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导师对培养计划的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导师对培养计划的意见范文1
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科研工作的管理与监督,也使评审教授对开题者的课题思路有了直观的认识。报告会之前,研究生应自行选题、阅读相关资料、文献并结合自己的思路进行课题设计,按照开题报告格式进行编撰并交与导师审阅批示,形成初稿。届时由科教处进行协调,导师出面邀请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席开题报告会。会议主体开题报告由研究生导师组织,参加者一般有相关学科的专家至少3人(其中本学科专家不少于一半)参加。而集中开题报告,即在科教处的统一协调下将相关领域学科的开题时间和安排进行统筹,届时组织领域范围全面、知识相关性强、导师综合性高的一种科学研讨会。有别于毕业论文答辩会,开题报告是对于拟开展工作的研究计划进行合理的导向和整合,并对课题方案进行补充和修改,而并不是对研究计划进行价值判断。会议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首先,由学术带头人主持,讲述开题报告的目的意义,并要求每一位专家站在不同专业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见。继而,由各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向专家汇报各自研究题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以及对报告中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和探讨。最后,专家结合自身知识和阅历从专业角度和实际需要出发对他们的研究亦分别从题目、思路、步骤、方法、试验药物应用、病例采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研究生可就不同意见与导师交换看法,导师及其他专家也会坦诚敏锐的提出改进措施,力争当场解决开题报告中所出现的问题。完善阶段开题报告结束后,研究生需汇总多方面专家教授的意见,并与导师进行研讨,根据导师的指示、结合专家的建议以及自身的看法,再度修改开题报告,完善课题研究工作和研究计划。原则上,研究生开题报告一旦形成就不再擅自修改计划。如有特殊情况需要修改者,研究生需向导师提出申请,经研究生院批准后再执行。
开题报告会的意义
集中开题报告会会议形式准确、流程安排妥善,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专人负责。整个过程中,医学研究生、导师及专家、会议组织者均表现出高度的重视度和责任感,期间有融洽一致的学术探讨,也有立场鲜明的理念争辩,这些宝贵意见和过程都是能够有效避免研究生在课题的最初阶段发生根本性、方向性的错误,使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伊始既能够准确把握科研需求的脉搏,是一场意义深刻的研讨会,也是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关键。提升了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而医学生作为健康的捍卫者对综合素质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想制定好一项满意的开题报告,基础要打得牢,功夫要下得深,视野要开得广。因此医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牢靠的专业知识以保障基本实践的可能性,更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联系实际应用以及专业的撰文能力以反映自身的思想;其次,大量文献资料的汲取以及相关领域新进展的探究也是行文的必要准备,否则在前人已经研究成熟而精尖的方向下手只能是效率与资源的双重浪费;最后,所谓“能力让人脱颖而出,思维让人与众不同”。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有所作为,将现有的知识与自身的智慧有机结合选择一个高效而精准的方向并进行研究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才是考验我们的真正课题。因此,开题报告的准备过程实则给了医学研究生在更多方面素质的提升上一个很好的契机和平台。为开题者指示了明确的开题依据所谓“言而无文,其行不远”,这种以书面材料上交、经研讨确定开题方案的形式,使开题报告真正具有提纲掣领的实际意义。开题报告会中医学研究生通过这一系列准备过程深化了自己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如何开展研究项目也有了较为明确的想法。与此同时,研究生导师及各位教授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更是为开题者指示了明确的开题依据。开题项目一经确定,无特殊情况不得擅自更改,这使得集中开题研讨会的开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确立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向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无疑是需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并举的,而研究生管理是一项全面而长远的工作。如何让医学研究生今后更好地投身到临床管理以及各项前沿科研项目的进展中,在各项科研工作中都能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以及如何使研究生管理走上规范有效、创新实用的健康发展道路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甚至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于是我院抓好时机,顺应时展与实际需求,将研究生教育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形成一套自主创新、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值得提倡。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导师对培养计划的意见范文2
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企业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有多种载体,随岗实训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随岗实训是在企业的支持下,通过随岗参与产品生产,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统一融合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 四个“对接”是基石
随岗实训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生产工作的实训教学。在组织实施上要做好四个“对接”。
1.1 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
随岗实训的课程设置应贴近企业生产需要,使学生能够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通过理论指导完成生产任务,并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在实践学习中承担相应的责任,逐渐培养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以及环保意识,能客观地对自己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评价。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为职业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贯彻“行动导向”、 “项目教学”,把生产实践的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在职业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生产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中职学校要改革培养模式,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就是要求两种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让学生知道企业需求,加强自身素质培养,提升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教育与受教育的文化。在学校,同学与同学彼此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利益矛盾少,竞争较少。这与企业文化有本质上的区别,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竞争和客户导向。通过随岗实训,是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能力的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1.4 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对接
教师不仅要与学生深入沟通,更要在随岗实训期间深入生产现场,了解学生实习中的具体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解答和指导,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认识来对待随岗实训。
企业导师(经理或生产主管)集中对学生进行培训,主要讲授企业概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及随岗实训的要求等内容,每个岗位的企业导师要指导学生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完成岗位任务。
2 组织管理是保障
为规范随岗实训工作的管理,确保随岗实训的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制定一套较为全面、规范的制度,以加强随岗实训的制度管理,具体制订的制度可以有《学生随岗实训工作管理办法》、《学生随岗实训管理规定》等。
2.1 组织策划
随岗实训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由教研室负责教学计划编写的组织和审定。教务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学生随岗实训工作的统筹和检查;教研室、教务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审核各产业系学生随岗实训协议。
2.2 教学实施
产业系负责学生随岗实训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要求进行校外随岗实训基地建设,联系实训单位,签订实训协议,负责与实习单位沟通协调;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组织编制随岗实训计划、随岗实训任务与指导书;
负责安排教师到企业现场指导学生实训,并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等。
2.3 现场指导
随岗实训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指派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和学校指派的教师担任的学校导师共同指导。校方现场导师同时负责学生随岗实训期间企业现场的学生管理工作。
学校导师职责:
执行随岗实训计划,做好随岗实训前有关准备工作;
关心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将学生在企业内出现的问题沟通协调处理好;
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和组织管理,并填写《随岗实训教学日志》;
指导学生填写《随岗实训工学日志》,督促指导学生完成随岗实训报告,收集学生随岗实训有关资料;
在企业导师配合下,对每位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情况进行考核,批改实训报告,做出书面鉴定意见,评定学生成绩;
随岗实训结束后撰写总结,对本次随岗实训质量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对今后的随岗实训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负责代表学校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无法协调或超出权限的问题,应及时向产业系汇报。
企业导师职责:对学生进行与企业生产活动相关的知识或技能的培训和指导,如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知识等;协助学校老师进行相关课程或专业知识的培训;指导学生填写《随岗实训工学日志》;对学生在企业随岗实训进行考核评价。(表2)
3 三方受益是动力
随岗实训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责任和义务,要保障学生的安全及合法权益。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随岗实训基地的开拓中找到“切入点”,三方均可受益。
3.1 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随岗实训,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得到最佳结合。学生有更多的社会体验,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各种缺陷,有助于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通过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职业素质的缺陷,有助于培养社会适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2 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显著提升
在教学实施中,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教学资源,更多地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达到了锻炼教师的目的,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3.3 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补充
校企合作随岗实训不仅为企业补充了人力资源,也为今后毕业生选择企业奠定了基础。
随岗实训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与有益尝试,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许会产生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做好随岗实训工作,有待于更深入地实践与探索,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定清,等.需求导向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李颖.工学结合轮岗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14(6):64-66.
导师对培养计划的意见范文3
一、培养对象
街道源头干部和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
二、主要措施
以“五练”为抓手,实施源头干部(年轻干部)“千锤百炼”成长行动:
1.素质“修练”。根据源头干部(年轻干部)的需求和不足,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围绕提高理论素养、道德修养、创新意识等内容落实培养措施。主要包括:通过举办业务培训、专题辅导、远程教育和网络学院自学,提高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开设主题论坛、参加道德讲坛,提高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参加柯桥大讲坛,拓宽工作视野、提高创新意识。要求每位源头干部(年轻干部)每月撰写两篇组工信息,完成一个调研课题。街道每季度召开一次源头干部(年轻干部)交流会,以“说工作、谈体会、晒成绩”来检验素质“修练”的成效。
2.导师“训练”。为每位源头干部落实一名帮带导师,导师原则上由资历深、经验丰富的现职干部特别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领导担任,通过“一帮一”、“一带一”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传授和工作指导,帮助提高源头干部的领悟能力和实践本领。要求帮带导师每月要过问一次源头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每半年要较全面地听取一次源头轻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汇报,并进行认真点评;指导源头干部完成一个调研课题。源头干部要按照帮带计划安排,主动向导师汇报思想和工作,认真完成导师安排的任务,积极听取和采纳导师的指导意见和建议,虚心学习、勤于实践、迅速成长。
3.业务“操练”。以线上业务工作为重点,结合本职工作,加强源头干部(年轻干部)业务能力的“操练”,努力把其培养成为街道甚至全县的业务能手、业务标兵。街道为源头干部(年轻干部)搭建业务学习平台,主要包括:做好源头干部(年轻干部)与对口局办的对接;组织参加县及以上组织的技能比武;提供一次业务培训、学习机会;安排一次源头干部为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条件许可扩大到下属社区、居干部)上一堂业务辅导课。通过上述业务“操练”,增强源头干部(年轻干部)的业务能力,提高业务水平。
4.重担“磨练”。落实源头干部“三联系”制度,即每人联系一个社区(居)、两家企业、一户困难家庭。实行周六“问诊”,定期到所联系单位或个人熟悉情况,为他们出好思路,当好参谋,从中学习如何开展群众工作,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并把“问诊”情况记录在《源头干部成长档案》。街道有计划地安排源头干部(年轻干部)参与维稳、司法调解、拆迁拆违、车库整治、招商引资等重点中心工作,让他们承担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多压担子、压重担子,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加快成长。
5.人格“历练”。以培养源头干部(年轻干部)积极向上、阳光务实、低调内敛、不卑不亢、自尊自信、果断干练的健康人格为目的,设计载体,促进成长。主要包括:组织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个人才艺、能力展示;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拓展运动;结合“3.5”学雷锋、“微动力”志愿者服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要求源头干部(年轻干部)在各项活动中能积极参加、主动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历练”和健全自身的人格。
三、有关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街道要从全局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源头干部(年轻干部)培养工作,进一步增强做好源头干部(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为培养锻炼优秀干部创造良好的环境。各源头干部(年轻干部)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牢牢抓住和珍惜组织上安排的培养机会,绝不随意对待每一项培养计划,以对自己和对组织负责的态度认真落实好各项工作,努力做一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优秀年轻干部。
导师对培养计划的意见范文4
关键词: 学分制 选课制 选课指导 学习自由
一、选课制的内涵、特点及重要意义
学分制,又称学分积累制,它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学生取得必要的基本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学分制的实施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选课制是指在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对所开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选择希望学习的课程。包括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2]。选课制的突出特点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自主进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使其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3]。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和基础,全面实行选课制,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校现行的选课指导工作
学校现行的选课指导工作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学校层面会在新生入学时发放各专业的选课指导分册,供学生参考,学生从中能够了解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毕业学分要求及指导性选课方案等信息。学生仔细阅读手册,尤其是指导性选课方案,对大学阶段的课程安排会有一个大致的、整体的了解。但是这样的了解距离学生能够根据个体差异合理选课还有很大差距。学院一级一般是组织新生入学教育一次、每学期专业教育两次集中指导学生选课,并要求本科生导师适时指导。
三、学生选课现状及选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近几年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及毕业生座谈会的反馈意见,能够了解到学生选课的现状及选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分制虽然不是新生事物,但是对于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了初、高中阶段自由度小、按部就班的学习体制,对这种允许学生自主选课的弹性学制很不适应。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没有充分认识,选课大多是凭一时兴趣、跟风同学或听从家长的诉求等。另外部分学生在选课时考虑的是该课程学分是否容易获得、老师是否好说话,容易形成“凑学分”的现象。还有的学生操作“快速选课”方式利用学分制系统自动选课,课程一旦选上便觉得万事大吉,也不再进行核对、筛选或根据自身情况微调。这些情况固然与教育体制、社会大环境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密不可分,但也反映出学生的茫然、无助,确实需要学校、二级学院给予积极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重视选课环节,调动学生选课的主动性。
2.学生经常反映选课前,并没有接受过充分的指导和培训,只是被动按照选课时间安排完成选课任务;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不了解,不清楚毕业之后会从事何种领域的工作。这些现象反映出各级选课指导工作不到位,缺乏相应监控环节,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导致其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关联性和完整性,无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与学分制改革的出发点就会背道而驰。
3.每学期课程安排不均匀、上课与考研择业相冲突也是学生经常反映的问题。这一方面反映出课程体系结构需要优化,培养计划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学分制背后所彰显的学习自由的大学理念没有真正领悟,很多学生还是用以往学年制的思维模式完成学分制下的大学学习,这也是引导、教育不到位的体现。
4.根据概率分布规律,只有当开课量是要求学生修课量的两倍时,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才达到最佳[4]。学校一直鼓励教师开新课,但由于全心投入教学的教师较少,因此教师一般不愿意重新备课、开设新课,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不足,学生的自由选课余地小。选课班级人数过多也是学生经常反映的一个问题,超过120人的选课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这些情况都反映出教师资源不足、教师教学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改进选课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上述问题的出现表明现有的选课指导工作存在漏洞和不足,将选课指导工作做扎实,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面对选课时就不再是茫然无措而是有备而来,就能够真正获得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或学习进程的自由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4],实行学分制的效果就会十分明显,学分制改革也不会徒有其表、流于形式。校、院、系是学校的三级教学管理部门,都有义务对学生进行详尽而周密的选课指导工作,三级指导的侧重点不同,均应有明确目标。建议校、院、系三级从以下几方面改进选课指导工作。
1.学校层面宏观把握
学校一级应当从学分制的宏观角度出发,组织各类学分制相关的报告、讲座、培训,等等,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学分制的理念、体会学分制改革的优越性,还可以借助微视频、微信等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将学分制的概念传递给学生。这样学生对学分制有了大致了解,并且认同这种改革方式,势必能调动学生今后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也会愿意花心思琢磨如何选课,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选课。
培养计划是学生选课的纲领性文件,培养计划修订是各专业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的重要举措,学校现行的制度是每四年修订培养计划一次、每两年小范围调整一次、同时允许各专业临时变更培养计划。学院应积极组织、加强监督,要求各专业在修订培养计划时务必认真调研,悉心听取同行专家、专业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在校学生的多方意见,使课程体系结构向顺应学分制发展的方向不断优化。为丰富选修课程种类、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学院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各专业系积极补充师资,同时应调动现有教师的教学投入。
2.学院层面积极协调、注重反馈
(1)注重培训、交流。
随着学分制系统的不断升级,操作方法会发生变化,还会出现新的使用功能,对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系一级教学管理人员、本科生导师、辅导员等各类人员的专题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培训能够及时解决各类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工作热情,同时由于这些工作人员都会与学生发生直接的接触和交流,因此他们在工作中还会将学分制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
学分制淡化了以往学年制自然班的概念,学生的个体性增强,增加了管理难度,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完成,各类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交流十分重要。学院应定期或针对专项工作组织相关人员的交流、研讨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2)明确导师指导选课的要求和规范。
导师在学分制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十人左右的班级规模也是最适宜指导学生选课的规模。对于学生提出的个性化的选课问题,导师兼顾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可以做到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其优势不言而喻。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导师指导学生选课也提出更高要求,学院应加强对导师的指导、培训,必要时可以邀请教务处相关科室的老师对导师进行培训,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师在每学期选课阶段应深入学生,了解学生选课动态,及时指导学生选课。
“导师工作凭良心”、“干得好、干不好的导师在待遇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是不少学生和教师对导师工作特点的概括,不少教师对导师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仅仅是利用教学、科研之余的一点空闲时间。学院应严格考核导师每学期指导学生选课的次数和质量,将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考核评优直接挂钩,积极表彰、宣传责任心强、工作业绩突出的本科生导师。
(3)注重收集教师、学生的反馈意见。
学生和教师作为学分制选课环节的直接和间接参与者,他们对选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改进工作、深化学分制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学院应围绕学分制教学管理定期召开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导师、学生等各类人员座谈会,及时了解大家的思想动态、交流心得,使选课指导体系形成具有反馈环节的闭环系统,能够及时得到修正和改进。
3.系所加强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各系以专业为单位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新生入学、每学期选课等选课指导关键环节学院应周密安排、严格监督各系认真组织专业教育。新生入学阶段学生对学分制尚未建立概念,围绕学分制的基本理念、学校施行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及相关规定都应在这一阶段及时介绍给学生,调动他们了解学分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邀请优秀学长将自己安排学业计划、合理选课的先进经验介绍给新生,帮助他们了解学分制的优越性。第一、三、五学期,是学生选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起始学期,各专业应针对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组织专业教育介绍课程体系、课程衔接关系、指导学生选课,同时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选修院级选修课和校级选修课。学院应将各系组织专业教育的情况作为年底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五、结语
选课制作为学分制的基础,对于学分制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分析学生选课现状及选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剖析了学校学分制改革过程中选课指导环节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于完善选课管理机制、建立选课指导体系、深化学分制改革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洪珍,颜冰,毕开颖.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与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77-80.
[2]郭大勇.完善高校选课制的思考和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1):16-18.
[3]刘桂琪,赵宇.完善高校学分制下选课制度的几点建议[J].高教论坛,2010,(12):40-41.
导师对培养计划的意见范文5
一、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内容模块的编制
从职初教师岗位实践和专业提升的需要角度看,基于导师指导的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以下专业要求。
(1)落实教学计划的制订。依据课程标准,初步把握一学年的教材总体特点、学段教学基本特征以及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能结合上级部门下发的学科课程计划,在备课组长指导下,结合学情,完成“课程纲要”以及学期、单元、课时计划的制订,并以此确定课堂教学的进程依据。(2)科学编制课前的导学问题。能结合学习内容,科学安排与布置课堂预习与导学问题,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意识。(3)养成提前候课、按时下课的习惯。能够提前适当时间到任教班级,检查和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并与个别学生进行课前交流或学习检查。不把教师的个人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进程,按时下课,不拖堂。(4)做好教学资源的准备。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精心备课,为保证教学正常进行,提前做好教学前的相关实验、资源准备,并自主检查教学设备状态,保证教学的正常需要。(5)帮助学生树立课堂规则意识。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制订课堂学习规则,注意采取“解释、演练、强化、提醒、体验”训练程序,培养课堂学习的规则意识,使其有序参与课堂讨论;注意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间,尊重他人发言,会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经验。能有效控制和化解课堂突发事件。(6)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注意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效地投入学习活动。(7)着眼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够合理调节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8)根据教学任务选择适合的课型。根据不同课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时间,规范地进行教学示范或实验演示,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实施学科教学。(9)实施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会规范编制课时教学目标,陈述发生预期学习的条件,并明确规定学习行为达成的标准或水平;能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对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及时指导与帮助,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或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能机智地引导和调控,保证教学沿着正常轨道展开,避免基础薄弱的学生过早掉队。(10)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有效地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过程设计中,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11)熟练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课堂上能够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会控制各个教学环节或步骤的过渡时间,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评估,并结合合作学习的进展,进行适度的教学过程调整,促进和保证学生实现有效学习。(12)科学安排和实施反馈矫正。能够针对学习目标,恰当运用课堂的矫正与反馈手段,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效果和状态,有效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进行教学调控,对学生实施多样化、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保证教学目标的高水平达成。(13)增加课堂提问的效度。能善于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简洁性、启发性与导学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理解;能把握提问的时机性、层次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注意先提问后叫答学生姓名,提问后要留给学生适度的思考时间,并且能进行恰当的追问。(14)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课堂语言应规范、简洁,有启发性、激励性、幽默性,语言的内容能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避免不必要的口头禅(语),不对学生使用侮辱、歧视性语言;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使用学科语言进行学习和交流。(15)科学布置巩固性的作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结合学情特点,布置巩固性的作业。作业内容应是所学内容的巩固,作业容量适度,能启发思考,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作业的形式避免单一化,可以采取书面作业或实践性作业;作业的内容应有层次性,可以给学生提供选择;布置的作业教师必须事先做一遍,凡布置的书面作业应及时批改,实践性作业应及时讲评,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
(二)“监测试卷的命题”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如下专业要求。
(1)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评价理念。学习和了解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知道“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中各条目考查水平的具体要求与层次,对学科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把握学科评价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以及笔试内容考查的命题要求。(2)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针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的具体条目,结合教材特点、学情特点,能对课程内容的具体目标进行初步分解,细化对课程内容具体目标的理解和认识。(3)掌握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知道有关命题编制的一般理论,了解评价一份试卷的常用指标,如均分、众数、中位数、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差异系数、标准差与方差、标准分等基础知识。(4)熟悉试卷命制的技术和流程。掌握基于课程标准开展试卷编制的一般过程,会根据命题任务,准确确定考查内容和水平要求,科学编制双向细目表,合理确定考查覆盖度,题型结构与分值,控制试卷总体难度、容量,注意试题语言、字体和图表的学科规范,命制一份合格的试卷,制订科学的评分标准或细则,并能根据网络阅卷的需要编制合乎规格的试卷。(5)初步掌握三维目标达成的评价命题技术。能够结合学科的课程标准,针对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熟悉和掌握三类目标命题的一般特征和试题的呈现形式,科学编制信度高、区分度好的试题。(6)基本把握不同类型试卷的命制要求。能根据学科评价的功能,结合教学任务,命制形成性评价试卷和总结性评价试卷。能根据评价需要,制订表现性评价的方案或评价量表。(7)规范落实学业试卷的评阅。根据试卷评分标准,合理判分。注意在评卷中收集学生典型错误信息,反思教学的得失;同时,能熟悉“网络阅卷”的一般流程,掌握“网络阅卷”的具体方法,并能利用阅卷平台提供的功能,收集数字化的学生错题信息或典型答题案例,并能结合阅卷数据进行书面的诊断分析。(8)实施学业监测后的诊断分析。根据试卷评分标准,能够合理判分,并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的判定与统计;能借助一定的质量分析系统或平台的监测数据,进行任教班级学业质量测试后的诊断分析,形成学业质量诊断分析报告,并制订教学改进方案或措施。
(三)“教学课例的研究” 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课例研究,是基于日常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实践改进,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活动。它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基于专题、持续研究、见证效果、形成成果等特点。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以下专业要求。
(1)认识教学课例研究的实践意义。教学课例研究的目标指向职初教师个体课堂教学技能,着眼教师专业的成长。开展课例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我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通过同伴互助,帮助教师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同事或同行间建立起牢固的、专业互助的伙伴关系。(2)明确教学课例研究的一般方法。知道课题研究是贴近教师专业实践最为紧密的质性研究方式。其主体研究方法是基于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中研究、行动中学习,一边工作,一边研究。具体可以采取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3)把握教学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教学课例研究以问题为导引,基于教师自身专业提升,具体遵循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课前会议、课堂观察、集体反思、自我完善、总结分享、循环跟进的程序。(4)整合教学课例研究的活动形式。基于主题的教学课例研究的形式应避免单一化,力争研究主题系列化;在一课一议的基础上,可以将研究形式拓展为同题异构、同课一人多轮循环、同课多人多轮循环、基于网络的团队协作教研等多种形式。(5)规范教学课例研究的实施过程。能根据研究任务和专业研修需求确定研究主题和教学内容,切合研修专业需求和同伴认同态度,成立或组建研究团队,合理进行研究的协作分工;能围绕研究的主题,设计课例研究的实施方案,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实践研究。研究中善于建立对话互动的平台和氛围,着眼同伴互助,能够聚焦主题开展对话,梳理和形成促进课堂教学问题改进的措施与基本经验。(6)优化教学课例研究的技术手段。课例研修主要以课堂观察为主,采取集中评课、议课的方式进行。应掌握课堂观察基本方法,根据研究的侧重点,科学制订课堂观察量表,开展课堂教学观察实践。初步熟悉和了解基于信息技术的视频课例录播系统,恰当地运用DV、手机、数码相机等低成本技术工具,能够进行视频教学研究课例的诊断分析与研究。(7)初步掌握教学课例评课议课的方法。在开展教学课例研究实践活动后,能根据课例评课的标准,聚焦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评课议课应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评课观点的陈述应基于具体、典型的课堂观察证据,不轻易做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对于课例实践中任教教师专业优点的评述不吝啬,对于专业不足的阐述要到位,不走极端,做到客观、公正、准确。(8)善于提炼教学课例研究的成果。能够带着目的进行课例观察,畅所欲言地表达;对研究的过程进行详实的记录和整理,并基于观察数据,理清课堂教学改进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果文本,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从而保证后续研究更加深入;善于挖掘课例研修的价值,针对课例中典型的共性问题,能转化和上升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学生学法的指导” 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借助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活动,达到如下专业要求。
(1)把握学科学习规律。应初步把握本学科学习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知道学科认识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阶段。能在学科学习中采取四轮学习方略(也把一节课分为四轮):第一轮——预习,查出障碍;第二轮——听课,破除障碍;第三轮——复习,扫除障碍;第四轮——作业,学会应用。预习是为了对一节课初步感知,听课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复习是为了巩固,作业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能坚持“前移后续”的策略,培养学生“先预习再上课,先复习再作业,先思考再求助”的学习习惯,有效落实四轮学习方略的指导。(2)善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能够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难度、心理压力、疲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归因分析;能指导学生采取放松训练、调节学习难度、多感官协同、排除干扰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3)学会制订学习计划。能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制订计划要保证学习任务实现的可能性,明确哪些学习内容是必须做的,是否应该做的,是否能够做的。同时要明确学习计划落实的具体安排,计划目标要求明确化,可衡量,可达成,符合实际,并且有时间限制。突出针对性、可操作性,提高学习整体实效。(4)学会有效听课与笔记。指导学生领会听课的作用,学会选择性地进行笔记。学生不仅要注意把握每一节课的重点和核心,而且要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性地记载关键知识和疑难知识。在每章复习结束时,还要经常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还存在问题。(5)有效开展学科训练。明确学科练习和训练的功能主要是巩固、反馈与强化,作业训练要精选试题,强调训练的计划性,着重练习的针对性。具体要求做到:一是加强习题选择的典型性,学会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二是加强错题巩固的自觉性,重视测试中错误类型的归类,注意习题解题方法的归纳,注意定期进行错题重做;三是注意习题训练的科学性,抓好基础训练、专题训练、模拟训练,突出训练方式的科学选择,即要科学安排分层训练、循环训练、规范(性)训练以及限时训练,答题要克服犹豫心态,从而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四是加强习题训练的规范性。习题训练要注意规范化,处理好“求快与求准”“会做与得分”“难题与易题”的关系,避免粗心大意和熟题答案的思维定式的影响,避免“看错、想错、算错、写错、抄错”,抓稳基础分,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能得的分一分不能丢”。(6)学会选择教辅资料。资料是复习的补充,要指导学生 “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正确认识考纲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务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拓宽知识内容,延伸课后习题。挖掘教材,注意细节。一般一门学科配置1~2本综合性教辅用书即可,坚持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即听懂一题会解一类题,引导学生避免过分依赖资料的习惯性心理,决不能舍本逐末。(7)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加强克服考试综合焦虑症或考试综合恐惧症的心理辅导,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焦虑和压力,合理归因;合理确定学习目标,调整考试动机,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提高对考试环境的适应性,摆正心态,避免怯场;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放松。(8)学会巧用草稿纸。指导学生平时的草稿要整洁,草稿纸使用要便于检查。不要在一大张纸上乱写乱画,打草稿也要像解题一样,一题一题顺着序号往下写。为了便于练习做完后的复查,草稿纸一般可以折成4~8块的小方格,标注题号以便核查,保留清晰的分析和计算过程。(9)定期自主诊断。指导学生认真、客观地对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及时弥补,尤其是对薄弱环节加强反思诊断,及时确定查漏补缺的重点学科,保证学科的均衡发展。
二、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实施要求
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实施,应结合学校特点,总体上采取导师负责专业指导,职初教师落实知行结合、自主实践与自觉反思,职初教师所在学校承担过程监控与效果评价的方式。具体说,导师、职初教师、学校应分别落实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
(一)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的导师要求
(1)落实课程实施计划。根据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指南的基本要求,导师针对每一校本课程制订课程实施计划与方案,明确每门校本教师课程评估的基本要求,并要求职初教师了然于心。(2)实施课例研修指导。导师能在安排自身工作的同时,随机观摩和观察职初教师的常态教学情况,有计划地组织职初教师开展主题性、专题性、系列性的课例研修,主动听取职初教师的汇报课,做好课堂观察的记录,能结合课堂诊断情况,给职初教师提出书面的教学改进建议和措施,并明确职初教师落实整改的时间要求。(3)落实课堂教学组织的指导。导师能对职初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的理论学习指导,结合自身教学示范,帮助职初教师形成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规范。(4)落实学业评价的专业要求。导师能对职初教师的教学命题评价提出具体技术指导,定期对职初教师的学科命题提出任务性要求,明确具体数量和内容要求,能针对职初教师编制的试卷给予具体的专业指导,并落实书面改进意见,同时能保存好试卷命题改进的过程性资料,作为职初教师档案袋评价的基本证据资料。(5)落实学法指导的建议。导师能给职初教师提供适合学科特点的学法指导建议,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职初教师学法指导的落实进行督促和检查,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
(二)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的职初教师要求
(1)虚心听取导师专业意见。能按照校本研修教师课程指南的要求,虚心听从导师的专业指导,规范落实研修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听取导师的专业指导意见,进行课程研修和专业实践。(2)定期开展研修总结。要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专业习惯,定期进行专业研修的反思和总结。针对课程研修中出现的专业问题,能主动思考解决办法,并善于结合导师的指导意见,创造性地进行落实,不盲目从于导师的建议。(3)主动落实课堂研修要求。根据课堂教学组织课程研修的要求,围绕课例进行专业研修,能主动定期观摩和听取导师的常态课,学习导师的课堂专长,并主动开展课例研究教学实践,征求导师或同行的意见。(4)主动落实学业命题研修要求。能根据导师对学业试卷命题的指导意见,主动进行命题实践,同时主动学习有关命题评价的相关理论,充实自我对学业试卷命题的评价理论水平;同时能够根据研修的要求,在研修期间提供规定数量的学业试卷。(5)做好研修材料的积累。能够根据导师要求完成各类专业研修过程资料和评估资料的填写,并做好专业研修过程中各类研修课程过程性资料的积累,能够选择和提交体现专业研修成效的典型性材料。
导师对培养计划的意见范文6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重要载体。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论述了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成效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科研导师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1]。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重要载体[2]。2012年,教育部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现已形成国家、省和高校的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不仅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且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
扬州大学是较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高校之一。近年来,本文作者所在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已逐步探索出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成效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
1.1项目申报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对象以全日制本科二至三年级学生为主,要求申请者品学兼优,课程无不及格记录,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项目申报以课题组为单位,课题组成员需分工明确,总人数不超过5人。每个课题组应至少聘请1名专业教师担任项目指导教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项目选题,研究内容可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导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开放实验室、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与训练项目;科技发明和工艺设计;创业计划与职业规划创新项目等多种形式。
1.2项目评审
项目申报至学校前,需先经过学院的初评,由专业学科组从“食品学科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以及解决当前食品工业重要问题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学院初评基础上,由教务处和校团委共同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与立项。在获准立项的校重点项目中,择优推荐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项目。
1.3项目资助和实施
根据评审结果,项目资助类型分为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重点资助项目、校一般资助项目和校立项不资助项目等。学生受资助后,学校将划拨首批项目经费到指导教师科研账户,用于资助学生完成研究计划。学生需主动与导师联系,了解导师对研究项目的要求,并听从导师的安排和指导,合理地安排好课程学习和项目研究间的关系。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受资助的学生要有较充裕的时间投入(至少600~800小时)。
1.4项目的中期检查
为了解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研究计划,由学院组织学科组专家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学生应提交项目中期进展报告,简要介绍课题研究进展,是否按时完成研究计划,以及累计投入研究课题的时间等。同时,指导教师应审阅所指导学生的中期进展报告,并对学生的研究工作做出评价。学校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中期报告和指导教师的评议意见,确定学生是否通过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合格者,学校将拨付剩余资助经费;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学校将终止对其资助。如果学生在项目执行期间受到学术警告或出现考试课程不及格,学校也将取消其项目资助,并追回已资助经费。
1.5项目的结题验收
项目结题验收时,学生应提交项目结题报告书和结题材料,结题材料可包括科技论文、专利或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经指导教师、学院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学校对通过验收的项目负责人将认定创新学分4学分(其中2学分可认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必修课2学分,另2学分可折算成公共选修课学分)。项目结题验收为优秀的项目负责人,符合免试推荐研究生条件的,学校将予以优先推荐。
2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成效
近年来,本专业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平台,顺利实施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成功构建了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以来,本专业在国家、省、学校三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数上一直保持较稳定的水平,并在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立项上取得了突破(图1)。依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并申报了10余项专利。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还被推荐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或创业计划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0年以来,本专业学生的考研成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40%左右,同时,学生的就业率一直维持在100%,高素质的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3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需要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积极性
如何吸引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指导项目的积极性,已成为顺利推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从项目申报、成果认定、奖助学金评定以及免试推荐研究生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不断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和教师交流平台。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折算成教学工作量,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方面优先考虑,并提供适当的配套经费,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
3.2需要保证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时间与精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要在本科二至三年级进行,而该时期也是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课程的主要阶段,造成部分学生难以处理好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而项目指导教师除了需要完成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外,还要投入额外的时间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在精力上也难以保证。因此,项目学生应有浓厚的科研兴趣和敬业精神,要服从导师的指导,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好课程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暑假,集中精力完成研究项目。另外,学校要高度重视导师队伍建设,鼓励校内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担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导师,同时,积极聘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
3.3需要搭建多元化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学校应该为项目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开放制度,将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共享平台;同时,各专业实验室、实习生产线和校内外实习基地也应定期向学生开放,向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硬件支撑[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学生使用仪器的规范性和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此外,学校可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用于补贴学生参加项目的材料和水电消耗等。
3.4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按照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学校应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部署、指导、组织管理与协调等。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工作。各学院应成立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工作指导和质量监控等工作。同时,在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实施、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及时跟踪项目的进展,合理评价项目成果[4]。
4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平台。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应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积极性,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并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5(15):15.
[2]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6):158-160.
[3]张臣,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262-265.