一是着重加强对中小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扶持和引导。加大正规金融资源中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比例。二是加强对民间闲散资金的利用,建立健全合法、公开的民间资金市场。通过扶持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民间小额信贷公司等方式,提供相关的法律支持体系,将这部分金融力量有效地调动和规范起来。三是探索地下金融体系资金利用的渠道,适当给予其合法性。在保证监管的前提下将这部分资金引向中小企业。
(二)健全中小企业融资辅助体系
进一步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征信体系建设、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加快信息业、征信业、担保业的发展,支持各类商业性的信息咨询公司、征信公司、担保公司,由民间资本投资建立和经营。通过市场化、公司化的运作,使之真正发挥融资辅助的市场功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专项辅导工作,对于民间辅导机构实施税收减免。鼓励银行建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开展企业贷款信用评估工作。设立中小企业“诚信榜”,向社会公开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发挥社会监督和社会舆论作用。
(三)加大中小企业融资财政支持力度
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可以在财政预算拨付给银行的信贷基金中划出指定用途的专项基金,对此部分银行资金的信贷投放实行针对中小企业的定向投放,结合政府产业调整政策导向,投向小企业创新、技改、管理、信息化等领域。还可以考虑政府牵头建立和扩充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再担保基金,针对中小企业信贷提供担保与再担保。加强对银行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财政贴息,进一步提高贴息的力度,扩大贴息的覆盖面。对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融资担保的各银行和各担保机构加强风险补助,进一步提高担保风险补助水平,扩大担保风险补助的惠及范围。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财政贴息和担保风险补助。
(四)优化银行放贷机制和担保结构
适时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制订优惠政策,促进小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引导他们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改革目前“分级吸储-集中统一使用”的运营体制,适当放宽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和分支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授权他们在吸收的存款中留存一定比例用于对中小企业放贷。建议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率先开展中小企业自行组建合作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鼓励中小企业通过互助与合作的方式解决一部分融资难问题。改变目前较为单一的融资担保结构,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开展融资担保工作,形成由民间担保、互助担保、政府再担保构成的融资担保多元化格局。对从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予以适当的奖励。完善和发展互助担保模式,总结各地互助担保经验并加以推广。
(五)推广供应链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种新方式,其中以应收账款融资最为普遍。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企业以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质押向银行申请融资。建议在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中积极宣传和推介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代表的供应链融资及其相关金融产品。协助各方解决好供应链融资中出现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保障供应链融资方式的成功实施。例如,为融资各方监测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建立有关的信息通报制度和会商制度。为有关的合同违约等法律问题提供必要的司法协助与法律咨询服务,抑制供应链融资中的违约风险。
(六)建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传导分担体系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传递体系,明确各主体的相应职责、行为边界,将银行承担的额外风险适当在银行、担保(再担保)、保险(再保险)、政府等相关主体之间有效传递,形成风险共担的局面。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市场失灵的情况,建议由政府来承担增量风险。可以由政府出资对中小企业信贷进行支持,也可以对相关风险承担主体进行补偿,或者以市场化方式成立杠杆化基金。
参 考 文 献
[1]宗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J].中国中小企业.2011(8)
[2]蒋元.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浅析[J].企业导报.2009(8)
企业信贷政策范文4
信贷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制定的,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量、贷款投向及贷款质量进行适当引导、调控和监督的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政策不同于货币政策中的其他总量政策工具,主要着眼于解决结构问题,通过窗口指导,引导信贷投向,促进地区、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即信贷总量及投向结构是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的具体体现和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是检查评价信贷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保证信贷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
一、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是保证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多方面,其中,尤以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区域布局结构不合理较为突出。而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信贷政策,特别是信贷投向政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换而言之,“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要在信贷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并得到较好落实,才能保证结构调整到位且及时。如何保证信贷政策与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协调一致,即哪些产业、哪些行业应给予信贷支持,哪些产业、哪些行业应予以信贷限制,这就要求对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因此,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是保证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是保证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实施的需要。在我国目前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信贷资金结构配置和使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社会的资金配置结构和运行效率,并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信贷政策执行效果是否符合宏观调控政策要求,是否达到宏观调政策预期,就需要对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因此,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是保证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实施的需要。
三、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需要。从当前情况看,系统性金融风险源主要是信贷风险,即由于实体经济风险通过信贷关系转嫁到金融机构。同时,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经营利润的考虑,风险防范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客观上要求对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四、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是基层人民银行履行职责的需要。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银行工作重点转向制定操作规则、研究分析市场变化、评估金融稳定、加强金融服务,努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作为人民银行的基层派出机构,基层人民银行在贯彻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措施,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组织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全面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的重要基础。最近召开的基层行建设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指出,积极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扶贫开发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做好重点领域、关键行业的风险预警工作,依法加大对风险金融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维护好辖区金融稳定是基层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的重点。因此,开展信贷导向效果评估工作是基层人民银行履行职责的需要。
依托现有业务系统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可行性
基于信贷政策内涵,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评估商业银行信贷增量是否符合宏观调控要求;二是评估商业银行贷款投向是否符合产业政策要求;三是评估商业银行贷款质量风险状况。为此,基层人民银行依托现有业务系统可以较好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
一、评估辖区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及增量。由于人民银行负责金融业统计工作,并拥有全国联网的金融统计监测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基层人民银行能够全面及时了解掌握辖区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及增减变动情况,并对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做出甄别判断。
二、评估辖区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结构。基层人民银行在利用金融统计监测管理系统掌握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及增量的同时,还可结合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全面掌握金融机构信贷结构情况,对其信贷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进行评估。
三、评估辖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基层人民银行利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这一载体和平台,即通过企业申领贷款卡、办理贷卡年审等渠道和手段,能够掌握辖区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这就为评估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预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便利条件。
拓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功能
为发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积极作用,确保各项信贷政策落实到位,应丰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内容,拓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功能。
一、把好贷款准入关口。为做好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应赋予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新的功能定位,即在为企业办理贷款卡发放(年审)工作中,应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及所提供相关资料的审查力度,切实把好贷款准入关口。从目前情况看,基层人民银行在办理贷款发放(年审)工作中,仅对企业所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非现场审查,只要企业所提供资料全面,即为其发放贷款卡和年审手续。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从事行业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企业环保是否达标等均无明确规定和要求。因此建议,修改《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增加对申请贷款卡(贷款卡年审)企业的审查力度。对非现场审查不能确定的事项(资料),应对企业开展现场核查。对不符合有关政策要求的企业应当拒绝发放贷款卡或不予年审,充分发挥信贷政策评估的作用,以提高人民银行,特别是基层行在执行信贷政策中的话语权。
企业信贷政策范文5
【关键词】绿色信贷 利益相关者 绿色信贷政策
一、绿色信贷政策产生背景与含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许多地方以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以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对于环境管理,我国长期以来依赖行政手段,导致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和污染容易再次发生等问题。然而运用环境经济手段,即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并综合运用技术和行政办法,可以高效、灵活、长效地解决环境问题。
一些污染企业享受国家信贷支持,却违法排污、破坏环境;一些高新环保科技中小企业致力于环保节能产品的研究生产,却面临信贷难的问题。于是近年来我国开始推进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利用信贷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制度安排及实践。绿色信贷政策包括三个核心内容(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10):“一是利用恰当的信贷政策和手段(包括贷款品种、期限、利率和额度等)支持环保和节能项目或企业;二是对违反环保和节能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项目或企业采取停贷、缓贷、甚至收回贷款等信贷处罚措施;三是贷款人运用信贷手段,引导和督促借款人防范环境风险,履行社会责任,并以此降低信贷风险。”
绿色信贷政策要求银行限制授信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促使污染企业主动提高环保意识。绿色信贷也要求银行大力支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项目。实行绿色信贷政策将环境信息与金融机构共享,有利于金融机构充分了解企业环境信息、判断企业环境风险,避免企业因环境风险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呆账。
二、绿色信贷的发展动力
(一)国家政策的引导
政府在环境和金融方面的相关政策引导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同时银行作出具体计划和措施响应政府的绿色号召。银行的措施包括,内部规定了对某些行业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或限制信贷规模,风险管理开始考虑环境与社会风险。银行的贷款结构已经开始改变,厌恶风险的银行已对绿色信贷的投资持有信心。一些重要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关注,同时也是许多银行在评估环境与社会风险时的焦点。例如,政府要求大型的以煤炭为动力的工厂达到一定程度的低碳目标。国家政策旨在淘汰能源利用效率低的过时科技、支持能源利用效率高的科技发展,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科技。国家政策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区分出来。这些国家政策给银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指明方向。
(二)新业务市场的驱动
考虑到绿色金融的政策是长期的,对于银行来说,绿色信贷是一种长期的盈利项目。目前绿色信贷领先的国内银行有兴业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领先的银行认为这是一个开发金融服务产品的机会,并认为越快开展绿色信贷的银行将在服务质量上领先于其他同行竞争者。这两年,他们已开始宣传自己的绿色信贷服务区别于其他银行的竞争优势。
(三)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
当今环境问题严重的情境下,如果企业和银行不能有效地控制环境与社会风险,将会遭遇来自各方相关利益者的谴责,最终导致经济损失、受到法律制裁、声誉遭受损害。早期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由于缺乏对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虽然世界银行后来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确保贷款项目要考虑环境与社会风险,但是它早期的项目还是难以达到标准,并且成为一些非政府组织的批判对象。例如,非洲的东部电力高速公路项目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环保人士和专家均担心项目会引起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生态问题和社会动乱。
虽然目前国内银行没有直接被卷入环境问题中,但是由于利益相关者关注环保的、有社会责任的投资,国内银行也不得不在这种压力中谨慎考虑贷款项目。2010年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泄漏事件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2000多吨的鱼被毒死。在这一事件中,没有任何一个银行因向紫金矿业提供贷款而被要求支付环境恢复费用。尽管如此,公众已开始强烈反应要求保护社区和环境安全。当今中国相关环境的法律也开始逐步成熟,所有企业必定在环保法律、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下面临挑战。
三、绿色信贷政策
为推动绿色信贷实施,我国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于2007年7月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和环保部门按照环境法律要求严格进行信贷管理和环保监管,明确规定各级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要密切配合,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将企业的环境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意见》的标志着中国绿色信贷政策正式启程。2007年11月银监会颁布《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以来,绿色信贷政策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并成为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市场手段。2012年2月,中国银监会了《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开展绿色信贷、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的组织管理、内部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部控制及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许多省市也积极推行绿色信贷,如广东省环保厅了《广东省环境保护厅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办法》,对纳入重点污染源信用管理等级评定的企业进行了环境保护信用审核,对拟评为红牌(环保严管企业)的企业要求整改,若不能及时摘牌或完成整改,企业未来贷款将受到相关限制。河北省制定了《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方法(试行)》,评估了地方性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向社会大众并取得了积极反响。
企业信贷政策范文6
一、存在的问题
因此,在当前经济和社会环境下,想顺利实施绿色信贷战略仍存在许多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有的来自外部,而有些存在于内部。本节就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绿色信贷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标准。绿色信贷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标准。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信贷标准过于原则化。从我国目前出台的政策来看,对于信贷标准只是笼统的规定依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和环保部门通报情况”,这种标准太过原则,商业银行在操作过程只能是凭感觉来决定。2.信贷标准局限于事后处罚。根据《意见》,绿色信贷做法就是把需要信贷资金的项目分为三类: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对于鼓励类,信贷政策不仅为其开绿灯,而且还要大力扶持。而对于限制类和淘汰类行业,则采取限制政策,尤其对淘汰类行业在不发放贷款的基础上,如果企业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银行还要收回其已发放的贷款。但仅仅是这样限制对污染项目或企业的贷款,这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信贷,我国目前的绿色信贷事实上更多的是事后惩罚而非事前防范措施,其可操作性及有效性值得考虑。
(二)缺少对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约束机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绿色信贷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商业银行企业贷款中有20%的存量贷款已经分布在“两高”企业,从贷款增量看,如果把环保标准作为发放贷款必备条件之一,贷款营销面就过窄,金融机构在贷款的投入上面临两难境地。这样就需要国家对银行推进绿色信贷制定相关的鼓励和惩罚政策,但目前这种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出台。
(三)信息不对称。绿色信贷政策的成功实施,需要相关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相互间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只有实现信息共享,才能帮助金融机构充分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及时准确地判断企业的环境风险。然而,目前我国的部门之间的环保信息并不畅通,缺乏信息沟通机制,如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的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并且信息的内容也不够详细,无法适应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对企业信息的具体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绿色信贷的执行效果和监督管理。
(四)绿色信贷政策的制约作用有限。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近日在一份有关“绿色信贷”的报告中披露,目前中国的民间资本规模庞大,由于“两高”行业利润丰厚,市场回报稳定,成为民间资本投资的热点行业。根据山西、内蒙古两地的调研情况,民间资本是“两高”行业的中小企业融资的主体。如山西省吕梁市各银行在“两高”行业的贷款余额在73亿元左右,而民间资本在“两高”行业的信贷总额基本与银行信贷持平或略高,约80亿。100亿元。从某种意义上讲,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反而给了民间资本可乘之机,环保严重违规中小企业的资金链难以切断,这也是重污染企业难以取缔的重要原因。
(五)缺乏实施绿色信贷所需的人才。在全行范围实施绿色信贷,需要在总行和分行的许多部门设立绿色信贷相关部门和岗位,如信贷审批、风险管理、环保法律合规等,还必须对负责相关产业的所有客户经理进行培训,这就需要大量同时具备金融知识和一定环境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的理念,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约束机制。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如果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就应该追究和处罚;如果商业银行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就应该给予奖励。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从外部激励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
(二)制定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完善信息沟通机制。要求相关部门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日常信息传输平台,实现环保、金融双方信息对接。银行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职人员,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能力。目前,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已经开展了绿色信贷信息交换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工作。
(三)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为保障绿色信贷强制性要求的贯彻实施,需要制定严格的监督、审查和处罚条款,强化监督和约束机制。由于我国社会整体的环境意识还不高,银行的商业方向是市场化,在银行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加强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的监督管理,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