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资源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资源价值范文1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产权 市场缺失 自然生态环境 价值补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权改革一直没有真正完成,不是产权前期改革难以进行,就是实行了改革也难以长期见效,绩效不明显。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的产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自然资源环境一直以来都没有被作为生产要素并界定其产权归属,致使自然生态环境没有形成能够真正反映其实际价值的价格体系,在市场中,找不到相对于的市场或者市场化程度很低,更没有相对应的产权市场的存在,其价格没有正确反映资源环境的稀缺程度,导致市场对资源环境的配置失灵。
一、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市场缺失的根源:产权市场的缺失
西方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将自然生态环境等要素资源的问题的实质归结为一个外部性问题。在这样的理论范畴内,外部性的效应存在正负之分,但是其内在化都与相关的产权制度密切相关。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的产权制度安排,需要从法律层面对不同利益主体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而产生的产权关系进行明确,这其中既包括了产权的归属权,也包括产权的流转以及监管等全过程的内容。不同的产权安排决定着各类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配置的有效性、监管的适度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1、所有权与产权理论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所有权是隶属于物权的自物权,亦即权利全体对自己的所有物享有的物权。而物权是又隶属于财产权。即所有权是财产权的一种。产权概念是由科斯等制度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产权这一概念重要性在于其经济学分析和与市场经济的同步发展。
科斯认为产权是人们“所拥有的是实施一定行为的权力”,这种权力的配置与经济利益的获得具有密切相关性。在经济学界比较权威的《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阿尔钦把产权作了如下的表述:“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将产权的概念和涵义做出精准定义的是美国的制度经济学家弗鲁博顿和佩杰维奇,产权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是一系列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也是与经济运行息息相关的,其所有权的本质也看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所有权和法律制度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对于产权本质的分析是在所有制的框架中进行的。
2、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的产权
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矿藏、水流、土地、森林、草原等这一系列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在我们国家现有的市场体制里,是属于全民所有的,其产权在在理论和市场实践中,都是无法分割存在的,全民共同占有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全体人民是作为一个整合体,对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共同行使产权并获得收益。现阶段来看,这种全民共同占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产权的实现形式是国家政府所有制。
下面通过土地这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来分析其产权安排。土地作为一种很特殊的自然生产要素资源,在我们国家,任何地区的土地资源都不是无主之地。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源,其处置权和收益权(无论是作为所有权还是市场经济里的产权)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都是存在明确的权利主体的。一般来说,在农村地区,现阶段的土地产权形式被称之为“集体所有”。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我国,各经济体和国家在对产权的规定中,没有“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形式的存在。然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土地尤其是城市工业用地,绝大部分都是由地方政府作为其产权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直接的收益者。
在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的时期,同时又是市场经济体系下,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的所有权较为明确,但是其产权的实现形式和权利主体等都很模糊,所以,相应的现实中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的市场也存在着各种乱象,市场体系结构中这部分的市场存在着产权缺失导致的制度性缺失。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无节制和无理性的,佩珀认为,这一系列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和控制手段本身并不是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对人类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方式就是一种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不合理的管理方式。而造成这一存在的根源在于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产权市场的缺失,产权在市场中没有交易,或者其交易的范围和程度都没有在市场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3、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产权的实现与产权市场
市场经济体系中,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市场、副产品市场和排污市场等的结构缺损,并不意味着没有相关的市场交易,只是缺乏一个成熟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相关交易市场。这种缺失的根源不在于交易本身,而在于交易行为之外决定着其交易基础的产权制度的缺失。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要素产权的实现,最终途径也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因此,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产权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成为自然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交易中的资源稀缺性矛盾的凸显,因为某种要素资源在市场中出现了稀缺无法实现充分供应的状态,这种稀缺就成为了人们确立产权边界和产权主体以享有此类资源的配置权利的基本条件。因为,只有在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等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环境等才被看成是一种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财产,对这些资源过度消费才会引起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等资源财产(用货币衡量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等资源)的过度贬值。这种情况下,如果产权没有被清晰界定,必然会导致因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市场缺失带来的所谓“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等问题的产生。
二、生态文明下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生态环境价值的市场补偿与回归
生态文明在社会形态中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与自然生态属性全面统一的形态。这种形态的统一不是集中属性相互间的服从与被服从,而是一种良性的契合形态。人与自热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人类伦理价值观的转变,更需要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直接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市场,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补偿,这种补偿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的真实回归,真正建立去能够反映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最大程度体现其未来存在价值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价格体系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稀缺资源的合理市场价格应该等于反映其稀缺程度的相对价格,等于使用该资源的边际成本。而在现实的市场交易中,自然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资源的无产权和零价格制度,致使其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以及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差异,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环境质量的不断降低,产生了外部性问题。将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推向市场,让环境资源日益提高的稀缺价格在市场中显现,才能真正在市场中体现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的经济价值。
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其没有被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致使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价格没有准确反映其稀缺程度,导致市场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配置失灵。当资源已经日益稀缺时,依然实行零价格或远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使用制度,其市场价格与其相对价格严重偏离,导致消费者的竞争性消费,使需求扩张,致使供求之间的矛盾激化,进而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环境资源危机日益严重。因此,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和有偿使用,使市场价格能有效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才能最终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资源作为商品的相对稀缺性在市场实践中的信号和度量,它综合反映着相关要素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市场状态。
库兹涅茨通过对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现代经济增长史的研究,证明了“经济增长的负效应”的存在。“负效应”中包括了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矛盾和问题的累积。这些负效应的累积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根据库兹涅兹的环境污染的倒U曲线,从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情况来看,没有经过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排放总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的发展还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且离拐点还有一定距离。
符合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然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自然生态环境价值补偿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这种市场机制的实现包括生态环境资源在内的社会总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机制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补偿,最终引导经济发展方式朝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进。
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然生产要素等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重视,在市场中也没有体现。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也逐步丧失了生态环境资源等带来的红利。由此带来的的影响是,自然生态等因素成为了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因子。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只有恢复副产品等要素资源的真实经济价值,使自然生产要素的生态价值在市场运行中得到最充分的价格体现,用价格机制对自然生产要素等资源定价并提高市场主体(企业生产者和市场消费者等)对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
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补偿,离不开副产品市场循环机制的有序和高效运转。副产品市场外部制度环境的滞后是各种二次污染的现实滋生土壤。现代社会的很多经济活动都要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者说这些经济活动都要消费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而使生态环境的质量下降。建立健全相应的副产品市场体系,通过市场体系的调节作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和充分的价值补偿,而使被损害的生态环境得到必要的保护欲重新建设的费用。这应是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和管理纳入市场经济轨道的根本之路。也只有采取这种方法,才能使生态环境的价值在市场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并运用市场规律来解决产生负效应的生态环境的价值补偿问题,并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筹措到可靠的资金,逐步解决一些原材料和重工业基地城市长期存在的“输出资源和产品、留下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副产品市场混乱的现状,促使资源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瑞娥:环境产权界定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理性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1999(3).
[2] 程承坪:所有权、财产权及产权概念辨析――兼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J].社会科学辑刊,2007(1).
[3] 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洛特雷出版社,1993.
生态资源价值范文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8.012
Plant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Tourism:A Case Study of the Surrounding Villages in the Baima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QIN Kun-rong1,WANG Hai-yang1,YU Zhong-hua2,WANG Hua2
(1.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Southwestern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White Horse Mountain Forest,Chongqing 408527,China)
Abstract: Ecotourism is one of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ways to develop rural economy, taking Baima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of Wulong,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which are rich plant resources, including so many plants possessing the potential in ecotourism.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filtration, the plant elected was evaluated throug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the outstanding plan from crops was recommend, such as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ornamental plants and protected plants of 50 specles to develop the ecotourism.
Key words: ecotourism; Baima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resources plant
保护区是一个相对隔离的空间,但大多保护区设立之初没有充分考虑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利益,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问题致使保护区和当地人民的矛盾日益加剧。保护区只有通过和谐发展和利益共享,发展自然保护区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满足村民生存发展的需要,才能缓和周边村落及自然保护区的矛盾。近年兴起的生态旅游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途径[1]。保护区周边乡镇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以及丰富的植物资源具有优越的旅游基础,适宜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植物配置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植物景观的研究中,城市绿地、居住地以及校园等是研究中的重点,而乡村植物景观的研究与理论则相对较少,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当今乡村景观建设缺乏植物配置与乡村植物应用的理念,单纯局限于体验民风民俗的人文景观上,很少从自然景观角度这一间接因素上来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及旅游品质,尤其是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的自然保护区周边的乡镇,如何适当应用保护区及周边植物资源成为研究的热点。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保护区概况
白马山位于重庆市武隆县中南部,于2000年获批成为四川省省级自然保护区。东经107°32′19″-107°37′42″、北纬29°09′58″-29°18′35″,总面积7 225 hm2,保护区核心区2 441 hm2,缓冲区1 496 hm2,试验区3 287 hm2。白马山为大娄山脉鸡笼山西北翼,南与贵州省道真县毗邻,西与南川市接壤,年降雨量1 200~1 400 mm,年平均温度9~12 ℃,全年日照时间约1 100 h。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乡村海拔800~ 1 951 m[2,3]。
白马山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天然生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银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36种;??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黑叶猴、白头叶猴等。
1.2 白马山周边乡镇基本概况
白马山自然保护区周边主要有3个乡镇――赵家乡、白马镇(主要以车盘村、天尺坪、竹坝三村为主)、黄莺乡。赵家乡海拔800~1 000 m,拥有大型水库山虎关水库,渔业发达,多耕地,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经济作物有烤烟、天麻、黄连。部分民众自发开始经营农家乐,有一定生态旅游基础;白马镇车盘村以及竹坝海拔1 200 m左右,是避暑胜地,盛产农家特色菜,农作物主要有土豆、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凹叶厚朴等;天尺坪则盛产油茶、茶叶;黄莺乡有以发电、商贸、饮食服务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薯类,经济作物有油桐、油菜、生漆、烤烟、中药材等。三个乡镇各有特色,可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与自然环境设计生态旅游发展路线[4]。
2 方法
2.1 植物调查方法
根据白马山地形图,以小路、河沟、山脊为重要连接点,形成网络状分区,重点调查不同生境类型的植被群落,于2015年春、夏、秋、冬四季进行调查。调查时记录不同植物的物候期,拍摄照片并采集标本,进行种类鉴定。对鉴定后的植物依据评价系统标准进行评价打分以便进行筛选推荐[5-12]。
2.2 资源植物评价方法
2.2.1 民间访问法 对当地村民进行访问,访问内容包括当地的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对发展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的看法,以及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
2.2.2 层次分析法评价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将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量化的具体指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在客观上提高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可行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白马山资源植物进行评价,主要针对特色食用植物、观赏植物、药用植物3大类植物进行,推荐优良的种植植物资源。调查过程中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植物进行初步筛选,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邀请专家对初步筛选出的植物进行打分,不同分值表示可开发利用程度,最后推荐得分3分以上的植物(总分5分)。对于保护植物,根据保护等级排名,采取就地保护观赏的策略。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马山植物种类组成
根据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利用重庆维管植物检索表进行鉴定,并结合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网络等有关文献资料,整理和统计。结果(表1)表明,白马山自然保护区内外维管植物148科537属1 220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12属25种;裸子植物6科12属14种;被子植物131科513属1 181种[13]。
3.2 层次分析法评价
3.2.1 指标设计 A目标层: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并得到逐步改善的前提下,根据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以满足人们生活对资源植物的需求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B约束层:制约、限制当地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P标准层:体现上述约束层的具体选择指标,对各指标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确定分值(表2)。
3.2.2 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由3名专家对标准层的标准进行打分,得到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验证,通过验证后得到权重见表3。
3.3 白马山资源植物推荐
根据建立的资源植物评价模型对白马山常见的植物进行评价,得到优质资源植物及重点保护植物名单。
由表4可知,在筛选的11种可食用植物中,方竹笋、油茶、中华猕猴桃、阳荷以较高的得分名列前三,是白马山最具特色、最有营养、最具发展潜力的4种野生食用植物。
由表5可知,天麻、药用百合、丝裂沙参、川党参、凹叶厚朴5种植物的评分名列前二,其中天麻、药用百合、丝裂沙参、川党参是白马山分布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四种野生药用植物,凹叶厚朴则是白马山栽培面积最大的药用植物,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由表6可知,?S尾、落新妇、中山杜鹃、西南红山茶以相同的得分并列第一,是白马山最具发展潜力的观赏植物,尤其是中山杜鹃,观赏价值极高;其次,百合、野蔷薇、匍匐忍冬、昆明山海棠等植物,分别是打造花境、花墙、花壁等特色景观的最佳野生植物资源。
由表7可知,白马山保护价值最高的乔木有10种,其中,喜树、水杉多为栽培植物。10种植物中,对于主要分布在原始森林中的保护植物,只需保护好森林不被破坏即可,对于分布在乡村聚集地周围的保护植物,应实行圈地保护。
4 小结与讨论
根据调查评价结果,结合白马山生态旅游基础提出以下建议[14-16]。
1)以特色观赏植物打造最美乡村花园。乡村之美在于异于城市景观的自然美,因此,乡村景观建设最忌生搬硬造、模仿城市花园景观。白马山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以白马山特色植物为重点,发展特色植物观赏园,如利用白马山野生百合属植物大理百合、大百合、野百合等打造百合花田;利用紫萼、落新妇、黄常山等打造花境;利用杜鹃属植物打造杜鹃花海等,既能达到美化乡村环境又能降低生态旅游开发成本。
2)以特色食用植物打造特色乡村厨房。餐饮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特色农家菜是留住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白马山特色食用植物种类丰富,建议重点发展方竹笋、阳荷、油茶等,打造白马山生态旅游饮食名片。
3)发展绿色健康经济,开辟养生之道。重点发展保健药用植物及与药用植物相关的旅游产品,植物工艺品等。
4)发展白马山特色植物产业。推荐的观赏植物不仅适用于白马山本地乡村景观的建设,亦可推广至其他乡村甚至城市园林绿化。进一步对推荐植物的生物学习性、繁殖、栽培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建立苗圃基地批量化生产以期扩大数量、推广运用到相似生境地区以及其他适应的生境中,尤其是中山杜鹃,市场上从事中山杜鹃苗木生产与栽培工作的极少,白马山中山杜鹃的种类多达十余种,有充足的种源与优良的环境基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5)加大保护区内外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自然环境有潜在的威胁,因此,应该坚守保护区红线范围,加大对保护区内外的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尤其是乡镇中的保护植物,可将保护与观赏结合起来,将其作为景点既能达到保护植物的目的,又能吸引游客。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人工繁育的方式进行扩大种植,以满足生态旅游发展的需求。
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景观,自然、生态是乡村生态旅游的主要特征。植物作为惟一有生命的景观要素,在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保护区周边乡村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乡村,其发展既受到一定限制又有其独特的优势。
生态资源价值范文3
1 野生果树资源的概况
目前,野生果树除直接提供食用果品和食品加工原料外,还是栽培果树的优良砧木和抗性育种材料,同时又是重要的观赏蜜源药用香料油脂用材和水土保持树种。野生果树以其庞大的数量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突出的抗性和适应性显著的食疗价值新颖的风味广泛的作用,以及纯天然无污染富含营养等独特优势,正成为果树食品加工以及山区开发等部门关注的焦点。据统计,新乡太行山区野生果树植物有76种,隶属13科29属。其中,蔷薇科有子属(水子、毛叶水子、黑果水子、灰子、毛叶灰子、西北子)、山楂属(橘红山楂、山楂、湖北山楂、野山楂)、木瓜属(木瓜海棠)、梨属(杜梨、木梨、太行梨、褐梨)、苹果属(湖北海棠、河南海棠、小果海棠、山定子)、蔷薇属(木香、香蔷薇、山刺玫)、悬钩子属(茅莓、复盆子)、蛇莓属(蛇莓)、草莓属(伞房草莓)、李属(杏李、李、山杏、山桃、显脉欧李、毛樱桃、毛山樱桃、微毛樱桃、稠李);鼠李科有鼠李属(鼠李)、枳属(枳)、枣属(酸枣、小叶鼠李);葡萄科有葡萄属(复叶葡萄、桑叶葡萄、山葡萄、华北葡萄)、蛇葡萄属(东北蛇葡萄、叶葡萄、乌头叶葡萄);柿树科有柿树属(柿树、君迁子);猕猴桃科有猕猴桃属(葛枣猕猴桃);胡颓子科有胡颓子属(沙枣、牛、木半夏)、沙棘属(中国沙棘);桑科有桑属(桑、鸡桑)、构属(构树);木通科有猫儿屎属(三叶木通、猫儿子);胡桃科有胡桃属(胡桃、野核桃、胡桃楸)、榛属(榛、角榛);壳斗科有栗属(板栗)。
2 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评价
2.1 山楂(Crataegus L.)
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在太行山上分布种类较多,其中野山楂的贮量很大。山楂属果实营养极为丰富,VA的含量是苹果的10倍、橘子的1.5倍,VC的含量是苹果的18倍、橘子的3倍,VB1、VB2、VK等均比苹果和橘子的含量高,其中钙的含量也比较高。野山楂果实可生食或制果酱、酿酒;入药能健胃、消食;除果实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外,仅就氨基酸的成分看,以野山楂叶代茶时,其营养价值不低于茶,同时还可治疗高血压。
2.2 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
山葡萄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野生果树,与栽培葡萄相比,具有单宁色素高、糖分低、总酸高的特点。山葡萄浆果生食味稍酸,但却是极好的酿酒材料。山葡萄酒中含有普通葡萄酒中没有的酪氨酸和组氨酸,两种氨基酸不仅增加了酒的营养成分,而且对调酒的质量、改进葡萄酒的口味、增加葡萄酒的香气都有一定的效果。山葡萄酒可做贫血患者的补剂。在医疗保健上,山葡萄具有补肾、壮腰、滋神益血、降压、开胃之功效。山葡萄是葡萄属中最抗寒的一种,并对白粉病、白腐病及其他真菌病害有较强的抗性,是葡萄属良好的抗性砧木和抗性育种材料。2.3 桑(Morus alba L.)
果桑果实(桑椹)富含葡萄糖、果糖、鞣酸、苹果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及矿质元素等。据测定,每100 g鲜桑葚含糖21 g、维生素B1 169 μg,维生素B2 285 μg,蛋白质1.69 g。桑葚成熟期早,采集期20~30 d(天),可填补5月下旬至6月上旬水果淡季市
场。桑葚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桑葚酒、桑葚汁、桑葚口服液、桑葚晶、桑葚干等。另外,桑叶、桑根、桑白皮(根皮)、桑葚均可药用且药用价值较高。如桑葚可防止人体动脉提早硬化,并可治疗风湿和关节硬化。
2.4 君迁子(Diospyros lotus L.)
君迁子的果实成熟后可供食用,也可用作制糖、酿酒、制醋的原料;果实含鞣质,可入药,性味涩平,主要功能为止渴、去烦热等;果实和嫩叶可提取维生素C;未成熟果实可提制柿漆,其中含鞣质样物质柿漆酚,含有胆碱、乙酰胆碱,可治高血压;树皮可提取单宁和制人造棉。君迁子的木材质硬,纹理美观,可用于雕刻和制作精美家具等;君迁子是北方地区栽培柿的优良砧木。
2.5 酸枣〔Zizyphus jujuba var.spinosa(Bunge)Hu〕
酸枣果实营养丰富,干酸枣中含有碳水化合物75 %、蛋白质4.5 %、脂肪1 %~2.6 %、果胶6 %左右。酸枣果肉鲜食肉脆味美,酸甜可口,有消食化淤之功效,并可制作天然“Vc”汁;干制后可磨成粉,并可加工成酸枣汁、酸枣露、酸枣酒、酸枣酱、酸枣醋等加工品。酸枣的核壳可加工优质活性碳,酸枣的种仁主要供药用。酸枣抗逆性强,可直接做砧木嫁接栽培枣品种。
2.6 悬钩子(Rubus L.)
悬钩子,别名树莓、托盘、马林。野生悬钩子果实的蛋白质、总糖、有机酸及维生素的含量均高于栽培悬钩子,更远远地高于栽培果树桃、葡萄、草莓等。树莓的浆果甜而芳香,营养丰富,不仅是鲜美的生食水果,还可以加工成果酱、果酒、果汁和蜜饯等,其中“马林果酱”和“香莓酒”都是著名的出口产品。树莓还是蜜源植物和药用植物。
2.7 子 (Cotoneaster B.Ehrhart.)
子果实一般含干物质20.0 %~23.6 %、糖3.5 %~8.7 %、酸0.5 %~1.0 %、抗坏血酸(Vc)280 mg/kg、鞣质和色素0.3 %左右,主要用来作苹果、梨、山楂的矮化砧木,嫁接后使果树矮化、早果、优质,另外,子果实可生食或药用。
3 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本地区野生果树资源的建议
野生果树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当前果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求新的高营养、高抗性、无污染的“第三代果树”和利用果树近缘的野生型已成为果树研究的重点。根据课题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3.1 全面普查资源
进一步调查掌握其分布蕴藏量、生长规律及经济价值,为制定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最好以行政公文形式要求当地园林园艺部门,尽力收集、引种、驯化当地野生果树,建立种质资源圃和苗木繁育圃,就地保存种质资源。
3.2 利用与保护并举
野生果树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重点注意对野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就近的山区乡镇可建立相应的加工厂,对本区的特色资源野山楂、君迁子、柿等加以综合利用,如:野山楂,果实味酸,可做果酱或蜜饯后食用,另外把果实晒干或切片晒干,生用、炒用或泡茶,也可入药;山葡萄果实可食或酿酒,酒糟可制醋,并与叶一起提制酒石酸,种子可榨油,根、藤可入药。太行山区的山楂汁、山楂糕、柿子醋、山楂酒等产品的加工已初具规模。
利用野生资源培育果树新品种。野生果树由于长期生存在恶劣的环境中,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抗性,用它们作原始资料,通过传统有性杂交或现代生物技术,把它们的“抗性基因”导入优良果树品种之中,就可以把优良品种的适应范围大大扩展。
野生果树资源很多,但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对这些珍贵的资源不能无条件、无限制地掠夺式开发,应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与计划下分重点、分批次、划范围、按步骤地开发。
3.3 改造成经济林区
选择适宜的地块和树种,通过嫁接等方法改造成栽培园,提高经济效益,如本区酸枣资源丰富,可以嫁接大枣;君迁子可接栽培柿树品种。亦可利用树木本身的观赏价值作为观赏花木进行引种栽培,本地区贮量大的几种苹果属、蔷薇属植物花大且多,可直接移栽驯化观赏;南方红豆杉四季常青,叶色浓绿,种皮艳红,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子属的几种植物开花繁多,果色鲜红,属于良好的观花观果植物资源。
生态资源价值范文4
[关键词]生态环境价值 评价理论 评价方法 实现路径
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近年来,生态环境价值的研究引起了广泛重视,人们开始讲生态环境价值、算生态环境价值、用生态环境价值,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们提高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生态环境价值何在
生态环境价值,表示的是主客体间关系,即主体有某种需要,而客体能够满足这种需要,那么对主体来说,这个客体就有价值。在人类和生态环境这一对关系中,人类是主体,生态环境是客体,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以及享受所需要的物质性产品和舒适。因此,对人类来说,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而且,由于人类的需要大体是按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顺序逐步发展的,所以,生态环境的价值也就会越来越大。
目前,对于环境价值或生态价值普遍认可的一种解释是Daily在1997年的专著《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中所提出的,环境价值(有学者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所属物种支撑和维持人类生存的条件和过程。国内学者关于生态环境价值的分类比较一致,将其分为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四种。国外学者关于生态环境价值的分类有多种:如二分型和五分型等。
生态环境价值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天然生成;二是人类创造。传统经济理论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不能进行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这是不对的,实际上,生态环境是有价值,只是它的价值很难计算。生态环境价值首先决定于它对人类的有用性,其价值大小则决定于它的稀缺性(体现为供求关系)和开发利用条件;不同的丰度、不同的品种、不同的质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间,都对环境价值的大小有所影响。如何评价生态价值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对生态价值的评估主要是使用生态环境经济评价技术,它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价,并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反映生态价值量的规模大小。
从1985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资源环境问题的只益突出以及对传统资源价值的反思,逐步开展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和价格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资源价值理论多达10多种,如双重价值论、有限资源价值论、价格决定价值论、使用价值决定论、劳动价值泛化论、天然资源无价值和已开采资源有价值论、三元价值论、服务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均衡价值论、价值无用论和稀缺价格论等。关于生态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边际机会成本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影子项目法、享乐价值法和条件价值法等。
长期以来,人们受“环境无价,自然天成”观念影响,不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价值,对自然资源随心取用,毫无节制。因此,要节制人们的行为,就必须把自然资源纳入成本,要收费取用,限量取用。而这一切,都必须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核算为依据。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使用制度,就必须采用有偿使用的经济手段。森林、矿产、土地、水和其它环境资源,都必须有偿使用,应交付资源使用税,应通过法律建立资源成本的概念和会计核算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在免费使用自然资源的条件下,人类浪费和破坏资源的种种恶习。
2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确立生态环境价值观
人类需要尊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生态环境价值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有生态环境价值观。我国生态环境价值观的确立有其外在和内在的依据。国际上,联合国《我们的共同未来》(1987年)、《21世纪议程》(1992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国际上开启确立生态环境价值观的突出标志。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下,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也逐步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相继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2000年)等文件。并在国家“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为我国生态环境价值观的确立奠定了制度基础。
国内生态环境的现实是我国生态环境价值观确立的内在依据。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但是,依靠高投入的产出,不仅导致了资源供需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也制约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再加上长期以来对GDP的盲目崇拜,导致很多地方官员不惜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度、高数量。在取得所谓高“GDW”的同时,却是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面对这种状况,我国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确立生态环境价值观。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 实现生态环境价值的路径
3.1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生态环境价值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并不单单要求我们重视保护自然环境、重视生态平衡,而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出发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涮发展以及保持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作为各方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统一起来。坚持走生态效益、礼会效益、经济效益良性循环和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的创新之路,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一是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顾全大局的政治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二是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树立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三是通过宣传教育促使全民参与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低碳生活的生态实践,在实践中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
3.2要让生态环境价值化
让生态环境价值化,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确立生态环境也是有价值的这一基本认识,并在制度安排和战略举措上,全力保障这一认识的价值实现。要让生态环境价值化,一是要明确并保护生态环境的产权归属,必须确认每个中国公民都有享用纯净饮用水、新鲜空气和蓝色天空的天赋权力,且这一权力也赋予了子子孙孙。任何一个企业或者利益群体都不能损害公民的这一“天赋人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发挥监督和裁判的功能,还要大力鼓励公民的维权行动。二是要让损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付出足够的代价。长期以来,我国都没有将生态环境损失所导致的成本,体现到企业的收益表里,表现在制造品的价格表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让生态环境价值化、货币化、资本化,对高污染行业、企业课以重税。对玩“猫提老鼠”游戏的偷排企业,一旦抓住则开出天价的罚单,使得其被抓的概率乘以高额罚款,要大大高出其偷排的收益,如此才有足够的威慑力。还应稳步推进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探索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等制度创新。
3.3要建立EDP(又称“绿色GDP”)体系
现行GDP只反映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不仅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把控制环境损失的费用视为收入。另外,因环境破坏而产生的生产成本增加,比如医疗费用的增加,都被看成是付费者收入的增加。在现行统计中,只有环境破坏导致目前生产的减少和直接生产成本增加时,才把它归入减少收入中,其它的环境破坏都无法在国民经济中反映出来。因此,联合国于1993年推出《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这是一份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SNA)相关联的卫星账户体系。将环境与自然资源综合在SNA的关键概念和账户中,并调整了现行GDP和国民收入,建立了以EDP估算为中心的环境经济货币核算体系,其基本思路是要核算经济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即在经济过程中对环境的利用价值并将此环境成本纳入SNA,从现行GDP总量中予以扣除,以得到充分反映环境的作用。真正体现经济成就的绿色GDP。
生态资源价值范文5
一、生态经济学视野下矿产资源价值的再认识
在支配人类经济活动的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矿产资源价值的双重性已为人们所认识。之所以长期以来相关的制度设计在处理生态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关系问题上相互掣肘,原因在于传统经济学观念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传统经济学是以经济单元为视角,整个宏观经济被视为一个整体,在这样的愿景下,自然生态或环境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③。若要发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规律对生态环境的支配性影响,事实上是赋予经济相对于生态环境更为优越的地位,经济对生态是一种涵盖和吸收的制约关系。以这样的认识为出发点,任何制度形态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问题④。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取舍两难问题,必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生产模式。在经济学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生态经济学提供了崭新的认知模式。生态经济学强调以生态规律为基础和起点,进而确定经济系统的适当规模,并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和在各种用途间有效地配置不同类型的资源。在生态经济学的思维中,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有着与资本完全类似的特征,具有资本的属性,完全可以被视为资本,而且比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更像资本,也是比人造资本更为重要的资本⑤。相对于传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从内涵上偏向于将宏观经济理解为只是一个包含内容更多、更有支撑能力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从而颠覆了在传统经济学思维中经济发展相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所表现出来的事实上的优越地位;从观念和方法上要求将经济系统从属于生态系统,以生态规律影响和支配经济发展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生态经济”⑥。在生态经济学的视野下,矿产资源既是经济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①。矿产资源的生态价值摆脱了对经济价值的依附性,从被吸收和忽视的地位中解放出来,更新了既有的矿产资源价值构成理论,形成了表1中的构成要素与结构关系。从表1可知,矿产资源价值V=N+L+G+E。其中,天然价值(N)是指作为经济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其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矿产资源的丰饶度、质量及所处区位等要素;人工价值(L)对应的则是矿产资源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代内及代际补偿价值(G)反映的是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同代人之间及代际间的公平与补偿问题;外部补偿价值(E)指的是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实现的总价值里应对生态环境价值予以扣除和补偿的部分②,这是生态经济学对矿产资源价值构成重新认识的最重要因素。
二、关联机制的制度生成路径
1.完善的产权制度是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保护关联机制的前提要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联与互动,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通过市场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前提。这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矿产资源的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其价值及稀缺性;二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资源价值,应按照资源价值构成理论,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做合理的分配。尽管都强调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但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对该问题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传统经济学把环境作为经济的子系统,市场机制的目标是人工价值(L)效用的最大化,矿产资源仅仅作为生产对象存在,天然价值(N)并未得以体现;而生态经济学则把经济作为生态环境系统的子系统,要求实现从天然资源到自然价值的理念更新,强调自然资本对经济系统的支持和制约作用,主张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提高天然价值(N)的利用效能。但当前对矿产资源产权制度争议较多的是其利用环节,存在问题较多,无法体现矿产资源的天然价值。一是由于物权法中“物”的观念始终无法合理地包含矿产资源概念,因此在物权有关的立法中尽管可能是因为迫于实际需求而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问题勉强作出了一些概括的规定,但无法与传统的物权形成一致的法律逻辑;二是单行的矿产资源立法虽然也对有关利用问题做出了制度安排,但这些制度安排基本上是以行政许可为载体的,这就把原本应该是通过利益机制的诱致作用解决的问题与权力因素纠缠在一起①,导致了私权力与公权力的混乱。因此,需考虑扩展物权法理论上“物”的概念,增设“对物的采掘”这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对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勘查开发行为进行物权法规范,使其直接适用于传统物权法“物”的利用规则,排除行政权力的运作空间,完善矿产资源的产权制度。2.价格形成机制与资源税费制度的配套支撑仅仅市场化改革不能为矿产资源价值的充分实现提供根本性机制保证,还需要完善的矿产资源价格作用市场和税费制度改革。矿产资源的人工价值(L)通过市场自发作用是能够实现的,但其天然价值(N)、代内与代际补偿价值(G)和生态环境价值(E)却因其公共性与外部性,难以在市场作用下发挥效用,必须通过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制度改革来实现②。因此,完全实现矿产资源的所有价值,需要实现以下两种制度机制。第一,改革矿产税费制度,理顺矿产资源的收益分配关系,使参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利益主体都能获得合理补偿。从逻辑层面考虑,这些利益主体应该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3个层面。一是在宏观层面应实现对矿产资源所有者(国家)的利益补偿,变具有浓重管理收费色彩的资源使用补偿费为权利金,充分体现所有者的权益;二是实现对矿产资源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补偿,探索建立地区发展基金制度;三是从矿产企业的资源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税收,成立生态环境治理等类似基金,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内化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外部成本③。第二,形成合理的矿产资源产品价格生成机制,将由行政干预为主且明显偏低的价格转变为由市场作用为主能反映资源完全价值和供求变动的价格。主要措施包括推进市场化导向的资源产品定价机制改革、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大力推进配套改革等。其一,加快培育、完善基础市场、产品市场和期货市场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产资源市场体系,促进矿产资源产权、产品的自由流动,并发挥和强化期货市场规避价格异动风险和引导价格形成的基础功能②;其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矿业权评估机构等市场中介组织,以促进矿产资源市场交易效率和交易深度的提高④;其三,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制定并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保障资源价格的顺利进行⑤.
作者:邹谢华 郭威 单位: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 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
生态资源价值范文6
关键词:耕地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经济分析;平武县
耕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是受人类干预最为明显的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1]。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被大量占用,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使得耕地生态系统的提供农产品和生态服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多功能性受到空前关注。谢高地等[2]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领域研究所取得成果,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多功能农业将是实现耕地对人类福祉最大化的重要方向。陶晓明等[3]对绵阳市耕地外部性价值进行了研究,认为绵阳市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需要通过耕地非农化制约机制,实现耕地生态价值保护。因此,开展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不仅可以认识耕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4],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耕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绵阳市平武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研究,以期为科学制定区域耕地生态资源保护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撑。
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平武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介于东经103°50′-104°58′、北纬31°59′-33°02′之间,全县幅员面积5974平方公里,辖9镇16乡。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介于900-1200mm。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极高山、高山,向东南渐次过度为中山、低中山和低山。
图件资料为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平武县行政区划图、耕地类型图,文本资料为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台账及绵阳市2011年统计年鉴。运用ArcGIS10.1软件对研究区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分析。
2.研究方法
谢高地等人[5]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制定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但该当量表展示的是全国平均值,与某些具体区域具体情况不符。本文考虑到平武县的实际情况,采用陶晓明等人[3]研究成果,套用谢高地的测算方法测算平武县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公式入下:
ESV=A×VC(1)
式中,ESV为耕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元);A为耕地面积(hm2);VC为生态价值系数(元/hm2・年),取值为18.53万元/hm2・年[3]。
3.结果分析
通过公式(1)和平武县的土地详查数据,测算了平武县及其各个乡镇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平武县2010年的耕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68.42亿元。不同乡镇间生态服务价值差异很大,最大值(8.6亿元)与最小值(0.44亿元)相差8.16亿元,其中,南坝镇价值最高为8.6亿元,占12.57%,其次为龙安镇为5.55亿元,占8.11%,坝子乡和响岩镇的价值都为4.79亿元,分别占7%,此外,古城镇(6.42%)、水晶镇(5.69%)的生态服务价值也较高;生态服务价值不足亿元的有黄羊关藏族乡0.78亿元,占1.14%,虎牙藏族乡0.76亿元,占1.11%,木皮藏族乡0.48亿元,占0.70%,泗耳藏族乡0.47亿元,占0.69%,木座藏族乡0.45亿元,占0.66%,白马藏族乡0.44亿元,占0.64%。
表1 平武县耕地生态服务总价值
区域价值(亿元/hm2・年)比例(%)区域价值(亿元/hm2・年)比例(%)
南坝镇8.6012.57高村乡2.443.57
龙安镇5.558.11水观乡2.403.51
坝子乡4.797.00旧堡羌族乡1.642.40
响岩镇4.797.00阔达藏族乡1.602.34
古城镇4.396.42徐塘羌族乡1.432.09
水晶镇3.895.69平南羌族乡1.392.03
锁江羌族乡3.695.39黄羊关藏族乡0.781.14
大桥镇3.465.06虎牙藏族乡0.761.11
平通镇3.354.90木皮藏族乡0.480.70
水田羌族乡3.224.71泗耳藏族乡0.470.69
土城藏族乡2.874.19木座藏族乡0.450.66
豆叩镇2.834.14白马藏族乡0.440.64
大印镇2.744.00平武县68.42100.00
根据表1计算结果,在Arcgis10.1软件中建立空间数据库,并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对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分级,得到平武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图(图1)。结合表1、图1可以得到,平武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南坝镇>龙安镇>坝子乡>响岩镇>古城镇>水晶镇>锁江羌族乡>大桥镇>平通镇>水田羌族乡>……>虎牙藏族乡>木皮藏族乡>泗耳藏族乡>木座藏族乡>白马藏族乡。
从整体上看,平武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南河谷平原>中部、南部低中山地>西北部高山。在东南部的河流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形成了相对较多的耕地,使得这一带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较高;而中部和南部地区成为过渡带,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处于中等;西北部地区受到地形、气候条件影响,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低。
南坝镇成为平武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典型区域,其次为龙安镇、坝子乡、响岩镇、古城镇,是平武县耕地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对象,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该区域耕地资源的保护。
虎牙藏族乡、木皮藏族乡、泗耳藏族乡、木座藏族乡、白马藏族乡等乡镇需要在保护现有耕地的情况下,适当的转变土地利用类型,比如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区域生态总价值。其余乡镇可以采取土地整理、宅基地退出等政策,实现耕地资源的最大化,实现耕地资源的保护。
4.结论
本文对平武县2010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本研究对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类型图中的耕地数据进行提取,并以实际调查数据进行核实,加之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测算结果最大限度反映耕地特有属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从整体来看,耕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68.42亿元,可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巨大,但各乡镇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差异较大,最大值(8.6亿元)与最小值(0.44亿元)相差8.16亿元。
(3)从空间来看,平武县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特征为河谷平原大于低山、高山地区,南坝镇属于总价值最高的区域,而位于西北部的以少数民族居住为主的乡镇成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最低区域,说明地形、气候条件对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有着重要影响。(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勇,骆世明,黄门福,等.农林生态系统截流蓄水的功能及其核算方法[J].广东农业科学,2007,34(5):51-54.
[2] 谢高地,肖玉.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6):645-651.
[3] 陶晓明,袁天凤,马伟龙,等.区域耕地保护外部性研究――以绵阳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5,(10):18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