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镇招商引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镇招商引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1
一、2004年全市旅游业基本情况
二、一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
1、加强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全年共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六大知识、保持党的先进性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四五”普法知识、WTO知识学习共18次;同时干部职工也自觉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坚持就读大专班或本科班;积极征订党报党刊,利用党报党刊先进的知识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
2、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改良和创新局务环境。今年以来,我局响应市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号召,在全局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建立和实施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基本制度,使机关效能建设观念深入人心,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强化了部门的职责和干部的责任感,变被动为主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局务环境更加优良。
3、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一年来,我局在联系点仙村镇花池村委、皇妙乡大梭村委推广莲米种植,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廉政建设稳步推进;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景区环境卫生、安全防范工作,为XXX市树立了良好的窗口形象。
(二)旅游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
2004年是我市招商引资力度非常大的一年,我局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策划好旅游招商项目,积极组织专业人士策划、撰写旅游项目规划、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今年7月,我局认真组织宣传图片、项目建议书,随市委、市人民政府组织的招商团到广东东莞等城市进行宣传、推介,达到了增进了解、促进交流的目的。
1、完成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今年,我市引进尔海公司投资7000多万元开发大梭生态峡谷群旅游项目,该项目已和业主签订合同;引进广东老板投资5000万元开发运河古镇,已签订合同;引进南海孟家德等业主投资2100多万元,建设中平落沙孟氏山庄,已签订投资合同;温泉大酒店二号楼工程投资700多万元,已经全面完工,元旦可以接待游客;其他景区也正在积极进行招商引资。
(三)旅游投资建设项目情况
2、温泉大酒店2号服务楼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700万元,预计12月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3、马坪三连环农业观光项目一期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完成预定投资,二期景点建设工作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4、旅行社发展迅速。今年8月份,市汽车总站向我局申请成立“XX市交通旅行社”,10月份自治区旅游局下发批文,同意成立“XXX交通旅行社”,这是我市成立的第七家合法的旅行社。该旅行社投资1000多万元,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市旅游业已形成了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行社三大旅游支柱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旅游业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体系。
(四)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1、按时按质完成旅游统计工作。我局按照市旅游局和有关部门的要求,每月按时按质完成日常统计报表,并报送市旅游局和其他有关部门;认真配合全国、全区、全市开展的年度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工作。
2、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全市旅游市场秩序,争创行业管理先进单位。今年,我局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先后多次与公安、消防、卫生工商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市旅游市场特别是温泉旅游度假区进行安全、卫生检查,重点整顿黄、赌、毒等违法行为,取缔无证经营、地下经营等违法经营行为,杜绝电线裸露、消防设施不全等安全隐患,为游客营造安全、舒适、清洁的旅游环境,让他们来得高兴、走得舒服,心里满意。
3、做好日常事务工作。一年来,我局坚持按时参加上级部门召开的会议;组织有关部门、企业参加各种活动,特别是参加旅游展销会、博览会;按时按质上报有关材料。
4、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2003年,我局建立了“XXX市旅游”网站,将我市旅游招商项目、政策、景区介绍、票价、旅游动态等信息在网站上公布,这是我市第一个市级旅游局设立的旅游网站。我局配备了专用电脑,能够24小时全天候高速上网,能够正常通过“XX市旅游在线”接待各类游客预订票,接收、上报各种资料、文件。
6、加强旅游宣传促销。一是利用传统推销方式促销,如在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做温泉景区的气象广告,拍摄VCD、照片、制作光盘、画册向目标游客发放;二是通过旅行社进行促销,通过局外联部的努力,与南海、桂林等城市的旅行社建立了友好的联系渠道,通过他们的客户网络向游客推介我市旅游;三是参加各种博览会、旅游交易会,我局积极响应市旅游局的号召,组织旅游企业参加浙江旅游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展会活动。
(五)完成市旅游公司破产改制工作
市旅游公司曾是我市旅游业的龙头企业,但是,由于启动资金匮乏、借款多、经营管理水平低、设施陈旧、服务水平差等原因影响,企业严重资不抵债、亏损严重、长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只有通过破产改制,才能摆脱沉重的债务负担,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对市旅游公司实施破产改制。现在,市旅游公司破产工作已进入法律程序,进入破产清算阶段,整个破产工作估计将于2005年2月前结束。
三、存在的问题
1、部份乡镇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2、部份景区景点的交通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3、一些景点保护力度不够,存在人为破坏现象;
4、经费紧缺,影响了市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旅游宣传促销的进一步开展;
5、文化底蕴不足,游客的认知度不高,影响我市旅游业进一步加强做大,旅游业还不能真正发挥其“一业带百业”的作用。
四、2005年度工作计划
2、景区、景点建设。①加快建设大梭生态峡谷群、古海底迷宫、运河古镇等景区;②花池山温泉疗养度假村、马平三连环景区、孟氏山庄要加快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建成向游客开放;③市旅游公司破产工作结束,明确新业主。新业主在接管公司后要尽快拿出改造、规划方案,争取将公司这一块地盘盘活、做大、做强;④其他已建、在建项目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施工进度,争取早日建成营业。。
3、积极申报泥盆纪国家地质公园。以温泉为核心,整合古海底迷宫、大梭峡谷等泥盆纪形成的旅游资源,申报泥盆纪国家地质公园,打造泥盆纪地质奇观,创新泥盆纪地质文化,形成市域内的旅游精品线路。
4、加强行业管理。一是加强景区景点的规范化管理,二是加强旅行社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促进全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抓好宣传促销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渠道,积极向游客推介XX市旅游。明年,我市要继续组织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桂林)等展会活动,重视互联网促销、传媒促销、旅行社或旅游中间商促销,力争在本市或到外市、市举办旅游推介会数次,要充分利用画册、光盘等大力宣传本市旅游。
6、做好市里安排的其他中心工作。
7、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工作。
乡镇招商引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2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推进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造福人民、惠及子孙的事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节能减排、解决环保问题的民生工程。今年以来,我县启动了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的选址、审批、招商等前期工作,但进展不平衡,效果不理想,全县的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整体工作滞后。因此,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紧抓实项目建设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2009年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二、统一部署,明确任务
(一)主要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县委、县政府提出2009年年底前完成县城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任务。具体任务和要求为:
1.2009年年底前建成靖边县污水处理厂。
2.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要与厂区建设同步进行,在污水处理厂运行前必须完成配套管网建设。
(二)建设规模。按照“实事求是、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实施该项目。污水处理厂总规模3万吨/日,总投资3000万元,包括厂区和主干管网建设,其中一期建设1.5万吨/日,中水回用2.4万吨/日,主干管长度12公里,总投资4000万元。
(三)建设方式。根据市政府的有关规定,我县对新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原则上采用ppp特许经营方式建设或与政府授权的企业合资建设。
1.通过招商引资模式,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商务谈判等多种形式确定bot或ppp投资运营商。
2.项目可研、环评、征地、补偿、厂区三通一平工程等前期工作及费用由县政府统一负责承担。
3.ppp模式经营期限根据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计投资〔2002〕1591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到期后所有资产由投资商无偿移交,县政府享有产权,经营方式另行协商。
4.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污水处理费按保底基数各自承担,未达到保底污水处理量的,按保底量交纳,超过保底量的,按实际数量交纳。
5.根据有关规定,特许经营商必须具备良好的投资信誉、财力、技术等条件,同时,在特许经营协议中明确违约责任,实行保证金制度和项目进退机制。
(四)资金筹措。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采用“政府建网(清运)、社会建厂(场)、产业运作、政府配套、企业按规定标准排放、政府按达标水量付费”的建设经营模式,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引进外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环保治理资金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1.争取中、省补助资金500万元,其中:省财政以奖代补资金420万元,中省预算内资金和环保治理专项补助资金80万元。
2.市财政补助资金1000万元(2008年计划600万元,2009年计划400万元)
3.特许经营筹资2000万元。将新建的污水处理项目采取bot或tot的模式打包出让特许经营权给一个有技术、有资金实力的专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
4.县政府自筹1900万元。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尽快启动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
我县要紧紧抓住当前中、省、市对城市垃圾、污水处理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的有利时机,切实把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早谋划、早实施、早日建成投运。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抓紧做好项目审批、环评、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污水处理项目必须做到处理设施与配套管网同时设计,配套管网原则实行雨污分流,确保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正常运行。
(二)强化在建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工程管理
按照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工艺流程需要,科学合理确定工程建设时序。在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中,必须做到配套管网工程先行建设。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要求,突出抓好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工程监理等工作,切实将工程质量责任落到实处,保证污水处理项目工程优质高效建设。
(三)建立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及补偿机制
1.落实污水处理收费机制。一是建立我县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二是以“成本+合理利润”为核心,建立污水处理费调整机制;三是明确责任主体,包括收费主体、管理使用主体、标准调整主体;四是制定中水价格和使用管理办法。
2.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和补偿机制。要加快建立鼓励使用中水、污泥以及垃圾资源化的成本补偿与价格激励机制,推动中水、污泥和垃圾的资源化。县政府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镇污水收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低和收费不到位时的运营成本补偿。
(四)强化运行管理和监督,确保达标排放
实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运营费用的重要依据。新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保、建设部门联网并连通。对未按规定和要求运行的污水处理设施要限期整改。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运营费用与污水处理cod合格率挂钩。污水处理厂接纳符合国家规定的污水,出水cod处理合格率不得低于有关规定的标准。污水处理厂出水cod处理合格率达到标准以上的,县政府应按规定及时支付污水处理运营费用;出水cod处理合格率低于标准的,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按有关规定在当月污水处理运营费中扣除;连续三个月出水cod处理合格率低于标准的,责成城市污水处理厂限期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收回运营主体的特许经营权。
四、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全县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快建设步伐,县政府成立靖边县污水处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张凯盈担任,副组长由副县长田启庄担任,县政府办、经发局、监察局、财政局、城建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物价局、招商局、审计局、双创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县环保局局长孙治和同志兼任。
(一)领导小组主要职责。负责县城污水处理项目推进的统筹协调工作,确定建设方案,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确定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比例,监督项目实施。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污水处理项目推进的协调工作,细化工作措施;审查对外招商方案,积极争取中省补助资金;汇总项目建设情况及相关问题,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制定项目推进目标责任书及其考核工作。
(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经发局:负责宏观管理,及时审查、审批、申报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文件;下达年度投资计划;积极争取中、省、市资金;检查监督并组织竣工验收。
监察局:负责项目建设各个环节的监督,督促检查项目建设过程中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履行职责情况。
财政局:负责依据项目计划会同有关部门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依据投资计划,按项目进度拨付建设资金;对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以及国家和省、市上下拨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资金不流失。
城建局:负责污水处理行业技术指导和建设、运行、管理及监督工作;参与初步设计评审;建立和完善运营监管体系,加强动态考核管理;制订中水回用、污泥利用的管理办法。
物价局:会同财政和相关行业部门负责制订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办法及标准;制订中水回用、污泥价格标准;对污水处理收费的监管,督促全县进一步加大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
环保局:负责办理项目规划选址意见,参与初步设计审查。依据项目计划会同有关部门争取环保专项资金的支持;对污水处理厂排放水质的监督监测和垃圾处理场的环境监督管理;负责污水处理项目环评的审查和报批,参与污水处理项目初步设计评审;对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内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控,与建设部门共同完善污水处理运营监管网络。
国土资源局:负责办理污水处理项目土地预审和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招商局:负责污水处理厂招商引资工作,拿出招商方案,包装好污水处理厂区项目,推介并完成bot、tot方式的招商。
审计局:负责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督审计工作。
双创办:负责项目建设与双创工作任务的衔接,提出双创工作对项目的要求。
乡镇招商引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3
二、围绕”一城四创“,抓好市民素质教育今年是”一城四创“的关键年。围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环境模范城市、园林绿化城市、旅游示范城市,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意识、卫生意识、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及旅游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培养市民养成”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不乱停乱放,不讲脏话,爱护环境,环保旅游“的良好习惯,引导市民文明行车、文明乘车、文明走路,逐步养成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各行其道的文明出行习惯,培育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的人文精神,改善环境面貌和公共秩序;编印《市文明市民手册》,将市情、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等编印成册在全市发放,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加大新闻媒体对市民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力度,在电视台设立《文明视窗》栏目,弘扬文明行为,曝光不文明的人和事,促进文明意识的提高。积极开展”争做文明市民,投身一城四创,共建和谐“万人签名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三、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重点开展为未成年人办实事好事活动按照中省市要求。今年协调有关部门重点抓好整治互联网、手机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开展对校园周边环境、网吧和出版物市场、网络环境和荧屏声频集中整治。”六一“前组织有关部门对各乡镇及市区开展集中整治行动。继续在全市开展为未成年人办实事好事活动。组织开展第十七届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征文、讲故事、演讲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爱心,从小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四、深入开展文明村镇路建设竞赛活动按照“依法创建、科学创建、社会共建、整体推进”的思路。着力抓好市域内国省道、县际乡路及通村路沿线综合整治,把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把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把批评处罚与表彰奖励相结合,逐步建立村镇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主要从环境绿化、美化、环卫设施和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入手,落实包联抓点领导,明确标准要求,巩固成果,提高水平。从改善环境面貌、社会风气入手,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在全市36个窗口行业、执法部门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按中。省、市要求,重点在人事局、教育局、卫生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检察院、公安局、城建局、交通局、民政局、工商局、广电局、水务局、文体局、农牧局、林业局、环保局、计生局、药监局、国土资源局、气象局、商务局、文物旅游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邮政局、电信局、中国移动分公司、中国联通分公司、全融(中国农业银行支行、中国工商银行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支行、中国银行支行)、电力局等36个行业部门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按照《市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实施细则》要求,申报创建文明行业单位年初向文明办提出申请,并申报3年创建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市文明办年底进行考核测评,表彰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
创建活动要更加重视以提高全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为重点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六、继续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工作方法和载体,着力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素质
1、按照巩固、深化、拓展、延伸的要求,继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单位要严格控制数量,不断提高质量,严格按照动态管理要求,对5年届满和不符合文明单位要求的省、市级文明单位取消文明单位称号,举办一期文明单位培训班,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2、举办”慧眼看“图片展。以摄影的形式发动广大市民发现文明事件、文明人及不文明行为。开展”争做文明市民,投身一城四创,共建和谐“万人签名活动。
乡镇招商引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战略部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做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对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工作内容已经改变,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的乡镇政府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亟待转变职能。
一、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新任务,乡村两级组织的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一些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了,给乡镇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乡镇管理体制滞后,管理职能弱化。
机构和岗位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虽然经过几次机构改革,对乡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新调整,但由于建制遵循与上级“对口”模式,“上面多少庙,下面多少神”。党政各大班子齐全,农财各口门类繁多。机构改革虽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整合,但大多是简单的归口为几个大的中心和办,部分的调整撤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行政意志,而不是市场意志和现实需要。比如,当前,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工作中重要一环,__县每年转移劳动力约50000余人,但在乡镇却没有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市场农业实质上是信息农业,而乡镇没有专门机构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专业系统的市场信息服务。
乡镇管理职能不完整,责大权小。权小,即现在乡镇范围内几乎凡是有权的、具有吸纳能力的所站,诸如工商、税务、公安、交通、财政、电力等,已经被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或设置为派出机构,乡镇作为一级政府,除防洪、保安没有任何执法权。责大,即随着国家支农政策的加强,诸如基础设施、卫生防疫、教育、抗御自然灾害等责任进一步强化。同时,部门责任下卸,乡镇政府实际做的工作很多是“给部门打工”,一些本该部门做的乡镇政府不得不管,乡镇干部充当了税官、法官、警官,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了之后不讨好的事,而对于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二)乡镇自身包袱沉重,压力过大,经费短缺。
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乡镇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税收,农业税取消后,目前一些乡镇处于保吃饭、保运转的境地。多数乡镇主要领导讲,为保工资,保运转,整天东奔西跑,到处东挪西借,根本无时间、无精力研究发展和考虑服务问题。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办企业亏损,担保贷款,垫付各种税费等,形成了乡村的巨额债务(__县乡村两级债务达2多亿元),负债越累越重,包袱越背越沉,可用财力保证正常运转尚难,无法偿还债务,更谈不上提供资金来发展经济、服务农业,是有愿望没能力,有想法没办法。
(三)乡镇职能越位、错位、缺位,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越位问题。乡镇职能泛化,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无所不管,成了一个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
二是错位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有的随意为企业、农民担保造成沉重债务负担,有的代替中介组织和农民签订合同,形成了大量纠纷。
三是缺位问题。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
品、公共服务如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比如农业技术服务出现严重的缺位现象。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等涉农部门,有部分乡镇处于虚设、瘫痪状态,某些还在运作的也多是经营单位,经营农业生产物资并获利成为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对于农村急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先进生产技术的传递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四)乡镇干部队伍素质和干部管理不适应工作需要
一是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建立效能政府的要求。乡镇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县8个乡镇在册干部中,虽然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78人(其中,研究生1人),大专文化程度203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62,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党校函授学习取得的学历,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不少乡镇干部思想封闭,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差,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工作方式,经济工作能力不强,服务本领缺乏,特别是农业服务体系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农技专业知识不专等诸多问题。二是干部考核方式不科学。乡镇目前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大多难以落实,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干多干少一个样,挫伤了一些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干部交流不畅。相当一批干部长期在一两个地方,甚至几十年在一两个岗位上工作,制约了乡镇干部的全面发展。
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恰当定位乡镇职能,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合理界定乡镇党委、政府、人大和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解决各自存在的“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党委、政府、人大和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行使各自职责,使乡镇一级的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各类机构重新整合,根据新时期的乡镇职能因事设置。有效盘活干部人力资源,合理并岗定责和分流干部,促进干部职能和职责的转变;积极调整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法,形成新形势下乡镇工作运行机制。同时,建立科学的乡镇干部实绩评价体系、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奖惩机制。让乡镇干部有想头、有甜头、有盼头,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吃“行政大锅饭”的问题。
(二)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必然触动上级机关和相关单位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并经过一个上下互动、有序衔接、互促共进的过程。研究乡镇机构改革,必须跳出乡镇看乡镇;否则,仅仅依靠乡镇自身改革来求得职能转变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不仅要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纳入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去考量、运作,同时也要推进县以上行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促进各级行政体系协调运转。同时进行必要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理顺四种关系:即县乡关系、条块关系、乡村关系以及党政组织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加强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建设。
建议国家继续深化改革,按照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一要加大公共财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为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物质基础。在地市乃至省一级建立统一的财政分配体制,合理核定县乡财政支出,统一转移支付,保障政府机构正常运转。二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进对农村投入手段,建立高效、快捷、透明的投入机制。把钱投入到最需要、最应优先投入的地方,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好的效果。比如: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整合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统一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共识,国家完全可以对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按计划、分步骤统筹拨付,既避免了基层政府跑资金要项目、层层审批的繁杂手续、资金多渠道分流的跑冒滴漏、客观制造腐败高发地带,同时又可避免资金分散使用、轻重不分、效率低下。
(四)大力扶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
建议国家采取扶持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在资金、税收、信贷、技术、信息等方面,制订可操作的法律和政策。乡镇政府不该管的事儿,该剥离的职能,需要有这样的组织承接、转移;放手发展民间组织,深化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以及供销社、信用社、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改革,培育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探索建立服务农民的有效机制和模式,最终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良性互动的理想模式。
(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抓紧化解乡村债务。
乡村债务,是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是一个现实社会的安全隐患,既关系到社会稳定,也关系到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尽早解决,使乡镇政府轻装上阵。在摸清债务底数的前提下,分清债务性质,坚持多管齐下,分类处理。凡是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等公益性债务的,应由财政出资逐步予以解决;凡是属于集体组织经营性债务的,应明确偿还责任;凡是属于确实无法偿还或因垫税等形成的呆坏账,应及时核实处理,等等。与此同时,要采取严格措施,加强对乡镇经济事务的管理,坚决控制新债的发生。
(六)下功夫抓好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
乡镇招商引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5
__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局上下按照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要求,以“培育新型主体,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快__农业转型升级步伐”统领全局工作,创新实干,在夏熟生产、园区建设、质量安全、规模经营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新成效。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1、以六大片区为指引,调优种植结构,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加快。
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立足全市现代农业“六大片区”规划,加大项目的上争,推进结构的调整优化。截止目前,共上争各类农业项目38个,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2.402224亿元,有效推进了各类现代农业载体建设。
一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立足兴泰线高效设施农业示范片区现有基础与条件,实行财政支农项目的集中投入,启动了5000亩江苏__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位于临城镇古庄村的600亩核心展示区,投入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430万元,已进入项目工程招投标阶段。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投资1000万元的以色列科技园和5000万元的台湾脱毒组培、高效种养项目即将签约建设,引领兴泰线2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
二是粮食高产增效园区规划实施。立足粮食高产增效示范片区,在完善、提升钓鱼镇原有粮食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的基础上,重点在兴泰公路北沿的钓鱼、大邹、中堡等乡镇启动5万亩高标准粮食高产增效产业带建设,提升示范引领能力,推进全市百万亩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区建设。上半年,在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基础上,该核心区上争中央财政支农优质稻米项目1个、高标准粮田项目1个,共投入省级以上财政资金800万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启动创建。围绕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创建,立足开发区、垛田、城东等城郊蔬菜种植与加工优势,上半年,突出省级出口蔬菜安全示范区农药的合理、规范、安全使用,争取外向型农业“__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项目,投入省级财政450万元,大力构建先进的农药残留控制模式,强化源头控制,加快安全、高效农药及相关使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了示范区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四是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提档升级。发挥西北部生态休闲观光片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组织“千岛菜花”申报国家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帮助戴南镇董北村申报全国“美丽乡镇”、临城镇桃花岛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千岛菜花、大纵湖、垛田风光、桃花岛桃园、红膏生态园、钓鱼粮食生产、周奋河藕等7件作品申报“中国美丽田园”,并启动了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创建和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策划工作,加快推进__农业的转型升级。
2、以考核指标为杠杆,落实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实现进程加快。
根据省农委《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工作任务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要求,对照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结合省、泰州市农委及市委、市政府各项考核任务,我局将考核指标分解到科室站、落实到人,有效推进了各项考核目标任务的开展。
一是高产创建成效显著。积极实施粮食丰产增储行动计划,夏熟建成9个小麦、1个油菜部级万亩片,虽遭受晚播、冻害、倒伏等不利因素影响,由于技术指导到位,加之在收割期各地抢晴天、抓雨隙,确保了夏熟丰收。据统计,油菜籽产量184公斤,比上年增加12公斤;全市小麦亩产407公斤,夏粮亩产401公斤,比去年均增14公斤。同时,落实部省级水稻万亩片22个、部级棉花万亩片2个,大力推广水稻基质育秧技术、秸秆全量还田、机插秧等技术,实行一栽就管,苗情基础较好,奠定了秋粮丰产基础,预计全年粮食亩产达520公斤。
二是高效农业持续发展。大力实施绿色蔬菜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在临城、陈堡、垛田、城东等乡镇启动了“菜篮子”工程1万亩蔬菜基地项目建设,并新增1个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上半年,我局招引农业项目3个,投资额7500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帮助、指导各乡镇启动了5000亩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其中戴南、钓鱼、陶庄3个粮食园区和陈堡、昭阳2个设施园区申报了泰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市新增高效规模农业项目20个,其中设施农业面积2.5万亩,占全年目标3.5万亩的71.4%,总面积达到16.61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8.7%。
三是农民培训快速推进。立足优势产业与生产需求,对农民开展技术与技能培训。上半年,举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办班15期,培训农民2054人,376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农业创业培训办班4期,培训农民528人,456人通过淡水水生动物养殖工和农艺工职业技能鉴定;完成农业专项技术第一轮培训,培训农民30131人,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全年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任务,全市新增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 力2582人,占全年1.3万人任务的19.86%。
四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去年我市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健全率得分较低,今年我局进一步加强力量,逐一落实,确保35个乡镇全面完成农业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行动计划的实施。上半年全市乡镇服务体系健全率达58%,全年预计达到90%以上,并带动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的增加,预计达85%的工作目标。同时,全市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75%。
五是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实现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态、生活并重的转变,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10万亩次,麦草全量还田面积80万亩,其中推广秸秆腐熟剂416吨,秸秆腐熟还田20.8万亩。今年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539万亩,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5个,完成省、市新增10个、20个的目标,另有44个产品正在认证过程中。预计全年,全市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
3、以规模经营为抓手,强化配套服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一是推进规模经营。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发挥农技推广队伍的技术优势,完成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每个乡镇农技部门牵头领办一个面积1000亩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合作社的任务,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村干部或大学生村官创办、领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据统计,全市35个乡镇农技部门建立1000亩以上农业规模经营合作社49个,总面积51555.22亩;全市100亩以上的“小农场”294个,面积113896.79亩,其中农技人员领办、创办的小农场8个,面积1595.49亩。
二是培育服务组织。积极培育种苗育供、机械播栽、农资配送、植保防治等专业化服务组织,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程度和服务能力。全市拥有植保专业服务组织154个,其中上半年新增11个,签订全程承包服务合同5.8万亩,其它形式的统防统治服务45.7万亩;全市建立水稻机插秧集中育秧点200多个,面积3000多亩,水稻机插面积实际36万多亩,比上年增加近20万亩,基本实现了公路沿线机插秧全覆盖,达到每个乡镇建立1-2个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面积1000亩以上的目标。
三是强化配套服务。在加大规模经营基地技术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规模大户服务需求调研,积极推进种粮大户单独保险。上半年,为20个乡镇的112户规模种植户实施单独保险,参保面积37250亩,实行单独出单、单独理赔,提高了受灾的理赔效果,增强抗风险能力,有效调动了种粮大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牵头成立了市龙香芋产业发展协会,积极筹建市食用菌行业协会,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要求正式组建休闲农业协会,并做好大米协会业务主管部门的调整工作,同时规范本市农作物生产事故技术鉴定程序,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能力。
4、以日常监管为重点,开展检打联动,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宣传教育,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展检打联动,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推进国家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为增强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我局强化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共对安全知识的知晓度。尤其是加强两高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宣传,组织印制了2000份《关于严禁违规使用农药的通告》张贴到各自然村,并组织开展广场宣传活动,使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的震慑作用,在全市营造预防和惩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犯罪的良好氛围,确保__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实施产品抽检。发挥市农检站及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的检测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农残检测服务,并针对出现的“毒生姜”等质量安全事件,及时组织监督抽检。据统计,1-6月,我局对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开展例行监测和监督检查,共检测样品193个,检出不合格蔬菜样品8个;并根据省农委要求,在系统开展蔬菜农药残留速测免费开放日活动,免费为广大蔬菜生产者、消费者提供约4000批次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服务。同时,实施基地环境监测,对165个土样实施汞、镉等重金属含量的检测。
三是开展执法检查。加大农药、种子、肥料等三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尤其突出农药监管,实施高毒农药经营“备案制”和销售“实名制”,规范农药的经营、使用,并在关键农时、重点地区开展专项整治,确保用药安全。同时,加大生产基地的日常监管,实施农产品质量检测,并对农作物地下害虫防治用药开展专项整治,实行检打联动,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1-6月,共出动执法人员3004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796家次,立案查处农资案件10起。
5、以党的建设为支撑,密切联系群众,切实转变系统工作作风。
今年以来,我局以“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这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三解三促”、“六查六纠”,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构建一支运转高效、执行有力、倾心服务的新型农技推广队伍,为__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支撑。在今年全市“七一”表彰大会上,局机关支部被市委表彰为优秀党支部。
一是组织开展廉政教育。在系统内深入开展“五个一”廉政文化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在党员干部中牢固树立廉洁高效、务实为民的服务理念。同时,结合农业系统工作实际,从社会普遍关注的农业项目这一热点着手,进一步规范申报程序、实施要求、验收标准,做到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管财,打造农业系统清廉形象。
二是推进服务机关建设。树立发展农业就要发展规模经营,扶持 农业就要扶持规模基地的理念,将各项惠农政策、财政资金等向农业规模经营倾斜,组织广大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并组建群众工作团第十三工作队,以服务科学发展、推进中心工作、加强基层党建、促进社会和谐为职责,建立联系点、打造示范点,争创“群众满意服务窗口”。
三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进一步扩大党支部建设范围和领域,在市农技中心各专业站新建立党支部,提升农技推广工作的组织保障能力。5月份,根据市委组织部要求,组建了市农业局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业党支部,力求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的双促双赢,提升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与发展能力。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围绕全年农业工作目标,下半年种植业的工作思路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一个突破、两大协会、三大市场、四大示范区”,大力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充分挖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生态优势,推动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努力提升农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一个突破:突破适度规模经营。立足秋播,加快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一步培植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服务与指导,实现结构调优、产业升级、质量保障、效益提升,增强各类经营主体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大示范、引领作用。
两大协会:__大米、食用菌两大行业协会。加快组建、运作__市大米行业协会、__市食用菌行业协会,强化服务,推进品牌化建设。以粮食交易市场为抓手,实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规模大、形象优、带动强的大米加工龙头企业,打响“__大米”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食用菌产业基地,实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现有食用菌产品的提档升级,做强__食用菌品牌,开拓市场,提升种植效益。
三大市场:种子、农药、肥料三大市场。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原则,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组织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同时,突出源头治理,牵头筹建种子、农药、肥料三大农资集团公司,推进产品备案制、经营许可制、质量追溯制,打造农资销售主渠道,构建市、乡、村统一的农资连锁经营、配送网络,规范__农资市场秩序。
四大示范区:组织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立足__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行统一规划、分片推进,重点建设5000亩集中区,并确保年底前600亩核心展示区建设取得成效,引领兴泰线2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兴泰公路北沿线粮食高产增效示范带和核心展示区的规划、实施,引领__百万亩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区建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突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配合相关部门争创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立足“__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这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展保护、挖掘、传承、利用,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确保“千岛菜花”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并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有关协调事项
1、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问题。
近年来,“瘦肉精”、“毒豇豆”、“毒生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被曝光,监管工作任重道远。今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农业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职能,作为农业大市,__虽然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但由于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不健全,尤其是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滞后,加之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导致质量安全隐患增大,违法使用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工作的重要力量,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均要求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机构,5月份针对我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机构建设问题,市农业局、林牧业局、水产局联合向市政府行文请示,尚未得到批示。当前,我市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已成立,恳请市领导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给予支持,按照部、省等相关文件要求,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落实专兼职人员,明确职责,确保年底前完成省农委60%乡镇监管站达到规范化运行、50%的乡镇检测室达到建设标准的年终考核目标,提升__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2、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的编制问题。
乡镇招商引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发展;劳务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140-04
甘肃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速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和全省最大的项目来抓,推动全省劳务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全省劳务经济的规模与效益,还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日益增长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发展劳务经济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认真分析并消解这些制约因素,是甘肃劳务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1.劳务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1 农村劳动力及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1.1.1 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据统计,2005年甘肃农村人口为2 074.76万人,农村劳动力为1 084.25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570.7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2.64%。据有关部门测算,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约400万人,每年还新增劳动力约40万人。从受教育程度看,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14%,初中文化程度47.03%,高中及以上程度的占14.83%,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7.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到5%,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需求强烈和受教育程度低,既是农村劳动力群体的两个突出特征,同时又是一对相互制约的尖锐矛盾。
1.1.2 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情况。全省有组织劳务输出始于1986年,并于1987年成立了省劳务输出办公室。20年来,全省各级劳务输出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劳务宣传和培训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省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近万期,共培训农村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近90万人次。2006年,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落实农民工培训资金5 500万元,仅上半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达50万人;不断健全劳务输转管理服务体系,截至2005年底,全省所有市(州)和县(市、区)以及1 380个乡镇建立了劳务工作服务管理机构,在全国31个省市区及哈萨克斯坦设立了11个驻外劳务管理处(站),2 180个劳务基地。通过全省上下协同努力,甘肃劳务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 538.9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94.57亿元。当前,劳务输转已经成为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1.2 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特点
通过对甘肃省统计局2005年1800户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甘肃劳务经济表现出以下特点:
(1)自发择业为主,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调查表明,甘肃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主要依靠自己寻找门路和依靠亲戚朋友介绍,但有组织输出率逐年提高。2005年全省有组织输转率33.96%,比2004年高出5.41个百分点。
(2)常年外出务工人数日渐增多。甘肃目前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74.19万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54.7%;季节性外出144.02万人,占总数的45.3%。常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超出了季节性、兼业性务工人数。
(3)中青年男性劳动力为主体。从2006年上半年情况看,外出务工人员以50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92.8%。
(4)外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苦力型务工为主。2005年全省农村当年外出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0.86%;初中文化程度占55.97%;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6.7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52%。从行业看,到第二产业就业的占35.74%,其中,建筑业占36.84%;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占64.26%,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占20%,批发零售贸易业占19.02%,住宿和餐饮业占2.9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7.8%,教育占21.4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8.29%,其他占18.05%。
(5)流入地主要在西部地区,以中小城市为主。2005年,全省当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中,在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打工的人数比重分别为69.61%、24.57%和5.67%。在本省内务工人数161.72万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50.8%,在省内务工人员中,到省会城市的占26.1%,到省内中心城市的占22.3%,到县城的占22.3%,到建制镇的占11.9%,到其他地区的占17.4%。
(6)回乡创业者日渐增多。据统计,2002~2005年,回乡创业者共计150 331人,兴办企业48 621家,个体户数101 710户,涌现出返乡创业典型人物9 039人;劳务收入累计投向非农产业和农村事业资金达1 117 258.34万元。返乡创业者不仅给当地农村带来了信息、技术、资金和就业机会,同时还传播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现代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社会发展。
(7)品牌战略效应显现。全省各地在发展劳务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地方特色,诸如临洮县的建筑队,礼县的家政服务,庆阳的保安,天水的宾馆服务员等。这些务工群体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精神,成为所从事行业的佼佼者,并在一些地区和城市供不应求。省内一些地方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已经形成的劳务优势,有重点地加强培训,强化劳务输出特色、培育劳务品牌,如天水市将传统的“白娃娃服务员”、“天水家政大嫂”、“天水抹灰工”三大劳务品牌,以“羲皇故里白娃娃”、“羲皇故里大嫂”、“羲皇故里建筑工”为名称,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商标注册并获得通过,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应。
(8)政府推动作用显著,规模、效益增势强劲。“十五”期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在组织管理和专业培训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确定“先培训、后输出”的路子,充分整合现有培训资源,使农民工掌握多种职业技能,提高了农民工的素质和竞争力,劳务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9)境外劳务输出开始起步。2002年境外就业输出58人,实现了甘肃境外输出“零”的突破,截至2005年底,共向境外有组织输出2294人,输出地主要是东南亚诸国和加拿大、巴基斯坦、蒙古、马达加斯加等国。从这4年境外输出发展情况看,虽然输出规模很小,但是表现出了良好的增长趋势。
2.发展劳务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潜力分析
2.1 制约因素分析
2.1.1 内在制约因素
第一,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受传统的固守土地思想的束缚,全省仍有部分农民群众观念滞后,自我脱贫的竞争意识不强,不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需要,致使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闲置浪费。
第二,文化素质低下,职业技能缺乏。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实现甘肃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素质的要求,已由过去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即使就业也只能选择从事简单劳动的岗位,劳动的回报难以提高,而劳动收入少又反过来抑制了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的积极性。
第三,经济条件较差,无力支付外出成本。农民就业的愿望与农民资本积累不足的矛盾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外出务工的前期费用太多,农民负担不起。据甘肃省劳务输出办公室调查,外出务工每个农民至少需花费400元,其中包括车费、旅途伙食费、计生费、体检费等。到了输入地还得办暂住证,支付务工地的日常开支等等。贫困地区农民由于没有能力支付这些费用,丧失了外出打工脱贫的机会。
2.1.2 外在制约因素
第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发改委预测,2007年将有国有企业下岗后没有安置和年底登记失业人员950万人,加上2006年全国新成长劳动力1 200万人,2007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总量为2150万人。可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未来五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平均每年都将保持在800万以上,总转移量可能达到4500万人。与全国其他省市横向比较,甘肃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较低,必将在严酷的转移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二,就业门槛日趋增高。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包括乡镇工业在内的工业部门面临着技术结构升级,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的要求相应提高了。农村工业近年来对劳动力的吸收也呈现出缓慢的趋势,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将随着增长方式的转变,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整个工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第三,二元结构下的就业制度带有一定的歧视性。长期以来,国家把就业工作的重心放到城市,就业资源向城市居民配置,农村劳动力就业一直游离于国家就业体制之外,不能分享国家就业资源和政策,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第四,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尚不完善。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比较低。同时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农村劳动力做好转移前的培训和准备,而且对实现转移后的人员关注也不够,致使一些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在就业、子女入托、上学、工商登记等方面遇到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迫使部分人又重新返乡务农。
第五,小城镇发展滞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甘肃共有地级市14个,县级市4个,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镇442个。在地级市中,只有兰州市的城镇人口超过100万,其他城市的城镇人口规模均在10~20万人,城镇规模小,数量少、水平低,城市难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因而也影响了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第六,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其一,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还没有形成制度化,一些行业和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止。据甘肃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结果显示,2005年,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7 025.4万元,涉及农民工2.65万人;2006年1~6月,1 223户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1.16亿元,涉及农民工24.27万人,拖欠问题愈演愈烈。其二,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收入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其三,劳动合同中用工单位与农民工享受平等权利和承担同等义务的机制没有建立,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合同内容中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对用人单位规定的权利多、义务少,属于不平等合同。其四,对农民工的人身保护在制度上还不完善,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
2.2 发展潜力分析
2.2.1 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大有潜力可挖。2005年,全省受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2%。农民工的素质高低,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工资待遇,而且关系到甘肃输出劳务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业率。因此,在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输转率上大有潜力可挖。
2.2.2 在提高有组织输转率上大有潜力可挖。2005年,全省共输转富余劳动力409.83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转139.1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00.82亿元,这三项指标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6.3%、5.41%、56.55%。分析这组数据的相关度,不难看出,有组织输转率与劳务收入之间呈强烈的正相关,因此,今后应在提高有组织输转率上下大功夫,以此作为甘肃提高劳务经济质量和效益的突破口和总抓手。
2.2.3 在与境外劳务合作上大有潜力可挖。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外派劳动人员最低月纯收入在200美元以上,大多数月纯收入都在600美元以上,高的甚至超过1 000美元,是国内务工收入的6~8倍。但是,甘肃的对外劳务合作目前还处于相当落后的阶段,至2005年底共向境外有组织输出2 294人。由此可见,甘肃省向境外输出劳务的发展空间还很巨大,大有可为。
2.2.4 在搞好用工信息上大有潜力可挖。增强信息的对称性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提高供需对接率。甘肃对境外国外的劳务输出与沿海有的省市相比,差距很大。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省每年向境外国外输出的劳工都分别在4万人次以上,而甘肃2002年以来共输出2 294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工信息不灵。因此,大力加强用工信息收集分析工作,必将有力促进劳务输转率。
2.2.5 在农民工返乡创业上大有潜力可挖。民工通过在外打工,既积累了一定资金,又学到了技术、学会了管理、了解了市场信息,吸引他们回乡投资创业,对于解决民工输出地发展经济缺资金、技术、人才的困难不失为一条有效措施。以2005年为例,全省各地共有18 331人回乡创业,仅占当年输转劳动力总数409.83万人次的0.45%。因此,这方面工作的发展余地还很大。
3.甘肃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3.1 总结实践经验,创新发展思路
立足省内、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大局,认真总结劳务经济发展的经验,不断创新劳务经济发展思路,是进一步提高全省劳务经济规模与效益的关键所在。
――坚持省内省外并重,实现富余劳动力多途径转移、多渠道分流。既要巩固现有劳务输出基地、拓展外省新的基地、开辟国际劳务协作渠道,还要做好省内就地消化转移文章;既要促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还要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
――坚持城镇与乡村共同开放,既合理有序地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城入镇从事二三产业,又要动员鼓励城镇劳动者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在城乡对流互动中统筹解决全省就业难题。
――坚持输出与回流一起抓,在组织本地大批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同时,重视引资引智,吸引有一定资本实力、有经营管理经验、有回乡创业热情的劳动者回乡投资置业,发展本地经济。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双管齐下,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和管理服务功能,发挥合法中介和劳动者自身解决就业问题的积极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就业。
――坚持内涵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劳务输出向组织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降低输出成本,减少市场风险,增强输出信用,扩大输出规模和效益。
3.2 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建议
3.2.1 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破除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
消除城乡壁垒,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应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基础教育制度。特别是要尽快调整城乡分割的就业政策,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城乡界限、所有制界限,实行城乡居民身份平等,择业自由;改革招工和人事录用办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考试、考核相结合,择优录用;有关部门应取消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不干预企业自主合法使用农民工的权利。通过体制改革,放宽对农民进城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确保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行业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竞争就业。
3.2.2 建立统一、规范、信息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发展劳务经济搭建平台。
逐步取消目前存在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划分,将人才交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归并,建立人力资源专门管理机构,对除公务员以外的人力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平等就业的人力资源市场,避免两个市场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情况。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团体、民营组织创办跨省、跨境劳务中介组织,培育劳务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政府指导、全社会参与的大劳务格局。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乡劳动力信息网站建设,逐步形成省、市、县、乡四级上下联通、全面覆盖的劳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
3.2.3 加大对城乡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劳务培训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制度,统筹利用好“阳光工程”等国家政策和全省现有的8483个涉及劳动、农业、科技、教育、建设、扶贫、乡企的培训机构和基地,建立既能调动劳动者参训积极性,又有利于培训机构在竞争中良性发展的机制,积极面向城乡劳动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形成有利于劳务经济发展的大培训格局。可以考虑以“两个人力资源对接”的方式培训农民、安置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让大中专毕业、暂时不能就业者作为培训者,向农民讲授基础文化知识;让其他高层次培训者,向大中专毕业的待业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形成我省人力资源培训开发链。
第二,鼓励社会和企业发展教育培训事业。进一步开放职业培训市场,鼓励和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大力开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应用性专业培训。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重点抓好电子电工、酒店管理、旅游服务、家政服务、市场营销、物业管理、电脑、电焊、园艺、缝纫以及数控机床等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领域的专业培训,努力提升初级劳务人才队伍,壮大中级劳务人才队伍,发展高级劳务人才队伍,优化劳务人才结构。
第三,推行“订单式”劳务培训。要按照“校企联办、定向安置”的发展思路,开展“安置基地”建设。积极选择沿海发达地区效益好、规模大、用工规范的大中型企业,签订定向培训和定向安置协议,使培训工作“适销对路”。
3.2.4 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经济。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县域小城镇建设和村庄集镇建设的规划指导,逐步形成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有机联系一般集镇和中心村的城镇体系。县城建设要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发挥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的作用。开展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建设,引导小城镇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同时应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进入小城镇定居或从事经营活动,充分发挥小城镇就近吸纳农村人口的功能。
3.2.5 落实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返乡创业。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项目”来抓,充分利用外出劳务大军中蕴藏的资金、技术、信息以及人际关系等资源,促进“回流型”企业的发展。认真落实已出台的对外资企业、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从经营方式、从业人员、注册资本、租用场地等方面放宽限制。进一步加强金融、财政对返乡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各级银行要按照国家规定,积极为返乡人员自主创业提供贷款支持,各地要尽快建立切合实际的贷款担保体系。各级已经建立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要专门切块用于为返乡创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供贷款担保。参照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政策,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以调动广大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在返乡创业人员集中的区域,设立返乡创业园区,加强水电路和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收费项目,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充分发挥驻外机构在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采取定期组织召开务工人员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带动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或联系更多的外商外企来陇兴业,使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招商引资良性互动,真正做到“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
3.2.6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金,可采取用人单位与个人共同缴付、账户分设、专户储存、劳动就业服务部门管理的办法。个人账户缴足一定的年限,退休后享受与城市人一样的养老保险待遇;缴费年限不足的可酌情规定不同的待遇;当农民工返回农村时,个人账户资金全部带走。建立就业困难援助体系和制度。政府应通过调控手段,将政府掌握的城市公共服务部门的就业岗位,如清洁工、绿化养护员、社区保安员等,提供给进城就业困难人员;通过政府创办或指定订货企业、举办公共工程,安置就业特困人员。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外出或转为城镇户口放弃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生活十分困难的,政府应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3.2.7 规范用工单位行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一,要按照合理收费、公开透明、减轻负担、专款专用的原则,规范对农民工的收费行为。第二,要落实合同用工制度,严禁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第三,要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农民工安居乐业。一是认真落实甘肃省农民工“平安计划”,着力解决好农民工的生产安全和保护问题。二是着力解决好农民工的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问题。三是应着力解决好农民工的住房设施等问题。四是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
3.2.8 加强组织引导和管理,促进劳务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着力提高有组织输转率。建议各级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负责的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在现劳务输出办公室的基础上设立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和领导本地区的劳务经济工作。强化政府对就业和再就业、发展劳务经济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功能。县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镇劳动保障站,劳务输出人员较多、就业服务工作较重的乡镇,要单独设站,其他可按中心区域设置,2~3个乡镇设置1站。在甘肃劳务输出集中的省外区域,劳动部门应建立健全劳务服务派出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
第二,加强维护劳务经济秩序的执法活动。司法、执法机关应将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执法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依法规范劳务市场、仲裁劳务纠纷、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合法权益。要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的宣传和普法教育,帮助广大外出务工者在增强法制意识,努力遵纪守法的同时,能够自觉地依靠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三,多渠道增加发展劳务经济的投入。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劳务管理和服务、社会保障和保险、法律援助等所需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由输出和输入地政府财政负担。建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从支农资金中的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中切出适当比例,专门用于智力扶贫和就业开发。对于农民创办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应按照有关政策提供所需贷款,财政给予贴息扶持。市县政府应建立劳务经济贷款担保基金,重点用于出国劳务的前期费用贷款担保。
第四,加强检查督促。各级党委、政府作为本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责任主体,应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列入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并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体系,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全力配合,全社会共同促进的劳务经济工作格局。要建立严格的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发展劳务经济的责任落到实处。同时,要防止在劳务输出中弄虚作假、搞强迫命令等有害作法,推动全省劳务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注:本文有关劳务输转数据来源于省劳务输出办公室,其他数据来源于省统计局。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6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提高劳务经济质量对策研究”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