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文1
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1.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存货控制。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复杂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管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主要阐述证券股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在财务上的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分离,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1.2 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1.3 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于计量属性,不能脱离财务会计的本质职能,严格地说,只有初始确认时用于计量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才能称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完整的计量属性。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不能作为初始计量属性,它总是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的基础加以应用,因此只能算一种摊配的方法。
关于报告内容,现行财务报告的计量主要限于货币度量,对于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资源、客户、核心技术等就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另外财务会计的确认交易、事项的前提是它们必须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属性是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财务会计师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一些人提议增加财务预测的信息和内容,如募资投向、未来公司经营风险、盈利预测的信息,投资者也是需要的,这些信息的构成原理、分析方法应该由管理会计来完成,或者说加大管理会计部分披露的对象就可以,无需再通过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来重复这个工作。
同时,有人认为,“投资者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余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这里暂且不谈“盈余和先进流量”是“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还是关键变量,公司价值时由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必要报酬率决定的,而规划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任务,也就是说。不要把财务管理的任务强加到财务会计上。
2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公司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股东因追求价值而投资,经营者和员工必须为股东创造价值。财会管理的目的和功能也必须定位于实现价值的增长,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为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优秀的财务总监对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负有很大的责任。其中,财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是结合公司实际运营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文2
【关键词】管理会计基本指引 内容分析 评价
2016年6月,财政部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简称《基本指引》,这标志着我国在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尤其是在指引体系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文主要对《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内容进行阐述及评价。
一、《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主要内容分析
《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由总则、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报告以及附则组成。第1章是总则,包括制定依据、应用范围、目标、原则、要素等内容;第2章至第5章分别对管理会计要素: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进行展开阐述;第6章是附则,包含《基本指引》的解释权限和施行日期。
《基本指引》总体思路是:将管理会计要素等作为基本指引的核心内容,将管理会计目标、应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管理会计主体、管理会计应用要素纳入总则;同时以管理会计要素为中心线,以应用要素为主题,构成了涵盖目标、原则、要素等在内的基本指引框架。
(一)总则内容分析
1.《基本指引》的地位。
指导单位管理会计实践的是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指引、应用指引和案例库,三者的关系是基本指引为统领,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案例示范为补充。
《基本指引》在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是制定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和建设管理会计案例库的基础,并指导着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具体实践活动。
2.管理会计的目标。
管理会计目标是制定管理会计实施方案,评价管理会计应用效果的基本标准。《基本指引》指出:管理会计的目标是通过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参与单位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活动并为之提供有用信息,推动单位实现战略规划。
管理会计目标立足于有效提供信息这一管理会计基本特点,涵盖了计划、决策、控制、评价等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通过提供有用的管理会计信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分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功能,支撑相关的管理决策,增强管理控制,提高业务协同,从而实现单位的发展战略。
3.管理会计原则。
《基本指引》提出了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第一,战略导向原则。管理会计应用应以战略规划为导向,以持续创造价值为核心,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第二,融合性原则。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第三,适应性原则。管理会计应用应与单位应用环境和自身特征相适应。单位自身特征包括单位性质、规模、发展阶段、管理模式、治理水平等。第四,成本效益原则。管理会计应用应权衡实施成本和预期效益,合理、有效地推进管理会计应用。
战略导向原则,要求管理会计实践必须以战略为引导,以不断创造价值为使命,推动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融合性原则,要求管理会计实践应渗透进单位经营的核心领域、关键层次及环节,以业务流程信息为基础,借助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把业务和财务信息融合。适应性原则,要求管理会计实践必须与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外环境和性质、行业、大小、不同发展阶段等特征适应,而且要随内外环境和自身变化进行调整。成本效益原则,要求管理会计提供信息必须对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权衡。
4.管理会计主体。
管理会计应用的范围应随着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决策主体而调整,可以是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整体,也可以是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责任中心。
5.管理会计要素。
《基本指引》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管理会计的四大应用要素,主要包括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管理会计信息报告四大要素。管理会计四大要素是《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灵魂,管理会计应用是以“四大要素”为准绳,建立管理会计应用基础,并解决如何应用管理会计的基本问题。
总则在明确《基本指引》地位的基础上,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规定,包括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原则、管理会计主体、管理会计要素。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之间的关系是:以管理会计目标为导向,在管理会计主体内,遵照管理会计原则,构建管理会计要素,围绕“要素”中心发挥管理会计对经营管理的促进作用。
(二)管理会计要素内容分析
1.应用环境要素。
管理会计应用环境,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基础,包括内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指与管理会计建设及实施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价值创造模式,单位应准确分析和把握价值创造模式,推动财务活动与各业务环节的有机融合;(2)组织架构,单位应根据组织架构特点,建立健全能够满足管理会计活动所需的财务、业务等相关各类人员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专门设置管理会计部门,负责管理会计工作;(3)管理模式,单位应根据管理模式确定责任主体,明确各层级以及各层级内的部门、岗位之间的管理会计责任权限,制定管理会计实施方案,以落实管理会计责任;(4)资源保障,单位应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注重管理会计理念、知识培训,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效果,确保管理会计工作顺利开展;(5)信息系统,单位应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系统规划,通过信息系统整合、改造或新建等途径,及时、高效地提供和管理相关信息,推进管理会计实施。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市场、法律、行业等因素,单位应充分了解和分析外部环境,结合内部环境,确定管理会计应用重点。
内外部环境关系可以解释为:任何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必须先建立内部环境,遵照与业务相融合原则,优化组织架构、管理体系、信息系统,配备好资源,通过尽力分析构建适合本单位的价值创造模式,应用环境是应用管理会计的基础和前提。
2.管理会计活动要素。
管理会计活动要素主要阐明了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时,主要通过使用管理工具方法获取相关信息,并用来支持单位战略的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的四大主要活动。第一,规划活动:单位运用管理会计,要搞好相关信息支持工作,参加规划制定,从支撑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选择方面,为单位战略规划提供支持。第二,决策活动: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融合财务和业务等活动,及时充分提供和利用相关信息,支持单位各层级根据战略规划作出决策。第三,控制活动:单位运用管理会计,应制定定量与定性标准,强化沟通、协调、反馈,引导单位高效率地把战略落到实处。第四,评价活动:单位运用管理会计,应设计合理的评价系统,与管理会计报告等相结合,对单位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借此进行考评,对激励机制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对管理会计活动作出评价和改进,使单位持续改善管理会计实践。
3.工具方法要素。
这一部分包括工具方法的内涵、工具方法在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应用领域、工具方法应用的指导性原则等问题。
第一,工具方法的内涵。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具体手段,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时所采用的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模型、技术、流程的统称。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具有开放性,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完善。
第二,工具方法应用领域。(1)战略管理领域,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战略地图、价值链管理等;(2)预算管理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全面预算管理、滚动预算管理、作业预算管理、零基预算管理、弹性预算管理等;(3)成本管理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目标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变动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等;(4)营运管理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边际分析、标杆管理等;(5)投融资管理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贴现现金流法、项目管理、资本成本分析等;(6)绩效管理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关键指标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7)风险管理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单位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矩阵模型等。
第三,工具方法应用的原则。单位运用管理会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管理特征和实际需要采取适当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并尽力使管理会计工具系统化和集成化;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是动态性的,随实践不断完善。
4.信息与报告要素。
信息报告要素主要阐明了管理会计信息的分类及质量特征、如何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会计信息的收集、管理会计信息的报告期间及种类等。第一,管理会计信息分类及质量特征:管理会计信息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两类,管理会计信息应具备相关、可靠、及时、可理解的质量特征。第二,管理会计信息收集:单位运用管理会计,要以业务信息为起点,充分利用内外部通道,运用采集、转换等方式,取得符合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信息;单位要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基础信息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再分析及传递,以适应管理会计应用的需要。第三,管理会计信息报告: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活动成果的最终表现,主要是为管理者提供符合管理需要的信息。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和活动性质设定报告期间。通常以日历期间进行报告,也可以根据特定需要设定报告期间。管理会计报告从期间的角度可以分为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也可按从内容的角度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
(三)管理会计要素关系分析
第一,应用环境要素:是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应用管理会计时,应先分析环境,包括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价值创造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资源、信息系统等;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法律等环境。第二,管理会计活动要素:是管理会计应用的具体开展,在识别环境基础上,把管理会计融入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环节,构成管理会计活动循环。第三,工具方法要素:是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模型、技术、流程的统称,借助于这些工具方法的灵活运用,去实现管理会计的目标,工具及方法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手段。第四,信息与报告要素:信息是应用管理会计时所使用的财务及非财务等信息,是管理会计内部报告的基石;报告是应用管理会计时所形成成果的重要形式,主要是提供管理所需要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是管理会计具体活动成果的具体表现。
《基本指引》归纳了环境、活动、方法、报告四大要素,建立了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环境分析为基础,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工具方法,有效进行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活动,提炼有价值信息形成内部报告,从而推动战略规划的执行。
(四)《基本指引》效力及权威分析
《基本指引》在管理会计中的地位相当于企业财务会计中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一方面,由于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是企业内部事务,《基本指引》主要是推动、引导企业更有效地应用,通过管理会计应用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升企业价值;另一方面,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成长阶段不同,管理会计应用也不同,须因地制宜实施,《基本指引》只是对应用基本规律的总结,对企业起指导作用,而不是限制单位灵活应用管理会计。鉴于上述原因,《基本指引》虽然地位类似于“管理会计的概念框架”,但由于管理会计服务主体及目标的特殊性,《基本指引》不具有强制力,其目的主要在于指导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高效应用,并不要求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强制执行。
二、《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主要贡献分析《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是继CIMA、AICPA于2014年《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后的管理会计理论及应用研究的新突破。不仅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及世界管理会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原则、管理会计应用工具、管理会计应用领域、管理会计活动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为我国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学术界进行管理会计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提出了战略导向的管理会计新目标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者提出的管理会计目标主要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创造价值”“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等,《基本指引》从扩大应用主体出发,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目标。《基本指引》中的管理会计目标立足于有效提供信息这一管理会计基本特点,涵盖了决策支持、管理控制、业务协同等管理会计主要工作和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等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并提升到“支持实现单位战略实现”的高度。
(二)实现了“管理会计主体”的突破
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引进管理会计以来,管理会计实践的应用如本量利分析、成本控制、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全面预算、业绩考核等,主要局限于企业主体。《基本指引》扩大了管理会计的应用主体,不仅企业可以应用管理会计工具,而且行政事业单位也可以使用,企业主体应用主要包括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经营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主体应用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等。我国财务会计准则以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两类主体为准,分别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导,而《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将两者合二为一,统一制定应用指导,实现了会计主体的突破,节省了指引的制定及应用成本。
(三)提炼出了管理会计的原则
CIMA、AICPA于2014年《全球管理会计原则》,首次提出了管理会计4项原则:相关性原则、影响力原则、价值量原则、信任度原则。财政部在制定《基本指引》时,参考但不局限于《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管理会计的“战略导向”“融合性”“适应性”“成本效益”四大原则,突破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原则”,从新的高度建立起了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原则,任何单位在应用管理会计时,只有以这四大原则作指导,才能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四)扩大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应用领域
《基本指引》本着重在服务于实务的原则,没有纠结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边界的划分,而是从实务的角度,经多次征求实务界意见,列举了管理会计应用常见的领域,包括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运营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并且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重点不同而予以分别列示。其中“战略管理”“运营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突破了我国企业传统上的管理会计应用领域。
(五)建立了管理会计应用新体系
《基本指引》提炼出了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报告四大要素,“四大要素”是管理会计的核心应用内容的总结,指明了管理会计应用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基本指引》中,基于“四大要素”的管理会计应用思路为:第一,单位要从组织架构、管理体系、资源、信息系统以及外部相关环境着手,分析单位的价值创造模式,建立并维护好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第二,培养单位内部通晓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人员;第三,管理会计人员通过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收集信息,及时传递管理会计“信息报告”;第四,结合单位的“应用环境”,通过向管理层储蓄传递“信息报告”的形式,来支持企业规划、决策、控制、评价四个方面的“管理会计活动”,持续改进优化单位的价值创造模式,促进单位战略目标的渐进实施。管理会计应用就是在“战略导向”“融合性”“适应性”“成本效益”四大原则的基础上,不断重复以上四个步骤,从而实现管理会计的目标。
四、结论
《基本指引》是里程碑式的重要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首先,有助于加快加强我国管理会计的指引体系建设。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基本指引》是指引体系建设的基础内容,统驭着应用指引及案例,应用指引、案例库等都要以《基本指引》为基础,一步步展开。与“会计基本准则”不同,《基本指引》只是高度概括了管理会计的普遍规律及认识,没有对应用指引中未做出阐述的新问题提供处理的指导或依据。
其次,有助于提高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基本指引》是在管理会计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指导性原则,规定了管理会计目标、原则及要素,为企业进行管理会计实践提供了基本框架,指明了基本方向。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文3
一、构建原则
(一)管理效用。多年来,理论界一直认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相互分离的。财务会计产生的数据主要用于向外界提供信息,信息使用者主要是银行、股东、税务机关等,而管理会计生成的数据则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的原因之一在于财务会计通常被进行统一规范,而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手段则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原因之二,在于大企业、上市公司有能力将对内报告与对外报告两个职能细分化,即可以设置专门的会计人员记录、保留会计基础数据,从事财务会计的工作,又可以设置专门人员进行基础数据加工、整理等管理会计工作。然而,对于传统型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会计机构设置简单,会计人员力量薄弱,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开来只能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加上传统型中小企业所有者(一般为企业管理者)对会计报表的理解能力本来就不高,会计报告的多样化也只能徒增信息理解的难度。
其实,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并非完全割裂。众所周知,管理会计所需的部分数据是由财务会计提供的。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起来共同编制一张财务报告,既包含对外报告的信息又包含简明扼要的内部管理信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一些软件开发商正试图设计一种新型财务软件,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一旦该种软件开发成功,中小企业将收益匪浅,不但能获得简明重要的管理信息,而且可以直接输出对外报告,又可以节约财务成本。因此,新概念框架有关传统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要考虑到管理效用问题,力求以最低成本编制财务报告,并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提供的管理信息还要保证充分、大量、易于进行分析,能使管理者清楚每种主要产品或生产线究竟能产生多大的边际贡献。进一步讲,就是要提供有关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包括折旧以及其他摊销等多种信息。
(二)一致性。一致性在这里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新概念框架应尽量标准化、统一化,二是新概念框架要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从某个角度看,一致性似乎是应效率要求而产生的。尽管盎格鲁,撤克逊的会计们曾经对“一致性”进行过严厉的批评,认为一致性导致了大量无意义数据的产生(这些数据不能说明企业的特性),但任何一个系统、框架的存在都不能脱离一些基本原则。自由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会计政策等的选择,但基本原则却是应该必须遵循的,自由的限度永远也不能超出资产就是资产,资产不能突然变成负债,收入就是收入,收入也不可能成为费用等具有统一性的范围。过分的强调自由选择也可能导致低效率。标准化的系统可以克服这种缺陷。标准化系统能产生巨大的节约,软件供应、课程培训、会计服务、纳税申报、审计等均可以受益于它。标准化的系统能刺激信贷机构干涉中小企业会计,培训自己的职员采用标准化方式进行数据分析。
另一方面,设计新概念框架还应意识到尽管中小企业的会计需求是简单的,但随着企业的成长,它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将需要更加详细的内部管理信息,而外部使用者也要求将会计信息揭示得更加充分。新框架的设计需要考虑由简单帐户体系上升为复杂体系的可能性。
(三)税务兼容。财务报告与税务报告兼容是非常困难的。大企业、上市公司,一般都实行会计电算化,保存会计信息不成问题。通过保存会计信息,它们能够十分便捷地为管理者和股东提供经济报告,也能为税务部门编制纳税申报表。但对于小公司,保留两套数据则失去了效率。税务、管理两套报告数据不但会浪费会计的大量时间,而且可能造成所有者(或管理者)的迷惑不解。所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会计记录的保存最好能在统一的基础上,尽量与税务要求相协调达到简化、实用的目的。在财务报告与税务报告兼容的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两个报表项目是折旧与备抵。由于税法允许的折旧率往往与会计上所规定的折旧率存在差异,因而如何在统一报告上清晰地列出这些项目所含的两方面信息,也是新概念框架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传统型中小企业概念框架的新设想
(一)会计目标是概念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传统型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不同于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它应是以最简洁、实用的简化报告形式向所有者、管理者、税务部门、债权人等有限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资料。
(二)确认基础与会计科目。新概念框架的设计考虑到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可以以现金基础为起点,逐渐上升至简单的应计基础,直到复杂的应计基础。具体设想如下:
微型企业(≤5人):现金基础。
小型企业(6一50人):权责发生制;简化的标准会计科目表。提供简单的管理信息。
中型企业(51一250人):权责发生制;复杂的标准会计科目表。提供稍微复杂的管理信息。
大的非上市企业:权责发生制;旧框架所规定的大部分会计科目。提供复杂的管理信息。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文4
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概念,在我国会计界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更未有权威性的结论,我认为很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管理会计理论是由管理会计研究者从管理会计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有系统的结论。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是由相互关连的基本理论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
一、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意义
1.有助于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在会计界有人认为管理会计还是一门不成熟的会计学科,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这与管理会计尚未形成前后一贯的理论有关。要想更好地开展管理会计工作,需要我们有准确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来加以指导。因此研究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对于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2.有助于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翻开中外各种管理会计教材及专著,虽然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内容,但各自的体系还是有许多的差别,这与过去人们对管理会计的传统认识有关,似乎就应该如此。其实,这也是由于缺乏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进行系统研究造成的,这样长期下去,不利于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
3.有助于制定较为合理的管理会计原则,规范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原则是管理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实践的桥梁,同时也是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要延伸。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结构,才有可能制定出前后一贯,自成一体的管理会计原则。如果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缺乏研究,那么制定出来的管理会计原则必然是片面的,甚至是违背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其生命力及影响就会受到限制。
4.有助于对管理会计理论各要素作出科学界定。在人们对管理会计理论要素认识尚不明朗,对管理会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认识不一致的情况下,系统地研究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从内涵到外延上对各管理会计理论要素加以界定,便于人们更准确地应用,同时也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
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是指构成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因素。其内容有哪些,说法并不统一。
第一种看法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包括:
1.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2.管理会计的本质,
3.管理会计的目标,
4.管理会计的对象,
5.管理会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成本、损益、现金流量等,
6.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注:宋献中《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
第二种看法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包括:
1.起点理论层次,具体指管理会计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对象理论。
2.基础理论层次,具体指管理会计原则理论。
3.管理会计核心理论层次,具体指管理会计原则理论。
4.管理会计实务理论层次,具体指管理会计程序方法理论,管理会计具体实践。(注:劳秦汉《论管理会计》,《财会审论坛》1995年第4期。)
第三种看法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包括:
1.管理会计的目标。
2.管理会计概念,具体指计量、传送、信息、系统、规划、反馈和成本性态。
3、管理会计原则。
4.管理会计技术。(注:陈今池编著《西方现代会计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302—303页。)
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要能体现以下基本思想:第一,要有时代特色。管理会计自产生到现在不过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但它的内容变化很大,今后还会不断更新。因此,在理论上要有时代特色,而且能预示其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能容纳下其发展。第二,要前后一贯,具有逻辑性。要避免传统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严密、前后一贯性差、逻辑性不强的毛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对各要素按照其内在逻辑进行排列组合,而不是任意凑合。第三,要有一定的包容性。管理会计是一项世界性的企业管理语言,因此其理论结构的要素应能够包容得下各个时期中外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有以下一些内容:
1.管理会计的本质,即管理会计概念,
2.管理会计对象,
3.管理会计职能,
4.管理会计目标,
5.管理会计任务,
6.管理会计环境,
7.管理会计假设,
8.管理会计原则,
9.管理会计道德,
10.管理会计哲学,
11.管理会计文化,
12.管理会计程序,
13.管理会计方法,
14.管理会计行为。
1—5项我称之为基本的管理会计理论要素,它阐明管理会计是什么,干些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完成哪些任务。
6—9项我称之为规范的管理会计理论要素,它说明管理会计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一定的规范约束下开展活动的,它是基本的管理会计理论要素的延伸与发展。
10—14项我称之为行为的管理会计理论要素。管理会计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管理会计哲学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脱离不了管理会计文化的影响。管理会计程序虽然多变,但每一项具体工作还是有一定的基本程序的,管理会计方法是管理会计实践的有力工具,管理会计行为是一切管理会计理论的充分体现。
构造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要素的逻辑起点,我认为应当是管理会计的本质。上述列举的三种观点均不以管理会计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因为只有管理会计的本质才是该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要素。只有从管理会计的本质出发,才能把其它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要素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构造出一个具有逻辑性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只有科学地揭示管理会计的本质,才能真正将管理会计与其它管理活动区分开来。管理会计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科学,就在于它把揭示管理会计的本质作为自己研究的根本任务,管理会计理论结构中的其它要素难以起到这一统率作用。
只有科学地揭示管理会计的本质,才能知道管理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对管理会计本质认识的正确与否,必然会对管理会计其它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及整个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造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教授在研究空间理论结构时,首先从会计的本质开始。(注:利特尔顿著《会计理论结构》,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这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结构,也应从管理会计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
管理会计理论的核心,应当是管理会计目标,但管理会计目标是由管理会计本质决定的,而不是管理会计目标决定管理会计本质。这一点必须明确,在构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时应摆正这一关系。(
管理会计本质是管理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决定管理会计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特点,是决定管理会计发展的那种基本规定性。我认为它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它是一个以提供经营管理信息为主的会计信息系统,它是现代会计的新发展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最能动的会计管理活动。市场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科技水平越高,管理会计越成熟;经营管理越复杂,管理会计的内容越丰富。
三、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要素的定性描述
1.管理会计本质(概念)。管理会计以现代经营管理学为理论基础,广泛利用会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它部门提供的经济信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产生出许多新的管理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并直接参与经营管理。
2.管理会计对象。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什么,众说不一。我认为管理会计对象是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管理会计信息,协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管理会计职能。管理会计职能是管理会计的内在功能,即它能发挥什么作用。管理会计职能随着管理会计工作和理论的演进在不断发展。我认为目前管理会计职能主要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益,考核经济责任,反馈经济信息,参与协调组织等。
4.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目标是管理会计运行系统的目的,以及所需达到的基本要求。它对整个管理会计系统的有效运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管理会计目标是管理会计本质的能动体现。管理会计目标既有总的目标,也有具体目标。目标要定得科学合理,要让管理会计人员争取能够达到,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确实能有所贡献。
5.管理会计任务。管理会计任务是管理会计人员应完成的工作,应负的责任。管理会计任务是由管理会计职能和目标决定的,管理会计任务是否合理,对于管理会计目标的实现,对于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管理会计任务应结合企业实际,要具体明确,尽量量化,做到可以考核,以便激励管理会计人员开展工作。
6.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是指对企业管理会计活动及其发展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客观条件和状况。主要是指管理会计的社会环境。它主要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素质、管理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完备情况的影响。
7.管理会计假设。管理会计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或制约条件,是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管理会计假设主要有:管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责任主体、相关范围、货币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价值、会计信息的近似性、币值可变化、计量多变性、方法灵活性、重置成本计价、未来可预计、机会成本、未来收益与成本的确认与配比等。
8.管理会计原则。管理会计原则是管理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基本准则,是规范管理会计活动的指南。管理会计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一般的管理会计原则和具体的管理会计原则。管理会计原则的制定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要在对管理会计有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来描述其各项原则。
9.管理会计道德。管理会计道德是管理会计人员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体现着管理会计人员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管理会计道德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它具有丰富的内容,是管理会计原则的必要补充,是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精神境界的重要营养。管理会计道德着重解决管理会计人员所面临的各种利益冲突,协调好管理会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身心灵世界的关系,求得一个最佳的平衡。
10.管理会计哲学。管理会计哲学是从管理会计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生长”出来的,但它又是超越管理会计学而上升到更高理论层次的实践哲学。管理会计包含着哲学,管理会计需要哲学。因为它使人们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形成了更高的理论概括,进而为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更高的理论指导。
11.管理会计文化。管理会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长期培养和倡导,在长期的管理会计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表现形态的总和。管理会计文化反过来影响管理会计工作及管理会计人员的行为。管理会计文化建设对管理会计活动将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12.管理会计程序。管理会计程序是指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所采取的步骤。可以分为总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和具体的管理会计程序。总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即管理会计循环,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循环相配合。具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即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步骤,因工作内容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要结合企业具体实际加以确定。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文5
关键词:管理会计;规范化;必要性;可行性;内容
一、管理会计规范化的基础概念
规范以从事与评价某项活动的方式及标准为基本内涵,并延伸为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通俗地讲规范即组织明文规定的标准,又或者是指人们约定俗成的做法,在归纳、总结、修订和完善此类标准或者做法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被人们所公认并自觉执行的标准,此过程便是规范化的规程。管理会计的规范化实则就是科学系统地归纳与总结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而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复杂而系统,甚至囊括了管理会计教科书的规范化、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的规范化、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的规范化以及管理会计实务工作的规范化等内容。
二、管理会计规范化的必要性
从产生到发展至今,管理会计学科内容始终不够规范,管理会计的内容模棱两可,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在内容上出现了大量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加之,管理会计在现阶段出现了范围扩大、内容增加的问题,管理会计规范化显得迫切而必要。但目前,我国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落后的情况下,很难真正、全面地规范管理会计,从近几十年来的会计理论研究著作来看,多数理论研究集中于财务会计方面,比较之下,国内会计界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缺乏相对的热情,国内缺少一个专门负责管理会计方面工作的权威机构,同时,管理会计不规范的现状成为制约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一大因素。管理会计人才紧缺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关注和重视,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完善,对企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管理会计规范化的可行性
根据西方管理会计规范化的先进经验,应成立专门负责管理会计工作的机构,并使之专门负责管理会计相关的研究,还要对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等工作加以组织和规范,以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为例,其分别成立了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特许管理会计协会以及管理会计师协会等。从这一角度讲,我国应尽快成立一个专门的负责管理会计相关工作的权威机构,并使管理会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受到企业乃至社会的认可与重视,也因为凸显出管理会计规范化的迫切和重要。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管理会计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显著的关注和重视。自2008年经由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在2009年7月1日后便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全面实行,非上市中型企业则给予鼓励加以执行。此后,管理会计师组织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又于2009年9月在上海举办了全球年会,此次年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其不仅彰显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日益突出的地位,更成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新阶段的一种标志。而且,当前国内诸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石油、中国银行、海尔等诸多知名企业内部财务高管都开始努力考取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在管理会计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管理会计的不规范现象势必造成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滞后,管理会计规范化问题亟待解决。
四、管理会计规范化的主要内容
管理会计规范化包含了两大内容,即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的规范化和管理会计学科内容的规范化,具体表现在:
1.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的规范化
从管理会计基础理论框架的内容看,明确管理会计的属性,即管理会计实则是企业会计的一大分支,其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其过程是凭借特定方法有效收集和分析数据,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一些有利于决策的信息,从而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实践企业预测、决策、控制、资源分配以及责任考核等各个职能;明确管理会计的目标,即管理会计活动所必须实现的目标,一则以提升企业效益并将信息提供给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为目标,二则积极参与到企业决策并最大程度上发挥企业经营管理职能为目标;明确管理会计的职能,其包括计划、控制、考核、有效的分配资源以及报告;明确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根据现金流动论、价值量差论、资金总运动论等不同观点,管理会计对象各有不同。
2.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管理的规范化
虽然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多重复与交叉,但管理会计是以属于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无论在本质属性还是研究对象上都不同于会计。财务管理是与会计处于同一层次。因此,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问题,应当采取不同的办法,本文认为应当对二者进行协调,使其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着明显的工作侧重点。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二项内容。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参与决策,工作更侧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财务管理最主要的是负责资本运营,保证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财务管理是从如何获取低成本的资金,如何有效的运用资金的角度来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管理会计不仅是要考虑如何有效的运用资金,将有限的资金高效的物化,更要考虑物化的资金如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高效的进行配置。管理会计不仅包括对物的管理,对象还包括人力资源,它通过责任会计,通过业绩评价等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实现人财物的高效配置,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在最后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虽然明确界定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这两门学科的界限对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两门学科是不可能泾渭分明的,而且如果死搬硬套,将企业的筹、投资等理财活与生产经营活动割裂开来,其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不能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文6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我国会计学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但是三者在内容上的重复率达60%以上。其中,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核算的需要,成本会计已经发展成了具有与管理会计一样的关于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信息的职能,成本管理会计发展成了以管理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主要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决策分析、存货控制、销售预算、经营杠杆与本量利分析、业绩评价等方面。鉴于以上实际情况,为了解决三门学科的交叉问题,可以将三门学科进行整合,将财务管理单独分离出去,然后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整合,形成成本管理会计。
二、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对心理学、管理学、社会文化学、历史学等相邻学科的借鉴、运用和创新,其中对成本管理会计影响比较大的是管理学。
1.古典管理理论与相应的成本管理会计思想
(1)科学管理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的产生泰罗于1911年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其理论思想主要有:产品差别计件工资制;科学的挑选工人;工作标准化;能力与工作匹配等。当时的工业化程度快速增长,传统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已明显不能满足企业适应竞争力需要的要求,于是具有预测未来功能的预先控制新职能应运而生,这标志着管理会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是此时的成本核算还很不系统,它仅是为适应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而附带产生的理论,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方法体系和理论。(2)一般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职能法约尔于1916年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它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要重视各个职能科室管理的思想,指出管理的职能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与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会计的职能发展为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
2.行为科学理论与行为管理会计
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和早期的管理理论忽视工人的个人发展和情感需要的问题,很多学者于20世纪30年把社会学与心理学引入到了管理中来,于是出现了行为科学理论。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集中在有关员工的个人需要、动机、激励和同管理直接相关的领导理论两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管理会计思想主要有:①决策行为观: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决策中必须做到协助企业进行目标多样化决策,寻找满意解,使之与企业目标相协调。②预算行为观:吸收下级的预算决策,制定多样化、多层次的预算体系。③控制行为观:从物质与精神方面激励员工,保持局部与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经常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然后与预算执行层进行探讨分析。
3.现代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会计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管理学派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经验主义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有决策理论学派的“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科学学派的数学模型在管理过程中的运用,经验主义学派的案例的归纳整理研究等。这段时期管理思想的发展直接推进了管理会计思想的发展,赋予了管理会计新的研究方法,管理会计开始重视如何为管理会计计划和管理控制提供及时和有用的信息,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题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三、成本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成本管理会计框架构成的出发点,对框架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关于逻辑起点的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本质起点论: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的王棣华教授认为本质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它可以很好的回答管理会计是什么,进而指导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对象起点论:中国人民大学的孙茂竹教授认为,“对象”针对性强,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管理会计的对象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目标起点论:中央财经大学的孟焰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目标居于最高层次,指引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因此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应是管理会计的目标。目的起点论:以孟焰为课题主持人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在2007年,在分析了各个逻辑起点的优劣后指出,以目的作为逻辑起点可以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的优化,因此提倡以目的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论。
四、成本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
第一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为:①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础;②管理会计的本质;③管理会计的目标;④管理会计的对象;⑤管理会计的要素;⑥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第二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为:①管理会计的起点理论层次;②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层次;③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层次;④管理会计的实务理论层次。第三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为:①管理会计的目标;②管理会计的概念;③管理会计的原则;④管理会计的技术。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